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西弗斯的投石機

    1 國家科研實力薄弱,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是根本原因,世界上能夠自主研發先進戰鬥機的無一例外都是工業基礎雄厚的工業化國家。

    2 研發管理不善,研發過程中受人為干涉嚴重,不斷拔高效能指標導致方案一再修改,舉棋不定的效能側重規劃是導致戰機難產的關鍵原因。

    3 對外技術依賴程度過高,研發進度受國際局勢變化影響極大。

  • 2 # 虹攝庫爾斯克

    印度其實在早年還是研製過中國產的HF-24"風神"戰鬥機,這種戰鬥機其實是一種使用外國發動機的輕型攻擊機,但是在印巴戰爭中有不錯的表現。正是由於有“風神”戰鬥機的研製成功,才導致了印度對自己航空工業的盲目自信,也導致了印度對現代化戰鬥機研製難度的估計不足,於是在1983年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代(現在稱第四代)輕型戰鬥機LCA計劃,也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光輝”戰鬥機。

    其實研製之處,“光輝”戰鬥機所訂的目標並不高,只是要求超過美國外貿的F-20“虎鯊”輕型戰鬥機。應該說“虎鯊”是一種二代++戰鬥機,屬於F-5“虎”II戰鬥機的魔改。這個目標其實是比較可行的。

    但是,在研製過程中,好大喜功的印度特色就出來搗亂了,一會兒要和米格-29比,一會兒要和F-16比,這導致指標越定越高,對於這麼一架小飛機來說實在是勉為其難。

    同時,由於印度自身航空基礎工業薄弱,難以為“光輝”戰鬥機提供可靠的發動機,而其氣動外形也經過了多次調整,最終選擇了類似於Phantom2000那樣的樣子。整個過程其實是非常漫長的,直到2001年才進行了首飛,這與開始這項計劃的時間相比已經過去了18年。

    首飛並不意味著馬上能夠列裝。直到2010年才終於交付給印度空軍,並進入小批次生產。而這個時候,第五代隱身戰鬥機都滿天飛了,這種以F-20戰鬥機為目標的二代++戰鬥機當然就是嚴重落後於時代的產物!

  • 3 # 紫龍防務觀察

    印度的軍工業一向發展的不好,先進的軍事武器也都是依靠進口別的國家的,但這對印度來說喜優參半,喜的是印度軍隊能裝備上先進武器,憂的是印度軍事武器發展會處處受制於別的國家。印度也是意識到這點。想先在一些軍事武器上擺脫總是進口其它國家的窘況,想透過自己的力量來研發先進軍事武器。但印度的工業基礎實在是太差了,研究出“四代機”的時候其他國家五代機都已經開始服役了。

    印度自主研發的“風神”飛機,屬於老牌轟炸機了。印度就開始總結研發“風神”時的不足經驗,進行了許多準備,打算再次進行自主研發中國產飛機,最後研發的成果就是現在軍迷們熟悉的LCA戰機了,印度對外稱是四代機,但實際上也就達到了三代機的標準,印度稱它為四代機有點名不副實。印度成功研製出LCA戰機時,發達國家美國都已經研製成功五代

    機並使用,印度的這種戰機在新效能上差了二代,每一代都意味著巨大的差距。而且印度自主研發的戰機在服役後也出現許多問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印度的軍工業的發展太差,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軍工業甩了印度不知道多少條街。印度研製這款戰機也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長達27年。最後研製的戰機還這麼落後。印度想要發展先進軍事武器,就要先把自己國家的工業發展好。

  • 4 # 利刃號

    在沉默了數年之後,印度的五代戰鬥機計劃"先進中型戰鬥機"(AMCA)終於藉著2019印度航展的機會,再度出現在公眾面前。而不同於前幾次的言之寥寥,這次印度斯坦航空和DRDO帶來了更多的該機相關細節,比方說確定將使用2臺推力為90千牛級的F414-IN發動機、全機正在建造等比例模型、以及將在2025年前完成首飛的豪言壯舉。

    圖為2019印度航展上的AMCA戰鬥機透視結構圖。

    細細算來,即便印度人真如宣傳那般在未來3年內如期完成AMCA的詳細設計定型,留給印度人建造首架原型機並首飛的時間也不會超過3年。

    單單從航空開發的角度而言,這一時間表本身就極為緊迫。更何況在LCA"光輝"戰鬥機的設計定型和原型機首飛之間,印度人蹉跎了整整八年。換句話說,現如今要讓印度斯坦航空在設計定型3年內完成AMCA的原型機開發,恐怕印度國防部和DRDO 也難免信心不足。

    但關鍵在於,印度人的野心絕非僅僅是"花費六年讓五代機上天"這麼簡單。

    圖為"光輝"MK.2戰鬥機海軍版的設想概要圖,可見主翼面前無鴨翼,以及後部新增的尾鰭。

    簡單來說,除卻AMCA戰鬥機外,印度航空業界還規劃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LCA"光輝"戰鬥機MK.2的海軍和空軍改進型版本。

    雖然同被稱為"光輝",但實質上光輝MK.2與MK.1已經幾乎不是同一款飛機:後者使用的F404-IN將被替換成推力大四分之一的F414-IN,而空軍型光輝MK.2將增設鴨翼,海軍型光輝MK.2則增設腹鰭,二者都為修改設計和更換髮動機加長了機身長度。

    圖為光輝MK.2空軍型(近)和光輝MK.1A(遠)的風洞模型,注意前者未加裝腹鰭。

    從研發可行性的角度出發,同時推進一款新戰機的兩款子型號是國際通行做法,並不算太誇張。

    但是,這個規律只對有充足經驗的航空大國有效。而對未走完光輝MK.1戰鬥機全套研發、生產流程的印度來說,那必定要打折扣。

    要想知道具體"打幾折",只需要先明確一個事實:光輝MK.1戰鬥機的"完全體",也就是FOC(完全作戰能力)批次飛機才剛剛完成設計定型,首架生產機型到目前連影子都見不著,而目前躺在生產線上的,以及交付印度空軍的戰鬥機,都是閹割了大部分作戰和飛行能力的IOC(初始作戰能力)批次。

    圖為印度2019航展上"作秀"展示布拉莫斯導彈和先進雷達模型的"光輝"戰鬥機。

    換句話說,從現在用得磕磕絆絆的IOC批次光輝戰鬥機朝前看,印度航空業界還有很多很多的技術難關要跨越:西方轉讓了某項技術和印度能夠在生產階段完美復現它,根本是兩回事;而西方轉讓技術和印度能否吃透技術,繼而完成妥帖的自主設計,也不能貿然劃等號;至於西方未轉讓的技術要印度自主研發……這對於一個"照抄作業"要抄上三十年的印度戰鬥機工業體系來說,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圖為印度空軍的光輝MK.1戰鬥機,清一色是不帶加油管的IOC批次。

    而就是這個"扶不起的阿斗",不僅要同時攻關兩款氣動佈局迥異的三代戰鬥機,還要把五代戰鬥機的各項技術都捋順了,時間還被牢牢地限定在十年內,簡直大有"超俄趕美"的架勢。

    但時至今日,包括美俄在內的各個主要戰鬥機製造國仍在努力叩開印度的大門,也每每能得到印度真金白銀的訂單迴應,這恐怕就是印度國防部和空軍對意圖"一口吃成大胖子"的中國產戰鬥機做出的最好迴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陪伴是最長久的告白。用正確的英語語法翻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