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ofol24451
-
2 # 使用者6801343058834
如果孩子偶爾淘氣,不聽大人的話,父母往往不以為然;如果孩子經常不聽話,管不住,父母就會深感頭疼。“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的增長,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愈來愈嚴重,而且在父母不斷嘮叨下,孩子甚至產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說什麼,也不管對自己有多大好處,一律是先否定再說。
奇怪的是,每當父母把孩子如何頑固執拗的表現告訴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卻很可能不認同;父母告訴其他和孩子接觸過的熟人時,他們往往也會表示詫異:“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沒有你說的那麼搗亂啊!”當父母聽到別人這樣說時,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比如已經上幼兒園大班的姍姍就是這樣,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姍姍熱情、愛學習、容易相處、樂意照老師的要求做,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在家裡,姍姍總是鬧彆扭,特別是對爸爸說的話,她一般都要反對一下,讓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個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評價,是孩子在父母和別人面前的表現真的有那麼大的不同,還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為什麼說“不幾年前,曾有一所小學做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夠滿意”的調查,調查結果發表在《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上。統計顯示,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有58項之多,比如:動不動就發脾氣;不瞭解我的心;要求太嚴,標準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見;說話不算數;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時,他們總不讓;總在罵我的時候誇獎別人等等。
看了小學生們對自己爸媽的不滿意,你有什麼想法?第一,這是對小學生做的調查,與我這個幼兒家長何干;第二,就算有對上號的地方,恐怕你也不願意把這樣地父母形象何自己連線在一起。但是,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滿意,在我們身上多少會有體現。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其實,孩子雖然嘴上沒說,但這些不滿意已經在他的心理了,並且已反應在行為上。的確,孩子的這些不滿意都可能成為向父母說“不”的理由。
1、成人沒有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以往我們總是要問上一句“這孩子是怎麼了?”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實,有許多問題的產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對孩子要求嚴格,卻對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願聽他們的話嗎?即使爸媽說的條條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從,孩子愈大,這種現象愈明顯。比如,姍姍的爸爸就有這個問題,他不讓姍姍在看電視時吃東西,可是自己卻經常如此。姍姍有好幾次忍不住給爸爸提意見,結果逢他看的高興時,他就說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興時,他不但不聽,還發脾氣,擺出家長的架子壓人。起初,姍姍只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服,漸漸地,這種不滿就擴散開來,爸爸說的話都不願意聽,姍姍的叛逆心理愈來愈嚴重。
2、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再有一些父母無視孩子地成長,總是把孩子當小小孩子對待,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這是造成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兒園裡老師經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姍姍聽了以後特別想做點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天,姍姍提出晚飯後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媽媽左思右想一番,還是以“萬一碗摔碎了怎麼辦?”“碎片刺破手怎麼辦?”等理由拒絕了她。沒有做成事情,姍姍可不高興了,睡覺時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還賴在爸媽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處罰她。
第二天晚上,姍姍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飯後姍姍又提起洗碗的事,媽媽再次重複昨天的理由,沒想到小姨卻爽快的說:“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夠不著水龍頭,我給你墊個小凳子,萬一碗摔壞了也沒關係,小姨再買新的。”小姨話剛說完,姍姍就興奮的大叫起來:“謝謝小姨。”接著,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認真、仔細。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見,父母確實要反過來想一想:自己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難道孩子天生就是一個不聽話、愛搗亂的孩子嗎?孩子真的想做一個處處和爸媽作對的人嗎?其實應該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長。
換個角度來說,父母喜歡乖孩子的真實理由是什麼?我們不喜歡孩子和自己作對的目的何在?其實說穿了,還不是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自我意識萌發,獨立性、自主性正蓬勃發展的孩子,是否有點太自私、也太短視了呢?
