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眾談

    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此標誌在1966年由陶氏化工設計。當初的設計目的是:容易記憶但並沒有特別含義。而以後該標誌的含義,基本都是透過宣傳來使大眾得知的。

  • 2 # EyeOpener

    20世紀初,工業蓬勃發展,有毒生物材料急需一個統一的行業標識。拿美國來說,陸軍實驗室用了一個藍色倒三角,海軍是個粉色長方形。萬國郵政聯盟則是一條蛇纏繞在琴絃上,沒有兩個相同的危險標誌是最危險的事情,稍一失誤,就有可能是一場大規模的傳染病。

    於是在1966年,陶氏化學公司的設計師和工程師決定坐下來談一談,談出一個統一的生物危害標識。標識必須滿足下面六個設計要素:一,視覺上必須搶眼,引人注目。二,必須獨一無二,不與現有圖示重複。三,必須便於識別,便於記憶。四,必須方便印刷。五,必須對稱,利於多角度呈現。六,必須適用於不同文化背景。

    團隊成員查爾斯提議圖案必須過目不忘且含義不明。於是很快,24組最後方案確定了。來自美國25個主要城市的300名路人接受了首輪實驗,以有無意義為標準,把24個圖示依次排列。一週之後,第二輪測試展開,共計36個圖示中,找出24箇舊圖示。統計兩輪資料,記憶度最高且最無明確含義的圖示最終勝出。這個像飛鏢一樣的圖案推廣至全美。

    參與了20世紀末核廢物填埋的物理學家格里戈雷,最先開始擔憂這個問題。美國能源部邀請他為核填埋場設計標識,提醒後人一萬年之內不許靠近。這難倒了包括格里在內的所有專家。不少人提議直接用文字說明警告闖入者,但顏料和雕刻本身也會風華褪色。又有人提議拿核廢料場本身做文章,把水泥塊直接澆築成倒刺狀或者不規則路障。但這種既想引人注意又不想讓人靠近的設計思路本來就是違揹人類本能的,好奇是天性。

    圖案也不行,路障也不行,哲學終於派上了用場。1984年,德國雜誌刊登了各路學者的解決之道,語言學家托馬斯建議各國組成祭司小組,世代守護核廢料。哲學家弗朗西斯和保羅建議基因培育一批生物發光貓,提醒後人不要靠近它們所在的區域。

    雖然尚無定論,但核廢料每天都在產生,人類勢必要想出萬年有效的危險標識來提醒下一代。可以確定的是:文化在變,危險表示也會跟著變化。你覺得現在最大的危險是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蝴蝶蘭幼苗移苗後什麼時間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