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刁治凱書法

    寫書法是用側鋒好還是用中鋒好?

    對於這個問題,要分書體,在有的書體裡,側鋒和中鋒並用更好。下面詳敘。

    在楷書裡,有的楷書就要全用中鋒,如顏真卿的顏體楷書、王羲之的王體楷書,從起筆、行筆、轉折到收筆,每個筆畫都用中鋒;有的楷書側鋒、中鋒並用,如歐陽詢的歐體,橫豎撇捺都是用側縫起筆,轉折用側鋒,橫畫、垂露豎收筆也是側縫,其餘用中鋒。因此,至於用哪種鋒,要具體字型具體分析,不能千篇一律,這就要求我們在下筆之前就要把各個字型的筆法搞清楚,不要盲目下筆。

    在行書裡,一般的是側鋒和中鋒並用,至於哪裡用側鋒哪裡用中鋒,也沒定論,沒固定模式。有的寫行書,以側鋒為主,有的以中鋒為主。我認為,以側鋒為主,筆畫外露,鋒芒畢露,顯得過硬;以中鋒為主,筆畫內斂,含蓄,有彈性。

    在草書裡,必須以中鋒行筆為主,側鋒行筆為輔,這樣更能表現草書快的特點,更好表現過度處的遊絲。

    總之,學習書法也好,寫書法作品也好,不能太機械,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分書體,同一書體也要分情況。因此有人說,書法真正的功夫在字外,如哲學思想、“三觀”思想、美學思想等,這些問題因為篇幅原因就不展開談了。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中鋒、側鋒,是兩大筆法系統,相當於人的雙手或兩條腿,中鋒易出圓筆,側鋒易出方筆,這是各自的特點,需要根據解決問題的意圖合理採用哪種筆法。

    在臨摹字帖的時候,必須要忠實原作,範本用的是哪種筆法,就用同樣的筆法臨寫,不能肆意妄為隨便篡改原帖筆法。

    例如,大家比熟悉的歐楷《九成宮》,用側鋒法書寫,輕而易舉,尤其是筆畫的收筆處,一筆即可完成,不用描畫。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稿

    相反,如果迷信“筆筆中鋒”,加上誤用假冒偽劣的五字執筆法,或者是其他無法確名的不規範的執筆姿勢,寫歐楷肯定費勁,必須要附加一些修飾性的筆法動作才行,否則,一筆寫不成,無奈之下就得描畫出來,那就不是正常書寫技法了,屬於畫蛇添足。類似田楷那種寫法就是典型的錯誤筆法。

    這個例子說明,歐楷筆畫起止處方筆居多,字型雋秀,筆法動作是以側鋒法為主的,使用中鋒法是不正確的。所以說,應該根據範本的字型風格特點確定運用中鋒或側鋒,決不能隨便濫用。

    下面這個字,是用側鋒法寫的。如果我不說,可能很多人誤以為是用中鋒寫的。如圖:

    ▲圖為本人晨練時寫的“地書”楷體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側鋒法寫楷書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中鋒法寫隸書

    上述例子說明,在各具特色的古帖當中,篆書是近似筆筆中鋒,隸書、魏碑(其它歷代楷書)等眾多比較個性的書體、字型,有的是以用中鋒為主,有的是以用側鋒為主,還有的是中鋒、側鋒並用。這裡所說的以xx鋒為主,並不是絕對的一律使用某一種筆法,只是其他筆法用的地方很少的意思,這需要多次實驗才能深入瞭解。

    事實證明,如果在正式進入臨摹訓練之前,有專門的執筆法、運筆法等前期基本功練習過程的話,對中鋒、側鋒、偏鋒與線條形態是什麼關係,它們都會產生什麼樣的形狀與質感? 心裡一清二楚,印象非常深刻。只要是懂得書法原理,熟悉筆鋒特性,有了筆法動作這個基礎,當開啟字帖的時候,每個筆畫的起止處和轉折的地方,那些稜角形狀都是怎麼形成的? 一眼就看出來了,因此,也就能讀懂了,自然而然的知道怎麼寫了。

