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鈴鈴
-
2 # 小鹽墨
聽說世上還有這樣一種“神奇”的媽媽,她們美麗優雅、氣定神閒,她們的孩子懂規矩又有個性,她們可以自在地享受一杯咖啡,而孩子會在一旁乖乖玩耍,簡直是照片式完美的畫面!她們就是法國媽媽。
《法國媽媽育兒經》的作者帕梅拉·德魯克曼曾是一位美國記者,她的丈夫是英華人,他們婚後住在法國。她從自己的育兒經驗出發,憑藉作為記者對環境的細緻觀察和思考總結,再加上拜訪法國學者、醫生、家長得來的建議指導,寫成了這本書。在這本書裡,她從懷孕、餵養、習慣養成、入托教育等各方面對法式育兒進行了深入瞭解,並和美式育兒做對比分析,給家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育兒視角。她幽默的筆調和獨特的見解能讓讀者在快樂的閱讀中得到很多啟發。
帕梅拉是美華人,她的育兒方式起初都是遵循美式育兒的方法。所謂的“美式育兒”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只要開始讀這本《法國媽媽育兒經》,很快你就會發現國內目前流行的正是美式育兒,例如以孩子為中心、趁早開發智力和培養技能、讓孩子自由發揮等等。而法式育兒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正是這些不同之處,讓法國媽媽更悠閒放鬆,孩子也更加情緒穩定和快樂。
一、誰才是“老闆”
生活的重心不一樣,生活的方式就會不一樣。美式育兒以孩子為中心,一切圍著孩子轉,而法式育兒則以媽媽或父母為中心。
孕期:帕梅拉一懷孕就開始緊張起來,她買來很多美國出版的書,加入各種論壇,閱讀各種資料,瞭解各種懷孕和飲食禁忌,焦慮的她不僅丟失了好身材,還迷失了自我。但是她發現法國媽媽並沒有把懷孕當成一個課題,她們不會如飢似渴地去閱讀各種書籍資料,她們不會糾結於哪種食物能不能吃,她們認為保持平靜和輕鬆最重要,還有時刻不忘保持身材。
哺乳:和美國大力提倡母乳餵養相反,法國媽媽大多數選擇奶粉餵養或混合餵養。她們對帕梅拉堅持母乳餵養感到奇怪,但也不會對此發表評論。堅持母乳餵養的美國媽媽們本意是希望孩子吃母乳更健康,但是有時會因為做不到而過於焦慮和自責。許多法國媽媽傾向於選擇奶粉,因為這能幫助她們放鬆下來。
睡眠:社會上對嬰兒睡眠訓練一直存在很大爭議。一方面觀點則認為嬰兒需要睡眠訓練,哭鬧時大人不要去理會,讓他自己學會入睡。另一方面則認為對幾個月的嬰兒進行睡眠訓練非常殘酷不人道,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傷害。在法國,很多嬰兒在兩三個月就開始睡整覺,法華人相信孩子會“搞定”自己的夜晚。法國醫生的建議是,在夜晚,父母要給寶寶自我安撫的機會,寶寶有動靜時稍微暫停一下,先觀察,不要過早干預。
時間安排:很多美國媽媽在孩子玩耍的時候也不敢放鬆,追著孩子後面跑,上學後還要帶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和課外活動。法華人把那些載著孩子到處趕場的媽媽稱為“媽媽計程車”。法國媽媽不會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一般在孩子3個月後,媽媽會重返職場。她們會抽時間讓自己放鬆,做做瑜伽喝杯咖啡。她們還要保證“大人時間”,孩子睡著以後就是夫婦獨處的時間,她們認為夫婦的事要優先於孩子的事,每年他們還會把孩子送到祖父母家,自己享受一個悠長放鬆的假期。孩子很重要,但是並不比大人更重要。
二、界限與自由
帕梅拉和很多美國家長一樣,害怕管教過多會影響孩子的創造力。但法國家長則認為,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不是世界的中心,要給孩子建立一個清晰的界限,界限內是自由。他們為當一個嚴格的父母而自豪,法華人說的“嚴格”不是時刻板著臉,禁止孩子做任何事,他們會在某些事情上嚴格要求,而在其他方面比較寬鬆,這樣孩子更容易聽從父母的教導。
學會等待。大約從4個月大開始,大部分法國寶寶就開始按固定時間吃飯,在法語中,他們不用“feed”(餵養)這個字眼,那樣聽起來像喂小動物,他們稱之為“meals”(進餐)。寶寶們開始一天四次的進餐時間,早中晚餐加一次下午茶,期間不給零食。除了在進餐上他們需要學會等待,在日常生活中,法國父母也不是時刻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們會溫柔耐心地跟他們說“等待”,讓他們學會應對挫折。
