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思維方式有許多特點,在世界上是很獨特的,從某種角度看,不妨把中國的思維稱為圍棋思維。綜合與分析是人類思維的共同形式。任何思維都是分析與綜合的統一;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但這並不能排除一個民族思維方式偏重某一側面的事實。中國的哲學思維強調從整體上去把握物件,強調一個物件與有關事物的關聯、滲透和變化。不重視對各個部分的仔細考察,也不承認各部分的獨立性。缺乏分析作基礎的綜合,勢必要依靠直覺領悟。傳統文化培養了華人特別發達的綜合領悟能力;如果說華人聰明,那麼就聰明在這裡。顧準是一位傑出的現代經濟學家和哲學家,在《顧準文集》中,他一再慨嘆華人太聰明,太善於綜合,是「先天的辯證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臘人那樣花大力氣,下「笨功夫」,對事物分門別類加以分析,深鑽細研,因而不能發展出科學來。這是一針見血之論。華人的直覺綜合領悟能力突出表現之一是善於理解人。許多不同國別的觀察者都一致公認,華人在生疏環境中能最先掌握別人的特點,並且善於處理好關係,贏得好感。中國思維像毛筆字。一筆一筆看看不出好壞。它不注意精確,只注意總體的配合、氣勢、神韻。它的美感存在在於總體組合,而不在於部分,部分的獨立性沒有價值。華人愛講「察言觀色」,對人的觀察依靠綜合直覺。孔子觀察人的方法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孟子說的方法更具有中國思維的特色:「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一面聽他講什麼,一面觀察他的眼睛,就能充分掌握這個人的心靈。這就是把一個人講的話與他的眼光綜合起來,依靠直覺掌握物件。可見,「察言觀色」從孟子開始就成為了一種認識人的理論。在更大的範圍,對社會、政治的估價,華人也多用綜合領悟方法。古代資訊落後,可供分析的資料不多,人們常憑藉少量事實,靠綜合領悟得出重要結論。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片落葉觸動平日積累的資訊,靈感來了,就能預先知道局勢將有變化。諸葛亮的《隆中對》固然有不少分析,卻更多靠天才的綜合領悟。所謂「見微知幾」,「幾」不是機會,而是一種兆頭,是神妙的預見。《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諸葛亮和周瑜分別在手掌中寫下一個「火」字,兩位天才將領都對局勢有了共同的直覺,綜合領悟出必須火攻。可是當真的準備火攻時,才發現需要東風。事先沒有考慮到東風這一關鍵因素,正是直覺綜合思維的弱點;這隻有透過精確的、細緻的分析才能發現。「火攻」是靈感,是綜合直覺悟出的道理,是中國式思維的優點;沒有考慮到東風這一條件,則是不可原諒的疏忽,是缺乏分析的可怕後果。如果沒有「借東風」這場戲,火上燒赤壁就失敗定了。某種程度不妨把華人的上述綜合領悟式思維稱作「圍棋思維」。圍棋是中國的發明,它現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精確分析思維的影響,把一目半目的勝負視為最終目標,這和華人原來的興趣有所不同。但從整體上看,圍棋的思維方式仍然能體現中國的思維傳統。圍棋的黑子、白子都沒有個性,沒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單個的子沒有獨立性,無足輕重;一切得看這一子在全盤棋局中的地位│它和其它子的關聯而定(這和倫理觀念中個人的地位多麼相似)。圍棋沒有固定的攻擊目標,只要能在棋盤上任何一處奪取地盤就行。下圍棋無法用精確分析的方法,只能靠綜合領悟,靠直覺的天賦。比如,圍棋講究「形」和「勢」,似乎佔優勢,但「形」不好,就可能轉化為劣勢。敵方的陣地,本來不可能打入的,一旦自己一方在附近的子多,形成「厚勢」,就可以因外勢變化而「佔勢欺人」,乘勢打入。下圍棋的人都知道「脫先」的重要。但何時能脫先卻不容易判斷。該搶先手而不搶,就會坐失良機;但不該搶而搶了,就會吃大虧。這很大程度依靠對全域性的綜合判斷。權衡輕重得失。圍棋不能孤立地考慮一塊地盤的得失,必須考慮所有各塊棋的關聯;常常一塊棋本是贏的,因為周圍的棋發生變化而轉化為敗棋。許多塊棋互動作用,形成錯綜複雜的局勢。這種錯綜複雜局勢從區域性說可以精確計算,但從整體上說則無法靠精確分析判斷其未來發展,只能靠綜合直覺去把握。圍棋中的轉化非常多:這塊棋交換那塊棋,死棋變為活棋,「圍魏救趙」、「聲東擊西」、「虛張聲勢」、「暗渡陳倉」、「無中生有」、「死中求活」……特別是在佈局時,表面分散、互不關聯的子,隱伏著未來的聯絡,而這種聯絡又不是絕對的,有多種轉化可能,再高明的棋手也不能預言其變化,下棋下得好,不可能不靠綜合直覺與領悟。說到轉化,應該指出中國的綜合領悟思維特別重視事物之間的轉化。這種對立面相互滲透轉化的思維,已經深入到中國的廣大人群中。華人運用這種辯證思維觀察各種現象,特別是從不利中找尋有利的因素,是形成樂觀主義的原因之一。哲學家講剝、復、泰、否的轉化,講陰陽兩極的互動作用與轉化;文學家則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普通人群用通俗的語言發明了大量類似警語:「時來運轉」,「天無絕人之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人有旦夕禍福,馬有轉韁之危」,「舍財免災」,「吃一塹,長一智」,「失敗是成功之母」,「苦盡甘來」,「樂極生悲」,「置之死地而後生」,「狗急跳牆」,「吃小虧佔大便宜」……辯證思維使華人有一套高明的處世與人生哲學。