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全史羅銳

    公元1707年3月3日,恰逢南亞次大陸的暑季,在德干高原的一處莫臥兒軍營,酷熱難耐的天氣突然變了臉,滂沱大雨頃刻而下,90歲高齡的奧朗則布大帝臨終遺言說道:“我死後,帝國將洪水滔天。”隨後便倒枕氣絕,結束了他長達50年的統治。

    有一個成語叫蓋棺定論,人死了,才能對他的一生下一個結論,我對奧朗則布一生所下的結論就是:他有乾隆的長壽,雍正的勤勉,隋煬帝的雄心,秦始皇的結局,還有登峰造極的清真。作為一個遜尼派穆斯林,他為自己的政治抱負奮鬥到了人生最後一刻。

    奧朗則布(1618—1707年生卒,1658—1707年在位),莫臥兒帝國的第六代君主,也是莫臥兒盛世時期的最後一位皇帝。

    奧朗則布曾兩次登基,1658年7月21日佔領阿格拉後宣佈登基,1659年6月取得決定性勝利後舉行盛大典禮,再度登基,稱號“阿拉姆基爾”,即“世界征服者”。

    奧朗則布的統治可分為兩個幾乎相等的階段:第一階段(1658—1680年)是在北印度度過的;第二階段(1682—1707年)是在德干度過的。

    朝代前半期的經營中心在北方,東北邊疆、西北邊疆和拉其普坦納是莫臥兒在北印度的軍事活動舞臺。

    朝代的後半期,政治重心從印度北部轉移到南部,皇帝和他的家眷、朝臣以及大部分軍隊都住在德干,忽略了對北方的管理,使整個北方陷入混亂和無政府狀態。

    奧朗則布能夠打垮比賈普爾和高康達這些穆斯林蘇丹國,但是,他與馬拉塔人方興未艾的印度教國家之間的鬥爭卻勝負未定。

    儘管奧朗則布極其勤勉,十分忠於職守,但他長達50年的統治卻以悲劇告終。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徹底改變了他前人統治下的莫臥兒國家的性質。他妄圖按《古蘭經》的信條,把一個印度教傳統根深蒂固、印度教徒人口占壓倒多數的大國變成正統的遜尼派伊斯蘭教帝國。

    為此,他蓄意拋棄阿克巴聯合以拉其普特封建王公為首的廣大印度教徒的立國政策,對印度教徒進行迫害。

    他沒收印度教寺廟的教田和財產;諭令各省總督普遍拆毀印度教寺廟和學校;嚴禁重建和宣傳其教義;將印度教寺廟夷為平地後改建清真寺;並將鑲有無數珍寶的印度教神像埋於阿格拉大清真寺的臺階下,讓伊斯蘭教徒踐踏侮辱;下令將各級稅務機關中的印度教徒會計和書記人員裁撤;對印度教徒重新徵收被阿克巴廢除了的人頭稅;禁止印度教徒騎馬、坐轎、乘象和舉行宗教節日活動。

    印度教徒不是奧朗則布正統派的唯一犧牲品。什葉派也為他的遜尼派的偏執勢力所排斥,而且布赫拉人和科查人也受到迫害。

    奧朗則布把國家利益與跟他宗教信仰相同的人的利益等同起來,傷害了與他宗教信仰不同的人。這種政策在臣民中激起了強烈而持久的不滿情緒,在他統治的後期,這種情緒分散並耗竭了他的精力,從而成為莫臥兒帝國衰落和崩潰的主要因素之一。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為擴大疆土而窮兵黷武。莫臥兒帝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前後達兩個世紀,在奧朗則布統治時期進行得比較迅速。

    奧朗則布的“雄心勃勃而又富於進取心的軍官們”成功地擴大了其主子的領土。1661年,孟加拉總督米爾·朱姆拉率領一支裝備精良的軍隊,向帝國東部邊境進發,去制止阿豪馬人的侵略。1662年3月17日,軍隊抵達阿豪馬王國的首都加爾岡。阿豪馬人稍事抵抗後,就聽任其首都和財產由帝國軍隊擺佈。

    米爾·朱姆拉死後,阿薩夫汗的兒子,亦即奧朗則布的舅父謝斯塔汗,被任命為孟加拉總督。他擔任這一職務達30年之久,其中只中斷不到3年的時間。他於1694年在阿格拉去世,終年九十多歲。

