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終南山無崖子

    這兩個王朝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戰後重建的檔期裡都沒有給老百姓休生養息的機會。

    而他倆最後建立起來的漢帝國和唐帝國都克服了這一瓶頸,戰後立即讓士兵們解甲歸田,回家種地抱媳婦生孩子。

    當然,短命的原因不只是這些,最主要的是在設定國家治理體系的時候,太多也太急於考慮國家強大,而忽略了強國所需要具備的其他因素。

    比如秦朝,秦制度是有了軍功就發獎金,殺敵多就分田地,全民參軍。這種激勵制度好比一個企業,所有人都是業務員,這樣做市場當然好……但是,一旦有一天,市場沒有開拓空間了,也就是說整個市場都被你們公司壟斷了……這公司還需要業務員嗎?這些人靠什麼獲得獎勵?

    秦國沒有給出戰後重建的合理計劃,也沒有給出員工個人未來的發展空間。反而開始四處巡視,做一些對帝王有益但對百姓無意義的事。百姓賺不到錢了,漸漸的就有怨氣。

    這時候遇到了核心管理層內亂,特別是秦始皇死後二世對軍隊的失控,你家再有錢,取不出來,又有啥用?

    百姓暴動最大的原因不是帝王昏庸不昏庸,而是百姓失業增加,上班不放假,加班也賺不到錢,這種情況下無論你再有理想也籠絡不了員工的心。

    員工從來不想聽老闆的理想;

    百姓永遠不會理解帝王想要的天下,因為那是你的天下,關我屁事,你給我漲工資、不加班,我就是好員工。

    隋煬帝在這方面做的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小夥20歲就能打下揚州,有抱負,獅子座男生,感情有一點脆弱。

    隋煬帝特別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代牛逼的帝王,他不怕辛苦,打高麗,親自西行到張掖,召開了一個全世界國際貿易大會,絲綢之路上無數個國家的使者和商人見證了大隋帝王的講演……他不僅在張掖搞展會,回到洛陽又搞了一次規模宏大的全世界經貿合作展,甚至外華人在那幾天可以免費吃……他在全國調研考察的時間遠遠大於在西安和洛陽的時間,無數事蹟證明他是極其有抱負的人。

    我說過,員工不會在乎老闆的理想,員工只在乎激勵機制。

    百姓需要安居樂業:回家抱媳婦夕陽一下山就睡覺造娃、晴天干活、雨天打麻將、沒事玩玩手機遊戲,閒了看看胡扯的電視劇……這才是百姓需要的東西!而帝王不知。

    你不瞭解人民,人民怎會支援你!

    而大漢帝國一開始就馬放南山,近一個世紀的休養生息,減稅,宮廷斗的一塌糊塗也沒什麼事,人民滿意就不會出亂。

    企業也一樣,員工正常上班,至於股東多換幾個跟公司發展一點都不影響。

    唐朝更是一個複製版,一改隋朝的拼命,一人分一塊地種去。

    所謂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秦和隋雖然短命,但他在歷史上的影響和意義一點都不小。漢唐時期的很多制度改革都是秦隋基礎上制定的,這一點有目共睹。

  • 2 # 華哥雜談

    秦朝和隋朝確實本是偉大的朝代,秦國就不必說了。單說隋朝,結束了漢末以來最動盪的歷史,再次建立起大一統的國家,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隋朝的生產力水平達到了新高度,後世的唐朝,最高峰時也沒超過隋朝的水平。

    然而,就是這樣兩個偉大的朝代,卻二世而王,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兩個王朝在開國皇帝手上沒有完成國家統治基礎的完全穩固。比如說秦國,形式上完成了國家統一,但六國貴族的影響力仍在,秦國高層矛盾隱患未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六國貴族不服秦國統一,始終都在醞釀著復辟。楊堅建立隋朝後,大力恢復經濟,提倡輕徭薄賦,生產力發展很快。但漢末以來軍閥割據,政權更迭的舊隱患並沒有根除,關隴貴族為首的門閥世家時刻形成威脅。

    二、兩朝的二世接班人選得不正確。秦二世胡亥和隋煬帝楊廣都是性情暴虐之人,他們上朝後,任人不當,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秦國本在始皇帝時候就大建秦長城、阿旁宮和秦陵,二世上臺後並沒有減輕民力使用,反而變本加厲。隋煬帝建東都、修運河、下江南,也是傾盡民力。雖然說建長城和大運河客觀上為後世做了貢獻,但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不符,國力消耗過大,百姓怨聲載道。

    秦隋兩朝雖然二世而亡,但接班的漢朝與唐朝卻基本傳承了前朝衣缽,它們的統治階層能充分吸取前朝教訓,緩和階級矛盾,國力迅速得到恢復增長,最終創造了燦爛的漢唐文明。

  • 3 # 可汗說事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兩個朝代,但也都是極其短命的朝代,二者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說來如下:

