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南朝居士
外戚坐大威脅皇權,那其他人坐大就不威脅皇權了?
功臣後裔、宗室子弟、外戚、地方豪強、士族。
東漢時代宗室子弟為官的比較少,功臣後代、地方豪強、士族是主流,外戚一般是直接進入決策圈的,沒有根基。
東漢是徵辟制,舉孝廉,也就是孝子廉吏,怎麼認定是孝子廉吏呢?地方的郡守決定的,郡守給這個機會給誰呢?肯定是名士、豪強子弟、士族子弟吧?這些人就成了郎官,在皇宮當差,以後就可以做官。
所以,東漢計程車族實力很大,像袁紹、楊彪這樣的四世三公的貴族很多,像曹操,爺爺是大宦官曹騰,父親是太尉曹嵩,如果皇帝身邊都是這樣的,皇帝有多大權力,可以而知了。
這些人組成的外廷系統,最初丞相是有決策權的,西漢武帝以後,用內外庭制度,剝奪了外廷丞相的決策權,使其稱為執行機構,內庭就用外戚,官職為大將軍,最早大將軍就是衛青了,主決策權,這樣內外庭相互制約。
所以,外戚實際上是皇帝構建的權力格局,是用來平衡外廷官員的,用外戚進入中樞,主決策權,外廷主執行權。
外戚一般難以威脅皇權的,除非跟外廷官員苟合,制約機制失效,但如果這樣,外戚就會被清理出局的,比如何進、
如果不用外戚,皇帝還能用誰呢?所以如李世民、李治、李隆基這些唐朝皇帝都用外戚,要知道,唐朝已經開始科舉制了,官員開始官僚化了,但依然不得不用外戚。
相較於士大夫、貴族集團,外戚要收拾起來容易得多,跋扈將軍梁冀厲害吧?可以殺皇帝,廢立皇帝,結果呢?竇太后一死,桓帝馬上聯合宦官把梁冀收拾了,
像霍光、王鳳、王莽、梁冀、長孫無忌這樣威脅皇權的外戚有,但大多數還是安全的,皇帝要收拾起來相對容易。
如果沒有了外戚,都是董卓、曹操、司馬懿這樣的人,皇帝怎麼辦呢?
-
3 # 三國逐夢
外戚,指的是封建王朝帝王的母親和妻子方面的親戚,因為親近皇帝,自然容易顯貴,從而掌握大權,尤其是繼任皇帝還小的時候。大權在握後,人一般容易發飄,甚至不將皇帝看在眼裡,自然就以悲劇收場。班固對西漢的外戚就十分感慨,說從漢高祖到漢平帝(後是皇太子孺子嬰,再之後是王莽)二百年中,外戚後庭受寵聞名的有二十多人,但是能平安保全下來的,“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後四人而已”,其餘不是被族滅,就是被流放。而這四人也是趕上了大漢國力強盛、帝王英明的時機,外戚不具備執掌朝堂的條件。
西漢因王莽篡國而滅亡,東漢自然會得到教訓,光武帝劉秀的作為開國皇帝,自然不會犯這個錯誤,而且也比較強勢,手下英才輩出,自然不會讓外戚專權的事情出現。後宮也被其削減為皇后、貴人兩個等級。貴人還能配金印紫綬,但俸祿也不過粟數十斛,而其餘美人、宮人、采女,連品秩都沒有。要是得不到皇帝的寵幸,只能泯然眾人。充入後宮的人,也必須是“良家童女”、“姿色端麗,合法相者”,進而“擇視可否”,即所謂“明慎聘納,詳求淑哲”,是有一套詳盡的制度的。
到了漢明帝時,能夠遵照這一點,永平三年立伏波將軍馬援的幼女為皇后,也是這一年,漢明帝令人在雲臺圖畫光武功臣二十八人,其中沒有馬援。他選了個好皇后,因父親死後被冤枉,新息侯爵位被奪,所以比較早熟,一生儉樸,侍人和善,更是明白外戚顯貴大多不會有好結果,所以對親族約束十分嚴厲,也不允許皇帝給她的親族封侯。“宮教頗修,登建嬪後,必先令德,內無出閫之言,權無私溺之授,可謂矯其敝矣”。直到漢章帝時,馬援才算是被平反,追封忠成侯。但是,到了漢章帝以後,“漸用色授,恩隆好合,遂忘淄蠹”,皇后竇氏因無子而嫉妒,進讒言導致太子被廢,其母自殺。
