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編輯

    實際上這個問題很無聊,目前重要的是好好練太極,而不是說從哪傳出來地,太極再好,是祖宗的光輝,但問後世子孫們創造了什麼留給兒孫?

  • 2 # 楊諾賓

    太極拳的形成,準確的說與任何人都無完全的“成品與創造者”的直接關係。太極拳的成型是逐漸而成的,並非是一人一地一時所造。這也就是為什麼太極拳的起源至今都充滿爭議的原因。

    很多人都想冒充專家,一站出來就說應該如何,就斷言毫無爭議,那都是自欺欺人!反觀起源的意義,真的要是較真兒的話,其實是毫無意義的。武藝作為藝,誰會對誰才有意義。梵高他爸爸是誰?知道的肯定不多!達芬奇的爺爺叫什麼?估計沒幾個認得!血統定不了你的一切!

    太多的草包只是想借著所謂追根溯源,拿著師弟傳承給自己招搖撞騙的行為加分而已。你以為你是王老吉和加多寶呢?有個方子就行?武藝千變萬化,訓練手段,理論系統,藝術觀念也是日新月異,“毛坯”的價值不能說一點都沒有,但微乎其微!越是有本事的,越不會拿原汁原味來包裝自己,騙子才那麼做呢!

    首先,純正的拳法是不存在的!每個人對武術的理解只要稍有不同,身體條件有細微差異,所達成的效果就會有巨大偏離。我看到網上有一些老外改裝車的影片,買來一個破舊的報廢,就是垃圾一坨!人家連發動機都給拆成散碎零件,重新加工一點一點再造,能保留的就是一個原來的形式而已!完工以後煥然一新,接著竟然去參加專業比賽了!

    這個相似的事情,放到太極拳裡邊,也是存在的。套路的殼子大概還有一些形似,但訓練本質、核心價值完全都更新了。一切都基本再造。我的拳派“京朝派楊門太極拳”就是如此!你非把一個人這樣的“嘔心瀝血”牽強附會於古代的誰誰誰?門兒也沒有啊!

    太極拳的武藝,今時必然是比往昔要更豐富,要更強大的!古人的事情不該留給拳家去撕逼,應該留給專業的歷史學家去考察!因為術業有專攻,那本就是人家的事情!很多歷史的考察必須免於人情世故,而太多中國的傳承文化都是帶著人情世故這麼下來的。什麼所謂“適度的修飾讓歷史更動人”這種混賬話都有人支援,你還指望什麼真相?

    武藝不同於文藝,是可以檢驗的,動手唄!老不死的流氓們,別拿所謂的歷史文化妄想給太極拳增加它的溢價!因為太極拳在非理性的炒作之下,已經大幅高於它本身的價值了!

    我作為一個江湖武者,一個獨立拳師,有必要在這裡闡述這樣的事實,讓人們知道真相!別去高一些無謂的個人崇拜!不忘初心!你喜歡的如果是太極拳,請學習太極拳!就學習拳!千萬別把洗腦當作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那些都是傳統糟粕!

    武者不僅要有武者之藝,更要有武者之智。練武人都要有因敵變化而變化的機靈勁兒!三觀必須要正!小忠告:

    別拿自由的心智去換武藝!

    別信天下有免費的午餐!

    血統不是藝術傳承的真諦!

    學與練是不同的!

    教東西是讓你會,讓你去悟的全是騙子!

