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類似的這種德軍的致命錯誤還有哪些?
8
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歷時長達兩年多的列寧格勒戰役不論是在時間、規模、傷亡、強度上都創造了多個“近代戰爭之最”,最重要的是,列寧格勒戰役的結果直接決定了蘇德戰爭的最終走向。

    1941年6月22號戰役正式打響。德軍的第四裝甲兵團、第十八集團軍以及第十六集團軍在空中力量的掩護下,兵分三路向列寧格勒挺進。德軍藉助自己的裝甲優勢,僅用了四天時間就攻下了通往列寧格勒的第一道屏障:陶格夫匹爾斯城。到六月底,德軍已基本形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南北夾擊。

    先後失去陶格夫匹爾斯城和普斯科夫城的列寧格勒陷入了唇亡齒寒的困境,而其它方面的蘇軍受德軍所累,根本無法前來支援,留給列寧格勒的只有一條路:自救!於是,列寧格勒軍民開始合力修築工事。

    德國方面,按照希特勒最初的設想,必須在七月下旬攻下列寧格勒。但由於北方集團軍群推進受阻,不得不推遲計劃。這也導致希特勒親赴前線督戰,氣急敗壞的他大聲命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勒布:“不惜一切代價和手段!德國絕不接受列寧格勒的投降!統統毀滅!”

    在元首的重壓下,勒布採取切斷列寧格勒通往外界鐵路、公路線的手段,同時命令布歇和曼施坦因分別從東西形成合圍。戰役最為膠著的時候,德軍每天只能推進兩公里。到八月底,推進速度最快的北路德軍距列寧格勒都還有二十公里,但此時的德軍重炮已經可以對列寧格勒形成火力威懾。

    終於,德軍在九月初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三面包圍,只有拉多加湖一側留有空缺。雖然在此期間德軍幾乎沒有中斷對列寧格勒的炮轟,但面對外圍的重重防禦始終無法攻進去。無奈之下,德軍只能切斷各條通往這裡的物資線,以期困死列寧格勒。

    就在德軍的進攻稍有起色之時,希特勒卻接連催促勒布速戰速決,因為他將重點發動對莫斯科的進攻。緊接著,失去耐心的希特勒開始逐步調離列寧格勒一方的德軍前往莫斯科,這也導致兵力不足的德軍根本無法發起全面攻擊。勒布只能繼續實施圍城並加以炮轟和轟炸。

    對於德軍來說最糟糕的是他們完全忽視了拉多加湖的重要意義,蘇軍也正是藉助被放空的拉多加湖完成了戰略轉移和物資補給。最終,蘇軍也正是憑藉這條“水上生命線”和頑強不屈的意志突破了德軍的圍困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從整個戰役的過程來看,希特勒最後的決定確實糟糕甚至致命!當時的蘇軍雖然有拉多加湖的空子,但面對潮水般的德軍只能說是杯水車薪。而且在希特勒眼裡,奪取莫斯科要比攻佔列寧格勒更加重要!總想一口吃成胖子,卻不料被活活噎死!

  • 2 # 和風漫談

    也不算致命錯誤,即使攻進去德軍也沒好果子吃。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的主要原因是擔心蘇軍的焦土計劃。

    1941年8月,希特勒調集32個步兵師、4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旅,配備6000門大炮、4500門迫擊炮和1000多架飛機,向列寧格勒發動猛攻。

    希特勒最初的計劃是奪取列寧格勒,控制波羅的海,與芬蘭軍隊會合,瓦解蘇軍意志。

    但在9月中旬即將佔領列寧格勒時,希特勒突然命令中止進攻,改成圍而不攻。裝甲部隊從列寧格勒撤出,轉向莫斯科戰役。

    當時,列寧格勒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城郊的烏里茨克及電車終點站已經失守,施呂瑟爾堡也被德軍佔領。再有幾天城市就會被攻克。

