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歷史小白

    明初開始的平衡是皇帝,武將,文臣形成一個三角形,來達到一個權利平衡。可惜土木堡之變後,朱棣苦心培養的武將勳貴被一網打盡,雖然文官也犧牲了一點。但是人家確實野草生生不息。

    總不能讓皇帝和文臣唱二人轉吧。

    於是太監登場了。皇帝,太監,大臣組成了一個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既穩定又高效,如果沒有太監做中間人的話,皇帝和大臣之間如何相處。

    崇禎一上臺就把魏忠賢殺了,然後廢掉太監武功,朝野皆大歡喜。可是年輕氣盛的皇帝和大臣槓了十幾年,終於把明朝折騰跨了。

    太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不能沒有他。

  • 2 # 暗夜思考

    明朝的宦官是明朝歷史中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其實,關於此課題的研究,早在數百年前的明末清初,身為當時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的黃宗羲,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訪錄》中就有提及!

    黃宗羲於《明夷待訪錄》中所言:“漢、唐、宋有干預朝政之奄宦,無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之所出也。.............天下之財賦,先內庫而後太倉。天下之刑獄,先東廠而後法司,其他無不皆然。則是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

    也就是說,明代宦官的權力已經觸及到朝政上下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奏批、財政、刑獄、司法......無不歷經宦官之手!就連內閣、六部也已經淪為承接宦官命令的辦事機構!!

    然而,明代宦官專政所形成的原因與過程非常複雜。

    概括起來大概就是明初君主空前專制、明中後期君主昏庸而群臣軟弱無能、再加上身體、生理與心理三重缺陷的閹人對於權力的變態慾望

    .........

    .....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明朝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成為日後宦官專權的根源

    明朝時期,特別是明朝前期,皇帝對於權力的控制有著極強的慾望!恨不能將所有事務都握於自己一人之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朱元章借胡惟庸案而廢除丞相制度!從此,六部直接由皇帝親管!

    其實吧,加強君主集權本身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從某種程度來看其甚至還能促進皇帝勤政。

    然而,凡事都應該有個度、不能太過,君主集權也不例外!

    當所有的政事都必需由皇帝親自批閱,其政務的繁重程度也就隨之而高漲!

    皇帝也不過普通人而已,當工作量超出了他想要與能夠承受的範圍時,很自然的就會找人分擔。

    找誰分擔呢?縱觀皇帝平時主要接觸的無非就是兩類人——官吏與宦官!

    然而,官吏大多是透過科舉入仕然後再一步步升遷而上,在升遷的過程中他們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與各種利益集團有所瓜葛.............各有各的立場!!

    相反,宦官基本自小被閹、沒有任何背景。而且,作為皇家的服侍人員,宦官長期與皇帝朝夕相處,更被皇帝所信任!更重要的是,宦官沒有文化、想法不多、沒有立場、易於控制!

    就這樣,作為明朝統治與監管各級官員的工具,十二監、四司、八局、東廠、西廠........等主要由宦官組成的明朝內臣系統應運而生、不斷壯大!

    明朝中後期君昏臣弱,使宦官專權成為常態且無法改變

    雖說,明朝的內臣系統成為宦官專權的隱患。

    但無論如何,在明朝前幾個皇帝的勤勉工作下,宦官根本沒有機會興風作浪。

    那時要麼皇帝親自決斷,要麼交由內閣處理,宦官的手根本插不進去。

    然而,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開始不理朝政、昏庸無能,從而給了宦官竊取權力的機會!

    明武宗沉迷騎射,不理朝政,事務都交由太監劉瑾處理!!

    明熹宗喜好蓋房,不理朝政,魏忠賢集覽朝權!!

    ................

    與之同時,由於宦官集團控制著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因而可以隨意對正直官員進行迫害!!

    久而久之,在面對宦官之時,朝廷官員們變得愈發的軟弱!更有甚者,有些官吏為了權勢與前程直接投靠和巴結權宦!!!

    君昏臣軟之下,宦官的權勢便完全失控,“老祖宗”、“九千歲”等稱乎也就應運而生!!

    當然,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昏庸,明中後期還是有那麼幾個相對清醒的皇帝的。

    他們看到了宦官專權所帶來的禍患,於是想要重用朝臣,試圖改變。

    明孝宗就是其中之一,然而...........

    孝宗想要重用文臣,有一次他召見吏部尚書屠滽,想讓屠滽幫其籌劃邊務之事。

    結果“滽漸赧,久不能對,閹豎掩口笑”!!屠滽一問三不知,惹得旁邊站著的太監都掩著嘴巴笑!!