  • 3 # 左極

    現在的太極拳經過考證,證明陳家溝為其發源地,在小說中和明間傳說,太極拳是張三丰所創,而在明史記載裡,張三丰也是很厲害的拳術宗師,時代相隔太遠,無法考證,以陳家溝,陳式太極拳為準,發跡於楊露禪,

  • 4 # 太極寄暢

    實際上從目前所能得到的資料與文獻來看,都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太極拳創自於張三丰,所有有關張三丰創拳的證據基本是猜測與杜撰(小說內容)。解放前的武當基本只有道家養生功法,即使在武當收藏的文獻中也鮮有武功與太極拳的記載,所以沒有證據就是最好的證據。

  • 5 #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武當太極,少林易筋經,華佗六禽戲法,因為思想的開創,鬼斧神工留下燦爛的作品。太極就是張三丰,易筋經就是少林出品。肯定張三丰是會內家功法的,太極經典的白鶴亮翅,攬尾穴只有名稱來自於一片山中,這片山中有白鶴,麻雀,所以太極拳創作者來自名山是肯定的。太極拳只是輔助於內家功,內家功就是呼吸吐納的致虛極,守靜篤,人法地,天,道,自然。大周天通的人對於太極就是施展太極循序漸進時,就是大周天不停迴圈,所以必須認定太極拳和內家功法大周天執行有極端的淵遠聯絡,慈悲,儉樸,不敢為天下先心態練習太極,就感覺太極舒展並無惡意,也就是武當所說後發制人,卻又先發而至,什麼是先發而至,就是大音希聲,道隱無名的氣感,已是知己知彼了。所以本土道家文化都有鍥而不捨的精氣神。太極拳看似拳法,打完一遍,第二遍起源第一遍末尾,完全沒有呆滯感覺,又綿綿不斷。大周天通以後的思想,用這樣思想創造出太極,輔助內家氣功,完全是天人合一感覺。太極拳理論老子道德經裡早就有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將自化,化而欲作,我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內家功法講究寧靜致遠,我以為輔助大周天的肢體動作,人就會心神合一,我遵守著致虛極守靜篤,但我身體自行會產生道氣和魔氣,這樣的話,我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舒展四肢,動靜相合,就會不產生貪念,身心安靜下來,相貌也就變端莊,所以氣功靜坐為靜,太極拳為動。太極拳不是氣功卻非常能夠輔助內家呼吸吐納。所以有極端內家功法淋漓盡致體悟透的人才能創作出太極拳,所以太極拳也有道德經老子思想存在裡面。張三丰創作太極拳也不是唐突而來,而是前人已經有成果了,張三丰自然流露出太極拳法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 6 # 太極仁拳

    太極拳和張三丰有沒有關係?太極拳是否是張三丰(張三峰)所創的?這些問題雖然也需要研究考證,但首要的問題是應該明確什麼是太極拳?太極拳的特徵是什麼?只有明確了太極拳的特徵,才好對號入座。

    王宗嶽《太極拳論》論來論去,最終告訴了我們什麼呢?那就是:太極拳的特徵是以柔克剛,可以以弱勝強以小打大; 太極拳是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的防身自衛術。

    黃宗羲在《王徵南墓誌銘》中寫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蓋起於宋之張三峰。”宋朝歷史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距今700年左右。王徵南死後七年(1675年),他的弟子黃百家(黃宗義之子)著《內家拳法》和《王徵南先生傳》,比較全面地介紹了王徵南的內家拳法。黃宗義《王徵南墓銘志》中的這段紀實話指出了內家拳的特徵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既僕”不像外家拳(少林拳)那樣“勇”猛剛烈,“主於搏人”。同時指出由於外家拳(少林拳)“拳勇”“主搏人於人”,亦即好勇猛先發攻擊對方,這就使得外家拳(少林拳)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容易讓對方“人得以乘之”,亦即容易讓對方得到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的機會,使外家拳(少林拳)手“應手即僕”,亦即失去平衡跌仆倒地。這正是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所描述的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破壞對方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的太極拳技法的特徵。所以說太極拳就是內家拳。

    這應該是太極拳跟張三丰(張三峰)有關的一個證據。

    太極拳有很多流派,是不是純粹後發先制順勢而為以柔克剛的拳術,是判別是否正宗的依據。凡是含有先發制人勇猛強勢攻擊對手成分的都不是正宗純正太極拳。

  • 7 # 太極稱道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表達一個觀點。如果沒有張三丰,就沒有內家拳,沒有內家拳,太極拳也就無從談起,中華武林就像陰陽魚圖,少了一半,是殘缺的,不圓滿的。接下來,根據題主的三個方面從後往前一一回答。