學會禮儀。對法華人來說,bonjour(你好)是社交禮儀的基本,他們要求孩子一定要自信地問候對方“bonjour”,這代表了他尊重對方,同時也把自己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如果見面不打招呼,會被視為沒禮貌、沒教養。還有餐桌禮儀也是很重要的,在孩子上託班的時候,老師就會耐心地教他們餐桌禮儀。而給孩子準備食物時,他們會充分考慮營養搭配,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食物,即使他們不喜歡,也要嘗試一下。
甜食設限。前面提到,一般法國父母不會在餐與餐之間給孩子提供零食,但是沒有哪個孩子不愛吃糖。對這個問題,他們採取的辦法是:糖和巧克力可以吃,但是隻有在固定場合吃。比如在派對、節日或特殊活動場合,他們想怎麼吃就怎麼吃。如此一來,吃糖和巧克力就成了生活中一個正常的部分,孩子們不需要偷偷摸摸地吃,也不用一見到糖就跟餓虎撲食一樣。
法華人認為孩子不是世界的中心,他們不贊成美國孩子為所欲為、父母追著孩子到處跑這種行為。他們認為孩子需要受到限制,需要明白世界不是圍著他們轉。他們會對孩子堅定地說“不”,讓他們學會等待,讓孩子面對挑戰和挫折,他們相信孩子透過挫折能鍛煉出更強的適應能力。
法國父母希望孩子以後“生活輕鬆自信”,但這種自信的培養不是靠父母呵護一切,他們努力讓孩子明白,世界並非完美。就如法國的童書,裡面的故事不像美國童書那樣,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然後是大團圓的結局。法國童書裡的主人公在遇到問題後也許能解決,也許不能解決,就如我們的現實生活,充滿矛盾。法國父母希望孩子能學會在矛盾生活中找到平衡和快樂,而且媽媽和孩子一樣快樂。
-
3 # 叢叢198481722
國外的父母都提倡自立,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可以說他們比較懶,在一些小事上他們都是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而不是像中國家長的老鷹護小雞,什麼都不讓孩子去碰,整天讓孩子生活自己一個他們自以為安全的環境中。這樣就導致孩子缺乏對環境改變的應變,包括華人常說孩子認生,不懂得分享。
我見過一個非常經典的圖片,老外寶寶在餐桌上吃飯,小寶寶吃得臉上、地上、餐桌上哪哪都是,他還不亦樂乎。這張圖片說的是老外並不干涉寶寶的行為,除非是非常危險,他們認為寶寶玩飯是在和飯飯交流。然而在中國,寶媽看到寶寶不好好吃飯,玩飯的第一個瞬間肯定是把飯從寶寶手中奪過來,訓一頓,然後自己喂。我們這樣做雖然阻止了寶寶把身上、地上弄髒,但是也剝奪了小寶寶探索的權利和慾望。
所以我和寶寶的爸爸一致決定,等到孩子成人就分家,讓他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學習老外,環遊世界去,哈哈!
現在我們國內育兒也越來越科學了,也有很多值得老外借鑑的地方。育兒無涯,是好的就要互相學習。
-
4 # 婷媽育兒筆記
育兒這個概念很廣泛,有很多不同的理論,但是有兩種我特別喜歡,也推薦給大家:
1.正面管教
2.零花錢開始財商啟蒙
日本從兒童開始,透過給孩子零花錢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財商,這個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婷媽最近也在給孩子實行零花錢。
以上,是婷媽最喜歡的,跟育兒有關的,來自外國的育兒理念,喜歡大家也喜歡。
-
5 # 媽媽沒時間
看了那麼多育兒書,我來談談我的感受。
1.尊重孩子
首先,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對孩子的尊重。在我們國家,父母總是以照顧者的身份,自上向下的對待孩子。但在西方國家,不管孩子多小,父母以及其他成年人都會用尊重的方式,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
比如《我最想學的雙語親子課》一書就提到,在美國,帶寶寶去醫院時,醫生都會先問寶寶問題,而不是跳過寶寶直接問父母,即使寶寶根本聽不懂。
孩子在幼兒園,老師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向大人問好。她們會先和孩子打招呼,孩子可以等願意的時候再叫人。
作者還提到了鄰居家小朋友摔倒時,媽媽不會直接衝過去把孩子抱起,而是會問孩子,“你需要我幫你嗎?還是你想自己待會兒。”結果孩子什麼也沒說,一個人安靜的趴了一會兒,就自己爬起來,跑開去玩了。這在中國是很難想象的。
正是因為這種尊重,國外孩子思想更獨立,更有主見,親子關係也相對更融洽。
2.信任和放手
國外父母在育兒這件事上,沒有像中國父母這麼精細,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去嘗試。
比如,他們會讓孩子自己吃飯,甚至拿手吃東西,弄髒也沒關係。他們允許孩子玩沙,玩泡沫,玩顏料,玩泥巴,玩各種不那麼“乾淨”,卻真正有助於孩子發展的玩具和遊戲。