漢章帝十八歲即位,但死的時候才三十一歲,漢和帝十歲即位,無法親政,竇太后臨朝攝政,任命他的兄弟居親要之地。弟弟竇憲為侍中,後因為派人刺殺入朝的齊王之子,被勒令閉門,擔心被誅殺,於是趁著南匈奴單于請求攻擊北匈奴的機會,請命出征,前後兩次大敗北匈奴,被封為大將軍,竇篤為衛尉,竇景為執金吾,竇瑰光祿勳……東漢王朝外戚把持朝政由是開端。以竇憲為首強大外戚集團形成,於是竇憲有了不臣之心。後來漢和帝聯合宦官,殺掉竇憲的爪牙,奪取了竇憲的權力,將其趕回封國,逼其自殺,宗族大部被流放。
漢和帝死時二十七歲,才出生百天的幼子即位,他的皇后鄧綏臨朝攝政,任命他的哥哥鄧騭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這是儀同三司的開始。等到漢殤帝夭折,又立十三歲的漢安帝,繼續臨朝攝政。鄧騭因徵羌有功,拜大將軍,加特進,鄧氏一族多人封侯,食邑萬戶。鄧騭還算得上不錯的外戚,徵召了很多名士,對鄧綏的一些超規格的賞賜也拒絕接受,但鄧綏卻是因為自家兄弟的幫忙,一直壓制著皇帝,直到去世,漢安帝欲收權,不久之後鄧騭就被宦官誣陷,絕食而死,親族或被殺,或流放。
漢安帝死死後,他的皇后閻姬臨朝攝政,沒有立漢安帝的兒子,而是立了更小的濟北王的兒子劉懿為帝,讓他的哥哥閻顯任車騎將軍,不久後就殺了漢安帝的舅父大將軍耿寶,閻氏兄弟各居權要,把持朝政。可惜的是,短短兩百餘日,劉懿夭折,還未等他們新立皇帝,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就聯合誅殺他們的黨羽大長秋江京,立漢順帝,閻姬被逐,閻氏兄弟兄弟被殺,家屬被流放。
漢順帝死後,兩歲的兒子漢衝帝即位,他的皇后梁妠臨朝攝政。梁家的外戚之路,從漢章帝時就開始了,漢和帝就是出自梁氏女,只不過那時候竇氏外戚掌權,打壓梁氏,梁貴人及其父被殺,梁家人自然小心翼翼,這也是梁商為何在被漢順帝任命為大將軍後小心翼翼的原因。梁商去世,梁冀又被漢順帝被任命為大將軍。但梁冀是典型的官二代,他出生的時候,竇氏外戚早已伏誅,性格自然與其父不同,“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又好臂鷹走狗,騁馬鬥雞”,等到手握大權後,更是無人能制。梁氏外戚集團是東漢外戚中執掌權力最長的,前後達二十餘年,也是最顯赫的。就以梁冀來說,衝帝夭折,立八歲的漢質帝,因被其稱為“跋扈將軍”,就毒死了漢質帝,再立十五歲的漢桓帝,益封萬三千戶。幾年之後,太后歸政,但漢桓帝還是不得不看梁冀的臉色,梁冀又增食邑,合計三萬戶,元嘉元年,“入朝不趨,斂履上殿,謁贊不名,禮儀比蕭何;悉以定陶、成陽餘戶增封為四縣,比鄧禹;賞賜金錢、奴婢、採帛、車馬、衣服、甲第,比霍光”,權勢達到頂峰。除他自己外,梁氏“一門前後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等到漢桓帝聯合宦官奪權,梁冀自殺,梁家被誅殺殆盡,只是金錢就抄出了三十多億。
