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積木育兒

    在生活中,我們孩子看動畫片,或者是看一些繪本的時候,可能會問到,什麼是死啊?那可能對於我們大多數父母來講,覺得這是一個避諱的字眼,是一個不吉祥的字眼,我們生活中很少去談論。

    還有的孩子呢,是因為家裡出現了一些變故,比如家裡有老人去世,或者父母在聊天的時候,或者他聽別的小朋友去說一些事情的時候,提到了這個字。那麼孩子他就要去問,該怎麼去回答呢?

    這個確實能夠讓我們父母很為難。比如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這個死可能它只是一個虛構的,是我們孩子就是從媒體或者是別人的事情當中來聽到的。這種情況下呢,可能家長解釋起來還是比較容易一些,你可以跟他講,死就是一種結束,就是他再也不會動了,或者再也不會說話了。可能這種死呢,孩子會泛化到很多東西上,比如說一些小寵物,甚至是一朵花,甚至是一個人,那你去可以跟他講,他問你什麼你就回答什麼,告訴他。比如孩子會提問,這個死的東西還可以做嗎?你就告訴他可以還是不可以,就夠了。

    最讓家長為難的是,就是說我們自己的身邊,比如我們孩子的這種姥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老人去世的時候,我們家長本身非常地傷心。但是呢,我們還要跟孩子去解釋什麼是死亡。比如說我見到過這樣的小朋友,他的媽媽去世了,四歲多的時候,他就總問他爸爸,媽媽是死了嗎?什麼是死呀?然後爸爸就會跟他說,死了就是埋在地下,或者是去天堂了。但是實質上很多時候爸爸去說這個的時候,爸爸其實這種情緒是很難控制的,很多時候孩子還想繼續問,爸爸就把臉別過去,不想再討論這個話題。

    但是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還在這裡,而且其實這種情況下,我們去滿足孩子探索,也是對他情緒上的一種疏導。因為畢竟孩子也失去了媽媽,比如說如果我們只是說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實際上孩子是不能滿足的。他會說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那爸爸你給我買個望遠鏡吧,我就是可以用望遠鏡看到她,我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他還會問我們中午吃飯了,那媽媽要不要再繼續吃飯呢?那媽媽一個人躺在地下,她會不會憋得慌呢?會不會地下有蟲子去咬她呢?然後她會不會呼吸不了呢?等等等等。我們會發現孩子會無窮無盡地問這些個問題。

    這會兒呢,我們家長就要很嚴肅,或者是很完整地告訴他,一個人什麼叫死?對於一個人來講,說他不需要吃飯了,再也不用吃飯了,而且他會安靜地躺在那裡睡覺,而且你再也見不到他了。但是呢,你在心裡面可以想念他,而且他也不能跟你去說話了。

    用一些孩子能夠理解的行與不行,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特別簡單明瞭地去告訴孩子,切記不要因為孩子問到了這些我們傷心的東西,或我們忌諱的東西,就去訓斥他。因為對死亡的理解,也是孩子這種整個認知世界的一個非常的重要的一個部分。希望呢大家在遇到孩子問到我們死的時候呢,能夠發揮自己的這種智慧,能夠心平氣和地講給孩子聽。

    如果說你不太確定這個答案怎麼說的時候呢,也可以採用一種很開放的方式,比如說爸爸媽媽也不知道,那你覺得呢?你覺得他會怎麼樣呢?這樣我們跟孩子一起去討論。這樣呢,能夠保證我們的孩子他這種主動發問的這種好奇心,同時呢又能夠滿足孩子的一些個求知慾,能夠更好地支援孩子的這種主動性思維。

  • 2 # l尹建群l

    也許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也許只是我們的傳統,我們通常都很避諱跟小孩子說有關於死亡的事情,甚至對於小孩子的突然提問,我們會為之一愣,不知如何表達,不正確的引導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誤解。那我們該如何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呢?

