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野論史

    丹書鐵卷沒有,不過太祖立下密詔,刻在碑上,然後覆蓋隱藏在宗廟嫁壁裡,新皇帝繼位才可以開啟看,上邊說了三件事,不過不同史書版本略有不同,但柴氏後代要善待,有罪不得加刑這一條都有。

     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宋論》卷一

    ,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個版本出自《避暑漫抄》,兩者意思相近,只有一條略有差別。在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掠到金國時,宋徽宗在半路上還專門委託人把這三條轉告給趙構,因為趙構沒有機會看到這個密約,還囑咐趙構不可殺戮太重,欽宗殺了六位大臣,殺戮過大,他們這樣的結果不排除是違背祖訓的惡果。且不論這個秘密約定是真是假,在大宋朝應該對柴氏後代不錯的,具體的對照每一個後人我沒查過,但在讀宋代筆記時看到過一個故事,就是太祖找到柴氏後人的一個孩子,趙匡胤並沒有殺他,而是給了潘美,讓他當做侄子撫養。我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學識有限,他多的情況不瞭解,其他像小說裡出現的人物,有柴氏後人,但沒有和正史對照過,不知真假。

  • 2 # 歷史密探

    後周世宗柴榮,被史學界稱為“五代十國第一明君”,正是他的勵精圖治,減輕賦稅,才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為宋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趙匡胤本是柴榮手下一員大將,在柴榮死後第二年,就發動了陳橋兵變,不費吹灰之力就黃袍加身,奪得皇位。

    據說,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念及後周太宗柴榮生前對自己的恩德,便用鐵紙硃砂書寫昭告天下,後世稱為“丹書鐵券”,表明讓曾經的後周皇室柴家世代享受皇家待遇,除此之外,還享受部分法外特權。

    但是丹書鐵券的事在正史中並無詳細記載,那只是民間野史中的說法。但是,趙匡胤善待了柴世宗的後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柴世宗的幾個兒子中,除了英年早逝的幾位,四子柴宗訓被趙匡胤封為“鄭王”。柴榮其他的兒子,趙匡胤也是善待了他們,沒有像其他皇帝一樣趕盡殺絕。

    柴世宗第六子柴熙謹被大臣潘美收養,蘄王柴熙誨在陳橋兵變之後,被後周的一個開國將領收養,趙匡胤也沒有為難他。所以,歷史上的趙匡胤,雖然沒有賜給柴榮後人丹書鐵券,但是相比其他帝王,這種處理方式就已經很仁慈了。

  • 3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公元959年,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留下幼子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承皇位,幼主臨朝大權旁落,給了柴榮的主要助手趙匡胤改朝換代的機會。公元960年,軍權在握的趙匡胤與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合謀,導演了一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好戲,篡奪了後周政權。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善待柴榮的子孫後代,賜柴氏“丹書鐵券”,還留下誓碑遺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此柴家子孫與宋朝共存亡。但是當年趙匡胤善待柴榮的子孫真只是因為他心善麼?背後是有很深的政治考量的。

    首先周世宗柴榮對於趙匡胤有大恩,可以說沒有柴榮的知遇之恩也就沒有趙匡胤的權勢,趙匡胤篡位後在殺害柴榮的幼子,會顯得忘恩負義、心狠手辣,為名聲考慮不能下手;其次周世宗柴榮真的是一個有魅力的君主,趙匡胤登基很多年後還有大臣為柴榮哭泣,可見趙匡胤剛篡位的時候柴氏在天下間的名望。初建的北宋外部強敵環伺,經不起內亂,因此為了實現政權的和平過度,趙匡胤必須善待柴氏。但是趙匡胤還是想辦法儘量消除了柴氏對於皇權的影響。

    柴榮一生共有7個兒子,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死在了後漢隱帝劉承祐手中,主要就說說活到趙匡胤篡位的四個兒子身上。

