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安之
-
2 # 宋安之
清朝入關以後不是多爾袞不想或者沒能力登這個皇位,而是命運給了這個清初攝政王開了一個巨大玩笑,他正當壯年時猝死於塞外狩獵途中,所以自然到此為止了。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異母弟,是清朝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的第一功臣。他一生之中有兩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一次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努爾哈赤死時並沒有交代誰來繼承汗位,而是留下了四大貝勒輪流當國的局面。也就是說諸多兒子中人人都有繼承的機會,可惜當時多爾袞年幼,最後四大貝勒中的皇太極成為勝出者。
但根據現實參考,在當時那種開國草創的危險情況之下努爾哈赤不可能把汗位傳給還年幼沒有經過戰火洗禮的多爾袞,只能說努爾哈赤死時沒有決定繼承人,所以諸多兒子都有機會罷了。所以多爾袞錯失了一次機會。
第二次錯失機會是在1643年皇太極猝死以後,因為是猝死所以並沒有留下繼承人遺詔。多爾袞當時經過多年曆練已經是實權人物了,因此要奪取皇位。但皇太極舊部堅持要立皇太極兒子為新皇帝,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大局為重採取了折中方法,皇太極幼子福臨為新皇帝,多爾袞為攝政王。
入關及其以後的不世之功使多爾袞的權勢滔天,大肆排除異己如直接把皇太極長子豪格陷害至死。徹底把控了朝政,廢順治帝只在他一念之間,而孝莊太后與順治帝為了穩住多爾袞給了他很多殊榮比如攝政王名號一加再加成為“皇父攝政王”。
當時多爾並沒有行廢立之事,一是因為自己正值壯年,才三十多歲,而且並沒有兒子,所以不著急取而代之。二是雖然清朝形勢大好,但南方的南明小朝廷一直在抵抗中,全國各地反清行動也不時而起,多爾袞應該是想徹底統一了中國以後,不世之功進一步加大,自己在順勢取而代之成為新皇帝。
然而命運總是無常的,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出塞狩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成重傷,沒多久就死在古北口外喀喇城,時年三十九歲。
多爾袞因為是猝死,所以死後自然一切成空。不過他剛死時餘威尚在,順治帝為了穩住其黨羽追尊其為成宗義皇帝,後來順治帝順利親政以後開始清算多爾袞,追奪了他的一切封典,包括皇帝尊號,還毀墓掘屍,直到乾隆時才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乾隆帝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睿親王封號。
多爾袞入關以後猝死可以看做是他第三次與皇位失之交臂,不是他不想當皇帝,只是人生太無常了。
-
3 # 北宮霽
誰知道呢?我們所說的都應該只能是我們個人的猜想,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肯定只能是多爾袞,可惜他已經長眠。但就算我們現在穿越過去,採訪他,他說了一個原因,又有多少可信性呢?所以,不妨就把他當成電視劇裡面那位多情,專情,痴情的攝政王多爾袞好了,那位喜歡大玉兒一生的悲情男子。這起碼是許多人心裡願意相信的,人的情感豐滿的,有血有肉的一位真男子。
我的胡言亂語說完了。大家想看就看看,不看就算了
-
4 # 北宮霽
誰知道呢?我們所說的都應該只能是我們個人的猜想,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肯定只能是多爾袞,可惜他已經長眠。但就算我們現在穿越過去,採訪他,他說了一個原因,又有多少可信性呢?所以,不妨就把他當成電視劇裡面那位多情,專情,痴情的攝政王多爾袞好了,那位喜歡大玉兒一生的悲情男子。這起碼是許多人心裡願意相信的,人的情感豐滿的,有血有肉的一位真男子。
我的胡言亂語說完了。大家想看就看看,不看就算了
-
5 # 古今通史
多爾袞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是符合法理的凌駕於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之上。只要我們弄清究竟什麼是“皇父攝政王”就可以了,可不是僅僅是出於尊重,隨便叫叫的,誰敢給皇帝隨便安排個老子出來。這是有講法的,其中也包含了群臣的“大智慧”,搞清這點,就不難明白為何多爾袞不登皇位了,完全沒必要。
多爾袞是否有意圖篡位這方面,也不必再亂猜了,看了很多資料,都只是把罪狀一片片的拼接在一起,包括龍袍什麼的,這些都不重要,怎麼解釋都行,這是捨本逐末,我們要從事件的主線和極權的掌握方面分析一下。
“皇父攝政王”此稱謂的由來,不具隨意性。順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以南郊禮成,頒佈恩詔大赦天下,第一條即:“皇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勳勞,宜增加殊禮,以崇功德”。經部院大臣集體討論,多爾袞的稱號定為“皇父攝政王”。請注意,這是皇帝,加上各部院大臣的集體決定(不管是否心甘情願,我們只看既成事實)。
隨著朝堂上的異己逐漸被掃清,濟爾哈朗失去了輔政權,豪格也都去了該去的“地方”,多爾袞的頭銜也在逐步升級,從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逐層遞進。
