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暑溫是感受暑溫疫毒引起的時行疾病,以高熱、抽搐、昏迷為主要特徵。本病發 病突然,變化迅速,病程中可發生內閉外脫,呼吸不整的危象。重症患兒可留有嚴重的後 遺症。本病好發於夏秋季節,南方發病較北方早。多發於10歲以下小兒。由於普遍進行 預防接種,故發病率已明顯下降。
現代醫學稱之為流行性乙型腦炎。該病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蚊蟲是主要 傳播媒介。乙腦病毒主要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廣泛的病變。本病起病急驟,體溫迅速上升, 伴頭痛、嘔吐、嗜睡,病後24小時出現昏迷或驚厥。
【病因病機】
一、病因
小兒暑溫為感受暑溫邪毒所致。小兒神氣怯弱,氣血未充,不耐暑熱耗傷,陰液、陽 氣易隨汗洩,從而構成發病的基礎。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暑毒內襲。暑溫疫毒侵襲人體,一般按衛、氣、營、血規律傳變。
2. 常證病機
(1) 邪在衛氣 暑溫疫毒首襲衛表,衛氣閉鬱而見發熱。由於邪熱迅速由表入裡,陽 明熱熾,胃熱亢盛,灼津耗陰,可見壯熱、口渴、便秘之症; 又暑多夾溼,溼阻於中,氣 機不暢,則見胸悶、腹脹、噁心、口渴而不欲飲等症。
(2) 邪入氣營 病邪由氣分傳入營分,則營陰受損,心神被擾,故見神昏; 若熱極化 火,引動肝風,則表現為驚厥。
(3) 邪陷營血 邪毒不解,內陷血分,陰傷血燥,動風動血,而致吐血、便血、衄 血。暑邪由營血入心,擾亂心神則見神昏躁擾; 熱擾營血,引動肝風則反覆驚厥。
(4) 內閉外脫 暑溫疫毒熾盛,直陷厥陰,可致壯熱、神昏、抽搐; 或邪入營血,傷 及少陰,心腎陽衰,可見面色灰白、大汗肢厥等內閉外脫之象。
暑溫疫毒傷津耗氣,病之後期,除見餘熱未清,津液不足之低熱、煩躁、盜汗之症; 還易出現氣血營陰虧損,心肝腎三髒陰精大傷而致陰虛陽亢,虛風內動或筋脈失養之神智 痴呆、肢體拘急、手足蠕動或瘛瘲、肢體癱瘓之症。
【臨床表現】
本病的病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1.初熱期 (發病開始的3~4日) 起病急驟,可見發熱、頭痛、嗜睡、嘔吐、精神 萎靡。極重型在發病1~2日就出現高熱、驚厥、意識障礙等極期的表現。
2.極期 高熱、嗜睡或昏迷、驚厥,深、淺反射消失,肌張力增高,腦膜刺激徵陽 性,肢體痙攣,錐體束徵陽性,不自主運動,不對稱肢體癱瘓。嚴重者可出現呼吸、迴圈 衰竭,極重型患者可死於極期。大多數患者在發病7~10日,體溫開始下降,病情逐漸改 善,進入恢復期。
3.恢復期 大多數患者症狀逐漸好轉、消失而痊癒。嚴重病例恢復較慢,需1~3個 月以上逐漸恢復正常。
4.後遺症期 少數患者在發病半年以後仍留有意識障礙、痴呆、失語、癱瘓等後遺 症。如堅持鍛鍊和治療,部分患者仍能恢復。
【診斷與鑑別診斷】
1. 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大多集中於7、8、9三個月份。
2. 起病急驟,臨床可見高熱、頭痛、嘔吐、嗜睡或煩躁不安,甚則抽搐、昏迷。
3.查體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徵、錐體束徵、肢體痙攣、不自主運動、不對稱肢體 癱瘓等。
4. 實驗室檢查: ①外周血白細胞計數: 病初多在 (10~20)×109,中性粒細胞增高 至80%以上。②腦脊液檢查: 外觀無色透明或微混,壓力增高,白細胞計數多在 (50~ 500) ×106/L,少數可達1000×106以上,白細胞分類約在5日內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 後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稍高,糖正常或略高,氯化物正常。③免疫血清學檢查: 可測定 患者雙份血清中的特異抗體,恢復期的抗體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才能確定診斷。應 慎做腰椎穿刺,必要時先用脫水劑。
