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
2 # 把書讀薄
1.《杜拉斯傳》
杜拉斯是一個像謎一樣的女人,關於她的很多事至今還是個謎。勞拉·阿德萊爾問杜拉斯該去越南哪裡尋訪她生活的痕跡。杜拉斯回答:“你在那兒什麼也不會找到。讓揚帶你到塞納河邊就可以了。離巴黎三十公里,那兒有個小河灣,樹葉落下來,沉澱在河岸上,河岸的地變得像海綿一樣。那兒不是像印度支那。那裡就是印度支那。”杜拉斯自己的話,有時也並不靠譜。“假如我回到越南,我就不可能寫我的童年。對一個作家來說,與童年一刀兩斷是一種幸運。”“一個作家,決不會與童年一刀兩斷。他從中汲取一切。”這些話不是南轅北轍嗎?她還曾寫道:“我對自己的書很感興趣。書裡的人物就是我生活中的人物。”
阿德萊爾說:“她一直想要透過寫作重建自己的生活,想要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部傳記。”阿德萊爾所著的《杜拉斯傳》就試圖透過各種途徑探求杜拉斯有意掩蓋的真相,透過作品還原作品背後的作家的真實生活,阿德萊爾並不只是向杜拉斯本人求證,而是查閱各種資料,因為阿德萊爾認為“她並非她自身的檔案保管員。”阿德萊爾系法國作家、歷史學家,她與杜拉斯私交十二年,掌握大量私密信件,私藏照片和手稿。阿德萊爾說:“這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將不同版本的杜拉斯匯聚在一起,彼此關照,我不敢說能夠解釋一個如此喜歡躲避的人的真相。我想要照亮那些不為人所知的區域,那是她用自己的天賦一手炮製的……”
有人說:瑪格麗特·杜拉斯絕對是作家中的另類。她永遠熱愛自由,離經叛道,我行我素,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難理解的作家之一。雖斯人已去,但至今熱度不減。幾乎每年都會有她的傳記出版。在法國,她向來飽受爭議,對她的諷刺、攻擊、謾罵從未停止過。從西貢到巴黎,從女兒、妻子、母親和情人的數重性別身份,再到寫作、導演、編劇和戲劇之間的藝術跨界……杜拉斯自如遊走於身份與疆域、真相與言說之間,她創造了張力,找到了讓時間與萬物在她的國度之中懸停的方式。杜拉斯的人生就是一部作品,一部豐富多彩的作品,相比起其作品中冗長的追述回憶,絮絮叨叨,她的人生更生動好讀。不過她很怕別人知道她,杜拉斯寫道:“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儘可忘掉。”美國《紐約客》雜誌如此評價《杜拉斯傳》:杜拉斯的一生帶有20世紀的鮮明印記……她將她的經歷轉化為荒涼、詩意的小說,即使不熟悉這些作品,阿德萊爾這本精心建構的傳記也會如杜拉斯的小說一樣緊緊抓牢讀者。
2.《雨果傳》
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是傳記專業戶,他一生共寫了十四部傳記,傳記以文學家傳記居多。如《雪萊傳》、《拜倫傳》、《普魯斯特傳》、《雨果傳》和《巴爾扎克傳》等。莫洛亞還是一位歷史學家,著有《法國史》、《德國史》、《美國史》,可能緣於歷史學家的職業習慣,他的文學家傳記作品沒有在文學作品的意象意境中糾結,如對文藝理論和所寫人物的創作思想涉及較少,而是多考證史實,多講人物生平,並還原人物背後的歷史與環境。可能也正因為此,他的傳記文學贏得了雅俗共賞的讚譽。而法國文學界普遍認為,莫洛亞的功績在於革新了傳記文學。這種文學體裁到了莫洛亞手裡,贏得了新的生命,成為既有學術性又有藝術性的一種文學樣式。《雨果傳》為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在《雨果傳》中,莫洛亞對雨果的感情世界頗多筆墨。