雖然總能引出些旁證,但我個人認為,皇父攝政王的頭銜和孝莊是沒有任何聯絡的,那時候的老百姓跟現在的圍觀群眾是一樣一樣的,不怕事大,就怕不熱鬧,傳些風言風語,他們不管真假,總之是越玄乎,越解氣,越令人發出“呦呦”聲音的,那就是好故事,茶餘飯後的調劑品而已。不管以前滿族的傳統是什麼,既然他們入主中原,不可能完全不顧及漢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皇帝也好,親王也罷,都怕捱罵。包括順治在內對漢文化是非常推崇敬仰的,也非常喜歡學,只不過孝莊怕斷了滿族的文化根基不支援罷了,順治還因為這事道過謙。
多爾袞曾經殺過兩個人——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原因是: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勸多爾袞自立為帝!
隨後,肅清反對這種新格局豪格及其下屬,穩固了新的統治。多爾袞的這一方案,在客觀上避免了八旗內亂,儲存了實力,維護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基本一致。當然,這並非是他一開始就高瞻遠矚、具有極廣闊的胸襟。如果多爾袞在,鰲拜之流就是個笑話,我們來看一下多爾袞的跋扈程度,再看看他是否還有必要篡位。
一切大禮,王公貴族俱要“列班跪送”多爾袞。多爾袞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
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馬上就要去朝賀多爾袞;
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
順治三年,多爾袞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
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
順治四年,官員奏書中對多爾袞稱呼錯誤,或者寫錯別字的,都會受到革職處分;
“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再不用向順治帝行禮了;
順治五年,多爾袞→皇父攝政王。其後:
“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
凡一切政務,不再請示,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真跟皇帝似的;
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
諸王、貝勒、貝子、公等辦事,命令這些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祔享太廟。
大家看到了上面的資料,連皇帝的璽印都拿回家了,皇帝自己都處理不了朝政,論權力哪裡還是一人之下,肯定已經是所有人之上了,他還篡權幹什麼呢,就象曹操一樣,名分真那麼重要麼。
諸位大臣給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聰明之處在於:
多爾袞權勢已經發展到了極致,這是很多旗主,大臣們所擔心的,多爾袞的功勞也已經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所以授予多爾袞這個“稱號”。其實既是在暗示,也是在表達既成事實,您老人家的地位已經在皇帝之上了,皇帝小的時候想玩玉璽你都不給,估計都夠嗆看清楚過玉璽長啥樣,您現在是皇父攝政王了,就相當於“太上皇”,老子奪兒子的皇位、太上皇奪皇帝的位子,這個真沒必要。
多爾袞有沒有隱疾咱們不知道,但他確實是一生多妻無嗣,也就是說兒女全無,您要是登基,死後的皇位也是要傳給別人家的兒子的,爭這個幹啥,您看您沒必要篡位吧,現在皇帝都稱呼您“皇父”了,表示福林都認您這個父親,換個措辭,皇上都管您叫爸爸,開心不開心,那您怎麼還能反過來當皇帝呢。
總而言之就是——您權利比皇帝大,又是皇帝的父親,雖然大家知道這就是順著多爾袞的性子給個無敵大的甜棗吃,可是名義在那兒擺著,裡子面子都是您多爾袞的。
多爾袞真的不明白這些麼,當然知道,所以他是不會篡權的。他絕對是權傾朝野,但有一點,真把其他勢力打壓到絕路上(自己稱帝)那些勢力有很多種辦法弄死他,現在都在軌道上執行,權傾朝野也是章法內的規矩,大家的遊戲規則就是按部就班的照規矩出牌,如果發生篡權,那麼一切規矩都可以顛覆,你權利再大也得有人聽才行,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那多爾袞的小命就難保了,比如,兩黃旗就絕對不會坐視。一旦篡位落人口實,看他死後多少人噴他就知道多爾袞有多大的敵對面了,連蘇克薩哈都跪了立馬倒戈,所以一旦篡權多爾袞無論如何都是活不了的,多爾袞作為當事人,比任何人都清楚。
-
6 # 古今通史
多爾袞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是符合法理的凌駕於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之上。只要我們弄清究竟什麼是“皇父攝政王”就可以了,可不是僅僅是出於尊重,隨便叫叫的,誰敢給皇帝隨便安排個老子出來。這是有講法的,其中也包含了群臣的“大智慧”,搞清這點,就不難明白為何多爾袞不登皇位了,完全沒必要。
多爾袞是否有意圖篡位這方面,也不必再亂猜了,看了很多資料,都只是把罪狀一片片的拼接在一起,包括龍袍什麼的,這些都不重要,怎麼解釋都行,這是捨本逐末,我們要從事件的主線和極權的掌握方面分析一下。
