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緣去緣來68

    曹操時期,雖然經過苦戰不斷,卻也蕩平四方群雄,但還有孫權劉備在,如果曹操稱帝,孫.劉一定結盟,興師夾攻,因為出師有名,曹操謀朝散位,必然敗亡。而曹丕繼位曹操,孫劉兩家自相謀害,再無結盟之說,而且孫劉兩家拼殺,國力軍力大減,而曹丕卻能順利掌權,幾年息戰,國力大增,因此曹丕不懼孫劉兩家,敢於稱帝

  • 2 # 思維館

    曹操非是不敢稱帝,而是其內心懷有著執念,又或者說對漢朝還有著一點幻想,其實他早已經有了皇帝之實,《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曹操可說是當時天下最有資格稱帝的人,又何來不敢稱帝之說呢?

    早年的曹操,自認是漢臣,也為漢室奮鬥過。漢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北部尉。東都洛陽,天子腳下,大人物如過江之鯽,難以沾惹。曹操不吃這套,他搞出一套五色棒,說你們誰敢目無法紀,棒棒伺候。時皇帝近宦蹇碩的叔父蹇圖以身試法,違禁夜行,過來上點眼藥,結果生生被曹操棒殺,上面震怒,遂明升暗降,曹操為他的初出茅廬付出了代價。

    曹操對此雖有失望,卻並不氣餒,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朝廷再徵召曹操為議郎。時朝廷宦官之禍甚重,曹操屢次上疏皇帝,言辭懇切,不過漢靈帝不鳥他,也是沒法。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以騎都尉的身份隨皇甫嵩等人齊攻黃巾軍,大勝,遷為濟南相。曹操到任後,大力整飭,一時間“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三國志•魏書》載,“初,城陽景王劉章以有功於漢,故其國為立祠,青州諸郡轉相仿效,濟南尤盛,至六百餘祠。賈人或假二千石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民坐貧窮,歷世長吏無敢禁絕者。太祖到,皆毀壞祠屋,止絕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絕。”

    曹操對漢室,是有真感情的,不過對漢帝來說,還是殺掉曹操比較好。曹操發家後,有荀彧來助,漸漸在許站穩了腳跟,於是從荀彧之議,將漢獻帝接了過來,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決戰官渡,時值內憂外患之際,漢獻帝以血書於衣裳,發衣帶詔欲幹掉曹操,《三國志•先主傳》“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

    曹操在與漢朝遺族的鬥智鬥勇之中,逐漸發覺漢室的衰朽,卻是決意不登基稱帝,頗有些任性——當然,以他的本事,其實早已有了皇帝之實。

    曹丕則不同,他不同於他的父親,對漢室沒有任何感覺,最多的感覺,大概是漢獻帝有些礙事,稱帝沒有絲毫的心理壓力。所以,曹氏稱帝,不存在敢與不敢,只是看他想不想。

  • 3 # 無奈且向上

    曹操沒什麼不敢稱帝,只是不願去擔那篡位的虛名而已,其實他早已是實際上的皇帝。

    曹操曾對勸他稱帝的官員說,我以魏王之尊高地位,又兼任丞相,已經是富貴之極,還有什麼可貪圖的呢?你們要我稱帝,是把我架到火上去烤,要我去承擔篡位譖越的罵名。但有的人要卸甲歸田,丟掉兵權不再幹預朝政,去做一閒野富翁。那卻是萬萬不可,拋開不知多少人想謀殺我,要我的腦袋。你們都看到了,如果沒有我在,這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稱王稱帝了。

    這些話反映了曹操仍然受儒家尊君思想的影響,他還是想做漢朝的臣子,維護漢朝的統治,不願去承擔篡逆的罪名。

    曹丕不同,他從小就在父親的庇護下長大,只知有曹魏,心裡根本沒有漢朝臣子的概念。所以,當他即位魏王后,在手下的攛掇下,迫不及待的稱帝,建立了魏朝。

  • 4 # 呱聊

    曹操不是不敢稱帝,他雖然也是看穿了漢朝病入膏肓的根本,但是還是對舊漢室抱有一些希望的;雖不是皇帝,稱魏公,表面比皇帝低一級別,實際上他已經擁有相當與皇帝的權利了。

    那為什麼有何來曹操不敢稱帝一說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對漢室是有真感情的

    早期的曹操,漢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在洛陽做北部尉的時候,很是敬業,嚴刑厲法,皇帝的寵臣因為犯錯就吃過他的虧,被活生生的打死。光合三年的時候,屢次勸進漢靈帝除宦官之禍,但是漢靈帝並沒有理會他,結果就有了黃巾之亂;後又隨皇甫嵩等人齊心抗黃巾軍,大勝後,被升濟南相,到任後大力整頓;可見他對漢室是有感情的,很是敬業。

