回覆列表
  • 1 # 柒雲圖

    白孝文作為封建大家族的傳承人,從骨子裡是有一種勁兒的。他所經歷的又是最具代表性的,而且又恰恰符合歷史橫流裡的規律,鑽營者得天下

  • 2 # 渣渣楷的勞模媽媽

    白孝文出生高貴,在階級明顯的社會里,他就像是含著玉出生的賈寶玉一般,從小不為生存發愁,吃著黑娃羨慕的罐罐饃長大,並且是新一代族長的繼承人,這種優越感和驕傲更是與生俱來。只可惜,後來遇到了田小娥,小娥用一句“你敢動我就喊”的眼神,就把他從看戲的人群中脅迫出來了,再之後祠堂捱打,向父親借糧不得,可是連長工一家父親都養得起,就不給這個兒子借糧,白孝文徹底憤怒了,他的驕傲也徹底毀了,之後就是墮落,報復性的墮落。經歷過絕望,活下來之後,他就只剩下了活下來這麼一個信念,哪怕是道德淪喪,哪怕是殺害對自己有恩的上級,哪怕是搶功,哪怕是陷害鄉黨,都是急於證明自己,急於找回曾經的那個人上人的自己,急於擺脫曾經的恥辱,在這個過程中,他沒有了從小受到的正統教育的道德約束,只有投機取巧的卑鄙手段。動亂的年代,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的突發因素太多,偏不巧,原先事事循規蹈矩,唯父是從,性格懦弱的白孝文被一路踩踏進塵埃裡,然後又觸底反彈,他性格中被壓抑的那種反叛卑鄙被一下子釋放出來。白孝文最後的發達也許讓你有一絲遺憾,壞人沒有得到懲處,反而是人生得意。但是像這樣的投機分子也能混進革命的隊伍中,這也是作者對革命的一種擔憂吧,我覺得更是作者對人性的一種懷疑和擔憂

  • 3 # 全利88

    這麼問我覺得有點難以啟齒。

    胡說幾句。

    首先看看人文環境,陝西一派,永遠有一種中華文明繼承者的心態,事實上,陝西的文化積澱厚度,可能在現今中國,少有匹敵的地區吧?起碼,陝西智識分子,他們,哪怕僅僅是潛意識中,肯定會這麼想。

    其次,中國的文章傳統,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呢?個人認為,隱喻,借喻,這兩點,怕是貫穿了中國整個文化史吧?

    最後,就歷史積澱說歷史,中國土地上,怕也沒幾個地區敢與陝西爭鋒吧?某種意義上來說,陝西的進化史,基本上等於中國的進化史吧?

    回主題。

    陝西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註定了文學作品(包括小說),總會有一種強烈的歷史的厚重感,以及一種對歷史苦苦追尋的深度感!

  • 4 # 月圓月缺花開花謝

    白孝文不是個壞人,只不過活在舊社會的弊端和家長的眼睛裡,不能釋放自己的慾望,激情。新婚之夜都不敢碰自己的婆娘,這不是正常的反應,是什麼讓他這樣的禁錮自我呢,是從小在父輩那,在同村人,甚至在當下社會風氣下,沾染的,限制了他的意識,一個小夥子本可以灑脫的活,非要被塑造成坐懷不亂的君子。長期的壓抑讓他扭曲了價值觀。不容許自己犯錯,一旦犯錯,不論大小都是滅頂之災。當他遭遇田小娥和鹿子霖的陰謀後變得越來越接近自我,這個自我不是本來的自我,是對自己不再是以前的,別人眼中的自己的懲罰。 如果是正常人家,孩子犯錯了,家長進行疏導,批評,說教。可偏偏是那麼一個封建家庭,老父親對他做了是他顏面掃地的懲罰,最後的堡壘坍塌了,榜樣的力量讓他覺得自己變的像屎,人人都能踩。 好在作者給了白孝文重生,這個重生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壞孩子都必須要去死死,你的錯誤不必非得天誅地滅,找到正確的救贖方式,會重新振作。有些錯誤是別人的錯導致的,要敢於面對,澄清自己。

