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天的辛福

    如果成吉思汗當時遇到的不是一個分裂的互相爭鬥的板塊(金宋西夏大理),而是漢唐清這樣大一統,下場跟葛爾丹一樣

  • 2 # 願用一生護你天真

    葛兒丹與成吉思汗的環境是不樣的 成吉思汗能成功在於一內部環境.他是真正的統一了蒙古 被蒙古各部所信服 而葛兒丹先不說蒙古各部尚沒有統一 且就算在統治集團裡 內部矛盾也是不斷 二外部環境.成吉思汗時期南宋與金這些年鬥爭不斷,且消耗靡多,戰鬥力不強,給了成吉思汗成長的空間,且金自從入主中原後,軍隊散漫糜費,統計階級安於享樂,而南宋偏安一隅,官場風氣日薄西山,皇帝安於享樂不思進取而反觀康熙,軍隊剛剛從白山黑水中打進中原,軍隊剛經歷戰火的洗禮,餘威猶在,而康熙少年聰慧,銳意進取,你說以一省之力如何撼得動泱泱中國

  • 3 # 國史春秋

    噶爾丹和成吉思汗相比,差距太大了,成吉思汗是位卓越的軍事家,噶爾丹更像是位盲目自信的梟雄。

    成吉思汗少年征戰,馳騁疆場,短短數年就統一了蒙古草原,並且建立蒙古國家政權,建立蒙古文字,完善國家制度。當國家政權穩定後,開始對外擴張,先是廢了金和西夏兩個國家的武功,然後揮師西征。經七年西征,成吉思汗為其家族打下了包括中亞,遠到歐洲的克里米亞半島、伏爾加河流域以及多瑙河流域的廣袤結束土地,先後建立了盛極一時的四大汗國。回到汗庭之後,成吉思汗開始發動吞併金、大理和西夏的全面戰爭。雖然,成吉思汗沒有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就病逝了,但是不難看出,他始終走的是一條非常專業化的軍事路線。從而為大元帝國的建立,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噶爾丹劇照)

    反觀噶爾丹,26歲之前一直在西藏的喇嘛寺唸經撞鐘,哥哥被其他部落殺死後,以報仇為由還俗。在一部分西藏中貴族的支援下,噶爾丹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當看到侄子媳婦長相誘人、秀色可餐的時候,強行霸佔,並將侄子趕走。在走頭無路的時候投靠了自己的叔叔,當羽翼漸豐的時候,他就搶佔叔叔的地盤兒。被叔叔狠狠的教訓了一頓後,他又請來岳父幫忙報仇。當把叔叔打敗後,他又回過頭來收拾岳父。噶爾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奸詐狡猾、冷血無情,為了利益他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為了利益他任何人又可以出賣。既無道德的底線,又無做人的節操,試想?這樣的一個人去成就大業,老天爺自然不會眷顧。所以,人格的缺失是噶爾丹康熙的第一個原因。

    元朝滅亡後,蒙古人被趕到了漠北草原,朱元璋數次派兵圍剿,也沒有消滅北元勢力。朱棣即位後,曾經五徵蒙古,基本上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實質性的效果。所以,蒙古勢力在英宗時期完全不把明朝放在眼裡,土木堡一戰,明朝顏面掃地,國力大衰。而滿清和蒙古一直保持良好的睦鄰關係,雙方之間或是通婚,或是互通有無。皇太極時期,漠南蒙古(內蒙古)已經歸順清朝,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都表示臣服清朝。

    康熙三十年,漠北蒙古的三個汗國發生矛盾,因而互起刀兵。於是清朝政府出面調停矛盾各方,康熙皇帝親赴多倫(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主持了歷史上著名的多倫會盟。經過一週時期的撮商,最終三個汗國和解,並表示永遠接受清朝統治。於是康熙皇帝還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還在當地修建了一座匯宗寺,寓意四海之內匯於一統。(康熙皇帝劇照)

    而噶爾丹對多倫會盟是不屑一顧的,依舊是不斷的蠶食漠南及漠北蒙古的土地,發動侵略它們的戰爭,並口出狂言要和康熙平分天下。所以,康熙皇帝御駕親征,決心消滅夜郎自大的噶爾丹。

