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數字李論

    反山是以人工堆築的土墩而得名,墓地建在大型土墩上,被稱為良渚文化反山墓地。

    墓地的主人應該是部落族長酋長,是華夏族人。

  • 2 # 穿越再現彼岸

    要了解良渚文明飯山墓坑主人身份的歸屬問題,首先要了解清楚兩個大的問題:第一,古越族和華夏族是如何形成和定義;第二,要清晰瞭解反山墓坑主人的考古發現及其研究成果,透過對照比較,就能瞭解或者推斷出良渚文明反山墓坑主人的歸屬問題。

    古越族和華夏族的形成。

    古越又稱百越、諸越、百粵,泛指先秦時期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帶直到越南北部廣闊地區的眾多部落的合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民族。現代學者研究認為,百越的數個部落繼續沿海北上,和北方部落融合形成了東夷族,一直到了北韓。(人類基因研究東亞人遷徙路線圖)

    從現代東亞人基因研究證明(如上圖),東亞人的祖先在伊朗高原遷徙開始分為兩個大支系。北路進入帕米爾高原——中亞——蒙古高原,在蒙古高原這一支再分出兩支,一支進入黃土高原西部,一支進入東北地區。南路經過印度——中南半島——珠江流域——長江流域,在這些廣闊的地區生存繁衍下來,其中有數支繼續北上,遇到北路遷徙的黃種人,最後形成了東夷族。

    南路和北路的黃種人在黃河流域相遇,北路的黃種人有一部分沒有南下,形成了原始的北亞人種(蒙古人種),南路遷徙的好多部落也沒有北上,形成古代史書中的古百越。而相遇的遷徙黃種人逐步融合,在黃河流域逐漸壯大,他們南上北下形成新種族融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華夏族,名稱上有明顯的西部烙印,其實是兩路遷徙黃種人的融合。

    從地球的大環境來看,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冰川期是第四紀冰川期,持續時間較長,大約開始於200-300萬年前,終止與1-2萬年前,這個時候地球氣候發生顯著變化,才發生了人類大規模的遷徙,也驗證了東亞人種基因研究中人類遷徙的時間節點。

    華夏族的構成主要由炎、黃部落和東夷族的部分組成,最早的華夏先民遺址是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4000-4600年前的龍山文化,逐步推進到黃河的中下游地區。

    而古百越是南部遷徙定居在廣闊地區各個部落,華夏族形成後向東西南北擴張,與古越族發生了不少部落戰爭。(良渚古城復原圖)

    良渚文明反山墓坑周邊考古發現。

    2017年11月,官方宣佈浙江杭州餘杭區瓶窯鎮的良渚古城之內發現良渚文化最高等級的墓葬地,埋葬地是在人工堆築的大型土墩,被考古者命名為“反山”,因此這個墓葬被稱作“良渚文化反山墓地”

    一、反山墓葬的規制和出土文物。

    在反山墓葬中共有11座墓葬,其中墓葬標號M12出土了玉琮王玉鉞王(後世帝王也用類似的玉器陪葬),非常明顯M12是此處墓葬身份最高者,此外還出土了四件玉鉞,其他玉器1200多件。這樣的等級,一般的部落酋長是不可能有的,是等同於帝王身份的人才具備。(反山墓葬出土的玉琮王圖)

    墓葬的規制也很有特色,主要的墓葬按照北極五星排列,墓葬以出土玉鉞為準定尊卑。

    二、瓶窯古城規模

    反山墓葬所在的瓶窯古城規模目前考古勘定為292平方千米,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古城遺址,相比於陶寺大城的280平方千米還要大。陶寺大城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據研究考證,極有可能是堯舜禹時期的都城,這麼大規模的王城只有帝王級別的人才能夠辦到。瓶窯古城建設的時期要比陶寺大城早幾百年,那麼瓶窯古城的主人肯定是等同於堯舜禹這樣級別的人物。

    三、莫角山土臺和反山墓葬臺

    瓶窯古城的祭祀禮儀中心是莫角山土臺,這個土臺子用土量量巨大;反山墓葬土臺的用土量也非常大,兩者相距只有100米。反山土臺海拔10米,絕對高度有6米,面積3000平方米。僅僅祭祀和墓葬的用工量就是非常大的,一般部落肯定辦不到,只有後來類似帝王的人才能辦到!(莫角山土臺和反山圖)

    反山墓主人年代測定和身份推斷。

    考古推測具體年代一般都用碳-14年代測定法,這個方法主要用來推斷6萬年以內的化石和文物,年代久遠了也無能為力了。根據碳十四年代檢測,良渚文明反山墓葬的年代初步定為公元前2800年左右,有時這個測年法誤差比較大。