管教孩子任性的六種方法
(一)任性的表現
孩子太隨心所欲了,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道理根本行不通。比如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買想要,否則就大哭大鬧。相信很多媽媽為此都傷透了腦筋。
(二)任性的心理分析
這種任性行為在一定條件下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寬容和嬌縱的結果。比如,父母總是在孩子哭聲的折磨下順從寶寶的心願;加上孩子的自制力差,情緒不穩定,易衝動,經常以執拗發洩不滿,更助長了任性行為。有的孩子不聽話,父母感到無奈,於是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導致任性的形成。
(三)管教的6種方法
1、 轉移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所以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物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轉移後,會很快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2、提示在先
已掌握孩子的任性行為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如只要帶孩子去商場,提前就跟他約好:“今天上街買衣服不是買玩具,答應就帶你去。”
3、有意冷落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耍賴時,家長要不予理睬,給他造成一個無人相助的環境,更不要和他討價還價。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沒趣而作出讓步。事後再對孩子做簡單而認真的說明,說清不能做的原因,並用“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4、榜樣示範
利用孩子喜歡童話故事人物的心理,激發他克服任性的信心。如孩子不肯吃菠菜,家長可以說:“你不是喜歡鐵甲小寶嗎?他就喜歡吃菠菜。”
5、適當懲罰
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寶寶故意把東西扔到地上,家長可以對他的行為做出批評後,要求他將東西揀起來。如果孩子不服從,則可採取取消購買食物或玩具的承諾,或是“單獨隔離”的懲罰方式。這種懲罰性的措施,會使他確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態度十分堅決。這樣,寶寶那種“我獨佔”,“我為主”,“服從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將隨著良好環境與教育的薰陶而消失。
處於幼兒時期的孩子,他們對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十分模糊,很不明確,那些“世態炎涼”“人生滄桑”之類的哲理對於幼兒來說純粹是天方夜譚。在幼兒心目中,“北大”和“清華”等概念還不如眼前的一塊餅乾、一朵大紅花、一根大拇指、一句真心的誇獎更有吸引力。因此,當父母遇到孩子不喜歡學習和做作業時,不能在孩子面前失去耐心和理智,動輒發脾氣、失去理智,使情緒失控。要耐心地開導,細心地找出孩子學習上的困難,並給予切實的幫助,引導他逐漸向目標靠近。
回覆列表
愛頂嘴、唱反調、愛發脾氣、太調皮,到底要怎麼溝通、怎麼教?孩子不聽話,讓父母覺得很沒輒嗎?專家建議,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要找出原因,並想想是否是自己的因素造成,並且調整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才能在良好互動下教好孩子。孩子聽話的前提:懂得爸媽說話涵意學齡前孩子所謂的聽話,必須聽懂父母說的話,也要能懂父母說話的涵意,有些家長管教時會講反話,例如:「你再皮就試試看、再丟東西就試試看」,結果孩子因為不懂話中意思,就真的去試、去丟東西了,這時候媽媽就更火,而孩子也感到委屈,會問媽媽:「你不是要我試試看嗎?」所以要先清楚孩子聽不聽得懂。究竟多大的小孩可以聽懂父母說話的涵意?所謂聽得懂不只是語言,也包括表情、語調等,一般出生9~10個月孩子已懂得察言觀色,甚至有孩子六、七個月就會。此階段或許言語上不是很懂,但是已經會看父母表情來做互動,知道爸媽是高興或生氣,親子互動多從這時候開始,而即便孩子已聽得懂簡單單字、語言,但是大腦神經理解力還不好,所以需要給時間做反應或去理解,這也是家長要先了解的。