二、鑑別診斷
1.疫毒痢 亦多發於夏秋季節,起病急驟,發病迅猛,在發病1 ~2日內未出現下痢膿血 以前,可見高熱、抽搐、昏迷。可以肛拭子取便送鏡檢和培養,根據檢查結果而進行確診。
2.小兒麻痺證 本病初期症狀輕,並有反覆發熱、肢體疼痛、拒絕撫抱,繼而肢體 萎軟、癱瘓。小兒暑溫起病急,初期即見高熱、頭痛、嘔吐、抽搐、昏迷,恢復期見肢體 癱瘓、不自主運動等。
【辨證治療】
一、辨證要點
1. 辨輕重 發熱不重,輕度頭痛,噁心嘔吐,輕度嗜睡,抽搐發作次數不多,時間 短暫者為輕證; 持續高熱,劇烈頭痛,嘔吐,昏迷,頻繁抽搐者為重證。
2.辨外風、內風與虛風 在發病初期,因熱盛動風而驚厥,一經熱退,神清驚止者 為外風; 進入極盛期的抽搐多反覆發作,不易緩解,並伴高熱不退、昏迷,一般為邪竄心 肝所致的內風; 恢復期的抽搐表現為抖動,或不自主動作,伴低熱、口乾等陰虛血燥症 狀,多為虛風。
3.辨發熱 應分清表熱、裡熱、實熱、虛熱,或表裡同病。小兒暑溫起病急驟,衛 分證極短暫,或起病即見氣分證候,或衛氣同病,或氣營兩燔。若起病早,身熱,微惡風 寒,少汗者為病在衛分的表熱證; 若壯熱不退,口渴引飲,煩躁不安,甚則四肢抽搐,為 表邪入裡屬裡實熱證; 在疾病恢復期所見的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等症,則歸屬於陰血不 足的虛熱。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清暑開竅。
2.具體治法 急性期以清暑透表為先,佐以芳香化溼,使邪從外洩; 暑邪入裡,宜 苦寒清熱,佐以通腑洩熱; 邪鬱化火,入營入血,則宜苦寒合鹹寒清營瀉火。結合痰證、 風證,施以豁痰開竅、鎮驚息風等法。恢復期及後遺症期治以扶正祛邪。餘邪未盡,虛熱 不退,治以養陰清熱或調和營衛; 痰蒙清竅,神識不明,治以豁痰開竅或洩濁醒神; 內風 擾動,肢體失用,治以益氣活血祛風或搜風通絡舒筋。
三、分證論治
(一) 急性期
1. 邪犯衛氣
證候表現: 突然起病,發熱,微惡風寒,或但熱不寒,頭痛,噁心嘔吐,煩躁不安, 或嗜睡,或高熱時出現驚厥。偏熱者,見壯熱口渴,便秘溲黃,舌質紅,舌苔黃厚,脈洪 數; 偏溼者,兼胸悶,脘痞,便溏,神倦,舌質紅,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 暑溫疫毒初入衛氣,正邪交爭,則高熱持續; 邪熱上擾清陽,氣血逆亂而 致頭痛; 暑邪犯胃,胃熱壅盛,氣機升降失司,則見噁心嘔吐; 邪熱上擾心神,則煩躁不 安; 邪熱引動肝風,故而驚厥; 熱邪偏盛,陽明熾熱,傷及津液,則見壯熱口渴,便秘溲 黃,舌質紅,舌苔黃厚,脈洪數; 溼邪偏盛,閉阻脾陽,而見胸悶,脘痞,便溏; 穢濁蒙 蔽清陽,而致神倦嗜睡; 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為溼重之象。
治法: 疏衛清氣,消暑開竅。
方劑: 偏衛分證用新加香薷飲 (《溫病條辨》) 加減。偏氣分證用蒼朮白虎湯 (《醫方 簡義》) 加減。
方解: 新加香薷飲方中以辛溫芳香之香薷發汗解表,祛暑化溼; 配以鮮扁豆花、金銀 花、連翹辛涼芳香,清透暑熱; 佐以辛溫之厚朴化溼除滿。蒼朮白虎湯為白虎東加蒼朮, 在大清氣熱的同時配以苦溫燥溼之蒼朮,合方共除氣分溼熱。
加減: 若暑熱偏盛,口渴明顯,小便短赤,加鮮荷葉、甘菊花以解暑透熱; 若暑溼偏 重,見胸悶、脘痞、便溏、神倦,加藿香、佩蘭、滑石以清利暑溼,理氣除滿。毒火蘊結 大腸而便秘者,加大黃、瓜蔞通腑洩熱; 高熱驚厥者,加鉤藤、殭蠶、葛根以疏風清熱 止痙。
(二) 極期
1. 疫毒傷營
證候表現: 壯熱不退,頭痛劇烈,口渴引飲,煩躁不安,神昏譫語,頸項強直,四肢 抽搐,甚則喉間痰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舌苔黃糙,脈洪數或弦數。
證候分析: 暑熱之邪蘊於氣分,化火入營而致氣營兩燔。暑熱之邪燔熾陽明氣分,故 高熱,頭痛,煩躁不安,口渴引飲; 肝主筋,熱盛引動肝風則頸項強直,四肢抽搐; 邪熱 灼津,煉液為痰,痰蒙心竅則神昏譫語; 痰隨風動,阻塞氣道,故而喉間痰鳴; 氣分熱 盛,腸腑燥結,津液被灼,則便秘溲赤; 舌質紅絳,舌苔黃糙,脈洪數或弦數為氣營兩燔 之徵。