    但此時希特勒收到了一系列關於蘇軍焦土計劃的報告。在9月20日佔領基輔時,蘇軍便埋設了大量帶有定時引信的地雷。不明就裡的德軍進入基輔城後遭到地雷襲擊,吃了大虧。

    在後來11月份的哈爾科夫戰役中,德軍第 68 步兵師師長格奧爾格 • 布勞恩中將在一所房子裡被地雷炸死。這所房子以前是赫魯曉夫的住處,他也挺狠,早早就讓人在房子裡安裝遙控地雷,居然報銷德軍中將一名。

    所以,列寧格勒失守,蘇軍不會拱手相讓,焦土計劃是必然的。這些情況透過芬蘭情報部門報給希特勒。希特勒感到十分憂慮,決定對列寧格勒圍而不攻,也不打算接受投降,而是想將其徹底摧毀。

    希特勒的情報沒有錯誤,蘇軍確有炸燬全城的計劃。

    1965年,蘇聯海軍上將潘捷列耶夫在其出版的《海上戰線》一書中提到,1941年9月12 日以後,列寧格勒便組建特別小組,負責炸燬全城。對所有主要建築、橋樑、隧道、火車站、公園定時爆破,如果德軍進入列寧格勒,將被埋葬在廢墟中。

    正是蘇聯不畏犧牲的焦土計劃,給希特勒造成極大的威懾,在德軍即將攻克列寧格勒前中止行動。使蘇軍獲得寶貴的調整和喘息機會。

  • 3 # 武器裝備秀

    顯然不是,希特勒圍而不攻並不是個人戰術,而是實實在在的打不下來。

    到了列寧格勒德軍的攻勢已經疲憊,而河對岸就是蘇軍嚴陣以待的百萬大軍。蘇軍之所以放任希特勒圍攻列寧格勒,是因為彼時蘇軍尚未做好全面進攻的準備。所以只留下河對岸的城市跟希特勒打僵持。

    一來為自己部隊反攻爭取時間,二來消耗德軍有生力量。退一萬步講,即便希特勒攻下列寧格勒,除了在自信心上稍稍打擊了蘇軍以外,對戰局並無影響。因為即使把高加索方面的德軍調過來也無法突破河對岸嚴陣以待的百萬蘇軍。而蘇軍做好準備之後一個反攻反而會吃掉這部分德軍力量。

    德軍初期的勝利是戰術上的勝利,而非絕對實力的結果。一時的僥倖無法彌補長久的缺陷,德軍就是在這樣的望梅止渴中耗盡了最後一點元氣。早知如此,及時收手不是更好?

  • 4 # 歷史扒糞機

    圍而不攻真是希特勒的致命錯誤嗎?這不過戰後的回憶錄名將們推卸責任的一面之辭,最佳的甩鍋物件當然是希特勒!

    巴巴羅薩計劃的首要目標是列寧格勒。它規定先奪取列寧格勒、喀琅施塔得後,下一個目標才是莫斯科。只有蘇軍全面崩潰情況下,才能同時攻擊兩個目標。7-8月希特勒與陸軍總司令部及中央集團軍群的分兵問題的爭論,結果導致希特勒放棄最初的列寧格勒,轉向烏克蘭,可以說德陸軍總司令部自己最先放棄原定的戰略目標!那麼以北方集團軍群的力量能單獨奪取列寧格勒嗎?

    沒中央集團軍群第39、57摩步軍北上幫忙,北方集團軍群怕連蹲在列寧格勒前看門的資格都沒有!

    9月5日哈爾德認為“我們已經實現在列寧格勒的目標,這座城市將成為分戰區。”6日希特勒釋出進攻莫斯科的第35號令,要求15日前北方集團軍群應抽調機動部隊和第1航空隊部分兵力尤其是第8航空軍配屬中央集團軍群,即北方集團軍群的第41、56、57摩步軍轉隸中央集團軍群,僅留第39摩步軍3個師。但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勒布提出抗議,認為調兵將損害他進攻列寧格勒的行動,哈爾德極不情願的允許勒布暫且按兵不動,繼續進攻列寧格勒。