順利時強調:「滿招損、謙受益」,強調「居安思危」;不順利時則強調「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前面已經指出,中國思維在具有聰明領悟的優點同時,也有著缺乏分析的嚴重弱點,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在今天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時候,華人除了繼承發揚自己思維的優點外,也要特意克服其弱點,認真學習訓練自己的科學邏輯思維習慣。從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的異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劉適蘭(廣東省深圳棋院,廣東深圳,518000)摘要??研究認為,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由於中西方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兩者在規則、走法上具有差異,尤其是兩棋完全反映出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色。圍繞這個問題,將兩種棋的規則和走法逐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關鍵詞??中國象棋;國際象棋;起源,發展;中國;西方;文化;異同??作為一名國際象棋專業的教練員,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總會難免地經常提起中國歷史淵遠流長的中國象棋。因為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何等的相似:相似的走法,相似的規則,相似的戰略思想,相似的戰術手段。就連國際象棋傳入中國的時候,專業術語也是以中國象棋的習慣叫法來翻譯的。??中國象棋在國內非常普及,很多家庭都會下,許多初學國際象棋的學生都接觸過中國象棋。一般教練在教新學生的時候也會習慣地問他:“會下中國象棋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在講授的過程中,教練就會自然地將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的相似與不同講給學生聽,以便於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筆者在日常被問到有關棋的問題最多的也是:“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有什麼區別?”其實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兩者各有千秋,各有妙趣。但由於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它們在規則、走法上具有差異。縱觀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的發展史和它們之間的差異,就可以從中領略到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以及其他許多遊戲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棋類藝術起源於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是經過提煉和昇華的一種藝術。正如文字、詩歌、音樂、舞蹈、繪畫,無不是來源於生產勞動。而在許許多多遊戲、娛樂、藝術中,唯有這兩個棋種最接近社會的人文環境和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態,它幾乎是人類社會狀態的一個縮影。儘管東西方地域遙遠,社會文化差異很大,但我們不得不驚歎東西方社會的這兩種遊戲卻如此超乎尋常地相似。1?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的起源和發展1.1?國際象棋起源和發展史??國際象棋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有關起源的傳說有各種版本,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它是由古代印度發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種叫做“恰圖蘭卡”的棋,其中有4種棋子:步兵、騎步、戰車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軍隊的組成兵種。“恰圖蘭卡”的進一步發展是“沙特蘭茲”,在棋子和規則上有大規模的改進,開始在中亞各民族廣為流傳。然後這種遊戲透過貿易、戰爭和宗教等多種渠道,由東方向西方傳播,其傳播的大致路線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亞——阿拉伯國家——歐洲。在11世紀末,它已遍及歐洲各國。而國際象棋——“Chess”這個名字也是由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組成的複合詞,意為“將死對方的王”。??