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何老蔡

    如果不想上班了,可能是兩方面的原因:

    1.覺得公司或者單位過於約束,制度管理不夠人性化。員工之間內耗比較嚴重,壓縮了個人的情趣、愛好和發展空間,導致你覺得比較壓抑。

    2.你自己的能力,或者情緒跟不上大部分人的步伐,產生了消極退怯的心理。

    第二個問題你要注意了,空閒和冷靜的時候仔細思考一下,自己面對工作時,是否有著積極的進取心,有沒有真正專研過工作相關的各種知識和資訊。人不能安於你認為的某種狀態,想辦法擴大視野,把專研專業知識當作習慣,你就慢慢找到感覺了。

    另外,看看你的身體體能是不是跟不上了,身體不好,肯定影響情緒和工作。透過自己的狀態在網上對照一下,有問題的話,該看中醫看中醫,該看西醫看西醫。

    平時養成多運動的習慣,習慣這東西很奇妙,當你習慣之後,你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 2 # 輕伴心理

    我想上班的情況有很多種。

    我只說一種最常見的,說的不對請別介意。

    您可能有一點抑鬱或者燥鬱的傾向了。

    表現可能為:

    1,對現在的工作與生活無價值感;

    2,在目前的環境中,對未來感到無望;

    3,情緒低落,對事物的興趣逐漸衰減;

    4,離開長期忍耐壓抑的環境,易激怒;

    5,睡眠障礙,無食慾或暴飲暴食。

    6,容易疲勞,思維遲緩,活動意志減退。

    如果是早期症狀,還不至於影響到你的生活,建議你有意識的採取自救措施。

    首先,自我認知。要面對和接受自己可能生病了,就類似於感冒一樣,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我會好的。

    第二,尊重自己和自己的需要。對待自己無法妥協的事,認識並行使你的基本權力。學會說“不”。

    第三,作息規律。三餐飲食與睡眠強迫自己做到定時定量的基本保障。

    第四,堅持一項運動,跑步,跳繩,擼鐵都行。很多心理症狀都可以透過堅持體育鍛煉來康復。

    第五,如果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建議其在影響自己生活之前。換環境,換工作。找一份強度沒那麼高,或者有意願做的工作。也可以休息一陣。

    最後,如果影響到生活,影響到與親人朋友的交際交流。建議尋找專業人士介入。

    Ps:減少食用引起焦慮和抑鬱的食品,菸酒咖啡茶等。萬不得已不要依賴麻痺及精神類藥物。

  • 3 # 嗶嗶星座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有一天,上班成為一件讓你每天早上醒來都感到無比痛苦的事情時,你就該考慮換份工作了。”

    不知從何時起,在60-70年代出身的人眼中讓人無比嚮往的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已越來越被80-90年代出身的年輕人感到厭倦。

    “每個月總有那麼30幾天不想上班。”

    “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才會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金錢。”

    “上班就是在浪費時間與青春。”

    ......

    諸如此類的言論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社交網路與生活中,於是“上班”聽上去像極了一個很喪的詞。

    據國內某求職網站釋出的《2017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顯示:近三年應屆畢業生的離職率正在持續飆升,其中2016年高達26.5%。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上班了?”任何一個社會現象的背後一定有其錯綜複雜的原因。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為什麼不想上班?”,以及“不上班的話,可以做些什麼?”

    “上班和工作 完全是兩回事”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觀點:“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大部分人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並非“不想工作”。

    這個觀點我是在看談話節目《圓桌派》2016年的一期“待著:不想工作怎麼破?”時,被陳丹青點醒的。

    “上班”是一種個人與公司之間的“商業交易行為”,公司付費購買你的勞動時間,你就必須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在規定時間到規定地點去做規定的事情。

    而“工作”則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或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之一。

    簡而言之:上班是為別人做事,而工作是為自己。

    在《鏘鏘三人行》的百度貼吧裡,某位網友對“上班”和“工作”的定義,我覺得形容得非常貼切。

    【上班】= 帶有一種勉強的、不情願的、被動的、單純為了不被帶上恥辱的“無業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的、又沒有什麼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混日子”是上班族的普遍心態,因為收入不高,但又不能沒有這份收入,所以“焦慮症”患者的比例也相對高一些,這在狼多肉少與攀比心較重的國家裡最為明顯。當然,也有一些人因慣性使然(上著上著就習慣了),他們對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混日子”對他們而然就是最好的日子。【工作】= 帶有一種積極的、並不單純為了不被別人歧視為無業者的、有奮鬥目標並能結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並能樂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