    .....................

    一群這樣的無能之臣,皇帝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難怪後來崇禎帝感嘆:“敬群臣殫心為國,朕何事乎內臣”!!

    “如果眾大臣都盡心盡力為國效勞,那麼我又何必要依靠宦官呢!!”何等無奈、何等悲哀!!!

    宦官本身因身、生、心三重缺陷而對權利抱有極其變態的慾望

    另外,雖說明朝集權、皇帝昏庸與朝臣軟弱給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然而宦官之所以能走到那一步也有著他們自己生理與心理的原因。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體髮膚,授之父母”.......作為閹人的宦官,其終身都會揹負著不孝的罪名。

    同時,閹人非男非女本身,在社會中就是一種非常尷尬的存在。

    還而,幾乎所有的宦官都是來自於社會的底層,其受盡了底層生活的苦難與煎熬

    ..........

    如此種種,他們必定受到整個社會(特別是文官集團)的強烈歧視!!

    再加上他們大多數被原生家庭所賣、自身又沒法成立家室、沒有後代.......他們的內心時時都帶有沒有歸屬感的悲哀!!

    從現代心理學來說,一切形式的神經故障都是失望和自卑的表現,而生理上有嚴重缺陷的人,社會歧視對其心裡是一種“負強化”。

    也就是說,做為被歧視者,他們會去追求那些歧視他們的人所難以得到的東西作為補償。沒有正常生活追求的宦官會把所有的精力轉移到對權力的慾望上來,並希望用凌駕於別人之上的快感來消除自卑感!!

    同時,在生理與心理的作用下,他們的內心極度不平衡,他有著極強的報復心理(特別是對於那些不用付出代價就身居高位、娶妻生子的官員)!!

    如此種種,太監一入宮就千方百計的接近皇上,取得皇上的信任,一有機會他們必定會把握對權力的控制!!

  • 3 # 凱撒視界

    嚴格的說,秦朝趙高弄權,漢末十常侍亂政,晚唐宦官可以廢立皇帝,並不比明朝的宦官專權程度弱。

    與前朝相比,有明一代的“著名”宦官比較多,這個算是其一大特點。明朝比較出名的太監既有有英宗時的王振、 憲宗時的汪直、正德朝的劉瑾、天啟朝的魏忠賢這樣專權禍國的壞太監,也有下西洋的鄭和這樣名垂千古的牛太監,還有張永、馮保這樣忠奸難分的人物。

    君權(皇帝)、相權(大臣)、宦權(權閹)、後權(外戚)。其中,宦權與後權並非獨立生成的,而是必須依託於君權而產生和壯大的。

    與漢(分封諸侯)、唐(藩鎮割據)、宋(相權強大)等大一統的朝代相比,明朝的君主權力是最集中、最強大的(朱元璋幹掉丞相這個職位,朱棣把藩王打落塵埃)。依託於這樣強大的君權,宦官掌權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明朝代表“相權”的文臣集團,與皇帝的君權之間的鬥爭與博弈,給了宦官權力擴大的機會和空間。皇帝需要幫手來制衡文臣系統,這個幫手就是太監。

    宦權強大之後,當遇到或懶惰、或昏庸、或不靠譜的皇帝時(在明朝特別多),以及當文臣系統的力量不夠強大、不足以對抗和制約宦權時,宦官專權的現象就必然會發生。

  • 4 # 阿鑫看世界

    明朝宦官專權的形成。首要原因主要是明朝的皇帝相對於外臣對身邊的宦官更為信任。在明朝中後期由於皇帝的惰政。很多事情都需要宦官幫忙處理。因為他們相信宦官。宦官離自己比較近。有的是自己從小的玩伴。有的是看著自己長大的老太監。讓宦官幫忙處理朝政更為放心。這樣下去宦官的權力是越來越大,造成了專權的趨勢。

  • 5 # 香茗史館

    東漢、唐朝和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宦官專權極為嚴重的朝代,而明朝宦官由於其他兩朝不同,明朝宦官雖然權勢滔天,但卻牢牢地依附於皇權,因而並不像東漢和唐朝那樣威脅到皇權。明朝宦官專權局面的形成,我認為源於明朝特殊的“票擬”制度,發展於文官集團與皇權的矛盾,惡化於內廷、外廷之黨爭。

