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多謙0768
-
2 # 儒者讀書
韓愈在《師說》裡講:“聖人無常師,孔子師萇弘、師襄、老聃。”
具體的考證暫且不論,先來說說這幾個人是誰。
師襄是一位樂師,擅長擊磬,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其事蹟見於《史記》《韓詩外傳》。
老聃就不必多言,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也是我的老鄉,一篇《道德經》足以震鑠古今。傳說孔子也曾向老子問禮,並評價說:“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
這三位都曾當過孔子的老師,但其實孔子的老師還有很多,比如《兩小兒辯日》,孔子也對兩個小孩抱有求學的態度,可見孔子求知慾很旺盛。於我們現代人而言也是,不侷限於一家之言,廣採眾長,以天下人為師,才能豐富自己,永遠保持學習狀態。
-
3 # 中上行
孔子最的老師,應該是在黑白喜事中教他當吹鼓手,及事中禮儀的,使他產生了學習的念頭。後在老孑那裡學了幾天,相當於進了幾天中央黨教,但沒專心,也沒聽懂課。錯過機會,也許基礎太差,大部份靠自學。上萬年人們的認識,靠他邊走邊想,是不可能領悟道,最終遺憾而去。但精神可嘉,也給我們提出了通往當時文化核心的,蛛絲螞跡。不失是一個偉大的人。
-
4 # 了凡話古今
如果非說孔子有老師,有記載的就是數次問禮於老子,而且孔子也自稱老子為老師。老子是道教創始人,著有名傳千古的《道德經》
-
5 # 富貴樂逍遙
謝邀。孔子(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先世為宋國貴族,曾祖孔防叔避禍遷魯。父叔梁紇為武士。曾任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深好學問,曾曰: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字伯陽,又稱老聃,約公元前571一471年,今河南鹿邑縣人)因老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因此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人尊為“中國哲學之父‘’,由此,孔子可尊為師長,後來又學琴於師襄。因為商朝後裔宋國遺留的文獻不足,孔子的師尊不敢確定,只有推測。
-
6 # 梅迪68933759
孔子老師不計其數,老二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話可錯到離譜,偽君子到極,我這個無名豬腦都不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五人行我沒有一樣不超過那幾個人的任何方面。我想社會有不少這種想法的人吧。孔子無非又在吹抬高自己而已。
-
7 # 子君to君子
孔子是非常好學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停止學習。孔子最早的啟蒙老師是他母親顏徵在,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幼年和童年時代和母親相依為命,早期教育是由母親承擔的。孔子早年私塾老師是他的外公顏襄,外公也是一位飽學之士,在曲阜古城小有名氣。孔子而立之年走向不惑和知天命的老師是老子,老子更是一位眾所周知的名流大家。孔子請教過的老師還有其他一些同時代不同領域的智者名流。孔子好古,商周二代先賢先哲例如周公等留下的古籍也是他的好老師。孔子還有一位重要老師,就是那位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老師——天(天命、天道),孔子 "五十而知天命" ,除了向人學習之外,也接受了來自上天的普遍啟示。孔子一生的作為和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政治上的作為,主要是在魯國為政期間所做的工作,二是在教書育人方面的成就,培養了許多弟子和人才,三是在歷史文化方面,編纂古代經典《五經》,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傑出貢獻。
-
8 # 範煒
孔子——著名的大聖人,無數人心目中的老師典範。那麼,他的老師會是誰呢?你絕對想不到,孔子的老師竟然是隻有7歲的他!
在《三字經》裡有說:“昔仲尼,師項橐”,說的就是孔子拜項橐為師。
項橐(tuó),此人的身份可不簡單,他可是春秋時期山東的神童!
神童項橐出生在哪裡?
在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最南端,綿延著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
東邊有個奶奶廟,站在東邊的山峰頂上,可以望見美麗的大海;
西邊有個聖公山,站在這邊可以望見湖和河,還有連雲港。
就在這山清水秀、四通八達的聖公山前有個袁家莊。村裡住著一戶人家,這就是神童居住的地方,男耕女織、與世無爭,儼然世外桃源。
公元前四九四年農曆三月十八這一天,魏媽媽挺著大肚子上山採藥,咱們的神童好巧不巧就選擇在這大自然裡降生。
出生後,這個小孩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項爸爸覺得他就像個“橐”,“橐”有鼓風助火的意思,本指皮製的口袋。於是就起名為“項橐”。
孔子為什麼要拜他為師?
兩人正是因為一幅特殊的畫而結緣!
孔子當時四處遊說講學,有一年冬天,他來到了山東兗州城西北的舊關村,小神童項橐家就住在這裡。
此刻的項橐,正拿著樹枝在地上畫畫,他畫的是一座大城,孔子看他畫得很用心,不忍心從上面踩過去,於是就繞到邊上走。
但是項橐卻生氣了,他質問孔子:你放著城門不走,為何要繞開?
孔子連忙解釋自己是不想破壞他的畫。
但是項橐又說:我畫的這座城就是讓大家走的,如果城門不能走過去,要它還有什麼用?
孔子突然發現項橐這孩子很有意思,別的小孩也許會說“此路是我開”故意不讓過去,而他卻很不一樣,於是孔子就想繼續瞭解一下這個孩子,便故意問:“你這城門這麼小,我過不去啊!”
項橐立刻說:是呢!我畫的城門是給小孩走的,你是大人,應該走大城門,於是朝著前方用手比劃了一個大門讓孔子走過去。
孔子很尊重項橐的那份童真,配合著他跨過了城門。兩人很是投緣,孔子就讓項橐帶著他認識認識這個地方。
路上兩個人就閒聊起來,誰成想,這一聊就聊出了個師父!