    不過反山墓葬的埋葬規制是典型的北極五星“五星聚”星像,按照古代天人感應學說,五星聚對應中國的五方,代表五方部族,代表五方人民,五星總是聚集在帝王身邊(在一定範圍內),說明天下歸一,人民忠心擁護帝王。

    根據反山墓葬中出土的五個玉鉞,它們分別出自於墓葬標號為M12、M14、M17、M16和M20中。其中三個玉鉞規格高,墓主人的身份也高,分別是M12、M14、M20,由此推斷,是按照太子-帝王-庶子(北極一、北極二、北極三)的規制來埋葬的,和北極五星前三星所代表的是對應關係。

    按照天文學歲差來推算墓葬對應北極五星的關係,可以推斷出公元前2572年是上限,公元前2293年是下限,也就是說這個星像的上限公元前2572年和碳-14年代測定法確定的公元前2800年是最接近的,是在誤差之內。因此斷定反山墓葬墓主人的年代在公元前2572年前後。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三皇之前,盤古開天闢地的第一代君主是“天皇氏”,天皇氏的兒子是地皇氏,孫子是人皇氏。天皇氏是古越族,名望獲,號文生,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盤古氏之後的帝王系就是天皇氏,他的治所推斷為浙江的良渚古城。傳說伏羲就是其後人,不過這些都是推斷,要有確鑿的證據才行。

    據墓主人所處年代以及良渚古城所在地可以清晰的判斷出,他是古越族。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現場照)

    2019年7月6日10時42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透過決議,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專案“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3 # 農夫看天下

    良渚文明最早是一位叫做施昕更的年青人發現並組織發掘的,當時是在1936年。施昕更向當時的政府提交了一份名為《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的文章,並準備著手繼續發掘。不料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戰爭暴發,這位年僅二十多歲的年青人只好投筆從戎,奔赴抗日戰場了,後來病死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線上。

    良渚文明反山墓坑主人是怎樣的存在呢?

    據查閱有關資料,這個墓坑主人決不是一個尋常的泛泛之輩。從墓葬的規模和出土的文物,以及整個良渚文化群綜合考量來判定的話,這個墓坑主人應該是以一個帝王身份的人物而存在。以下幾點可以看出:

    1、工程規模龐大,並不是尋常之輩所能完成。

    據考古工作者考證推斷,良渚文明開始的時間應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這就是說應該是在夏朝以前的虞朝就開始了,那個遠古時代還沒有鐵器、銅器的發明,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然而反山墓坑的規模並不是一個尋常的族長、酋長,或者將相之類所能建造的。

    “反山”這個名詞就是考古學家根據墓坑的人工大土堆而命名的,那個人工堆積的大土堆面積是多少呢?面積是3000平方米,高度達到6米,海拔是10米。當然,這個規模對比後來的帝王墓葬不算什麼,但是它卻是處在當時歷史時期被發現的最大規模。

    距離墓坑100多米左右的瓶室古城遺址面積有292萬平方米,比黃河流域發現的古城——陶寺大城的280萬平方米還要大。是被發現的同歷史時期面積最大的古城。另外莫角山人工修築的土臺也是同歷史時期的最大。這樣的規模只有帝王級的人物才有能力完成的。

    2、出土文物珍貴且數量巨大。

    反山墓坑出土的玉器是罕見的,屬於全國之最。其中百分九十以上都是玉器,總共出土的文物是1200多件。其中出現了國寶級的文物——瓊王和鉞王。這個大玉瓊竟有6.5公斤重。

    3、從出土的文物上描繪的圖形文字來推斷。

    整個良渚文化出土的文物之中有一個“神徽”的圖案在各種文物中頻繁出現。象徵著某種神權或者宗教信仰的崇拜,這是統治者精神奴役百姓的象徵。可以進一步推斷反山墓坑主人應是高處之人。

    4、出土五件大玉鉞 的推斷。

    出土的文物之中有五件玉鋮,其中一件極其豪華優美,於是有專家根據“武王伐 紂時,左手秉黃鉞 ”來推斷,有可能武王就是武王一套班子的墓葬群。

    總之,種種跡象表明反山墓坑的主人應該屬於遠古時代的帝王級別,並且屬於華夏族而不是古越族。

  • 4 # 鶴林雨露3

    世界終於糾正了中國史學界所謂專家們的千百年謊言了。

    十多年前我就發貼否認中華文明在中原的說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發源正統,結果被各大網站封了十幾個號。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發源作為一個自己符號,一直在歪曲左右我們對自己民族的認知。