據可靠的文字記載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儘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於東方,但從它的演變史以及發展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歐洲定型並流行開來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人們對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變了走法,行棋速度明顯變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華人改為王的配偶--後,像社會革命一樣,連性別也變了。至15世紀末進化為現制。當時它與騎術、游泳、射箭、擊劍、狩獵、作詩並列成為騎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紀,以騎士教育為主導的人們把在下棋當中兇猛的進攻和大無謂的棄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現,而不敢接受棄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認為是怯懦的。但這種騎士風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視防守的戰略思想已經被現代理論所淘汰。??現在,國際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類社會不僅僅把它當作遊戲和娛樂,還當作一門藝術學科、競技體育專案,甚至開發電腦弈棋,向人類智慧挑戰。??國際象棋最早傳入中國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中國留學生把國際象棋帶回國內,但未能普及開來。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將它列為體育專案,才開始逐漸推廣起來。國際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與中國象棋極相似,為了與中國象棋區分開來,人們在前面加上“國際”二字叫國際象棋。在亞洲一些華語地方,也有人稱它為“西洋棋”。國際象棋中6種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國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譯為王;Queen譯為後;Rook:意為城堡,因與車走法一樣,故稱為“車”;Knight:騎士(或稱為爵士),與馬走法類似,稱為“馬”;Bishop:傳教士,與象(相)走法類似,稱為“象”;Pawn譯為兵。1.2?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和發展史??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起源於古代傳說中的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源於傳說中的黃帝;有的認為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期:“象棋,武王所造,其進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爭國用兵戰鬥之術。以象牙飾旗,故曰象棋。”??更多的認為是秦末楚漢相爭時的產物。韓信發明象棋,用以鍛鍊將士的攻殺能力。證據是後世象棋盤上常刻有“楚河漢界”的字樣。無論起源於何時,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受到當時戰爭模式的影響,人文社會的影響,在走法以及規則上不斷地創新,包括兵種的增多。??若從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國象棋成型於北宋,定型於南宋(見南宋詩人劉克莊《象弈一首呈葉潛仲》詩中描繪了棋盤、棋子的形式和下法,與現在流行的下法相同),發展於明朝。基本上最初每個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透過不斷的完善才成為今天的樣子。??有名家說,中國象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總結,其傳統性和封閉性更明顯,不瞭解中國封建文化,就不瞭解中國象棋。2?從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規則的異同看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2.1?棋盤??中國象棋棋盤是由九道直線和十道橫線交叉組成。中間以“楚河漢界”相隔,淋漓地再現了當時兩軍對壘的場景。“楚河漢界”位於鄭州市西北郊的廣武山上,當時西邊為漢王城,東邊為楚王城,諸侯割據,各霸一方。??有趣的是,如果把“楚河漢界”拿開,正好是一張8×8方格的棋盤,與國際象棋棋盤幾乎一樣。“9”是最大個數,在中國古代,象徵著多與廣的意思,“九州”泛指中國。“8”更有無限擴伸、四面八方的喻意。8和9在中西方都喻著無窮大的意思。古代戰爭的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土地,為了佔領更多的地盤,所有充當戰場的棋盤都體現了古人的這種意識。??中西方對於戰場對峙的觀念不同。中國象棋的棋子佔據在交叉點上,透過線(路)與對方交鋒;國際象棋則是面與面的對峙,一馬平川,連界河都不用。這體現了華人的運籌帷幄和遊刃有餘的作戰風格,以及西方古戰場上滿盤皆兵的作戰風格。2.2?棋子??兩個棋種都是三十二個棋子,這一點是相同的,但在棋的種類上有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中國象棋中有“炮”這個兵種,而國際象棋上沒有。??(1) 炮。