    中鋒、側鋒,需根據字型風格特點妥當的運用,決不能濫用。所謂的“側鋒入紙→調成中鋒→轉換筆鋒……”,其實,這樣的寫法是誤錯誤的,純粹是自尋煩惱。

    據我所知,古人寫字多是小楷、中楷,以側鋒法為主居多,如: 《九成宮》、《多寶塔》、《玄秘塔》。也有以中鋒為主的,如《麻姑仙壇》、《大唐中興頌》、《石門頌》。也有中鋒、側鋒並用的,如魏碑、隸書、行書當中多數是這樣的。

    所以,古人用毛筆寫字是一種技能,習慣成自然了,就像平時吃飯使用筷子似的,筆法動作非常簡單,絕不會像今人理解的這麼麻煩!

    如果是獨立創作,使用什麼筆法好,那要看想表達什麼樣的思想內涵與藝術情趣,應該筆法豐富多彩為好。

    書法實驗尤為重要,千萬不要憑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教學研究心得體會,僅供參考。諸多原因所致,僅舉上述幾個例子,無法在此詳細講解,請見諒!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方面的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 3 # 翰墨書道

    中鋒為主,側鋒為輔。兩種技法是不可缺點主要筆法技法。中鋒線條主要在點畫的中段,側鋒一般在起筆和收筆出,做調鋒用,但也有在點畫線條中段的主要是讓點畫線條的形質更豐富,由此產生點畫多姿多彩的藝術線條藝術效果。

    所以有“中鋒立骨,側鋒取妍”經典書法技法理論。實際上書法的用筆技法仍然是以中鋒為好,其他的運筆技法都是為中鋒運筆而服務的,所以為輔助性的技法。為什麼最理想的筆畫是中鋒呢,因為中鋒用筆的線條是立體的圓滿的,既有形更有質,並由此產生美的豐富的點畫線條。因此古人多比喻其點畫線條為屋漏痕、錐畫沙,如印印泥,折釵股,這種線條之意象美,一方面源於自然更重要的是,中鋒線條不是平面的線條,更容易讓我們感受的一種立體的記憶厚度有有深度的點畫線條形質。

    中鋒線條由於毛筆的筆鋒是幾乎垂直與紙面的運動,所以萬豪齊力,墨集中注於之上,在適度的輕重緩急的運筆過程中,墨會力透紙背,同時還會產生浮雕般的立體感覺。所以人們形容它為如錐畫沙。整個點畫線條還充滿了生動活潑的力量感。

  • 4 # 書墨生

    趙孟頫認為“用筆千古不易,結字亦須用功”,筆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古人總結為“中鋒取勢,側鋒取妍”,現在很多人追求筆筆中鋒,側鋒視為敗筆,這也有失偏頗,王羲之蘭亭多次用到側鋒。個人尊重主流意見,用筆中鋒為主,這是用筆的最基本方法,線條表現有力飽滿,側鋒為輔,線條活潑,增色添香,具體還是要根據書體及作品作達需要。

  • 5 # 強哥書畫

    我認為書法應該以中鋒用筆為主,側鋒為輔。

    中鋒即為正鋒,就是用筆鋒的中間部位運筆。趙凡夫書論說:正鋒全在握管,握管直,求其側鋒不可得也;握管斜,求其鋒正不可得也。鋒不正,不成畫;畫不成,字有獨成者乎?意思就是,中鋒用筆要求握筆要直,如果握筆斜就不可能是中鋒用筆了。如果筆鋒不正,那麼筆畫就不對了。

    強哥個人認為,不管是楷書還是行草書都要以中鋒用筆為主,中鋒就像是大樹的主幹,而偏鋒就像是大樹的枝葉,偏鋒起到的作用就是陪襯,它無法承擔主體責任!

    只有中鋒用筆,才能把筆畫的力度寫出來,因為中鋒能寫出立體筆畫,而偏鋒的筆畫就扁平一些,力量就小得多!