    所以千萬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那些整天嚷嚷著不想上班的人,可能只是不想上班,而非不想工作。工作有很強的驅動力,陳丹青說,他也不喜歡上班,卻可以像蟲子一樣醒來就工作,一直到深夜。

    那麼界定清楚了“上班”的真正含義,我們就來看看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不想上班。

    “網際網路的發達 讓我們看清了彼此的生活”

    其實我覺得,大部分人並非生來就討厭上班。否則為什麼職業倦怠症一般都出現在那些已經工作了幾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應屆畢業生身上。相反,剛剛離開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反而對上班的積極性最高,因為新鮮好奇、沒有經驗。在對上班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體會之前,我們往往會把“上班”和“工作”混淆一體,想從上班中獲取工作才能帶來的快感。

    但結果往往是工作越久越發現:上班的本質其實還是為了賺錢謀生。幸運的話,它也許還能給你帶來金錢以外的成就感;不幸的話,你就單純是在做一筆拿時間換金錢的交易,所以才會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浪費青春”。

    但是生活在一個物質社會,一個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犧牲點什麼去換取金錢。而犧牲時間,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天然擁有,且成本最低的買賣。所以上班賺錢,成了這個社會約定俗成的一件事情,它背後所折射的含義是:你要生存,就得上班。

    所以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沒那麼順心,或正在做著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也只能忍氣吞聲,日子久了,倦怠感自然而來。

    上班所帶來的倦怠,相信每一代人都感同身受。但為什麼我們的父輩母輩那一代,就從來沒聽說過誰誰誰不想上班,就乾脆辭職了呢?

    《圓桌派》裡的觀點很有意思:這與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有關。

    在通訊和網際網路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相對貧乏簡單,那時他們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都在自己所在的圈子裡,並不瞭解外面的世界,人們是如何生活的。

    但網際網路時代,資訊更加公開透明,大到世界,小到身邊,你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誰誰誰出國讀書了,誰誰誰創業了,誰誰誰一邊環遊世界一邊賺錢了...

    再加上各類媒體、廣告、網際網路產品每天都在變著花樣供應各種生活方式:精英就該喝某品牌的咖啡,戴某品牌的表;中產標配就是一房一車,一年兩次國外旅遊;月薪兩萬的女孩每天一顆牛油果;不油膩的中年男人週末都在健身房揮汗如雨...

    一方面,不同階層的人毫無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社會也越來越鼓吹同一種價值觀和成功標準。漸漸地,所有人都被擠到了同一個地方,向著同一個方向奮鬥。

    然而可悲的卻是,東方是一個等級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攀比心又極其重。於是那些無法突破現狀的人,只能一邊羨慕著別人的生活,想要努力改善自己,一邊又缺乏奮鬥的鬥志與能力,於是挫敗不斷,最後只能淪為社會的邊緣人,一日日重複上著沒有希望的班,不認命地活著。

    “看似選擇很多的年輕人 其實別無選擇”

    雖說現在年輕人不工作可以做的事情比過去更多了,但如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生存壓力也比過去大多了。

    特別對於那些家境一般又不顧父母反對,義無反顧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工作的青年來說,衣食住行的生存壓力與日益膨脹的物質慾望都讓他們在許多個“不想上班”的時刻猶豫不決。既得不到父母的支援也沒有承擔風險的經濟實力,看似選擇更多的年輕人實則根本沒有選擇。於是只好一邊抱怨著“不想上班”,一邊繼續埋頭幹活。

    所以“不想上班”對當代青年來說,其實是一句十分沮喪而又無能為力的話,它背後隱含的是除了上班別無選擇的無奈。

    如果以上描述的人群是“不想上班”群體中的大多數,那麼真正做出辭職決定,不再上班的年輕人,可以說是這群人中“真的勇士”了。

    不上班 可以做什麼?

