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i滴滴滴
-
2 # 野45狼
未來的春節可能不會像以前的春節那樣隆重,現在的人都已經覺得春節只能是單純的回家了,不會像之前那樣隆重,所以春節只是一個普通的節日了!
-
3 # 涼憐花
未來的春節大家會在幾十平方的水泥盒裡用vr看著各種虛擬春節頻道。而水泥盒外有數不清的無人機在空中24小時監控著哪家燃放煙花炮竹,或者點亮了燈籠掛飾裡的蠟燭。
而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消費,國民紛紛掛起各種喜慶的紅色飾品,空氣中瀰漫著鞭炮的火藥味,天上煙花紛紛。
-
4 # 用心待人863
按現在的習俗,在老家過年也花不少錢。以後可能會去一個別人待膩的地方,揹著包過一個移動年。走出去,開開眼。這是我的想法,但願2020能實現!
-
5 # 雲中賞雲
逐漸看淡傳統年味,遺忘古老的民間民俗。
從臘八節,迎小年,接灶王爺這些前期迎新年的傳統習俗,初一至初五的相關宜忌,都被我們簡化了一半。
過年相互拜親探問長輩的行程,也減少了一半,只是被象徵性的送點年禮,敷衍取代。
橫店影視城遊客爆滿,南京總統府購票長隊,總是望不到尾。南京博物院也黑壓壓一片遊客,四川景點人流川息不停。。。。。。
人們都選擇春節外出遊覽,熱衷於旅遊,就是代表未來過春節趨勢。
-
6 # 妙妙一角
春節假期剛過大半,又該考慮返城上班上學的事兒了。正好來暢想下未來我們怎麼過春節罷。
未來(假定十年後),禁鞭令勢必蔓延到全國各地,從此本國進化成“無鞭國”。當年首先提出禁鞭的專家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擁戴,名利雙收。全國各地因為禁鞭每年節省出支約十萬億(——根據某縣“‘禁燃令’實施一年來,全縣共減少煙花爆竹開支至少5000多萬元”的說法兒初步估計。),同時因煙花爆竹大量出口創收約十萬億。因為禁鞭,大批的環衛工人、消防戰士、醫療公安等等終於可以與家人共度完整的佳節了……
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經過全華人民廣泛徵求意見,春節假期終於延長到十五天。每年從除夕開始放假,一直到正月十五為止,“年也過了,月也過了”,大家才回去上班。經過了多年禁鞭與不能放棄傳統習俗的反覆討論,大家也終於妥協了!現在無論是過年還是過節,大家都能遵紀守法不燒紙不放鞭炮,整個世界清靜了!
又是一年春節到,各地各單位提前兩個月開始籌備有現代文化氣息的迎新春活動。花車遊行、舞龍舞獅、團拜匯演……只要不用到火,家家戶戶都可以自由參與。
除夕夜,看春晚成為新習俗。村頭專門設定超大螢幕投影,配備音響,讓春晚的聲音影象無處不在,沒有鞭炮聲的新農村,還有歡聲笑語填充著。午夜十二點,全國上下,統一響起辭舊迎新的跨年鐘聲,大家守歲結束,新的一年開始了!
相親也儼然成為春節新習俗。城市裡、農村裡都開闢了一個場所,大年初二舉辦相親大會。同時設有戲臺子,迴圈上演各種文藝節目,每小時拋一次繡球,中獎家庭可贏得一次上臺展示機會。
春節出門旅遊也蔚然成風,傳統年味漸行漸遠,人們越來越熱衷於全家組團出遊。如果一大家子組團一起出去玩,反而省得各自走親訪友了。怎麼著也比各自形式上的串門來得好!如果走得夠遠,或許還能感受到當年本國的傳統節日氛圍,也是一大收穫哦!
-
7 # wu吳金泉
謝邀!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上千年曆史。我相信未來過春節的傳統應該不會變。還都有全家團聚的習慣。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有些習慣應會有所調整,會改掉一些落後的習俗而增添一些新習慣。像登門拜年可能就完全會被團拜、簡訊、微信影片拜年所取代。街頭龍燈、舞獅等燈綵活動也有可能逐漸減少、而被電視影片取代。正月親友家串門的習俗也可能會被親友們邀伴外出甚出國旅遊而取代……
-
8 # 老人新手新手
傳統的春節是家園式的,未來方向是社會化,更加商業化。以前趕上春節外出,找不到吃飯和住宿,商家關門!現在逐漸改變了這種壯況⋯⋯
-
9 # 鄉村宇哥哥
現在不知道是不是長大了的緣故,過年沒有小時候那麼有過年氣氛了,小時候巴望過年,那時候生活水平不高,平時都是鹹菜,蔬菜,一年也吃不了幾頓肉,也穿不了幾次新衣服。
所以小孩子都希望過年 ,過年就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可以穿新衣。那時候一到過年,走街串巷,到鄰居家拜年,現在不行了,失去了過年氣氛,鄰居親戚的關係都變淡了。
吃完年夜飯就待在家看春晚,有的甚至年夜飯都訂在飯店,更失去了那種氛圍。
至於未來我感覺親情關係可能會越來越淡,不存在什麼走親戚了。現在禁放鞭炮,更是失去了年味。
-
10 # 閒時養生
未來的春節會怎麼過?我認為有三個發展趨勢
下面我具體描述下我對這三個趨勢的看法;
第一:失去傳統春節文化導致失去“傳統春節文化”有兩點;
1.農村人口的流失去
過春節年味最濃的肯定是農村了,整個空氣中都蔓延著濃烈的年味。城裡過春節明顯要冷清的太多,根本感受不到過年的氣氛反而還不如平時,所以過年最熱鬧的還是農村。但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農村選擇城裡買房,還有城市面積大規模開發,導致許多農村慢慢變少,和農村流失的人口日漸增多。“農村人口的流失”會直接影響傳統春節文化。
2.禁止放煙花鞭炮
過年放鞭炮煙花可以說是春節的重點之中,可以讓每個人直觀感受到過年的氛圍。這幾年人們的生活質量好了,文明安全意識也提高了,很多地方都禁止不不讓放鞭炮了。春節沒有了鞭炮聲等於失去了靈魂,更加體會不到往日的年味了。“禁止放煙花鞭炮”對春節的傳統文也有很大影響。
第二:網際網路資料的到來現在科技發展太快,尤其是"網際網路資料時代的到來"有網際網路就離不開手機,而手機是現在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是現在越來越多人的依賴工具。往年過春節親朋好友都是團聚在一起,大家相互交流情意特濃。現在過年基本每個人都拿著手機,不是自拍就是搶紅包,每個人都相互缺乏了交流,以往的情意都不復存在。所以未來的春節;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情意,幾乎完全被網際網路資料替代了。