    9月8日,德第39摩步軍佔領施呂瑟爾堡,斷絕列寧格勒與外界的陸路聯絡,到20日第41摩步軍除留下第8裝甲師外全部調離,這導致勒布沒有強大的裝甲機動兵力進攻列寧格勒並掩護拉長的側翼。22日希特勒雖下令用封鎖和空襲、炮擊方式圍困列寧格勒,但給北方集團軍群空運2萬補充兵,調派數個步兵師,勒布以僅有的兵力一直攻擊到30日自己命令停止轉入防禦。

    圍而不攻不是希特勒的過錯,是德陸軍總司令部對蘇軍抵抗力預估錯誤及一直要求進攻莫斯科抽兵產生的必然惡果,希特勒比他的將軍們更清醒看待事實,而他的將軍們漠視現實,除了回憶錄中指責與炫耀。

    列寧格勒東有拉多加湖,西有芬蘭灣,僅南部進攻路線上還遍佈沼澤,只要蘇軍抵抗意志堅決,德軍是難以正面再次前進的。北方集團軍群除了41年10月 16發動季赫溫進攻性戰役外,也就老老實實的堅守,防禦著蘇軍持續不斷替列寧格勒解圍的行動。莫斯科慘敗後,能要求希特勒再次對列寧格勒發動全面進攻嗎?只有德軍將軍們一廂情願的以為和扶手椅將軍們的空想!

  • 5 # 探測衛星A

    最為致命的錯誤之首,而且影響深遠,難以估量。“圍而不攻”戰術使戰役主動權喪失,且戰線被拖得漫長,兵力更加分散,大量訓練有數的部隊被用來與些三流蘇軍師,甚至是些工人師對峙、消耗,沒有能在擅長的野戰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時也拖累其它關鍵戰場,使之集結不到足夠的力量,是“揚短避長”的敗招,之後德軍其它戰場一系列失敗,都可歸結為“兵力不足”,其中列寧格勒的消耗戰的拖累起了很大作用。

  • 6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如果說德國分三路突然入侵蘇聯,從實際效果來看,其主攻方向一定是博克元帥領導的中央集團軍群;如果說從相持時間最久,意志的較量最深刻的,那一定是北方集團軍群對列寧格勒長達900余天的圍困。

    蘇聯軍民的頑強意志和付出巨大的代價,讓人們對戰爭的殘酷唏噓不已。然而,有好奇的朋友會問,為什麼對這座城市的圍困要這麼久?雙方為什麼要這樣乾耗?其實,這其中戰略、戰術的博弈更讓人覺得這座城市的偉大。

    德方的戰略意圖。

    希特勒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其根本原因是東西方意識形態上的矛盾,而該城是其政黨發展的搖籃,佔領它就意味著東方勢力的瓦解,對提高德國及其盟國軍民計程車氣,保持對“巴巴羅薩計劃”的信心,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與北方的芬蘭軍隊合力攻佔後形成會合態勢,徹底解決強大的波羅的海艦隊,併合並一處對莫斯科形成兩大方向上的突擊,可以加快戰爭的程序。也就是說,蘇德戰爭爆發,列寧格勒是德方攻擊的首要目標。

    德國北方集團軍群與芬蘭軍隊從兩個方向對這座城市發起了攻擊,猝不及防的蘇軍不斷地撤退、被包圍、分割,尤其是曼施泰因的第56裝甲軍更是甩開左右兩翼掩護,長驅直入,4天突擊 320公里。很快,她成為了一座孤城。

    然而,讓希特勒惱怒不已的事情發生了。芬軍進攻到城郊不再進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蘇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悍然發動了對芬蘭的進攻,並將卡累利阿地區佔為己有。對此,耿耿於懷的芬蘭終於在入侵前加入到德方陣營。

    在芬蘭人看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他們並不打算與德國“同流合汙”,只想拿回自己的土地。於是,頗具戲劇的情景發生了,芬軍攻佔到自己曾經的領土後就停滯不前了,這讓危機中的列寧格勒看到了一絲生機。

    這個突然的結果,再加上蘇軍的頑強抵抗,讓德國迅速攻佔這座城市的夢想破滅了。而善變的希特勒又看到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進展更快,他又將目光轉向了莫斯科,並從北方戰線抽調更多的部隊加強莫斯科方向的攻擊。