    一,當孩子提問時一定不要回避,不要跟孩子說“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這樣的話搪塞孩子,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恐懼不安。更不要跟孩子說“去了很遠的地方,那裡很美”或者“永遠的睡著了”這類的話,小孩子的好奇心重,想象力豐富,類似於這樣的話對小孩子來說,或許很危險,他可能會想去試一試。曾經就有這樣的新聞,一個十歲的小女孩自殺,留下遺書,遺書上有“我太想去天上看看了”“下輩子再做你們的女兒”等等很多這樣的話語。

    二,我們要平靜地告訴孩子生老病死只是自然規律,就像花開花落一樣的自然,有出生就有死亡,人就是在這樣的自然規律下繁衍生息。

    三,我們活著又是為了什麼呢?難道就是等死2嗎?當然不是,如果我們一生都在恐懼死亡的到來,那我們又何必活著呢?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學習怎樣活的精彩,我們要學習怎樣才能不留遺憾的死去。如抗日英雄們能夠面對死亡泰然處之,源於他們的生活是積極的,充實的,又如一些文人,科學家,他們面對死亡也並沒有感到遺憾,因為他們活的有價值,活得有意義。還有一些反面例子,那些監獄裡面臨死刑的囚犯,他們哪一個對死亡不是充滿著恐懼,是因為他們沒有好好生活,生命不會重來,他們也再沒有機會好好生活了,他們的生活裡充滿了遺憾,可他們也只能帶著遺憾和恐懼死去。告訴孩子,你的生活才剛開始,要不斷地學習讓自己活得更好,充實自己,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精彩,這才是對生命的敬重。

    我們不能避免死亡,但我們能讓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都很美好。

  • 3 # 茵苗教育

    其實孩子每一天都在接觸死亡,我們吃的魚,打死的蚊子,孩子就見證了活的變成死的過程。

    那麼,人會死嗎?答案是肯定的。人死了之後,也是一樣沒有了知覺,他就是會從這個世界上永遠消失了。

    清明節的時候,我們會去拜祭祖先,表達我們對祖先的懷念。雖然人已經不在了,但是先人的精神做過的事情還是永遠的留在我們的心裡。

    生命是有限的,要想能夠讓別人記住我們,就必須做出貢獻。

    死亡這個話題,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最好就是往生命意義的方向上講,引導孩子要好好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在這裡借用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做出過偉大貢獻的人,也不會被人忘記的。

  • 4 # 教學與教育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了逃脫死亡魔咒,千方百計長生不老,最終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這極好地證明了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任何人都無法迴避。既然孩子問到了這個問題,與其迴避,不要讓孩子瞭解一些生老病死的常識,提高他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進而促使孩子以一種更積極進取地態度去面對人生旅途中的種種問題。當然死亡問題的回答難度較大,技巧性也比較強。太過於直接,會讓孩子產生害怕情緒,繼而引發低落的情緒反應,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太過於隱晦,孩子有可能聽不懂,困惑依然存在。個人建議:用小動物的生老病死為案例,一來會激發起學習熱情,而來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失去”的痛苦。最後,順便說一句,能夠在小時候對死亡發出一問的孩子都善於思考問題,未來的發展空間都比較大。如果您的孩子是這一類,請善加引導。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請下方留言!我會用心回答每一個問題!不當之處,敬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 5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這個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迴避它,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正確地面對它。

    一是要在一個恰當的時候,恰當的場景下,自然而然地和孩子談死亡。比如孩子喜歡的金魚或者養的花死了,我們要告訴他,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不美好的東西,動物、植物、人,都會有離開的那一天。我們要學著接受它。它的到來、離去,都是和我們的一種緣分。

    二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表達內心的情感。讓孩子悲傷、難過、失落等情緒宣洩出來,不能積壓在內心打成結,否則會影響他以後的生活。我的做法是,引導孩子回憶和失去的事物在一起的情景,寫成文章或者詩歌,把它朗誦出來,表達追思。

    三是明瞭死亡的意義,正因為有了死亡,活著才顯得如此珍貴,如此動人。所以要好好地享受,好好地對待,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每一天。

    四是告訴他讓生命得到延續的辦法:肉體消逝,而精神和能量永恆。比如用心去愛親人們,讓自己活在親人的心中;比如用心去愛、去奉獻這個世界,留下偉大的思想、事業等等,讓自己活在所有人的心中,比如釋迦摩尼、孔子、孟子這些先賢,再比如周恩來、毛澤東、雷鋒,雖然身體消亡,但他們都永遠地活在了這個世界上,活在了人們的心中。

  • 6 # 教育秀秀看

    寶寶表面焦慮的是死亡的問題,實際上折射的是分離焦慮的問題。是不是您平時對孩子地陪伴太少?孩子的安全感不足?

