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做好我自己2017
-
2 # 冀之筆
對人的稱呼在我們國家是比較繁瑣和令人頭痛的一件事情!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是禮儀之邦!因為我們是文明古國!但個人認為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一些好的優良的傳統和優秀的文化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而一些落後於時代落伍於發展的東西也應該擯棄!比如在稱呼上就是一個令人很糾結的話題!這不僅僅侷限於對女老師丈夫上的稱呼!最讓人尷尬的是因為輩分和親戚關係上的稱呼!年齡小輩分高!年齡大輩分低!在稱呼上就令人很糾結!這是一種尷尬!還有一種尷尬就是哪些親上加親的稱呼!比如在廣大農村存在的那種換親模式!姑做舅母的模式!本來是姑姑但是做了舅舅的妻子這樣就不能叫舅母了!還得叫姑姑!因為姑姑要比舅母親!舅母是外人外姓而姑姑則和自己是一個姓!雖然是舅母但還要叫回去叫姑姑才合情合理!
至於題頭提出的怎樣稱呼女老師的丈夫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女老師稱老師!稱女老師的丈夫叔叔就可以!沒必要也跟著叫老師!如果正碰人家是老師這樣稱呼是可以的!如果人家不是也沒當過老師叫老師換作我就會有點尷尬!至於叫女老師師母!叫其丈夫師傅個人覺得更是不妥!一句話按平時稱呼的就可以了!該叫叔叔就叫叔叔!
-
3 # 目西
這個我們必須詳細仔細的回答一下。
師父,一開始是被叫做師傅的。
專門指的是太子的老師,是太師,太傅兩個人
比如商鞅在秦國變法的時候,太子犯法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商鞅對太子的傅公子虔,和師公孫賈動手了。
師:教之以事而喻諸德;傅: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
這兩者是不同的
後來呢就成為了對老師的統稱。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把老師提高到了如同父親的高度
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所以就開始叫做“師父”
(放到現在意思就是給自家的小皇帝,小公主做師傅。)
有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
因此女老師的丈夫
不妨叫做情敵吧!
情是對老師的敬仰之情。
敵呢,正好也符合“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的說法,就是我敬仰我的老師,於是敬重你是條漢子,但是我是個講理的人,有時候也不得不把你當作敵人!
以上純屬扯淡,各位不要糾結這個
叫一句先生即可。
先生有老師和對男士尊稱兩種意思!
-
4 # 大江973
我以為年齡和自己相差大些的稱“伯伯”,年齡和自己相差較小的稱“叔叔”是最穩妥的了。
在解釋理由之前,請聽我先講個小故事。 古時候,有個土財主要給母親祝壽,請村裡的私塾先生給寫副壽聯。老先生說寫“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吧。財主說:“改一下吧,我是給我媽祝壽,這‘壽’只能我媽增,‘天增歲月媽增壽’!”老先生說:“這上聯改動了,下聯也得改哪,要不就不成對偶了。和‘媽’相對的是‘爹’。”於是最後的壽聯就寫成了“天增歲月媽增壽,春滿乾坤爹滿門”。
把壽聯寫成這樣肯定也是沒誰了。 我想提這個問題的人也是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這老師是男的時,老師的配偶可以稱為“師母”;老師是女的時,按說其配偶該稱“師父”吧?
可又一想,不對哪!古代的說法,稱師父的妻子是師母,可見“師父”也就是“老師”的意思,那究竟誰是老師呀?
從詞語淵源上看,這個“師父”的前身是“師傅”,而這兩個詞都有“老師”的意思。
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老師”最初就是“師”,“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師”就是“老師”的意思。
“師傅”最初出現於戰國時期,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梁傳》昭公十九年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而且成了太師和太傅的合稱。《史記·吳王濞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由一個“皆”字,可見“師”和“傅”是並列關係的不同的人。再後來又逐漸迴歸了其本義。
“師父”的稱呼,是在唐代出現的。姚思廉的《梁書》中,說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紹,曾任“宋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父”。在《文苑英華》中,“師父”也一再出現。其中所指,和“師傅”完全相同。這個詞的出現,應該和古代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有關。
由此可見,稱老師的丈夫為“師父”是不合適的。倒是稱女老師為“師父”還成。 除了“父”和“母”能對外,“公”和“母”也能對,那稱“師公”如何?
