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9歲的小猴子
-
2 # 不知名虎寶
我知道的有兩個叛逆期,一個是三歲多,一個是在中學時期。
網上有一個段子,我覺得非常有意思,說是孩子幼兒的時候,你吼他,是因為他不懂,他什麼都不懂,天天粘著你,你也非常開心,你是在灌輸。
一年級的時候,你懂一些,但是有很多東西開始不知道了,你吼他,覺得你說得是對的。
年齡稍微大一點,他開始懷疑你了,你也有些開始只能查字典了,查資料了。
再大一點的時候就自己很多都不懂了,孩子開始反抗,你都不懂,憑什麼教育我,這個時期是和平溝通時期,很重要。
-
3 # 一凡親子教育
其實父母因為孩子不聽話,叛逆而感覺自己不愛孩子了,那都只是一時的氣話。
有時候孩子氣人的時候真的讓家長受不了,當時真是恨不得沒生這個孩子,但是如果孩子離開自己幾天,作父母的心裡又會特別的牽掛,特別的想念。
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生氣的時候罵孩子幾句,打孩子幾下,都很正常,並不代表就不愛自己的孩子了。
但是我們作父母的,要學會正確與孩子溝通和交流,正確表達自己的愛,才會讓親子關係更加的親密,更加的融洽。
那麼怎樣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才能讓孩子少一些叛逆,多一些理解和體諒父母的苦心呢?
第一、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要真誠地與孩子交流,不要總擺出家長的架子,要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交流,學會尊重孩子。
與孩子談話時,要開誠佈公,把真實的情況和想法當面說出來,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不要旁敲側擊或者避重就輕,那樣達不到交流的目的。
如果父母尊重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也就學會了尊重別人,當一個孩子被尊重,他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才不會總用逆反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父母。
第二、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不要事事都插手,遇事多和孩子商量。比如,在給孩子買東西時,記得徵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一員,他才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決定,對父母也會更加孝順,親近和尊敬。
孩子長到一定年齡,就會慢慢有了自主的意識,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還不懂得放手,事事都要插手和管制,只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和逆反。
還有一些青春期的孩子甚至會把父母當成了敵人,你從前管的越嚴,到了青春期他叛逆的越厲害。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對孩子適時地放手。
第三、任何時候,要讓孩子明白,父母是無條件愛他的。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表達愛,不要動不動就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你真笨”、“你真沒用”等否定性話語。
用批評、指責的語氣,以及粗暴的話語,甚至是體罰來管教孩子,只會傷了孩子的心。而有時候語言上的傷害要比身體上的傷害要厲害得多。
要讓孩子明白,無論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父母都是無條件愛他的,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問題,父母都會與他一起面對,這樣的孩子才會形成健康的心理,才更會有安全感。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與孩子正確的交流,不要不相信自己對孩子的愛,人與人之間交流最大的障礙就是誤解,誤解了自己對孩子的愛,也誤解了孩子對自己的愛,才會導致親子關係遇上問題。
-
4 # 嘻嘻啊啊
不是你不正常,是個人被這麼折騰,再多的愛意也會被折騰完。
其實孩子有叛逆期是很正常的,我們做父母的,需要放平心態。
雖然這麼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是真的難。
來看一個案例:
幾年前,看到一則讓人心驚肉跳的新聞。
杭州一名14歲男孩,因不滿母親將其手機收走,直接出門跳河。
男孩今年讀初一。那天晚飯後,他寫完作業,拿起手機,玩起了遊戲。
母親在一旁唸叨好幾次,叫他別玩了。見孩子毫無反應,母親情急之下,一把收走了孩子的手機。
誰知,孩子一賭氣,奪門而出。直接跑到了離家不遠的一座橋上,翻過護欄,縱身一躍,跳入河中。
就在各路搜尋人員,一刻不停地進行搜救工作中,孩子的奶奶從家裡跑出來,大聲喊:孩子回家了,孩子回家了,大家不用找了!