    宦官專權的源頭:明朝特殊的“票擬”制度

    明初,隨著“胡惟庸案”的爆發,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將中書省職權歸於六部,而六部則直接向皇帝負責。如此一來,皇權雖然得到高度集中,但皇帝的工作量卻驟然極大,為了應對繁瑣的政務,內閣制度應運而生。

    內閣制度下,皇帝牢牢掌握著決策權,內閣則擁有議政權,六部則掌握著行政權。內閣便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或者幕僚,他們只負責提供可行性建議,然後由皇帝拍板決定,之後交由六部執行。

    凡是朝廷的重要事務,均先由內閣擬定幾條意見,以筆墨寫於票簽上,然後呈送皇帝批准,這個過程便被稱為票擬。所謂的“票擬”,其實就是由內閣擬定幾點措施,然後供皇帝選擇決策,如此一來皇帝的工作量便大大降低了,不過最後拍板的仍然是皇帝的“硃批”。因此,內閣權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最初表現在“票擬”被採納的程度上,即決定於皇帝對內閣成員的信任程度。

    然而,雖說“票擬”制度一定程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事實證明批閱大量奏章是一個人難以辦到的,尤其是長此以往,對皇帝來說乃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於是,皇帝便開始將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摺交給宦官來代批,而經過內書堂訓練的宦官也就此開始成為皇帝重要的幫手,而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由於獲得了一定的決策權,開始逐漸坐大。

    宦官專權的發展:文官集團和皇權的矛盾

    正如前文所說,明朝內閣起初只是皇帝的幕僚機構,他們權力的大小往往取決於皇帝的信任程度,且最初內閣官員品級普遍較低。

    △明仁宗朱高熾

    然而,到了仁宣年間,明仁宗朱高熾因楊士奇、楊榮等乃是東宮舊臣,因此這兩人不僅得以進入內閣,而且均兼有上書職位,此後內閣權力開始逐步加重,從幕後逐步走向臺前。而到了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年間,王文以左都御史升任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自此之後,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開始逐步成為文官領袖。雖然在明英宗朱祁鎮末年時有所反覆,但在成化、弘治年間內閣權力再度開始加重,開始成為對抗皇權的文官集團代表。

    歷朝歷代,除了開國之際武官集團較為強勢之外,隨著大規模戰爭的消失,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便開始此消彼長,最終形成文強武弱的局面,但這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然而,明朝卻是個特例,由於“土木堡之變”的爆發,導致武將和功勳集團出現斷層,文官集團的崛起速度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朝代。因此,明朝雖然沒了相權與皇權之爭,卻出現了更為嚴重的文官與皇權之爭。

    同時,明朝又是一個言論相對自由的朝代,尤其是言官制度的設立,這導致文官們不僅執掌朝政,就連皇帝的行走坐臥、衣食住行,乃至私生活都嚴重干預,從而對皇權形成了極大壓迫。而明朝皇帝為了不背上“昏君”、“殺諫官”的罵名,面對言官的“勸諫”乃至謾罵,也只能忍氣吞聲,最多施以廷杖,而言官們甚至以“挨板子”為榮,彷彿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敢於“犯顏直諫”。

    文官集團的迅速崛起,對皇權形成了極大的壓迫,而這也是導致明朝中後期內廷和外廷衝突加劇的主要原因,而為了對抗外廷,皇帝只能重用圍繞在自己身邊的宦官,利用宦官掌握的廠衛與外廷進行對抗。

    △宦官初期的力量只有廠衛

    因此,明朝宦官的崛起同樣有文官集團崛起的原因,文官崛起於明英宗時期,而宦官專權同樣源於明英宗時期,這並不是巧合,宦官只是皇帝用來對抗文官的工具罷了。

    宦官專權的惡化:內廷與外廷的嚴重黨爭

    明朝之所以亡國,黨爭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而明朝中後期最嚴重的黨爭,便是內廷與外廷之爭。

    正如前文所說,明朝文官集團的權力實在太大。內閣本是用來輔佐皇帝的,可最終卻成了皇帝身上的枷鎖,他們的權力早已超過的相權。而且,明朝文官簡直是出了名的不怕死,為了他們心目中的“道”,他們完全可以不計個人性命。而這應該也是明朝有那麼多奇葩皇帝的原因,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大家各玩各的就是了。

    最初,內廷對抗外廷,只能透過手中的批紅之權和廠衛職權,仍然被侷限在一定範圍之內。然而,文官也並非鐵板一塊,同樣存在黨派之爭。於是,宦官崛起之後,自然便有一大批平日裡被打壓的文官聚集到他們身邊,這便使得內廷的觸手開始伸到外廷,從文官內部瓦解文官集團,權力開始不斷擴大,這便是宦官集團(閹黨)的由來。