雨果如何與阿黛爾私定終身並修成正果的,後來他的朋友聖伯夫又是如何一步步將他的妻子阿黛爾的愛奪走的,雨果與情人朱麗葉有著怎樣的開始與過程……對於這些,作者透過相關作品和書信的分析考證,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30歲的雨果自從與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邂逅後,每天都要給朱麗葉寫一封情書,直到朱麗葉去世,共給她寫了一萬八千封情書,這成為法華人津津樂道的浪漫傳奇。該有多少女人曾羨慕過朱麗葉呀,朱麗葉就曾說:“我的愛情將使我不朽”。可是,朱麗葉果真生活在浪漫和幸福的包圍之中嗎?莫洛亞用大量筆墨呈現了那段愛情背後鮮為人知的苦澀與心酸。“朱麗葉昨天還是巴黎最受人崇拜的女子之一,全身綴滿花邊和首飾,現在只應為他一個人活著,只能和他一起外出,擯棄一切打扮,擯棄一切奢華”,然而過著被禁錮生活的朱麗葉,才過30歲,頭髮就已花白,並且“他對她沒有慾望了”。雨果每天都要對她嘮叨:“梳妝打扮對一個漂亮女人的魅力不起任何作用。”而他卻不耽誤別處尋歡。
講述一個偉人普通的一面,透析那些光鮮背後的平凡瑣屑。正如作者在《卷首語》中所言:“何以這位品性端方的青年、家中的模範父親,到晚年卻還有風流韻事呢?何以這位正統派轉變成了一個波拿巴主義者,後來又成為共和國的“祖父”呢?……這些,都是任何一個維克多?雨果的傳記作者所應解答的問題……我試圖把這些分散的材料加以綜合,從中展現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3.《里爾克傳》
里爾克是20世紀最重要的抒情詩人之一,也是詩作被閱讀得最多的詩人,其51歲的人生給我們留下了《新詩集》、《瑪利亞生平》、《馬爾特手記》、《杜伊諾哀歌》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等偉大的詩作和小說。
《里爾克傳:鳴響的杯子》以大量豐富的史料詮釋了詩人的一生。作者唐納德·普拉特系英國學者,著有《昨日的歐洲:茨威格傳》《托馬斯·曼傳》等,並在德國編輯出版了里爾克和茨威格的書信集。普拉特是一名外交官,精通英、法、德等多門外語,先後在聯邦德國、維也納和斯德哥爾摩等地任職,有機會接觸關於里爾克的諸多材料和證人。普拉特寫作此書用力頗豐,光註釋就達一百頁。為何叫“鳴響的杯子”呢?這是取自里爾克《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中的一個句子,“在此,在熵之國度的/消逝者中/做一隻鳴響的杯子,在鳴響時破碎/去存在——與此同時洞悉/非存在的暗示/以及你內心感應的無限根基/於是你能圓滿完成它們,僅此一次……”
很多傳記作者,喜歡大量引用所寫人物的作品,從作品中窺探所寫人物的成長軌跡和心路歷程。如此做法是瞭解著述者精神世界的一個捷徑,或者這也是對寫作物件材料匱乏的不得而為之,但作品有時未必靠譜,詩人的話有時是不能當真的。相對於其他研究採取的“生平與作品”模式——重點在於闡釋作品,常常使得人物的生平成為附庸,本書可謂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生平”傳記。作者普拉特表示:本書對里爾克的作品引用有限,並且只是為了展現出某個過程,每一處引用都表明里爾克處在人生的特定階段。相比之下,本書廣泛引用了他的書信,不僅因為它們必定是“真相”,也由於相比其他任何詩人,里爾克的書信可能更好地表現了作品背後的情感,以及為取得成就而經歷的希望、恐懼和持續奮鬥。
生命是矛盾的,倘若為了求真求美求自由,那也許會陷入更大更深的矛盾之中。讀罷此書,我作如是之感慨。我不想對這個極其複雜的詩人之生命,做出簡單的道德分析和評判。里爾克自己是拒絕定格的,“我在外界為自己塑造的形象,更為持久有效……誰知道我是誰?我一直往前走,永遠在變化。”可惜的是,他的生命有些短暫,51歲時死於白血病。不過,他在生命最後時刻依然是抒情式的,“生命給予我的夠多了——我已登上了生命的峰頂……永遠不要忘記,我親愛的,生命是壯麗的!”
