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畫素說

    真真假假其實很多時候真的沒那麼重要,起碼朱元璋“借月餅起事”大家都願意相信他是真的,這就足夠了。

    中秋節這是我們華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而中秋節的主角便是“月餅”,華人們也都把“月餅”當做吉祥、團圓的象徵。中秋當天一家人品餅賞月,成了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但鮮有人知,“吃月餅”這一習俗是從明朝以後才開始流傳開來的。傳說“吃月餅”能成為一種習俗,還與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著莫大的關係。

    據說元末明初,元朝橫徵暴斂,搞的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各地起義活動不斷。朱元璋想借此機會,聯合各地起義軍。但因為元朝官兵搜查嚴格,並沒有辦法直接傳遞訊息。

    這個是軍師劉伯溫,想出了一個辦法,命人到處傳播說謠言,說將有瘟疫爆發,除非每家每戶在中秋節買月餅吃,方能避免。隨後命人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於月餅中,人們買月餅回到家中,便了發現裡面藏著的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再派人將訊息傳給各地的起義軍,通知各地起義軍八月十五日晚同時響應。

    果不其然,到了中秋節當天,各地起義軍一呼萬應,如星火燎原之勢,很快徐達便攻克了元大都,起義軍大獲全勝,這個故事就這麼流傳下來了。

    朱元璋在得到訊息後,高興的不得了,並在第二年的中秋節。朱元璋下旨將當年起兵時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並規定每到中秋佳節,分發月餅讓全軍將士與民同樂。從此以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如果按照傳說來說,或許這裡麵包含朱元璋對推翻元朝統治的喜悅,但朱元璋借月餅起事,是否真有其事,我們不得而知。但其實這一切都不重要,故事流傳必有其道理,留著這個故事,且中秋夜,品餅之時,卻與後人說。

  • 2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眼看中秋節很快就要到了,大家今年想吃什麼月餅呢?別說不想吃哦,吃月餅是個儀式,哪怕你再不愛吃,也得意思意思的吃幾口,否則就算白過了這個中秋。

    關於月餅的傳說有很多,其中一種是朱元璋借月餅起事。那這是真是假呢?明史中是沒有記載的,那是否就說明是假的?不見得。史書有時候還不如民間傳聞真實呢。

    朱元璋起事,反的是元朝。

    雖說各朝各代統治者都會將治下百姓人為的劃分成三六九等,但元朝最嚴重,採用的是“四等人制”,從高到低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比印度的種姓制還要落後,是一種畸形的管理制度。

    按照元朝的法律法規,蒙古人可以對漢人為所欲為。所以當時廣受壓迫的老百姓紛紛起義,朱元璋就是其中一支力量。

    據說某年為了聯合各方勢力共同抗元,朱元璋聽了軍師劉伯溫的建議,以月餅來傳遞訊息,月餅裡包著張紙條,上書“八月十五殺韃子”,大家收到後就知道起義的時間。

    朱元璋最終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建立明朝,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但可能不知道“殺韃子”這種說法從此就流傳了下來,清朝前期和中期,反清復明的活動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的口號就是“反清復明,驅逐韃靼”,這個“韃”以前指元朝,現在指清朝。

    直到清朝晚期,反清的同盟會的口號也是“驅逐韃靼”。

    還有一種說法是朱元璋借月餅起事,就把起事的時間八月十五定為了節日,大家到那一天都要吃月餅,所以才有了中秋節——這就有點扯了。

    中秋節最初起源於周朝,《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也就是說春節和中秋時周天子都要祭祀,貴族們也跟著祭拜,民間跟著模仿,慢慢形成了一種儀式。

    《唐書·太宗記》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種說法,而到了唐朝玄宗時,逐漸成了一個節日。

    正式定為節日則是在北宋,還出現了月餅。大家到了那一天要閤家團圓,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無論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要奉上月餅香花,虔誠祭拜月神,求閤家平安,求如意郎君。

    總之,無論朱元璋當初起事時有沒有以月餅來聯絡同盟,都能知道華人對於中秋的看重,這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

    提前祝大家中秋快樂!