原來孩子跳河後,憑著精湛的游泳技能,自己游到河對岸,上河回家了。見家裡沒人,他索性翻牆進屋洗澡了,完全不知道大家在河邊找他找得發瘋。
大家幾乎清一色地指責孩子太叛逆,不懂事。可是,是否有人想過,這件事,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孩子所有的問題,百分之百絕對是父母的問題。孩子如此叛逆,一言不合就跳河?其實父母更應該反觀其身,是不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
上述事件中,孩子的母親,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別玩了,甚至在孩子玩得正盡興的時刻,一把奪走孩子手中的遊戲。
也許,這是母親一貫教育孩子的方法。這方法,對付年幼期的孩子可能有效,但對待一名正處青春期,自我意識增長的初中生,萬萬使不得。
這時候,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尊重,多多顧及孩子的感受,換一種舒緩的方式與孩子溝通,遠比強制要求孩子要奏效得多。
孩子在成長,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隨之變化。
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鬥智鬥勇的過程。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到了一定時期,怎麼就不乖了?是不是到了叛逆期?
其實所謂的孩子的叛逆期,恰恰是父母的停滯期。孩子在成長,而父母卻停在原地,止步不前。
就好比,一棵種在房子裡的樹。一年年,樹在不斷地長大,而房子的高度卻始終不變。
有一天,樹撞到了房頂。房子很氣憤地對樹說:你開始逆反了?敢撞我?
而事實是,樹長高長大是自然現象。而恰恰是房頂的高度不變,壓制了樹的生長。於是,樹才有了撞到房頂的行為。
而對於孩子的叛逆期,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孩子在成長初期,如一張白紙,父母要求孩子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做。
但父母漸漸發現,孩子有了自我意識,而且越來越強烈。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對外界的認知升級,父母已經無法控制孩子的言行了。
這時候,如果父母還像對待嬰兒的方法去對待叛逆期的孩子,強制要求孩子“你要……”或“你不要……”必然會造成孩子的逆反。
所以,當你發現,自家孩子處於叛逆期時,一定要反觀自身,是否自己還在用小時候的教育方法對待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這世間萬物逐漸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隨著Ta們見識的增長,就不一定同意父母的看法了。
如果這時,父母直接給孩子扣上“叛逆期”的帽子,不斷批評、指責Ta,孩子就會在叛逆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用成人的智慧去化解與孩子間的種種衝突。
就像那棵種在房子裡的樹,隨著樹的生長,不斷加高房頂,樹撞不到房頂,就能健康成長,也就不存在頂撞房頂的現象了。
所謂的孩子的叛逆期,其實是父母的停滯期。所以,當你家孩子不乖時,先別忙著指責孩子的不是,而是要完成這一階段父母的自我成長。
願所有父母智慧增長的速度,永遠趕超孩子的成長速度。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5 # 鷹老王老鷹
我兒子才5歲,我已經看他很不順眼了,有時候特別討厭他,什麼都要對著說話,就只有睡覺和讓他看電視時候是安靜的
-
6 # 溯源家教
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叛逆?就好像你青春期不叛逆似的。叛逆不是問題,問題是出事。
為什麼會叛逆?叛逆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位嘮叨的媽媽,或爸爸。從小管的太多,衣服多穿一件,水多喝一口,有沒有吃菜,反正就是不想孩子的決定。等著自己有行為能力了,就不想再聽父母的了。但是叛逆的孩子不一定就不懂事。所以家長要嘗試放手,聆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提出建議。
每個孩子都是一位自然人,有著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作為父母從小要培養孩子的情感,辨別能力,讓孩子多經歷些事情,從而培養成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
7 # 知識解決所有問題