《續藏經》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棋矣”。根據這個記載,在唐朝前的象棋是沒有炮的,有了炮後,才和現代象棋相近。??而國際象棋裡是沒有這個棋子的。有人認為象棋可能定型於炮戰(北宋為開端)流行之後,而國際象棋定型於出現炮以前。筆者認為這種說法非常含糊,而且在時間上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從兩棋歷史可以看出,象棋的歷史更確切地說是定型的時間明顯早於國際象棋。問題在於中西方對於火藥的使用時間上是不同的。中國古代自從發明“火藥”,便發展為火炮,唐朝甚至更早時便被用於軍事。而火藥在西方則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大約15世紀才由阿拉伯人引入的,那時的國際象棋已基本定型。這一點充分證明了象棋在發展過程中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完善,不斷增添與人文社會更接近的東西。??另外華人的傳統認為戰爭成敗的因素,決定於人的因素加物的因素,所以有車、馬、炮這樣物的因素。而古西方由於生產力的低下,戰爭的成敗更主要取決於各級將士的素質和表現,所以在國際象棋中更體現人的因素。??(2) 將(帥)King。中國象棋裡的將(帥)等同於國際象棋裡的王,雖然威力都不大,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棋子。它被吃掉就意味著一個朝廷的滅亡。所以對它兩個棋種都有嚴密的防衛。中國象棋裡安排了士相來守衛,而國際象棋裡特定了一種叫作“易位”的走法,使它可以從中心兵家必爭之地轉為安全的側翼。??國際特級大師古菲爾德曾經說過:“在開局階段,王是一個嬰兒;在中局階段,王是一個小孩;在殘局階段,王則是一個成年人。”這充分說明了國際象棋裡王的作戰價值,在殘局中人員所剩無幾的時候,它可以四處作戰的優勢就顯露出來。這與中國象棋的將(帥)不能走出“宮”的限制有了根本的區別。而且將、帥還不能見面,這一點也充分表現了中國的古國情,在古中國除了幾個開國皇帝帶兵打仗外,幾乎所有皇帝都是閉門不出的。??(3) 後Queen。這是站在王旁邊的棋子,它最初的走法僅相當於象棋中計程車,到了1475年,我們上面提到過,浪漫的法華人將它威力驟增,橫、豎、斜均可以走,最多可以控制1/3的戰場。性別也變了,成了王的妻子。義大利稱它為Robioso(狂暴的棋子),指其威力巨大。由此可見資產階級文藝復興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在古西方的歷史上,女權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女王的統治屢見不鮮,著名的就有埃及女王、英國女王、丹麥女王、瑞典女王等等。但是儘管它是威力最大的棋子,說到底仍沒有王重要。??而中國象棋裡是沒有“後”這個棋子的,可以說整個中國封建歷史就是一部“父權的歷史”。將(帥)旁邊是兩個士,喻意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4) 車Rook。兩個棋種中,唯一一個走法完全相同的子;最初國際象棋裡的車也是“戰車”的意思,與中國象棋一樣。後來才被確認為城堡。??(5) 象Bishop,馬Knight。國際象棋的象在最初是“戰象”,然後改為“傳令官”,到了文藝復興時代,隨著教會勢力的增大,變為“教士”。它與中國象棋中的相(象)的區別是沒有河界的阻隔。“相”是個文官,所以在中國象棋裡它是不出門打仗的。??國際象棋的馬與中國象棋中的馬最大的區別是在行棋中不被蹩馬腳。在走法上,國際象棋的要求比中國象棋的要求鬆得多,大概是西方當時的社會制度比中國封建的社會制度要寬鬆許多的緣故吧。中國的封建社會,朝廷忠奸難辨,官場腐敗,勾心鬥角,常常使用“絆馬腳”的伎倆,縱使你是一匹良駒俊馬,志在千里,但一旦被人使壞“絆了馬腳”就動彈不得,只得老驥伏櫪,無可奈何了,這種現象在中國象棋可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了。??(6) 兵Pawn。無疑這在兩個棋種中都是人數最多的子,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體保衛王朝,而且是隻能衝鋒不能後退的,在這點上中西方對士兵的要求都一樣。??不同的是中國象棋中的小兵永遠都只是一隻小兵,最多在過河之後變得稍微厲害了一點。但國際象棋中的小兵就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如果勇敢地衝到底線將升格為除了王以外任意一子。這個規定也是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變最終才確定的。最初人們不願接受一方有兩個甚至多個後,這不就變成了一夫多妻了嗎?但遊戲畢竟是遊戲,還要考慮到它的趣味性和邏輯性。兵的區別恰恰又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制度與西方“論功行賞”的傳統。??綜上所述,兩種棋完全反映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具體點應該是中國封建社會與西方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歷史背景。它們的思維方式是富於實踐的、具體的。它們的每個棋子都有特定的含義和功能,各有分工、各盡其職,非常的人性化,所以千百年來得以在民間或是宮廷廣為流傳。棋的發明與每一次演變無不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但無論受到什麼樣的思想影響,棋的發明、變革和發展最終體現的都是廣大勞動者智慧的結晶。
