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57

    首先要糾正一下,于禁投降了不止一次。水淹七軍之後,于禁首先向關羽投降。呂蒙偷襲荊州以後,于禁又向孫權投降。

    姜維向蜀漢投降時,人很年輕,在魏國那邊他沒有資歷,國際影響也不大。而且歸蜀之後,在諸葛亮的提拔下,姜維提升很快,他對蜀國也盡忠盡力。實際上他是在蜀國發展起來的,他當然應該算是蜀臣。最後姜維投降鍾會是因為後主劉禪先投降了,姜維是奉命投降。而且姜維是假投降,他要挑撥鍾會自立,藉機除掉魏軍,讓蜀國復國。終其一生,姜維確實應該算是蜀國忠臣。

    于禁實際上不能和姜維對比。和于禁進行對比的應該是關羽。于禁在投降前,是五子良將之首,除了曹氏和夏侯氏宗親之外,于禁在魏國的地位是最高的。于禁一直表現的非常剛毅,治軍嚴謹,曹操對他很好。結果於禁兵敗被俘之後,不僅沒有以死殉國,反而為了苟且性命而投降。這讓于禁多年的軍人形象直接崩塌。而且於禁不是投了一次降,而是先降蜀,後降吳。魏國如此高階的將領,這麼有節操,鬧了國際笑話。可以說于禁已經把魏國的臉都丟光了。對比之下,關羽兵敗被捉之後就堅決不降,寧死不屈。因為他是劉備的手足,如此重要的人物,當然不應該投降。

    類似姜維的,還有年輕時的韓信。韓信也是先投項羽,項羽不用,他又投奔劉邦。幸虧劉邦聽了蕭何的建議,拜他為大將軍,不然韓信還是要走。當時即使韓信走了,後人也不會說韓信的壞話。

    總之,在古代,作為國家重臣,國家對你不薄,你是不應該投降的。而無名小卒,投降了以後也沒有什麼影響,大家也就不會說你。

  • 2 # 大飛熊騎士

    姜維的節氣,情況和于禁是不同的。于禁被羞辱,甚至是羞愧而死,即有環境原因,最重要是自己的聲望變成了一種名不副實。

    姜維有節氣。

    (姜維)

    姜維投歸了蜀漢,於節氣不虧。投降鍾會,一樣節氣不虧。

    第一,正統。

    蜀漢一直視為東漢帝國的延續,也是正統的延續,節氣上沒有問題。

    第二,孝順。

    姜維對母親的孝順,也是投奔蜀漢的理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繼承遺志。

    繼承了武侯遺志,即使投降鍾會,也是鼓動造反,可見心跡。

    于禁的尷尬。

    (于禁)

    于禁對比姜維,確實很難堪。

    第一,威望很高。

    于禁在曹操軍營的裡的威信是很高的,宛之戰,只有于禁隊伍不敢亂,可見平時的威嚴。這樣一位將領居然投降了,軍營裡一定是吃驚的。

    第二,直接對比。

    于禁很早跟了曹操,龐德直到馬超被徹底擊敗時,才跟的曹操。同樣的情理,龐德卻盡節。于禁不尷尬嗎?

    (龐德)

    第三,曹操去世。

    于禁回到魏國,曹操去世了。這也是于禁尷尬的地方。如果曹操還活著,也許,于禁的境遇會好很多。

  • 3 # 中孚鑑

    第一,姜維和于禁投降的性質不同。

    首先姜維,他原本是魏將,只不過後來他的上司對他有了懷疑,並且要殺他。而這時蜀國收留他。

    這說明魏國本來就有愧於姜維,同時後來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九伐中原,雖沒有恢復漢室,卻是忠於蜀漢。最後投降於鍾會也是為了恢復蜀漢,雖然也沒有成功,但他的忠心卻不是假的。