4.《華盛頓傳》
《華盛頓傳》為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瑟夫·J·埃利斯所著, 埃利斯撰寫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美國建國史作品。他的《美國的斯芬克斯:傑弗遜傳》和《建國兄弟:革命世代》分別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普利策歷史獎。
埃利斯用1999年美國喜劇演員金·凱瑞主演的電影《月亮上的男人》的名字來概括華盛頓,他認為,華盛頓總是遊離在塵世之外,緘口不語,宛如來自遙遠朦朧的月亮。而他寫作此書的目的就是要揭開這個遙遠的“月亮”的面紗。
從北美殖民地一名年輕軍官,到獨立戰爭槍林彈雨中的司令,再到共和國總統,華盛頓的豐功偉績,是人們眾所周知的了,無需多言,而在現實當中,華盛頓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知道的恐怕並不多。
埃利斯是反對將華盛頓神化的,有意將其拉回人間世界。“因為這個新的民主國家需要一個象徵性的英雄,於是圍繞著華盛頓編織的神話越來越多,以致將他的真實面貌完全遮蔽起來,比他那刻意為之的沉默更讓人費解,比他那傳說中的假牙更加不自然。”
威姆斯講述的砍倒櫻桃樹的軼事(“父親,我不能說謊”),自然是完全虛構的。埃利斯說,華盛頓曾經做過很多影響美國曆史的決定,但沒有一個決定的重要效能勝過他與瑪莎的結合。瑪莎的鉅額嫁妝使華盛頓立刻躋身弗吉尼亞種植園主階級的上層,併為他的第二項事業——芒特弗農山莊的主人奠定了經濟基礎。瑪莎是有兩個孩子的寡婦,亦是弗吉尼亞最富有的寡婦,顯然,華盛頓主動向她求婚,最吸引他的是財產,而不是愛情,因為當時華盛頓心有所屬。正應瞭如今人們常用來調侃的一句話:有時選擇比奮鬥更重要!
當華盛頓僱用一位名叫克勞福德的朋友幫忙管理西部土地時,他起草了這樣的指示:“現在您既然收了我的錢,您的時間就不再屬於您自己了。您濫用的每一天、每一個小時,對我而言都意味著損失,因此請您千萬不要以為,由於我們之間長期以來的友誼,您就可以忽略對很多事務的管理……我現在僅僅把您看成一個將時間和精力都用於幫我經營業務的人……如果您並沒有依此行事,我只能另請高明,並立即將您看作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不要以為這些是西方觀念使然,這樣絲毫不講情面的語句,在埃利斯看來,也是辣眼的。他批評道:作為一名得體的紳士,至少不應該表現得過於直白。
華盛頓雖然在大部分時間裡保持著緘默,但非超然物外,而是喜歡斤斤計較,並且野心十足。初露頭角的華盛頓同時展現了自己兩方面的性格特徵:首先,他很怕聽到別人的批評;其次,他一邊宣佈對政治毫無興趣,一邊卻能把政治遊戲玩得很好。被任命大陸軍總司令、同意擔任制憲會議的主席、接受總統一職時,他均否認自己對那些職位的興趣,認為自己並不夠格,而強調眾人的一致推選才使他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埃利斯指出,這一模式說明,華盛頓十分不願承認自己的野心。他聲稱自己對總司令的職務沒有興趣,這與其說是一個謊言,不如說是一種自我保護:避免在大陸會議這樣一個充斥著野心勃勃代表的地方,承認他不僅是個子最高的,也是最有抱負的一個。
華盛頓雖戎馬出身,但華盛頓在戰場上亦沒有多少過人之處,“從任何一個標準來看,他都並非軍事天才。他戰敗的次數比打勝仗的次數要多;實際上,華盛頓失敗的次數超過近代史上任何一個戰勝國的將軍。而且,失敗的原因往往是他過於自信、太渴望進攻,尤其是在戰爭的早期階段。”
這是不是為了黑華盛頓呢?恐怕不是,作者不過是想還原一個真實的人,真實的生命。那華盛頓成功的優勢何在?除了在逆境中十分走運以外,他具有十分適合持久戰的個人品格。他沉著冷靜、不知疲倦,善於從困難中學習。他的特長似乎就是在面臨失敗時仍能展現出巨大的勇氣。可見,意志力在其成功的道路上起著決定性作用。正如洛克菲勒所言:“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取代毅力,才華也不可以,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無成的天才很普遍;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滿了學而無用的人。只有毅力和決心無往不利。”華盛頓可謂具有超強的控制力,他在辭世時的最後一句話是:“很好。”最後一個動作則是摸著自己的脈搏直到呼吸停止,他在最後一刻都試圖保持著對自己的控制。