    第二點,人心還未真的齊心

    曹操雖為魏公,但是底下還是有一些人並不是很認同曹操的稱帝的,比如他底下的謀臣荀彧,就是其代表之一,荀彧自認為,在戰爭勝利統一後還是要還與舊都的,雖然後來荀彧自盡了,但並不是代表底下的人就沒有忠於漢室的了。

    第三點,天下並沒有真的穩定下來

    這個時候正是三國鼎立之時,蜀國正是打算來要伐魏的,東吳也是虎視眈眈,坐等機會,這個時候急於稱帝時候還未成熟,漢室舊族還有餘下的人也是在偷偷竊竊私語使壞,所以時局未穩,稱帝不是時候。

    那麼曹丕敢稱帝,相當於繼承權利核心罷了,他對漢室是絲毫沒有感情的,還會覺得漢獻帝是個很是礙事的人,所以絲毫沒有什麼不好意思和負罪感的,所以他敢稱帝。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並非不敢稱帝,事實上自赤壁之戰後,曹操一直在加緊稱帝的準備。

    政治上曹操有以下作為:

    公元208年六月,曹操廢三公,自稱丞相。

    公元212年,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

    公元213年,曹操受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建都鄴城,設百官。

    公元216年,曹操進爵魏王,行天子儀仗,次年立曹丕為魏國太子。

    軍事上曹操有以下作為:

    公元211年,曹操西征馬超、韓遂,平定西涼。

    公元213年,東線合肥徵孫權,未果。

    公元215年,曹操徵張魯,得漢中。

    公元217年,東線合肥再徵孫權,孫權稱臣。

    公元219年,曹操與劉備爭漢中,曹操敗,將漢中人口內遷後,曹操撤軍,劉備得漢中。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終年66歲。

    曹操並不是不敢稱帝,稱帝並非是你我想的那麼簡單,有一套非常繁鎖的程式,曹操可謂摸著石頭過河。稱帝首先要解決的是正統問題,也就是合法性問題,即從名義解決如何繼承帝位,想當年高祖劉邦也編了個斬白蛇起義,所以曹操首先解決合法性問題。

    其次曹操從政治上解決稱帝問題,曹操的地位由丞相一步一步升至魏王,離皇帝只差一個名號,再多給曹操幾年,他必稱帝。

    再次曹操從軍事上解決稱帝問題。要知道曹操所有的功勞都來自軍功,以軍事手段解決不臣服的勢力,但在219年與劉備的戰爭中,先是失了漢中,後又在關羽襄樊之戰前期節節敗退,軍事上暫時的失利讓曹操失去稱帝的機會,而襄樊之戰結束的次年,曹操就去世了。

    最後還有個問題就是許昌小朝廷內部的人是否支援曹操稱帝,世家大族是否支援曹操稱帝?當然曹操也做了許多工作,如逼死了反對稱帝的荀彧和崔琰,但時間對曹操來說己經不夠了。

    曹操把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可惜身體不饒人,220年曹操去世,於是曹丕即位,為什麼曹丕敢稱帝?因為曹操把準備工作都做了,只欠是時間不夠,曹丕只需和世族門閥妥協換取支援,就能稱帝了。

  • 6 # 歷史真相背後

    曹操不是不敢稱帝,只是不願稱帝。以曹操的威權和戰功,稱帝基本上沒有任何障礙,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第一,對漢朝的情節。兩漢400年,對於文臣武將來說歸屬是很大的。尤其是曹操,從最早舉孝廉開始進入政壇,家族都是漢臣,而一直的夢想就是振興漢室,重整河山。對漢室還有很大的情節,即使統一北方具備稱帝條件,曹操還是沒有稱帝。表明自己忠於漢室,絕不篡位的底線。第二,不願坐實罵名。曹操從開始起兵,打天下開始,就被罵“託名漢相,實為漢賊”。臭名昭著了,而且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吾”的言語,更是讓曹操被罵了一輩子,而曹操本身是不承認的。他曾對漢獻帝說,沒有我漢室現在在哪?沒有我曹操,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那還有什麼漢室!因此,即使到最後,曹操也沒有稱帝。而且曹操自己不稱帝,但是卻為自己的兒子稱帝打下了完全的基礎。曹操說“吾願為周文王”。意思很明確,讓自己的兒子做周武王,稱帝。因此,在曹操後期,開始對朝廷的反對勢力,或者說親漢勢力,進行一一剪除,就連荀彧等也被幹掉,大臣殺了好幾批。基本用上了支援曹家獨立的人。而且,讓曹氏親貴掌握軍權,政權。為未來兒子稱帝掃清了障礙,這也是為兒子拔刺啊!因此,曹丕稱帝並不是他膽子有多大,完全是曹操為其打好了一切的基礎,只是順勢而為而已。因為曹操的安排,使得曹丕稱帝的阻礙非常的小,沒有什麼反抗就稱帝了。

  • 7 # 無腳鳥0706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曹操身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擔任過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此時的漢獻帝早已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在有生之年統一了北方。那麼曹操既已得到了皇帝之權,卻為何不想得皇帝之實呢?