    △宦官將手伸向外廷,形成閹黨

    而宦官集團的出現,卻進一步加強了文官之間的凝聚力,彼此之間甚至放棄成見共同對抗宦官,畢竟大家有了共同的敵人。而隨著文官凝聚力的加強,反之又助長了宦官的專權程度,比如東廠、西廠、內廠的先後設立。雙方簡直鬥得不可開交,卻又不亦樂乎,進而形成了惡性迴圈。

    而文官集團的頂峰,就是東林黨,這在明末乃是極為龐大的一股勢力;與此同時,宦官集團也很快發展到了巔峰,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隨之出現。

    △明朝宦官權力再大,也只能依附皇權

    綜上所述,明朝宦官專權局面的形成,源於特殊的“票擬”制度,而發展於文官集團與皇權的矛盾,惡化於內廷、外廷之黨爭。不過,明朝宦官的權力再大,力量源頭卻是皇權,主要力量則是廠衛,而“皇權—宦官—廠衛”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的“樹根—樹幹—枝葉”一般,樹幹和枝葉或許足夠茂盛,可以遮天蔽日,可一旦失去了樹根的支援,他們很快就會枯死。

  • 6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記得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的就是關於大明王朝的宦官專政之第一人,也正是因為這個人,正是開啟了皇明宦官干政的時代,但是明代宦官專政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其實有時候我們並不能一概而論。

    明太祖朱元璋剛開始的時候是最痛恨太監的,因為歷史上壞事的太監實在是太多了,就比如趙高之類的。所以他對待太監是極其嚴格的,甚至還掛了塊牌子“嚴禁太監干政”。

    可是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時候,他也是對待太監是非打即罵,非常的不友好。也正是因為太監們被壓迫的太慘了,最後向朱棣通風報信,告訴朱棣國度空虛,這才有了最後朱棣能夠直搗黃龍,一舉攻破南京,建立政權。

    所以成祖朱棣不得已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分配給太監一些權力,這也是明朝宦官干政的開始。然後宦官的權利是越來越大。

    而第一次太監權利達到頂峰的是英宗的時候,英宗即位時間很早,再加上當時內閣把控朝政嚴格,這就給了太監王振的機會。英宗極其信任王振這個太監,英宗即位之後直接 冊封其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位居司禮監太監之首,也是太監裡面的最高職位了。

    英宗極其信任王振,遇見他不呼起名而稱之“先生”,而也正是仗著英宗的寵信,王振一步步權傾朝野。當時朝廷之上,無人敢與之爭鋒,凡是反對他的不是貶謫就是流放,甚至更嚴重的至死,而凡是與之奉承、拍馬屁、和他站隊之人,都得到了升遷。而這也就此形成了一個以王振為核心從地方到中央的一個黨派,這是明朝的第一個權利達到頂峰的大太監。

    小故事:王振專權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太祖朱元璋掛在宮門口的“嚴禁太監干政”的牌子給取了下來。

    王振自此就開始了宦官專政的浪潮。其實我們轉換想法,莫非每個皇帝都不知道太監干政的壞處嗎?就比如英宗被王振坑的很慘,土木堡之變可是被害死了數十萬明軍精銳將士和官員。可為何還會有後來明朝的大太監魏忠賢?莫非皇帝都是不讀史書,不知道引以為戒的傻子嗎?

    其實皇帝“建立”閹黨,就是為了平衡朝中的黨派勢力,最著名的就是東林黨人了。這些讀書人勢力太大甚至皇帝都無法制約和限制,皇權急需一個能夠完全為他辦事的機構,所以這才有了東廠西廠錦衣衛啥的出現,只是為了平衡黨爭之禍罷了。

    所以啊,這皇帝也不是傻子,甚至是包括第一次的王振,也不乏有被皇帝“利用”的可能,後來魏忠賢被崇禎皇帝給逼死之後,閹黨幾乎是就此覆滅,東林黨人權傾朝野,再也沒辦法制約,包括皇帝也不行,所以說崇禎帝相當於是自斷一臂,自此就成了養在深宮不知世事的孤家寡人了,最後他後悔卻也沒辦法了。

    皇明之毀不在於閹黨擅權或者宦官專政,而是在於東林黨人之禍也,這群只會叫著“仁義道德”的讀書人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此,你覺得呢?

