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爐趣談
-
2 # 楊大眼看歷史
甲午戰爭的失敗大大打擊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甲午之前,清政府打輸的都是西方列強,而甲午卻輸給了以前的學生,對民族信心的衝擊前所未有!
後來的史料顯示,小日本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山窮水盡的地步。當時的清政府為什麼不再堅持下,和小日本死磕到底呢?
第一,朝廷手中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減弱,中央很難調動全國的力量和日本繼續打仗。並且慈禧掌權,玩的就是派系平衡,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艦隊的慘敗,是朝中某些人願意看到的。
第二,慈禧對中華這片土地缺乏真正的主人意識。包括慈禧很多滿清貴族都是這種思想,所以遇到外敵,第一反應不是要保全自己的土地和子民,而是想法設法繼續維護自己的統治。5年後,慈禧那麼雄起,對列強宣戰,原因就在於聽說列強要讓她還政於光緒,最終釀成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慘劇!老妖婆的自私可見一般!
所以,慈禧或者滿清掌權,就不可能和侵略者死磕。
抗日戰爭為什麼山河破碎還要抗戰到底,原因就是毛主席在論持久戰裡論述的那樣。中華民族的民族觀念已經逐步的形成,中華民族已經覺醒!
-
3 # 河東來
其實堅持在甲午海戰後與日本對抗到底,中國是必勝的,但此過程中,滿清則必須接受失去統治權的命運。對滿清和日本,這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拼國力消耗,是日本的弱項。
日本只能在短跑比賽中戰勝中國,如果是一萬米,馬拉松,結局多半會以日本失敗而告終。
西方早就對清政府告知這個預測,所以清政府心知肚明,派李鴻章一心求和。
李鴻章在與日本談判過程中,雖然是戰爭的失敗者,但一反常態敢於強硬,所以當時有日本人暗殺他,就是為此。
包括後來與八國聯軍談判,這也是李鴻章的底牌,因為清政府如果被推翻,中國的體量,不是那點八國聯軍就可以佔領的,他們只能打進北京城,就是長期佔領北京城,後勤補給也是非常大的問題,更別提北京之外的廣大國土了。
-
4 # 聖睿昱
僅知道的說點兒,拿什麼去磕?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沒有了一點資本。當時的民眾絕大多數沒有國家觀念,國家是皇帝的,老百姓中很少有覺悟者主動去為國家出力效命,大清朝統治者是外族武力入關奪取皇權的,漢民族有識之士一概在推翻滿清政府,民族矛盾和仇恨日久,國內反抗鎮壓戰亂不斷,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耗損、動搖了清政府的根基,加之科學技術落後武器裝備差,對外部侵犯根本無還手之力。
-
5 # 百戰兵冢
腐敗的清王朝挪用軍費過生日,軍艦常年得不到維修,而且既然是腐敗的,就說明不單單是領頭人腐敗,而是從裡到外的腐敗,打仗就要消耗錢,你覺得這些人會堅持打嗎?打不打得過是一回事,打不打又是另一回事了
-
6 # 鴻哥iouyh福小鋪
第一個問題回答,堅持抗戰不會滅亡,而是勝利。
小鬼子折騰我們那麼多年,還不是無法實現所謂的天下太平,而且還得硬著頭皮去開拓新的戰場。
很簡單,中國的內陸腹地限制了小鬼子的海軍,而他們的陸軍只能與抗戰部隊打成僵局,無所事事的小鬼子海軍只有開闢新戰場才能維持下去,否則就只有慢慢消耗資源,最終拖死全體。
換個企業化思維就好理解,陸戰難以達到預期,閒置資產龐大,與其等著折舊或者維護費虧空,倒不如搏一搏,結果是加速失敗。
第二個問題,更容易回答,皇朝對百姓而言只是一個奢華家族的歷史,更卑劣的思路:寧與友邦,不與家奴。
所以甲午對我們是恥辱,是災難,但對那些皇朝顯貴而言,只是打敗了,賠款割地便又可以作威作福,因此便及時止損了結。
孫子一句話:上下同欲。
上面和下面沒有一條心,如何死磕到底?
-
7 # 房產老男孩
其實,這個問題複雜,但是,也很簡單。
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與甲午戰爭時期的國民對國家和民族認識不在同一個層面,相應的領導者對於抵抗外來侵略的態度也不同。
甲午戰爭時期,因為是滿清統治者下的國家,對於主體是漢人的國民來說,清政府和日本打仗和他們沒有太大關係。打贏打輸,也跟他們沒關係,畢竟清政府統治者也是外來戶。
同樣,清朝統治者也有著同樣的心思,打得贏就打一下,打不贏就算了,該給錢給錢,該割地割地,這事情他們已經做得輕車熟路了。
恰好,甲午海戰李鴻章集團的北洋艦隊團滅,制海權被日本人控制了。清政府一看,這小日本這麼牛,算了還是不打了,再打,打進北京怎麼辦,老佛爺還要過生日呢!李鴻章的北洋艦隊,沒了就沒了,朝中很多人都看他不順眼,這下削弱了他的實力,以後就張揚不起來了,清朝政府也算是打倒了一個漢人的實力官員多好的一件事啊。
既然仗是你李鴻章打輸了的,那麼和談肯定也是該你去!
結果,甲午中日戰爭完全就是李鴻章在和日本人打,李鴻章打輸了,就該他去善後。以後的日子,該修園林繼續修園林,該過生日繼續過,要軍費沒有,花錢搞點享受還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清政府和日本死磕,有機會贏嗎?