    康熙三十年(1690年),清軍三路出擊,在烏蘭木通遭遇噶爾丹主力,雙方展開激戰。噶爾丹大敗,率二十多騎逃之夭夭。

    康熙三十五年,清軍還是三路出擊,昭莫多一戰,噶爾丹依舊大敗,遂率幾十騎亡命天涯。此時噶爾丹已經窮途末路、四面楚歌,但是他依舊冥頑不化,拒不接受清朝招撫。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大軍抵達寧夏時,噶爾丹左右親信紛紛來降。不久便傳來噶爾丹被部下殺死的訊息。五月中旬康熙皇帝勝利回京。眾叛親離、人心盡失是噶爾丹失敗的又一原因。從此,蒙古三部:西蒙古、南蒙古、北蒙古全部歸清朝統治管轄。

  • 4 # 歷史茶坊

    噶爾丹確實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只可惜生錯了年代,遇上了康熙這樣強勁的對手。他是也先的後裔,其父巴圖爾琿臺吉是衛拉特蒙古四大部落之一的準噶爾部首領。這裡先交代一下當時蒙古的情況。

    蒙古是一個遊牧民族,一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蒙古長期處於一種分裂狀態,歷史上只有鐵木真(成吉思汗)於宋開禧二年(1206)年將整個蒙古統一起來,建立了大蒙古國。但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因為繼承人的問題又再度分裂。明朝建立後,蒙古分為韃靼、瓦剌、朵顏。清朝初期,蒙古分為衛拉特、喀爾喀、察哈爾。

    衛拉特蒙古生活在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區,又稱西蒙古,主要有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和土爾扈特四大部落。噶爾丹就是後來準噶爾部的首領,但在父親巴圖爾琿臺吉死後,兄長僧格繼承了臺吉之位,此時的噶爾丹還在西藏學習佛法。1670年,僧格在準噶爾貴族的內訌中被暗殺,噶爾丹還俗返鄉,召集父親和兄長的舊部,擊敗了暗殺僧格的車臣臺吉,繼承了準噶爾大汗之位。掌握了統治權後,噶爾丹野心勃勃,積蓄力量,打敗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車臣汗,統一了衛拉特蒙古。

    1678年,噶爾丹獲得達賴喇嘛的贈號“博碩克圖汗”。此後,噶爾丹實施近攻遠交的戰略,用十年時間先後征服了天山南北,勢力遍及中亞各地,建立了準噶爾汗國。西征大獲全勝之後,噶爾丹把目光投向了東進。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率領3萬準噶爾騎兵,大舉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抵抗失利,部族被迫內遷。

    1690年,噶爾丹率軍長驅東進,進入科爾沁草原、錫林格勒草原,在赤峰附近的烏蘭布通南下,意圖與清軍一決勝負。康熙皇帝意識到噶爾丹的狼子野心,不將其一舉擊潰將後患無窮,決定御駕親征。1690年7月,封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左路軍出古北口。封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右路軍出喜峰口。8月1日,兩路大軍彙集烏蘭布通,與準噶爾騎兵激戰三日,大敗噶爾丹。

    噶爾丹率數千殘兵逃遁至科布多,以此為基地休養生息,以圖再戰。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再度御駕親征,組織十萬大軍,分三路約期夾擊噶爾丹。同年五月,大將費揚古率領西路軍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敗噶爾丹殘部,噶爾丹僅率數十騎逃脫。1697年四月,眾叛親離,四處逃竄的噶爾丹在科布多服毒自盡,終年54歲。噶爾丹與清軍作戰失敗主要有以三個原因:

    一.對手過於強大。清軍不僅有兵力優勢,還裝備有重型火炮,是剋制騎兵的利器。御駕親征的康熙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英主。

    二.戰略失誤。1688年冬,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率部出逃,噶爾丹在內部分裂的情況下,率騎兵千里奔襲,孤軍深入,犯了兵家大忌。

