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急診猴子

    你好,產褥感染性疾病是指分娩時及產褥期生殖道受到病原體侵襲,引起區域性或全身感染。其發病誘因:分娩降低或破壞女性生殖道防禦功能和自淨作用,增加病原體侵入生殖道的機會。如:產婦體質虛弱、孕期貧血、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產科手術操作、產程延長、產前產後出血過多等。

    病原體種類:以厭氧菌為主,需氧性鏈球菌、厭氧性革蘭陽性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類桿菌屬、厭氧芽胞梭菌、支原體。

    感染途徑:

    1.內源性感染:寄生於正常孕婦生殖道的病原體不致病,當抵抗力降低和細菌數量、毒力增加時,由非致病菌變為致病菌而引起感染。

    2.外源性感染:指外界病原菌進人產道所致感染。如:消毒不嚴,被汙染的衣物、手術器械等均可造成感染。

    臨床表現:根據部位及嚴重程度,可出現1. 急性外陰、陰道、宮頸炎;2.急性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3.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急性輸卵管炎;4.急性盆腔腹膜炎及瀰漫性腹膜炎;5. 血栓靜脈炎;6. 膿毒血癥及敗血症。

  • 2 # 白老師談健康

    凡在產褥期發生的生殖器官感染,稱為產褥感染。本病主要指盆腔內感染,邪毒火熱乘產後多虛多瘀而入侵發病,病情一般較重,是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嚴重的妊娠期高血壓、產後出血、妊娠合併心臟病、產褥感染)之一,因而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體溫上升幾乎是產褥感染的必有體徵。絕大多數的產褥期發熱是由於產褥感染而致。

    【病因病機】

    本病的原因較多,病變亦較為複雜。其致病機理與產後“正氣易虛,易感病邪,易生瘀滯”的特殊生理狀態密切相關。產後胞脈空虛,邪毒乘虛直犯胞宮,易感外邪,敗血停滯,均可致發熱。

    1.血瘀發熱

    瘀血阻於胞宮,阻礙氣機,營衛不通,瘀而發熱。瘀血阻滯,溼熱蘊結,常易出現溼熱瘀阻發熱。蕭慎齋《女科經綸·產後證下》雲:“敗血為病,乃生寒熱,本於營衛不通,陰陽乖格之故。”

    2.火毒發熱

    產後血室正開,胞脈空虛,若因妊娠後期不禁房事,或有早期破水,產程延長,或產時處理不當、消毒不嚴或產道損傷等,邪毒乘虛入侵,直犯胞宮,正邪交爭,可致發熱。產後正虛,若邪毒熾盛,與血相搏,則傳變迅速,邪毒由衛、氣而入營入血,甚則逆傳心包,出現危急重症。高錦庭曾說:“外症雖有一定之形,而毒氣流行亦無定位,故毒入於心則昏迷,入於肝則痙厥,入於脾則腹疼脹,入於肺則喘咳,入於腎則目暗手冷,入於六腑亦皆各有變端,兼證多端,七惡迭見。”最終邪與瘀血遏伏,蘊結而成癥瘕。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本病表現為產褥期惡寒發熱,連續3天以上體溫高於38℃,並伴有腹痛、惡露不暢、色暗紅、有臭氣等。婦科檢查可以明確感染部位、範圍、程度等,血、尿常規及培養可明確致病菌性質,藥敏試驗可以協助診斷和治療,必要時可拍攝胸部平片等。

    2.鑑別診斷

    (1)蒸乳發熱產後3~4天泌乳期見低熱,俗稱“蒸乳”,可自然消失,不屬於病理範疇。

    (2)乳癰發熱表現為乳房脹硬、紅腫熱痛,甚則潰腐化膿。發熱並伴有乳房區域性症狀是其特點,而產後發熱不伴有乳房區域性症狀,可資鑑別。

    (3)產後小便淋痛產後小便淋痛、發熱惡寒的同時,必伴有尿頻、尿急、淋漓澀痛、尿黃或赤,尿常規檢查可見紅細胞、白細胞,尿培養可見致病菌。

    其他如產後痢疾、產後腸癰、產後瘧疾所致發熱,亦可發生在產褥期,但此類發熱與產褥生理無密切關係,應按內科診治。

    【辨證施治】

    本病有一般感染和較嚴重的感染兩種。一般感染主要表現為血瘀證,病情較輕,若及時用活血化瘀的中藥治療,傳變不太明顯,可以向愈;較嚴重的感染屬火毒發熱證,不僅病情重,而且傳變迅速,又可分為初期邪熱火毒證,中期熱毒入營證和熱傳心包證,晚期膿瘀證。