    曹操在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不過隨著軍隊越來大,地盤越來越大,官職越來越大,權利越來越大之後,曹操確實有了想篡漢自立的想法。

    建安二十一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說是漢獻帝冊封,不如說是曹操自己向漢獻帝討要的,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漢獻帝不敢不給。

    曹操在冊封魏王之前,發生過一件事,曹操重要謀臣荀彧諫言,極力反對曹操稱王,並稱漢天子法,異姓不得稱王。說白了,其實就是公然反對曹操篡漢自立,盛怒之下,曹操竟把荀彧賜死。

    從這件事上看,那個時候的曹操,已經有了不臣之心,而且曹操也有自立為帝的實力,漢獻帝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事實上卻是曹操的傀儡,任由其擺佈,而曹操廢帝自立根本是易如反掌的事。

    但曹操在討封魏王之後,確實沒有行自立為帝之實,其一是因為荀彧之輩,在當時曹操麾下,確實有很大一部分人擁護漢朝,想要自立就得誅人心,阻礙太大。

    再有就是如果曹操自立為帝,那在政治上就失去了漢天子這張最大王牌,反倒是便宜了孫權。劉備等人口舌之快。

    總結一下這個問題的思路,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曹魏的政體。曹魏分為兩大集團——擁有軍事,政治權力的譙沛集團與擁有社會資源,輿論導向的以世家大族為代表的汝穎集團。曹操若想稱帝,首先要得到內部的支援。但是,我們知道曹操出身於閹宦之後(太監的孫子),這首先是令世族所不恥的。而且曹操為提高自己以及曹氏族人的身價,必然會對世家大族進行打壓,提高曹氏譙沛集團的利益。所以,我們看到的強大的曹魏,其實內部遠沒有表面上那麼和諧。另外,曹操為自身的定義是漢臣,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以荀彧為代表的世族的合作。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曹操與荀彧的關係很尷尬,曹操成魏王時就有荀彧阻攔,若是稱帝必然會使世族們傳播不良的輿論,世族與曹氏的關係也會進一步惡化。另外曹操的時代不是天下一統的時代,孫劉二者的勢力仍不可小覷。在這內憂外患之下,曹操不得不把平衡譙沛與汝穎集團與稱帝的任務留給曹丕,自己甘願做周文王。

    而那個時候,曹操實際上已經與皇帝沒什麼區別,與其冒天下之大不韙,不如老老實實享受點實際,所以最後曹操並沒有稱帝。

    聽易中天的一個觀點,三國之前是門閥貴族的時代,各大家族靠互相舉孝廉做官,壟斷仕途,東漢末年的亂世導致曹操,劉備等軍閥登上歷史舞臺,特別是官渡之戰軍閥還大勝了門閥。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寒門子弟沒有上升通道的話,軍閥治國還得依靠門閥的支援,曹操一生都沒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沒稱帝。他兒子曹丕最後為了稱帝只能用九品中正制向門閥妥協,換取門閥的支援。最後稱帝的後果是讓門閥重新掌權,司馬家族把曹家廢了。緊接著的東西兩晉又是門閥大族的天下,,直到隋發明了科舉制,才讓寒門子弟逐步取代世襲貴族,讓官僚階層取代門閥掌權。

    曹操不稱帝,是為了讓兒子背篡位的黑鍋嗎?

    非也。曹操不稱帝,因為他自以為實力足夠強,不必急於取漢而代之;曹丕急於稱帝,則因為能力威望皆不及乃父,儘快取得天子之位,才是最優選擇。可以對比三列歷史人物:第一列:曹操、司馬師司馬昭、宇文泰、高歡高澄;這類人物雖為總攬軍政大權的權臣,但終身止於臣位;死後方得繼承者追封為帝。第二列:曹丕、司馬炎、宇文覺、高洋; 這類人物在短暫接任權臣角色後,很快易代改朝,成為新王朝的開創者。第三列: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楊堅、李淵;這類人物則在自己有生之年,便順利實現從權臣而為新朝天子的過渡。