    對列寧格勒改為長期包圍,在希特勒看來,他必須這麼做:

    一是圍點打援。對於城市攻防戰,坦克、飛機的優勢將化為烏有,巷戰並不是機械化德軍的強項,將對手引向郊外殲滅是最好的辦法;

    二是不能撤圍。對於三個方向的同向攻擊,一旦撤圍,就將在攻擊線上或者防禦線上出現缺口,將會動搖整個戰局的態勢。

    當然,在希特勒看來,他更希望看到是這座城市繳械投降,即可以減少部隊損失,又可以在意識形態上大做文章,從而打擊蘇方抵抗的意志,並獲得盟友以及更多西方國家的支援。因此,他決定長期圍困。

    蘇聯的戰略意圖。

    列寧格勒在斯拉夫人的心裡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她不僅是政治的象徵,更是戰略要地。失去她,德、芬兩軍就有可能合併一處,威脅莫斯科。那個時候,他們將不得不抽調保衛首都的戰略預備隊,在北面建立一個新的戰線。

    這不但會增加莫斯科方向的壓力,同時,在各方面都會使戰爭形勢嚴重複雜化,以及不可避免的失去波羅的海艦隊。因此,保衛這座城市是蘇方上下的共識,併為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抵抗和堅持。

    首先,加強城市的防禦。“消防員”朱可夫從西線接替指揮。他整頓軍紀、收攏並整合部隊,不斷反衝鋒和襲擾,使用空軍和波羅的海艦隊的艦炮構築火力防禦,阻止對手突破防禦。

    同時強調縱深防禦,動員城市的所有的人力、物力,包括所剩無幾的部隊、拿起武器的市民,以及失去戰艦的海軍官兵,組成預備隊加強防禦縱深。在朱可夫的指揮下,局面得到了控制,原先德方每天推進5公里,現在一個月不到2公里。

    其次,圍困與反圍困。德國以武力佔領的企圖失敗後,又決定透過圍困、封鎖和野蠻的轟炸,切斷城市與外界的聯絡,試圖將全城軍民困死。而守軍雖說把對手擋在了城外,但這座城市及其保衛者們的命運仍前途未卜。

    於是,一場反圍困的行動開始了。此時,陸上交通都被封死,只有其身後的拉多加湖是通往城市的唯一道路,但是德機很快就發現了這個“生命之路”,於是加緊封鎖,往往剛離岸的補給船就被炸沉,這座城市很快就發生了饑荒。

    幸運的是,冬季的嚴寒讓湖面結上了厚厚的一層冰,船隻過不去,但汽車運輸的效果更好。大量的部隊、物資彈藥運到該城,50萬的老人、兒童撤離了城市,但是也付出了60多萬被餓死的代價。

    當然,更為重要的還是戰術牽制。在與對手的爭奪戰中,蘇軍最高統帥部很快發現了維持現狀的最大優勢,就是牽制了大量德軍不能動彈,並以不斷的區域性反擊,大量的消耗對手的實力。

    同時,在穩定西北戰線和減輕各個方向的戰場壓力起了關鍵作用。在莫斯科會戰結束後,蘇軍可以更加專心的對待其他方向的戰役。直到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近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他們在列寧格勒近郊實施了大反攻。

    但這樣的進攻更多的是牽制和分散德軍注意力。使得他們不但要提防戰線被突破,而且要防止“多米諾骨牌”式的潰敗。因此,在列寧格勒的兵力,德方不敢有絲毫的調動。也就是說,到了戰爭結束的3年裡,北方集團軍群沒有什麼建樹。

    圍困戰與反圍困戰,很難說清楚到底是誰利用了誰,但是作為雙方戰略博弈的焦點,勝負更多的還是以誰能夠堅持到最後,並取得勝利來界定。然而,就算是蘇聯最終在這場博弈中取得的勝利,但幾十萬平民的傷亡,也讓這場博弈披上了“慘勝”的外衣。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 7 # 軍武最前哨