華人的思維方式有許多特點,在世界上是很獨特的,從某種角度看,不妨把中國的思維稱為圍棋思維。綜合與分析是人類思維的共同形式。任何思維都是分析與綜合的統一;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但這並不能排除一個民族思維方式偏重某一側面的事實。中國的哲學思維強調從整體上去把握物件,強調一個物件與有關事物的關聯、滲透和變化。不重視對各個部分的仔細考察,也不承認各部分的獨立性。缺乏分析作基礎的綜合,勢必要依靠直覺領悟。傳統文化培養了華人特別發達的綜合領悟能力;如果說華人聰明,那麼就聰明在這裡。顧準是一位傑出的現代經濟學家和哲學家,在《顧準文集》中,他一再慨嘆華人太聰明,太善於綜合,是「先天的辯證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臘人那樣花大力氣,下「笨功夫」,對事物分門別類加以分析,深鑽細研,因而不能發展出科學來。這是一針見血之論。華人的直覺綜合領悟能力突出表現之一是善於理解人。許多不同國別的觀察者都一致公認,華人在生疏環境中能最先掌握別人的特點,並且善於處理好關係,贏得好感。中國思維像毛筆字。一筆一筆看看不出好壞。它不注意精確,只注意總體的配合、氣勢、神韻。它的美感存在在於總體組合,而不在於部分,部分的獨立性沒有價值。華人愛講「察言觀色」,對人的觀察依靠綜合直覺。孔子觀察人的方法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孟子說的方法更具有中國思維的特色:「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一面聽他講什麼,一面觀察他的眼睛,就能充分掌握這個人的心靈。這就是把一個人講的話與他的眼光綜合起來,依靠直覺掌握物件。可見,「察言觀色」從孟子開始就成為了一種認識人的理論。在更大的範圍,對社會、政治的估價,華人也多用綜合領悟方法。古代資訊落後,可供分析的資料不多,人們常憑藉少量事實,靠綜合領悟得出重要結論。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片落葉觸動平日積累的資訊,靈感來了,就能預先知道局勢將有變化。諸葛亮的《隆中對》固然有不少分析,卻更多靠天才的綜合領悟。所謂「見微知幾」,「幾」不是機會,而是一種兆頭,是神妙的預見。《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諸葛亮和周瑜分別在手掌中寫下一個「火」字,兩位天才將領都對局勢有了共同的直覺,綜合領悟出必須火攻。可是當真的準備火攻時,才發現需要東風。事先沒有考慮到東風這一關鍵因素,正是直覺綜合思維的弱點;這隻有透過精確的、細緻的分析才能發現。「火攻」是靈感,是綜合直覺悟出的道理,是中國式思維的優點;沒有考慮到東風這一條件,則是不可原諒的疏忽,是缺乏分析的可怕後果。如果沒有「借東風」這場戲,火上燒赤壁就失敗定了。某種程度不妨把華人的上述綜合領悟式思維稱作「圍棋思維」。圍棋是中國的發明,它現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精確分析思維的影響,把一目半目的勝負視為最終目標,這和華人原來的興趣有所不同。但從整體上看,圍棋的思維方式仍然能體現中國的思維傳統。圍棋的黑子、白子都沒有個性,沒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單個的子沒有獨立性,無足輕重;一切得看這一子在全盤棋局中的地位│它和其它子的關聯而定(這和倫理觀念中個人的地位多麼相似)。圍棋沒有固定的攻擊目標,只要能在棋盤上任何一處奪取地盤就行。下圍棋無法用精確分析的方法,只能靠綜合領悟,靠直覺的天賦。比如,圍棋講究「形」和「勢」,似乎佔優勢,但「形」不好,就可能轉化為劣勢。敵方的陣地,本來不可能打入的,一旦自己一方在附近的子多,形成「厚勢」,就可以因外勢變化而「佔勢欺人」,乘勢打入。下圍棋的人都知道「脫先」的重要。但何時能脫先卻不容易判斷。該搶先手而不搶,就會坐失良機;但不該搶而搶了,就會吃大虧。這很大程度依靠對全域性的綜合判斷。權衡輕重得失。圍棋不能孤立地考慮一塊地盤的得失,必須考慮所有各塊棋的關聯;常常一塊棋本是贏的,因為周圍的棋發生變化而轉化為敗棋。許多塊棋互動作用,形成錯綜複雜的局勢。這種錯綜複雜局勢從區域性說可以精確計算,但從整體上說則無法靠精確分析判斷其未來發展,只能靠綜合直覺去把握。圍棋中的轉化非常多:這塊棋交換那塊棋,死棋變為活棋,「圍魏救趙」、「聲東擊西」、「虛張聲勢」、「暗渡陳倉」、「無中生有」、「死中求活」……特別是在佈局時,表面分散、互不關聯的子,隱伏著未來的聯絡,而這種聯絡又不是絕對的,有多種轉化可能,再高明的棋手也不能預言其變化,下棋下得好,不可能不靠綜合直覺與領悟。說到轉化,應該指出中國的綜合領悟思維特別重視事物之間的轉化。這種對立面相互滲透轉化的思維,已經深入到中國的廣大人群中。華人運用這種辯證思維觀察各種現象,特別是從不利中找尋有利的因素,是形成樂觀主義的原因之一。哲學家講剝、復、泰、否的轉化,講陰陽兩極的互動作用與轉化;文學家則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普通人群用通俗的語言發明了大量類似警語:「時來運轉」,「天無絕人之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人有旦夕禍福,馬有轉韁之危」,「舍財免災」,「吃一塹,長一智」,「失敗是成功之母」,「苦盡甘來」,「樂極生悲」,「置之死地而後生」,「狗急跳牆」,「吃小虧佔大便宜」……辯證思維使華人有一套高明的處世與人生哲學。