他們很早就讓孩子做家務,即使做的不好,甚至給自己添麻煩,也會鼓勵孩子勇於嘗試,並肯定他們的付出和努力。
西方國家的父母看似沒有中國家長盡心盡責,親力親為,卻給了孩子更寶貴的東西—嘗試和失敗的機會。
3.重視閱讀
相信很多媽媽都知道,國外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他們讀繪本,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這點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媽媽也在努力做。
只是媽媽們可能不知道,西方國家的孩子,因為學習自然拼讀的關係,所以從4歲左右就能開始自主閱讀,比中國孩子早了2,3年。
又因為國外的教育制度非常注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從小學開始就會給孩子佈置閱讀任務。這種從小就開始的閱讀訓練,大大提升了孩子的閱讀速度和效率,也極大的豐富了他們從閱讀獲取的資訊量。
我們國家的教育則是更注重透過作業來鞏固知識和運算技能,強調記憶和練習,對閱讀的重視不夠。加上很多家庭本身沒有閱讀氛圍,孩子長大後,就會感受到閱讀量不夠造成的後勁不足。尤其是去國外留學的孩子,會覺得教授要求讀的閱讀材料量太大了,很難適應。
所以建議媽媽們除了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們讀繪本。之後也要有意識的引導,慢慢過渡到其他書籍的閱讀。
-
6 # 樹童英語官方號
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裡,王室的孩子,總是睡著絲絨軟墊,吃著金盤裡的珍饈美食,每天無憂無慮。
而現實中的王子和公主呢?我們以劍橋公爵夫婦即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的孩子喬治王子和夏洛特公主為例,看看王室都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吧?
1 至少要學三種外語
儘管英語是世界通用的語言,但作為英國王室成員,至少要熟練掌握三種外語,法語、德語以及西班牙語。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到訪法國參加國宴時,可以使用流利的法語進行演講。法語可謂是一門家族學問,因此喬治王子和夏洛特公主也是從小學習法語。
西班牙語則是讓喬治王子頭疼的語言,不過妹妹夏洛特公主學起來則是輕輕鬆鬆,才3歲就能有一口標準的西班牙語。
相比之下,我們只用學一門英語,還有什麼理由不學好呢?
2 家人總是最重要的
四歲開始,喬治就開始照顧他的小妹妹,“他們不僅是兄妹,還是最好的朋友!”凱特王妃自豪地說道。不僅如此,照顧妹妹的過程中,喬治王子也變得更加獨立,喜歡分享,學會協作。
他們很小的時候,就瞭解家族的歷史,而且經常去打掃奶奶戴安娜王妃的墓地。
儘管夫婦滿世界飛,出席各種活動和兼職工作,還是會盡可能抽出時間和孩子相處,這一點,延續了戴安娜養育孩子的傳統。喬治王子跟小夥伴滔滔不絕地講自己的爸爸,而夏洛特公主,則喜歡和媽媽一起待在廚房研究菜譜。
晚餐時,孩子和大人同坐一桌,其樂融融,就像普通家庭一樣。
3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當然有足夠的錢去僱傭一群保姆來幫忙照顧孩子,但是他們倆卻決定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
儘管有數不清的不眠夜和尿不溼,以及各種慌亂和猝不及防,他們還是努力做一對優秀的父母。有英國王室透露,凱特王妃一直以母乳餵養,完全沒有使用奶粉。
稍微長大一點,喬治王子和夏洛特公主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看書,凱特王妃經常帶兩個孩子去博物館和各種展覽,他們最喜歡的博物館是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凱特王妃說:“孩子們很喜歡去那裡,相信我,不僅僅是因為那裡有恐龍。”
此外,無論是出國訪問還是其他公務活動,凱特王妃都儘可能把孩子帶在身邊。曾經喬治八個月出訪紐西蘭,還被媒體戲稱“尿布外交”。
4 喜歡運動非常必要
眾所周知,公爵夫婦都是運動能手。凱特王妃喜歡草地曲棍球,威廉王子喜歡足球、籃球和馬球。
當然,他們的孩子目前還沒有表現出對運動的特別喜好。但是夫婦倆堅信未來他們也會顯現運動的天賦。
5 不管多小都得注重禮儀
王室成員在公眾面前的一舉一動,都會無限放大。因此保持禮儀和姿態的完美無缺,是王室孩子不可繞過的重要學習。