    歷時長達兩年多的列寧格勒戰役不論是在時間、規模、傷亡、強度上都創造了多個“近代戰爭之最”,最重要的是,列寧格勒戰役的結果直接決定了蘇德戰爭的最終走向。

    1941年6月22號戰役正式打響。德軍的第四裝甲兵團、第十八集團軍以及第十六集團軍在空中力量的掩護下,兵分三路向列寧格勒挺進。德軍藉助自己的裝甲優勢,僅用了四天時間就攻下了通往列寧格勒的第一道屏障:陶格夫匹爾斯城。到六月底,德軍已基本形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南北夾擊。

    先後失去陶格夫匹爾斯城和普斯科夫城的列寧格勒陷入了唇亡齒寒的困境,而其它方面的蘇軍受德軍所累,根本無法前來支援,留給列寧格勒的只有一條路:自救!於是,列寧格勒軍民開始合力修築工事。

    德國方面,按照希特勒最初的設想,必須在七月下旬攻下列寧格勒。但由於北方集團軍群推進受阻,不得不推遲計劃。這也導致希特勒親赴前線督戰,氣急敗壞的他大聲命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勒布:“不惜一切代價和手段!德國絕不接受列寧格勒的投降!統統毀滅!”

    在元首的重壓下,勒布採取切斷列寧格勒通往外界鐵路、公路線的手段,同時命令布歇和曼施坦因分別從東西形成合圍。戰役最為膠著的時候,德軍每天只能推進兩公里。到八月底,推進速度最快的北路德軍距列寧格勒都還有二十公里,但此時的德軍重炮已經可以對列寧格勒形成火力威懾。

    終於,德軍在九月初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三面包圍,只有拉多加湖一側留有空缺。雖然在此期間德軍幾乎沒有中斷對列寧格勒的炮轟,但面對外圍的重重防禦始終無法攻進去。無奈之下,德軍只能切斷各條通往這裡的物資線,以期困死列寧格勒。

    就在德軍的進攻稍有起色之時,希特勒卻接連催促勒布速戰速決,因為他將重點發動對莫斯科的進攻。緊接著,失去耐心的希特勒開始逐步調離列寧格勒一方的德軍前往莫斯科,這也導致兵力不足的德軍根本無法發起全面攻擊。勒布只能繼續實施圍城並加以炮轟和轟炸。

    對於德軍來說最糟糕的是他們完全忽視了拉多加湖的重要意義,蘇軍也正是藉助被放空的拉多加湖完成了戰略轉移和物資補給。最終,蘇軍也正是憑藉這條“水上生命線”和頑強不屈的意志突破了德軍的圍困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從整個戰役的過程來看,希特勒最後的決定確實糟糕甚至致命!當時的蘇軍雖然有拉多加湖的空子,但面對潮水般的德軍只能說是杯水車薪。而且在希特勒眼裡,奪取莫斯科要比攻佔列寧格勒更加重要!總想一口吃成胖子,卻不料被活活噎死!

  • 8 # 和風漫談

    也不算致命錯誤,即使攻進去德軍也沒好果子吃。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的主要原因是擔心蘇軍的焦土計劃。

    1941年8月,希特勒調集32個步兵師、4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旅,配備6000門大炮、4500門迫擊炮和1000多架飛機,向列寧格勒發動猛攻。

    希特勒最初的計劃是奪取列寧格勒,控制波羅的海,與芬蘭軍隊會合,瓦解蘇軍意志。

    但在9月中旬即將佔領列寧格勒時,希特勒突然命令中止進攻,改成圍而不攻。裝甲部隊從列寧格勒撤出,轉向莫斯科戰役。

    當時,列寧格勒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城郊的烏里茨克及電車終點站已經失守,施呂瑟爾堡也被德軍佔領。再有幾天城市就會被攻克。