孩子的思維從哪裡來的?是從母親哪裡來的。母親要解決,是母親缺正確知識導致的,母親要找自己與上級領導的關係,就是與父母的關係。是家族錯誤知識導致的,學習正確知識,錯誤知識截流了,母親的思維轉變了,孩子自然會變。母親轉變一分,孩子轉變十分。
-
8 # 探花媽媽說育兒
我是探花媽媽。
孩子的叛逆應該說不是一下子變成這樣的。這產生於孩子心理和生理發生比較明顯變化的一些階段,比如6歲左右的孩子,比如青春期的孩子。
一般我們要注意這幾點:
1,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模式,是否一直是權威主導的?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反對父母,而是反對父母的權威。人都是天生愛自由,懼怕束縛。但是對於用權威來獎勵和懲罰孩子的父母,孩子會認為是父母把自己的自由掌控在手中,對他不夠尊重,不信任他,剝奪了他的自由。
當孩子心智逐漸成熟,他開始更多的依賴於同齡人,也更有能力脫離父母的掌控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他們變得敢於叛逆,去為自己的自由和尊嚴抗爭。
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像自己按自己的意思剪頭髮。但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事如猛虎,但是孩子這時候會跟你拼死抗張。
2,你對孩子有多大程度的接納?你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如何呢?是不是孩子跟你表達自己的煩惱的時候,你仍然想要在聊天當眾夾帶自己的私貨跟他講道理,輸出自己的價值觀?這都是不可取的。
作為父母,孩子的行為很多的並不影響到父母和個人的安全,有一些卻真正影響了。
父母應該對那些真正有壞的影響的事情進行干預,而其他的地方應該寬容、
我們應該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非僅僅是你生命的延續。
3,你對自己的情緒處理怎樣?除了孩子有情緒,有需求和個性,其實父母也是人,一樣有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在要求父母變成“超人”,隱忍自己的情緒。其實這是不恰當的。
因為情緒終究會爆發出來,可能還會變本加厲。
所以,父母在情緒需要出口的時候,應該跟孩子表達出來,但這時候不要一開始就責備和評判,而是輸出“我---資訊”,比如“你這樣吵,我感到很不舒服,我需要休息”,來代替,“你真是個壞孩子,我煩透了”。
讓孩子慢慢感受到你也有需求,這樣兩邊相處才會越來越容易。
-
9 # 原來都是丫丫
你生他養他夠了,不必自責。於你可能,第一孩子是討債的;第二孩子是獨立的,不是私有財產。你就會放手。會安心。
-
10 # 夏日雲深
我是幼兒園老師,同時也是一個媽媽,我兒子六歲。因為工作原因,我這兩天在看關於幼兒心理學的書,越看越覺得對不起我兒子。我之前也覺得我兒子不聽話,調皮,不懂事。其實反過來想,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有一句話說得好,媽媽帶孩子,就像牽著蝸牛走路,從自己的角度看,你覺得蝸牛走的慢,可是你有沒有想過蝸牛的感受呢,它就是再加快速度,磨破皮也追不上你的腳步,我們為何不能等等他,看看沿途的風景呢?
孩子的發展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0--1.5歲,他這個時候只是憑著自己的感官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根本就不知道他的這些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會惹媽媽不高興。
自我階段,1.5歲以後孩子慢慢的會了解到自己是一個個體,知道你,我的分別,這個階段的孩子,才剛剛知道喜歡不喜歡。當你覺得他和別人搶玩具的時候,其實他只是覺得那個東西好,我想玩,他並沒有這個玩具是不是他的這種概念。
而超我,是孩子在這個階段之後才慢慢的產生的,作為孩子,他什麼都不懂,他這些東西都是自己慢慢總結出來的。比如他做了一件事,他並不知道他做錯了,只是你生氣了,他才知道,哦,我做這件事媽媽不喜歡,我以後不能這樣做了。
其實有時候並不是孩子太氣人,只是你只顧著跟著自己的節奏走,從未顧及到他的感受,你不妨停下來等等他,感受一下路邊的風景,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其實還是很貼心的。
回覆列表
可能有點吧,看到了太多太多的由於父母不懂而傷害孩子的事兒,所以,覺得其實你還是有這個覺悟的!
每個人在青春期的時候都想長大,想獨立但是太多的父母不放心,不信任他們,而一次又一次的控制他們,用自己大大的翅膀牽絆住了孩子們的天性!我們都在打著為你好,我都是為了你之類的旗號,在傷害著孩子,就這些吧,說多了,自己都不願意說了,有需要可以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