漢桓帝死後無子,朝臣迎立漢靈帝劉協為帝,他的皇后竇妙臨朝攝政,其父竇武為大將軍;漢靈帝死,他的皇后何氏臨朝攝政,大將軍何進輔政,不過這兩個外戚集團還未來得及鞏固勢力,把持朝政,就被宦官誅殺。東漢的皇帝不是不限制外戚專權,而是制度沒有執行下去。簡單來說,皇帝年幼不能視事,就只能靠太后,畢竟是自家人,總比外人可靠。但作為婦人,感情用事是不可避免的,她們更相信自己的親人,依靠親族來幫助掌控朝廷,這就給了外戚集團掌握大權的機會,以至於不斷出現外戚專權的現象。
-
4 # 君山話史
在光武帝與漢明帝兩朝,外戚並無勢力。這一方面得益於兩位皇后(陰麗華與馬皇后)的賢淑,另一方面也是皇帝有意識地預防外戚干政。外戚干政的嚴重後果,從西漢的歷史便可看出,篡奪漢室的王莽便是外戚集團的一員。漢明帝對外戚十分提防,據《後漢書》:“帝遵奉建武制度,無敢違者。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他在列“雲臺二十八將”名單時,特地將岳父馬援排除在外,以絕外戚窺政之心。
到漢章帝時,竇氏外戚勢力開始膨脹。竇皇后的哥哥竇憲、弟弟竇篤以火箭般的迅度竄起。有竇皇后作後盾,竇憲當上侍中兼虎賁中郎將,竇篤當上黃門侍郎。此時漢章帝正寵幸竇皇后,正所謂愛屋及烏,對竇氏兄弟也格外關照,不斷地賞賜他們,竇氏一時風光無限。
竇憲這個人很有野心,他利用外戚的招牌,四處結交士大夫,招羅了一班賓客,不斷地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王候、貴族、公主都對竇憲十分畏懼,誰也不敢冒犯他。這更令竇憲目中無人,膽大包天,不可一世。他囂張到什麼程度呢?佔便宜居然佔到皇室公主頭上了。
當時竇憲看了一塊田園,這塊田園屬於沁水公主,她是漢明帝的女兒。竇憲想把這塊田園據為己有,便開出很低的價錢,明擺著是要強奪豪取。面對竇憲的強勢,以沁水公主之尊,竟然不敢拒絕,只得自認倒黴,吃啞巴虧。
然而,竇憲最終栽跟頭了。漢章帝獲得真相後,怒斥道“公主的田園你都敢搶,還像趙高那樣指鹿為馬,欺上瞞下,居心叵測,實在令人感到恐怖。如今,貴為公主尚且遭到強取豪奪,何況是小民呢?我且告訴你,拋棄你竇憲,就如同拋棄一隻雛鳥或一隻死老鼠罷了。”
皇帝做出如下的裁決:撤消竇憲的官職,勒令他把田園歸還給沁水公主。
雖然竇憲沒有遭到應有的法律制裁,可是終明章帝一朝,他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作為一名君主,漢章帝性格過於寬厚,才會令外戚狐假虎威,囂張跋扈,最後也沒有治罪,這就埋下了禍根。
漢章帝去世後,竇氏外戚重新興起,開啟東漢外戚專權之先河。
在東漢歷史上,有兩大毒瘤,其一是外戚,其二是宦官。
是什麼土壤培育出外戚之禍這朵邪惡之花呢?有果必有因。這個因,很令人驚訝。
第一個因,東漢皇帝多是短命。
東漢總共有十四個皇帝,活過四十歲的只有三個,分別是前兩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二歲)、漢明帝(四十八歲)與末代皇帝漢獻帝(五十三歲)。其餘十一位皇帝,沒有一個超過三十五歲,甚至有三個嬰兒皇帝,沒活過三歲。短命皇帝之多,在中國各個朝代中堪稱第一。
第二個因,東漢皇后大多不生育。
皇后的數量要比皇帝多,一個皇帝可能有兩、三個皇后。我們知道,皇后生的兒子是嫡子,要繼承皇位的。東漢十四個皇帝,除開國皇帝光武帝是自己打天下的,其餘十三個皇帝都是繼承大統。這十三個皇帝裡,有幾個是皇后所生呢?只有兩個,其餘的十一個都不是。
皇帝短命、皇后不生育,與外戚之禍有什麼關係呢?
