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城通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有哪些民俗?

    放眼全國不是很瞭解,那我就來說說自己家鄉的民俗吧!

    正月十五元宵節下午,西北農村的好多地方都有社火表演,在鞭炮聲中,人們熱情高漲的欣賞舞獅、舞龍、太平鼓、扭秧歌、踩高蹺等。

    看完社火表演,下午五六點,大家回家吃元宵,西北這邊的人們偏愛黑芝麻味的元宵。吃完元宵就到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跨火堆!

    跨火堆一般分為三六九堆,正月十五的早晨,老人們會去麥田收集曬乾的麥草,晚上將麥草點燃後,在火堆上跨來跨去,寓意著去走一年的晦氣!

    誇完火堆之後,大人們會帶著孩子們賞燈會,猜燈謎。記得前幾年,市政府組織了好幾次大型煙火表演,美麗的煙花照亮了整個城市的夜空,寧靜的西北小城元宵節的氣氛渲染到了頂點!

    最後附上幾張前幾天拍攝的蘭州西固大型燈會的照片,提前祝各位朋友元宵快樂!

  • 2 # 夏落不明chuan

    都說,過完元宵節,才算完整的過完春節。我是泉州人,我給大家介紹下我們怎麼過元宵節

    一、掛燈

    元宵前夕,多數人家在居家、店鋪門口懸掛花燈或大紅燈,烘托喜慶氣氛。生男孩之家,製作或購買花燈,掛到寺廟、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還要宰殺一隻公雞、加一籃白果(米字旁)敬祖。

    二、 猜燈謎

    猜燈謎是逛燈會的又一趣事。把謎語貼附燈上,供人邊賞燈邊猜謎,猜中者向主持人領取獎品。

    三、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式,有人們熟悉的“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籠吹、龍虎鬥、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獅、弄龍、閣車、高腳戲、歌仔戲、裝人、紙塑巨像、“旗鑼鼓槍”等。

    四、看花燈

    泉州花燈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在春晚上亮相。泉州新門街傳統街區,每年的花燈會那是人來人往啊 非常壯觀 外地的朋友可以來看下

    五、吃湯圓

    元宵節當然要吃湯圓啦,北方人可能叫元宵

  • 3 # 如果我是你36怎麼被用

    各個地區的民俗各不相同,我是福建莆田的,在此就列舉一些我們莆田的地方習俗!一到元宵,對莆田人來說最為熟悉熱鬧的莫過於抬菩薩神像行儺,行儺是一般為兩人一組圍著篝火繞圈行走或跳篝火,彼時鞭炮聲敲鑼聲也四處想起,有些地方也有舞龍獅的!行儺一般會持續將近一週,莆田元宵節的最大熱點也莫過於此,還有就是元宵湯圓,不過這個估計也是大多數地方的習俗!

  • 4 # 國家人文歷史

    農曆的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象徵美滿團圓。元宵節在古代被稱為上元節,所以上元之夜就會有“元宵”、“元夜”之稱,據說西漢時期就有元宵節祭祀祈福的禮儀活動。

    傳統的元宵節一定會有張燈、賞燈的活動。所以元宵節還會被稱為燈節。據說張燈的習俗來源與東漢,當時的漢明帝派人去印度學佛法,學成回來時還帶回了西方的僧人,漢明帝非常重視,親自迎接燃燈拜佛並修建了著名的白馬寺(河南洛陽)宣揚佛教,漢明帝的做法引起了當時道教的不滿,道士提出要與佛教鬥法,於是漢明帝組織佛道在白馬寺鬥法,結果佛教大勝,明帝從此更信佛教,要求所有的百姓每當正月十五就要在夜間張燈結綵以表對佛教的尊崇,於是元宵節張燈的習俗就這樣順延下來,甚至到了唐朝元宵節一度成為法定假日,可以張燈結綵三個晚上,宋代據說可以觀燈五日,明代甚至十日,可見官方對其重視程度,這麼一想好想回到古代的元宵節,就拿明代為例,春節休息五天,冬至放假三天,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當時最長的假期了。而且元宵節對於古代的女孩子來講更為重要,因為一般女孩子不能隨便拋頭露面,而元宵節則給了她們名正言順出門遊玩的機會,正如有詩描述“談笑嬉遊樂事頻,千門兒女鬧芳塵。”

    除了張燈賞燈,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應該就是吃元宵,“元宵”、“湯圓”雖然叫法不一,做法和口味也不完全相同,但寓意是相同的,取的就是月圓人團圓的美好寓意。此外猜燈謎、送花燈、踩高蹺、祭門戶等等都是元宵節的傳統活動。

  • 5 # 小記憶202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等,是繼春節後的一個重要的節日。元宵節,在中國古代的漢代就開始形成了一個歡燈佳節,在那時候已經開始得到了重視。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在這天的晚上就會有很多活動,在我們南方,元宵節都會吃湯圓,吃油團,舞龍,點花燈,猜謎語,舞獅子,親戚之間一起團聚吃飯等等。

    在古代,元宵節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尤其在唐朝,元宵夜晚,到處都張燈結綵,好不熱鬧,人民更是製作了龐大的燈花,燈船,十分的繁華,熱鬧。等到了宋朝,更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而且活動還延續了幾天,成為一場最大的盛世狂歡節,走在花市上,一眼望過去眼花繚亂。

    在我們這裡,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初十過燈節的,如果有人家裡添丁了,就請親戚們去家裡作客,大家一起聚聚,吃個團圓飯,還有的是在正月十六那天晚上才過元宵,自家活動倒是少,就是去掛個大燈籠,氣氛也像過節一樣,但是在那一天會更隆重。

  • 6 # 二橋邊

    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不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我們這裡鄉下有些獨特的過法。