    中華黃河,北方文明證據在那呢?歷史是要以考古證據說確定的,那些專家們沒證據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學術界會認為;中國華文明是外來西方人傳入的誤解。

    石器時代文化與文明起源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幾千年的自己文化傳承,但從沒有他們文明發源這說法。就算是中華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發現的古人種植水稻有一萬二千多年,但這隻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發明嗎?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方產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類,這與江南良渚同時代把玉作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這是同一個概念嗎?國內一些專家們連這常識也不懂嗎,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說明是個人情感目的主導嚴肅的文化研究方向。

    談文明發源,首先要尊重考古與文明傳承證據,用事實說話。 世界學術界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後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證據鏈證明這種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靈魂核心的代表,水稻,絲調,茶葉,文字,磁器,青銅器,榫卯工藝,玉文化,龍文化等等,那個發源在黃河流域了?全圍繞在江南杭州周邊地區,這絕對不是什麼巧合。

    谷歌,百度等搜尋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記錄的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發現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馬家浜人”就大規模人工種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農耕的?

    先入為主的“北方中原發源說"更多的是主觀先定位,然後再找證據,近代中國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認北方中原這一說法不可信的證據。 我說的這些全是有據可查的,中原文明說的磚家們卻視而不見。

    中原人炎帝圖騰是牛,黃帝圖騰是熊,蚩尤的圖騰是牛鳥,只有百越的圖騰崇拜的是龍!龍居大海。中原小池塘也是海的概念?連龍的發源也會睜眼說瞎,太可笑了。

    有的專家們是為了利益,把一塊普通紅山的玉豬蟲,非要說成是玉豬龍就是有利益關係。紅山人崇拜過龍的證據有嗎?這麼簡單的常識會不知道?用一個孤證歪曲事實就是為了利益,把紅山玉抄成天價才是不良專家們的目的,現在的專家道德缺失太多了!

    今天,良渚申遺成功,世界正式公認了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源史,就在江南的浙江杭州嘉興這一帶。中原的石器時代冒充是中華文明發源地的謊言被徹底揭穿了,那條所謂“紅山玉豬龍"的真相也大白天下,假的永遠真不了!那個玉豬龍的認定者專家應當向全體華人謝罪,民族的祖宗能亂論嗎?你的職業道德與良知何在?

  • 5 # 春秋風雲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反山墓,在良諸古城內,西北距莫角山臺址約100米,1986年發掘土坑墓11座,墓地在人工堆築的大型土墩上營建的。該土墩長約90米,寬約30米,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海撥高度10米,高出地表6米。考古工作者將其定名為反山墓。反山墓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姚區瓶窯鎮雉山村,墓穴較寬大,有棺槨類葬具,隨葬大量珍貴器物,90%以上是玉器,另有石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共1200餘件(組),墓主應該是莫角山臺址的主人,或者是瓶窯古城的主人。該墓是長江下游最大的貴族古墓之一。在古代,墓主的身份一般和他的城邑大小成正比的。瓶窯古城的面積巨大,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寬為1800---1900米,面積292萬平方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髙4米多,底部墊石塊,寬度40---60米,明代西安城牆底寬僅18米。黃河流域最大的古城陶寺遺址,其主人很可能是堯舜禹,建城時間比瓶窯古城晚幾百年,陶寺遺址面積為280萬平方米,比瓶窯遺址面積小12萬平方米。有人猜測瓶窯古城的主人為部族酋長,其實部族酋長能調動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是十分有限的。古城主人為酋長的說法,顯然是說不通的。考慮到瓶窯古城年代下限在公元前2300年,已經屬於禮制時代,那麼,其主人的身份應與堯舜禹相當。如果我們歌頌堯舜禹的豐功偉績,那麼應該怎樣對待瓶窯古城的主人呢?莫角山土臺體積巨大,根據現有發掘資料判斷,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土臺。該土臺東西長670米,南北寬450米,總面積30萬平方米,土層厚度10.2米。大土臺上還有三個土墩,呈三角鼎立之勢。南為烏龜山,北為小莫角山,東為大莫角山。土臺上有夯築的遺址和粗大的柱洞。修築如此龐大的土臺,非一般身份所能為。反山墓地出土玉器品種之多,玉質之好,是迄今為止全國同類發掘之最,特別是12號大墓出土的“琮王”和“鉞王”實乃國寶。英國考古學家科倫.倫福儒應邀參觀了良諸遺址後,盛讚良諸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手工技術,揭示出良諸遺址是新石器晚期成熟的國家社會,在世界早期國家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已經引起人們對早期文明、早期國家和早期複雜社會發展固有觀念的反思。根據天文回推技術,反山墓形成年代在公元前2572年左右,距今約4590年。有兩個現象值得一說,第一,根據《周本紀》記載,武王伐紂時左手持黃鉞。而反山墓發現鉞的位置都在墓主左臂,無一例外。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比反山墓形成晚1526年,這裡面的文化聯絡是否值得深思。第二,如果以上只是巧合,我們來看另一個現象。根據《周本紀》記載,武王伐紂的行軍順序是,東起第一軍是前軍,由周公姫旦代太子姬發統領;第二軍是中軍,文王木主即在中軍,由太子姬發代文王統率;第三軍是後軍,由文王庶子邵公統率。這個行軍順序與28宿心宿三星佇列順序相同。心三星東起第一星稱太子,第二星稱天王,第三星稱庶子。武王行軍佇列也與北極五星佇列相同,北極五星也是一字蛇形佇列,東起第一星是太子,第二星是帝,第三星是庶子。武王殺紂的場景是這樣的:周公秉黃鉞在前,武王持輕呂居中,邵公秉玄鋮在後,三人排成一隊,向紂王和妲己屍體走去,依次行刑。反山墓一共發掘11座墓葬,出土五把玉鉞,根據出土玉鉞的豪華程度,M12、M14、M20等級最高,他們恰好排成蛇形佇列:M14東起第一墓,M12位置居中,M20靠後,在西北。對比星名可以看出,M14是太子墓,M12是帝王墓,M20是庶子墓,而重量級的“琮王”和鉞王恰好在M12。根據戰國古籍《鶡冠子》記載說:“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事實上就是說良諸文化集團武力強大,天下無敵。在這裡,有發達的稻作農業,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緻的製陶技術,成句子的陶器符號,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會分層現象。良諸文化中的反山墓坑主人應為古越族。