  • 5 # 李李100201

    美其名曰:識時務者為俊傑 很現實也很實際,既得利者 過去現在都是生存之道。 原則的東西就不要講了,不會有原則的。

  • 6 # 新辰明雨

    白鹿原裡只有田小娥讓人異想天開,所以電影版說的就是她。這是一個美麗的女人,苦命的女人,讓人流連忘返的女人。死了還讓好多男人魂牽夢繞。原作大多是悲劇,以極其寫實的描述現實生活可能發生的好人沒好報,壞人得善終。放到影視作品中就不行了,要創造正能量。所以馮小剛的《芳華》我覺得就是他想要突破這個傳統結局,但是還是很委婉。所以看書比看影視有味道。站在舞臺上的不一定是舞蹈跳的最好的。人生就是這樣當你因為善良而扶起一個摔倒的老人時,結局有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因為這是不是一件好事不是有你的行為而決定,這得看老人怎麼想。

  • 7 # 王騎馬

    咱以聊原著為主好吧,我看過這本書是好多年前匆匆的看過二回,那時尤對描寫田小哦的情節關注的緊,在我那個年齡的人大都好留意這口,而忽略了作者深刻的本意用心。

    好,奔主題,縱觀陳老先生意下白孝文的一生,跌蕩起伏溝溝岔岔,然而結局卻是最好,孝文的一生也是發生在那個特定年月很多人身上曾發生事情的縮影,有時候甚麼是對又不對呢,人生有個如意稱心的結尾那就是好。

    拋開道德論理世事人倫,白孝文的一生愛憎分明,享受過福貴,貪愛縱情於男女之歡,賭過抽過,用錢如流水的快活日子也過的,雖然中間落破了受盡白眼和飢餓困苦,然而腰桿一挺帶著新老婆和兵隊人馬衣錦歸鄉了,又漂漂亮亮站在人前頭大大咧咧坐回飼堂裡。最後官至縣長還殺了一個他一生可恨的人,白孝文一生最大的面對是什麼,是鄉黨是倫理。鄉黨是個嘛?是一幫戴個倫理常綱破帽子的看客,你人生敗了他們大多擁上來井裡下石,房上去瓦,你人生興了,擁上你噓暖問寒,披花掛錦,其實書中的群眾鄉黨他們不是惡也不是善而是愚鈍化的愚,是與非有些大賢聖士一生還辨不得況呼你一班鄉黨。這個不怪他們。

    書中描寫的眾多人物,白孝文一生過的最好無觀於理想真理和世俗眼光,他終是光勉的全須全尾的一輩子。老話說勝王敗寇,佛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一世草木一秋,千百年後誰又記的誰。歷史上許多少成名人物我們只看他們腦袋後的光環卻不說他們成人物前做過那些還不如你我的雞毛手段,他們做過又如何,你依舊照舊不擔誤仰慕仰望他們嘛!你說是吧鄉黨。

  • 8 # 大千小語

    關於這個問題,有些難度。我嘗試著來說說我的理解吧。

    那時候讀《白鹿原》,對於人物命運和時代關係,的確沒有想很多。後來,我經歷了一些事,閱讀了更多的文學作品,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我想到了幾句話。

    我想起《聖經》裡的一個故事,大致講“好人受難,惡人當道”。在《白鹿原》裡,也是有兩種人,一種人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有一個人虛偽陰暗壞事做絕卻又能得到善終。現實社會中,何嘗又沒有這兩種人呢?穿過時代的迷霧看歷史,歷史又是當代史。作者是實事求是地剖析了一種社會現實,也是提醒現代人對那種小人要多一些堤防之心。

    佛家講“放下屠刀,離地成佛”。對於一個隊社會充滿關愛對人性充滿理解的人,他的本意不是抨擊社會的黑夜,而是要引導人們尋找光明。大作家之所以是大作家,陳忠實是有這樣的胸襟和情懷的。