“皇父攝政王”此稱謂的由來,不具隨意性。順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以南郊禮成,頒佈恩詔大赦天下,第一條即:“皇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勳勞,宜增加殊禮,以崇功德”。經部院大臣集體討論,多爾袞的稱號定為“皇父攝政王”。請注意,這是皇帝,加上各部院大臣的集體決定(不管是否心甘情願,我們只看既成事實)。
隨著朝堂上的異己逐漸被掃清,濟爾哈朗失去了輔政權,豪格也都去了該去的“地方”,多爾袞的頭銜也在逐步升級,從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逐層遞進。
雖然總能引出些旁證,但我個人認為,皇父攝政王的頭銜和孝莊是沒有任何聯絡的,那時候的老百姓跟現在的圍觀群眾是一樣一樣的,不怕事大,就怕不熱鬧,傳些風言風語,他們不管真假,總之是越玄乎,越解氣,越令人發出“呦呦”聲音的,那就是好故事,茶餘飯後的調劑品而已。不管以前滿族的傳統是什麼,既然他們入主中原,不可能完全不顧及漢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皇帝也好,親王也罷,都怕捱罵。包括順治在內對漢文化是非常推崇敬仰的,也非常喜歡學,只不過孝莊怕斷了滿族的文化根基不支援罷了,順治還因為這事道過謙。
多爾袞曾經殺過兩個人——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原因是: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勸多爾袞自立為帝!
隨後,肅清反對這種新格局豪格及其下屬,穩固了新的統治。多爾袞的這一方案,在客觀上避免了八旗內亂,儲存了實力,維護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基本一致。當然,這並非是他一開始就高瞻遠矚、具有極廣闊的胸襟。如果多爾袞在,鰲拜之流就是個笑話,我們來看一下多爾袞的跋扈程度,再看看他是否還有必要篡位。
一切大禮,王公貴族俱要“列班跪送”多爾袞。多爾袞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
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馬上就要去朝賀多爾袞;
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
順治三年,多爾袞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
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
順治四年,官員奏書中對多爾袞稱呼錯誤,或者寫錯別字的,都會受到革職處分;
“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再不用向順治帝行禮了;
順治五年,多爾袞→皇父攝政王。其後:
“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
凡一切政務,不再請示,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真跟皇帝似的;
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
諸王、貝勒、貝子、公等辦事,命令這些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祔享太廟。
大家看到了上面的資料,連皇帝的璽印都拿回家了,皇帝自己都處理不了朝政,論權力哪裡還是一人之下,肯定已經是所有人之上了,他還篡權幹什麼呢,就象曹操一樣,名分真那麼重要麼。
諸位大臣給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聰明之處在於:
多爾袞權勢已經發展到了極致,這是很多旗主,大臣們所擔心的,多爾袞的功勞也已經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所以授予多爾袞這個“稱號”。其實既是在暗示,也是在表達既成事實,您老人家的地位已經在皇帝之上了,皇帝小的時候想玩玉璽你都不給,估計都夠嗆看清楚過玉璽長啥樣,您現在是皇父攝政王了,就相當於“太上皇”,老子奪兒子的皇位、太上皇奪皇帝的位子,這個真沒必要。
多爾袞有沒有隱疾咱們不知道,但他確實是一生多妻無嗣,也就是說兒女全無,您要是登基,死後的皇位也是要傳給別人家的兒子的,爭這個幹啥,您看您沒必要篡位吧,現在皇帝都稱呼您“皇父”了,表示福林都認您這個父親,換個措辭,皇上都管您叫爸爸,開心不開心,那您怎麼還能反過來當皇帝呢。
總而言之就是——您權利比皇帝大,又是皇帝的父親,雖然大家知道這就是順著多爾袞的性子給個無敵大的甜棗吃,可是名義在那兒擺著,裡子面子都是您多爾袞的。
多爾袞真的不明白這些麼,當然知道,所以他是不會篡權的。他絕對是權傾朝野,但有一點,真把其他勢力打壓到絕路上(自己稱帝)那些勢力有很多種辦法弄死他,現在都在軌道上執行,權傾朝野也是章法內的規矩,大家的遊戲規則就是按部就班的照規矩出牌,如果發生篡權,那麼一切規矩都可以顛覆,你權利再大也得有人聽才行,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那多爾袞的小命就難保了,比如,兩黃旗就絕對不會坐視。一旦篡位落人口實,看他死後多少人噴他就知道多爾袞有多大的敵對面了,連蘇克薩哈都跪了立馬倒戈,所以一旦篡權多爾袞無論如何都是活不了的,多爾袞作為當事人,比任何人都清楚。
-
7 # 江東汪郎
愛情讓多爾袞放棄了皇位,這就是“愛江山更愛美人”的真實寫照。
多爾袞可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是凌駕於皇帝之上的,畢竟“皇父攝政王”這個名號不是白叫的。
那麼多爾袞愛的是誰?一代皇后大玉兒!