    消極選擇:混吃等死家裡蹲

    在不上班的人群中,有這麼兩類對比鮮明的狀態:混吃等死、得過且過的消極狀態;和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積極狀態。

    消極狀態的常見表現有:回家啃老、家裡蹲、變賣已有資產坐吃山空(這種現象多見於家庭條件富足者)等。

    在“啃老族”已不是什麼新鮮概念的今天,“蹲族”這個新概念又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

    “蹲族”,顧名思義,即不上班、整天蹲在家裡無所事事的無業青年,多存在於北上廣深等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前陣子國內心理學自媒體Knowyourself發了一篇文章專門分析北上廣深獨有的“蹲族”現象。文章是這樣描述他們的:“這群人高學歷、無業、既不熱血也不奮鬥,他們在一線城市裡租房混日子,回不去家也留不下來,終日無所事事。”

    “蹲族”這一時代的產物,充分驗證了那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我有時就想,我們這個時代是不是過於鼓吹“努力”了,以至於每個人都像上緊了發條般,好像不努力的人生就不值得一過一樣。明明有些人就是天性懶散、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卻被這個社會的價值觀逼得不得不上進,拼命去尋找值得自己奮鬥一生的目標。

    《圓桌派》裡,竇文濤講了一個辭去教師工作後回到家鄉“蹲著”的年輕人,連餓了吃東西、渴了喝水的慾望都沒有,整日在家蹲著不出門,最後很長一段時間沒見他之後,村裡人發現他餓死了。

    這應該是“蹲族”的極端了。

    陳丹青說:有些人天生就對這個世界不感興趣,卻無法選擇地被生了下來。他們看了看這個世界,發現沒什麼可活的,於是選擇了離開。

    一想到在這個摩肩接踵的世界上有一群人正這樣格格不入地活著,就覺得悲哀。

    轉過頭來看現實社會,無數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哪種生活的年輕人,和奮鬥的大多數一起湧向了北上廣,卻發現那個競爭激烈的世界好像也不是自己的家鄉。可是來路已不能退,於是只好在北上廣做一個“蹲族”,但蹲久了也有坐吃山空、蹲不下去的一天,最後還是得出去重新找工作、重蹈覆轍。

    而對於那些出身在大城市,或者家庭富裕到即使不工作也可以衣食無憂的人來說,不上班也可以靠已有資產舒舒服服地活著,再不濟在北上廣賣套房,也可以支撐個好幾年。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她身邊就有這樣的人存在。以前她一直好奇為什麼他們整天不上班也有錢花,有一天實在憋不住開口詢問原因後才知道:原來他們沒錢花了就賣套房,賣個幾百萬又可以過個好幾年。

    “但是長期這樣也不是個辦法,總得有個生錢的源頭吧。”朋友說。

    這種坐吃山空的不上班,其實也算比較消極的狀態了。

    積極選擇:自己給自己打工

    積極的不上班的狀態就比較複雜了,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從“為別人打工”,轉變成了“為自己打工”。我梳理了一下認識的人中所有不上班人群的選擇,基本可以分為這麼幾類:

    1.創業

    這類人中男生居多,他們大多目標性強,不喜歡被條條框框約束,不一定性格外向、有領導力,但大多不受約束、渴望財務自由。

    創業比較適合那些有一定人脈資源和獨立想法,並且抗壓能力較強、接受充實忙碌狀態的人。至少我身邊創業的人中,沒有過得輕鬆的。

    2.開店做生意

    我身邊開店做生意的朋友中女生居多,她們開的店也多在餐飲行業,並且她們都有一個同樣做實業的男友或老公,兩人一起打理店鋪或擴大生意門類。

    可能很多人好奇開店的起步資金有多少?在這個網際網路盛行、傳統行業叫衰的年代,開店到底能不能賺到錢?

    我瞭解下來,開店對於不上班的人群來說卻確實風險較大,起步資金至少20-30萬,這是在一家二線城市開一家小型咖啡廳的投入。至於店鋪能否賺錢就和諸多因素有關:前期投入、店鋪定位、經營管理、品牌營銷等等。身邊朋友開的店鋪中,有開了幾個月就開始盈利的,有人氣火爆算好了1年內回本的,也有每個季度虧損100萬的。基本規律是:前期投入越高,回本越慢。

