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義575

    拿破崙攻打莫斯科的時候與希特勒改打莫斯科的時候,最大的不同是拿破崙還是相當於冷兵器時代一樣,運輸主要靠馬匹和人力,衝鋒靠騎兵,而俄羅斯也不是從莫斯科才開始堅壁清野的,是在他的路上就開始了,所以拿破崙根本來就得不到補給,以當時的運輸能力沒有可能從本國運來的,等打到莫斯科時,大雪把一切都封鎖了,就算想找一棵草都不可能的,為什麼不敗。希特勤當時世界己進入機械化的時代,有很多戰爭物資和糧食,只要你有石油就可以從本國運來,但德國是一個貧油國,沒有足夠的資源,所以斯大林除了堅壁清野之外,還派大軍在莫斯科堅守,蘇聯能源物資人力都強於希特勒,用拖的辦法在莫斯科郊外,使大部份德國軍隊凍死或失去戰鬥力,進而大反攻消滅了德國軍隊,取得了勝利。

  • 2 # 亓官仁

    我與前面網友看法略有不同,拿破倫打進俄羅斯時,俄羅斯的統治者還是沙皇,武器裝備受時代的限制的確不怎麼樣,但也已從冷兵器過渡到了火器時代。沙皇俄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家綜合實力已無法支撐一場大戰,堅壁清野是迫不得已的一項選擇。那個時候俄羅斯還是單一國家體制,沒有那麼多的加盟共和國,沙俄政府退出莫斯科,卻仍然堅持戰鬥在自己的土地上。國家仍在掌握之中,地廣人稀的民眾情緒影響不大。

    蘇聯時期則大不相同,不但戰爭利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沙俄政府也已被紅色政權所取代。俄羅斯已不是單一的國家體系,而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中心,牽一髮則動全身,做為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已非沙俄時期地位可比。此時的莫斯科城就是蘇聯的靈魂一樣存在,莫斯科在戰鬥則整個蘇聯戰區就會充滿凝聚力,放棄莫斯科則會讓與德軍作戰的蘇聯人民精神受到重創,莫斯科堅守陣地會讓抗擊德軍的蘇聯軍隊勇敢戰鬥到底,此時的莫斯科是蘇聯的希望,已遠非沙俄年代莫斯科可以相比。斯大林堅守莫斯科不止是拖住了德軍的主力,使其它地區減輕了壓力,更是靠戰鬥中的莫斯科鼓舞了蘇聯人計程車氣。戰爭殘酷民族向心力才是致勝法寶,莫斯科沒有後退,其它加盟共和國信心大增,死戰不降則讓打閃擊戰天下無敵的德軍耗盡了最後的銳氣,持久戰又使得德軍後繼無力,給養彈藥保障困難。此時死守莫斯科是政治須要,保衛莫斯科是蘇德戰爭中最終獲勝不可獲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 3 # 憶江朝南

    因為庫圖佐夫數次和拿破崙交手,知道拿破崙的厲害,所以他一直主張避免和拿破崙打其擅長的大戰役,採用誘敵深入,堅壁清野的戰術拖死法軍,但沙皇出於面子,堅持要和法軍決戰,最後在博羅迪諾10多萬俄軍精銳和數量相當的法軍主力進行了苦戰,雙方損失相當,但俄軍未能阻止法軍前進。

    在現實面前,驕傲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只能讓步,遷往北方安全的聖彼得堡。庫圖佐夫則統帥俄軍放棄莫斯科,並將全城焚燬,不給法華人留下任何東西,在莫斯科周圍用運動戰打擊牽制法軍,他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知道,不久之後,俄國的嚴冬就會降臨,在堅壁清野之下缺乏補給的拿破崙大軍將不戰自潰。他的戰略非常成功,沙皇拒絕了拿破崙談和的要求,法軍在俄國惡劣天氣下無法立足只能倉促撤退,俄軍跟蹤追擊大獲全勝。