    所以姜維被奉為蜀漢忠臣。

    而於禁則不同。他是氣節有虧。他身為魏將被關羽擒住後,就頭投降了關羽。這肯定又罵名的。

    第二,于禁被擒是有原因的。他和龐德一起來和關羽打。但是于禁怕龐德立頭功,就耍小心眼,導致龐德兵敗,至於於大軍都敗。

    第三,和于禁一同被擒的還有一個龐統,這龐德剛跟曹操不久,而於禁卻是曹操收下一名老資歷德將軍了。

    但是最後卻是龐德英勇赴死,于禁卻投降關羽,使于禁晚節不保。這兩人一對比,當然顯出于禁德投降,會被辱罵至今。

  • 4 # 圖說三國

      熟讀《三國演義》,我們便會發現,其中的名將,大多結局很慘,例如關羽、張飛身首異處,黃忠、甘寧、張遼、張郃中箭而亡,夏侯淵、魏延被敵將斬於陣前,等等。不過最令人唏噓的,還是要數于禁——他在襄樊之戰中,因漢水氾濫,無奈向關羽投誠;又在關羽敗亡後,投降孫吳,好不容易迴歸曹魏,卻被曹丕羞辱,最後鬱鬱而終。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他兩度降敵,不忠不義,被羞辱至死並不冤枉。可是同樣在《三國演義》中,有一人曾三度投降,卻依舊被奉為英雄。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三度降敵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姜維,字伯約,是天水人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還是曹魏的一員,並識破了諸葛亮的妙計,抵禦過趙雲的進攻。正是因為他文韜武略,諸葛亮起了愛才之心,經一番算計之後,他無奈歸降了蜀漢,這是他第一次降敵。之後,他隨諸葛亮北伐,則曾先後向曹真和鍾會投誠。可是,如今提起姜維,大多都是讚歎之言,沒有人抨擊他不忠。為什麼同樣是三國名將,同樣以《三國演義》為參考標準,姜維和于禁在降敵之後,受到的評價完全不同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于禁有龐德對比,姜維沒有

      熟讀《三國演義》,我們不難得知,襄樊之戰于禁被水淹七軍之後,他選擇了歸降,有一人卻英勇就義,那個人就是龐德。龐德,字令明,是馬超舊部,在曹操平定漢中之後,才加入了曹魏陣營,而且彼時,他的舊主馬超,兄長龐柔都在蜀漢。所以,這一戰曹操並不信任他,甚至沒想過派他出戰。而於禁可以算是曹操陣營的元老,他追隨了曹操近三十年,頗得曹操信任和倚重。可是英勇就義的人是龐德,向敵人請降的人卻是于禁,這一點,不管是曹操本人,還是後世的讀者,都難以接受,所以于禁受到非義實屬正常。

      在這一點上,姜維就比較幸運,他就年紀輕輕,不管在哪一方陣營中,都不算元老,身邊也沒有人與他形成對比。這樣以來,他降敵一事,很少受到關注,更難引起非議。

      二、于禁投降有咎由自取的成分,姜維是則多是迫於無奈

      對於他二人降敵一事,我們拋開其他不談,單來說一說他們第一次投降的原因。于禁第一次投降,也就是向關羽投降,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自作孽,不可活。小說第七十回中寫道,龐德與關羽交戰時,已經射傷對方,並有機會將關羽斬殺,可是于禁卻在關鍵時刻鳴金收兵了,理由是“原來於禁見龐德射中關公,恐他成了大功,滅己威風”,正是因為他嫉賢妒能,這才使關羽被關平成功救回,才有了後面的水淹七軍。如此看來,他最終兵敗降敵,實在是咎由自取。

      而姜維與諸葛亮交鋒時,他在智計上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在武藝上則與趙雲戰了個旗鼓相當,從而引起了諸葛亮的注意。之後,諸葛亮因忌憚他而謹慎行軍,卻還是遭到了他的突襲,在關興和張苞的保護下才殺出重圍。直到諸葛亮先利用他事母至孝一事,讓魏延佯攻冀城,使他關心則亂,又派人假扮他的樣子,大呼已經降蜀,使他迴歸曹魏無望,並將他逼上了窮途末路,他這才隨諸葛亮回寨。可以說,姜維降敵算是盡人事聽天命。這樣對比之下,更應該是于禁被譴責,而他受褒獎。

      三、于禁次次都是真投降,而姜維卻有兩次詐降

      另外,雖說姜維一生共計投降三次,可是如果細讀演義,我們便不難得知,他除了第一次投降,是真的被諸葛亮折服,從而轉投了蜀漢,其他兩次投降都只不是詐降罷了。他第二次投降,是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時。當時曹魏將領曹真,接到了他的降書,並信以為真,可是姜維此舉,僅是為了擒殺曹真,若不是費耀替曹真“接應”他,曹真很可能會中計身亡,甚至淪為蜀漢的俘虜。這一點從姜維對費耀所說的話中,也可以看出——“吾欲擒曹真,誤賺汝矣!”

      他的第三次投降,是向鍾會投誠,當時蜀漢已經滅亡,後主劉禪主動下令,命他歸降,他卻因心有不甘,策反了鍾會,導致鍾會和鄧艾先後死亡,並最終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被稱為一計除三賢。這樣看來,姜維不僅不是反覆小人,反而是忠義的化身,令人讚歎也令人唏噓。而於禁不一樣,他不管是投降關羽,還是投降東吳,都是真真正正的投降,沒有設計,也沒有反抗。這樣一對比,他們在後世中的評價天差地別,是理所當然的。