    曹操不稱帝,曹操一死,曹丕馬上稱帝了。司馬師不稱帝、司馬昭不稱帝,司馬昭一死,司馬炎馬上稱帝了。宇文泰不稱帝,他一死,他兒子宇文覺馬上稱帝了。高歡不稱帝,高澄不稱帝,高澄一死,高洋馬上稱帝了。

    論能力,論威望,論權力鞏固程度,曹丕肯定比不了曹操,司馬炎肯定比不了司馬昭司馬師,宇文泰是西魏政權實際建立者,他死後,其子宇文覺年紀尚幼,被堂兄宇文護拿來做個招牌;和父親相比,威望功業差如雲泥;高歡是東魏政權實際建立者,他長子高澄,十四歲起便做為他的代理人,入鄴都執政多年;自幼便被輕視,在人前表現庸碌守拙的高洋與父兄相比,同樣萬不能及。

    第一列的曹操們之所以有生之年不稱帝,正是因為自身優勢太大,自認為可以緩緩圖之;若非天不假年,他們一樣會是第三列的楊堅李淵們。從來不是不想改朝換代,而僅僅是人壽有限,來不及罷了。第二列的曹丕司馬炎們之所以迫不及待稱帝,也根本不是因為他們如何比父輩強,形勢比父輩更好,正因為他們只是新繼任不久的權臣二代,能力威望不及父輩,勢力基礎不如父輩,所以他們才需要儘快稱帝,正是為了確定易代事實,徹底杜絕皇權舊勢力反撲的幻想,同時也和本集團重臣們定下不可動搖的君臣名分。

    曹操無需天子名義,他也一樣終身是大漢帝國大部分疆域的實際控制者;可是曹丕如果不篡位易代,卻絕沒有信心如其父王那般,僅僅靠魏王和丞相名義便統攝全國了。

    PS:從古到今論史時,並沒有多少人認為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楊堅、李淵、趙匡胤這些人是逆臣,反而各個都是文治武功名至實歸開國太祖,對他們的道德批判,更遠遠小於曹操和司馬昭們。哪怕小皇帝禪位後一個個死的不明不白,舊朝宗親更大都被殺戮殆盡。(趙宋難得例外)這就是有生之年就拿到天子名位的好處,天朝君權至上的傳統,便導致了以皇帝名義進行的惡行,從來冠冕堂皇不值一提,自有無數皇權擁躉去辯解其如何不得已。

  • 8 # 鴻涵先生

    曹操問什麼不敢稱帝?

    一、沒有武裝統一全國的實力

    當時的三國都沒有人稱帝,而曹操雖然實力最強,但是也禁不住劉備和孫權二人聯手,即便曹操已經取得了對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但僅僅是在侷限在中國北方,曹操如果貿然稱皇上,就給了孫權和劉備一個聯合北伐的好機會,這樣的話他苦心經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泡湯了,任其兵多將廣,如果以叛臣賊子的身份和天下英雄對戰,那麼勝算的機率就太小了。

    二、不喜歡虛名更注重的是實權

    曹操為人比較實際,喜歡乾貨,能夠從亂世之中一個宦官之後走來,靠的不是壯志雄心,而是真真正正的過人手段和強人政治手腕。當時如果當皇帝無非就是個名號,因為實力還不允許,而到他兒子曹丕的時候,魏國經濟繁榮,兵精將廣,老百姓已經休養生息多年,而那時劉備還在征討南方各蠻族,孟德何等英雄人物,肯定早就料到了,所以等到那時曹魏實力大增,再稱帝也不晚。曹操是在用時間來換空間,所以很智慧。

    三、害怕揹負罵名

    曹操是靠匡扶漢室起的家,倫理綱常,忠孝禮儀俱全,偉大的人是絕不會自己打自己的臉的,而曹丕則不同,已經過了一代人所以完全可以稱帝,曹孟德深知,如果他廢了漢獻帝,自己做皇帝,會惹來追隨的名士、猛將唾棄,以及受到全天下人的指罵,所以寧可做一個像皇帝一樣的魏王,也絕對不能當天子,這樣的話就被落了口實,曹操還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的傳統人士,他斷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揹負那亂臣賊子的罵名。

    曹丕為什麼敢稱帝?

    一、曹丕得到了太后的支援

    雖然他母親卞後不喜歡他,但是他母親是一個識大體的人,看出曹丕在治國方面的優勢,所以支援了他

    二、到曹丕的時候,魏國已經早就是曹家的了,只不過換個名字而已

    漢天子劉協早就名存實亡了

    三、具備了稱帝的實力,吳蜀二國正在鬧矛盾

    當時劉備孫權還在戰爭,在沒有聯盟的情況下,吳蜀兩國沒有任何一國具備單挑魏國的實力,所以即便他們有理由北伐,但是也不具備挑戰曹魏的軍事實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品牌的榻榻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