    所以開店對一個人的資金積累要求較高,如果完全拿自己的錢去開店的話,風險還是挺高的。

    3.自由職業

    我身邊做自由職業的就五花八門了:有自媒體人、自由撰稿人、旅遊達人、自由貿易者、沙畫師、飾品手藝人、攝影師、糕點師等等。

    自由職業也是一種職業,它更多依賴於一個人的某項特殊技能,基本上那些能靠自由職業生活的人,在自己的專屬領域都有一定人脈資源且極其自律。但混得好不好,就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了。

    4.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也是新時代的產物。

    斜槓青年,即同時做著好幾件事的年輕人。時代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元,網際網路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變得更加便捷,遠端辦公和線上工作的便利性使一個人擁有了同時做好幾件事的可能性。

    身邊那個白天看上去默默無聞的同事,也許下班以後會在家繼續搗鼓一些別的酷炫事情。快節奏的生活和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越來越不安於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 4 # 心理破密社

    一提到不想上班,很多人都會把它歸納為人性的惰性。

    這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我們可以花很多時間去了解世界,也願意花時間去了解他人,就對在往往是敷衍了事。

    不想上班絕不是人的惰性引起的,或者說人根本就沒有惰性!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工作每天都按照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那恐怕你只會嫌上班的時間太少了,恨不得比別人先到、比被人遲歸。

    所以,不想上班,主要有以下原因:

    你的工作讓你失望

    這不僅僅指報酬失望,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失望。總之,現在的工作狀態不是你想要的樣子,同時你也沒有看到改變的趨勢。

    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清楚,認識不等於真理,感受更不等於真理。

    你覺得自己在工作中沒有取得成就,並不等於說你一無是處。

    所有的失望都不是表現差,而是我們衡量表現的指標變得更單一了。

    也許現在的工作不能給你帶來理想的收入,但他卻能讓你收穫人際交往、溝通協作、能力提升等隱性財富。而這些隱性財富,總有一天,會為你帶來白花花的真金白銀。

    一句話,不想上班,並不是你懶惰,也不是你幹得不夠出色,而是你的視線越來越狹窄,專門盯著那些單一的指標。

    這個時候,把目光從那些單一的指標上收回來,去全方位感悟自己的工作,感悟工作帶來的每一點樂趣。要不了多久,你的上班激情就會重臨心頭。

  • 5 # 零目的

    對於這種人,我是感覺到很可怕的,也是很可悲的。

    可怕的是,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人存在?!按照正常人的思維來講,你有手有腳,讀書出來,或者成年了,不想讀書了,就應該出來社會工作。先不說你要混得多好多好,要你多麼的風光體面大氣的,你最起碼的,都要先工作了,先養活自己吧。你都成年了,你就應該有義務出來工作,自己養活自己,將來還要贍養自己的父母親的!一個20~30多歲的人了,竟然不上班,窩在家裡,混吃等死啊?!在家啃老,而且是年輕這樣的男人年輕力壯的時期,正是發奮努力,拼搏開創事業的黃金時期。真的有這樣的人的話,我真的覺得是很可怕的!

    而他至於幹嘛在家混著,不上班不幹活,在家裡邊肯定也是非常的懶惰懈怠的,要不是整天打遊戲混日子,就是成天抽菸喝酒,不務正事!對於這樣的人,是感覺到很可悲的。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是要值得我們好好去珍惜,努力的。他的人生,起碼現在看來就是披上了一層層很渾厚的霧霾,不見天日,讓人看不到他的出路,前途在何方!而20~30歲的人了,他的父母親年齡肯定也是年邁的了,漸漸的就會年老體衰,幹活不便利,生活都不方便的。還指望著父母以後一直養著你?!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啊?!要知道,不久的將來,你還要肩負起養育父母的重任的!到時,你怎麼面對,承擔呢?!深深的替他自己感到可悲,也替他那可憐的父母感到可悲。

    而這樣的人,一般是沒什麼責任感,沒上進心的,沒擔當!其心理也就是很脆弱,不想親自勞動,工作努力。真的是很可悲的人。

  • 6 # 寧海阿強

    不管上班是為了誰,至少可以獲取薪水來開支整個家庭的支出,一旦不上班你同樣也要分擔家裡的開銷。

    不想上班,捫心自問你還能做什麼,畢竟你不是富二代,我們只不過是個渺小的平頭百姓,只能聽過自己的勞動來得到財富。

    奉勸你,想想你的家人和孩子,你必須上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哪個音樂軟體的音質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