這位傳奇的女子讓多爾袞神魂顛倒,為了她甘願讓出了皇位,成為一段佳話!
有人說多爾袞和大玉兒的愛情是野史不可信,但也並非無跡可尋。“父死則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叔伯死則侄亦如之”的收繼婚制度,對入關前的建州女真增加人口起到很大的作用。
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後金皇太極明令禁止“收繼婚”,堅決摒除了這一陋習。
多爾袞作為皇太極死後的實權第一人,明面上不違背皇太極的律法,但他暗戀年齡相仿的大玉兒,要求私下維持戀情關係也很難說。征服本身就是男人的本性!
野史不可信,真正讓多爾袞無法登上皇位的原因就是八旗貴族對權力的爭奪和妥協!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因為皇太極的猝死沒有留下繼承人遺詔,還龜縮在遼東的大清國出現了最高權力的真空。
此時的多爾袞是清朝實權人物,和的弟弟多鐸掌握著八旗中實力最強的兩白旗,所以他要奪取原屬於他的皇位。
面對多爾袞的咄咄逼人,皇太極的舊部主要是兩黃旗(索尼、鰲拜等)堅持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新皇帝。
在經過了多次談判、妥協後,豪格被排除在外,最後由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繼位新君,多爾袞為攝政王。
八旗貴族的互相妥協避免了內亂,並於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在漢奸吳三桂的引導下,攝政王多爾袞領兵入關,逐漸奪取了天下。
入關後的多爾袞不奪取皇位,那是因為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也會猝死!滿清入關後多爾袞可以說是權勢滔天,皇帝福臨的廢立只在他一念之間。
為了穩住多爾袞,孝莊太后大玉兒和皇帝福臨在無奈之下,給多爾袞升為“皇父攝政王”。
但另多爾袞沒有想到的是,正值壯年的他沒來得及做廢立皇帝的事,卻在狩獵時墜馬跌成重傷無法醫治,追隨他的父汗努爾哈赤去了。
那是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爾袞三十九歲。
世事無常!
所以不是多爾袞不奪取帝位,而是命中註定他沒有這個福分!
-
8 # 江東汪郎
愛情讓多爾袞放棄了皇位,這就是“愛江山更愛美人”的真實寫照。
多爾袞可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是凌駕於皇帝之上的,畢竟“皇父攝政王”這個名號不是白叫的。
那麼多爾袞愛的是誰?一代皇后大玉兒!
這位傳奇的女子讓多爾袞神魂顛倒,為了她甘願讓出了皇位,成為一段佳話!
有人說多爾袞和大玉兒的愛情是野史不可信,但也並非無跡可尋。“父死則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叔伯死則侄亦如之”的收繼婚制度,對入關前的建州女真增加人口起到很大的作用。
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後金皇太極明令禁止“收繼婚”,堅決摒除了這一陋習。
多爾袞作為皇太極死後的實權第一人,明面上不違背皇太極的律法,但他暗戀年齡相仿的大玉兒,要求私下維持戀情關係也很難說。征服本身就是男人的本性!