治法: 涼營瀉火,清暑開竅。
方劑: 清瘟敗毒飲 (《疫疹一得》) 加減。
方解: 方中生石膏、知母清陽明氣分之熱; 連翹疏解達邪; 黃連、黃芩、山梔子瀉火 解毒; 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清營涼血。
加減:高熱,神昏譫語者,選用 “三寶”。至寶丹開竅安神; 紫雪丹解熱清利; 安宮 牛黃丸清熱解毒,開竅醒神。高熱,四肢抽搐者可加羚羊角、鉤藤平肝息風; 高熱,腹脹 便秘,頻繁抽搐,舌質紅起刺,舌苔黃糙,脈洪大者,可加大黃、芒硝以通腑洩熱,使邪 毒從下而洩。
2. 邪在營血
證候表現: 身熱夜甚,神志模糊,兩目上視,牙關緊閉,頸項強直,手足拘急,反覆 驚厥,或衄血、吐血、便血、面板斑疹,唇舌紫暗焦乾。舌質紫絳且幹,或光滑如鏡,舌 體捲縮僵硬,舌苔薄,或剝脫,脈沉細數。
證候分析: 邪毒熾盛陷入營血,陰血受傷,陰不制陽則身熱夜甚; 邪熱傷及心肝,心 主神明,心神被擾則神志模糊; 肝血不足,筋脈失養則牙關緊閉,頸項強直,手足拘急; 血燥動風則反覆驚厥; 肝主目,肝陰內傷,目絡失養則兩目上視; 血熱旺盛,血絡受損, 則見面板斑疹,衄血,吐血,便血。舌質紫絳且幹,或光滑如鏡,舌體捲縮僵硬,舌苔 薄,或剝脫,脈沉細數均為熱在營血,陰液耗傷之象。
治法: 清營涼血,消暑開竅。
方劑: 清營湯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方中犀角 (水牛角) 清心營之熱; 玄參、麥冬清熱養陰; 金銀花、連翹、竹葉 清熱透營; 黃連清心熱,燥溼濁; 丹參活血化瘀,消血結,散瘀熱。
加減: 反覆驚厥,加羚羊角、鉤藤平肝息風,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鎮驚安神。
3. 內閉外脫
證候表現: 起病急驟,在壯熱、神昏、口噤、抽搐之際,突然面色灰白,呼吸微弱, 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灰暗,舌質絳,舌體胖嫩,脈沉細或沉伏欲絕。
證候分析: 素體虛弱之小兒不耐暑邪疫毒,直陷厥陰,或病之極期,邪入營血,內傳 少陰心腎,而致陽衰證候。臨證可見暑熱熾盛,內閉心營之壯熱,神昏譫語,抽搐,口 噤; 又見邪毒傷正,心腎陽氣衰竭,真陽外脫之面色灰白,呼吸微弱,大汗淋漓,四肢厥 冷,口唇灰暗,舌質絳,舌體胖嫩,脈沉細或沉伏欲絕的危象。
治法: 清暑開竅,開閉固脫。
方劑: 獨參湯 (《傷寒大全》) 或參附龍牡救逆湯 (驗方) 送服至寶丹 (《太平惠民 和劑局方》)。同時積極採取現代醫學的搶救。
方解: 人參回陽救逆; 附子溫補腎陽; 龍骨、牡蠣潛陽固脫。
(三) 恢復期
1. 餘熱未盡
(1) 陰虛發熱
證候表現: 低熱或不規則發熱,多朝輕暮重,伴顴紅,手足心熱,口乾,心煩,偶有 驚惕,小便短少。舌質紅起刺,舌苔光剝,脈細數。
證候分析: 暑熱傷陰,餘邪留戀,故低熱,顴紅,手足心熱,口乾,心煩,小便短 少; 陰虛風動,則見驚惕; 舌質紅起刺,舌苔光剝,脈細數為陰虛有熱之徵。
治法: 養陰清熱,清暑開竅。
方劑: 青蒿鱉甲湯 (《溫病條辨》) 加味。
方解: 方中青蒿清熱透絡,引邪外出; 鱉甲性寒,滋陰以退虛熱; 生地、丹皮、知母 養陰涼血清熱。
加減: 加鉤藤、珍珠母平肝息風鎮驚; 石斛、天花粉養陰生津。
(2) 營衛不和
證候表現: 低熱,多汗,汗出不溫,或面色淡白,精神萎靡,四肢欠溫,小便清長。 舌質淡,舌體胖嫩,脈細數。
證候分析: 素體陽氣不足,加之病後失調,衛陽不能護外,營陰不能內守,營衛失 和,而見上述之症。
治法: 調和營衛,清暑開竅。
方劑: 黃芪桂枝五物湯 (《金匱要略》) 加減。
方解: 方中黃芪益氣固表; 桂枝、白芍溫陽調和營衛; 生薑、大棗補益脾胃。
加減: 加龍骨、牡蠣潛陽斂汗,寧神止驚; 太子參、山藥益氣健脾。
2. 痰蒙清竅
(1) 痰火未清
證候表現: 狂躁不寧,虛煩不眠,舌質紅,舌苔黃糙或光剝。
證候分析: 痰火內擾,心肝熱盛,則狂躁不寧,舌質紅,舌苔黃糙; 陰虛火旺,心神 不寧,則虛煩不眠,舌苔光剝。