    這個世界,有美麗的藍天,也有漆黑的暗夜。也許我們會因為不公而產生仇恨,但我們活下去的理由絕對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美好的明天。白孝文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他的複雜,也不僅僅是因為他能“迷途知返”。他的複雜也說明人性的複雜。因此,我們要認識到,一個人的性格里,既有好的“基因”,也有壞的“基因”,不能用“好”和“壞”評判一個人,要和當時的境遇聯絡起來。

  • 9 # 經營風險

    白孝文是個投機分子,無數乾淨純潔的革命烈士都死了,而白孝文這樣腹黑的人卻充分利用群眾,竊取了革命的果實。群眾還是魯迅筆下的愚民,以前他們靜靜地看殺頭。現在群眾發動起來了,狂歡了,對於殺人,他們不再是旁觀之人了,是參與者。

  • 10 # 喜歡廢堂子

    作者的意思很直接也很簡單。白孝文只所以最後的結局很好,是因為他接受的是白鹿原最傳統最嚴格的私塾教育。接受過這樣教育的人在有著強勢的父輩的光芒下就是一個懦弱的叛逆。一旦渡過“自作自受”的灰暗,他能獨立生存得很好。教育很重要啊!

  • 11 # 火耗歸公

    陳忠實先生的小說《白鹿原》, 在結章之際,只有白孝文的行藏出處交代的最為明晰,他得到了新政權的滋水縣長一職,成為白鹿原上最大的權力擁有者。一輩子恪守本分的農民白嘉軒,繼續著他的本本分分;充滿理想、執著信仰的白靈和鹿兆鵬,前者被自己的同志所懷疑,不明不白的含冤犧牲,後者歷經生死滄桑後繼續效命於心中的理想與信仰,走向了遠方。

    白孝文出身正統的良家之子,家世清白,前途明朗,耳濡目染中習得了鄉村裡的各種世俗規則,按部就班下接受過傳統式的良好教育,最初始的他也是一名醇謹赤子,努力的做著世人眼中的“五好學生”,循規蹈矩,克己復禮,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嚴格的恪守著傳統遺傳來的宗法信條。對於傳統的宗法統治規則,他是最堅定的守護者之一,在路線上最正確,在身份上最優先,他就像是白鹿村裡的明日之星,冉冉升起,唯一需要的只是保持謹小慎微,捱過時間的流駛(不學胤礽,安心做查爾斯)。在傳統宗法制度統治下的慣性中,這一切都是如此的順理成章,無人置疑,如果命運就這樣演繹下去,數十年後,白孝文十有八九會變成白鹿原上的第二個白嘉軒。