野史不可信,真正讓多爾袞無法登上皇位的原因就是八旗貴族對權力的爭奪和妥協!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因為皇太極的猝死沒有留下繼承人遺詔,還龜縮在遼東的大清國出現了最高權力的真空。
此時的多爾袞是清朝實權人物,和的弟弟多鐸掌握著八旗中實力最強的兩白旗,所以他要奪取原屬於他的皇位。
面對多爾袞的咄咄逼人,皇太極的舊部主要是兩黃旗(索尼、鰲拜等)堅持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新皇帝。
在經過了多次談判、妥協後,豪格被排除在外,最後由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繼位新君,多爾袞為攝政王。
八旗貴族的互相妥協避免了內亂,並於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在漢奸吳三桂的引導下,攝政王多爾袞領兵入關,逐漸奪取了天下。
入關後的多爾袞不奪取皇位,那是因為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也會猝死!滿清入關後多爾袞可以說是權勢滔天,皇帝福臨的廢立只在他一念之間。
為了穩住多爾袞,孝莊太后大玉兒和皇帝福臨在無奈之下,給多爾袞升為“皇父攝政王”。
但另多爾袞沒有想到的是,正值壯年的他沒來得及做廢立皇帝的事,卻在狩獵時墜馬跌成重傷無法醫治,追隨他的父汗努爾哈赤去了。
那是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爾袞三十九歲。
世事無常!
所以不是多爾袞不奪取帝位,而是命中註定他沒有這個福分!
-
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首先,我們要說一說,為什麼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和豪格爭位,但最終二人卻都沒有成為皇帝,而是讓清世祖福臨撿了漏?個人覺得,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清太宗皇太極去世之後,雖然多爾袞及其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一起掌管著正白旗和鑲白旗,但是並不佔絕對優勢。彼時,正紅旗和鑲紅旗一直為代善及其子孫所掌管;鑲藍旗是叔伯兄弟,歸清太祖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掌管。鑲黃旗、正黃旗和正藍旗(彼時的上三旗,和後來的上三旗略有區別)歸皇太極親掌,所以皇太極去世後暫時無主,但旗下將領更傾向支援皇太極的子嗣,當然,當時主要就是豪格;但後來換成了清世祖福臨,也是被認可的。這些人當中,代善是隻老狐狸,之前就有和嫡長兄褚英爭儲的黑底,之後長期被皇太極壓制,不得已採取了明哲保身的守勢;所以,他太不可能真心支援誰,基本屬於騎牆派,望風下注,一切以維護自身利益為第一要務。濟爾哈朗在經歷過他父親舒爾哈齊和哥哥阿敏的事情之後,已經變得十分低調和圓滑,就更不可能輕易站隊了;況且,他屬於旁支,皇位是沒份的,而誰當皇帝對他來說影響都不會太大;所以,他基本也是騎牆觀望、望風下注。這樣一來,彼時的多爾袞和豪格,其實誰也沒有佔到絕對上風,局面也因而一直僵持不下。就在這個時候,有人推出了皇太極的另一個兒子,也就是清世祖福臨,頓時平衡被打破了。代善和濟爾哈朗本來也無所謂誰當皇帝,他們更關心的是自身的利益,只要不開打,無論多爾袞、豪格,還是福臨,他們都能接受。上三旗的將領們一直都叫囂著擁立皇太極的子嗣,而福臨同樣是皇太極的兒子,他們也就不便再繼續明確支援豪格了。這樣一來,如果多爾袞強行稱帝,他就必須以正白旗、鑲白旗對其餘六旗,勝算並不高。權衡利弊之後,多爾袞選擇了退而求其次,以虛位換實權,所以才有了後來清世祖福臨和攝政王多爾袞的搭配組合。
二、清朝入關之前的這些王爺們雖然也一直在相互爭權奪利,但頭腦都還是相當清醒的。面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明王朝以及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等農民武裝,想入主中原,首先自身就不能亂。所以,彼時這群人無論怎麼爭鬥,各方都還是儘量保持冷靜與剋制的。但凡多爾袞或者豪格,哪一方為了皇位一時衝動,那麼八旗內訌就在所難免,清朝很可能自己就把自己給鬥垮了。別說是入主中原,原本一統的滿洲都很可能會分崩離析,這也是多爾袞沒有強行即位稱帝的原因之一。總體來說,多爾袞還是很有政治家的戰略遠見的,甚至包括豪格也不是單純的一介武夫。試想,如果多爾袞一意孤行,武力奪權,未必就不能登上皇帝的寶座。或者豪格孤注一擲,勝負也很難說。但如此一來,經歷過內訌的消耗之後,清朝想像後來那樣短期內入主中原恐怕就非常難了。