5.《富蘭克林傳》
富蘭克林這輩子一共只接受了兩年教育。富蘭克林還差點去了哈佛學院。難道是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成就了他嗎?以圖特洛特為代表的歷史學家就認為,假如富蘭克林真的去了哈佛學院,他的成就可能會未必如不去。沃爾特並沒有附和著這種觀點,他認為那是“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就妄下結論”。
沃爾特有自己的觀察,並沒堅持道聽途說,甚至就連富蘭克林的自傳,他也做了審慎的鑑別。本書寫道:“富蘭克林曾經在自傳中吹噓:‘我掌管了報社。我在報紙上大膽地批評當權者,這些文章得到了我哥哥的讚賞,但其他人對我的印象開始變壞,認為我這樣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變得喜歡諷刺誹謗。’實際上,當時除了報紙上登出的一封詹姆斯在監獄裡寫給讀者的信,在富蘭克林負責的三期報紙上沒有任何直接質疑當地政府的內容。”
-
3 # 王子愛星座
1、《富蘭克林自傳》
《富蘭克林自傳》是一部影響了幾代美華人、歷經兩百餘年經久不衰的勵志奇書,它包含了人生奮鬥與成功的真知灼見,以及諸種善與美的道德真諦,被公認為是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美國精神讀本。
推薦語:能透過時間留存的偉大總有可取可鑑之處,汲取一切可汲取的營養。
2、《史蒂夫·喬布斯傳》著名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在過去兩年與喬布斯面對面交流40多次、對喬布斯100多位家庭成員、朋友、競爭對手和同事的採訪的基礎上撰寫而成,詳盡描寫了喬布斯的成長經歷,創業生涯和打造蘋果公司及其產品的全過程。
推薦語:讀完喬布斯傳才明白人生不一定要偉大,但一定要精彩。這本書給了我堅持自己的信念。
3、《希特勒傳 : 從乞丐到元首》《希特勒傳》語言生動、內容翔實。是迄今為止關於希特勒的軍政生涯和個人生活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動的記述。該書試圖還原我們一個真實的歷史:希特勒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德國被壓抑和損害的民族利益情緒的極端爆發。
推薦語:平實的描述,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希特勒。一個激情的演說家和鼓動家。一面沉著冷靜,一面瘋狂熱烈。
4、《拿破崙傳》本書以時間為線索,以史實為基礎,描述了拿破崙叱吒風雲的傳奇一生中經歷過的各次重大戰役和心路成長的歷程。作者透過翔實的史料,將拿破崙的偉大魅力和歷史功過真實、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推薦語:一個心靈受到了傷害,在呻吟,在泣血,主要不是由於它失去了自由,而是由於世界不識偉大。一本輝煌的傳記文學,感謝作者與譯者,拿破崙的一生是一部真正偉大和不朽的史詩,值得一讀再讀。
-
4 # 賈司遷
《毛澤東傳(名著珍藏版)》是2010年華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斯·特里爾。這個是外華人寫毛澤東傳記比較好的一個,相對較全面。
《紅太是怎麼升起的——延安.......》高華,這個目前是最具有學術力度的研究作品,大陸買不到。
《唐璜:拜倫傳》莫洛亞 上海譯文出版社,介紹這為偉大的詩人精彩的一生,浪漫中生,浪漫中死,極盡人間享樂的大詩人為何死於戰場!