“師公”這個詞古代也有。中文百科對“師公”詞條的解釋是:“師公:民間用以稱道教正一派的道士。亦指男巫。”古籍裡也有稱“老師的師父或父親”的,如《西遊記》第十六回:“有兩個徒孫,是他心愛之人,上前問道:‘師公,你哭怎的?’”可見稱“師公”也不太合適。
那現代點稱為“師夫”如何?你喊的是“師夫”, 可我怎麼聽著就想到是“師父”呢?算了,這也太難區分開來了。
為什麼會出現對女老師的丈夫不好稱呼的現象呢? 這恐怕也是男權社會的印記了。多少年來,男主外,女主內。當老師立私塾這類拋頭露面的事,只有男人做,為老師的妻子預留了“師母”“師孃”這兩個詞也足夠用了。沒想到現在老師基本上是女性的職業,本可以用來稱呼女老師丈夫的“師父”“師公”又都已經“售出”,頓時覺得一時語塞,張口結舌,不知稱什麼為好。
既然典雅莊重的詞語一時找不到,那就在現代漢語語彙中找一個吧。“叔叔”“伯伯”這種年齡寬容度比較大的稱謂應該是最好的候選詞語。這兩個詞語聽著親切,能拉近距離,又沒有亂了我們很講究的禮儀輩分。
-
5 # 微子柒
先稍微展開談一下“稱呼”這個話題
古代中國的稱呼相對來說是比較規範的。愚兄、在下、微臣、下官、卑職.....,這些基於熟人之間的自我稱謂等級界限分明;卿、君、汝......,這些基於陌生人之間的稱呼,是傳統文化強大影響力的縮影。
從民國“新文化運動”到今日,華人之間的稱呼變得零亂起來。同志、師傅、大爺、大娘、老人家、帥哥、美女、大哥、大姐、兄弟、小妹、先生、老大、老闆......可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年輕醫生稱資歷較老的醫生為“老師“,宛如在校園一般;KTV服務生稱所有來客為老闆,不管你有沒有錢;年齡、長相變得無關緊要,每個潛在客戶都是美女、帥哥;實在不知怎麼稱呼,一聲“師傅”也可勉強用之。
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陌生人之間的稱呼要簡單得多:“Gentleman” 、“Lady”這兩個單詞幾乎適用於稱呼所有陌生人。最關鍵的是:這兩個詞能夠被各階層人認可、接受,有強大的群眾基礎。
為什麼古代中國的稱呼比較規範、現代中國的稱呼比較零亂?為什麼西方國家可以用兩個單詞就可以稱呼所有陌生人,而中國迄今找不到類似的詞彙?
1、古代中國是一個封閉的農業社會,人際關係的處理主要是基於熟人之間,一些約定俗成的稱呼經過時間沉澱能夠固定下來。傳統文化強大的影響力塑造了人們共同的價值觀,陌生人之間的稱呼也很容易找到共同支點。
2、現代中國正處於轉型時期,在看待傳統文化方面出現了分歧,稱呼零亂問題只是一個縮影。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速,陌生人交往的重要性超越了熟人之間的交往,由於我們“扔掉了舊的,沒找到新的”,人們不知道怎麼稱呼別人。
3、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西方國家的文化更側重人與自然的關係。換個角度可以這樣說,西方國家人際關係的“包袱”比中國小得多,他們找到共同詞彙作為陌生人之間的稱謂比中國更輕鬆。
稱呼零亂問題似乎暫時無解!雖然僅僅需要找到幾個詞彙而已。隨著社會的進步,當人們“文化”認同趨向集中時,這個問題會迎刃而解。
不知道我上面是否說得太多了,回到正題。
怎樣稱呼女老師的丈夫?