  • 4 # 月林6491

    謝邀!先說拿破崙攻打莫斯科時所具有的軍事裝備,他帶領的軍隊大多數為步兵種,衝鋒陷陣是靠騎兵,運輸是靠馬區拉大炮。這明顯暴露出來行軍速度慢,炮火攻擊效能是弱而不是猛烈。而人家俄羅斯是利用自家的地理優勢,採用堅壁清野的戰術來對抗他法軍,這樣,就給拿破論的軍隊在補給方面得不到本國後勤的及時供應,等到攻打到莫斯科時,由於補給供應不上,士兵們連凍帶餓,還能有士氣打仗嗎?不能,後果是隻待俄羅斯順順當當消滅。再說德囯可是當時世界上的軍事強國。斯大林他除丁用堅壁清野之外,又用俄軍堅守首都莫斯科的戰術,是靠用拖戰的辦法,將希特勤軍隊在莫斯科效外進行攻打,這樣使世強希特勒軍隊受到了寒冷天氣影響,可說凍死的凍死,軍人戰鬥士氣已失去,所以,這時斯大林利用大反攻的戰術,贏得了消滅德國軍隊的勝利。

  • 5 # 亦喻之

    《孫子兵法》上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1812年的俄法戰爭,拿破崙率大軍60萬,欲與俄羅斯布暑在涅曼河東岸的20萬軍隊決戰,進而一舉摧毀俄羅斯帝國。俄羅斯軍隊開始採取“誘敵深入,分而殲之”的正確戰術撤退,不料遭到國內反對;於是臨陣換將,與法軍正面交戰,傷亡慘重。後不得已主動後撤,堅壁清野,待機殲敵。拿破崙勞師遠征,後勤無力保障,凍餓及戰鬥死亡共計達56萬多,只有3萬餘人逃回法國。

    1941年的蘇德戰爭,希特勒幾乎傾其所有與蘇聯決戰,共投入兵力700餘萬,蘇聯方面兵力約500餘萬,力量有點懸殊。當德軍推進至莫斯科時,除了拼死決戰,蘇聯已再無可退之地,否則就是亡國滅種的下場了。

    這兩次大戰共同點在於:

    一,都是攸關俄羅斯存亡的決戰;

    二,進攻方都是勞師遠征,戰線過長,後勤難以保障;

    三,俄羅斯都進行了堅壁清野,使敵軍無法就地解決後勤困難;

    四,進攻方都因俄羅斯的極寒天氣致士兵凍餓死亡,損失慘重。

    不同的地方在於:

    一,法軍急於決戰,而俄軍故意誘敵深入,甚至不惜放棄首都,以達到完全殲滅入侵之敵的目的;

    二,德軍也急於決戰,但蘇軍已無再退之地,必須採取長期而又頑強的阻擊戰才能達到拖垮敵軍進而全殲敵軍的目標。

    三,法軍當時屬於半冷兵器時代,火力不強,而交通依賴比較原始的工具,不能久戰。所以俄軍誘敵深入,疲散其師,很快收到效果;

    四,德軍屬於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軍隊,初期無論在火力還是後勤保障上都是很強大的,蘇軍一退再退的結果,則是被敵軍佔領相當於國家標誌的首都,等於宣告了滅亡。所以莫斯科保衛戰,無論死傷多少,都是必須堅持的;而且,只有這樣頑強的阻擊和襲擾,才能遲滯敵人的後方供應,並把敵人帶入寒冬,在天時、地利、人和完備的條件下,徹底戰勝敵人。

  • 6 # 北京老馬3

    拿破倫攻打俄羅斯時,庫圖佐夫實行的是誘敵深入,拖垮敵人的戰術!利用拿破倫求勝心切的輕敵心理,讓拿破倫進入俄軍的包圍圈!拿破倫醒悟過來已經是草糧斷絕,冰凍嚴寒,軍心煥散的地步,拿破倫不得不逃亡,大敗!衛國戰爭中蘇聯的軍隊的作戰佈署就是以莫斯科紅場閱兵為轉折點,對德軍展開大反攻!因為蘇聯已經重新整頓了軍隊,大後方有充足的武器,糧食,棉衣,油料供應,首都不能丟,蘇軍沒有退路了,必須拼死一博,所以士氣高漲,而希特勒似乎重走拿破倫的覆轍,大批的軍隊處於飢餓嚴寒,凍死餓死的狀態,軍心煥散,從將軍到士兵厭戰情緒瀰漫,這就為蘇軍大反攻提供了最好的時機!所以莫斯科大反攻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戰略部署和轉機!