    小說是講故事的,必須讓原本看上去一路平坦的事變得跌宕起伏來才有趣。陳忠實先生果然是人性大師,他敏銳的觀察到了宗法統治下人性的壓抑,洞悉了宗法制度上的邏輯漏洞,妙筆生花,鋒芒一轉,便將如此美好的白孝文扯碎撕爛了給讀者看。白孝文從冉冉升起到轟然跌落在泥淖裡,突兀嗎?一點也不。鹿子霖的嫉妒心,田小娥的美人計,白孝文的“不舉”,白嘉軒的憤怒,一樁樁一件件,細思起來,無不是宗法藩籬中的倔強生長的野草。鹿子霖爭強好勝,卻礙於宗法傳承製度,做不了大權獨攬的族長,反倒還得在後輩小子白孝文面前假以辭色;田小娥風姿綽約,一代妖嬈,卻被宗法制度下的道德倫理所不容,竟被視為洪水猛獸,受盡恥辱與折磨;白孝文的規矩模範,何嘗不是一種被閹割後的社會學表達;白嘉軒自不必多言,浸潤其中,早已自覺地在精神上與宗法制度合二為一,我即是法,法即是我。白、鹿、田都不過是既有傳統規則下的工具和犧牲,他們付出了禁錮人性的代價,換取了白鹿村千年如一日的安靜寧謐。這份安靜寧謐,本質上不過是白鹿村宗法藩籬內部中愛恨恩仇的自我糾纏,因為沒有人想到過要打破這個藩籬另尋出路(這是鹿兆鵬才有的覺悟,他是第一個思想上發現並付諸行動的人)。鹿子霖和田小娥的陰謀,最終摧毀了“五好學生”白孝文,但從人性的角度看,何嘗不是拯救了白孝文?白孝文從“不舉”到恣性而為,恰恰是在拋棄掉所有的傳統宗法教條和道德後,這喻示著他從既有傳統規則的樊籠中爭得了解脫。從明日之星的高高在上,到沿村乞討的臉面著地,白孝文大起大落,羞恥之心早已蕩滅無存,然而大荒之年裡討到的一點飯,仍然想著留一點給破窯裡等待自己的田小娥,赤子之心依然殘存在身體中。陳忠實先生行文擘畫至此,居然再一次筆鋒大轉,鹿子霖的良心也沒壞到根裡,白孝文憑著他的舉薦,因緣際會之下竟又東山再起,做了縣裡的保安部隊的一營長官,苦盡甘來。這似乎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蘇燦大起大落的人生,終於在因緣際會中習得睡夢羅漢拳後開始了苦盡甘來。然而,白孝文此番的涅磐重生、浪子回頭,卻不再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傳統道德所期待的那種迴歸,相反卻是歷盡人間醜惡、閱遍世俗炎涼後的冷酷報復和利益追逐。白孝文成了國民政府滋水縣裡的一名職業打手、劊子手,他再也沒有了倫理道德的羈絆,沒有了溫暖憐憫的良知,沒有信仰,沒有理想,沒有愛情,沒有親情,只剩下生存的慾望和利益的燻灼,恐怖到連他的姑父朱先生、親妹妹白靈都對他心生害怕。得知田小娥之死,白孝文也只是一陣黯然而已,沒有情緒上的大波動,小說也根本沒有提及他對於第二任新婚妻子是何心態,第二任妻子更多的只是營長夫人這樣的一個門面擔當,原本還殘留微毫的赤子之心,至此蕩然無存。白孝文的解脫、回頭,都是對宗法制度下傳統規則以及道德倫理體系的一種反諷,他沒有像蘇乞兒那樣堅守赤子之心,所以也就不可能得到人性層面的真正解脫,也不可能真正的回頭,他得到的只有人性的徹底毀滅。

    陳忠實先生安排白孝文在小說結束時,獲得了最終的勝利與美好,這恰恰是中國數千年曆史的一個藝術式再現,那些無數的王侯將相們可不都是像白孝文這樣的人嗎?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玄燁等等,塑造歷史的同時還保留多少人性,孰能得知?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生命,在各自時代的統治規則秩序中,被裹挾於制度機器裡,又有多少自由和人性可言?

    馬克思說: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斯言微矣,妙矣。

    《尚書》中說: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允厥其中。斯言遠矣,邈矣。

    白孝文和鹿兆鵬,人物形象上一反一正,命運結局上一實一虛,相比於白孝文最終的勝利與美好,鹿兆鵬的結局很有點“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俠客式的浪漫和灑脫,作者彷彿就是刻意的要留給讀者一種“好人沒好報,壞人活千年”的悖論式的思考。這樣的一個小說結局,擺脫了普通文學作品中慣常的大團圓式的喜劇結果,而是以一種洞察世事、穿透紅塵的敏感與銳利留下了一個含意悠長、耐人尋味的倫理學拷問。便恰如《紅樓夢》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一般,《白鹿原》嚴格意義上可能是一部悲劇小說。

  • 12 # 博書

    人狠心黑話不多,《白鹿原》中白孝文為什麼結局最好?