  • 6 # 解開歷史謎團

    良渚文明轄區,在東夷九黎的管轄區之內,三江、兩湖、上海、安徽、河南東部、河北南部、山東,這都是東夷九黎的管轄範圍,良渚文明與東夷文明是本家,華夏文明是在東夷文明基礎上建立的新文明。

  • 7 # 用易3化

    不知道你對華夏族的定義是什麼,所以這個問題不能有明確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必然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因為上古的社會環境和制度跟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上古的歷史極其久遠,再多來一個上下五千年都不止,而秦始皇一統中國建立郡縣制之前都是部落形式和封國形式的,包括夏商周都是,而部落共主和封國共主就是中國,是萬國的中心之國的意思,影響和輻射的範圍比現在的中國還要大的多,在炎黃時代的影響範圍有五千裡之多,這個史記有記載。所傳播教化的都是中華文化,如果你說的華夏族到炎黃為止的活,都不知他們誰更早一點,所以沒有肯定的答案,但中華文化的傳播要比炎黃早得多,燧皇,羲皇,媧皇,神農的時代比現在說的五千年再多一倍都不止,而中華文化的傳承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他必然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至於是不是華夏族的要看你對華夏族的定義到哪一個位置,炎黃是華夏族的,蚩尤三苗和炎黃也是同一個祖宗。

  • 8 # 崑崙139100429

    華夏形成之前,黃河流域也是各個不同的部族。良諸文明與炎.黃.蚩時代差不多都是華夏名稱形成之前的較大部族,很可能因所處南方地理環境周邊沒有大的族群相互征戰.兼併,其遺址得以完整儲存。而北方黃河流域雖融合較早,但其之前的遺蹟因征戰則更易造破壞。華夏的名稱是後來形成的,這是黃河.長江廣大區域,南方.北方廣義上的統稱,因此良渚也應屬華夏!