三、這個原因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是原因之一。那就是孝莊太后的手段,她主要做的就是在各派勢力之間尋找平衡點,從而推動自己兒子上位。而且,她的確做到了。這個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四帝的政治女強人,其能量還是不容小覷的。
至於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多爾袞位極人臣,甚至被稱為“皇父攝政王”卻沒有自立為帝。個人覺得,原因可能有幾個:
一、清世祖福臨登基後,多爾袞以皇帝的虛位換取了攝政王的實權,經過一系列的權利鬥爭,豪格最終被弄死了,連老婆都被阿濟格、多爾袞兩個叔叔給收編了;代善基本也被逼成了半退休狀態,除了禮節性活動時出來撐撐場面,基本就是在家抱孫子;濟爾哈朗雖然還在臺,但也基本屬於徒有虛名,靠邊站了,況且,他是旁支身份,就更不太可能掀起什麼風浪。彼時的多爾袞除了一個虛名,儼然皇帝一般,可能連他自己都覺得為了這個皇帝的虛名而再次掀起驚濤駭浪太沒有必要,也得不償失。
二、這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多爾袞一輩子娶了不少女人,但除了一個女兒,始終也沒能生出兒子來。在沒有生出兒子之前,他沒有迫切的稱帝需求和願望,因為,即便他當了皇帝了,百年之後皇位也傳不到自己後代手裡(即便後來清高宗重新給予的睿親王鐵帽子也是傳給了多鐸的後代),這等於是自己費大力氣為他人做嫁衣,划不來。
三、多爾袞掌權期間,由於孝莊太后的虛與委蛇,多爾袞和清世祖之間並沒有發生過比較直接的或者實質性的利害衝突。而且,清世祖表面上對這位叔叔也是非常推崇的,甚至以“皇父”相稱,即便其死後之初還將其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後來的總清算是後話,暫且不提),可以說,除了皇位,清世祖能給他的都給了。在這一切糖衣炮彈的麻痺之下,可能多爾袞自身也放鬆了警惕,根本無心再廢清世祖而代之。
四、清朝入關之初,天下尚未一統,多爾袞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政治和軍事方面,至於皇帝的虛名,沒有那麼迫切和在意。而且,他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況且,入關伊始,天下尚未一統,如果多爾袞稱帝,再次掀起政治風浪,很可能導致政局不穩,甚至被趕出關外都未可知。所以,多爾袞再一次以政治家的戰略眼光選擇了實權而非虛名,再一次避免了內訌的發生,但自己卻與皇位漸行漸遠……
五、多爾袞去世時才三十九歲,正值壯年,而且是沒有預兆的暴斃,很可能是死於心腦血管方面的突發疾病,當然,這個就不去詳細考證了。所以,彼時的他可能還沒有著手準備自己的身後事。正所謂來日方長,或許他覺得廢清世祖自立和一統天下相比,後者更為重要,而前者可以等到以後再說。但是,老天爺沒有給他以後,多爾袞的英年早逝使得這一切戛然而止,所以,自立稱帝之事也就隨著他的死就此終結了。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首先,我們要說一說,為什麼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和豪格爭位,但最終二人卻都沒有成為皇帝,而是讓清世祖福臨撿了漏?個人覺得,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清太宗皇太極去世之後,雖然多爾袞及其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一起掌管著正白旗和鑲白旗,但是並不佔絕對優勢。彼時,正紅旗和鑲紅旗一直為代善及其子孫所掌管;鑲藍旗是叔伯兄弟,歸清太祖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掌管。鑲黃旗、正黃旗和正藍旗(彼時的上三旗,和後來的上三旗略有區別)歸皇太極親掌,所以皇太極去世後暫時無主,但旗下將領更傾向支援皇太極的子嗣,當然,當時主要就是豪格;但後來換成了清世祖福臨,也是被認可的。這些人當中,代善是隻老狐狸,之前就有和嫡長兄褚英爭儲的黑底,之後長期被皇太極壓制,不得已採取了明哲保身的守勢;所以,他太不可能真心支援誰,基本屬於騎牆派,望風下注,一切以維護自身利益為第一要務。濟爾哈朗在經歷過他父親舒爾哈齊和哥哥阿敏的事情之後,已經變得十分低調和圓滑,就更不可能輕易站隊了;況且,他屬於旁支,皇位是沒份的,而誰當皇帝對他來說影響都不會太大;所以,他基本也是騎牆觀望、望風下注。這樣一來,彼時的多爾袞和豪格,其實誰也沒有佔到絕對上風,局面也因而一直僵持不下。就在這個時候,有人推出了皇太極的另一個兒子,也就是清世祖福臨,頓時平衡被打破了。代善和濟爾哈朗本來也無所謂誰當皇帝,他們更關心的是自身的利益,只要不開打,無論多爾袞、豪格,還是福臨,他們都能接受。上三旗的將領們一直都叫囂著擁立皇太極的子嗣,而福臨同樣是皇太極的兒子,他們也就不便再繼續明確支援豪格了。這樣一來,如果多爾袞強行稱帝,他就必須以正白旗、鑲白旗對其餘六旗,勝算並不高。權衡利弊之後,多爾袞選擇了退而求其次,以虛位換實權,所以才有了後來清世祖福臨和攝政王多爾袞的搭配組合。