    他嚴懲了葡萄牙海盜,兼併了海盜的大本營孟加拉灣裡的松迪普島。1666年,他還從葡萄牙人的同盟者,若開的國王那裡搶佔了吉大港。但是,海盜的禍害無法完全根除,海盜繼續騷擾東孟加拉人民,一直到18世紀末葉。

    奧朗則布在西北邊境也極力擴張勢力,因為那裡愛好騷動的穆斯林部落一直是莫臥兒帝國的心頭之患。這個地區土地稀少,迫使住在那裡的彪悍的阿富汗部落養成攔路搶劫和向旁遮普西北部的富裕城市敲詐勒索的習慣。

    1674年7月初,奧朗則布親自到白沙瓦附近的哈桑·阿卜達勒,巧妙地把外交和武力結合起來,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許多阿富汗部落被他用禮物、補助金、札吉達爾和官職收買了,而那些更為倔強的部族則被他用武力征服了。

    就這樣,莫臥兒皇帝以採取發補助金的政策,或以使一個部族反對另一個部族,或用他自己的比喻來說,使兩塊骨頭相撞把它們砸斷的方法,鎮壓了阿富汗人的各次起義,恢復了帝國在西北方的威望。

    莫臥兒人的邊境戰爭無疑已經勝利結束了。但是,這些戰爭的間接影響卻損害了帝國的利益。它破壞了莫臥兒帝國的財政狀況,它的政治影響甚至更為有害。

    由於這次戰爭,在隨後發生的拉其普特戰爭中要僱用阿富汗人就不可能了。而且,因為把最好的莫臥兒軍隊從德干調到西北邊境作戰,就解除了對西瓦傑的壓力。阿富汗人就這樣間接幫助了拉其普特人和馬拉塔人。

    1679—1681年,奧朗則布又發動拉其普特戰爭,強令拉其普特的羅託族人改宗伊斯蘭教,又強令梅瓦爾羅闍強徵印度教徒人頭稅。奧朗則布的拉其普特戰爭,對他的帝中國產生了災難性的後果。在這塊荒無人煙的土地上犧牲了數千條人命,浪費了鉅額的金錢,對皇帝來說沒有得到持久的成果。

    這種結果對帝國的威信是有損害的,而其物質上的後果則更糟糕。奧朗則布激起了拉其普特人的敵視,從而在德干的消耗性戰爭中或在對西北邊境加以控制的重要工作中,喪失了帝國長期以來的朋友,即驍勇善戰的酋長和士兵的忠誠的效勞,這是他政治上的極不明智之舉。

    在德干,1686年,奧朗則布征服比賈普爾和高康達。1689年,攻佔馬拉塔首都賴伽爾,殺死其首領桑布吉。但這些勝利沒有帶來什麼好處,因為它打破了德干地區可靠的權力平衡,引發了新的敵對現象。雖然奧朗則布透過征服把其勢力擴張到半島深處(在這一方面他的那些先輩均要稍遜一籌),但成果難以牢牢控制住,結果在他的統治末期莫臥兒面臨的敵人比他即位伊始還要多。

    到1690年,奧朗則布的勢力達到了頂點,莫臥兒帝國版圖的擴張達到最大範圍,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及阿富汗地區。他成了幾乎整個印度——從喀布林到吉大港、從克什米爾到高韋裡河的至高無上的君主。

    到了這時奧朗則布似乎得到了一切,但事實上卻把一切都丟光了。他的四方征伐和激進政策將帝國各方勢力幾乎全部得罪了,這是他末日的開始,從此揭開了他一生最痛苦、最絕望的一章。

    莫臥兒帝國已經擴張得太大,由一個人或一箇中心已經無法統治了。他的敵人從四面八方崛起。他雖能打敗它們,但卻不能永遠壓服它們。北印度和中印度的許多地方都變得目無法紀。

    年事已高的皇帝遠在德干,對印度斯坦的官員完全失去了控制,行政工作逐漸鬆弛而腐敗;酋長們和柴明達爾們蔑視地方當局,獨斷專行,使國家一片混亂。特別是在阿格拉省長期騷亂不止。