這和你與老師(或老師的丈夫)年齡差距大小有關。
年齡相關不大,可以採用“姓”+“哥”這種方法來稱呼;
年齡相差較大,可以採用“姓”+“叔”這種方法來稱呼。
這樣稱呼,既有禮貌也不生分。
當然,以上稱呼是適合當前人際生態的權宜之策。從長遠來看,如上文所述,我個人認為不管年齡大小,用“姓”+“先生”這樣稱呼女老師丈夫更簡單、更恰當。
借你的平臺,提一個更寬泛的問題:
如何用一個詞彙,可以優雅地稱呼所有年齡段的陌生人?
-
6 # 農夫三田
現在的老師跟以前的先生或師傅還是有區別的,女老師丈夫年紀和自已相差不大的可叫哥,如朱哥,李哥。比自已大一輪的可以叫叔。大幾輪的可叫爺爺。
-
7 # 青雲商壇
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範疇,男老師的愛人一般都稱師母;女老師的丈夫稱之為“師丈”。在現代社會一般稱叔叔即可。
女老師在古代比較少,使用的這個稱謂相對也比較少,大家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
-
8 # 歐陽老師廣州
中國古代也一直對女老師的丈夫沒有固定的叫法,特別是在古代,男老師和女老師都可以叫先生,民國時期才開始學西方把先生特指男性,稱女性一般叫夫人或小姐,稱一些大咖的配偶,一般稱母,比如,國母,校母,師母等等,非常親切又顯得很尊重。
後來,在師生界,慢慢有了師弟師兄,師妹師姐,但是對於老師的家裡人,在稱呼上是比較謹慎的的。除了經常知道的男老師的妻子稱呼為師母外,老師的父母,我們叫師太或師爺,在外國,稱呼女老師的丈夫一般叫uncle,就是師叔,所以,我們可以叫他們師叔,而不是師公。多謝!!
-
9 # 閉門堂郎
我贊成有人提出的“師君”這個稱呼,文雅可親。既然妻子對外稱呼自己的丈夫為“我先生”,那做為學生稱呼老師的丈夫為“師君”不就順理成章了嗎?叫“師父”容易混淆,稱“師公”,那是師爺,師父的師父。
-
10 # 歷史簡單說
這個問題,如果想明白了,其實並不難,師生關係還是比較親近的,那我們稱呼老師的丈夫,就按著比較親近的人的稱呼方式來,即可。
比如,這個老師的丈夫姓楊,比我們大個幾歲,那我們就叫他楊大哥,如果比我們大個十幾歲,就叫楊叔叔,如果比自己的爸爸年紀要大,那麼可以叫楊伯伯,如果是跟爺爺一輩的,那叫做楊爺爺即可。
這樣,是不是不糾結了?
回覆列表
我認為比較簡單,也喊老師至少不會錯,現代稱呼男老師為老師,除此之外還可以稱為師傅、師父。對女老師,稱呼為老師,除此之外還可以稱為師傅,但卻不能稱為師母。大家看出奧妙沒有? “師母”只是對男老師的妻子的稱呼,女老師的丈夫是不需要用“母父對應”的稱呼法的。換而言之,女老師在語言學上不被當作母親看待,所以其丈夫只是其丈夫,同樣不需要被當作父親看待。簡單來說,女老師的丈夫就是“女老師的丈夫”,你可以稱他為叔叔。現代漢語基本上將“叔叔”一詞的涵義泛化了,即使你的父親比他小,你也可以稱他為叔叔,不需要盤根問柢追究年齡的確切數字,過於刻意稱他為伯伯。當然如果對方的相貌或者實際年齡你大概是知道的,可以大致確定他比你的父親年紀大,那麼稱為伯伯也是可以。如果這些都搞不清楚,那麼就也喊老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