    白孝文不是一個好人,但是你很難將他定義為一個壞人。

    因為家教嚴謹,年幼的白孝文是一個十分聽話的乖孩子。他做的最出格的事情,就是和鹿兆鵬、黑娃,三個人一起藉機溜出課堂跑到白興兒的莊上看他給牛馬配種。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孩子對“性”的窺探都是絕對禁止的,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在小孩的眼裡沒有“性別”之分。三個年幼的孩子越過了這條界限,自然免不得受到家長的嚴責重罰。

    這件事對黑娃和兆鵬的人生成長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卻成了白孝文青春期裡最大的心理陰影。因為他差點被他爹白嘉軒以家法的名義給打死了,肉體上刻骨銘心的痛,讓白孝文的整個青春期都變得畏縮懦弱。直到成年,他的心裡依然維持著對性的恐懼,這種恐懼的背後是他父親白嘉軒鞭子的威脅。

    白孝文十六歲,娶了一個比他大三歲的女人。初嘗禁果之後,長久的壓抑導致了他對情慾無節制的渴望。年輕人還在長身體,這時他的家人不合時宜地干涉了這對年輕夫妻的情感生活。奶奶會在半夜裡蹲守在牆根下,故意咳嗽阻止他的縱慾過度;父親白嘉軒則以聖人的教化對他進行旁敲側擊的教訓。

    不當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白孝文心理上的二次傷害。就像封建社會的皇族太子一樣,白孝文接受的是成為“未來族長”的教育模式。他的生活有太多的條條框框束縛著,因此他沒有快樂的童年,也缺少瘋狂的青春。他恪守父親的教導,循規蹈矩,唯唯諾諾。相比於同年齡的鹿兆鵬和黑娃,壓抑之下的白孝文身上缺少作為男人的勇敢和反抗的陽剛一面。

    如果田小娥沒有引誘他,白孝文的人生或許就此平淡庸碌地發展下去,最終成為一個無用的好人。

    田小娥報復性的引誘,讓他這個族長的大公子滑向了封建禮教的對立面。他的身體裡一直壓抑著一種對肉慾的渴望,對美色的垂涎,所有當田小娥以美色作為誘餌,他立刻就上鉤了,並且無法自拔。

    白孝文被田小娥引著,鑽進了破瓦窯。這一出格的行為,突破的不僅僅是白孝文日常的生活規範,還有家族篤信不疑的禮教法則。他從一個傳統意義上循規蹈矩的乖兒子,墮落成一個色迷心竅的不肖子。

    被父親以極為嚴厲的族規家法在眾目睽睽之下嚴懲,白孝文十多年來苦苦維持的尊嚴遭受來自父權的無情踐踏。從此白孝文心裡,對家族以及父親,充滿了恨意。家族和父親的期待,成了他背叛的物件。他背叛的方式就是作踐自己,破罐子破摔。

    和父親分家後,白孝文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敗家子。他把祖上幾輩人傳下來,分在他名下的土地和房子都賣了。再也沒能管著他,踢房賣地的報復讓他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暢快。白孝文賣地賣房得來的銀錢,全部揮霍在和情人田小娥吸大煙、耍牌九,甚至他家裡的媳婦竟然餓死了。媳婦死了,孝文也不傷心,他成了天不收地不攬的遊民,早晚都泡在小娥的窯洞裡。

    縱情聲色,壓抑和束縛導致了不可收拾的放縱和墮落,白孝文成了潑在地上的一碗水。流向了人性的最低處,沒有節制的揮霍和縱慾,讓他淪落到了討飯的地步,從高高在上的族長兒子變成了人人嫌惡的叫花子。

    促成他人生的第二次蛻變和轉折發生在他被餓得瀕臨死亡的那一刻。好多天水米未進的白孝文餓的暈厥在土壕裡,差點被野狗當成死屍吃掉。來自長工鹿三的揶揄和其他人的冷眼,讓走到鬼門關的白孝文燃起了活下去的慾望。快要餓死的白孝文去搶舍飯,從德高望重的白家門樓裡逃逸出來的這個不肖子孫,使在座的白鹿原的上層人物們感慨不已,惋惜憐憫。他不僅得不到絲毫的溫暖和慰藉,反而更加窘迫,透徹地領受到墮落者的羞恥。