不同階段孩子,要用不同方式引導隨著孩子慢慢成長,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原本叫他來,他會乖乖扶著牆壁走過來,但是有一天卻叫不動,父母不能就此認定孩子不聽話,其實各階段的孩子在意的點不同,所以不同年齡的孩子,要用不同方式教導。例如本來單純叫他來他會過來,但大一點的孩子特別愛玩,就不能再用以前的命令,可以換一種方式說:「孩子過來爸爸這裡,這裡有好玩的東西」,就能吸引孩子注意。那些狀況最讓爸媽受不了?◎不聽話、愛頂嘴孩子也是需要面子的,有些孩子是因為要找臺階下才會頂嘴,例如媽媽在爸爸面前罵孩子、爸爸在外人面前罵孩子,讓他很沒面子,才會有頂撞的情形。父母要知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是有一段差距,以往孩子頂嘴的內容,家長可以反駁回去,但因為現在的小孩得到的刺激比以前更多,無論生活經驗或智商等等,都比上一代來得多,反應也特別快,因此常常讓父母不知如何去呼應。◎學爸媽說話,甚至抓語病除了會頂嘴、講謊話或故意調皮搗蛋之外,有些孩子甚至會模仿爸爸媽媽說話,例如媽媽說:「你的蠟筆怎麼沒收好?」孩子也跟著說:「你的蠟筆怎麼沒收好?」孩子學父母講話或抓父母語病,也會讓家長感到很沒輒。◎拿爸媽訂的規則回嗆孩子也會拿爸媽所訂的規則回嗆,例如孩子哭鬧、發脾氣、大聲講話,爸媽會說:「我不是告訴過你不要大聲講話?」此時父母本身聲音一定要比平常大,孩子會反過來說:「你不是說不能大聲講話,你自己不是也一樣?」找出孩子不聽話的原因◎規範太嚴格教導孩子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規則訂好,但是要觀察孩子是否真的能做到,適度超出能力範圍的規定能幫助孩子進步,但要記得不能超出太多。例如已經規定孩子把圖畫好就能吃顆糖,孩子知道爸媽是愛我的,所以沒完成也會硬ㄠ,讓父母很難做,建議規則一旦訂好就要執行,媽媽可當場把這顆糖果吃掉,如果孩子哭鬧,可以告訴他:「不要哭,把圖完成就能吃」,甚至完成後可以針對表現很棒的地方再多給一顆。孩子會建立一個觀念,只要聽話、順爸媽的意,就可以得到獎賞。還有一種狀況,如果已規定晚上九點要睡覺,但孩子想玩會拖延,這時候是可以給一點彈性,而此彈性並不在規則當中,所以要讓孩子知道這次的改變是爸媽給的恩惠。◎老是用命令、恐嚇、威脅方式對孩子教導孩子過程如果只用命令、威脅方式,當孩子語言溝通能力更好時,會與父母對抗,所以不如採取利誘(非一定是用物質)方式,例如爸爸說:小明把報紙拿給爸爸,孩子可能會拒絕,同樣語詞,但是用不同態度而非命令式語氣,孩子會有不一樣的反應,例如以溫柔語氣說:小明幫爸爸把報紙拿過來,孩子比較能接受。此外,有時候威脅方式反而會造成將來更多問題,例如媽媽告訴孩子:「你再不過來媽媽就不愛你了!」或「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人!」剛開始孩子一定會害怕,但是大了就知道都是假的,所以孩子不會有什麼反應。又如媽媽可能會說:「如果再不把書包收好,我就把你趕出去!」就算孩子不收,爸媽也不可能將他趕出去,而萬一真的把他趕出去,會發生什麼後果就很難預料。◎動不動就體罰、責罵處罰是很多爸媽會用的方式,但是要知道處罰後可能產生什麼問題。處罰是可以的,但是千萬不能變成體罰,在孩子體力可接受範圍內是處罰,如果超出範圍,會造成傷害就算是體罰。例如學齡前孩子罰站,一分鐘之內是ok的,但是超過半小時就不恰當。最重要其實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父母要給予處罰,而且過程中不要把情緒放進去,更不能只一味的責罵,例如有些媽媽會在當下對孩子說:「看吧!你就是不聽話才會被罰站」,孩子會覺得自己已被限制還要被罵,往後比較容易有「凡事都怪別人」的個性,可能在學校經常會罵別人,進而影響同儕之間的關係。嚴格管教要看個別家庭狀況像虎媽的嚴格方式並不是不好,但要知道虎媽不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有兄弟姐妹可以做情緒方面的宣洩,如果只有一個小孩,就不適合太嚴厲的方式管教,否則孩子大一點會抵抗、逃避,在學校會欺負同學、老師,可能就逃學、逃家。以前處理逃學逃家的問題小孩時,曾有媽媽來門診第一句話就說:我從小就給他嚴厲管教,怎麼會這樣?原因就是太過嚴格。面對孩子不聽話,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面對孩子所謂不聽話的各種狀況,爸爸媽媽會問,到底該怎麼辦?其實很多時候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本身需要思考,想想是否要用比較適當的溝通方式來與孩子做互動。