  • 7 # DS影片

    1812年戰爭時,庫圖佐夫在博羅季諾戰役之後暫時放棄了莫斯科,並對這座城市實施堅壁清野。而為國戰爭中,蘇聯從德軍入侵後不久就在其整個國土上實施堅壁清野,並死守莫斯科。

    在拿破崙戰爭時代,軍隊並不是從非常寬的正面戰線向前推進的,而是排成縱隊向敵方中心城市進發,迫使對方在中途決戰。法軍的路線就是筆直的向莫斯科挺進。俄軍試圖阻擋其挺進,博羅季諾戰役雙方損失相當,但俄軍繼續拼下去的話可能會拼光。但法軍已經孤懸於敵後,經歷俄羅斯寒冷冬季之後,其戰鬥力必然遭到極大削弱,因此庫圖佐夫決策冬季前避免再次決戰,為此讓出了莫斯科,但堅壁清野拿走一切補給物資。果然法軍在莫斯科寒冬中戰鬥力直降,最後只能倉皇逃回去,兵力大部損失於逃亡途中。

    而到了二次大戰時,德軍的推進是在一個非常廣大的正面戰線上,其北方、中央、南方集團軍群一起挺進的。德軍的後勤依賴於鐵路線,而蘇聯鐵路網的中心就是莫斯科。如果莫斯科陷入德軍手中,將極大方便德軍在其佔領區內組織起一個鐵路網,滿足前線所有的物資需求。而蘇軍則會因為鐵路中心被截斷,想組織反擊也萬分困難。蘇聯在德軍開始大舉入侵後就在其國土上執行堅壁清野政策,特別是生產機器全部搬走,運到烏拉爾山地區將生產再組織起來,而搬遷工作絕大部分是依靠鐵路完成的。

    總之,不同的戰爭形態,導致完全不同的戰略決策,但都是合理而正確的,為俄國贏得兩次衛國戰爭的勝利。

  • 8 # 廣雅君觀世界

    謝謝秘書先生邀請。在拿破崙時代人類還沒有發明火車和汽車,因此拿破崙軍隊進犯俄國時他們的後勤補給就靠馬拉和人扛,效率低下。俄軍面對法軍進犯時故意後撤放棄大片土地(包括莫斯科城),一方面迫使法軍不得不分兵把守多地,從而使機動作戰兵力銳減;另一方面增加了法軍後勤補給的難度。同時由於法軍兵力分散,俄軍可以利用熟悉戰區地形環境的優勢機動靈活地出擊,逐個殲滅孤立分散的法軍。

    法軍當時還有個要命的問題,就是許多官兵來自法國的附屬國,這些人根本不是真心來為拿破崙作戰的。深入俄國後一旦困難重重,這些附屬國軍隊要麼消極怠工,要麼擇機逃跑甚至投降俄軍。這些都使得法軍整體戰力被嚴重削弱。加上俄軍有庫圖佐夫運籌帷幄,正確指揮,拿破崙軍隊終究難逃慘敗之命運。

    1941年6月,納粹德國軍隊大舉進犯蘇聯,並在很短時間內就攻佔了包括明斯克、基輔在內的蘇聯西部大片地區,殲滅蘇軍上百萬人。由於納粹軍隊擁有強大的機械化突擊叢集發動攻擊,後勤補給速度遠快於拿破崙軍隊,蘇聯根本來不及實施以空間換時間戰略對付德軍。而且為了保持持久作戰能力,蘇聯不得不緊急將大批工廠、機關、學校轉移到東部,在東部建設新的工業基地。而且蘇聯還需要訓練大批新的作戰部隊來彌補戰爭消耗,這些都需要時間。時間,這時成為了蘇聯最關鍵的寶貴資源。