  • 3 # 暗夜思考

    朱元璋借月餅起義的真假不好說,不過此事於民間確實傳播甚廣。記得早些年過中秋吃月餅的時候,月餅上都還有帖著一張小紙片,據說這正是從當年朱元璋借月餅起義的事件所流傳下來的習俗。

    朱元璋借月餅起義的事發生在元朝末年,當時的百姓對於元朝的殘暴統治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起義首領朱元璋準備於中秋節這一天聯合各路起義隊伍攻元。然而,面對當時元軍的嚴密搜查,朱元璋無法將起事的訊息傳遞出去!

    正在朱元璋為傳遞訊息而犯愁之時,其軍師劉伯溫心生一計:將傳遞訊息的紙條藏於圓餅之內,送往各處起義部隊!

    就這樣,藉著中秋之機,起義軍以運送圓餅之名瞞過了元朝官兵的眼睛!各路起義軍都在圓餅中發現了“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

    於是,八月十五的晚上,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勢如破破竹.........

    迅猛且龐大的起義軍在大將軍徐達就的帶領下一舉擊敗了元朝大軍、攻入了元朝大都、推翻了元朝統治..............起義成功了!

    事後,得知起義勝利的朱元璋在萬分高興之餘傳令:將傳遞訊息的圓餅作為中秋節的糕點賞賜下去,讓將士們歡聚中秋、與民同樂.........

    以上就是朱元璋借月餅起義的大致內容,後世民間為了紀念這一事件都會在中秋節月餅之上貼上一張小紙條,以表祝福的同時也象徵著當年用月餅傳遞訊息的起義事件!只是時至今日,月餅的包裝越來越精美,而很多傳統的習俗卻越來越為人所遺忘了!!!

  • 4 # 猴格大人

    朱元璋並沒有借中秋節起事,這是野史謠言以訛傳訛,讓現在的很多人都信以為真。都不想想從製造月餅到出售月餅,再到家家戶戶買到月餅,中間經歷多少環節?關於朱元璋借月餅傳播訊息,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在傳播的過程中又經過多次加工,所以,現在人看到的版本都各不相同。

    但大致意思都一樣:元末的老百姓不能忍受蒙古統治者的暴政,秘密商量在月餅中夾上仲秋起事的小紙條,到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掰開月餅看到紙條,就把身邊的蒙古人殺掉,轟轟烈烈的大起義就開始了,推翻元朝,恢復漢人的統治。

    這些故事中的策劃者毫無例外都是劉伯溫,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跟個半仙一樣,這樣的野史在清末民初強烈的反滿情緒影響下,非常受歡迎,被人相信並加以傳播,每到仲秋就來一波。

    其實很好分辨的,直接把江淮反元群雄起義時間表列一下就明白這些民間故事的真偽了。詳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到群雄起義時間,兩淮人民反抗元朝沒有一個是透過月餅藏字條來傳遞訊息的,沒有中秋節,也沒有除夕夜起義的。

    只有一個八月,還和朱元璋劉伯溫沒關係。劉伯溫到朱元璋身邊時,起義軍都轟轟烈烈的群雄大戰了,哪裡還用得上劉伯溫來策劃起義啊!編造野史謠言的也是不帶腦子。

    就這麼簡單,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純屬虛構,當傳奇故事聽聽得了,誰要真信就出賣智商了。

    再想想,要是元朝人民那時候家家戶戶都能買到月餅吃,還人人識字能看紙條,反而說明了元朝的統治不錯啊,還反啥呢?過節能吃時令食物,識字率還高,誰沒事玩造反啊?

    我們國家從秦始皇時代都有拜月活動,漢魏時代的祭月拜月都成風俗了,到大唐更是熱鬧,中秋夜吃餅,宋朝就出現中秋節的名詞,還有各種應景的食品糕點,其中就有月餅,仲秋吃餅賞月都成為習俗盛行民間,哪裡輪到明朝才開始過仲秋吃月餅。

    何況,元朝皇帝也過中秋節,皇帝在中秋節還舉行宴會等活動。

    所以,不要再盲目相信謠言了。

    就是這樣。

  • 5 # 唯戀無名

    朱元璋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傳奇的皇帝,因為他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無奈入皇覺寺為僧,很辛苦。然而這種日子也不久,因荒年,寺主無奈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

    後被迫參加了起義軍,在郭子興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朱元璋在位共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明朝。