◎找到適合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如果我們把孩子不聽話定義為比較調皮、愛唱反調、不聽指令做該做的事,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首先應該想想有沒有其他表達或溝通的方式?而不是用自以為是的方法硬要孩子接受,尤其在工業化、社會化影響下,一定要找出適合的方法,至於要怎麼找?就是儘量去嘗試,知道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最願意和爸爸媽媽玩,那就是可以和孩子溝通的方法。例如有位媽媽用手機設定一種專與孩子溝通的鈴聲,只要孩子聽到這個鈴聲,就是提示孩子要注意媽媽。爸媽不能只有規則,更重要是要有溝通,訂定大家可接受的規則,例如針對大班小朋友,可要求他們寫名字以學會負責,到小學已認得字,可以把規則寫在紙條,給爸媽簽名,也讓孩子清楚知道要遵守那些規則。◎用獎勵方式教導很多爸爸媽媽會認為,我們以前不聽話都要被處罰,不是打就是罵,但是現在的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且將來要面對的挑戰和我們過去也不一樣,所以必須因材施教,不能用過去自己所受的方式來教他們,現在講求的是愛的教育。建議父母嘗試用正面方式,讓孩子知道聽話可以得到什麼好處?例如媽媽出門買了糖果回家給孩子,孩子一定很高興,此時可以請孩子做一件事,不一定是複雜的事,像是撿一張垃圾、和媽媽抱一下都可以,這些能幫孩子大腦建立一個觀念:「聽話就可以得到獎勵」,我們稱這種方式為「行為改變技術」,此技術可幫助孩子養成一個習慣,就是隻要我聽話,就有好的回饋。這些處理方式,爸媽要避免◎情緒失控,無法冷靜孩子不聽話,爸媽直冒火,這時候一定要先察覺自己情緒,假如正在火頭上,建議在確定孩子於安全狀況下,先和孩子隔離,背對孩子或先到旁邊做深呼吸,把自己情緒放下,處理孩子的行為,想好之後回到孩子身邊,告訴孩子那裡不對、那裡要改變,而不是不停的罵,這樣孩子會認為,只要忍一下被罵完或打完就沒事。◎孩子不聽,直接開罵例如孩子不接受指令,玩玩具會亂丟,當零件不見了,孩子抱怨時,媽媽如果說:「不是告訴你不要亂丟嗎!」孩子認為玩具已經不見,還要被責罵,無法取暖的情況下可能會哭鬧,這時候媽媽就更生氣。孩子不會喜歡媽媽說負面的話,假如一有問題就被罵,容易有預期心理,例如打破杯子就知道媽媽會罵我,並且要我清理。家長其實可換一個較正面的方式處理,當兒子不小心打破杯子,會說:「你怎麼知道我要換杯子?」用不按牌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會覺得很新鮮,就會解除心房,這時候再告訴他:「杯子碎片會割傷身體,你先後退,我們一起打掃地板」,記得千萬不要讓他只在旁邊看,一定要讓他參與,否則以後很容易再犯。◎一有問題,爸媽總是念不停又如孩子剛戒尿布,但還是會有尿褲子情形,主要因為膀胱括約肌控制能力還不是很好,媽媽常會說:「不是告訴過你已經戒尿布了,為什麼還會尿褲子?」媽媽可能會一直念,並且要孩子把褲子換掉,又因為要擦地板,所以叫孩子走開,孩子就只能聽父母念而無法成長,將來到學校可能不敢去尿尿,經常憋尿,進而影響專注力。建議可以讓孩子自己換褲子,再給他一條抹布,一起擦地板,要讓他參與,慢慢再教他擦乾淨,孩子覺得尿褲子之後要自己脫褲子還要擦地板,覺得很累,以後想尿時就會提醒自己。家長如何知道管教技巧很OK?管教過程可觀察孩子的反應,雖然爸媽都是為孩子好,但孩子一開始可能不接受,例如孩子晚睡,第二天上學遲到,被老師念或被同學笑,小可以規定八點半一定要進房間,第一天孩子會鬧脾氣,但第二天沒遲到,晚上就可以問孩子:「今年早上起床是不是精神很好?因為早上早起,精神好,在學校就玩得特別開心」,用這種方式就能好好引導孩子。還有一些細節必須要注意,例如孩子看到爸爸手機就拿過來,爸爸會糾正:「要說爸爸手機借我」,當他在學校看到同學的東西,會跟同學說一聲就拿走,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但缺忽略了一點,就是沒有徵求同學答應,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多一點社會經驗,否則到幼兒園接觸團體生活,會有許多問題。長輩在,管教不同調該怎麼辦?另外讓父母很頭痛的就是三代同堂容易有「教養不同調」問題,兒子如果玩到12點,媽媽要他睡覺卻叫不動,自己會出面說:「玩具不用收,馬上睡覺」,不能等他收玩具,否則會拖更晚,等第二天再由孩子自己收。不過阿嬤會說:「沒關係,再玩五分鐘」,兒子很快便學起來,往後常說:「阿嬤說可以再多五分鐘」。類似問題必須大人一起溝通,爸媽要尊重長輩想法,但也要讓長輩瞭解自己的用心。尋求資源協助也特別提醒爸爸媽媽,在少子化社會下,最好不要只有自己帶孩子,建議和有差不多年紀孩子的同事一起外出活動,互相輪流帶小朋友,讓自己放鬆一下,同時交換育兒經驗,也讓小朋友彼此有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