    本病的治療原則是:血瘀發熱者宜活血化瘀;火毒發熱初期邪熱火毒證,治宜清熱解毒;中期熱毒入營證,治宜清營涼血,熱傳心包證,治宜涼營託毒;晚期膿瘀證,治宜清熱敗膿。

    1.血瘀發熱證

    證侯:產後數日發熱或寒熱時作,惡露較多或不暢,色紫黯而有瘀塊,少腹陣痛拒按,腰痠而脹,胃納差,身倦無力,舌質紫黯,苔薄黃,脈數,虛大無力。

    分析:產後惡露排出不暢,瘀血阻於胞宮,阻礙氣機,鬱而發熱;營衛失調,陰陽失和,故有寒熱時作;氣機不暢,瘀血內停,故惡露紫黯而有瘀塊;胞宮、胞脈阻滯,故小腹陣痛拒按,腰痠而脹;產後多虛多瘀,血瘀的同時常兼夾有脾胃氣虛,故胃納差,身倦無力;舌質紫黯,苔薄黃,脈數,虛大無力均為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運用:清解生化湯(夏桂成經驗方)。

    當歸、益母草各15g,川芎、炮姜各6g,桃仁、山楂各9g,炙甘草5g,銀花、連翹各10g,敗醬草15g,貫眾9g。

    方中當歸補血活血,川芎行氣活血,佐當歸以縮宮復舊,山楂、益母草化瘀生新,桃仁活血祛瘀,炮姜溫經止痛,銀花、連翹、敗醬草、貫眾清熱解毒,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縮宮生新之效。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寒熱往來者,加柴胡10g,黃芩12g,生薑3片,大棗3枚,赤芍、丹皮各9g;胎盤胎膜殘留引起感染者,加川牛膝10g,瞿麥、冬葵子各9g;納谷不馨,苔厚膩者,加紅藤15g,薏苡仁10g,制蒼朮10g。

    2.火毒發熱證

    (1)初期邪熱火毒證

    證侯:產後惡寒高熱,腰痠神疲,惡露量多或少,色紫黯如敗醬,臭穢,小腹疼痛拒按,煩躁口渴,尿少色黃,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膩,脈數有力。

    分析:新產血室正開,胞脈空虛,邪毒直犯胞宮,正邪交爭急劇,故惡寒高熱,腰痠神疲;邪毒入胞與瘀血互結,熱迫血行則量多,熱與血結則量少,熱毒燻蒸,故色紫黯如敗醬,氣臭穢;瘀血阻滯胞宮、胞絡,故小腹疼痛拒按;熱擾心神,故煩躁;熱灼津液則口渴,尿少色黃,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膩,脈數有力均為邪毒內燔之象。

    基本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運用: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加味。

    蒲公英、金銀花、淨連翹、野菊花、紫花地丁、敗醬草各15g,當歸、赤芍、山楂各10g,制乳沒各6g,大黃(後下)6g。

    方中金銀花清氣血熱毒,蒲公英、淨連翹、野菊花、紫花地丁、敗醬草均有清熱解毒之功,當歸、赤芍、山楂活血化瘀,制乳香、沒藥活血生肌止痛,大黃瀉熱涼血。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之效。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舌苔黃膩而厚,大便偏溏者,去大黃、當歸,加木香5g,制川樸6g,薏苡仁30g,制蒼朮10g;小腹痛劇,惡露澀少者,加延胡索、五靈脂各10g,廣木香5g,川芎6g。

    (2)中期

    ①熱毒入營證

    證侯:高熱持續不退,斑疹隱隱,惡露量或多或少,色暗紅,有臭穢,小腹疼痛,大便秘結,小便黃少,舌質紅絳,苔黃燥,脈細弦而數。

    分析:產後正虛,若邪毒熾盛,與血相搏則傳變迅速,熱入營分而累及血分,故高熱持續不退;熱毒燔灼血分則斑疹隱隱;熱迫血行則惡露量多;熱與血結則惡露量少;熱毒燻蒸,故色暗紅,有臭穢;熱毒內盛,營陰被灼,故尿少色黃,大便燥結;舌質紅絳,苔黃燥,脈細弦而數均為熱毒入營之象。

    基本治法:清營涼血。

    方藥運用:清營湯(《溫病條辨》)加減。

    連翹、金銀花各15g,生地、丹皮、當歸、赤芍、山楂各10g,大青葉、益母草各15g,玄參10g,紅藤、敗醬草各30g,大黃(後下)6g,生薏苡仁15g。

    方中玄參配生地養陰清熱,銀花、連翹、大青葉、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以透邪熱,薏苡仁利溼化濁,丹皮、當歸、赤芍、山楂活血化瘀以消瘀熱,丹皮、赤芍、大黃涼血活血。全方清營、養陰、活血相配,共收清營透熱、活血消瘀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2劑。