    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

    與此相適應,在法律思想上鑑於元末法紀縱弛導致的各種弊端,認為“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可以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朱元璋是一個比較好的皇帝。 那傳說中的月餅起義是真有其事嗎 首先說一下月餅起義的故事,朱元璋在元末農民大起義時,準備聯合各路反王發動起義。

    但因為朝廷管理甚言,“十戶一把菜刀”由“刀頭管理”,此時他們連起義的傢伙都沒有,怎麼一起起義呢。朱元璋一時沒有辦法,此時他的軍事劉伯溫說:不難,不難,我們都八月十五人人都要吃月餅,只要我們把“八月十五夜起義”放入月餅裡面,人人看到也就知道了。

    朱元璋一聽開心不已,哈哈大笑說:哈哈哈哈哈,好好好,就按軍師你的這一妙計。其實,只要我們認真看看,就知道這其實是假的,故事中的歷史是根本對不上號的,況且反元起義根本不是發生在八月,劉伯溫的經歷就可以戳破很多關於元朝的謊言,還有,在前面介紹朱元璋一生時也說了,朱元璋並不是起義,而是投軍;劉伯溫也不是起義參謀之一,而是,辭官的元朝漢人官員被請入已成規模的朱元璋隊伍。 所以,月餅起義只是一個可愛的傳說。   

  • 6 # 憤怒的尼采

    正逢中秋佳節,今天尼尼再次打架,這種歷史荒謬觀點一定要扼殺在搖籃裡。先來說說這個段子吧,話說老朱在起義那會,元朝人管制的很嚴,不得聚眾,視為謀反。那如何把起義的時間通知到大家呢?劉伯溫就出了一個主意弄個大餅裡面塞個紙條。其實我覺得這個段子編的也是尷尬。大餅也會發現吧,還不如弄條魚塞魚肚子裡來的隱秘。

    那麼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真實來歷是怎樣的呢?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而正式叫月餅是始於唐朝。

    《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

    所以月餅並不是明朝產物,再來還原下朱元璋起義的正史,元朝末年,漢人不堪元朝的殘暴統治,他們鄙視南人即漢人。蒙古人不善耕種,於是靠搶奪漢人辛苦耕耘的糧食為生。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只能走上造反之路,反正橫豎都是死路。第一批造反者是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組建了“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

    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郭子興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稱帥。

    年僅25歲的朱元璋受朋友邀請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那時他已經在和尚廟裡待不下去出來乞討了。朱元璋在軍中表現突出,為郭子興看好,將養女馬氏嫁給他做妻子。但是起義軍內部爭鬥不斷毫無凝聚力,不久,朱元璋決定靠自己組建一支軍隊。都能拉幫結夥了還怕不能傳遞訊息麼?難道起義軍是分散各地的?況且不是有飛鴿傳書麼,真是的,非要吧把這麼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 7 # 史論縱橫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就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提到中秋節,首先我們想到的就是吃月餅,其次就是團圓,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在中國,過元宵節要吃湯圓,意味著一家人團團圓圓。端午節要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麼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了什麼呢?這裡面,可能關於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有關。

    元朝的統治有多殘暴,為何老百姓紛紛要推翻它?

    這就要追溯到元朝末年,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的王朝,是由蒙古人所統治。說到蒙古人,當然騎馬射箭技術就是他們的強項,所以在忽必烈的帶領下,蒙古軍隊入主中原,推翻了南宋的統治。

    “馬上打天下,但馬上不能治天下”這就是對元朝的一種評價。中原人民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可以說是過的民不聊生,百姓們苦不堪言。

    元朝將人民分為兩個等級,蒙古人和色目人為一等,色目人就是西域人和部分契丹人,漢族人和南人為二等,這裡的南人就是蠻子。有了這樣的等級劃分,百姓們能過的安居樂業嗎,相傳等級最低的南人要靠賣妻賣子來生活。

    這樣的等級劃分,帶來的只能是加速元朝的滅亡。不僅如此,在元世祖之後的皇帝甚至可以用昏庸至極來形容也不為過,肆意揮霍國庫,然後向百姓們大量徵稅,大量的徵稅使百姓們連最基本的填飽肚子都不能滿足,於是都紛紛起義與皇帝做抗爭。

    這其中就包括朱元璋,朱元璋投靠郭子興之後,由於屢立戰功,逐漸從一介平民變成一個統帥,最後稱帝為王,建立國號為大明,之後就開啟了他的北伐元朝之路。

    他之所以能夠北伐成功,當時趕上天下正興起農民起義,反對元朝的統治。那些不能忍受被元朝壓迫的各路好漢,紛紛響應朱元璋的號召。

    朱元璋借月餅起事的故事是真的嗎?