治法: 清熱豁痰,清暑開竅。
方劑: 龍膽瀉肝湯 (《蘭室秘藏》) 加減。
方解: 方中龍膽草、山梔子、黃芩清瀉心肝實火; 柴胡疏肝理氣; 當歸、生地、甘草 養血滋陰,和中益胃; 車前子、澤瀉、木通利溼祛痰。
加減: 若陰虛火旺,加阿膠、酸棗仁、五味子以滋陰清熱安神。
(2) 痰濁內阻
證候表現: 意識不清,或痴呆、失聰,舌謇失語,吞嚥困難,或喉間痰鳴,舌苔 厚膩。
證候分析: 痰濁內蒙清竅,故見意識不清,或痴呆、失聰; 痰阻舌根,夾內風阻於經 絡,故舌謇失語,吞嚥困難; 痰隨氣升,肺氣失降,則喉間痰鳴; 舌苔膩為痰濁內阻之象。
治法: 豁痰洩濁,清暑開竅。
方劑: 蘇合香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解: 本方蘇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芳香開竅; 青木香、白檀香、沉香、乳香、 丁香、香附行氣解鬱,散寒化濁,除臟腑氣血瘀滯; 蓽茇散寒止痛開鬱; 犀角、硃砂清熱 鎮心安神; 白朮補氣健脾,燥溼化濁; 煨訶子收澀斂氣。
加減: 伴有低熱,舌苔黃膩者,加黃芩、梔子、膽南星等清化痰熱。
3. 內風擾動
(1) 風邪留絡
證候表現: 以強直性癱瘓為主,見肢體拘緊,甚則角弓反張等。
證候分析: 風邪內竄,流注經脈,氣血痺阻,故肢體強直而癱瘓。
治法: 清暑開竅,搜風通絡。
方劑: 止痙散 (《方劑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編) 加味。
方解: 方中全蠍、蜈蚣鎮痙通絡。
加減: 加地龍、烏梢蛇以增強搜風之功; 當歸、紅花、木瓜有養血活血、化瘀舒筋功 用,且防止蟲類藥物辛烈溫燥之弊。
(2) 虛風內動
證候表現: 震顫樣抖動及不自主動作,或癲癇樣發作,伴多汗,口乾,低熱等。舌紅 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 熱病傷陰,久則損及肝腎,而致腎水不能涵濡肝木,陰虛血燥,內風擾 動,則見震顫樣抖動及不自主動作,或癲癇樣發作; 陰虛有熱故多汗,口乾,低熱。
治法: 滋陰息風,清暑開竅。
方劑: 大定風珠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方中生雞子黃為血肉有情之品,滋陰息風,為治虛風的主藥; 龜板、阿膠、首 烏滋腎養陰; 鱉甲、生地、麥冬養陰洩熱; 白芍養血柔肝; 麻仁養陰潤燥; 牡蠣平肝潛 陽; 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陰。
加減: 若陰不復,損及陽氣,導致氣陰兩虧,而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肢弱不用, 脈沉無力者,加太子參、黃芪益氣健脾; 若肢體拘攣強硬加地龍、紅花活血通絡。
四、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1) 高熱 針刺大椎、合谷、曲池; 點刺十宣、少商、商陽,放血少許。
(2) 抽搐 針刺合谷、內關、曲池、太沖、後溪,中等刺激。
(3) 神昏 針刺人中、湧泉,交替使用。
(4) 肢體強直性癱瘓 上肢針刺曲池、肩髃、外關; 下肢針刺環跳、陽陵泉、足三 裡、血海。
(5) 失語 針刺啞門、風池、風府。
(6) 智力減退 針刺百會、印堂、神門。
(7) 吞嚥困難 針刺天突、廉泉、內庭。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積極滅蚊,截斷傳播途徑。
2.按時進行乙腦疫苗預防接種。
3.認真做好疫情報告和家庭訪視,對病人要早發現、早隔離 (一般須隔離至體溫正 常)、早治療,以控制傳染源。
二、調護
1. 患兒居室要保持涼爽通風,室溫控制在20℃~28℃。密切觀察體溫、呼吸、脈搏、 血壓、精神狀態、面色、瞳孔及神經系統體徵。
2. 經常拍背和翻身。保持口腔清潔。經常變換體位,清潔面板,防止褥瘡。抽痙者, 可用包紗布的壓舌板放在上下牙齒間,以防舌咬傷。
4.恢復期和遺留後遺症的患兒,應積極配合針灸、推拿、按摩及適當的被動鍛鍊, 使其儘快恢復。