      四、演義中蜀漢是正統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非常重要,那就是正統問題。眾所周知,羅貫中在著《三國演義》時,一直高舉著“擁劉反曹”的大旗,將劉備陣營奉為正統,曹操則被斥為反賊。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很容易受到這一觀念的影響。而姜維和于禁,正好分別為這兩個陣營效力,所以世人在對他們進行評價的時候,不免會因陣營的不同,而影響對他們的看法。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在《三國演義》中,姜維和于禁都是一代名將,都曾不止一次投敵,可是隻有于禁飽受非議,姜維卻受到了後人的褒獎,此事看似奇怪,其實卻是理所當然的。

  • 5 # 使用者62831335089

    關於于禁和姜維的投降其本質都是戰敗後無奈的選擇。套用潛伏中謝若林的臺詞"如果有兩根金條放在這兒,你能告訴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嗎?"。

    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普世價值觀就是"褒蜀漢,貶曹魏"。對於姜維那是屬於歸順蜀漢,是棄暗投明,後來在大勢所趨情況下,服從命令放下武器,是不得已而為之,更何況還有利用鍾會反叛這一段歷史。而作為曹魏的于禁就不一樣了,首先,他為曹操服務30年,這個人出點事,是不是很好玩呢?其次,華人骨子裡是敬佩後人中"一頭撞死在李陵碑前"楊老太公這樣形象的。寧死不屈能成為成語是因為它是這個民族骨子裡的魂。于禁投降後,同樣有汙點的關羽也沒看的起他,把他囚禁在了荊州,關羽失荊州後,于禁不過是轉手而已。後來,孫吳將於禁歸還曹魏,更不像是歸還一個俘虜,而更像是一件禮物。此時于禁像是一件物品,連人都稱不上了。真正讓于禁羞憤的是此時曹丕對他的態度,一再提起他不光彩歷史。註定了于禁被後人唾棄。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在歷史長河裡,魏蜀吳今天來看,都是民族分裂時期。最終走向統一才是大勢所趨。姜維和于禁都是各為其主,在形式不利於自己時的苟且。這種情況兩個人都不能算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 6 # 薌江釣叟老林

    原因很簡單,因為姜維是被奉為忠臣典範諸葛亮的愛徒,忠臣的愛徒怎麼能成為漢奸呢,不管姜維投降幾次也是忠臣的。而於禁是被歷史貶為大奸雄曹操的手下,奸雄的手下,不管他投降是為了救手下幾萬士兵的生命,也會被說成是貪生怕死的,所以于禁投降一次就不如姜維投降三次了。

  • 7 # 菸酒閣小學士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彼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彼以眾人待我,我必以眾人報之。

    這句話講出了于禁、姜維投降後,後人對待兩人的不同評價的原因。

    于禁早年跟隨曹操,嚴於治軍、品德高尚、素有威望,得到曹操賞識,稱讚于禁有古代名將之風,為”魏五子良將“之首,益壽亭侯食五百戶、左將軍(將軍中排名第三)、假節。

    于禁,字文則,泰山人,原屬王朗部下,被推薦給曹操,拜軍司馬。于禁後攻克廣威、攻呂布、戰黃巾、斬袁術四將。

    193年隨曹操徵張繡,張繡投降後復叛,襲曹操大營,各軍潰亂,唯獨于禁軍不亂,親自斷後掩護曹操主力撤退,曹操大讚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官渡之戰曹操令于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破袁軍營寨;其後與曹袁主力相抗,曹軍築土山被袁軍弓箭手攻擊,曹軍懼怕,于禁鎮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官渡戰後被封偏將軍。

    建安六年昌稀復叛,曹操命于禁征討,昌稀與于禁是舊交,向其投降,諸將勸將昌稀交曹操處置。于禁說:被包圍後投降,不能赦免他的罪行,於是泣而斬之。

    曹操聽說後更加敬重於禁品德,拜為虎威將軍。後曹操不喜朱靈慾奪其權,命于禁數十騎入朱靈軍下令,朱靈諸將不敢動。曹操令朱靈成於禁部將,眾皆震動,可見於禁威望之高。

    于禁是曹操手下重要將領,以軍功升至左將軍,而曹操一直重用於禁,對其忠誠、品德、能力無不讚賞,將其立為諸將的楷模,享有很高的威望。

    所以樊城之戰,于禁戰敗投降關羽,令天下人大跌眼鏡,而同行的副將龐德寧死不降,形成鮮明對比。

    于禁享有國士待遇,卻沒有如國士般慷慨赴死,這是後人詬病的主要原因, 曹操感慨說:于禁跟隨我30年,怎麼面臨險境反而不如龐德。

    姜維與于禁不同的是,其降諸葛亮時只是無名小卒,戰敗而降,三國由於人口大幅減少,一般不殺降不殺俘,很多將領都是降將,關羽也降過曹操(但是關羽沒有接受曹操的國士待遇,反而受到後人稱讚)。

    姜維降後受諸葛亮器重,一直升遷,直至掌握蜀漢軍事,是受到蜀漢國士待遇的,姜維也做到了以國士回報,為復國偽降鍾會,最終兵敗身死,已是鞠躬盡瘁。

    所以姜維做到了彼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這也是古代文臣武將的至高道德標準,所以姜維也受到後人稱讚。

  • 8 # 初心如舊

    姜維三度投敵被奉為英雄,為啥于禁投降被辱罵至今?