《鄧小平傳》哈佛大學傅高義,大陸的是刪節版,介紹小平同志引領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張國燾著《我的回憶》香港和臺灣出版的都不錯,東方出版社出版的這個現在難找。
《中共五十年》王明
《黃金家族》介紹成吉思汗的歷史
《朱元璋傳》吳晗 人民出版社
-
5 # 心平氣和8963
一生傲視群雄的斯大林由衷地這樣評價他的盟友兼對手丘吉爾:“他是人類一百年才會誕生的一位大人物!”美國總統肯尼迪更是把丘吉爾視為心中的英雄,他一生致力於研究效仿丘吉爾。
《丘吉爾大傳》不僅介紹了丘吉爾一生的傳奇經歷,更有他為人處世、領軍治國的技巧和謀略,內容豐富,史料翔實,評價客觀,值得一讀。
-
6 # 學習工程師
名人自傳是激勵自己的一種方式。古今以來,自傳就很多,著稱於世的也很多。
1.《巴頓將軍自傳》
2.《卓別林自傳》
3.《里根自傳》
4.《懺悔錄》
5.《貝多芬傳》
6.《凡·高傳》
7.《巴爾扎克傳》
8. 《我生活的故事》
9.《約翰遜傳》
10.《薩特傳》
11.《我的愛,我的自由》
12.《居里夫人傳》
13.《羅素自傳》
14.《羅曼·羅蘭傳》
15.《我妹妹與我》
16.《甘地自傳》
17.《真愛讓我如此幸福》
18.《卡夫卡傳》
19.《牛犢頂橡樹》
20.《從文自傳》
21.《拿破崙傳》
22.《富蘭克林自傳》
23.《薩爾瓦多·達利的秘密生活》
24.《榮格的生活與工作》
25.《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
26.《蘇東坡傳》
27.《傑克·韋爾奇自傳》
28.《巴赫傳》
29.《華盛頓全傳》
30.《我畢生的故事》
31。《房龍傳》
32.《無盡的探索》
33.《榮格的生活與工作》
34.《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
-
7 # 大學論語
中國《呂不偉傳》《五百年來王陽明》
美國《喬布斯傳》
太多了,浩如煙海,歷史名人的傳都值得讀一讀。
-
8 # 名人言記
以下推薦也給大家推薦一些,自行觀看
政治:
曼德拉
《自由與寬恕:曼德拉傳》VS《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傳》
推薦理由:
當時還是阿哥的曼德拉,就非常熱愛自由平等,在南非的大地上和其他黑人歡歡笑笑~後來上了學,唸了書,還成為太子!突然發現!不對!黑人沒有人權!我要解放受苦受難的同胞!從此放棄了自己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決然走上了不凡之路(bgm起)
你去看看偉人的一生,你就會明白他們之所以能造就偉大,是因為他們早早地就從舒適區跳脫出來。不禁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青年朋友們,共勉啊
俾斯麥
《俾斯麥傳》VS《思考與回憶》
推薦理由:
有著“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是德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宰相,甚至可以說他是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程序的男人也不為過。
我之所以推薦俾斯麥,是覺得,德意志這個民族真的很厲害,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他們挑起的,屢挫屢敗,越挫越勇。瞭解他們強大的歷史基因,警惕他的教訓和差錯,思考並找到自己崛起的途徑。很有必要。
電影:
黑澤明
《黑澤明100》VS《蛤蟆的油》
推薦理由:
大導演,傳記裡都是講他怎麼做導演做電影,他的自傳裡就寫他從小就是個大笨蛋!愛哭,愛和小姐姐們玩繩,還總被欺負,能夠成為導演拍出電影完全是幸運!
繼不愛美人劉強東,普通家庭馬化騰,悔創阿里傑克馬,一無所有王健林之後又出現純粹幸運黑澤明(黑臉)
卓別林
《卓別林傳》VS《卓別林自傳》
推薦理由:
卓別林可以算是我的童年經典之一吧,電影、故事會哪哪都是,陪伴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想寫作業的夜晚(小朋友不要這樣哦)
我之前一直覺得喜劇就是短平快式的粗暴的感覺調戲,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才越發體會的喜劇的重量。你去看看古往今來偉大的喜劇家,生活中往往悲觀。(想起自殺的羅賓·威廉姆斯)所以,可以來看看卓別林,這個上世紀最偉大的喜劇家,不虛此行。
藝術:
凡高
《凡高傳》VS《親愛的提奧》
推薦理由:
提起凡高,你會想起什麼?那副向日葵?還是他的斷耳自畫像?