小兒暑溫是感受暑溫疫毒引起的時行疾病,以高熱、抽搐、昏迷為主要特徵。本病發 病突然,變化迅速,病程中可發生內閉外脫,呼吸不整的危象。重症患兒可留有嚴重的後 遺症。本病好發於夏秋季節,南方發病較北方早。多發於10歲以下小兒。由於普遍進行 預防接種,故發病率已明顯下降。
現代醫學稱之為流行性乙型腦炎。該病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蚊蟲是主要 傳播媒介。乙腦病毒主要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廣泛的病變。本病起病急驟,體溫迅速上升, 伴頭痛、嘔吐、嗜睡,病後24小時出現昏迷或驚厥。
【病因病機】
一、病因
小兒暑溫為感受暑溫邪毒所致。小兒神氣怯弱,氣血未充,不耐暑熱耗傷,陰液、陽 氣易隨汗洩,從而構成發病的基礎。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暑毒內襲。暑溫疫毒侵襲人體,一般按衛、氣、營、血規律傳變。
2. 常證病機
(1) 邪在衛氣 暑溫疫毒首襲衛表,衛氣閉鬱而見發熱。由於邪熱迅速由表入裡,陽 明熱熾,胃熱亢盛,灼津耗陰,可見壯熱、口渴、便秘之症; 又暑多夾溼,溼阻於中,氣 機不暢,則見胸悶、腹脹、噁心、口渴而不欲飲等症。
(2) 邪入氣營 病邪由氣分傳入營分,則營陰受損,心神被擾,故見神昏; 若熱極化 火,引動肝風,則表現為驚厥。
(3) 邪陷營血 邪毒不解,內陷血分,陰傷血燥,動風動血,而致吐血、便血、衄 血。暑邪由營血入心,擾亂心神則見神昏躁擾; 熱擾營血,引動肝風則反覆驚厥。
(4) 內閉外脫 暑溫疫毒熾盛,直陷厥陰,可致壯熱、神昏、抽搐; 或邪入營血,傷 及少陰,心腎陽衰,可見面色灰白、大汗肢厥等內閉外脫之象。
暑溫疫毒傷津耗氣,病之後期,除見餘熱未清,津液不足之低熱、煩躁、盜汗之症; 還易出現氣血營陰虧損,心肝腎三髒陰精大傷而致陰虛陽亢,虛風內動或筋脈失養之神智 痴呆、肢體拘急、手足蠕動或瘛瘲、肢體癱瘓之症。
【臨床表現】
本病的病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1.初熱期 (發病開始的3~4日) 起病急驟,可見發熱、頭痛、嗜睡、嘔吐、精神 萎靡。極重型在發病1~2日就出現高熱、驚厥、意識障礙等極期的表現。
2.極期 高熱、嗜睡或昏迷、驚厥,深、淺反射消失,肌張力增高,腦膜刺激徵陽 性,肢體痙攣,錐體束徵陽性,不自主運動,不對稱肢體癱瘓。嚴重者可出現呼吸、迴圈 衰竭,極重型患者可死於極期。大多數患者在發病7~10日,體溫開始下降,病情逐漸改 善,進入恢復期。
3.恢復期 大多數患者症狀逐漸好轉、消失而痊癒。嚴重病例恢復較慢,需1~3個 月以上逐漸恢復正常。
4.後遺症期 少數患者在發病半年以後仍留有意識障礙、痴呆、失語、癱瘓等後遺 症。如堅持鍛鍊和治療,部分患者仍能恢復。
【診斷與鑑別診斷】
1. 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大多集中於7、8、9三個月份。
2. 起病急驟,臨床可見高熱、頭痛、嘔吐、嗜睡或煩躁不安,甚則抽搐、昏迷。
3.查體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徵、錐體束徵、肢體痙攣、不自主運動、不對稱肢體 癱瘓等。
4. 實驗室檢查: ①外周血白細胞計數: 病初多在 (10~20)×109,中性粒細胞增高 至80%以上。②腦脊液檢查: 外觀無色透明或微混,壓力增高,白細胞計數多在 (50~ 500) ×106/L,少數可達1000×106以上,白細胞分類約在5日內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 後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稍高,糖正常或略高,氯化物正常。③免疫血清學檢查: 可測定 患者雙份血清中的特異抗體,恢復期的抗體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才能確定診斷。應 慎做腰椎穿刺,必要時先用脫水劑。