    一、秦朝:

    秦朝二世而亡,總的來說是由於秦始皇好大喜功,對國家實行恐怖統治,又對老百姓橫徵暴斂,導致國家的矛盾不斷被激化,最終二世而亡。

    秦朝在統一後不久,就頻繁的大興土木,徭役不斷,雖然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長城、靈渠等,是利國利民的,但是修建過程中不懂得勞逸結合,不懂得區分農閒與農忙,導致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國內物價飛漲,民眾苦不堪言。^_^

    秦始皇死後,繼任者秦二世昏庸無能,不懂得與民休息,親小人遠賢臣,肆意搜刮民脂民膏,追求奢侈享受,生活腐化墮落。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平心而論,秦始皇雖然殘暴,但不是昏君,只是使用民力不當,用力過猛,激化了矛盾。

    二、隋朝:

    隋朝二世而亡,隋文帝楊堅是負有一部分責任的。楊堅為人好猜忌苛察,容易聽信讒言,到了晚年更是濫殺大臣,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先後被殺,導致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再是接班人問題處理的不好,家庭教育也失敗,楊勇楊廣都不是合適人選,自己最後死的也是不明不白。

    當然,隋朝滅亡的主要責任還是隋煬帝楊廣的問題。同秦始皇一樣,隋煬帝也是個好大喜功之人,他太想建功立業了,連年號都叫大業,他一直想學秦皇漢武,做一個曠古絕今的皇帝。

    他在位期間,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四起,民怨沸騰。雖然很多工程是利國利民的,比如開通大運河等,但是這種不計後果的濫用民力,橫徵暴斂,容易過度的透支國力,造成天下大亂,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便把一個繁華盛世的國家給葬送了。

    總的來說,隋煬帝和始皇帝有點類似,都是濫用民力問題,而且二人生活作風都還比較奢侈腐化,但是其本人並不昏庸,也不是昏君,最多隻算暴君,而秦二世則是徹徹底底的昏君。

    可惜隋煬帝沒有吸取秦朝的經驗教訓,而且他接手的國家比秦朝好多了,經過隋文帝的治理,國家已經相當的富足了,開皇盛世,天下大治。如果步伐稍微放慢點,我想是不會出現隋朝那樣的動亂的,但是他對這個尺度沒有把握好,步伐邁得過大,導致隋朝早亡。

    秦朝、隋朝慘痛的歷史教訓,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王朝,在此後的中國,特別是中原王朝,很少再出現類似於始皇帝和隋煬帝這樣的暴君,昏君是有,但是暴君不常有,因為這兩個人的代價太大了,影響也大。

  • 4 # 彩雲東昇戴寶山

    秦和隋都是在連年的戰亂後統一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就如同久病的人治癒後需要康復。而秦始皇和隋煬帝都屬於精力旺盛閒了鬧心的人,他們每天都想整出動靜,弄出個日新月異才痛快。結果勞民傷財,民不聊生。無論阿房宮長城,還是挖大運河都不能創造短期的財富,相反還耗費了大量的生產力,使民生得不到保障。總之秦和隋是窮死的,缺食少穿加賣命賣力,趕上自然災害就很容易暴發起義。賈誼的過秦論認為滅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仁義不施,攻守之勢易也。

  • 5 # 溫乎

    原因很簡單,造成分裂的勢力沒有徹底清掃乾淨。

    一、秦朝。

    秦朝之前是春秋戰國,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禮樂崩壞”。周王朝的禮制、井田制、世卿世祿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田地的開墾、鐵器的應用,逐漸崩潰。帶來的結果就是春秋戰國,各國求強大。

    秦國原本是邊陲小國,崛起正是因為“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崇軍功,所以秦朝的統一不是常規的改朝換代,而是革命。

    是革命,就會消滅一個階級,而那個階級是註定不會自行消亡的。統一六國,並沒有徹底消滅那些老貴族,他們仍然在伺機起事,回到原本的軌道上去。

    項梁、項羽就是代表,經過楚漢戰爭的劇烈變革,他們才徹底被劉邦代表的先進制度碾壓。

    劉邦才是秦始皇的接班人!

    二、隋朝

    跟秦朝類似,隋朝之前也是幾百年的亂世。

    漢朝結束以後,在遍地世家門閥的局面下,秦漢的軍功爵、察舉制,實在走不下去了。這時候,早已沒有寒門的出頭之日,這些制度怎麼用嘛?