    四子柴宗訓就是7歲登基的周恭帝。柴宗訓被逼禪位後,被趙匡胤封為鄭王,遷徙到房州居住。柴宗訓可以說是對趙宋江山最有威脅的人,但是因為柴宗訓年齡小也做不了什麼,而等到他長大20歲就死了,對於柴宗訓的英年早逝沒什麼明確說法。柴宗訓留下的五個年幼兒子柴永崎、柴永廉、柴永惠、柴永孝、柴永盛都是由趙匡胤的人撫養長大,自然也不會想著奪回江山的事,徹底成為了閒散的貴族,享受榮華富貴。

    五子曹王柴熙讓在陳橋兵變時不知所蹤,據稱為了躲過趙匡胤的追殺,改姓寧。

    六子紀王柴熙謹和七子蘄王柴熙誨當時尚在襁褓中,差點被剛登基的趙匡胤殺了,最後是因為政壇大佬盧琰和軍方大將潘美拼死勸諫才保全了柴熙謹和柴熙誨,從此盧琰收養柴熙誨將其改名盧璇,潘美收養柴熙謹將其改名潘惟吉。在中國古代改姓是一個很嚴肅的事,牽扯到宗族禮法,因此柴熙謹和柴熙誨改姓後也就從法理上失去了對於趙匡胤皇權的威脅,沒繼續遭到迫害。

    盧璇一直由盧琰親自撫養教育,後隨盧琰歸隱田園。盧琰去世後,盧璇為養父守孝十年後才出仕宋朝,受到宋真宗重用,封殿前防禦使、武烈侯。盧璇致仕後居靈山上盧,子孫極多,成為浙江盧姓中九個支脈人數最多一支。潘惟吉由潘美撫養長大,也出仕了北宋,他的子孫中較出名的有潘夙、潘必正。

  • 4 # 桃花石雜談

    電視劇裡退位前的柴宗訓,年齡上跟他當時的實際年齡差不多

    之後柴宗訓和他的家族都被遷到了今天湖北省境內的房州居住。倒是一直受到了優待,被封為鄭王,許多出行的儀仗甚至都還按照天子規格。而且柴宗訓到了十幾歲還結婚生子,總共有了五個兒子。到這時看起來似乎趙匡胤確實信守了諾言,對柴氏家族非常優待。

    柴宗訓沒活到20歲就暴死了

    但在北宋開寶六年,也就是公元973年,柴宗訓卻突然得“暴病”死了,而這時距他的20歲生日還有5個月零8天,也就是說他死的時候才19歲半。據史書記載,趙匡胤:

    “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

    也就是說聽到訊息震驚痛哭,自己穿孝服厚葬了柴宗訓,還悲痛地10天沒有上朝。但雖然如此,當時還是有一些野史對於柴宗訓的死因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在這些記載裡,柴宗訓根本不是什麼“暴病身亡”,而是被深解上意的房州太守辛文悅給害死的。

    有記載說柴宗訓是房州太守辛文悅為討好趙匡胤害死的

    其他柴氏宗族的命運

    如果說柴宗訓一個人的身世還存疑的話,那麼結合他幾個兄弟的命運來看,恐怕真正的答案就昭然若揭了。據史書記載,柴宗訓至少有三個兄弟,也就是說柴榮至少有四個兒子。但這四個兒子裡,柴宗訓竟然很有可能已經是最長壽的一位了。

    史書記載最明確的一位是紀王柴熙謹,他在趙匡胤篡位之後僅僅四年,就因為不明原因去世,而當時他的年齡大概只有6歲左右。除了柴熙謹,柴榮另外兩個兒子柴熙讓和柴熙悔則是很快在史書中就下落不明,落得個“不知其所終”的結果(《五代史》記載)。