    加減:惡露過多者,加地榆、槐花各10g;小腹疼痛劇烈者,加制乳沒各6g,延胡索10g;熱度過高,神志不清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同時應採取輸液、輸血等扶正措施。

    ②逆傳心包證

    證侯:高熱持續不退,神昏譫語,惡露或多或少,色紫紅有臭穢,小腹疼痛,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質紫絳,脈細數。

    分析:失治誤治,邪毒逆傳心包,故高熱持續不退,神昏譫語;熱迫血行則惡露量多;熱與血結則惡露量少;熱毒燻蒸,故色紫紅,有臭穢;瘀血阻滯胞脈,故小腹疼痛;病勢加重,熱深厥脫,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質紫絳,脈細數均為熱深厥脫,陰陽離決之象。

    基本治法:涼營託毒。

    方藥運用:犀角地黃湯(《千金要方》)加減。

    水牛角(另煎)15g,丹皮、帶心連翹、金銀花各15g,牛黃3g,板藍根15g,生地、黃芪各10g,升麻5g,五靈脂10g,敗醬草30g。

    方中水牛角、牛黃清心涼血解毒,生地養陰清熱,丹皮涼血散瘀,五靈脂活血化瘀,帶心連翹、金銀花、板藍根、敗醬草清熱解毒,配以黃芪、升麻扶助正氣,託毒外出。全方涼血活血與散瘀解毒並用,正如葉天士所說:“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2劑。

    加減:高熱神昏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每次1粒,每日2次,或加服紫雪丹,每次3g,每日2次;大便秘結,惡露臭穢者,加大黃(後下)6~9g,玄明粉(衝)10g。

    (3)晚期膿瘀證

    證侯:低熱起伏,或高熱稽留不退,惡露下少,色紫黯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可觸及盆腔包塊,煩躁口渴,大便艱行,小便黃少,舌質黯紅有瘀點,苔黃膩,脈細數。

    分析:溼熱之邪與餘血相搏結,瘀熱互結於胞中,熱毒熾張,腐化氣血成膿,邪正交爭,病勢進退,故低熱起伏,或高熱稽留不退;瘀熱內結則惡露量少,色紫黯有血塊;胞脈阻滯,故腹痛拒按;瘀結日久則為癥瘕,可觸及盆腔包塊;邪熱留戀傷津,故煩躁口渴,便結溲黃;舌質黯紅有瘀點,苔黃膩,脈細數均為膿瘀之象。

    基本治法:清熱敗膿。

    方藥運用:大黃牡丹湯合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

    大黃9g,牡丹皮、桃仁、赤芍各10g,薏苡仁、敗醬草各15g,山楂10g,炙山甲片(先煎)9g,制乳沒、皂角刺各6g,桔梗9g,益母草15g。

    方中大黃攻下熱結;丹皮、桃仁、益母草瀉其血絡,清其血熱;炙山甲活血通絡;山楂、赤芍活血化瘀;薏苡仁、敗醬草清利溼熱,敗膿祛毒;制乳沒化瘀止痛,皂角刺、桔梗透絡排膿。全方共奏清熱解毒,逐瘀排膿之效。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2劑。

    加減:腹脹矢氣,大便偏溏者,去大黃、桃仁,加煨木香5g,六曲10g,五靈脂9g,茯苓15g;發熱時輕時重,苔黃膩者,加紅藤、蒲公英各15g。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1)六神丸 每次10~15粒,每日3次,適用於邪熱火毒證發熱初期。

    (2)牛黃清心丸 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於邪熱火毒證發熱中期。

    2.針灸

    (1)體針 取關元、中極、維胞、陰陵泉、曲池、合谷,用瀉法,每日1~2次,留針30分。

    (2)耳針 取子宮、卵巢、外生殖器、神門,可埋針。

    3.外治法

    中藥灌腸

    處方:丹參30g,雞血藤30g,桃仁、紅花、三稜、莪術各20g,五靈脂15g,蒲黃15g,紅藤、金銀花、敗醬草各25g。

    用法:濃煎至1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

    【轉歸與預後】

    由於病因不同,產後發熱的預後各異。屬血瘀者病情較緩,經積極合理的治療可痊癒。火毒發熱是產後發熱中的危急重症,治療搶救及時者可痊癒;若失治、誤治,以致邪毒內傳,熱入營血,逆傳心包,甚則熱甚厥脫,最終邪與瘀血遏伏,蘊結而成癥瘕,可危及生命,預後不良,即使搶救成功,亦可造成多器官的損傷而成產後虛損。