    在世家門閥掌權的局面下,魏晉南北朝的政權基本都是短命王朝,正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經過河陰之變、侯景之亂、北齊滅亡後,關東、江南計程車族一蹶不振,只剩下關隴集團一家獨大。都打服了,天下就統一嘍。

    問題在於,關隴集團也不是楊家的狗。楊廣的所作所為,統統是為了自己或者楊家的利益,根本不符合大家的利益。本來還想與你楊家共天下,既然如此,就換了你楊家吧。

    關東士族、豪強還有力量,並沒有消亡。所以大亂起,他們支援了竇建德。

    經過李唐的征戰,關隴集團內部的人服氣了、不服的也收拾了。關東和江南的最後力量,也用軍事力量征服了,老百姓也少了、土地多了,也就不想打仗了。國內也沒有動亂的基礎了。

    剩下的,等待盛世就好。

  • 6 # 生說

    首先來說秦朝。秦的滅亡既有偶然因素,也存在歷史的慣性因素。偶然因素在於,秦始皇是在巡行途中突然在沙丘行宮中病亡的,遺詔讓長子扶蘇即位,但是趙高勾結李斯合謀假傳遺詔賜死扶蘇及蒙恬,立胡亥為皇帝。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此後又發生了趙高害死李斯,害死秦二世,另立子嬰,子嬰最後誅殺趙高的一連串秦廷內亂,而此時,秦朝已經風雨飄搖。假設秦始皇在妥善做好繼承人接班後離世,扶蘇順利即位,以他生性仁慈的性格以及在軍中有蒙恬的支援,很有可能採取與民休息的國策,緩和社會矛盾,減輕百姓負擔,如此秦朝還可能延續下去。

    再者,秦驟亡還有一個因素是六國復辟力量強大,歷史慣性力量大。秦朝亡主要因素在暴政在高壓統治,而不在其所創立的制度。但其創立的制度有著超越時代的特性,短時間很難被接受。所以,六國紛紛打出六國後人的旗號,迅速得到天下人響應。這反映出新的制度需要時間檢驗,而歷史的慣性力量強大,人們在沒有看到新制度所帶來的優越性時,會習慣於回到過去。項羽表面上尊義帝,而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但其內心何嘗不想一統天下,分封諸侯只是在自身力量不夠強大的時候,對已存在勢力的承認。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除了恢復一定範圍的分封制,秦朝的制度基本原封不動繼承下來。只是高壓政策變成了與民休息的“無為之治”,一直到漢武帝,國策才發生改變。

    再來說說隋朝。隋文帝和隋煬帝創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尤其是科舉制的建立與確立對歷史影響深遠,建立以“進士科”為代表的科舉制度是隋煬帝最大歷史貢獻,這一制度在中國存續1300年,成為專制帝國選拔人才,維繫統治的基石,此一制度打擊世家大族長期壟斷人才選拔,把持朝政的弊端,給寒門子弟以上升的通道,透過吸收寒門士子成為帝國統治階層的一份子,維繫國家的統治。自此以後,"九品中正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進士及第成為寒門士子的理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科舉制度是封建帝國制度的重要建立,從此,完善的官僚體系制度開始走向成熟。

    隋煬帝楊廣雖然是亡國之君,但他並非無能之輩,他的失敗主要是由於步伐邁得太快,在位僅十三年,卻做了太多事情,導致耗盡國力民力,最終激起民變,而世家大族又趁亂而起,隋朝隨即土崩瓦解。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很快就耗盡隋文帝留下的家底。倘若,隋煬帝能夠在民力可承受的範圍內施政,以他的雄才大略,成為一代明君本非難事。相較於秦二世,隋煬帝有更好的家底,個人才能遠甚,卻落得亡國之君地步,著實令人可惜。

    秦隋都是結束幾百年紛爭建立大一統,並有制度建立的王朝,卻都二世而亡,這其中有著客觀因素,也有二代繼承者個人因素。這也許是秦朝和隋朝作為探索者為歷史付出的代價。實際上秦漢和隋唐特別類似,秦、隋都是探索者,而漢、唐是繼承者,並且歷史久遠,成為中國歷史上強盛王朝的代名詞。我們在談論漢唐的時候經常會忽略秦隋的歷史貢獻,秦和隋這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王朝,雖然短命,卻意義非凡,需要再認識。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因為秦朝和隋朝比較短命,結果給人造成一個感覺:所有亂世以後的統一王朝,都是短命的。

    其實這是一個偽規律。那些王朝的短命,各有原因,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秦始皇)

    不過,隋朝和秦朝倒是可以放在一起分析的。這兩個朝代身上,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其滅亡的原因,也是驚人的一致。

    秦朝和隋朝相似的地方很多。

    比如,秦朝和隋朝都曾經是超級強盛的朝代。“強盛”有兩層意思:強和盛,也就是說,經濟上很繁榮,軍事上很強大。秦朝軍事的強大那是不用說的,滅六國,逐匈奴,國內國外都搞定。隋朝的軍事也很強大,統一南北朝,打突厥,徵高麗,也算得上是當時一個很強悍的帝國。經濟上,隋朝的發達程度,比唐初唐太宗時期還要高。秦朝經濟其實也不錯,王朝末年常常出現的各種天災,以及由此造成的饑荒,秦朝一個也沒出現過。

