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錄美好生活66
-
2 # 八卦無界
人生可以沒有希望,但不能沒有了當下。
易烊千璽飾演的韋一航出場就很喪,曾經經歷過開顱手術的他,對人生沒有任何期望,除了疼愛他的父母以外,他沒有任何朋友。他的父母想盡辦法讓他參與社交活動,都被他無情的拒絕了。直到遇見了小遠,一個跟他有著同樣經歷生病的女孩。
從小遠闖進了一航的生活開始,一航設立的界限便消失了。他不再因為害怕而拒絕愛人,他也不再因為沒有了希望而放棄當下。他甚至開始決定追逐起自己的夢想,為了夢想而努力。
預設了夢想不能實現而無法過好現在的生活,這件事情是最悲哀的不是嗎?不管一航舉起手喊口號的時候,他心裡有多不相信,但他舉起手在喊著就足夠了。
電影是悲劇沒錯了,卻處處都是笑點、溫情、浪漫和幸福。一航搜尋:男孩被發現吃醋了會怎樣,真的是傻極了,搜尋結果更是好笑到離譜。
小遠甜美的笑容很治癒。
一航爸媽拍攝假如一航不在時他們的一天,簡單樸實又無比溫暖。
這又是一部值得帶上紙巾去電影院看的電影就是了。
看完這部電影感觸良多,要迅速梳理情緒寫下理性客觀的影評還是有些難度的,所以來遲了。
我計劃從三個方面來談談這部電影,儘量做到沒有疏漏:
影片結構層次、演員表演、細節刻畫。
「涉及多處劇透,請謹慎閱讀。」
在下就是個隨心所欲寫影評的,說我收了錢的請給我打錢。
先講講在我看來的影片結構。
這部電影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
從影片開頭韋一航家瑣碎的日常細節,到片中角色的人生百態,真實二字貫穿始終。
韓延描繪生活化場景的功力很好,每個角色之間建立起的有機聯絡讓人覺得舒適自在。
我認為影片有兩個重要節點,以此為界,劃分了男主開啟心扉的幾個階段:
愛情線上男主與女主和解(雨夜醉酒剖白戲);
親情線上男主與父親和解(假髮店樓下落淚戲)。
先說說和女主的愛情線。
影片前半部分叛逆內向的男主和小太陽一般的女主你來我往打打鬧鬧,小年輕談戀愛輕鬆愉快又養眼。
愉快到讓你快要忘記本片的題材了——抗癌。
即使是影片最輕快的部分,疾病的陰影依然橫亙在觀眾和主角的心裡。
這個定時炸彈般的不可預測因素,讓前半部分歡樂的劇情,都朦朧的罩著一層悲哀的面紗。
第一次讓我覺得鼻子有些酸的地方,是男女主角跳廣場舞,體驗老年生活的情結。
“那一刻,我體會到當一個正常人的快樂。
和他們一樣老去,不再是件遙不可及的事。”
男主角內心深處是如此希望當一個拋卻病痛的正常人,卻不斷被病痛提醒自己與他人的特殊之處。
而這也成為了男主酒後向女主傾吐自己的那個雨夜主要話題。
“我怕我剛把我的真心掏出來,我就死了。”
女主的出現,讓他忘了自己不一樣,像正常的十八九歲少年一樣打開了自己,允許馬小遠走進了他的小世界。
和解了以後……他們就開始狂立Flag。
“做手術看到那片湖,我想跟馬小遠去一次。”
“和你站在湖邊的那個人,是我嗎”
……
“這也許是我們離未來最近的時刻。”
直到結尾,男主終於深深的意識到了亂立Flag的代價。(霧
女主這個角色,說實話,影片開頭看到她的性格,我就知道,得,肯定得死。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編劇們從來不會讓筆下最Sunny的那個角色活著。
但是馬小遠的出現,讓男主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轉變。
影片初始,韋一航叛逆幼稚,絲毫不理解家裡人怕失去他才盡全力給他看病的良苦用心。
因為他“總認為自己會是先死的那一個”。
他從不擔心失去。
直到馬小遠出現在了自己的生命裡,韋一航第一次明白了患者周圍人的感受——害怕失去。
即使他自己本身就是病人。
他這才完全理解了父母和親戚用盡一切治療自己的心。
而這樣的頓悟,也推動了片子第二個節點的到來——親情線上,韋一航與父母和解。
親情線作為愛情線的輔助,零星的點綴在影片的各個部分,算是劇情進展的潤滑,也是這部影片我認為相當出彩的地方。
朱媛媛飾演的母親,對著車窗外前來討錢的乞丐無端發火崩潰,激動的質問“你孩子生病了嗎?有手有腳的你為什麼不去賺錢養她?”