順利時強調:「滿招損、謙受益」,強調「居安思危」;不順利時則強調「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前面已經指出,中國思維在具有聰明領悟的優點同時,也有著缺乏分析的嚴重弱點,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在今天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時候,華人除了繼承發揚自己思維的優點外,也要特意克服其弱點,認真學習訓練自己的科學邏輯思維習慣。從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的異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劉適蘭(廣東省深圳棋院,廣東深圳,518000)摘要??研究認為,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由於中西方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兩者在規則、走法上具有差異,尤其是兩棋完全反映出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色。圍繞這個問題,將兩種棋的規則和走法逐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關鍵詞??中國象棋;國際象棋;起源,發展;中國;西方;文化;異同??作為一名國際象棋專業的教練員,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總會難免地經常提起中國歷史淵遠流長的中國象棋。因為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何等的相似:相似的走法,相似的規則,相似的戰略思想,相似的戰術手段。就連國際象棋傳入中國的時候,專業術語也是以中國象棋的習慣叫法來翻譯的。??中國象棋在國內非常普及,很多家庭都會下,許多初學國際象棋的學生都接觸過中國象棋。一般教練在教新學生的時候也會習慣地問他:“會下中國象棋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在講授的過程中,教練就會自然地將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的相似與不同講給學生聽,以便於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筆者在日常被問到有關棋的問題最多的也是:“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有什麼區別?”其實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兩者各有千秋,各有妙趣。但由於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它們在規則、走法上具有差異。縱觀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的發展史和它們之間的差異,就可以從中領略到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以及其他許多遊戲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棋類藝術起源於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是經過提煉和昇華的一種藝術。正如文字、詩歌、音樂、舞蹈、繪畫,無不是來源於生產勞動。而在許許多多遊戲、娛樂、藝術中,唯有這兩個棋種最接近社會的人文環境和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態,它幾乎是人類社會狀態的一個縮影。儘管東西方地域遙遠,社會文化差異很大,但我們不得不驚歎東西方社會的這兩種遊戲卻如此超乎尋常地相似。1?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的起源和發展1.1?國際象棋起源和發展史??國際象棋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有關起源的傳說有各種版本,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它是由古代印度發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種叫做“恰圖蘭卡”的棋,其中有4種棋子:步兵、騎步、戰車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軍隊的組成兵種。“恰圖蘭卡”的進一步發展是“沙特蘭茲”,在棋子和規則上有大規模的改進,開始在中亞各民族廣為流傳。然後這種遊戲透過貿易、戰爭和宗教等多種渠道,由東方向西方傳播,其傳播的大致路線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亞——阿拉伯國家——歐洲。在11世紀末,它已遍及歐洲各國。而國際象棋——“Chess”這個名字也是由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組成的複合詞,意為“將死對方的王”。??據可靠的文字記載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儘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於東方,但從它的演變史以及發展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歐洲定型並流行開來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人們對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變了走法,行棋速度明顯變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華人改為王的配偶--後,像社會革命一樣,連性別也變了。