  • 9 # 戒掉焦躁

    良緒以華同期在廈之前,當時還沒有華夏,當時肯定不是華夏一族,如今來看,大禹王已經統領九州,墓葬在浙江,良緒也在那一帶,所以如今看,良緒肯定是華夏一族了。

    我想題主想問的應該是良緒人是否屬於炎黃子孫吧,上古時期部落很多,比較大的形成類似國家,這些國家在當時應該說是無數的,經過大吞併小,直到周時還是大方國3000,小方國無數,炎帝黃帝蚩尤這些部落應該是在中原一帶規模很大的部落。良緒部落距離很遠,在5000年前或許沒有參與過炎黃之爭,我認為在當時是不屬於炎黃文化的。

  • 10 # 周乙探史

    良渚玉琮上的駕龍神人是方臉,符合古書上“句芒方臉、駕兩龍”的記載,而且該神人戴著芒刺編成的帽子,這些都符合該神人是句芒的條件。句芒就是良渚國王,帶領族人北遷山東後與當地大汶口文化的太皞族群融合形成山東龍山文化(其蛋殼黑陶技術來自良渚文化,良渚玉琮成為中國後代王朝的禮器),古書記載:“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奠定了華夏族的基礎。

  • 11 # 奚譽賢

    華夏人還是古越人,就一個“先”與“後”的問題。一個繁衍後代的的問題,首先解決這一定論之前,先了解現有先祖起源歷史及年代。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才能定論出後世族群繁衍的過程,屬於什麼群。

    理由之(一)瞭解華夏族群已知歷史之起源,三皇之首“燧人氏”

    ①、華夏族遠古始祖,三皇之首的燧人氏, 約公元前10000年, 在位時間110年。那麼就是說“燧人“距今已經有一萬二千多年,華夏先祖之首,族群之王。想一想燧人的母親父親又是誰?還有沒有兄弟姐妹的存在?可以肯定一點,上古屬於母系社會,絕對不只是只有燧人始祖一人,還有他的其他兄弟姐妹存在,這放一邊切不說。

    ②、三皇之中二皇“伏羲”

    燧人氏的妻子是誰?孩子是誰?族群有那些成員?咱們帶著疑問繼續尋找。翻閱史料找到了,燧人之妻為華胥氏,人物乃上古時代華胥國女首領。華胥氏(伏羲氏)約公元前7724年 在位118年,也就是說距今約為一萬年,華胥子女為伏羲氏,女希氏。

    女希氏(即女媧氏) ,約公元前7000年, 在位130年。距今九千多年。史書及傳說中都有女媧造人,可能古人並不知道生小孩會有臍帶,所以在史文中出現了青蛙產卵的形容文,足以證明女希氏產子(造人)這一傳說的真實性。請注意這只是三皇在位時間表。

    四人既然是皇,肯定就有一支龐大的族群,這支族群超過華胥時代的族群,本人指女希氏及伏羲氏時代。注華胥為女王,華胥國因華胥而得其名。華胥氏曾經帶著部族四處遷移繁衍,每到一處就會留下一部分族人。也就是說華胥周遊了華夏大地很多地方包括長江黃河流域所有地域。行走了一個圈最後又回到了原地,華胥國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華胥陵也在華胥鎮,華胥乃全球華人始祖母,聽說每年都會有海外很多華人回來祭拜。

    所以如果有人認為反山墓坑裡的是什麼古越人,那就是扯淡了。也就是說華胥氏帶著部族周遊各地時,超過良渚文化四千多年,看看良渚文化的地圖離長江黃河的出海口有多遠?別把古人想得太笨。

  • 12 # 劉坤忠120

    這個問題有的複雜,太古老了,又沒有原始依據。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古城,良渚文明中反山墓坑的主人應該是蚩尤。他原為華夏族,在統治該地區與該部落和以後延續的部落應為古越族。。。。。蚩尤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出生在現在的湖南省婁底市,公元前二千五百三十四年歿於杭州瓶窯古城。在前2556年統治東南時期修建此城,以墓葬陪葬物品為當時當地最高統治者身份,墓葬坑群為後續統治者。。。。。炎帝出生於現在湖南省炎陵縣,距蚩尤出生地盡有一百公里,說不定他們還是親戚關係。後黃帝蚩尤隨炎帝進攻中原,奪取關中,蚩尤不甘居下,自己進取東南,佔領江浙之地。江南地處偏隅,不能與中原關中地大物搏相比,蚩尤在江浙積聚一定力量後進攻中原,黃帝與蚩尤大戰,最後蚩尤負傷戰敗,退回杭州,在瓶窯建起皇城,皇帝也不願進取江浙偏闢之地,各自為政。湖南到漢末三國時期,還算是荊州之南的偏闢之地,黃帝之後的堯舜也好像為湖南人,堯的兩個女兒俄皇俄英嫁給舜,在老了禪位給舜。舜老了禪位給禹,自己回老家湖南,在九疑山定居,死後葬在九疑山,俄皇俄英灑淚扶竹,此竹變成斑竹,又稱湘竹。良渚文明距今有四千五百多年,中華文明至少有五千五百年曆史,中華文化在不同社會進步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期間,有哪些最容易犯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