    我們寫楷書的時候,中鋒用筆應該在95%以上,偏鋒很少!因為楷書對於筆畫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寫楷書不用中鋒用筆,而是大部分用偏鋒的話,那麼字是很薄氣的沒有骨架感。

    行草書的中鋒用筆要比楷書少的多,尤其是米體,他的行書偏鋒很多,但是也不會超過中鋒用筆的!只有中鋒用筆才能寫出筆畫力度和氣勢。

    中鋒用筆就是筆鋒從中間走,握筆姿勢稍微直一些,而偏鋒用筆是筆鋒走一側,握筆可以傾斜點。不管怎麼說,書法用筆中,要想寫出筆畫的豐富變化,偏鋒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一定要以中鋒用筆為主的,只有多中鋒,才能寫出寫的筋骨感!

    以上內容僅強哥個人淺見,說的不準確的地方,還請同道書友給予指正!插圖為強哥硬筆行書習作!

  • 6 # 8914291520356山虎

    書法要側鋒與中鋒並用,至於如何把握應根據創作作品要求來控制,如行草書體中側鋒與中鋒比例建議達到70~80%來使用;行草書體中側鋒實際使用與我們之前的用筆理解有偏差,象王羲之行書書法中實際有大量側鋒在使用的,米芾書法更是八面出鋒。

  • 7 # 使用者110069372972

    我覺得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懂什麼是中鋒和側鋒,還要釐清一些誤區。

    不管有沒有練過毛筆,但是隻要了解過書法的人,都會或多或少的見到或者聽到過各種鋒,中鋒、逆鋒、偏鋒 側鋒等,這個鋒其實就是指毛筆的筆尖,加上字首—如中鋒,這是個名詞,是簡稱,有時候比較難形象的表述我們寫字的過程,所以我們通常會加兩個字:中鋒行筆,或中鋒走筆。就是指寫字過程中,筆尖所處在筆畫中的位置和走勢狀態。下面我會利用圖片詳細介紹中鋒走筆和側鋒行筆指:

    1、中鋒行筆,就是在行筆過程中筆鋒(筆尖)始終在筆畫的中心線上走動,如(圖一)筆尖在橫線中線,向右行筆過程中,筆尖看起來靠後並指向左,靠筆腰向右帶動,跟逆鋒是剛好反過來。

    2、側鋒行筆,即橫畫直落筆,直畫橫落筆,(通常會有點傾斜度),(如圖二)。用筆取側勢,側鋒落筆後,透過手腕運動,一邊行筆一邊把把筆鋒調整過來,變成中鋒行筆,否則一側到底就變成了偏鋒行筆。

    在這裡要著重解釋一個誤區:那就是很多人認為側鋒行筆就是偏鋒行筆。這是錯誤的認知,側鋒在寫書法過程當中是個正常的筆法,通常用於起筆和一些銜接筆畫。偏鋒則不然,跟現實用的差不多,算是個貶義詞,請看(圖三、四、五),這個一字都是側鋒起筆,起筆後不能在行筆過程中把筆鋒調整過來變成中鋒行筆,就變成了偏鋒行筆,(如圖三),筆尖是位於橫線上邊沿,寫出的橫是不凝實不後重的,(圖四)是偏鋒行筆寫的一字,(圖五)則是中鋒行筆寫的一,明顯不一樣。 我們再來看(圖 六七八),這個是千字的那個短撇,他的行筆就是由側鋒起筆轉為中鋒行筆的一個過程。

    所以說了解到這裡,用側鋒好還是中鋒寫字好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除了以前的篆書、隸屬,少用側鋒,幾乎所有的楷書、行書、草書都同時存在中鋒行筆和側鋒行筆,可能有個別字不存在,但是一副作品下來是一定是共存的,沒有所謂的那個更好,只有那個筆畫用得更合適,請看(圖九),簡單的一個字,不可能只是中鋒行筆。他們是相得映彰,只是剛才說了,側鋒通常用於起筆和轉折比的地方比較多。希望這個解釋對大家有幫助,也希望大家能更多的瞭解書法。

  • 8 # 獨立寒秋陳曉雨

    很多講述筆法的理論書和老師會告訴我們,要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中鋒取勁,側鋒取妍。換句話說,整體上要以中鋒用筆為主,對於需要體現某個字的特殊結構、起筆、收筆、運筆特色的筆畫,則需要使用側鋒。 

    如何掌握筆法呢?一般可分為兩種方式:一是理論先行,先學習筆法方面的理論書,再在臨帖和實踐中體現這些理論。二是實踐先行,先不看理論書,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臨帖,臨到一定程度後,有一定掌控能力了,再去學習理論,學習書法技巧。 