    在朱元璋起義過程中,還有一個東西,起了一個重要的推動作用,那就是月餅。

    在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勢力準備起義反抗元朝,但無奈由於朝廷的嚴密檢查,訊息根本傳不出去。

    於是,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便生出一計,利用月餅來傳遞訊息。那為什麼偏偏選中要用月餅呢?

    朱元璋決定要在八月十五日夜裡準備起義,於是軍師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用月餅來傳遞訊息,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元軍察覺,當時四處散播謠言,說冬瘟盛行,必須在八月十五那天吃月餅才可以避免,這樣各路反抗勢力都可以收到帶有紙條的月餅。

    等到了起義那天,各路反抗勢力紛紛響應,頓時起義陣勢大開,很快元大都就被朱元璋的部下徐達帶領的軍隊所攻下,起義大獲全勝。

    朱元璋在得知此訊息之後非常開心,於是便下令將用來傳遞訊息的月餅作為獎勵,賞賜給各位大臣。

    後來等到朱元璋徹底將元朝推翻之後,成為了明朝開國皇帝,就將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延續了下去,而且還將月餅分發下去,讓將士們都能吃到月餅,舉國歡慶。

    於是經過歷史的演變,中秋節的習俗也在不斷的變化,除了吃月餅之外,各個地區還增加了許多不同的獨特的活動。

    比如說在南京,在中秋節那天有一項特別的活動,叫做走月。在皎潔的月光下,人們穿著華麗的服飾,三五個人結伴而行,一起賞月。還有不少南方地區,在中秋節夜晚佈置燈會,燈會上會掛起各種不同的燈。

    利用月餅反元的人,可能不是朱元璋,而是陳友諒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要涉及朱元璋的歷史,都是那麼的無厘頭,充滿民間野史感。

    其實,關於朱元璋這個人,我們一直有一個誤解,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後來改名為朱元璋,意為誅滅元朝最尖銳的武器,這種說法也深入人心,被很多人所採納。

    這並不是真實的朱元璋,在反元起義當中,朱元璋採取的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過程,說白了,在反元起義當中,朱元璋並不是很積極,實際上朱元璋早年並不打算起義,而是最終被逼迫到沒有退路的情況,如果不加入起義,可能就會被元朝政府給殺了。

    在大的的反元起義軍當中,朱元璋部是反元最消極的一個,透過這種養精蓄銳,在其他路反元軍隊與元朝兩敗俱傷之時,快速壯大自己。

    在反元的隊伍中,一直被我們當作大反派的陳友諒,其實才是真正的反元鬥士,在反元起義中,很多隊伍都曾先後接受元朝的招安,或者與元朝達成某種私下的協議,只有陳友諒部堅持反元,曾經被元朝打的抱頭鼠竄,但是面對元朝的招降依然不為所動,寧肯到深山老林裡面去打游擊,也要抗爭到底。

    正因為如此,陳友諒部當時也是最受老百姓支援的隊伍,在反元鬥爭中得以迅速壯大,即使一直養精蓄銳的朱元璋在陳友諒巔峰的時候也極為忌憚,並且將陳友諒作為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敵人。

    陳友諒與月餅有著很深的聯絡,當時陳友諒絕對反元,就在公元1350年八月十五,在黃蓬山地區散發發餅, 內藏寫有“今晚殺韃子”的字條傳遞號令, 召集漁民千人, 在崇鳴寺斬白牛、白狗, 祭告天地。士兵們面刺“義軍反元得勝”字樣, 於 16 日清晨舉事。起義後加入到紅巾軍的隊伍當中。

    可以說在推翻元朝的統治上,陳友諒貢獻的力量最大。

    當然,華人喜歡以成敗論英雄,陳友諒的失敗,加上朱元璋的刻意抹黑,陳友諒的評價就很低了,即使是寫武俠的金庸老先生也要上去踩兩腳。

    當然,月餅可能並不是產生於元末明初,只不過反元隊伍中利用了這個習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學會RSI指標選股戰法捕抓黑馬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