    但此時希特勒收到了一系列關於蘇軍焦土計劃的報告。在9月20日佔領基輔時,蘇軍便埋設了大量帶有定時引信的地雷。不明就裡的德軍進入基輔城後遭到地雷襲擊,吃了大虧。

    在後來11月份的哈爾科夫戰役中,德軍第 68 步兵師師長格奧爾格 • 布勞恩中將在一所房子裡被地雷炸死。這所房子以前是赫魯曉夫的住處,他也挺狠,早早就讓人在房子裡安裝遙控地雷,居然報銷德軍中將一名。

    所以,列寧格勒失守,蘇軍不會拱手相讓,焦土計劃是必然的。這些情況透過芬蘭情報部門報給希特勒。希特勒感到十分憂慮,決定對列寧格勒圍而不攻,也不打算接受投降,而是想將其徹底摧毀。

    希特勒的情報沒有錯誤,蘇軍確有炸燬全城的計劃。

    1965年,蘇聯海軍上將潘捷列耶夫在其出版的《海上戰線》一書中提到,1941年9月12 日以後,列寧格勒便組建特別小組,負責炸燬全城。對所有主要建築、橋樑、隧道、火車站、公園定時爆破,如果德軍進入列寧格勒,將被埋葬在廢墟中。

    正是蘇聯不畏犧牲的焦土計劃,給希特勒造成極大的威懾,在德軍即將攻克列寧格勒前中止行動。使蘇軍獲得寶貴的調整和喘息機會。

  • 9 # 武器裝備秀

    顯然不是,希特勒圍而不攻並不是個人戰術,而是實實在在的打不下來。

    到了列寧格勒德軍的攻勢已經疲憊,而河對岸就是蘇軍嚴陣以待的百萬大軍。蘇軍之所以放任希特勒圍攻列寧格勒,是因為彼時蘇軍尚未做好全面進攻的準備。所以只留下河對岸的城市跟希特勒打僵持。

    一來為自己部隊反攻爭取時間,二來消耗德軍有生力量。退一萬步講,即便希特勒攻下列寧格勒,除了在自信心上稍稍打擊了蘇軍以外,對戰局並無影響。因為即使把高加索方面的德軍調過來也無法突破河對岸嚴陣以待的百萬蘇軍。而蘇軍做好準備之後一個反攻反而會吃掉這部分德軍力量。

    德軍初期的勝利是戰術上的勝利,而非絕對實力的結果。一時的僥倖無法彌補長久的缺陷,德軍就是在這樣的望梅止渴中耗盡了最後一點元氣。早知如此,及時收手不是更好?

  • 10 # 歷史扒糞機

    圍而不攻真是希特勒的致命錯誤嗎?這不過戰後的回憶錄名將們推卸責任的一面之辭,最佳的甩鍋物件當然是希特勒!

    巴巴羅薩計劃的首要目標是列寧格勒。它規定先奪取列寧格勒、喀琅施塔得後,下一個目標才是莫斯科。只有蘇軍全面崩潰情況下,才能同時攻擊兩個目標。7-8月希特勒與陸軍總司令部及中央集團軍群的分兵問題的爭論,結果導致希特勒放棄最初的列寧格勒,轉向烏克蘭,可以說德陸軍總司令部自己最先放棄原定的戰略目標!那麼以北方集團軍群的力量能單獨奪取列寧格勒嗎?

    沒中央集團軍群第39、57摩步軍北上幫忙,北方集團軍群怕連蹲在列寧格勒前看門的資格都沒有!

    9月5日哈爾德認為“我們已經實現在列寧格勒的目標,這座城市將成為分戰區。”6日希特勒釋出進攻莫斯科的第35號令,要求15日前北方集團軍群應抽調機動部隊和第1航空隊部分兵力尤其是第8航空軍配屬中央集團軍群,即北方集團軍群的第41、56、57摩步軍轉隸中央集團軍群,僅留第39摩步軍3個師。但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勒布提出抗議,認為調兵將損害他進攻列寧格勒的行動,哈爾德極不情願的允許勒布暫且按兵不動,繼續進攻列寧格勒。