我起初也沒法理解藝術家那種追求極端的思維,後來看多了畫,又看了他的傳,就覺得,好吧,這世界上就是有些人,他們自帶光芒,張牙舞爪地旋轉,突擊,翻騰,搖擺,在一個遼闊的夜晚,bong地一聲,爆炸成璀璨的青藍色煙花。
生而為人,註定孤獨而耀眼。有些人就是這樣。沒轍。
黃永玉
《黃永玉傳》VS《比我老的老頭》
推薦理由:
黃永玉肯定不是凡高這種人,黃永玉更接地氣,他走的不是曲高和寡,玩的是小清新,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找來黃永玉老先生的畫看看,畫如其人。
這本自傳《比我老的老頭》特別好玩,一個老頭,回憶一幫老頭。哥兒幾個的黃金時代,想愛,想吃,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可愛~
哲學:
羅素
《羅素傳》VS《羅素回憶錄》
推薦理由:
王小波最為推崇的思想家。以上。
梁漱溟
《梁漱溟傳》VS《我生有涯願無盡》
推薦理由:
前幾年又興起國學熱,這兩年好像弱了點。我發現,現在的年輕人不太信這個了,甚至很反感,有的時候會把它和封建糟粕、傳統保守劃上等號。這是不對滴。
儒學這個東西自有它的智慧,它屬於東方,是含蓄內斂,是允執厥中。當時新文化運動號召打倒孔家店,一味地批,胡適覺得這樣不對,想要整理國故,找到我們的民族瑰寶,建立民族自信,可惜時代條件不允許。今天我們談起民族文化自信的時候,可以從前人的智慧中拾一拾。
見證幾個時代的梁簌溟,可以作為一個入門。
文學:
茨威格
《茨威格在巴西》VS《昨日的世界》
推薦理由:
傳記黑帶茨威格。
茨威格太擅長寫傳記了,最著名的是《三位大師》,分別是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找來看看。他寫的傳記,本身就可以當做極為出色的文學作品來讀。
這本自傳,讀來明朗又難過。你會發現,茨威格真的是一個純淨善良的人,他不惜筆墨講述他所見的美好,而結局又那麼讓人惋惜。(大概我也上了年紀了吧)
納博科夫
《納博科夫傳》VS《說吧,記憶》
推薦理由:
記憶這個東西很奇妙啊。隨著時間的積累,記憶逐漸變得稀薄,大量動態連動的資訊簡化為平面單一的符號。一本書的第89頁的汙漬,街角的油條鋪子,那枚磨損的戒指,她牙縫的韭菜,他的面目猙獰的咆哮,等等等等,是這些簡化瑣碎的符號決定站出來成為座標,為你在回憶往昔的時候提供方向。
納博科夫這本回憶錄,就是這樣。
好了就先說到這吧,其實好的傳記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我們最熟知的《史記》。今天推薦的很多傳記,你都可以透過閱讀一個人去閱讀一個時代,透過理解一個人去理解一個時代。
祝大家讀的開心~
打字打了好久^_^
覺得有用的話就留下贊並關注吧!