    丹書鐵券也沒能讓柴榮的後代逃過一個接一個早夭暴死的命運

    而柴宗訓死後,他的兒子柴永崎繼承了他的爵位,只是降了一級被封為鄭國公。但柴宗訓死時只有19歲,所以此時柴永崎的年齡估計最多不會超過4歲,比柴宗訓退位時還小。而之後柴永崎一脈就“不知為何”絕後了,很有可能柴永崎和他的幾個兄弟也和父親柴宗訓一樣,剛剛成年或者還沒有成年就“暴亡”了。。

    能夠印證這種推測的是在宋仁宗時期的一條記載,當時宋仁宗突然又想起了宋太祖時代對柴家的承諾,讓找柴家人“給田千頃,奉周室祀”,但這時竟然已經找不到柴宗訓這一支的直系後代了,結果竟然是透過翻柴家族譜,在“諸房中推最長一人”,封了個崇義公,繼承柴家的待遇。而此時距離柴宗訓“暴亡”也不過五六十年。這已經足以說明他的幾個兒子沒有一個有後代了。

    所以雖然宋朝時在名義上維持了對柴家較高的待遇,但實際享受了這些待遇的人卻是柴榮的遠親,而他的直系後代卻都在成年之前早早的“暴亡”了。至於他們都是怎麼暴亡的,史書裡沒有記載,但相信有正常判斷力的朋友們也都能明白。所以無論是丹書鐵券也好,免死金牌也罷,在現實中也沒能讓柴宗訓和他的兄弟們逃過歷朝歷代進行了“禪讓”的前朝廢帝們短命的命運。

  • 5 # 王榮聯1

    謝謝邀請。後周的柴榮,何許人也?柴榮是趙匡胤做皇帝之前的那個北周皇帝,該皇帝生前曾有恩於趙匡胤。雖然滄海桑田趙匡胤早已做了當朝皇帝,但他仍百般感念前朝皇帝對自己的恩澤。趙匡胤發誓,只要自己在皇位一天,只要自己的子孫執政一天,就絕不允許濫殺柴氏的任何一個遺老遺少,他不僅自己做到,還要求自己的子孫對柴氏的子孫一樣予以照顧,有罪也不得加刑。不僅如此,趙匡胤還將此話刻石立碑,置放在皇宮太廟的隔牆裡,以此告誡自己的子孫千萬別傷害柴氏子孫。並還規定凡後來的新天子即位,都要到太廟裡去進行一次拜碑儀式。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遍覽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上百個皇帝,有幾人能有趙匡胤那樣善待前朝皇帝家族子孫的雅量?這與過去有些混賬東東,一旦改朝做了皇帝,立馬就對前朝皇帝的貴族子孫斬盡殺絕、不留後患的做法,簡直天壤之別。

  • 6 # 猴格大人

    首先糾正一下,雖然後世都稱呼柴榮,但準確的還是應該稱呼郭榮,如果郭榮地下有知,也會罵那故意給他改回姓氏置他於不忠不孝之地的趙宋皇帝的。

    郭榮兒子或死或失蹤於史書之後,並沒有後代活著,更談不上待遇如何,還有那什麼丹書鐵券更是胡扯八道。

    看了不少回答,都說宋朝對後周好仁義啊,寬待你的子孫後代,問題是,他們寬待的人有一個是周世宗的子孫麼?難不成侄孫或者堂侄孫,會是自己的子孫?真是扯淡。

    人後周郭氏的江山用得著你姓柴的來祭祀麼,所以說,趙宋這一招極其陰毒,把死了的世宗皇帝黑了一把,還故意噁心郭威他們父子。

    還有那什麼太祖廟誓碑,說趙匡胤受禪三年時在太廟立了一塊碑,書寫三條,大致意思就是說,柴氏子孫有罪不加刑,就算是謀逆大罪,也只能獄中賜自盡;一條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第三條就是子孫中如果有人違背這兩條規定的老天會收拾他的。