有關係,而且有直接的關係。
皇帝短命帶來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繼位者都是未成年的小孩甚至嬰兒。除了前三任皇帝之外,其餘的十一位皇帝,登基時無一人超過十五歲,全部是未成年人。登基時年齡最大的是漢桓帝,當時也只有十四歲。這些未成年人要管理一個龐大的國家,顯然力不從心,太后臨朝聽政就成必然了。
太后作為一個女流之輩,久居深宮,沒有能力約束眾臣,只能信任自家的兄弟、親戚,這便導致了外戚勢力的興起。
更糟糕的是,這些皇帝大多不是太后的親生兒,與太后沒有血親關係。太后顯然更願意把權力交給與自己有著血親關係的外戚,而不是皇帝。小皇帝們自從登基後,便受到太后—外戚勢力的壓迫,內無實權,外無可以引為羽翼的臣僚,即便他們長大成人,也改變不了大權旁落的現實。
只有一個辦法能奪回大權:政變。
別的朝代是臣子搞政變,東漢是皇帝搞政變。皇帝搞政變,無一例外,都是靠宦官的幫忙。漢和帝政變,整垮了竇氏外戚;漢順帝政變,整垮了閻氏外戚;漢桓帝政變,整垮了梁氏外戚。
大致說來,東漢宮廷長期存在兩大利益集團,一為“太后—外戚”集團,一為“皇帝—宦官”集團,兩大集團勢力此消彼長。一般規律是這樣的:皇帝登基之初,太后臨朝,外戚力量雄厚;然而外戚集團最終幾乎無一例外地被剷除、連根拔起,宦官勢力取而代之,直到皇帝死後,新的外戚興起為止。
太后臨朝必用外戚,皇帝奪權必用宦官。
因此,終東漢一朝,外戚之禍與宦官之禍此起彼伏,朝廷永無寧日。
-
5 # 源稚生
誠邀。
在中國歷史上,外戚專權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的三大隱患之一,外戚專權指的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把持朝廷政權的現象。皇帝年幼時,外戚往往干政擅權,中國尤以漢朝為烈。漢武帝晚年立小兒子劉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鉤弋夫人自盡,就是為防外戚專政。漢哀帝、漢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繼把持朝政,釀成王莽代漢的結局。
為何會出現外戚專權,其實不無道理。歸根到底是封建社會的男權和本家繼承製度 首先一個新皇帝剛繼承皇位,要找一個核心幫手,這個核心幫手要帶有三個重要因素:首先是忠心和有能力;其次 有能力這點在男權社會決定了這個人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個男的 ;最後 要保證忠心的話就必須要有利益捆綁的。這種情況下,最好就是直系親屬,畢竟給外人的利益,競爭對手也可以給,直系親屬就不同了,肯定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本家繼承製度中,新皇帝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的兄弟叔伯,靠這些人肯定是不行的,那麼外戚呼之欲出。
在中國,漢朝的外戚專權是一大政治特徵,皇帝一方面任用外戚,另一方面還防備著外戚,西漢自景帝開始一直到滅亡,外戚一直伴隨皇權左右,直到漢朝滅亡,西漢的興盛和滅亡都離不開外戚在政壇的作用。
《後漢書》:“帝(明帝)遵奉建武制度,無敢違者。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東漢建立以後,光武帝吸取西漢教訓,禁止外戚過多參與朝政,光武帝透過政治改革,扶持尚書檯,建國後的功臣大多都接近養老,能參與朝政的只有鄧禹,賈復,李通三人,而另一方面,光烈皇后也禁止後族過多參與政治,這保持了良好的政治風氣,漢明帝繼位後,遵循光武帝的政策,沒有過多的更改和違背。
但是到了漢章帝時,雖然漢章帝也有治國才能,但是他過於放縱外戚,種下了日後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政的遠因。那麼東漢為何不限制外戚專權呢?