  • 7 # 一個歷史小白

    明初開始的平衡是皇帝,武將,文臣形成一個三角形,來達到一個權利平衡。可惜土木堡之變後,朱棣苦心培養的武將勳貴被一網打盡,雖然文官也犧牲了一點。但是人家確實野草生生不息。

    總不能讓皇帝和文臣唱二人轉吧。

    於是太監登場了。皇帝,太監,大臣組成了一個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既穩定又高效,如果沒有太監做中間人的話,皇帝和大臣之間如何相處。

    崇禎一上臺就把魏忠賢殺了,然後廢掉太監武功,朝野皆大歡喜。可是年輕氣盛的皇帝和大臣槓了十幾年,終於把明朝折騰跨了。

    太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不能沒有他。

  • 8 # 暗夜思考

    明朝的宦官是明朝歷史中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其實,關於此課題的研究,早在數百年前的明末清初,身為當時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的黃宗羲,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訪錄》中就有提及!

    黃宗羲於《明夷待訪錄》中所言:“漢、唐、宋有干預朝政之奄宦,無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之所出也。.............天下之財賦,先內庫而後太倉。天下之刑獄,先東廠而後法司,其他無不皆然。則是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

    也就是說,明代宦官的權力已經觸及到朝政上下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奏批、財政、刑獄、司法......無不歷經宦官之手!就連內閣、六部也已經淪為承接宦官命令的辦事機構!!

    然而,明代宦官專政所形成的原因與過程非常複雜。

    概括起來大概就是明初君主空前專制、明中後期君主昏庸而群臣軟弱無能、再加上身體、生理與心理三重缺陷的閹人對於權力的變態慾望

    .........

    .....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明朝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成為日後宦官專權的根源

    明朝時期,特別是明朝前期,皇帝對於權力的控制有著極強的慾望!恨不能將所有事務都握於自己一人之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朱元章借胡惟庸案而廢除丞相制度!從此,六部直接由皇帝親管!

    其實吧,加強君主集權本身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從某種程度來看其甚至還能促進皇帝勤政。

    然而,凡事都應該有個度、不能太過,君主集權也不例外!

    當所有的政事都必需由皇帝親自批閱,其政務的繁重程度也就隨之而高漲!

    皇帝也不過普通人而已,當工作量超出了他想要與能夠承受的範圍時,很自然的就會找人分擔。

    找誰分擔呢?縱觀皇帝平時主要接觸的無非就是兩類人——官吏與宦官!

    然而,官吏大多是透過科舉入仕然後再一步步升遷而上,在升遷的過程中他們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與各種利益集團有所瓜葛.............各有各的立場!!

    相反,宦官基本自小被閹、沒有任何背景。而且,作為皇家的服侍人員,宦官長期與皇帝朝夕相處,更被皇帝所信任!更重要的是,宦官沒有文化、想法不多、沒有立場、易於控制!

    就這樣,作為明朝統治與監管各級官員的工具,十二監、四司、八局、東廠、西廠........等主要由宦官組成的明朝內臣系統應運而生、不斷壯大!

    明朝中後期君昏臣弱,使宦官專權成為常態且無法改變

    雖說,明朝的內臣系統成為宦官專權的隱患。

    但無論如何,在明朝前幾個皇帝的勤勉工作下,宦官根本沒有機會興風作浪。

    那時要麼皇帝親自決斷,要麼交由內閣處理,宦官的手根本插不進去。

    然而,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開始不理朝政、昏庸無能,從而給了宦官竊取權力的機會!

    明武宗沉迷騎射,不理朝政,事務都交由太監劉瑾處理!!

    明熹宗喜好蓋房,不理朝政,魏忠賢集覽朝權!!

    ................

    與之同時,由於宦官集團控制著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因而可以隨意對正直官員進行迫害!!

    久而久之,在面對宦官之時,朝廷官員們變得愈發的軟弱!更有甚者,有些官吏為了權勢與前程直接投靠和巴結權宦!!!

    君昏臣軟之下,宦官的權勢便完全失控,“老祖宗”、“九千歲”等稱乎也就應運而生!!

    當然,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昏庸,明中後期還是有那麼幾個相對清醒的皇帝的。

    他們看到了宦官專權所帶來的禍患,於是想要重用朝臣,試圖改變。

    明孝宗就是其中之一,然而...........

    孝宗想要重用文臣,有一次他召見吏部尚書屠滽,想讓屠滽幫其籌劃邊務之事。

    結果“滽漸赧,久不能對,閹豎掩口笑”!!屠滽一問三不知,惹得旁邊站著的太監都掩著嘴巴笑!!