二、鑑別診斷
1.疫毒痢 亦多發於夏秋季節,起病急驟,發病迅猛,在發病1 ~2日內未出現下痢膿血 以前,可見高熱、抽搐、昏迷。可以肛拭子取便送鏡檢和培養,根據檢查結果而進行確診。
2.小兒麻痺證 本病初期症狀輕,並有反覆發熱、肢體疼痛、拒絕撫抱,繼而肢體 萎軟、癱瘓。小兒暑溫起病急,初期即見高熱、頭痛、嘔吐、抽搐、昏迷,恢復期見肢體 癱瘓、不自主運動等。
【辨證治療】
一、辨證要點
1. 辨輕重 發熱不重,輕度頭痛,噁心嘔吐,輕度嗜睡,抽搐發作次數不多,時間 短暫者為輕證; 持續高熱,劇烈頭痛,嘔吐,昏迷,頻繁抽搐者為重證。
2.辨外風、內風與虛風 在發病初期,因熱盛動風而驚厥,一經熱退,神清驚止者 為外風; 進入極盛期的抽搐多反覆發作,不易緩解,並伴高熱不退、昏迷,一般為邪竄心 肝所致的內風; 恢復期的抽搐表現為抖動,或不自主動作,伴低熱、口乾等陰虛血燥症 狀,多為虛風。
3.辨發熱 應分清表熱、裡熱、實熱、虛熱,或表裡同病。小兒暑溫起病急驟,衛 分證極短暫,或起病即見氣分證候,或衛氣同病,或氣營兩燔。若起病早,身熱,微惡風 寒,少汗者為病在衛分的表熱證; 若壯熱不退,口渴引飲,煩躁不安,甚則四肢抽搐,為 表邪入裡屬裡實熱證; 在疾病恢復期所見的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等症,則歸屬於陰血不 足的虛熱。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清暑開竅。
2.具體治法 急性期以清暑透表為先,佐以芳香化溼,使邪從外洩; 暑邪入裡,宜 苦寒清熱,佐以通腑洩熱; 邪鬱化火,入營入血,則宜苦寒合鹹寒清營瀉火。結合痰證、 風證,施以豁痰開竅、鎮驚息風等法。恢復期及後遺症期治以扶正祛邪。餘邪未盡,虛熱 不退,治以養陰清熱或調和營衛; 痰蒙清竅,神識不明,治以豁痰開竅或洩濁醒神; 內風 擾動,肢體失用,治以益氣活血祛風或搜風通絡舒筋。
三、分證論治
(一) 急性期
1. 邪犯衛氣
證候表現: 突然起病,發熱,微惡風寒,或但熱不寒,頭痛,噁心嘔吐,煩躁不安, 或嗜睡,或高熱時出現驚厥。偏熱者,見壯熱口渴,便秘溲黃,舌質紅,舌苔黃厚,脈洪 數; 偏溼者,兼胸悶,脘痞,便溏,神倦,舌質紅,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 暑溫疫毒初入衛氣,正邪交爭,則高熱持續; 邪熱上擾清陽,氣血逆亂而 致頭痛; 暑邪犯胃,胃熱壅盛,氣機升降失司,則見噁心嘔吐; 邪熱上擾心神,則煩躁不 安; 邪熱引動肝風,故而驚厥; 熱邪偏盛,陽明熾熱,傷及津液,則見壯熱口渴,便秘溲 黃,舌質紅,舌苔黃厚,脈洪數; 溼邪偏盛,閉阻脾陽,而見胸悶,脘痞,便溏; 穢濁蒙 蔽清陽,而致神倦嗜睡; 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為溼重之象。
治法: 疏衛清氣,消暑開竅。
方劑: 偏衛分證用新加香薷飲 (《溫病條辨》) 加減。偏氣分證用蒼朮白虎湯 (《醫方 簡義》) 加減。
方解: 新加香薷飲方中以辛溫芳香之香薷發汗解表,祛暑化溼; 配以鮮扁豆花、金銀 花、連翹辛涼芳香,清透暑熱; 佐以辛溫之厚朴化溼除滿。蒼朮白虎湯為白虎東加蒼朮, 在大清氣熱的同時配以苦溫燥溼之蒼朮,合方共除氣分溼熱。
加減: 若暑熱偏盛,口渴明顯,小便短赤,加鮮荷葉、甘菊花以解暑透熱; 若暑溼偏 重,見胸悶、脘痞、便溏、神倦,加藿香、佩蘭、滑石以清利暑溼,理氣除滿。毒火蘊結 大腸而便秘者,加大黃、瓜蔞通腑洩熱; 高熱驚厥者,加鉤藤、殭蠶、葛根以疏風清熱 止痙。
(二) 極期
1. 疫毒傷營
證候表現: 壯熱不退,頭痛劇烈,口渴引飲,煩躁不安,神昏譫語,頸項強直,四肢 抽搐,甚則喉間痰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舌苔黃糙,脈洪數或弦數。
證候分析: 暑熱之邪蘊於氣分,化火入營而致氣營兩燔。暑熱之邪燔熾陽明氣分,故 高熱,頭痛,煩躁不安,口渴引飲; 肝主筋,熱盛引動肝風則頸項強直,四肢抽搐; 邪熱 灼津,煉液為痰,痰蒙心竅則神昏譫語; 痰隨風動,阻塞氣道,故而喉間痰鳴; 氣分熱 盛,腸腑燥結,津液被灼,則便秘溲赤; 舌質紅絳,舌苔黃糙,脈洪數或弦數為氣營兩燔 之徵。