比如說,王室孩子不能穿T恤衫和芭比裙,喬治王子總是穿著短褲,因為這是上流社會的著裝標誌。還比如,在餐桌上發脾氣和扔食物也是絕對不被允許的;並且如果和女王同桌,一旦女王吃完,無論倆孩子多麼沒吃飽,都不能繼續再吃。
6 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威廉王子說:“孩子目前還沒摔骨折,但是他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喬治總是在家裡跑來跑去,和傢俱過不去,蹦蹦跳跳。”可見,雖然在公眾面前恪守禮儀,但是在家裡公爵夫婦還是給孩子足夠快樂和放縱的空間。
當然,連威廉王子自己也表示,希望他們大一點,不會那麼調皮。
別看表面是搗蛋,其實給孩子獨立的空間,更有助於拓展孩子的創新思維。
7 體罰絕對不允許
不管孩子有多麼調皮搗蛋,公爵夫婦從來不會使用體罰。
凱特王妃收拾熊孩子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如果喬治王子發脾氣,媽媽就會想辦法使他分心,比如說大聲唱歌,這種方法通常是有用的,能夠讓孩子冷靜下來。
8 電腦和手機是大人的玩具
喬治王子和夏洛特公主大部分業餘時間都在戶外騎腳踏車或者自由嬉戲,電子裝置的使用,公爵夫婦對孩子有嚴格的限制。
他們認為,電腦和手機還是稍大一些再讓他們接觸比較好,打球、跳繩等戶外運動更利於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促進大腦發育。
9 看動畫片是沒問題的
王室家庭是允許孩子看電視的,但是會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喬治王子最喜歡的是動畫片是《小小救生隊》,夏洛特公主天天吵著要看的是《小豬佩奇》。
10 王子和公主也不能富養
凱特王妃和威廉王子都非常注重合理的消費,並且儘可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避免鋪張浪費。
首要的原則就是拒絕追趕新潮流,即使是出席公眾活動或慈善晚宴,我們也可以見到喬治王子和夏洛特公主穿著父輩甚至是亨利叔叔留下來的衣服。
如果要買新衣服,夫婦也會選擇平價的品牌,忽視奢侈品。
比起捨不得孩子做這、不放手孩子做那的家長們,喬治王子和夏洛特公主的生活比平民還平民。
-END-
回覆列表
其實有很多國家的育兒方式都與中國有很大不同,有一些方法非常值得學習,也被很多年輕父母推崇和學習:
南韓“自然育兒法”“自然育兒法”的核心就是將孩子的生活、教育、遊戲等都儘可能迴歸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比如:讓孩子單獨睡覺,南韓的醫師說道:很多父母都擔心和孩子分開睡,孩子會不會沒有安全感,會不會著涼,她強調,從衛生的角度來講,嬰兒單獨睡覺更衛生,長期和父母睡在一起,更容易呼吸父母撥出的濁氣對孩子的身體健康無益。
英國“餐桌是孩子的第一課”大家都知道國外的餐桌禮儀還是比較多的,尤其是像英國這樣的國家,孩子一般兩歲時就開始系統學習用餐禮儀,四歲就學到用餐的所有禮儀了。稍大一些的孩子就開始學習餐前餐後收拾餐具,養成良好的參與意識。
此外,在英國孩子們如果出現偏食挑食的行為,父母就會把餐桌上他們偏食的菜收起來,因為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偏食挑食行為如果得到遷就,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的性格。
法國“很少抱孩子”在中國孩子出生後,家人都常常抱著孩子,但是,法華人沒有經常抱寶寶的習慣,嬰兒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塊安全的圍起來的嬰兒區,讓他們在裡面滾、爬、玩耍,再大一些就讓寶寶在地毯上來回爬。這樣長大的孩子肌肉更靈活,個性也更獨立。
此外,他們非常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感到不開心或者失落,父母都會非常平和的去跟他交流,並且對於孩子提出的幼稚的疑問,家長都會認真的回答。
德國,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要參加修剪草坪之類的勞動。
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飯,幾乎看不到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的情景。
中國傳統的育兒方式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以及隔代育兒對孩子的溺愛都存在弊端,我們可以透過借鑑國外育兒的部分經驗,學習更加科學、適合孩子成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