    一、如果說太極拳技法呈現完美科學,那就意味著這不可能是某人某地單獨完成。而是一個漸進式的,螺旋上升的過程,是眾家之長逐步融合、共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

    A、第一、張三丰既精少林,復從而翻之,創造了內家拳,開武當一派。同時吸納老子以降,太極陰陽之理,道家養生之法融匯貫通。明確說,此為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做技藝之末。也就是說,張三丰第一次明確了太極拳的功能定位、內容基因和發展方向

    B、第二、戚繼光綜合各家拳法,擇其善者創編拳經三十二式,成了今日太極拳主體框架

    C、第三楊露禪打遍京城,叫響太極拳,引民間熱潮。

    不難看出,在太極拳發展的時間長河上仁人志士不計其數,因而浸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幾個關鍵節節點上,幾個關鍵人物的出現使太極拳跨越式的發展並趨於完善。毋庸置疑,張三丰就像魯班之於建築業,他就是太極拳的圖騰人物。

    二、關於太極拳出現的原生環境。只要理解張三丰對太極拳的定位,就不難解釋了。題主僅抓住軍事訓練,有失偏頗。冷兵器時代,不僅是戰爭,人們還要面臨盜賊、土匪、甚至豺狼虎豹等自然界動物的侵襲。尤其是道士,深山修煉,自來自往,沒有防身技擊之術,怎麼生存?這就要求道士能“禁刀兵、驅虎豹、避蛇蠍、攀高山、涉惡水、散毒瘴”所以道士都是雜家,不僅身手了得,而且有獨門法術。也正是道士追求長生不老,將陰陽之理、經絡之學、吐納之法、導引之術用之於技擊,才會發展出太極拳。張三丰一生雲遊四海,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各地都有他神奇的傳說,過去太極拳可能僅在道門內傳播,因為張三丰的雲遊,恰恰為太極拳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三、說張三丰著作無一語涉及太極拳,進而就說太極拳和張三丰沒關係。只能說出此言者一葉障目鼠目寸光,完全不懂太極拳。簡單地說,如果能讀懂張三丰全集,你再去練太極拳,事半功倍。陰陽之理、經絡之學、吐納之法、導引之術都隱藏在他的著作裡,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打住。

    一句話,張三丰是內家拳和太極拳集大成者,承前啟後。

  • 8 # 按史索驥

    張三丰,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出現在許多小說、評書、傳記以及不成文的民間傳說中,愈傳愈神,以至於人們已很難辨清其真實面目。據《明史·方伎列傳》記載,張三丰是元末明初的道士,名號繁多,名聲和影響力很大。張三丰生於遼東懿州,自稱是道教創始人之一張陵的後人。張三丰自幼聰慧過人,工詩詞,善書畫,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談話論事皆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根本,據說他能做到“心與神通”、未卜先知。據民間傳說,張三丰不修邊幅,舉止怪異,無論寒暑天氣都只穿著一身道袍、一件蓑衣;一餐能吃一升幾斗的糧食,有時幾天才吃一頓,有時兩三個月也不吃飯,常常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張三丰雲遊四海,在他足跡所至的地方中,有一處非常著名,那就是寶雞金臺觀。張三丰自稱在寶雞金臺觀曾死而復生,已經躺在棺材裡卻鼾聲如雷,醒來後向終南山遊歷,被他的道徒們稱為“陽神出遊”。“陽神出遊”是張三丰一生修行過程中的重要事件,當然,這一傳言與其他很多神化的傳言一樣未必是屬實的。