    .....................

    一群這樣的無能之臣,皇帝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難怪後來崇禎帝感嘆:“敬群臣殫心為國,朕何事乎內臣”!!

    “如果眾大臣都盡心盡力為國效勞,那麼我又何必要依靠宦官呢!!”何等無奈、何等悲哀!!!

    宦官本身因身、生、心三重缺陷而對權利抱有極其變態的慾望

    另外,雖說明朝集權、皇帝昏庸與朝臣軟弱給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然而宦官之所以能走到那一步也有著他們自己生理與心理的原因。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體髮膚,授之父母”.......作為閹人的宦官,其終身都會揹負著不孝的罪名。

    同時,閹人非男非女本身,在社會中就是一種非常尷尬的存在。

    還而,幾乎所有的宦官都是來自於社會的底層,其受盡了底層生活的苦難與煎熬

    ..........

    如此種種,他們必定受到整個社會(特別是文官集團)的強烈歧視!!

    再加上他們大多數被原生家庭所賣、自身又沒法成立家室、沒有後代.......他們的內心時時都帶有沒有歸屬感的悲哀!!

    從現代心理學來說,一切形式的神經故障都是失望和自卑的表現,而生理上有嚴重缺陷的人,社會歧視對其心裡是一種“負強化”。

    也就是說,做為被歧視者,他們會去追求那些歧視他們的人所難以得到的東西作為補償。沒有正常生活追求的宦官會把所有的精力轉移到對權力的慾望上來,並希望用凌駕於別人之上的快感來消除自卑感!!

    同時,在生理與心理的作用下,他們的內心極度不平衡,他有著極強的報復心理(特別是對於那些不用付出代價就身居高位、娶妻生子的官員)!!

    如此種種,太監一入宮就千方百計的接近皇上,取得皇上的信任,一有機會他們必定會把握對權力的控制!!

  • 9 # 凱撒視界

    嚴格的說,秦朝趙高弄權,漢末十常侍亂政,晚唐宦官可以廢立皇帝,並不比明朝的宦官專權程度弱。

    與前朝相比,有明一代的“著名”宦官比較多,這個算是其一大特點。明朝比較出名的太監既有有英宗時的王振、 憲宗時的汪直、正德朝的劉瑾、天啟朝的魏忠賢這樣專權禍國的壞太監,也有下西洋的鄭和這樣名垂千古的牛太監,還有張永、馮保這樣忠奸難分的人物。

    君權(皇帝)、相權(大臣)、宦權(權閹)、後權(外戚)。其中,宦權與後權並非獨立生成的,而是必須依託於君權而產生和壯大的。

    與漢(分封諸侯)、唐(藩鎮割據)、宋(相權強大)等大一統的朝代相比,明朝的君主權力是最集中、最強大的(朱元璋幹掉丞相這個職位,朱棣把藩王打落塵埃)。依託於這樣強大的君權,宦官掌權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明朝代表“相權”的文臣集團,與皇帝的君權之間的鬥爭與博弈,給了宦官權力擴大的機會和空間。皇帝需要幫手來制衡文臣系統,這個幫手就是太監。

    宦權強大之後,當遇到或懶惰、或昏庸、或不靠譜的皇帝時(在明朝特別多),以及當文臣系統的力量不夠強大、不足以對抗和制約宦權時,宦官專權的現象就必然會發生。

  • 10 # 阿鑫看世界

    明朝宦官專權的形成。首要原因主要是明朝的皇帝相對於外臣對身邊的宦官更為信任。在明朝中後期由於皇帝的惰政。很多事情都需要宦官幫忙處理。因為他們相信宦官。宦官離自己比較近。有的是自己從小的玩伴。有的是看著自己長大的老太監。讓宦官幫忙處理朝政更為放心。這樣下去宦官的權力是越來越大,造成了專權的趨勢。

  • 11 # 香茗史館

    東漢、唐朝和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宦官專權極為嚴重的朝代,而明朝宦官由於其他兩朝不同,明朝宦官雖然權勢滔天,但卻牢牢地依附於皇權,因而並不像東漢和唐朝那樣威脅到皇權。明朝宦官專權局面的形成,我認為源於明朝特殊的“票擬”制度,發展於文官集團與皇權的矛盾,惡化於內廷、外廷之黨爭。