儘管如此,最後還是掏出了100塊錢送給同為女性的乞丐母親。
這一幕太真實了。
一段幾分鐘的戲,就讓韋一航母親,這個被生活重擔壓得喘不過氣,卻又滿心善良的女性角色立起來了。
父親的角色也同樣,因為韋一航脫口而出的“不如去死”動手打了兒子,卻又在得知他去吳曉昧店裡過夜時,第一時間拎著一大袋藥急匆匆的去找他,慌忙又窘迫的囑託兒子每一種藥的用法用量。
兩人在假髮店門廳裡泣不成聲。
至此,韋一航與父親(父母)和解。
在這樣的細緻刻畫之下,韋母的道出了全片主旨:
「人活著都會經歷失去,面對這種害怕最有利的反擊,就是要認真活好每一秒鐘。我跟你爸如此,你和小遠也如此」
這句臺詞,將親情愛情兩條線合併起來,完成了昇華和點題。
到這裡,故事發展邏輯形成了一個圓滿的閉環,把想表達的東西都表達清楚了。
再來說說演員們的演技。
首先,易烊千璽。
去年他的上一部電影上映之前,我對他的印象只是“左手右手慢動作”的小孩,所以當時去電影院看了他的表演後,毫不誇張的說,被他驚到了。
這也是我關注這一部“送你一朵小紅花”的契機之一。
(另外一個契機是韓延導演,待會兒說)
事實證明,四字弟弟的表演也確實不負期待。
雨中的醉酒剖白戲自然流暢,說臺詞時在“突出酒醉的含混不清”與“保證觀眾能聽清楚”之間達到了巧妙的平衡,手指無意識的小動作也恰到好處。
這部分情緒的張力是逐漸攀升上去的,在最後一句“我就死了”達到了頂峰,而易烊千璽的面部表情也隨著積累的越來越悲傷的情緒逐漸一點一點垮下去,直到最後,低下頭抿著嘴,委屈又無力的哭了出來。剛才酒勁兒的勇氣好像都溜走了,他又重新做回了又怕又慫的韋一航。
劇情張力和他表演的情緒疊加,在這裡交匯登頂。
易烊千璽表演的層次感一向豐富,包括這次在病房聽馬小遠發牢騷的落淚戲,每一種情緒從堆積到釋放,你都能看到來頭。
不過,與很多隻注意到他這段高光時刻的博主不同的是,我認為生活化的戲才是最考驗演員演技的。
說說他的肢體語言。
貫穿整部電影,易烊千璽的姿態一直是有點含胸駝背的。
坐在老馬家的沙發上,醫院裡靠在牆上,坐在自己家裡,都是這樣,甚至在雨夜去找女主時,女主開門的那一瞬間,他還小小的瑟縮了一下。
這樣的姿態,除了患者中氣不足所以有些撐不住身體的“垮”這個原因之外,我認為更大程度上也展現了角色的性格——慫唧唧的。
有些懦弱,有些逃避,對現實無能為力。
就像他說的,走路靠邊兒,公交車也縮在最後一排——韋一航在得病之後把自己封閉了起來,於是連整個身體姿態也都變成了有些自我保護式的蜷縮。
這應該是劇本里沒有的設計,演員自己加的,展現的非常好。
他對臺詞的感知能力也非常強。
我一直認為,表演並不只是把臺詞說出來的過程,而是對別人臺詞給出自己反應的過程。
韋母在車裡斥責討錢的乞丐,被孩子的病情折磨的脆弱不堪一擊。在車裡看著母親無端的情緒激動,韋一航既無措又無奈,還連帶著一點彆扭的倔強,含著淚移開了視線,不想繼續面對這樣的情形。
這裡易烊千璽只一個眼神,情緒就完全帶出來了。
在門外偷聽父母和親朋好友的聚餐,所有人都在為自己的病情擔憂,安慰自己的父母,韋一航再次垂下頭,嘴角一撇眼看就要哭出來。他對自己給所有人造成的麻煩,感到無措,痛苦,又多餘。
於是他走進去,給所有人深深鞠了一躬,是歉意也是感謝。