    張三丰神化的地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他的壽命,二是他的武功。張三丰的生卒年不詳,他到底活了多少歲,至今也沒有一致的說法。依據《明史》記載,張三丰應當生於元朝末年,但卒於何時沒有記載。明朝至清朝初年人們對他的尋訪不斷,以至於他的壽命更成了一個謎。而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至元朝末年,張三丰已經過了100歲,若再活到明清年間,最少也有四百歲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張三丰的壽命之所以被越傳越玄乎,主要是因為他在晚年行蹤不定,加之他生前的行為異於常人,漸漸被人們當做長生不老的神仙,這才有了幾百歲不死的傳言。那麼真實的張三丰是否擁有蓋世武功,答案是否定的。張三丰武學宗師的地位,主要是武俠小說的神化描寫奠定的。小說自然是虛構的,文學作品中的張三丰與真實的張三丰相去甚遠。事實上,張三丰一生主要在修道、煉丹,即使將道教的一些學問融於拳腳中,也是皮毛功夫,遠不能稱為武學一大門派,更沒有武學宗師之說。有說法稱太極拳是張三丰所創,武當絕學也是張三丰創立的,但是沒有實據。 (注:太極拳清初被創造出來,到了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而太極拳是張三丰所創,這種說法卻最早出現在晚清之時。我們先從張三丰壽數上來看,明初到晚清,時間跨度已經好幾百年了,若是張三丰還活到了清朝之時,那麼他一定已經是神仙了。另外,為什麼創始人的說法不在清初就流傳出來,卻在晚清的時候出現呢?很有可能當時為了宣傳太極拳,特意將太極拳與張三丰聯絡起來。)

    總之,張三丰就是一名平凡的道士。只不過他舉止有些怪異,比那個時代的平常人長壽,他既不是神仙也不是武學宗師,只是元末明初的一個普通人。

  • 9 # 葦說歷史

    張三丰,道家武當派開山鼻祖,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張三丰在少林寺習武的橋段。清代儒學家朱仕豐曾經評價張三丰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丰也!張三丰出身之謎

    張三丰,道教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出現在少林寺裡當小跟班呢?讓張三丰到少林寺當和尚的幕後主使是金庸老先生,作為一個武俠小說的大家,在人物設定方面,他讓張三丰出現在少林是否顯得有點虛無縹緲呢?

    有人認為,歷史上真實的張三丰出家是由於曾經得到過一位道士的恩惠,據說他五歲時得了嚴重的眼病,遍訪當地所有名醫都不得醫治,而碰巧這個時候,一位名叫張雲庵的道士路過,瞭解張三丰的病情之後說:“除了要服用藥物,還需潛心修行才能去除病根。”

    於是張三丰便拜他為師,隨他去道觀靜心修習全真教,半年之後,眼病果然好了,而他從此受到了道教的啟蒙。而北京白雲觀的《道教派別宗譜》中記載有張三丰曾在河南嵩山的崇福宮住過,因此學一些少林拳腳功夫是有可能的。

    但事實上,《明史·張三丰傳》當中只記載了他成名以後的經歷,對其早年生活並沒有太多詳細的記述,因此,他究竟出身於哪一門派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張三丰武功之謎

    近年來,隨著金庸武俠小說李連杰影視劇的流行,張三丰高深莫測的養生之道和技擊之法得以大加宣揚,以致於在大眾的視野裡,張三丰是理所當然的武當拳和太極拳等道教武術的創始人。那麼,歷史上的張三丰到底有沒有真功夫呢?