二、清朝入關之前的這些王爺們雖然也一直在相互爭權奪利,但頭腦都還是相當清醒的。面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明王朝以及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等農民武裝,想入主中原,首先自身就不能亂。所以,彼時這群人無論怎麼爭鬥,各方都還是儘量保持冷靜與剋制的。但凡多爾袞或者豪格,哪一方為了皇位一時衝動,那麼八旗內訌就在所難免,清朝很可能自己就把自己給鬥垮了。別說是入主中原,原本一統的滿洲都很可能會分崩離析,這也是多爾袞沒有強行即位稱帝的原因之一。總體來說,多爾袞還是很有政治家的戰略遠見的,甚至包括豪格也不是單純的一介武夫。試想,如果多爾袞一意孤行,武力奪權,未必就不能登上皇帝的寶座。或者豪格孤注一擲,勝負也很難說。但如此一來,經歷過內訌的消耗之後,清朝想像後來那樣短期內入主中原恐怕就非常難了。
三、這個原因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是原因之一。那就是孝莊太后的手段,她主要做的就是在各派勢力之間尋找平衡點,從而推動自己兒子上位。而且,她的確做到了。這個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四帝的政治女強人,其能量還是不容小覷的。
至於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多爾袞位極人臣,甚至被稱為“皇父攝政王”卻沒有自立為帝。個人覺得,原因可能有幾個:
一、清世祖福臨登基後,多爾袞以皇帝的虛位換取了攝政王的實權,經過一系列的權利鬥爭,豪格最終被弄死了,連老婆都被阿濟格、多爾袞兩個叔叔給收編了;代善基本也被逼成了半退休狀態,除了禮節性活動時出來撐撐場面,基本就是在家抱孫子;濟爾哈朗雖然還在臺,但也基本屬於徒有虛名,靠邊站了,況且,他是旁支身份,就更不太可能掀起什麼風浪。彼時的多爾袞除了一個虛名,儼然皇帝一般,可能連他自己都覺得為了這個皇帝的虛名而再次掀起驚濤駭浪太沒有必要,也得不償失。
二、這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多爾袞一輩子娶了不少女人,但除了一個女兒,始終也沒能生出兒子來。在沒有生出兒子之前,他沒有迫切的稱帝需求和願望,因為,即便他當了皇帝了,百年之後皇位也傳不到自己後代手裡(即便後來清高宗重新給予的睿親王鐵帽子也是傳給了多鐸的後代),這等於是自己費大力氣為他人做嫁衣,划不來。
三、多爾袞掌權期間,由於孝莊太后的虛與委蛇,多爾袞和清世祖之間並沒有發生過比較直接的或者實質性的利害衝突。而且,清世祖表面上對這位叔叔也是非常推崇的,甚至以“皇父”相稱,即便其死後之初還將其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後來的總清算是後話,暫且不提),可以說,除了皇位,清世祖能給他的都給了。在這一切糖衣炮彈的麻痺之下,可能多爾袞自身也放鬆了警惕,根本無心再廢清世祖而代之。
四、清朝入關之初,天下尚未一統,多爾袞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政治和軍事方面,至於皇帝的虛名,沒有那麼迫切和在意。而且,他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況且,入關伊始,天下尚未一統,如果多爾袞稱帝,再次掀起政治風浪,很可能導致政局不穩,甚至被趕出關外都未可知。所以,多爾袞再一次以政治家的戰略眼光選擇了實權而非虛名,再一次避免了內訌的發生,但自己卻與皇位漸行漸遠……
五、多爾袞去世時才三十九歲,正值壯年,而且是沒有預兆的暴斃,很可能是死於心腦血管方面的突發疾病,當然,這個就不去詳細考證了。所以,彼時的他可能還沒有著手準備自己的身後事。正所謂來日方長,或許他覺得廢清世祖自立和一統天下相比,後者更為重要,而前者可以等到以後再說。但是,老天爺沒有給他以後,多爾袞的英年早逝使得這一切戛然而止,所以,自立稱帝之事也就隨著他的死就此終結了。
-
11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乾隆受漢文化的薰陶,改了很多歷史記錄。比如順治對多爾袞的稱謂,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都有記載,就是沒有太后下嫁的記載。還有多爾袞死後不久順治就將他革爵開棺鞭屍是多大的恨啊?今工人體育場南,是多爾袞的墓地,乾隆後來給他平反重新安葬,至30年代日本人在哪裡修軍事設施,挖出了乾隆給他鑄的銅頭!也可能多爾袞當太上皇娶孝莊皇太后,讓繼子福臨繼續做皇帝的事在順治朝發生過!多爾袞不能生育,所以當皇帝不存在子孫永繼!很巧這幅清宮傳承的多爾袞畫像背景屏風畫的是蒼龍教子!