治法: 涼營瀉火,清暑開竅。
方劑: 清瘟敗毒飲 (《疫疹一得》) 加減。
方解: 方中生石膏、知母清陽明氣分之熱; 連翹疏解達邪; 黃連、黃芩、山梔子瀉火 解毒; 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清營涼血。
加減:高熱,神昏譫語者,選用 “三寶”。至寶丹開竅安神; 紫雪丹解熱清利; 安宮 牛黃丸清熱解毒,開竅醒神。高熱,四肢抽搐者可加羚羊角、鉤藤平肝息風; 高熱,腹脹 便秘,頻繁抽搐,舌質紅起刺,舌苔黃糙,脈洪大者,可加大黃、芒硝以通腑洩熱,使邪 毒從下而洩。
2. 邪在營血
證候表現: 身熱夜甚,神志模糊,兩目上視,牙關緊閉,頸項強直,手足拘急,反覆 驚厥,或衄血、吐血、便血、面板斑疹,唇舌紫暗焦乾。舌質紫絳且幹,或光滑如鏡,舌 體捲縮僵硬,舌苔薄,或剝脫,脈沉細數。
證候分析: 邪毒熾盛陷入營血,陰血受傷,陰不制陽則身熱夜甚; 邪熱傷及心肝,心 主神明,心神被擾則神志模糊; 肝血不足,筋脈失養則牙關緊閉,頸項強直,手足拘急; 血燥動風則反覆驚厥; 肝主目,肝陰內傷,目絡失養則兩目上視; 血熱旺盛,血絡受損, 則見面板斑疹,衄血,吐血,便血。舌質紫絳且幹,或光滑如鏡,舌體捲縮僵硬,舌苔 薄,或剝脫,脈沉細數均為熱在營血,陰液耗傷之象。
治法: 清營涼血,消暑開竅。
方劑: 清營湯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方中犀角 (水牛角) 清心營之熱; 玄參、麥冬清熱養陰; 金銀花、連翹、竹葉 清熱透營; 黃連清心熱,燥溼濁; 丹參活血化瘀,消血結,散瘀熱。
加減: 反覆驚厥,加羚羊角、鉤藤平肝息風,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鎮驚安神。
3. 內閉外脫
證候表現: 起病急驟,在壯熱、神昏、口噤、抽搐之際,突然面色灰白,呼吸微弱, 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灰暗,舌質絳,舌體胖嫩,脈沉細或沉伏欲絕。
證候分析: 素體虛弱之小兒不耐暑邪疫毒,直陷厥陰,或病之極期,邪入營血,內傳 少陰心腎,而致陽衰證候。臨證可見暑熱熾盛,內閉心營之壯熱,神昏譫語,抽搐,口 噤; 又見邪毒傷正,心腎陽氣衰竭,真陽外脫之面色灰白,呼吸微弱,大汗淋漓,四肢厥 冷,口唇灰暗,舌質絳,舌體胖嫩,脈沉細或沉伏欲絕的危象。
治法: 清暑開竅,開閉固脫。
方劑: 獨參湯 (《傷寒大全》) 或參附龍牡救逆湯 (驗方) 送服至寶丹 (《太平惠民 和劑局方》)。同時積極採取現代醫學的搶救。
方解: 人參回陽救逆; 附子溫補腎陽; 龍骨、牡蠣潛陽固脫。
(三) 恢復期
1. 餘熱未盡
(1) 陰虛發熱
證候表現: 低熱或不規則發熱,多朝輕暮重,伴顴紅,手足心熱,口乾,心煩,偶有 驚惕,小便短少。舌質紅起刺,舌苔光剝,脈細數。
證候分析: 暑熱傷陰,餘邪留戀,故低熱,顴紅,手足心熱,口乾,心煩,小便短 少; 陰虛風動,則見驚惕; 舌質紅起刺,舌苔光剝,脈細數為陰虛有熱之徵。
治法: 養陰清熱,清暑開竅。
方劑: 青蒿鱉甲湯 (《溫病條辨》) 加味。
方解: 方中青蒿清熱透絡,引邪外出; 鱉甲性寒,滋陰以退虛熱; 生地、丹皮、知母 養陰涼血清熱。
加減: 加鉤藤、珍珠母平肝息風鎮驚; 石斛、天花粉養陰生津。
(2) 營衛不和
證候表現: 低熱,多汗,汗出不溫,或面色淡白,精神萎靡,四肢欠溫,小便清長。 舌質淡,舌體胖嫩,脈細數。
證候分析: 素體陽氣不足,加之病後失調,衛陽不能護外,營陰不能內守,營衛失 和,而見上述之症。
治法: 調和營衛,清暑開竅。
方劑: 黃芪桂枝五物湯 (《金匱要略》) 加減。
方解: 方中黃芪益氣固表; 桂枝、白芍溫陽調和營衛; 生薑、大棗補益脾胃。
加減: 加龍骨、牡蠣潛陽斂汗,寧神止驚; 太子參、山藥益氣健脾。
2. 痰蒙清竅
(1) 痰火未清
證候表現: 狂躁不寧,虛煩不眠,舌質紅,舌苔黃糙或光剝。
證候分析: 痰火內擾,心肝熱盛,則狂躁不寧,舌質紅,舌苔黃糙; 陰虛火旺,心神 不寧,則虛煩不眠,舌苔光剝。
治法: 清熱豁痰,清暑開竅。
方劑: 龍膽瀉肝湯 (《蘭室秘藏》) 加減。