漢章帝時,竇氏外戚勢力開始膨脹。竇皇后的哥哥竇憲、弟弟竇篤以火箭般的迅度竄起,有竇皇后作後盾,竇憲當上侍中兼虎賁中郎將,竇篤當上黃門侍郎。此時漢章帝正寵幸竇皇后,正所謂愛屋及烏,對竇氏兄弟也格外關照,不斷地賞賜他們,竇氏一時風光無限。竇憲這個人很有野心,他利用外戚的招牌,四處結交士大夫,招羅了一班賓客,不斷地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王侯、貴族、公主都對竇憲十分畏懼,誰也不敢冒犯他。
漢章帝性格過於寬厚,才會令外戚狐假虎威,囂張跋扈,最後也沒有治罪,這就埋下了禍根,漢章帝去世後,竇氏外戚重新興起,開啟東漢外戚專權之先河。
在中國歷史上,東漢皇帝多是短命,東漢總共有十四個皇帝,活過四十歲的只有三個,分別是前兩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二歲)、漢明帝(四十八歲)與末代皇帝漢獻帝(五十三歲)。其餘十一位皇帝,沒有一個超過三十五歲,甚至有三個嬰兒皇帝,沒活過三歲。短命皇帝之多,在中國各個朝代中堪稱第一。
皇帝短命帶來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繼位者都是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是嬰兒。除了前三任皇帝之外,其餘的十一位皇帝,登基時無一人超過十五歲,全部是未成年人,登基時年齡最大的是漢桓帝,當時也只有十四歲。而如果是讓這些未成年人管理一個龐大的國家的話,顯然是力不從心的,所以太后臨朝聽政就成了必然的了。但是太后作為一個女流之輩,且久居深宮,並沒有能力約束眾臣,也就只能信任自家的兄弟、親戚,這便導致了外戚勢力的興起。
總而言之:太后臨朝必用外戚,皇帝奪權必用宦官,因此終東漢一朝,外戚之禍與宦官之禍此起彼伏,東漢也陷入了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的情況,而這在當時,也是十分無奈的情況,雖然有心壓制外戚,但是有心無力啊!
回覆列表
西漢漢成帝登基為帝,他的母親王政君尊為皇太后,後來雖然漢成帝駕崩後無子,他的侄子劉欣登基為帝,是為漢哀帝,但王政君還是尊為太皇太后。但漢哀帝英年早逝,同樣無子。
這時王莽和王政君取得權利,選了年幼的漢平帝為帝,沒多久漢平帝又被毒殺,王莽就立了孺子嬰為繼承人,從此王莽大權在握,加官進爵,最終導致王莽篡漢。
但是到了東漢中後期,東漢又出現了外戚專政的局面,本來西漢是因外戚而滅亡,那東漢為什麼還是出現了這種現象呢?
其實在東漢早期,皇帝還是很壓制外戚的,東漢早期也很少有外戚專權的現象,但是到了後來,因為新皇登基年幼,就需要有人輔助,身為他母親的皇太后就以輔政為由大權在握,同時扶植和封賞她孃家之人。
慢慢的就導致外戚大權在握,並且出現專權的情況,而皇帝長大後,希望取回權利,無奈滿朝文武都依附於外戚,皇帝不知道誰可以相信,唯一能相信的就是他身邊的宦官。
最終皇帝依靠著宦官奪回權利,消滅外戚勢力,因為宦官有功,皇帝當然要封賞和重用宦官,因為皇帝對宦官的信任,最終又導致宦官專權。
到皇帝駕崩後,新皇登基為帝,新皇同樣年幼,長大後的新皇想奪回權利,只能依靠著他的母親家的人,也就是外戚。最終皇帝依靠外戚奪回大權,這樣最後又導致外戚專權。之後皇帝又依靠宦官從外戚手裡取回權利。
就這樣,東漢陷入了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的情況。然而東漢出現這樣的情況,卻也是很無奈的。雖然東漢早期有壓制外戚的情況,但後來還是沒有壓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