    宦官專權的源頭:明朝特殊的“票擬”制度

    明初,隨著“胡惟庸案”的爆發,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將中書省職權歸於六部,而六部則直接向皇帝負責。如此一來,皇權雖然得到高度集中,但皇帝的工作量卻驟然極大,為了應對繁瑣的政務,內閣制度應運而生。

    內閣制度下,皇帝牢牢掌握著決策權,內閣則擁有議政權,六部則掌握著行政權。內閣便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或者幕僚,他們只負責提供可行性建議,然後由皇帝拍板決定,之後交由六部執行。

    凡是朝廷的重要事務,均先由內閣擬定幾條意見,以筆墨寫於票簽上,然後呈送皇帝批准,這個過程便被稱為票擬。所謂的“票擬”,其實就是由內閣擬定幾點措施,然後供皇帝選擇決策,如此一來皇帝的工作量便大大降低了,不過最後拍板的仍然是皇帝的“硃批”。因此,內閣權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最初表現在“票擬”被採納的程度上,即決定於皇帝對內閣成員的信任程度。

    然而,雖說“票擬”制度一定程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事實證明批閱大量奏章是一個人難以辦到的,尤其是長此以往,對皇帝來說乃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於是,皇帝便開始將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摺交給宦官來代批,而經過內書堂訓練的宦官也就此開始成為皇帝重要的幫手,而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由於獲得了一定的決策權,開始逐漸坐大。

    宦官專權的發展:文官集團和皇權的矛盾

    正如前文所說,明朝內閣起初只是皇帝的幕僚機構,他們權力的大小往往取決於皇帝的信任程度,且最初內閣官員品級普遍較低。

    △明仁宗朱高熾

    然而,到了仁宣年間,明仁宗朱高熾因楊士奇、楊榮等乃是東宮舊臣,因此這兩人不僅得以進入內閣,而且均兼有上書職位,此後內閣權力開始逐步加重,從幕後逐步走向臺前。而到了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年間,王文以左都御史升任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自此之後,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開始逐步成為文官領袖。雖然在明英宗朱祁鎮末年時有所反覆,但在成化、弘治年間內閣權力再度開始加重,開始成為對抗皇權的文官集團代表。

    歷朝歷代,除了開國之際武官集團較為強勢之外,隨著大規模戰爭的消失,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便開始此消彼長,最終形成文強武弱的局面,但這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然而,明朝卻是個特例,由於“土木堡之變”的爆發,導致武將和功勳集團出現斷層,文官集團的崛起速度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朝代。因此,明朝雖然沒了相權與皇權之爭,卻出現了更為嚴重的文官與皇權之爭。

    同時,明朝又是一個言論相對自由的朝代,尤其是言官制度的設立,這導致文官們不僅執掌朝政,就連皇帝的行走坐臥、衣食住行,乃至私生活都嚴重干預,從而對皇權形成了極大壓迫。而明朝皇帝為了不背上“昏君”、“殺諫官”的罵名,面對言官的“勸諫”乃至謾罵,也只能忍氣吞聲,最多施以廷杖,而言官們甚至以“挨板子”為榮,彷彿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敢於“犯顏直諫”。

    文官集團的迅速崛起,對皇權形成了極大的壓迫,而這也是導致明朝中後期內廷和外廷衝突加劇的主要原因,而為了對抗外廷,皇帝只能重用圍繞在自己身邊的宦官,利用宦官掌握的廠衛與外廷進行對抗。

    △宦官初期的力量只有廠衛

    因此,明朝宦官的崛起同樣有文官集團崛起的原因,文官崛起於明英宗時期,而宦官專權同樣源於明英宗時期,這並不是巧合,宦官只是皇帝用來對抗文官的工具罷了。

    宦官專權的惡化:內廷與外廷的嚴重黨爭

    明朝之所以亡國,黨爭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而明朝中後期最嚴重的黨爭,便是內廷與外廷之爭。

    正如前文所說,明朝文官集團的權力實在太大。內閣本是用來輔佐皇帝的,可最終卻成了皇帝身上的枷鎖,他們的權力早已超過的相權。而且,明朝文官簡直是出了名的不怕死,為了他們心目中的“道”,他們完全可以不計個人性命。而這應該也是明朝有那麼多奇葩皇帝的原因,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大家各玩各的就是了。

    最初,內廷對抗外廷,只能透過手中的批紅之權和廠衛職權,仍然被侷限在一定範圍之內。然而,文官也並非鐵板一塊,同樣存在黨派之爭。於是,宦官崛起之後,自然便有一大批平日裡被打壓的文官聚集到他們身邊,這便使得內廷的觸手開始伸到外廷,從文官內部瓦解文官集團,權力開始不斷擴大,這便是宦官集團(閹黨)的由來。