    現存的歷史資料當中有兩個“張三丰”,一個是清朝康熙年間黃宗義《王徵南墓誌銘》和黃百家《內家拳法》當中記載的張三峰,宋代人,是一位“單丁殺賊百餘”兼精少林的內家高手;另一個則是元末明初建立道教武當派的張三丰,明初張三丰的記載見於《明史》,但並未提及武術。

    清朝雍正年間汪錫齡所編的《三豐全集》以及清朝道光年間李涵虛重修出版的《張三丰先生全集》,字裡行間也沒提到張三丰會拳術。而到了當代雲南中醫學院呂光榮和劉楚玉教授合著的《氣功學基礎》所涉及歷朝歷代人物及文章200多條,都沒有一個字提及張三丰。

    國內曾經很熱門的《武林》雜誌也曾經刊載過一段對武當山的走訪經歷,發現紫霄宮中的道士們都沒有練過武術,甚至有道士說“張三丰通曉道教經文法典,但從未聽說過他練功習武”,因此有人認為,目前對張三丰的武功神話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明清後人,將宋代的張三峰與明初的張三丰所混淆,並加以神秘附會而成的。

    有網友曾提出過一個懷疑,明初的張三丰作為道教的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在明代是極其聲名顯赫的,如果張三丰有功夫的話,《明史》肯定會有非常驚人的筆墨來詳細記錄,但書中確實沒有說他有武功,只是詳細介紹了張三丰是個道教的領袖,皇帝把他當做神仙一樣地尋找。

    同時,其它的諸如《太和山志》和《禪玄顯教編》等史料當中都把他當做神仙,記錄的不是功夫,而是法術。

    太極拳鼻祖之謎

    幾乎所有的影視劇中都說“太極張三丰”,把他定位成太極拳的發明者,武功也是天下數一數二的,究竟為什麼會這麼描寫呢?而道教武當派創始人張三丰又真的同時是太極拳的祖師爺嗎?

    中國太極拳大師吳圖南編著的《太極拳史略傳》和《國術概論》中介紹元末張三丰為太極拳創始人,並稱其“生於1247年,卒於1464年,共活了217年”,也就是說張三丰從南宋一直活到了明代。而現在科技如此昌盛發達,最長壽的人僅120多歲,因此吳氏之說難以讓人信服。

    在正史中,太極拳與元末張三丰沒有任何關聯,太極拳有完整、可靠、詳細文字記載的始自陳家溝第十四代陳長興,這位武術大師第一個將陳家溝的太極拳傳於外姓人河北楊露禪,使太極拳公佈於世,直至今天衍變成眾多流派。

    有學者研究稱,將太極拳與張三丰二者聯絡在一起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晚清。當時楊氏太極拳的創始人為將其發揚光大,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便假借張三丰之名宣傳,因此太極拳的鼻祖並不是張三丰,但太極拳無疑體現了道家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精神。

    有意思的是,關於張三丰是否在少林寺學習過的問題也成為了武術界現在都還在爭論的焦點。很多人都認為內家拳是根據少林拳法改造而來的,因此少林和武當都認為這一門武術是屬於自己門下的。

    而北崇少林,南尊武當,它們就代表了中國武學的至高境界。

  • 10 # 燈閱泰山

    在武術中有一門太極拳,號稱是三豐原傳太極拳。事實上歷史上的張三丰到底是怎樣的人,眾說紛紜。他是邋遢道人,也是世外高人,關於他的年歲到底多少,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會不會太極拳,沒有人知道。

    大眾比較熟知的太極拳,發源於陳家溝,最早的宗師是王宗嶽蔣發陳王廷等人,陳王廷是軍隊的將領,退伍之後創出陳式太極拳,其他大多數的太極拳都是從陳式太極拳演化出去的,比如楊露禪的楊氏太極拳,楊露禪憑楊氏太極拳在北京城成名,被稱為楊無敵。

    那時候的太極拳和現在完全不同,現在基本都是養生健身的,在楊露禪那個動盪年代,學武基本都為了實戰。楊露禪成名之後,王府請他去教貝勒格格們,他一方面不願意外傳,另一方面也怕小孩練傷了,會擔責,所以就將太極拳做了改動,架子調得很高,教著孩子玩,這樣的拳傳下來就是健身的。