其實,還是有很大機會贏的,這就需要清政府做好備戰工作,因為這時候的日本比清朝強不到哪裡去,若能傾國之力打日本基本上沒有太多懸念,日本必敗。不要看只打了不到一年的戰爭,其實日本消耗已經快超出它的極限了。
而清政府雖然收到一定創傷,其實也不算傷筋動骨的事,畢竟,損失的只是一個北洋艦隊。
可惜的是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壓根兒就沒有死磕的興趣,在他們眼裡,與其打下去可能引起民變,還不如就此收手,以此保我大清萬世基業。
-
8 # 北洋海軍炮手
我們可以覆盤一下兩個時期中日的力量對比。甲午戰爭前,日本已經完成了近代化改造,即文明開化,殖興產業。日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近代政治、經濟、軍事、工業、教育、法律體系,其國力遠強於僅僅聽留下享受西方工業文明的紅利而不在體制上進行變革的清朝。
舉個例子,日本人從小學開始就要接受軍事訓練,如果戰時可以動員大量的平民參軍。這個動員到了什麼程度呢?每個預備役或者是不在現役的人員,都知道自己應該去哪支部隊、哪個兵種報名,只要對人員稍加整合就可以投入到戰場作戰。
而清朝當時有什麼,也就那幾十萬吃糧當差的軍人,也沒有預備體制,打光了就全沒了。而且由於是拿著新式武器的舊軍,制度的落後導致戰鬥力遠低於日軍。而且海軍方面,雖然海軍完成了近代化改造,軍事素質遠強於日本海軍,但是由於停購船械案的限制導致海軍艦船老化、落後,甚至將近報廢,使得海軍戰鬥力降低,雖然海軍將士用他們的戰鬥證明了他們的忠誠,但是落後的裝備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換句話說,如果甲午死磕下去,那麼最先崩潰的必然是中國,因為中國沒有為戰爭進行任何準備,而日本已經隱忍很多年了,所以只能求和妥協。
至於抗日戰爭,雖然當時中國體制還存在不少弊端,但是老蔣也有所準備,而且日本這次的目的滅亡中國,而不是甲午戰爭是為了獲得進入列強俱樂部的證明。所以老蔣沒有妥協的餘地。而且當時中日尚未宣戰,中國仍可鑽空子進口軍火和日軍作戰。
另外,當時的情況和甲午的不同之處在於,甲午戰爭戰線並不長,所以日本仍然有能力維持後勤。而進入二戰後,隨著戰爭強度的增大,戰線的拉長,日本後勤補給無法跟上,從而在1938年進入戰略相持。
這就表示,戰爭還有的打,畢竟可以進口軍火維持消耗,還可以利用拉長戰線讓日軍後勁不足,只要戰略得當,中國仍有翻盤的機會。
全文完
-
9 # 楊紫福
因為有李鴻章唄!這貨居然還讓北洋艦隊我在渤海灣裡不許動!眼看著被日本鬼子幹掉!日本人為什麼非得找他談判!就知道他會賣國!
不過話說回來,畢竟是封建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它賣的是大清國,是他主子愛新覺羅家的東西!畢竟他還沒有國家的概念!不過,它靠跟日本逃跑籤條約的機會,搞個人肥,絕對不是人乾的事!
說他賣國是小,但其出賣的同時確實也出賣了民族利益,中國百年積弱被列強蹂躪,它負的責任是推不掉洗不白的!誰給他洗,無非也是賣國賊而已!
-
10 # 情歡江川
甲午海戰雖然失敗,但我北洋艦隊官兵在海戰中不畏犧牲,血染沙埸,殊死抵抗,以鄧世昌為首的英烈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崇敬!海戰失敗?不是敗在武器,不是敗在官兵的訓練和士氣,而是敗在“國運”。日本經明治維新迅速崛起,進入了現代國家行列。而大清民智未醒,權貴腐敗,猶剛掙開半隻眼的犧醒巨人,其國運,國力遠落後於日本。開戰前,日本的情報到位,對我北洋艦隊的編制,訓練以及官兵的生活習性進行了充分研究,善者不來,志在必得,準備充分。海戰中。我官兵雖然奮勇應戰,但始終處在被動地位而終至失敗。甲午海戰失敗,強烈震撼了華人,直至今天仍是恥辱的印記。戰爭,打的是國運和國力。後來日本全面侵華,在國共兩黨的領導下,一寸山河一腔血,四萬萬同胞同舟共濟英勇抗擊。同胞覺醒團結的力量是戰爭的汪洋大火,全民抗戰的偉力保住了國家,並雪恥了甲午海戰的恥辱。當時滿清沒有和日本死磕的力量和氣概,滿清的對外矛盾,面臨整個西方和俄國,日本只是矛盾的一方面,傾力死磕日本,其它列強趁機而入更難熄火招架,只能對日低頭求和。
回覆列表
甲午戰爭堅持打下去會怎樣?結局都會樂觀!
一是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吏治松馳,國家機器鏽蝕嚴重,面對明治維新崛起的日本,無論從民心軍備等方面,相差徑遠。
二是滿人統治,漢人認同感和歸屬感仍待趨同。日本每攻陷一地張貼安民告示,便以滿漢分岐做文章,儼然以解放者自居。
三是各地封疆大員自保者居多,死命出力者寥寥無幾,而且當時國際環境也非抗戰時可比。
綜上所述,如甲午戰爭持續下去,滿清統治是否可以維持下去,真的是個問號,說不定提前就垮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