    然而德軍於9月底就開始進攻莫斯科,如果蘇軍再退,強大的德軍機械化突擊叢集將直撲烏拉爾山,蘇聯就將難有反敗為勝之力了。如果蘇聯顯露敗相,日本可能會趁機進攻蘇聯遠東。為了不陷入兩線作戰困境,蘇聯必須首先集中力量擊退德軍保住莫斯科,這樣才能有條件為以後的反攻作戰作準備。

    在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斯大林下達了不準後退一步、堅守莫斯科的命令。蘇聯軍民高喊“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處可退,後面就是莫斯科”的悲壯口號拼力血戰,層層阻截法西斯軍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德軍終成強弩之末。1941年12月6日,朱可夫將軍指揮蘇軍突然大舉反攻,擊退了進犯莫斯科之德軍,蘇聯終於熬過了戰時最困難的時期。

  • 9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1812年俄軍放棄莫斯科,1941年俄軍堅守莫斯科,是因為隨著時代變化,兩次戰爭中莫斯科的戰略地位也發生了變化。

    1812年到1941年,時間上距離100多年,各國實力對比、軍事技術、戰爭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直接造成莫斯科在整體戰略上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

    首先從雙方實力對比而言,1941年堅守莫斯科更具備可能。

    1812年戰爭中,拿破崙出動了50多萬大軍(其中半數為僕從國軍隊),而俄軍當時只有20萬人,處於絕對劣勢。在之後的戰爭中,儘管法軍遭遇了部分傷亡,和大量的行軍損失,但到達莫斯科的法軍仍有10多萬之眾,超過俄軍的兵力總和。以當時拿破崙的軍事才能,俄軍要在莫斯科前面迎戰,只能是送死。所以庫圖佐夫選擇了撤退。

    而在1941年,希特勒出動500萬大軍(其中約五分之一的僕從國軍隊)進攻蘇聯,蘇聯全國兵力也有500萬。在經過幾個月激戰後,蘇軍儘管損失了200多萬大軍,但依靠彪悍的民族性、強大的工業生產力和布林什維克的高效動員能力,卻有更多的部隊被迅速列裝,兵力不減反增。颱風計劃初期德軍為180萬,莫斯科守軍只有120萬,但德軍向前進攻,兵力不斷消耗,蘇軍則是有源源不斷的後援。所以,朱可夫具備在莫斯科城外迎擊德軍的勇氣。

    其次從戰爭規模和特徵而言,1812年放棄莫斯科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1812年戰爭中,俄軍面對法軍,打一仗敗一仗,但是俄羅斯的遼闊領土和惡劣氣候卻成為更大的殺手。拿破崙的50多萬大軍,挺進到莫斯科就只剩下20多萬了。這裡面和俄軍作戰損失了幾萬,其餘大部分都是一路上死於飢餓、嚴寒、勞累和疾病的。所以,庫圖佐夫放棄莫斯科,等於再退後一百公里,而這一百公里,拿破崙已經沒有力氣走到了。讓拿破崙留在莫斯科,寒冷的天氣足以讓他待不下去。

    而1941年,入侵蘇聯的德軍及其僕從國軍隊達500萬之眾,兵力上就是拿破崙的近10倍,這意味著同等的領土下,侵略軍兵力密度也增加了好幾倍。再加上科技發展帶來的道路建設、交通工具方面的突飛猛進,“憑藉領土消滅敵軍”的模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在1812年俄軍只要單純的後退就足以讓法軍不斷倒在路上,而1941年蘇軍如果大步後退只能讓德軍以小代價急速逼近。相反,蘇軍只能給與德軍堅決抵抗,才能讓德軍的後勤因為戰鬥和距離而承擔壓力。所以朱可夫選擇在莫斯科開戰,以大規模的作戰來粉碎德軍,拖住德軍的腳步,使得德軍銳氣耗盡,最後撤退。

    此外,在新的戰爭模式下,“莫斯科城”本身的得失戰略價值也完全不同。

    莫斯科是俄國和蘇聯的首都,打下莫斯科對於雙方政治力影響很大。但除此之外的軍事意義,在1812年和1941年完全不同。

    1812年的莫斯科,雖然是首都,但在方圓數百里荒漠上也就是孤城一座。俄華人在法軍趕到前逃走了,法國進入莫斯科,只不過獲得了一個可以避風的城池。而在俄華人自己放火燒掉莫斯科城中建築後,這個城池甚至連熬過冬天都做不到。換言之,拿破崙打下莫斯科,除了士氣高漲外毫無意義,而這個士氣高漲很快也被嚴冬摧毀。