    觸底反彈,白孝文是《白鹿原》中唯一體驗過死亡滋味的人。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成為最大贏家的原因。一個人連死亡都經歷過,還有什麼事情是他做不出來?他失去了父親的期待,失去了財產,失去了尊嚴,甚至差點失去生命,一無所有的白孝文,無所畏懼。他在失去一切之後,終於成長為一個適應力最頑強的人,他對生命和生存的渴望,因為對死亡感知的經驗,超過了書中的任何一個人,超過了鹿兆鵬和黑娃。

    他走了一條捷徑,就是去當兵扛槍。誰掌握了槍桿子,誰就有權力。白孝文以其強大的適應能力很快當了保安團的營長,成為白鹿原上最有權勢的一個人。這時候,他人性的惡逐漸萌芽。為了達到目的,他可以不擇手段。鹿子霖被抓進去,他落井下石,買了鹿家的土地和房子,為了報復鹿子霖當年對自己的愚弄,一報還一報,他拆了鹿家的房子。

    這個曾經被趕出家門的不肖子,在升官發財後,又開始謀求補全自己墮落時期失去的東西。他要求認祖歸宗,但是再也不是那個循規蹈矩的白家子孫,而是一個本質上市儈圓滑、老於世故,卻假裝成孝子賢孫的惡人騙子。

    白孝文為了生存所磨鍊出的人狠心黑,在他槍殺自己的團長,出賣同事邀功請賞表現的淋漓盡致。解放後,他因為對上級部門撒謊率先投誠而被任命為縣長,很快就對副縣長黑娃採取了行動。因為黑娃是能夠威脅到他的人,所以必須先下手為強除掉他。在故意羅織的罪名之下,白孝文成功剷除了副縣長黑娃,成為全書結束最大的贏家。

    白孝文的成功,在於他拋棄了一切世俗意義上的道德良知,他的眼裡只剩下權力和利益,對自己有利的,他想方設法去抓住,對自己不利的,他不擇手段去消除。歸根結底,是他體會過死亡的滋味,他的求生本能,超越了一切的良知和道義。也因此,他成了一個人狠心黑話不多的惡人。

    END.

  • 13 # 壹條電影

    先來說說白孝文這個人吧,這是一個典型的受傳統思想教育的人。當他尚且年幼,涉世未深的時候,尚且能按照儒家的條條框框生活,看起來雖然怯懦但是知理,好歹算個正人君子。

    但是等到他第一次娶了媳婦,嚐到了情慾的滋味,食髓知味,就把骨子裡對於慾望的執念給勾出來了。這時候的白孝文滿腦子都是情愛,就像個大色鬼。但其實這正是他意志薄弱、修行不足的表現。

    古人云“食色性也”,雖然很多華人談性色變,但是並不能因為一個人性欲旺盛就對他全盤否認。但是正常人能夠控制這種慾望,知曉事情的輕重緩急,不會像白孝文一樣沉溺溫柔鄉,賣掉祖產、餓死妻子。所以從根本上來看,這個人的品質就有問題。

    到了後來,白孝文透過參軍鹹魚翻身,此時的他已經經歷過一些世事,人格開始健全,也就把原本被禮教束縛的本質暴露無遺。

    衣錦還鄉後,他逼迫姑父發表反共宣告、好大喜功、鎮壓黑娃······一樁樁一件件都能看出這個人品行不端。

    但是整部《白鹿原》死的死、亡的亡,只有白孝文一人最後當上了縣長,可以說是結局最好的一個。

    那為什麼陳忠實要這樣安排呢?難道是教大家都學習這種媚骨?非也,其實縱觀《平凡的世界》、《家》、《穆斯林的葬禮》這些同一時期的經典之作,就可以發現那時候的作家都喜歡用悲劇來諷刺現實,越是好人越不得善終,而壞人則得以保全。

    這樣的做法能讓人記憶點更深刻,因為遺憾比圓滿更加震撼人心。

    所以白孝文的好下場,恰恰是陳忠實對於白孝文這類人的諷刺,更是對讀者的驚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看過哪些精彩的微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