    這就是所謂太祖誓碑,這麼禁不起推敲的一個東西也有人信,不說其他,就說說善待柴氏的問題。

    周世宗郭榮死時,活著的兒子有四位,分別是恭帝宗訓、曹王熙讓、紀王熙謹、蘄王熙誨。正史上的結局是恭帝死房州,熙謹死在八歲,熙讓熙誨不知所蹤。

    【郭宗訓劇照】

    各種網路傳言分別是一善終三被人收養,野史傳言說的啊,一個改姓寧,一個改姓盧,一個改姓潘,還繁衍子孫後代云云,要史料出處吧,就是某某族譜,要不就把水滸傳都拉出來,還有那什麼柴明皇的武俠小說,不知道這些玩意都怎麼搞出來的。

    失蹤的不說,就說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恭帝郭宗訓,他在禪位之後被趙匡胤封為鄭王,那時候趙匡胤還說什麼要以母事符太后,要把少主當兒子一樣養。即位沒多久就把宗訓母子遷居西京洛陽,經過五代戰亂,洛陽的居住條件怎麼能和東京城相比較呢?不過是遷走免得人心思周。

    【趙二劇照】

    然後,過了三年,也就是所謂立誓碑的那一年,郭宗訓母子被遷往流放之地的房州,按宋史地理志,房州是下等州,人口稀少,環境惡劣,看看郭宗訓母子的境地是每況愈下,這就是善待麼?這就是當媽對待當兒子對待麼?不足十歲的一個孩子都防範如此,可見對宗訓母子是何等忌憚了。然後到了後來,二十歲的宗訓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會有人說,人家趙匡胤沒有即位就殺了郭宗訓,何以在他二十歲後影響力更低的時候去殺他呢,何必多此一舉呢?

    是的呀,趙匡胤為什麼即位時不殺後周皇室呢?他真殺了也敬佩他是一條敢作敢當的好漢,做了又立牌坊不要說別人罵他又婊又立。

    他為什麼在即位後不立即殺呢,因為後周並沒有失德,更沒有對不起他趙某人,反而對他有知遇提拔之恩,朱全忠那樣的憨貨殺唐昭宗還要遮遮掩掩的,趙匡胤敢光明正大去殺恩人之子?何況人家還是禪位給你的?

    以親,則非李嗣源之為養子,石敬瑭之為愛婿也;以位,則非如石、劉、郭氏之秉鉞專征,據巖邑而統重兵也;以權,則非郭氏之篡,柴氏之嗣,內無贊成之謀,外無捍禦之勞,如嗣源、敬瑭、知遠、威之同起而佐其攘奪也。推而戴之者,不相事使之儔侶也;統而馭焉者,素不知名之兆民也;所與共理者,旦秦暮楚之宰輔也;所欲削平者,威望不加之敵國也。一旦岌岌然立於其上,而有不能終日之勢。權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遠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誅夷待勳舊;學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輕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王夫之 宋論

    沒功勞沒地位沒資格,根本不能和李嗣源、石敬瑭、郭威、劉知遠相比,所以他即位初期怎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弒殺恩主呢?

    綜上,後周世宗郭榮的子孫都死絕了,被宋仁宗授職的是柴守禮的孫子,也就是周世宗的侄子侄孫們,宋史直接說了從孫。一清二楚,嫡系都被弄死完了,拉一個毫無影響力的旁支做門面,歷代都是如此,不知道推崇。

    【趙三劇照】

    其實,趙匡胤穩定局勢後真的下毒手了,倒也無可厚非,最噁心的是明明下黑手了,還要裝白蓮花,自吹自擂,也怪不得自己的兒子或自殺或鬱郁而卒了,還不如趙三胖廣義,無恥到明面上呢,好歹還可以說一句敢作敢當。

    就是這樣。

  • 7 # 歷史簡單說

    丹書鐵劵最早出現在漢初,是劉邦封給列侯功臣的,不過此時,只是做為封侯的一種憑證,這個時候沒有免罪或者免死的功能。大家都知道《水滸傳》裡面有個柴大官人柴井,是柴榮的後人,擁有著丹書鐵券。