-
12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乾隆受漢文化的薰陶,改了很多歷史記錄。比如順治對多爾袞的稱謂,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都有記載,就是沒有太后下嫁的記載。還有多爾袞死後不久順治就將他革爵開棺鞭屍是多大的恨啊?今工人體育場南,是多爾袞的墓地,乾隆後來給他平反重新安葬,至30年代日本人在哪裡修軍事設施,挖出了乾隆給他鑄的銅頭!也可能多爾袞當太上皇娶孝莊皇太后,讓繼子福臨繼續做皇帝的事在順治朝發生過!多爾袞不能生育,所以當皇帝不存在子孫永繼!很巧這幅清宮傳承的多爾袞畫像背景屏風畫的是蒼龍教子!
回覆列表
清朝入關以後不是多爾袞不想或者沒能力登這個皇位,而是命運給了這個清初攝政王開了一個巨大玩笑,他正當壯年時猝死於塞外狩獵途中,所以自然到此為止了。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異母弟,是清朝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的第一功臣。他一生之中有兩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一次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努爾哈赤死時並沒有交代誰來繼承汗位,而是留下了四大貝勒輪流當國的局面。也就是說諸多兒子中人人都有繼承的機會,可惜當時多爾袞年幼,最後四大貝勒中的皇太極成為勝出者。
但根據現實參考,在當時那種開國草創的危險情況之下努爾哈赤不可能把汗位傳給還年幼沒有經過戰火洗禮的多爾袞,只能說努爾哈赤死時沒有決定繼承人,所以諸多兒子都有機會罷了。所以多爾袞錯失了一次機會。
第二次錯失機會是在1643年皇太極猝死以後,因為是猝死所以並沒有留下繼承人遺詔。多爾袞當時經過多年曆練已經是實權人物了,因此要奪取皇位。但皇太極舊部堅持要立皇太極兒子為新皇帝,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大局為重採取了折中方法,皇太極幼子福臨為新皇帝,多爾袞為攝政王。
入關及其以後的不世之功使多爾袞的權勢滔天,大肆排除異己如直接把皇太極長子豪格陷害至死。徹底把控了朝政,廢順治帝只在他一念之間,而孝莊太后與順治帝為了穩住多爾袞給了他很多殊榮比如攝政王名號一加再加成為“皇父攝政王”。
當時多爾並沒有行廢立之事,一是因為自己正值壯年,才三十多歲,而且並沒有兒子,所以不著急取而代之。二是雖然清朝形勢大好,但南方的南明小朝廷一直在抵抗中,全國各地反清行動也不時而起,多爾袞應該是想徹底統一了中國以後,不世之功進一步加大,自己在順勢取而代之成為新皇帝。
然而命運總是無常的,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出塞狩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成重傷,沒多久就死在古北口外喀喇城,時年三十九歲。
多爾袞因為是猝死,所以死後自然一切成空。不過他剛死時餘威尚在,順治帝為了穩住其黨羽追尊其為成宗義皇帝,後來順治帝順利親政以後開始清算多爾袞,追奪了他的一切封典,包括皇帝尊號,還毀墓掘屍,直到乾隆時才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乾隆帝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睿親王封號。
多爾袞入關以後猝死可以看做是他第三次與皇位失之交臂,不是他不想當皇帝,只是人生太無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