    早晨,全家要早早起床祭公祖,燒香紙,放鞭炮。

    晚上,就是節日的高潮,要看燈,放煙花,鞭炮,鄉鎮,以村為單位組織舞龍燈、玩花船、跳舞獅、對花歌等節目。

    有意思的是,其他節目雖然時有中斷,玩燈這個活動卻除了60年度特殊的那段時間外,據說幾乎 從未中斷過。

    不知從那年的落下規矩,玩燈的頭人每年都必須輪著當,要是哪一年頭人不來組織,那麼龍和獅子就要在他家住起來,全家不得安寧。民間傳說,在民國二十年,一個鎮上有個姓易的頭人,輪到他時來,沒有把場面撐起,玩燈中斷,結果第二年,他家就先後走了兩個人,從此任何人不敢再怠慢玩燈這個任務,輪到誰家必定盡興盡力,全心全意。

    所謂玩燈就是,舞龍、舞獅、玩船這些,有的鎮從正月初十三就開始,藝人們挨家挨戶的跑。

    玩燈的藝人,走到誰家,哪家就要準備煙、茶招待,大戶人家還會拿出更多的東西,玩燈藝人看見東西多就會玩些高階技巧,跳桌子,雙獅對舞等,吸引更多人的來看,讓主家覺得有面子。

    元宵節跟年三十一樣,家裡的燈要亮一晚上,十五一過年就算過完了,春節期間的整個娛樂活動也就徹底結束了。

    這裡有一段玩燈的影片給大家感受一下

  • 7 # 滄州九五

    全國各地元宵節習俗大同小異,一般有吃元宵,舞龍燈,七祭,踩高蹺,送兒童燈籠,偷菜,遛百病,劃旱船,放煙花,北方很多地方像過年一樣包餃子,放鞭炮,猜燈謎(射虎),舞獅子,放風箏,吃團圓飯…………

  • 8 # 濟陽老哥

    元宵節是古代少男少女的情人節,在古代封建禮教,姑娘l沒有找婆家,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才有才子佳人月下幽會。每到元宵節,一般都要狂歡三夜。從十四晚上,家裡有姑娘,都要打上一盞明燈。領著姑娘去看花燈,猜迷語。少男少女借這個機會。尋找自已的意中情人,有了好感。兩個家庭互託媒人,再找一個媒人,成其姻緣。除了這些,向拜祖公啦,討個好彩頭啦。因為是一年第一個月圓之日,據說象月亮奶奶許願很靈的。再就是鄉下玩社火,求天公給一個好收成。

  • 9 # 簡十一讀文史

    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個節日,是農曆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如果說臘月23日(南方24日)小年是春節活動的開幕式,那元宵節就是春節活動的閉幕式。

    元宵節是中國多個情人節中的第一個情人節,每19年與西方的“2.14”情人節握手一次。如果說人的青春期從15歲萌動,到85歲心有餘而力不足,那麼人生有4次機緣參與中西情人節的聯通。其中一次太小,一次太老,真正能享用的只有兩次。情,是人類共有的靈魂。人,因情而出生、因情而生存、因情而生活,悲歡離合都是情。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乃至每個不同的個體,對情的解讀和表達方式卻千差萬別,既有生物學上的不同,更有文化上的差異。中國古時男女授受不親,尤其女孩子難出深宅大院,而元宵節卻可以觀燈遊玩“鬧元宵”,這個“鬧”字,並不遜色於現代人的狂歡。且看我們的古人是如何理解元宵節情人約會的。宋代歐陽修《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流淚了,等待無果,痴情無奈。

    元宵節亦稱燈節。賞燈習俗始於漢,盛於唐,已沿襲2000多年。原始人類的火把是偉大發明的第一盞“燈”。自漢唐以來,因材質、樣式、用途、工藝之不同,燈的種類已無以計數,光源和控制技術也早已進入數字時代。但無論怎麼發展,燈還是燈,與火把之光並無本質的區別。值此元宵燈節之際,恭送您“六福燈”:一作江海航標燈,任憑風浪霧霾生;二作飛行地標燈,亮在高處燦若星;三作道旁照明燈,照亮自己照他人;四作裝飾霓虹燈,多彩生活樂津津;五作禪寺佛前燈,不修今世修子孫。六作互聯五G燈,萬物糾纏都是情(都不清)。生命就是一盞燈,閃爍明滅在自身;若得亮燈200年,日日唸誦捨得經。小女子在此恭祝您和家人元宵節快樂!

  • 10 # 劍鋒清揚

    賞月

    正月十五的朗月,熠熠生輝,掛在天際。元宵,就是“始夜”,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元宵節也可以叫月亮節。“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一年一度的元宵是節日之際的應景美食賞月觀燈嘗元宵,是對古人“如何消得此良辰”最好的解釋

    吃元宵/湯圓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不管是不是個吃貨,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看花燈

    元宵節看花燈活動起源於漢代,漢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敬佛的做法,漢文帝就規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全國上下都點燈敬佛,後來就逐漸演變成元宵節看花燈的習俗。古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均可破常規,出遊嬉鬧。元宵節看花燈是一件非常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節日習俗,花燈藝術也是民俗文化的瑰寶。

    猜燈謎

    猜燈謎自南宋起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鍊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佇列奔跑。龍就像活了一樣,民間以此習俗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踩高蹺

    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中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

    燃燈放焰

    放煙火是中國民間古老的節日民俗活動。以火藥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起初,是專供貴族豪富爭雄鬥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煙火製作技術有了新的發展,逐漸成為節日的禮品。每逢春節、元宵節以及其它重大活動,都要施放煙火。每逢元宵節,大連等許多城市都會舉行煙花晚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節奏最快的英文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