拜師之路正式開啟
認老師第一回合: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看項橐可以做我老師!
項橐:老先生,你說為什麼路邊的松樹冬天也這麼綠呢?
孔子:因為松樹裡面是實心的,可以經得住嚴寒。
項橐:不,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那竹子裡面是空心的,不照樣也能耐得住寒冷嗎?
孔子內心十分感慨,這個孩子真有智慧,竟然把我問住了!
孔子:嗯嗯,我們做人就要像松樹一樣堅韌、像竹子一樣虛心。
孔子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突然覺得,這個孩子可以當他的老師了。
認老師第二回合: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青蛙和鵝的歌喉,誰更勝一籌?
孔子和項橐繼續邊走邊聊。他們來到了小河邊:
項橐:老先生,你說為什麼河裡的大鵝叫聲那麼高亢?
孔子:因為它們的脖子很長啊。
項橐:不,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那癩蛤蟆叫聲更大,它的脖子也不長啊!
孔子內心更加感慨,這個孩子真有智慧!我有點佩服他了!
認老師第三回合:就這樣被你征服!
他們繼續往前走,突然遇到一群出殯的隊伍,可是很奇怪,那些人不光不哭,還唱著歌,真是有失體統,孔子當時就火了,他打算上去教訓那幫人。項橐急忙拉住了他......
項橐:老先生,你要幹嘛去?
孔子:那些人一點都不懂的孝順,我想上去和他們說道說道。
項橐:老先生,你知道他們唱的是什麼嗎?
孔子:不知道。
項橐:老先生,你什麼都沒弄清楚就要去找人家說理,請問你想怎麼和他們說理呢?你的思路是怎樣的?
孔子:那你知道他們唱的是什麼嗎?
項橐:老先生,他們唱的是“肥豬出了圈、Mustang上了羈、金銀入了櫃......”
孔子:這是什麼意思呢?
項橐:“肥豬出了圈”就是說女兒嫁了人了;“Mustang上了羈”就是說兒子也娶了媳婦了;“金銀入了櫃”就是說父母在世時得以頤享天年,現在終於有了歸宿了。
項橐:所以,父母逝世不一定非要哭得驚天動地才是孝順,他們那些人其實已經盡孝了,你不能按照世俗觀念來理解他們的行為。
孔子內心更加感慨,這個孩子不僅有智慧,而且對人情世故都很有見解,既能看透本質,又不與世俗同流。真不是一般人!看的出來他很有孝心、很善良。遇到一個有才的人很難得,何況還有高尚的人格,這老師孔子是認定了,後來他們就結成了忘年之交。
到底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老師?
他有自己的思想;
他可以擴寬你的思想;
他的思想是高尚的、善良的、積極向上的。
很顯然,孔子先被項橐的才能所吸引;
然後開始對項橐的才能進行再三確認,由此而佩服;
最後被智慧之上的人格之高尚而徹底征服!
這是一個人真正佩服另一個人的心路歷程。
項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回頭來看項橐本人,整體特點就是:反應靈活+邏輯嚴謹。這就是我們最羨慕的那種人:既瀟灑又有實力。這兩者同時兼顧真的很難,要麼顯得太過放縱懶散、要麼又太過規矩刻板。
前3次談話可以看出他反應很靈活迅速,他善於發現問題,又可以迅速解決好問題,還處理得有條有理。他分析事物有根有據,善於全面分析問題,透過同類對比而能快速準確地得出結論,很有自己的見解。
從最後一次談話中會切身感受到孔子為何會拜他為師,他的靈活是邏輯下嚴謹的靈活,發生一件事,他想的是一步步如何應對,而不是頭腦一熱只會衝動。
說真的,很多大人都不及項橐呢!難怪孔子要拜他為師!一個7歲小孩敢如此教育孔子,也是千古難遇!而孔子的這種精神也值得後人學習,任何人都有可能是你的老師,要善於從別人身上學習,“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回覆列表
以現在的理論來說,私塾制度起源於孔子,換句話說基本上是孔子以後才有正式的師徒關係,在孔子之前,師徒概念還不甚明確,不過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學習的人(或者稱老師也行)不止一個,比較有名的有這麼幾個:
1、老子。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故事比較有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道家創始人,見過老子之後,孔子曾向他的弟子說過:"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之後再次請教於老子時,老子一番話講來,"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於枝頭;覺己為魚,遊於江湖:覺己為蜂,採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時過二千餘年,老子的學說現在讀來依然能感到他站位之高,如同天上之人一般,其深邃思想實讓人神往,難怪孔子向老子請教,併為之著迷。
2、萇弘。萇弘事蹟見於《左傳》和《國語》等書。據《國語》載,萇弘因保周抗敵,不幸死於國難。《莊子•外物》中記載傳說萇弘死後三年其血化為碧玉,我們所說的“碧血丹心”便淵源於此。他擅長於樂,孔子入周時曾向他學習樂,《大戴禮記》謂:“孔子適周,訪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
3、師襄。師襄是魯國樂官。《史記》中記載師襄“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可見當時他在樂器方面出類拔萃,《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記載了孔子曾從師襄學琴。
4、郯子。己姓,子爵,少昊後裔,春秋時期郯國國君。韓愈《師說》中“孔子師郯子”,至今曲阜孔廟內的《聖述圖》有一篇《學於郯子》。說得是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郯國,曾以郯子為師。
人常道: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在世,應如孔子般謙虛好學,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