    三.外交失利。1680年,清朝與沙俄達成《尼布楚條約》,劃定額爾古納河為國界。但沙俄必須保證不干涉他國內政,致使噶爾丹企圖藉助沙俄兵力的計劃落空。

    這些因素造成噶爾丹最終功虧一簣,兵敗身死。1698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派遣使臣,獻上噶爾丹屍骸,向清朝表示臣服。

    噶爾丹從一個部落首領歷經十餘年征戰,建立了地域遼闊、實力雄厚的準噶爾汗國,成為廣闊草原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誓死不降,體現出一代梟雄的桀驁不馴和高貴氣節。如若不是遇上國力鼎盛時期的清王朝和史所罕見的康熙皇帝,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 5 # 龍拳舞秀

    我的觀點跟其他人不一樣,準格爾汗國的國力和經濟實力雖然不如清朝,但這不是他敗於康熙的主要原因,事實上,清朝能擺平準格爾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後花了近百年,為何?

    在我看來,一個國家或政權初興起時,其實力和戰鬥意志都處於上升期,那麼他的戰鬥力就會很強,而且不易退縮。此時準格爾汗國確實處於上升期,所以十分強大難纏,或許真的不比成吉思汗時差。然而,此時的清朝也是剛興起入關不久,也是處於上升期的階段,因此,雙方交戰,誰都很難滅誰,誰都不會輕易怯戰後退。雙方都處於上升期,攻擊性、擴張性都很強,單用軍事手段,很難分出高下,那麼就只能比拼國力和運氣了,而滿清據有中原,人力物力財力等綜合優勢明顯。但儘管如此,清朝跟準格爾汗國也打了近百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才最終擊敗準格爾,完成新疆的統一。

    再看成吉思汗崛起時,周邊是個什麼情況。金朝,此時已建國一百多年,國家早已安定無事許久,軍隊戰鬥力早已退化。西夏同樣,建國已近200年,久無戰事,銳氣血性已失,戰鬥力也不復當年了。西遼,此時已80多年,而且政局不穩,剛被外賊篡了權,戰鬥力也可想而知。南宋,不用說,龜縮著安定了多年,即使被金國壓迫保持著較好的戰備和戰鬥意志,但攻擊性並不強,也不行。

    眾所周知,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話是非常正確的,是一句戰爭真理!一方面進攻方保持著軍隊戰鬥力、韌度,和戰鬥意志的活性,另一方面,攻擊方有氣勢、有目的性、迴旋空間大等優勢,所以,攻方往往處於強勢、優勢、主動位置;守方,處於弱勢、衰勢、消極位置,一般而言,攻擊方勝率更大!加上攻擊方又處於國勢上升增長期,守方處於衰落安樂期,那麼戰爭結果就更加顯而易見。蒙軍積極性強,屢屢來攻,小敗也不影響難纏,而夏金宋,消極防守,疲於奔命,敗多而積終成無法挽回的劣勢,最後都被蒙古征服了。但是蒙古騎兵雖強,在野戰和開闊地帶難逢敵手,但在面對農耕文明的城池防禦戰時,還是有很大難度的,遊牧民族並不擅長城池的攻堅,所以,蒙古軍打夏、金都打了20多年才滅國,打宋朝更是打了45年才成功,期間還折損一位大汗。而對比中亞、西亞、東歐的遊牧半遊牧開闊地帶的政權國家,蒙軍可謂是一路橫掃,閃電滅國,這就是區別!所以,成吉思汗時的蒙古帝國能橫掃亞歐大陸,建立空前帝國,是存在運氣的,周邊都是些老邁安樂國。而準格爾汗國崛起時,面對的是同樣也處於上升期的清帝國,就很難取勝了,事實上大清方面也表示跟準格爾汗國戰得很艱難,對方很難纏,無他,也是上升期的關係!而準格爾在征服鬆散的喀爾喀、西藏和中亞政權時,卻是得心應手、順風順水。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崛起能有多大成就,與周邊國家是否處於上升期有很大關係,比拼的不僅僅是軍隊數量、國家實力、將領才能,還要看國勢新舊運氣!因為上升期的國家,擴張性很強、有戰鬥意志、軍隊戰鬥力也就強,也就很難纏!