第三:春節度假旅遊現在很多城裡人過春節不是逛街逛超市,就是待在家裡上網追劇。但是大部分都選擇旅遊度假,不管是到國外還是國內,以後春節度假旅遊應該是未來的趨勢。
總結:未來過春節減少了傳統的氛圍增加了科技與文明 -
11 # 客家偉
未來春節越來越平常了!
生活越來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這的確是一個讓人難以釋懷的話題。過年原本是最為快樂和幸福的時刻,此刻卻引發很多年輕人集體吐槽,年輕人集體懷舊小時候的過年情節,更有一小部分年輕人,因為沒有勇氣面對過年回家種種責難與拷問,成為“恐歸族”。媒體調查80、90年輕一代對中國年的感情,結果顯示年味隨著年齡增長熱度退減,昔日那個歡天喜地的中國年,已成一種耐人尋味的懷舊。
現在的年輕人為何打不起過年的精神,對過年越發沒有了那種熱烈的情趣與興致?為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享受也越發富足的今天,我們卻對傳統節日丟失了一種興致勃勃的情懷?這個問題不只是關乎著大家過年能否開心,更關乎著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誰搶走了我們童年對過年那種眷戀情愫,又是什麼讓年輕人過年不樂觀,反而“壓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頗為成熟的人,會說那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是啊,因為長大了,我們肩頭多了責任與使命,更添了煩惱與憂愁,兒時過年那種無憂無慮的天倫之樂,也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逝在成長之路上。小時候,過年吃頓餃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頭上插朵花,這些今天看來似乎再平凡不過,甚至老土的過年方式,就足以讓過來人大發懷舊之情。而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來只有過年才會操辦添置的東西,現在分分鐘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東西家長可以隨時去買回來;而成年人買新衣服更不是過年的“專利”,現在只需輕輕點下滑鼠就能搞定;原來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飯”也可以在飯店訂個套餐,免去油煙之苦……這些種種,讓人們對過年沒了期待,也迷茫著過年應該要幹什麼,“年味”慢慢變成了“乏味”。
一到過年,我們就會在網上發現很多吐槽,大家相互問候這過年還剩下啥,恍若只有對兒時的懷念。過年很累,壓力很重。就業、買房、婚嫁,這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種現實壓力。當下,80後普遍成家立業,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群體“被剩下”,他們在大城市打拼,卻難有歸宿感,身份與房子是留在這個城市似乎難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犧牲青春來打拼未來。在80後情何以堪的時候,90後步後塵而來,就業壓力與生活壓力成為年輕人頭頂望塵莫及的兩座大山。過年不是不願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讓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對親友們那些不知所以然的問候。結婚了麼?孩子有了麼?在哪工作?收入還行吧?房子買了嗎?這每一個問題似乎都量十足,難以招架。在社會壓力普遍增加的同時,人們無暇對過年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頂多是難得休息幾天。
傳統節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遺失,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過年趕大集變成了逛超市,過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個糾結的話題,廟會文化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經說不出過年的來歷,我們傳統佳節卻丟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們從串門拜年到用電話拜年和傳真拜年,後用電子郵件拜年,再用簡訊拜年,現在連簡訊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們連紅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機“支付寶紅包”。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渙散了、消解了、搞亂了。春節的民俗被一個個地消除,以至於今天我們中國老百姓似乎已經不會過春節了。
年確實變了,以前的東西只剩下懷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實還在。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無論時代怎麼發展,我們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尋,應該是所有華人不變的情懷。
回覆列表
就行前面的朋友說的那樣,走親訪友,吃團圓飯,捧著手機看著自己認為喜歡的節目,然後等著群裡發紅包……
其實未來的春節會怎麼過,現在真不好說,但是畢竟傳統還是要守著的。
就像幾十年前人們不會知道看春晚會成為傳統,更不會想到現在的人們流行發紅包,以此來慶賀這個春節,這個年。
未來會怎樣,其實我們在朝著哪個方向努力就會是哪個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