    我個人覺得,還是實踐先行更好一些,先不管什麼筆法問題,就照著帖子去臨寫,寫到一定程度之後,有了一定的手感、筆感、駕馭筆的能力之後,再觀看書法大家們的書法影片、閱讀一些筆法方面的理論書籍,找到自己筆法、用筆、用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後在書法練習過程中有的放矢的去改正一些自己存在的問題,透過不斷練習、掌控、錘鍊,學會自己需要改變、需要提高的筆法、用筆、用墨等方面技法,逐步做到傳承古人的筆法、技法、特點、特色等,豐富了自己書法修養、築牢了自己的書法功底。最終我們會發現:在沒有駕馭毛筆能力的情況下,如先學習理論,受理論書籍條條框框的影響、限制,可能會讓我們在尚未駕馭毛筆能力的情況下,已經失去了書法的興趣,以至於放棄了書法之路,這種現象不屬偶然。  

        如果書法實踐到了一定的境界,何時使用中鋒、側鋒問題,已根本不是問題。在書法實踐中,更多時候是中鋒、側鋒並用,中鋒運筆中,在起筆、運筆、收筆之時,很藝術的加上一些特殊的筆法,也就水到渠成的形成了側鋒。

    在行草書法實踐中,很多筆法根本就沒有事先的考慮,而是在運筆過程中,根據現有的紙張、毛筆、墨水的狀況,以及創作時的心情、內容等情況,水到渠成地形成當時特定環境下的章法、筆法、墨法,形成一幅獨一無二的作品。當然,這種情況是建立在大量的、有一定功力的中鋒、側鋒用筆基礎之上,才會形成的效果。

        總之,書法實踐最重要,不必過於在意中鋒、側鋒等筆法理論,與其糾結何時使用中鋒,何時使用側鋒,還不如進行大量的臨帖實踐,臨寫到一定程度,具備一定的對筆的駕馭能力之後,中鋒、側鋒的使用自然不是問題,而且在書法藝術之路上,繼陳出新,形成自己的書法藝術風格,為書法藝術殿堂添磚加瓦,作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 9 # 舒琳書法

    書法作品中鋒用筆的線條往往剛勁有力,而側鋒用筆創姿態多變。所以在創作時最好根據作品內容中側兼用,確保章法合規耐看。

  • 10 # 寫字吧

    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

    用鋒是用筆的重中之重,不同的書體,用鋒的方式不一樣。所以是用側鋒還是用中鋒,這不是一道簡單的單選題。

    中鋒和側鋒行筆的區別

    簡單地說,中鋒就是使筆鋒行於點畫的中心。側鋒是相對於中鋒而言,是筆鋒偏側於點畫中心之側。

    中鋒和側鋒表現力的區別

    用中鋒寫出來的線條,飽滿有力,給人力透紙背的感覺。篆書多用中鋒,曾有人評李陽冰的書法,“其字點畫起止處,皆微露鋒鍔,映日觀之,中心一縷之處倍濃,蓋其用筆用力,且真下不欹,故常在畫中,此蓋其造妙處。”正是這“中心一縷之處倍濃”,使得點畫表現出入木三分。

    上圖李陽冰《三墳記》,我們雖然不能對照著太陽,看出線條中間的那一縷濃墨,但是,仍能看出線條的遒勁之美。

    而側鋒的運用,表現出的是線條的活潑、變幻,極大豐富了線條的表現力。舉個例子,米芾的用筆,就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例如下圖米芾《苕溪詩卷》:

    正鋒、側鋒、藏鋒、露鋒極具變化,提按起伏間毫無雕琢的痕跡,運筆瀟灑,逸趣盎然。

    綜上,在我們平時書寫的過程中,根據書體的不同,用鋒也會有所變化。比如,篆書多用中鋒,但也不是說絕對只用中鋒。行、草、隸、楷就會有中鋒、側鋒相互轉化使用。所以,中鋒、側鋒哪個好,不能單純的做選擇,更不可偏一方,廢一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天去康師傅飲品部面試業務員,請問大神做康師傅飲料業務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