    時代在發展,實戰方面不斷弱化,多數練太極的都為了健身,其實古傳的太極實戰性很強,不強的話,當時根本站不住腳。

  • 11 # 漪思飄緒

    歷史傳聞與歷代傳說,並非全是空穴來風,應與張三丰有 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當今的太極拳,始於武禹襄的《王宗嶽太極拳論》,揚名於楊露禪、楊班侯(皆稱“楊無敵”)。

    如今,習練太極拳,拳譜首選就是《王宗嶽太極拳論》與《楊家老譜》。

    其中,《楊家老譜》的內容,說明楊家三代練拳,受到武當張三丰理論體系的影響頗深,並有“張三丰承留”篇。由此可見------雖說,楊露禪學拳於陳家溝之陳長興;雖說,如今的陳氏太極拳,始於陳長興創編的一路二路拳;但,楊家習武的指導思想,得益於武當道家張三丰。

    武當,作為宗教而言,與武術沒有直接關係,但,有武者隱世修道,遂成文武雙修之法門。

    例如:

    據說,陳摶老祖 傳授有“心意六合八法拳”,又稱水拳,拳話“走避開會順,翻騰定化粘;搬扣劈摟撐,截拿棚推纏”,堪稱中華內家拳的始祖。

    晉代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284—364),在《抱朴子·外篇自序》中寫:

    (1)“曾受刀盾及單刀雙戟,皆有口訣要求,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與不曉者對,便可以當全獨勝。”可見,道教武術在魏晉時已有。.

    (2)“禦寇闢劫,及取鳥獸,是以習之”,隱士、道士獨處山林,既無意於功名,又易為盜賊猛獸所傷,故不得不習武防身。

    宋明之時,道家的陰陽、五行、八卦、太極等“易”理為指導的修煉追求,“重生”、“全生”等養生思想觀念也深刻地影響了道教的武術文化。

    嶗山道教武術,據《太清宮志》記載,張三丰為嶗山道教祖師之一,是嶗山拳術武當派之祖,一生三次來嶗山,結合道教醫學、內丹學、養生學的道家學問成果,開創了習武修道之行。

    武當武術,特指以道學研究家張三丰先生為代表的,集大成開創的一派帶有道家內丹修煉內涵的拳法派別。

    據說,張三丰傳承了陳摶一脈的道家修煉體系,還與峨眉派的僧道有過交流,將峨眉通臂纏拳、火龍拳等傳到了武當。其中峨眉通臂纏拳,總訣中有“信步由之,運臂和緩,開合有序,起伏隨緣,引進落空,化拿沾粘。百折通順,撒放驚彈”語句,類似太極拳。

    蔣發所傳的“趙堡太極拳”,在王柏青的《太極秘術》中,就有道家“太極丹功”修煉之法。

    在武當派,也有與世間流行太極拳不同的太極拳功。

    還有猶龍派太極拳。其拳法左右擰轉,上下前後一線居中,相互呼應,鬆軟纏繞,連綿不斷,動若游龍,又稱“龍形太極”。該拳據說是武當山道士張三丰根據《易經》太極陰陽變化的理論,及觀看蛇鵲之戰的經過,以蛇纏鵲啄開合之機,蛇形鵲躍輾轉飛騰之意,悟出此拳。

    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張三丰創武當太極拳的文字,但道家以修真為重,武技屬於末技,唯道家修真學問,方為流傳之要事。張三丰的修真研究理論,對後輩有指導作用,所以成為修道者“學問權威崇拜”的道家真人。武當派系尊張三丰為學派祖師,合乎情理。

    如此,太極拳,分為民間太極拳與道派太極功。

    民間太極拳,以道家文化、太極丹功為原型,將戚家拳、通背纏拳融合創編為太極拳套路,更適合格鬥或養生的實際用途。

    道派太極拳,以道家修真思想為指導,強身健體,以武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現在美國要求敘利亞軍隊退出曼比季,並交給土耳其管理,會是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