    9月8日,德第39摩步軍佔領施呂瑟爾堡,斷絕列寧格勒與外界的陸路聯絡,到20日第41摩步軍除留下第8裝甲師外全部調離,這導致勒布沒有強大的裝甲機動兵力進攻列寧格勒並掩護拉長的側翼。22日希特勒雖下令用封鎖和空襲、炮擊方式圍困列寧格勒,但給北方集團軍群空運2萬補充兵,調派數個步兵師,勒布以僅有的兵力一直攻擊到30日自己命令停止轉入防禦。

    圍而不攻不是希特勒的過錯,是德陸軍總司令部對蘇軍抵抗力預估錯誤及一直要求進攻莫斯科抽兵產生的必然惡果,希特勒比他的將軍們更清醒看待事實,而他的將軍們漠視現實,除了回憶錄中指責與炫耀。

    列寧格勒東有拉多加湖,西有芬蘭灣,僅南部進攻路線上還遍佈沼澤,只要蘇軍抵抗意志堅決,德軍是難以正面再次前進的。北方集團軍群除了41年10月 16發動季赫溫進攻性戰役外,也就老老實實的堅守,防禦著蘇軍持續不斷替列寧格勒解圍的行動。莫斯科慘敗後,能要求希特勒再次對列寧格勒發動全面進攻嗎?只有德軍將軍們一廂情願的以為和扶手椅將軍們的空想!

  • 11 # 探測衛星A

    最為致命的錯誤之首,而且影響深遠,難以估量。“圍而不攻”戰術使戰役主動權喪失,且戰線被拖得漫長,兵力更加分散,大量訓練有數的部隊被用來與些三流蘇軍師,甚至是些工人師對峙、消耗,沒有能在擅長的野戰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時也拖累其它關鍵戰場,使之集結不到足夠的力量,是“揚短避長”的敗招,之後德軍其它戰場一系列失敗,都可歸結為“兵力不足”,其中列寧格勒的消耗戰的拖累起了很大作用。

  • 12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如果說德國分三路突然入侵蘇聯,從實際效果來看,其主攻方向一定是博克元帥領導的中央集團軍群;如果說從相持時間最久,意志的較量最深刻的,那一定是北方集團軍群對列寧格勒長達900余天的圍困。

    蘇聯軍民的頑強意志和付出巨大的代價,讓人們對戰爭的殘酷唏噓不已。然而,有好奇的朋友會問,為什麼對這座城市的圍困要這麼久?雙方為什麼要這樣乾耗?其實,這其中戰略、戰術的博弈更讓人覺得這座城市的偉大。

    德方的戰略意圖。

    希特勒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其根本原因是東西方意識形態上的矛盾,而該城是其政黨發展的搖籃,佔領它就意味著東方勢力的瓦解,對提高德國及其盟國軍民計程車氣,保持對“巴巴羅薩計劃”的信心,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與北方的芬蘭軍隊合力攻佔後形成會合態勢,徹底解決強大的波羅的海艦隊,併合並一處對莫斯科形成兩大方向上的突擊,可以加快戰爭的程序。也就是說,蘇德戰爭爆發,列寧格勒是德方攻擊的首要目標。

    德國北方集團軍群與芬蘭軍隊從兩個方向對這座城市發起了攻擊,猝不及防的蘇軍不斷地撤退、被包圍、分割,尤其是曼施泰因的第56裝甲軍更是甩開左右兩翼掩護,長驅直入,4天突擊 320公里。很快,她成為了一座孤城。

    然而,讓希特勒惱怒不已的事情發生了。芬軍進攻到城郊不再進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蘇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悍然發動了對芬蘭的進攻,並將卡累利阿地區佔為己有。對此,耿耿於懷的芬蘭終於在入侵前加入到德方陣營。

    在芬蘭人看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他們並不打算與德國“同流合汙”,只想拿回自己的土地。於是,頗具戲劇的情景發生了,芬軍攻佔到自己曾經的領土後就停滯不前了,這讓危機中的列寧格勒看到了一絲生機。

    這個突然的結果,再加上蘇軍的頑強抵抗,讓德國迅速攻佔這座城市的夢想破滅了。而善變的希特勒又看到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進展更快,他又將目光轉向了莫斯科,並從北方戰線抽調更多的部隊加強莫斯科方向的攻擊。