    △宦官將手伸向外廷,形成閹黨

    而宦官集團的出現,卻進一步加強了文官之間的凝聚力,彼此之間甚至放棄成見共同對抗宦官,畢竟大家有了共同的敵人。而隨著文官凝聚力的加強,反之又助長了宦官的專權程度,比如東廠、西廠、內廠的先後設立。雙方簡直鬥得不可開交,卻又不亦樂乎,進而形成了惡性迴圈。

    而文官集團的頂峰,就是東林黨,這在明末乃是極為龐大的一股勢力;與此同時,宦官集團也很快發展到了巔峰,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隨之出現。

    △明朝宦官權力再大,也只能依附皇權

    綜上所述,明朝宦官專權局面的形成,源於特殊的“票擬”制度,而發展於文官集團與皇權的矛盾,惡化於內廷、外廷之黨爭。不過,明朝宦官的權力再大,力量源頭卻是皇權,主要力量則是廠衛,而“皇權—宦官—廠衛”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的“樹根—樹幹—枝葉”一般,樹幹和枝葉或許足夠茂盛,可以遮天蔽日,可一旦失去了樹根的支援,他們很快就會枯死。

  • 12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記得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的就是關於大明王朝的宦官專政之第一人,也正是因為這個人,正是開啟了皇明宦官干政的時代,但是明代宦官專政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其實有時候我們並不能一概而論。

    明太祖朱元璋剛開始的時候是最痛恨太監的,因為歷史上壞事的太監實在是太多了,就比如趙高之類的。所以他對待太監是極其嚴格的,甚至還掛了塊牌子“嚴禁太監干政”。

    可是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時候,他也是對待太監是非打即罵,非常的不友好。也正是因為太監們被壓迫的太慘了,最後向朱棣通風報信,告訴朱棣國度空虛,這才有了最後朱棣能夠直搗黃龍,一舉攻破南京,建立政權。

    所以成祖朱棣不得已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分配給太監一些權力,這也是明朝宦官干政的開始。然後宦官的權利是越來越大。

    而第一次太監權利達到頂峰的是英宗的時候,英宗即位時間很早,再加上當時內閣把控朝政嚴格,這就給了太監王振的機會。英宗極其信任王振這個太監,英宗即位之後直接 冊封其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位居司禮監太監之首,也是太監裡面的最高職位了。

    英宗極其信任王振,遇見他不呼起名而稱之“先生”,而也正是仗著英宗的寵信,王振一步步權傾朝野。當時朝廷之上,無人敢與之爭鋒,凡是反對他的不是貶謫就是流放,甚至更嚴重的至死,而凡是與之奉承、拍馬屁、和他站隊之人,都得到了升遷。而這也就此形成了一個以王振為核心從地方到中央的一個黨派,這是明朝的第一個權利達到頂峰的大太監。

    小故事:王振專權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太祖朱元璋掛在宮門口的“嚴禁太監干政”的牌子給取了下來。

    王振自此就開始了宦官專政的浪潮。其實我們轉換想法,莫非每個皇帝都不知道太監干政的壞處嗎?就比如英宗被王振坑的很慘,土木堡之變可是被害死了數十萬明軍精銳將士和官員。可為何還會有後來明朝的大太監魏忠賢?莫非皇帝都是不讀史書,不知道引以為戒的傻子嗎?

    其實皇帝“建立”閹黨,就是為了平衡朝中的黨派勢力,最著名的就是東林黨人了。這些讀書人勢力太大甚至皇帝都無法制約和限制,皇權急需一個能夠完全為他辦事的機構,所以這才有了東廠西廠錦衣衛啥的出現,只是為了平衡黨爭之禍罷了。

    所以啊,這皇帝也不是傻子,甚至是包括第一次的王振,也不乏有被皇帝“利用”的可能,後來魏忠賢被崇禎皇帝給逼死之後,閹黨幾乎是就此覆滅,東林黨人權傾朝野,再也沒辦法制約,包括皇帝也不行,所以說崇禎帝相當於是自斷一臂,自此就成了養在深宮不知世事的孤家寡人了,最後他後悔卻也沒辦法了。

    皇明之毀不在於閹黨擅權或者宦官專政,而是在於東林黨人之禍也,這群只會叫著“仁義道德”的讀書人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此,你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什麼東西能美白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