    但1941年的莫斯科,不但是首都,也是工業、交通的中心。如果德軍衝入莫斯科城,不但是政治上攻佔蘇聯首都的勝利,同時也意味著控制了莫斯科及其周圍一大片地區的交通、物資、工業。斯大林即使撤退,不能把莫斯科的人口全撤走,不能把莫斯科的工業全搬走,就算他再次把莫斯科全部燒燬,在廢墟上百萬德軍也能很不錯地開始下一步軍事行動。利用莫斯科的鐵路網、機場、工廠,以及不可能完全摧毀的城市,德軍將獲得一個極為有利的前進基地。相反,蘇軍失去莫斯科後,在國土中部將很難找到一個適合的集結點,大軍很可能處於德軍的直接威脅下。

    因此,衛國戰爭中,蘇軍有更強的實力來保衛莫斯科,沒有什麼動力來放棄莫斯科,而莫斯科本身的戰略地位也在上升,最終導致他們死守莫斯科,擊退了德軍。

  • 10 # 大海小兵

    一、拿破崙時期

    1、攻方-法國:拿破崙的法軍已經連續打了幾十年仗,打敗了n次反法同盟,整個歐洲除了英國和俄國都在法國的統治或領導下。論兵力(法國61萬,俄國24萬)、財力、物力和兵器,俄國都不是拿破崙的對手,正面作戰也試過幾次,都是俄國戰敗。即便俄國死守,法軍打下莫斯科也是不成問題的。

    但法軍的問題也有,就是漫長的交通補給線和寒冷的天氣,當時俄國的道路情況太差,天又冷,最後大部分法軍不是被俄國打死的,而是凍死餓死的,俄國忍痛放棄莫斯科,堅定執行堅壁清野的戰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守方-俄國:在俄國精心挑選的決戰地點,集中所有精銳部隊的博羅季諾戰役戰敗後,俄國就失去了與法國正面抗衡的信心與實力,法軍兵臨城下時,俄國的野戰部隊已經不足10萬人,只有當面法軍的三分之一,如果死守莫斯科,就正好給了法軍消滅自己的機會。

    3、外部-英國、普魯士、奧地利:俄國的盟友英國絕對是鐵桿,錢糧源源不斷支援俄國,而法國的盟友,特別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就是被逼著去俄國的,打仗根本不出力,而且隨時可能倒戈,這樣的外部環境下,持久戰對俄國是有利的,如果死守莫斯科和法國決戰就正中了拿破崙的下懷。

    二、二戰時期

    1、攻方-德國:德軍也已經連續打下了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家,也是整個歐洲除了英國和蘇聯幾乎都在德國的統治或領導下。但論兵力,德國並沒有優勢,反而隨著戰爭的進行,出現了兵力不足,中後期的對蘇戰役幾乎都是以少打多。

    後勤的問題其實並不大,這時的後勤運輸可以透過鐵路和航空,比拿破崙時代可快捷方便多了,再用堅壁清野的戰術肯定不管用。

    2、守方-蘇聯:這時的蘇聯工業化水平不比德國差,飛機坦克大炮都能源源不斷地自己製造,兵力比德國還多得多,當然沒有不戰而放棄首都的理由。而且,蘇聯時期注重控制人的思想,莫斯科就是理念支撐,如果丟了,對軍心的影響肯定很大,所以蘇軍死守莫斯科。

    3、外部-英美、義大利、羅馬尼亞、芬蘭:英美希望蘇德兩家打得兩敗俱傷,並不是發自內心的支援蘇聯。,而得國的盟友,特別是芬蘭和羅馬尼亞,都是和蘇聯有深仇大恨的,剛被蘇聯無情的侵略過,打仗絕對出力。這樣的外部環境下,如果放棄莫斯科,就更增加了德國及其僕從國的信心,英美可能也會產生放棄自己的動搖,所以,必須死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牌子的眼部卸妝液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