  • 6 # 大山35698

    葛爾丹面對是大一統的大清國,而成吉思汗面對的是夏金宋,夏金宋之間還在互相攻打,力量不斷削弱中!另外十七世紀初的火器還沒有完全壓倒冷兵器和馬隊,準格爾縱有很多俄製火槍火炮也難以應對康熙的大炮火銃和馬隊!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準格爾汗國一直是蒙古各部中實力較大的一支,也是離北京最遠的一隻。由於天高皇帝遠,準格爾汗一直不奉清廷號令,到了葛爾丹在位時,準格爾吞併蒙古大片土地,已成為僅次於大清和俄羅斯的東亞第三大勢力,奈何烏蘭木通一戰,葛爾丹兵敗被殺。那麼葛爾丹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呢?其一,準格爾與大清國力差距。

    葛爾丹雖然佔地千里土地遼闊(700餘萬平方公里)甚至於不輸大清,但是葛爾丹的土地大多是草原,地廣人稀,所以葛爾丹的兵力並不多,據史料記載只有15萬左右。但是大清地廣人多,人口過億,加之康熙平定了三藩和臺灣,內部穩定糧食充足,而且清軍和忠於大清朝的蒙古騎兵加起來兵力超過了二十萬,葛爾丹自然不能和清軍相提並論。

    其二,武器配置和人員戰鬥力不同

    實際上當時是葛爾丹與清朝—蒙古聯軍作戰,忠於康熙皇帝的蒙古軍屬於精銳力量,清軍也一直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而且清軍有險勁的仿製西洋大炮,在當時屬於超強的作戰力,這種裝備對於葛爾丹來說,就是毀滅性的災難,因為他的部隊,除了少量的火槍除外,並沒有其他可以抵抗清軍的重型火器。要知道騎兵最怕的就是密集的火器了,所以葛爾丹的失敗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 8 # 北洋海軍炮手

    準確點說,葛爾丹和康熙的交鋒,實際上是處於復興時期的蒙古和上升期的清朝為爭奪蒙古的宗主權展開的角逐。而且,準噶爾歷代領導人都在和清朝爭奪蒙古的宗主權,最後在鼎盛時期的清朝強力軍事打擊下,準噶爾最終成為了歷史。

    準噶爾引起的蒙古復興,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質量,準確點說就是此時蒙古都是歪脖樹,只有準噶爾這一棵小樹能長成大樹。但是問題是準噶爾經濟上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表現,人口上更沒有什麼優勢,再加上地緣上,準噶爾的崛起威脅了清朝的國土安全,所以清朝必欲除之而後快。策妄阿拉布坦曾經說,自己有十萬部隊,如果按照這個資料,估計準噶爾有人口五十萬。而清朝有多少人口?上億的人口。在生產力低下的古典時代,經濟生產水平取決於勞動力的多少,而清朝龐大的人口決定了清朝的經濟生產是準噶爾比不上的。因此,清朝可以隨時組織一支大軍對準噶爾發動軍事行動,而準噶爾能頂住清軍幾波攻擊就兩說了。

    而且,清朝的經濟水平足夠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所需的費用,尤其是清朝可以大量的進口並仿製西洋軍火,而準噶爾在這方面遠不如清朝隨意。從清朝和準噶爾歷次會戰的案例就可以看出,清軍往往憑藉密集、兇猛的火力戰勝準噶爾的軍隊,即便是準噶爾依然維持著人馬具甲的重騎兵,也很難在清軍密集的火力打擊下衝破清軍的步兵方陣。康熙年間,清朝還未達到全盛,因為康熙年間清朝還處於上升期,此時清朝的國力還無法支援一場滅國之戰。到了乾隆年間,清朝達到了全盛,國庫存銀長期維持在六千萬兩之巨;同時由於準噶爾反覆無常,嚴重威脅到了清朝的國土安全,因此清朝才最終滅亡了準噶爾,並置伊犁將軍來負責邊防。