至15世紀末進化為現制。當時它與騎術、游泳、射箭、擊劍、狩獵、作詩並列成為騎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紀,以騎士教育為主導的人們把在下棋當中兇猛的進攻和大無謂的棄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現,而不敢接受棄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認為是怯懦的。但這種騎士風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視防守的戰略思想已經被現代理論所淘汰。??現在,國際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類社會不僅僅把它當作遊戲和娛樂,還當作一門藝術學科、競技體育專案,甚至開發電腦弈棋,向人類智慧挑戰。??國際象棋最早傳入中國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中國留學生把國際象棋帶回國內,但未能普及開來。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將它列為體育專案,才開始逐漸推廣起來。國際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與中國象棋極相似,為了與中國象棋區分開來,人們在前面加上“國際”二字叫國際象棋。在亞洲一些華語地方,也有人稱它為“西洋棋”。國際象棋中6種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國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譯為王;Queen譯為後;Rook:意為城堡,因與車走法一樣,故稱為“車”;Knight:騎士(或稱為爵士),與馬走法類似,稱為“馬”;Bishop:傳教士,與象(相)走法類似,稱為“象”;Pawn譯為兵。1.2?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和發展史??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起源於古代傳說中的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源於傳說中的黃帝;有的認為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期:“象棋,武王所造,其進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爭國用兵戰鬥之術。以象牙飾旗,故曰象棋。”??更多的認為是秦末楚漢相爭時的產物。韓信發明象棋,用以鍛鍊將士的攻殺能力。證據是後世象棋盤上常刻有“楚河漢界”的字樣。無論起源於何時,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受到當時戰爭模式的影響,人文社會的影響,在走法以及規則上不斷地創新,包括兵種的增多。??若從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國象棋成型於北宋,定型於南宋(見南宋詩人劉克莊《象弈一首呈葉潛仲》詩中描繪了棋盤、棋子的形式和下法,與現在流行的下法相同),發展於明朝。基本上最初每個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透過不斷的完善才成為今天的樣子。??有名家說,中國象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總結,其傳統性和封閉性更明顯,不瞭解中國封建文化,就不瞭解中國象棋。2?從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規則的異同看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2.1?棋盤??中國象棋棋盤是由九道直線和十道橫線交叉組成。中間以“楚河漢界”相隔,淋漓地再現了當時兩軍對壘的場景。“楚河漢界”位於鄭州市西北郊的廣武山上,當時西邊為漢王城,東邊為楚王城,諸侯割據,各霸一方。??有趣的是,如果把“楚河漢界”拿開,正好是一張8×8方格的棋盤,與國際象棋棋盤幾乎一樣。“9”是最大個數,在中國古代,象徵著多與廣的意思,“九州”泛指中國。“8”更有無限擴伸、四面八方的喻意。8和9在中西方都喻著無窮大的意思。古代戰爭的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土地,為了佔領更多的地盤,所有充當戰場的棋盤都體現了古人的這種意識。??中西方對於戰場對峙的觀念不同。中國象棋的棋子佔據在交叉點上,透過線(路)與對方交鋒;國際象棋則是面與面的對峙,一馬平川,連界河都不用。這體現了華人的運籌帷幄和遊刃有餘的作戰風格,以及西方古戰場上滿盤皆兵的作戰風格。2.2?棋子??兩個棋種都是三十二個棋子,這一點是相同的,但在棋的種類上有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中國象棋中有“炮”這個兵種,而國際象棋上沒有。??(1) 炮。《續藏經》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棋矣”。