回覆列表
前不久國內院線上映一部電影叫《天才捕手》,估計看過的人不多,很多文藝青年會對這個故事感興趣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講的是誰,只知道英倫帥哥裘德·洛和科林·菲爾斯飾演。但是我想說的不是這部電影,而是想推薦這部電影改編的原著傳記。
其實這部講述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與他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之間相愛相殺的故事,改編自A.司各特·伯格的傳記《天才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國內已經有中文版。這裡先建議那些看過電影的朋友,一定要記著去讀這本傳記,因為原著的精彩程度勝過電影百倍,千萬不要被這部電影的平庸矇蔽了閱讀的熱情。
我絲毫沒有誇張。《天才的編輯》是以美國斯克裡伯納出版社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為敘述核心,著重講述了他發掘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歐內斯特·海明威和托馬斯·沃爾夫等這些天才作家的故事。電影擷取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段。之所以選取托馬斯·沃爾夫,是因為這段故事足夠複雜和精彩,其中還摻雜著友誼與背叛,珀金斯幫助沃爾夫修改和出版《天使望故鄉》,本來是出自一個編輯對文學天才的巨大熱忱。但是當沃爾夫成名之後,評論界有一種聲音說,沃爾夫空有巨大的天賦,缺乏必要的文學技巧,是珀金斯花費大量的時間幫助他刪節和修訂《天使望故鄉》才使得他取得成功。這種猜疑之聲最終導致了這位天才小說家與編輯之間的決裂。電影《天才捕手》正是聚焦於這一段故事。
但是《天才的編輯》一書在描述編輯與作家之間的關係時,更多的重心放在了珀金斯的編輯生涯,換句話說,除了沃爾夫,我們還能發現很多作家和故事,他們之間的精彩故事與那個文學的黃金時代有著莫大的關聯。舉例來說,1929年9月份,除了《天使望故鄉》出版,還有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上市,這兩本書都是珀金斯手中的王牌,當年,無論從銷量和口碑上都獲得了一面倒的讚揚之聲。
海明威是經過好哥們菲茨傑拉德的介紹才認識珀金斯的。這幾天翻閱厚重的兩大卷的《海明威書信集》,發現海明威與珀金斯的書信佔據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從1925年第一封信開始,持續到了珀金斯1947年去世,從未間斷過——得知珀金斯去世的訊息,海明威給斯克裡伯納出版社寫信說:我最忠誠和最好的朋友,我生活裡寫作中最有智慧的顧問死了。珀金斯就是有這種魅力,一旦他認準某個作家,一定會將他變成自己的朋友,全力的支援。這種“朋友”關係有時候產生很多好書,最典型的就是海明威;有時候會因為把工作牽扯到了私人感情,搞得一團糟,最反面的典型當然就是沃爾夫。
說起來也很有意思,珀金斯與沃爾夫就像父子關係,珀金斯與菲茨傑拉德的關係就像叔叔和愛享樂但受寵愛的侄子,他和海明威的關係則像另一種親戚關係。對珀金斯來說,海明威就是一個膽大妄為的“小弟”,總是要闖入險境,總是要他“大哥”的勸告和提醒。海明威身上有一種“毛毛糙糙”的品質,讓珀金斯想起自己快樂的童年,而他那種鮮明的男子漢,又是珀金斯身為一個“紳士”無法在自己的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他很嫉妒和羨慕。而對那些始終沒有進入到這個“朋友”關係圈子的其他作者,比如文學批評家埃德蒙·威爾遜,總是黯然傷神,他最終離開了斯克裡伯納出版社,因為他覺得珀金斯對他沒有親戚般的熱情,他很嫉妒珀金斯與海明威之間的那種親密關係。
其實換做任何一個作家跟海明威通訊,時間長了都無法容忍他大話和吹牛,總是顯擺他的拳擊、釣魚和酒量有多好,每次寫完一篇小說總要給珀金斯報告完成的字數,如果他的小說受到了評論家的攻擊,他就會給珀金斯發牢騷,破口大罵。比如,1927年10月,弗吉尼亞·伍爾夫發表了對海明威的兩本書《太陽照常升起》和《沒有女人的男人》兩本書的負面評論,海明威給珀金斯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毫無風度地說,他要把弗吉尼亞·伍爾夫的衣服脫掉,拉她到大街上游行示眾,讓路過的每個人都過來看看。不用說這種滿口髒話,肆無忌憚的海明威,讓相對保守和傳統的珀金斯有多頭疼了。
其實無論把珀金斯與他發掘的作家看作何種親戚關係,總結而言,這種關係中,珀金斯都是他們的大家長,是他們的提款機,是他們生活的管家,甚至是他們私人感情的傾訴者,有時還得幫他們處理小三和離婚等家務事。費茨傑拉德去世時,他的老婆澤爾達都沒露面,還是珀金斯幫著打點後事,入土為安。海明威的父親去世時,海明威遠在海外,也是珀金斯收到訊息去幫助他們處理後事。還有“忘恩負義”的沃爾夫,儘管已經反目成仇,也改換了門庭,去了另外一家出版社,但沃爾夫去世之後,還是珀金斯為他打點後事,還幫他整理遺稿,然後轉給他的出版社。編輯做到這種份上,已經是仁至義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