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位於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這裡地勢高敞,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這是一座千年古剎,中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從1986年以來,新修復的普救寺,寺院建築佈局為上中下三層臺,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為唐代,中軸為宋金兩代,東軸為明清形制),規模恢宏,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託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後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成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簷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迴音效應著稱於世。遊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遊人連連稱奇。據方誌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遊覽勝地。十王堂 十王堂位於普救寺中軸線之西側,形制與羅漢堂相 同並相對而立,一九九八年修復。 佛教說陰間有十王(即十殿閻羅王),堂內因塑有 十王的塑像而得名,當年張生遊寺時曾到過此堂。羅漢堂 羅漢堂位於普救寺中軸線之東側,宋代形制,寬五間,深四椽,單簷懸山頂,前簷後廊,一九八八年修復。 羅漢是“阿羅漢”的省稱,是釋迦牟尼的護法弟子。原在印度只有十六尊者,後來又增加了兩尊。到宋代成為十八羅漢。 《西廂記》中,張生遊寺“數了羅漢”即指此處。彌陀殿 彌陀殿位於普救寺中軸線之南隅。宋代形制。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歇頂。一九八七年修復。殿前菩薩洞頂是寬敞的平臺,供遊人眺覽小憩。 此殿以供阿彌陀佛而得名。阿彌陀佛是梵語的禪音,意思是“無量光明”,又稱無量壽佛。天王殿 天王殿在普救寺中軸線前隅,明代形制,面闊三間,進深四椽, 單簷歇頂,系一九八七年修復。 古印度神話稱須彌山有“四大天王”,佛教也採用其說,宣稱“四大天王”各護一方天下,故稱“護世天王”,俗稱“四大金剛”。
普救寺,位於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這裡地勢高敞,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這是一座千年古剎,中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從1986年以來,新修復的普救寺,寺院建築佈局為上中下三層臺,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為唐代,中軸為宋金兩代,東軸為明清形制),規模恢宏,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託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後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成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簷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迴音效應著稱於世。遊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遊人連連稱奇。據方誌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遊覽勝地。十王堂 十王堂位於普救寺中軸線之西側,形制與羅漢堂相 同並相對而立,一九九八年修復。 佛教說陰間有十王(即十殿閻羅王),堂內因塑有 十王的塑像而得名,當年張生遊寺時曾到過此堂。羅漢堂 羅漢堂位於普救寺中軸線之東側,宋代形制,寬五間,深四椽,單簷懸山頂,前簷後廊,一九八八年修復。 羅漢是“阿羅漢”的省稱,是釋迦牟尼的護法弟子。原在印度只有十六尊者,後來又增加了兩尊。到宋代成為十八羅漢。 《西廂記》中,張生遊寺“數了羅漢”即指此處。彌陀殿 彌陀殿位於普救寺中軸線之南隅。宋代形制。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歇頂。一九八七年修復。殿前菩薩洞頂是寬敞的平臺,供遊人眺覽小憩。 此殿以供阿彌陀佛而得名。阿彌陀佛是梵語的禪音,意思是“無量光明”,又稱無量壽佛。天王殿 天王殿在普救寺中軸線前隅,明代形制,面闊三間,進深四椽, 單簷歇頂,系一九八七年修復。 古印度神話稱須彌山有“四大天王”,佛教也採用其說,宣稱“四大天王”各護一方天下,故稱“護世天王”,俗稱“四大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