根據這個記載,在唐朝前的象棋是沒有炮的,有了炮後,才和現代象棋相近。??而國際象棋裡是沒有這個棋子的。有人認為象棋可能定型於炮戰(北宋為開端)流行之後,而國際象棋定型於出現炮以前。筆者認為這種說法非常含糊,而且在時間上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從兩棋歷史可以看出,象棋的歷史更確切地說是定型的時間明顯早於國際象棋。問題在於中西方對於火藥的使用時間上是不同的。中國古代自從發明“火藥”,便發展為火炮,唐朝甚至更早時便被用於軍事。而火藥在西方則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大約15世紀才由阿拉伯人引入的,那時的國際象棋已基本定型。這一點充分證明了象棋在發展過程中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完善,不斷增添與人文社會更接近的東西。??另外華人的傳統認為戰爭成敗的因素,決定於人的因素加物的因素,所以有車、馬、炮這樣物的因素。而古西方由於生產力的低下,戰爭的成敗更主要取決於各級將士的素質和表現,所以在國際象棋中更體現人的因素。??(2) 將(帥)King。中國象棋裡的將(帥)等同於國際象棋裡的王,雖然威力都不大,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棋子。它被吃掉就意味著一個朝廷的滅亡。所以對它兩個棋種都有嚴密的防衛。中國象棋裡安排了士相來守衛,而國際象棋裡特定了一種叫作“易位”的走法,使它可以從中心兵家必爭之地轉為安全的側翼。??國際特級大師古菲爾德曾經說過:“在開局階段,王是一個嬰兒;在中局階段,王是一個小孩;在殘局階段,王則是一個成年人。”這充分說明了國際象棋裡王的作戰價值,在殘局中人員所剩無幾的時候,它可以四處作戰的優勢就顯露出來。這與中國象棋的將(帥)不能走出“宮”的限制有了根本的區別。而且將、帥還不能見面,這一點也充分表現了中國的古國情,在古中國除了幾個開國皇帝帶兵打仗外,幾乎所有皇帝都是閉門不出的。??(3) 後Queen。這是站在王旁邊的棋子,它最初的走法僅相當於象棋中計程車,到了1475年,我們上面提到過,浪漫的法華人將它威力驟增,橫、豎、斜均可以走,最多可以控制1/3的戰場。性別也變了,成了王的妻子。義大利稱它為Robioso(狂暴的棋子),指其威力巨大。由此可見資產階級文藝復興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在古西方的歷史上,女權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女王的統治屢見不鮮,著名的就有埃及女王、英國女王、丹麥女王、瑞典女王等等。但是儘管它是威力最大的棋子,說到底仍沒有王重要。??而中國象棋裡是沒有“後”這個棋子的,可以說整個中國封建歷史就是一部“父權的歷史”。將(帥)旁邊是兩個士,喻意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4) 車Rook。兩個棋種中,唯一一個走法完全相同的子;最初國際象棋裡的車也是“戰車”的意思,與中國象棋一樣。後來才被確認為城堡。??(5) 象Bishop,馬Knight。國際象棋的象在最初是“戰象”,然後改為“傳令官”,到了文藝復興時代,隨著教會勢力的增大,變為“教士”。它與中國象棋中的相(象)的區別是沒有河界的阻隔。“相”是個文官,所以在中國象棋裡它是不出門打仗的。??國際象棋的馬與中國象棋中的馬最大的區別是在行棋中不被蹩馬腳。在走法上,國際象棋的要求比中國象棋的要求鬆得多,大概是西方當時的社會制度比中國封建的社會制度要寬鬆許多的緣故吧。中國的封建社會,朝廷忠奸難辨,官場腐敗,勾心鬥角,常常使用“絆馬腳”的伎倆,縱使你是一匹良駒俊馬,志在千里,但一旦被人使壞“絆了馬腳”就動彈不得,只得老驥伏櫪,無可奈何了,這種現象在中國象棋可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了。??(6) 兵Pawn。無疑這在兩個棋種中都是人數最多的子,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體保衛王朝,而且是隻能衝鋒不能後退的,在這點上中西方對士兵的要求都一樣。??不同的是中國象棋中的小兵永遠都只是一隻小兵,最多在過河之後變得稍微厲害了一點。但國際象棋中的小兵就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如果勇敢地衝到底線將升格為除了王以外任意一子。這個規定也是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變最終才確定的。最初人們不願接受一方有兩個甚至多個後,這不就變成了一夫多妻了嗎?但遊戲畢竟是遊戲,還要考慮到它的趣味性和邏輯性。兵的區別恰恰又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制度與西方“論功行賞”的傳統。??綜上所述,兩種棋完全反映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具體點應該是中國封建社會與西方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歷史背景。它們的思維方式是富於實踐的、具體的。它們的每個棋子都有特定的含義和功能,各有分工、各盡其職,非常的人性化,所以千百年來得以在民間或是宮廷廣為流傳。棋的發明與每一次演變無不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但無論受到什麼樣的思想影響,棋的發明、變革和發展最終體現的都是廣大勞動者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