    我給您的建議是: 一,首先重視孩子的問題,不要搪塞他,給到孩子足夠的耐心來,一遍一遍的傾聽孩子的話,傾聽時不加任何評判,儘量引導孩子用語言描述出他內心的恐懼,孩子描述完您再複述他地語言,給到他共情,:哦,媽媽知道了你很害怕是嗎?你很害怕死亡,害怕再也見不到媽媽了。同時,一定帶給到孩子肢體上地安撫,讓他感到此時媽媽對他深情的愛。

    二,跟孩子聊一聊死亡。首先,你可以說你小時候也曾有過這樣的害怕,這樣孩子就不會有孤獨感。然後,科學的跟孩子說死亡:是宇宙世界的規律,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永遠存在的, 比如春天小樹發芽,秋天樹葉掉落,比如小孩出生,老人去世,再給他講講如果我們的人類和動物只有出生沒有死亡,世界會是一種什麼現象。接著話題在回到孩子身.上, 感謝你這個可愛的小生命來到媽媽身邊,媽媽會陪著你長大,你會陪著媽媽變老,我們要珍惜我們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媽媽愛你,永遠都愛你!

    三,建議你生活中一定要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每天多陪孩子做做遊戲,多一些肢體上的擁抱,臨睡前在孩子的耳邊說: 媽媽愛你,永遠愛你!把你的愛輸入到孩子的潛意識裡

    四,你要有心理準備,並不是今天你按照我的步驟去做了,孩子明天就不害怕了,沒那麼快,但孩子的恐懼感會一天一天消除,慢慢來, 你要有耐心哦,只要孩子重複這個話題,你就帶著飽滿的愛意與孩子互動。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7 # 南美蝴蝶

    要正面告知:人是自然的輪迴,我們來自於塵土,最終還要回歸塵土!這是自然的法則!任何人都無法抗拒,可能有神話傳說,也有電視電影遊戲小說等人不死的描寫,但是那全部都是虛構的,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必須要強調防止模仿!)

    再比較一下人和動物的區別,告訴他人才是萬物的靈長,最好能夠講一下生命出現所需要的條件,說明人的生命確實是宇宙的鐘愛,大自然的精靈!從而告訴他要熱愛生命真珍惜生命!

    再引入生活中珍愛生命的一些規則要求!這就生命教育!

  • 8 # 凱倫傳播

    我們不能選擇生的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死的方式,有的人死後輕於鴻毛,遺臭萬年;也有的人死後重於泰山,千古流傳!

  • 9 # 笑果老師

    當我的孩子在三歲對我說:“媽媽,我不想你變老”的時候,我就明白孩子已經能明白衰老以及死亡的含義了。我也曾經幹過這麼一件事:給寶寶買了一套“小兔湯姆”的書,其中一本《湯姆的外公去世了》,我自己看後都很傷心,就悄悄的藏起了這本書。有一次寶寶亂找,無意中找到了這本書,就追著我要讀這本書。好吧,我們倆就讀了這本書。讀完以後我自己就很傷心,是我這種情緒影響了他,還是他本身就理解了“死亡”的含義,他也不開心。

    過兩天,他悄悄的問我:“媽媽,我們都會死嗎?你也會死嗎?”你看,孩子已經理解了死亡,但是給他造成了困惑。我是這樣回答的:“對啊,我們都會死的。但是好訊息是,我們人類的生命還是比較長的。你看葉子的生命是一兩個月,花的生命是兩三天,有的小蟲子一個生命就幾個小時。我們人能活六、七十年,有的能活上百歲。所以你不用怕,媽媽也不怕。我們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就行了。”

    這件事的啟示:

    1. 面對每個孩子都會感到神秘、迷惑的問題,我們要積極面對,不能避而不談。我感謝這本講解“死亡”的繪本,讓孩子能夠理解“死亡”的含義。這樣的繪本還是挺多的,像這本“小兔湯姆”系列的《湯姆的外公去世了》,還有《爺爺變成了幽靈》。都向孩子們講解了死亡的含義,孩子們還是挺能接受的。

    2. 當孩子提出“死亡”這個問題後,父母應學會坦誠回答,不要為了保護孩子而編造故事,如去旅遊,去了遊樂園等,這樣會誘導孩子產生錯誤的觀念,認為死亡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當你如實相告後,或許孩子會傷心,會難過,但也會幫助他可以更好的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3. 讓孩子珍惜現在的時間,不因死亡事件感到神秘、迷茫、困惑、傷感,而是認真的度過每一天。

    4. 如果孩子真的要面對親人死亡的事情,要讓孩子在傷心的同時,更要有看到未來的希望和勇氣。

    希望大人們也能勇敢面對這個問題。

  • 10 # 我是小小牛

    1)舉例解釋:動物、植物等的生死。

    2)透過課外書上的知識解釋。

    3)實踐解釋:透過現實中的事情解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的寫作風格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