    但是根據現在的記載,並沒有趙匡胤給柴家後人丹書鐵劵的記載,不過有給李重進、李正彥這些節度使,或者如果誰知道這方面的記載,還煩請回復告知一下。

    趙匡胤有三條遺訓,刻在太廟裡面的一個石碑,平時是不開放的,只有在太廟春夏秋冬四季祭祀和新皇帝登基,祭拜太廟的時候才開啟,由一個不識字的黃門跟著,其他人都不得跟隨。

    新皇帝到這個碑前,很恭敬的瞻仰和背誦,而且不能向其他人說這塊碑的內容,一直到靖康之變後,金人擄走太廟的很多祭祀禮器後,世人才看到這塊石碑上面的內容,是趙匡胤的三條遺訓。

    第一,不能殺士大夫還有言官,第二,要善待柴家後人,即使有罪也不加刑,即使是叛逆大罪,也不能在菜市口行刑 ,而只能是命其自盡,第三,後代子孫,如果有違反,必遭天譴。

    從第一條,宋朝確實是不殺士大夫和言官,主要是流放,比如蘇東坡,罪越重,就流放得越遠,說明這三條遺訓是真的,那我們來看看柴榮的後代的情況怎麼樣。

    柴榮的前三個兒子,越王柴宗誼、吳王柴宗誠、韓王柴宗諴都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柴榮第四子後周恭帝柴宗訓公元960年禪讓給趙匡胤,被封為鄭王,與符太后遷往房州,於公元973年病逝。

    柴榮第五子曹王柴熙讓的公元959年八月就不知去向了。柴榮第六子紀王柴熙謹被潘美收為養子,改名為潘惟吉。柴榮第七子蘄王柴熙誨被盧琰收為養子,改名為盧璇,盧琰還是柴熙誨的岳父。由此可見,柴榮的後人在北宋還是受到了善待的。

    整個陳橋兵變,僅死了想要反抗的韓通和他的家人,而且還是被王彥升所殺,另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所以他能善待柴氏後人也就很正常了。

    另外丹書鐵劵其實也不一定能夠保命,比如對於明初列侯們,就基本沒用了。

  • 8 # 笑看風雲在際

    個人認為柴榮的後代是有丹書鐵券的,但是他們並沒有因為得到丹書鐵券而得到想象中的厚待,細想想看,如果你是趙匡胤你真的會對柴榮的後人禮遇有加吧,將他們視為尊崇的地位,別逗了,不可能的,還有個詭異的地方是柴榮留下的另外幾個兒子也是相繼去世,而且還有兩個竟然是不知所終。

    個人最先得知丹書鐵券是在《水滸傳》中,說是柴進手中有所謂的丹書鐵券,然後說柴進是柴榮的後代,因為手裡有丹書鐵券,身份地位比較崇高,視金錢如糞土等等,但是私以為,柴進壓根就不是柴榮的嫡系子孫,水滸傳的背景是在北宋徽宗年間,而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真正的柴榮後代早就已經消失了。

    或許說柴姓家族在北宋是有得到過一些厚待,但是卻都不是柴榮真正的子孫,而且他們是不是真的有丹書鐵券還兩說呢,所以說有些事情真真假假的,要看個人怎麼理解吧。不過有一件非常詭異的事情,就是說後來的趙匡胤也是死的莫名其妙,而且他的兒子也是一個自殺一個離奇死亡,有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因果這麼一說。

    話說回來,雖然說趙匡胤奪了柴家的江山有點不恥,但是如果當時是你,面對唾手可得的江山,你能保證自己不動心嗎。不過值得肯定的是趙匡胤的才能,雖然是從別人手上搶來的國家,卻在他的治理下,延續了幾百年,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文壇頂峰的朝代,這麼看的話,似乎趙匡胤的罪過也不是那麼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域管理、域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