再來說說其他角色。
馬小遠的性格設定十分討喜又可愛,劉浩存的表演比之前一秒鐘裡給人的感覺要強一些(可能也有題材和演員適配度的原因),雖然演技尚顯青澀,但是有種少女感的青春靈動,和她們身上的青澀感相得益彰,使她演技上的青澀都變成了一種能給角色加成的優點。
再者,讓我數度落淚的韋一航父母——朱媛媛和高亞麟的表演。
韋母在一番崩潰後仍然給了女乞丐100元錢,給錢的時候她並沒有望向對方,而是反手向後遞出去的,眼睛全程倔強的直視著前方,彷彿不忍心看這一幕。這裡朱媛媛對角色的刻畫非常細緻。
高亞麟的幾次落淚也是觀眾淚點的激發:打了兒子之後假髮店相聚的聲淚俱下、家庭聚會上同輩們爭相買房給自己孩子看病時他的感恩和無能為力……太多了。
兩位老牌演員的表演,是親情線的點睛之筆。
另外,許多其他配角都貢獻了不錯的演技。
從吳曉昧(岳雲鵬飾)提到與同性愛人的往事時 又哭又笑的微表情變化,到路邊的父親撫摸著女兒生前的假髮,在收到“女兒”點的外賣時邊吃邊痛哭,所有人的心都跟著角色的命運都揪了起來。
這部電影對眾生相的刻畫是一絕。
總體來看,每一位演員的演技都是線上甚至爆發的。
那麼,這部電影還能更好嗎?當然能。
親情愛情兩線並行,互相穿插點綴的敘事方式,讓影片前半部分顯得有些瑣碎冗長,太過注重“生活化”的描繪,反而讓主旨埋沒在了重多細節的堆砌裡,在前半部分顯得不那麼突出。
中間的部分節奏感很強,情緒和劇情一起推動著觀眾更加深入電影本身,我非常喜歡。
然而到了後半程,女主角離世的交代又有些匆忙,彷彿上一個鏡頭才是病房夜談,下一個鏡頭女主就已經離世了。
而且,本來女主角死亡的部分,可以帶給男主角極大的發揮空間,但是劇本里卻沒有突出這一點,而是倉促交代完畢,草草了事的進行到了死後的部分。
這些小問題都出在敘事節奏上。
以我個人的拙見,前半部分的節奏可以更快一些,鏡頭和剪輯更高效一些,而後半部分可以適當渲染,展開來詳細描繪。
(我認為有一個鏡頭非常高效:
男女主在城市裡假裝遨遊世界的部分,最後的“沙漠”裡,鏡頭逐漸拉遠——原來所謂“撒哈拉沙漠”就是城市裡的建築工地,讓觀眾一下從想象裡被拉回了現實,和後面包子店裡男主角舊病復發無縫銜接。
這個運鏡的效率應該普及到全片。)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細節的描繪,才讓暖而不膩的人情味兒像涓涓細流一樣氤氳著全片。
開頭就講到,“日常”是最動人的。
男主父母在菜市場剝爛菜葉、在停車場賴停車費、桌子腿壞了捨不得修就一直墊紙、父親週末裝作開會實則出去開專車給兒子攢錢……影片中這樣的人物刻畫很多。
導演用種種生活化的真實描繪,將這一家人在孩子患病後窘迫又努力保持積極的心態,有血有肉的塑造出來了,每一個細節都生動完備。
總體來講,瑕完全不掩瑜。
而韓延導演的進步也是明顯的。
他是一位鏡頭有溫度的導演。
從《第一次》到《腫瘤君》,韓延鏡頭下,曾經多少有些服務於愛情線的“病痛”主題,這次終於由次要地位升級成了主要地位。
小紅花裡的癌症,不再是愛情產生髮展的劇情助推器,而是成了整個影片的大主題基調,一切感情皆由其衍生而來,被其籠罩,為其所困。
這是現階段中國這類題材電影裡非常欠缺的一點——帶“病”的電影多,真正講“病”的電影少。