    所以,蒙古最後復興的苗頭,因為清朝正處於鼎盛期而被掐斷。

    全文完

  • 9 # 菩薩我想對你說

    噶爾丹和康熙在歷史上都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嫋雄人物,兩個人在十七世紀末期進行的那場如史詩般的對決,他們可真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噶爾丹從一出生就光芒萬丈,據說是溫薩活佛投胎轉世。少年時期的噶爾丹,師從扎什倫布寺四世班禪,其後又跟隨達賴喇嘛學習。長期的系統學習,讓他打下了深厚的佛學基礎,也讓他具備了敏銳的眼光和聰慧的頭腦。

    當時的準噶爾部落位於天山以北,本來屬於蒙古瓦剌部落的一部分,後來在噶爾丹的統領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吞沒了其他周圍的部落,佔領了天山南北廣闊的土地,並且建立了準噶爾汗國,可見準噶爾確實是位天才,而且當時才26歲的準噶爾建立準噶爾封建遊牧帝國後,威震蒙古各部,還有著當年元朝侵佔中原的雄偉壯志和野心,夢想著成為成吉思汗一樣的大英雄,於是膽大包天揮師東進,康熙看到這個局面不淡定了,當時康熙在成功平叛三藩之亂和解決臺灣問題以後,決定親征噶爾丹,而且還是三次御駕親征。

    那麼,實力那樣雄厚的他,為何最後會敗給康熙呢?

    其一,噶爾丹的綜合實力不足以抗衡康熙。

    就個人素質而言,噶爾丹稍遜康熙一籌。噶爾丹雖然也算飽學之士,但其接受的教育大多侷限於佛學之類,缺乏全面系統的培養,導致他政治眼光短淺,戰略眼光短視,一味猛打直衝,不計後果。康熙出生帝王之家,從小就被當做儲君培養,其文治武功更是出類拔萃,遠非噶爾丹可比。而且康熙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在《庭訓格言》中自述:“聖人一生,只在志學。”

    就軍事實力而言,噶爾丹擁有的兵力不過區區幾萬,雖然從俄羅斯借了戰力強勁的火槍隊,發明了“駝城戰術”。讓火槍隊隱蔽在駝城的後面射擊,然後再用蒙古的精銳騎兵衝鋒,具備很強的殺傷力。但康熙傾全國之力,聖旨一下,就可以調集十幾萬甚至數十萬軍隊。而且,康熙還擁有重武器火炮部隊,一陣炮火過後,噶爾丹就只剩下丟盔棄甲,狼狽逃竄的份兒。

    就綜合國力而言,雖然在平定三藩的過程中,清朝靡費頗多,但康熙擁有沃野千里的中原糧倉,又經過多年的悉心經營,綜合國力再不濟,也比噶爾丹的區區草原和浩瀚沙漠強。就人口數量而言,噶爾丹只是擁有百萬人口的遊牧民族,要想撼動人口上億的大清王朝,無異於螞蟻撼大象,人口數量成了噶爾丹無法修復的硬傷。

    第二個原因是,噶爾丹內部是離心離德的,後院經常起個火。

    噶爾丹有一個侄子,名字叫策妄阿拉布坦,也就是被殺將領準噶爾汗首領僧格的兒子,本來這個汗王的位置是屬於這個策妄阿拉布坦的,但是噶爾丹在當年平叛的過程中,直接把汗王的位置奪走了,導致策妄阿拉布坦心生恨意,一直都有奪回這個應該屬於自己的位置。

    第三個原因是,沙俄關鍵時刻跑路。

    沙俄一直都對清朝的東北領土面面相覷,就在暗地裡支援噶爾丹的做法,希望自己可以在其中獲利。但是沙俄兩次在雅克薩之戰中非常慘敗之後,在1689年和清政府簽訂了條約,清政府不僅給沙俄割了部分存在爭議的領土,還把沙俄的邊境貿易給加大了,這就實現了安撫沙俄的目的。沙俄就答應不會再支援噶爾丹,而是保持中立。

    噶爾丹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他能從一個小小的遊牧民族,和大清朝抗衡了近十年,把康熙都給逼得親自出徵了,也可以被稱為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含成語的歇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