    【預防與調護】

    1.加強孕期衛生宣傳,臨產前2個月避免性生活及盆浴。及時治療外陰陰道炎及宮頸炎等慢性疾病和併發症。

    2.避免胎膜早破、滯產、產道損傷與產後出血。嚴格消毒產婦用品,正確掌握手術指徵,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外陰清潔。

    3.加強營養,增強全身抵抗力,積極治療貧血等內科併發症。

    4.產褥期保持會陰清潔,每日清洗2次。

    5.臥床休息,有盆腔感染時宜採取半臥位以利於引流,亦可使炎症侷限。若有血栓性靜脈炎時應抬高下肢。

    【臨證經驗】

    夏師認為,本病在辨證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①凡年齡在30歲以下,生育僅一二胎者,往往氣血盛,體質強,其感染尚輕,療效速。年逾40歲以上,生育多胎者,往往氣血衰,體質弱,其感染常重,療效緩。

    ②凡惡露多而少腹作痛,或按之有塊者,多為瘀血,治宜化瘀為主;凡惡露多而腹不痛者,為虛多瘀少,治宜益氣養血為先。

    治療產褥感染時不必拘泥於“產後宜溫不宜涼”的陳規。王肯堂曰:“當求病起因,病在何經。病氣治氣,病血治血,何用何執。”相反,產後感染髮熱,特別是熱毒型者,常由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感染所致,因此,用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藥物大有必要。對於膿毒血癥、菌血症以及重症產褥感染患者,高熱時可予物理降溫、輸液;對有中毒症狀者,應予激素或輸血療法;血壓低,不易測出者,應予升壓藥,並選用抗生素;病情重篤者,可選用兩種抗生素,一直用到體溫正常、一般情況好轉、白細胞正常後,再酌情減小劑量。產後發熱常屬六淫中的“火毒”為患,極易傷陰,因此,一般的支援療法極為必要。

    在具體的證治中,還要注意對熱毒型有關病症的辨治。如熱毒所引致的絡脈病變,即下肢血栓性靜脈炎,大多於產後10~20天發生低熱,寒戰亦輕,患側腿部溫度高於另一側,常在左下肢股靜脈、膕靜脈及大隱靜脈處有壓痛,疼痛劇烈,時有大腿浮腫,面板高度緊張而呈白蠟樣,舌質紅,苔白微黃,脈數。治當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以桂枝茯苓丸加銀花、蒲公英、當歸、水蛭等。盆腔血栓性靜脈炎多屬熱毒與瘀血互結,常發生在產後1~2星期子宮內膜炎之後,寒戰與高熱交替,一天發作數次,體溫可達40℃以上,下腹部有抵抗和壓痛,舌質紅,脈數有力或無力。治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以加味勇安湯為主,藥用玄參、當歸、銀花、赤芍、甘草、桃仁、丹皮、川芎、紅花、紫花地丁等。若產褥感染引發腹膜炎,多屬熱毒犯脾,常見於產後3~4日,高熱寒戰,腹部脹硬,腹脹矢氣,便秘,腹痛拒按,舌質紅,苔幹黃,脈數而無力。治當清熱解毒,化瘀通腑,藥用銀花、連翹、生地、蒲公英、知母、紫花地丁、丹皮、赤芍、大黃等。腹脹加廣木香、枳殼、川厚朴,氣虛加人參,陽虛加附子、肉桂。由於腹部脹氣,應將方藥濃煎,每次20~30ml為宜。腹膜炎是產褥感染中嚴重的併發症,死亡率約佔產褥感染死亡的1/3,其診斷雖無困難,但治療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因此,應兼取中西醫療法,適當時候可切開引流,外敷、保留灌腸等亦有一定效果。

    【小結】

    1.產褥感染表現為產褥期惡寒發熱,連續3天以上,體溫高於38℃,並伴有腹痛、惡露不暢、色暗紅、有臭氣等。結合婦科檢查、血、尿常規等檢查及病史可明確診斷。

    2.產褥感染分為血瘀發熱證和火毒發熱證兩大類。血瘀發熱證宜選用活血化瘀之方藥;火毒發熱證初期之邪熱火毒證,治當清熱解毒;中期熱毒入營證當清營涼血,熱傳心包證當涼營託毒;晚期發展為膿瘀證,治療需用清熱敗膿之劑。

    3.治療產褥感染所致發熱,在清熱解毒、涼營化瘀的同時需顧護正氣,以防祛邪傷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黑別人與被別人拉黑感覺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