    對列寧格勒改為長期包圍,在希特勒看來,他必須這麼做:

    一是圍點打援。對於城市攻防戰,坦克、飛機的優勢將化為烏有,巷戰並不是機械化德軍的強項,將對手引向郊外殲滅是最好的辦法;

    二是不能撤圍。對於三個方向的同向攻擊,一旦撤圍,就將在攻擊線上或者防禦線上出現缺口,將會動搖整個戰局的態勢。

    當然,在希特勒看來,他更希望看到是這座城市繳械投降,即可以減少部隊損失,又可以在意識形態上大做文章,從而打擊蘇方抵抗的意志,並獲得盟友以及更多西方國家的支援。因此,他決定長期圍困。

    蘇聯的戰略意圖。

    列寧格勒在斯拉夫人的心裡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她不僅是政治的象徵,更是戰略要地。失去她,德、芬兩軍就有可能合併一處,威脅莫斯科。那個時候,他們將不得不抽調保衛首都的戰略預備隊,在北面建立一個新的戰線。

    這不但會增加莫斯科方向的壓力,同時,在各方面都會使戰爭形勢嚴重複雜化,以及不可避免的失去波羅的海艦隊。因此,保衛這座城市是蘇方上下的共識,併為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抵抗和堅持。

    首先,加強城市的防禦。“消防員”朱可夫從西線接替指揮。他整頓軍紀、收攏並整合部隊,不斷反衝鋒和襲擾,使用空軍和波羅的海艦隊的艦炮構築火力防禦,阻止對手突破防禦。

    同時強調縱深防禦,動員城市的所有的人力、物力,包括所剩無幾的部隊、拿起武器的市民,以及失去戰艦的海軍官兵,組成預備隊加強防禦縱深。在朱可夫的指揮下,局面得到了控制,原先德方每天推進5公里,現在一個月不到2公里。

    其次,圍困與反圍困。德國以武力佔領的企圖失敗後,又決定透過圍困、封鎖和野蠻的轟炸,切斷城市與外界的聯絡,試圖將全城軍民困死。而守軍雖說把對手擋在了城外,但這座城市及其保衛者們的命運仍前途未卜。

    於是,一場反圍困的行動開始了。此時,陸上交通都被封死,只有其身後的拉多加湖是通往城市的唯一道路,但是德機很快就發現了這個“生命之路”,於是加緊封鎖,往往剛離岸的補給船就被炸沉,這座城市很快就發生了饑荒。

    幸運的是,冬季的嚴寒讓湖面結上了厚厚的一層冰,船隻過不去,但汽車運輸的效果更好。大量的部隊、物資彈藥運到該城,50萬的老人、兒童撤離了城市,但是也付出了60多萬被餓死的代價。

    當然,更為重要的還是戰術牽制。在與對手的爭奪戰中,蘇軍最高統帥部很快發現了維持現狀的最大優勢,就是牽制了大量德軍不能動彈,並以不斷的區域性反擊,大量的消耗對手的實力。

    同時,在穩定西北戰線和減輕各個方向的戰場壓力起了關鍵作用。在莫斯科會戰結束後,蘇軍可以更加專心的對待其他方向的戰役。直到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近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他們在列寧格勒近郊實施了大反攻。

    但這樣的進攻更多的是牽制和分散德軍注意力。使得他們不但要提防戰線被突破,而且要防止“多米諾骨牌”式的潰敗。因此,在列寧格勒的兵力,德方不敢有絲毫的調動。也就是說,到了戰爭結束的3年裡,北方集團軍群沒有什麼建樹。

    圍困戰與反圍困戰,很難說清楚到底是誰利用了誰,但是作為雙方戰略博弈的焦點,勝負更多的還是以誰能夠堅持到最後,並取得勝利來界定。然而,就算是蘇聯最終在這場博弈中取得的勝利,但幾十萬平民的傷亡,也讓這場博弈披上了“慘勝”的外衣。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情不好的時候應不應該一個人自駕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