    秦朝和隋朝相似的地方還有:都有一個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秦始皇和隋文帝;都只經歷了兩朝,第二個皇帝都不是嫡長子,都是透過權力鬥爭獲得的,第二個皇帝都很貪玩;兩個王朝最後都不得民心,天下風起雲湧,誰都在造反,也就是說,結果都被眾人亂拳打死。

    (秦二世)

    另外,隋朝和秦朝還都有很多開創性的制度,比如秦朝的郡縣制、皇權制、統一度量衡等,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考試等。

    當然了,隋朝和秦朝也有不同的地方。開國皇帝雖然都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他依然沿襲之前的暴力政治。而隋文帝卻做了很多愛民惠民的舉措,實施了非常多的仁政。

    那麼,既然開國皇帝的作風這麼不同,為什麼結局都一樣呢?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是在第二代君王身上。

    其實很多朝代能不能夠長久,看的往往不是開國皇帝,而是第二代、第三代君王。第二代、第三代君王如果做得好,國家就會長治久安;做不好,很快就會走向滅亡的命運。

    (隋文帝)

    比如宋朝的第二代君王宋太宗。宋太宗在取得皇位上是很有爭議的一個人物,但是其開創的文治作風,開明作風,讓有宋一代文運昌盛,經濟繁榮。雖然強敵伺邊,國運依然延續三百年。

    比如唐朝的第二代君王唐太宗、第三代君王武則天。也是因為他們的措施,讓唐朝變成一個輝煌的朝代。

    再比如明朝的第三代君王朱棣。朱棣雖然奪了朱允炆的皇位,但是他登位以後,實施了一系列非常良好的措施,所以明朝後來也發展得很好。

    而秦朝和隋朝顯然第二代君王沒有選好(當然了,他們也沒有第三代了)。這兩個人都貪玩,而且好大喜功。

    (隋煬帝)

    有人可能說,秦二世不好大喜功啊。不對,秦二世延續了他老爹的政策,大肆勞役老百姓,修萬里長城、阿房宮、秦直道,以及集太多兵力強硬對付匈奴,當然是好大喜功。如果換了是扶蘇,他本來就反對秦始皇的政策。若是他上臺,一定會做出改變。

    隋煬帝的好大喜功就不多說了,三徵高麗,大興土木修宮殿,開鑿大運河……

    在皇權社會,皇帝如果貪玩,圖省事,權力往往被身邊的人攫取,這樣肯定會造成朝中大臣不滿。

    而如果又好大喜功,那必然造成民間民怨沸騰,天下百姓不滿。

    如果朝野上下都有意見,都不滿,而皇帝還發現不了這些問題,那麼,大家都起來造反,把這個朝代打得千瘡百孔,最後至於滅亡,也是順理成章的。

    總之一句話,秦朝和隋朝,都死在第二代君王手上。

  • 8 # 密探零零發

    秦朝和隋朝在大亂之後,實現大一統,然而都是二世而亡,絕不是偶然,而是其國策錯誤以及二世繼承者的昏庸統治導致了兩個王朝的短命。

    秦朝和隋朝兩個王朝具有很多共同性,兩個王朝都是在中國經過長期的戰亂後,實現統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由於兩個王朝在統一前都是經歷長期的戰亂,社會動盪,,國家疲憊不堪,本應該實行休養生息的國策才對,然而兩個王朝的統治者們好大喜功,秦始皇北修長城,南征百越,竟然徵調70萬軍民為自己修築陵墓;而隋煬帝楊廣更是三徵高麗、修築大運河,他們這些政策,勞民傷財,導致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同時,秦朝和隋朝的二世繼任者貪圖享樂,昏庸無能,任用奸臣,秦有趙高誤國,隋有宇文化及,更是減弱了對國家的管控能力,面對農民起義束手無策,最終丟了自家江山,都是敗家玩意,便宜了後來的漢朝和唐朝,他們吸取秦朝和隋朝滅亡的教訓,開國初期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最終開創了兩個盛世王朝。

  • 9 # 猴哥1205

    兩個朝代開始雖都很強盛,但垮掉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對百姓太嚴酷。秦朝問題出在始皇帝身上。他剛死一年,也就是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就率眾揭竿而起。當然如果始皇帝沒死,以他的威望,百姓還不敢造反,或者雖然有人造反,始皇帝也能輕易鎮壓。不過如果政策不改,他死後政權能否延續還是個大問題;大隋問題當然出在楊廣身上,再強的國家,也經不起他那樣的瞎折騰。政府對百姓兇惡,百姓難以忍受,實在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所以義旗一舉,天下響應。大勢已去,帝國從此走上不歸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時代下的風口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