方解: 方中龍膽草、山梔子、黃芩清瀉心肝實火; 柴胡疏肝理氣; 當歸、生地、甘草 養血滋陰,和中益胃; 車前子、澤瀉、木通利溼祛痰。
加減: 若陰虛火旺,加阿膠、酸棗仁、五味子以滋陰清熱安神。
(2) 痰濁內阻
證候表現: 意識不清,或痴呆、失聰,舌謇失語,吞嚥困難,或喉間痰鳴,舌苔 厚膩。
證候分析: 痰濁內蒙清竅,故見意識不清,或痴呆、失聰; 痰阻舌根,夾內風阻於經 絡,故舌謇失語,吞嚥困難; 痰隨氣升,肺氣失降,則喉間痰鳴; 舌苔膩為痰濁內阻之象。
治法: 豁痰洩濁,清暑開竅。
方劑: 蘇合香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解: 本方蘇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芳香開竅; 青木香、白檀香、沉香、乳香、 丁香、香附行氣解鬱,散寒化濁,除臟腑氣血瘀滯; 蓽茇散寒止痛開鬱; 犀角、硃砂清熱 鎮心安神; 白朮補氣健脾,燥溼化濁; 煨訶子收澀斂氣。
加減: 伴有低熱,舌苔黃膩者,加黃芩、梔子、膽南星等清化痰熱。
3. 內風擾動
(1) 風邪留絡
證候表現: 以強直性癱瘓為主,見肢體拘緊,甚則角弓反張等。
證候分析: 風邪內竄,流注經脈,氣血痺阻,故肢體強直而癱瘓。
治法: 清暑開竅,搜風通絡。
方劑: 止痙散 (《方劑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編) 加味。
方解: 方中全蠍、蜈蚣鎮痙通絡。
加減: 加地龍、烏梢蛇以增強搜風之功; 當歸、紅花、木瓜有養血活血、化瘀舒筋功 用,且防止蟲類藥物辛烈溫燥之弊。
(2) 虛風內動
證候表現: 震顫樣抖動及不自主動作,或癲癇樣發作,伴多汗,口乾,低熱等。舌紅 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 熱病傷陰,久則損及肝腎,而致腎水不能涵濡肝木,陰虛血燥,內風擾 動,則見震顫樣抖動及不自主動作,或癲癇樣發作; 陰虛有熱故多汗,口乾,低熱。
治法: 滋陰息風,清暑開竅。
方劑: 大定風珠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方中生雞子黃為血肉有情之品,滋陰息風,為治虛風的主藥; 龜板、阿膠、首 烏滋腎養陰; 鱉甲、生地、麥冬養陰洩熱; 白芍養血柔肝; 麻仁養陰潤燥; 牡蠣平肝潛 陽; 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陰。
加減: 若陰不復,損及陽氣,導致氣陰兩虧,而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肢弱不用, 脈沉無力者,加太子參、黃芪益氣健脾; 若肢體拘攣強硬加地龍、紅花活血通絡。
四、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1) 高熱 針刺大椎、合谷、曲池; 點刺十宣、少商、商陽,放血少許。
(2) 抽搐 針刺合谷、內關、曲池、太沖、後溪,中等刺激。
(3) 神昏 針刺人中、湧泉,交替使用。
(4) 肢體強直性癱瘓 上肢針刺曲池、肩髃、外關; 下肢針刺環跳、陽陵泉、足三 裡、血海。
(5) 失語 針刺啞門、風池、風府。
(6) 智力減退 針刺百會、印堂、神門。
(7) 吞嚥困難 針刺天突、廉泉、內庭。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積極滅蚊,截斷傳播途徑。
2.按時進行乙腦疫苗預防接種。
3.認真做好疫情報告和家庭訪視,對病人要早發現、早隔離 (一般須隔離至體溫正 常)、早治療,以控制傳染源。
二、調護
1. 患兒居室要保持涼爽通風,室溫控制在20℃~28℃。密切觀察體溫、呼吸、脈搏、 血壓、精神狀態、面色、瞳孔及神經系統體徵。
2. 經常拍背和翻身。保持口腔清潔。經常變換體位,清潔面板,防止褥瘡。抽痙者, 可用包紗布的壓舌板放在上下牙齒間,以防舌咬傷。
4.恢復期和遺留後遺症的患兒,應積極配合針灸、推拿、按摩及適當的被動鍛鍊, 使其儘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