小紅花算是這方面一個非常優秀的範例。
最後,我很喜歡結尾平行時空的描繪:
一切都未曾發生,每個人都安居樂業,男女主身著白衣在那片湖上嬉戲,一個沒有病痛和悲傷的理想世界。
這部分讓我看到了一點喬懷特導演的《贖罪》結尾,海邊那段戲的影子。
在女主等角色已經死亡之後,導演將完全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世界鏡頭放在結尾,虐心效果堪比核彈,影廳裡一片抽泣。
平行時空有多美好,現實就有多殘酷。
其中的現實意義,和對人生思考的啟迪很強:
當失去不可避免,那麼活在當下,認真活好每一秒鐘,就是你唯一需要在意的事。
“送你一朵小紅花,獎勵你能感受,每個命運的掙扎。”
寫下這篇影評時,正值跨年時分。
我想,小紅花的上映,給2020年的中國產電影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為即將到來的2021打下了有血有肉的基礎。
希望中國電影越來越好。
2021.1.5 更新
很想回復一下有一種觀點,有人說:
“小紅花沒有表現出抗癌過程中患者的痛苦,這部電影不夠真實。”
關於這一點,想來談談我自己的經歷。
我的親人在2008年患腸癌,經過多次化療,與病魔頑強抗爭,並且佐以良好的心理和積極治療的態度,後來才得以治癒,健康的生活了下去。
關於抗癌家庭甚至患者的痛處,我深有體會。
可如果這樣的痛苦被搬到了大熒幕上,我會願意看嗎?
並不。
那段日子每天心驚膽戰的生活,看著親人經歷病痛自己卻無能為力,治療的方式同時也令患者痛苦著。我在醫院跑前跑後,等結果取檢查單,從醫生的每一個細微的眼神來閱讀親人病情的變化,連醫生嘆口氣都會想很多。
我不忍心,也不想再回憶起那段日子了。
我實在無意再經歷一次這樣的痛苦了,作為觀眾來旁觀我都做不到。
在大熒幕上以真實的視角來描繪癌症病人的痛苦,可能會令我壓根不想觀看這部電影。
導演在上映前的採訪裡也說,這部電影並不旨在體現癌症的病痛,而是意圖展現絕症家庭如何面對失去,生命的意義,活在當下,等等,發人深省。
現實主義電影本身就更突出描繪的,就是某件事外化出來的“現象”,是能讓所有觀眾產生共鳴的元素,一種抽象的“精神”。
抗癌的過程帶給一個家庭的變化是複雜的,波及的成員也太多,影響是多方面的。
並不是只有展現出“患者身體上的病痛”才是「真實」,導演並不想過度消費抗癌家庭的痛苦。
親人關係紐帶的變化,家庭氛圍的變化,經濟狀況的變化,患者與周圍人相處時心理的變化,等等。
這些變化都是真實的,由抗癌過程衍生而來。
這部電影很明顯旨在體現這些元素。
如果用大量的鏡頭來描繪痛苦,這部電影將會背離他“積極面對生命”的主旨了,也不會是韓延導演一貫輕快的風格了。
想看癌症的痛苦方面的影視作品,我比較推薦的是抗癌的紀錄片。
英國曾經拍過一部,我認為很好,但是沒有勇氣看第二遍了。紀錄片名字到現在我已經記不太清,但時至今日依然能回想起片子結尾,空空的醫院走廊裡鏡頭逐漸拉遠,最後黑屏,那種綿綿無期的絕望和窒息感。
希望所有人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