    這提問故意混餚視聽,姜維投降實際只一次,就是建興六年(228),姜維在天水投諸葛亮那次。說三次是把諸葛亮後來北伐中,姜維假投曹真,以及炎興元年(263)最後假投鍾會都算上了。誰都知道,假投降只是一種策略,是騙敵人的手段。姜維第一次投曹真,之前是

    和諸葛亮協商好,作為一個計謀,取得諸葛亮同意的,歷史上有這樣和最高領導合夥投敵的嗎?最後一次投鍾會,姜維已經是奉劉禪詔書命令,才投鍾會。但仍暗中給劉禪寫信,讓劉禪安心忍耐,姜維必將努力設法使日月復明,蜀漢復興。這就很明確了,所謂姜維投鍾會,儘管是奉命,還在盡力想法恢復。這不過是特殊情況下,曲線圖存的策略,也就是能屈能伸,這是假投降的基本思路。不論其最終是否成功,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

    提問說到的于禁,不論在投降關羽後,還是被孫權收押,都沒有表現一下忠於曹魏的意思,曹丕看不起很自然。不僅曹操感嘆疑問說,于禁從吾三十餘年,臨期反不如龐德?曹丕令人造亭閣,畫影象羞辱,還是比較隱晦,給了些面子的。即就是讀者諸君旁觀者,估計大多數也看不起于禁,起碼沒有好印象。所以對於變節者,無論古今,人們看法基本是一致的。而對於姜維,人們除了惋惜,感嘆,更多是同情,遺憾,希望,不會認為是投降。這就是為啥一個被熱捧,一個被唾棄的根本原因。(17:55)

  • 9 # 葦說歷史

    刀叔導讀:嚴格意義上來說,姜維的三次投降,第一次是投降,後兩次是詐降。

    不是所有的投降者都像于禁這麼倒黴。同樣是投降,關羽、張遼、徐晃、黃忠、馬超等,卻成了後世所仰慕的英雄。他們和于禁最大的不同,就是即便投降,也沒丟了男兒的氣節。張遼、徐晃投降曹操,叫識時務者為俊傑;黃忠、馬超投降劉備,叫棄暗投明;而關羽,也給自己投降曹操取了個響亮的名字,叫降漢不降曹。

    《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玩投降的是蜀漢的大將姜維。姜維這一生,跟投降似乎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部《三國演義》,至少寫到了他三次投降(包括詐降)。

    第一次——天水投降諸葛亮

    天水關也是三國用計的最精彩之處。諸葛亮先派趙雲鄧芝假裝兵出褒斜谷,以迷惑曹軍,自己親率大軍出祁山。三國志及資治通鑑上說“三郡皆叛應亮”,不如三國演義說的具體而生動。三郡指南安,天水和安定。

    這次投降,姜維是走投無路,兩者在智謀上的對決又惺惺相惜,客觀的來說,沒辦法黑姜維,同樣沒辦法讚揚姜維。

    第二次——詐降曹真

    曹真士兵捉了個奸細,送到他面前,那人卻說自己是來獻降書的,從他的衣服裡拿出的降書,是姜維寫的。這封書信,大意為:我本來就是魏人,誤中了諸葛亮的奸計,才迫得於投降了,但身在蜀營心在魏,時時刻刻無不思念自己的國家,現在你來了,我也可以解放了。你先假裝敗退,我在蜀軍後面,以火為號,兩下夾攻,蜀軍必敗,諸葛亮也指日可擒。

    曹真還真信了他的這些鬼話,不聽費耀的勸解,立即按姜維所言排兵佈陣,費耀沒法,只得親自代曹真上陣,去接應姜維。剛開始也正如姜維所言,還有些殺頭,可隨著事件的發展,越來越不對,費耀軍被殺敗,死傷無數。

    姜維詐降,誆騙曹真,但是因為費耀的替死,使得曹真躲過一劫。

    從姜維這三次投降,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姜維是個不太認死理,不拘小節的人,只要能達到最終的大目標,他可以暫時放下個人的名節,哪怕不擇手段,也在所不惜。

    但姜維又是個有大節的人,他的投降,和于禁的貪生怕死有本質的區別。

  • 10 # 寂靜的郭子

    哪有第三次?就兩次!第一次是在天水從魏降蜀,被諸葛亮收服。第二次是劉禪投降,下旨讓姜維投降的,又不是姜維自己要降的!根本就沒有第三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皇帝是被毒死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