    藝術和學術由於皇帝不再給予贊助而衰落。沒有一座大型的建築物,沒有一部優秀的手稿,也沒有一幅精緻的圖畫紀念奧朗則布的朝代。

    德干的無休無止的戰爭耗盡了他的國庫,政府破產了。因拖欠薪餉而捱餓計程車兵發動兵變。在他統治行將結束的幾年間,能幹的迪萬穆爾希德·庫利汗定期送繳來的孟加拉稅收是對皇帝的王室及其軍隊的唯一財政支援。

    拿破崙一世常說,是西班牙的潰瘍毀滅了他,而德干的潰瘍則毀滅了奧朗則布。

    奧朗則布遇到的最難對付的勁敵是馬拉塔(一譯“馬拉特”或“馬拉提”)聯邦。

    馬拉塔人分佈在德干西北部山區,是拉什特拉庫塔人的後裔,其語言自中世紀以來自成一個系統,是一個強悍好戰的民族。

    西瓦傑(一譯“西瓦吉”,1627—1680年),是馬拉塔國家的締造者和奠基人,反抗莫臥兒帝國統治的民族英雄和領袖。1646年以後,西瓦傑以浦那為據點,把馬拉塔人團結成為強有力的戰鬥集團,開展反抗比賈普爾蘇丹和莫臥兒王朝的解放鬥爭。

    1659年,西瓦傑殺死了妄圖用和談誘殺他的比賈普爾蘇丹的統帥阿弗柴爾汗。1660年,西瓦傑進攻莫臥兒帝國領土,奧朗則布派沙伊斯塔汗進剿,佔領浦那。

    1663年4月,西瓦傑夜襲浦那,刺傷沙伊斯塔汗,迫使莫臥兒軍隊撤離德干。但不久,奧朗則布派拉其普特將領賈伊·辛格為統帥,率大軍打敗西瓦傑,將其圍困在普朗達爾堡壘。西瓦傑迫於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暫時投降。

    1665年,雙方締結《普郎達爾條約》。條約規定,莫臥兒王朝應給予西瓦傑印度高階羅闍禮遇。但在1666年西瓦傑赴阿格拉覲見莫臥兒皇帝時,因受到冷遇而表示強烈抗議,奧朗則布將他軟禁在阿格拉。1667年,西瓦傑用計逃回德干。

    據說奧朗則布曾在他最後的遺囑上寫道:“一時的疏忽就成了多年的恥辱的原因,該死的西瓦傑得以逃走是由於我的不慎,我不得不辛勤地努力攻擊馬拉塔人,直到我的生命結束作為此事的後果。”

    這位偉大的皇帝只能意識到他的疏忽,卻沒有想到,寬大和同情可能會把這個敵人變成朋友,狡猾的策略並不是政治家的風度。

    實際上,奧朗則布面臨著一場“人民戰爭”,而他又無法結束這場戰爭,因為既沒有馬拉塔政府,又沒有國家軍隊讓他進攻和消滅。兩個能幹而活躍的馬拉塔將軍桑塔和達納,從一個地區掃蕩到另一個地區,給莫臥兒人造成極大的損失和混亂。

    薩爾卡爾爵士說道:“莫臥兒的行政機構確實已瓦解了,只有當皇帝帶著他的所有軍隊駐在這個國家的時候,才把行政機構保持在一起,但它這時也是虛妄的,有名無實的。桑塔和達納是這個時期的英雄,主動權完全操在他們的手裡,他們打亂了帝國軍隊所作的每個計劃和算計。”

    馬拉塔人已經主宰了德干和中印度的形勢。一個目擊者寫道:“馬拉塔人完全控制了整個王國並封鎖了大路,透過劫掠,他們擺脫了貧困而變得十分富有。”

    這些領導人及其軍隊在這些日子裡很有信心地進行活動,因為他們已嚇倒了莫臥兒的指揮官,使他們望而生畏。目前他們有大炮、滑膛槍和弓箭,還有大象和駱駝運載他們所有的行李和帳篷。

    總之,他們的裝備和行動一如莫臥兒的軍隊。僅僅在幾年前他們還不是這樣行軍的。在那些日子裡,他們的武器只有長矛和兩英寸寬的長劍。由於是這種武裝,他們慣常在邊境上偷偷摸摸地活動,四處找尋他們所能找到的東西,然後再離家逃走。但是,現在他們卻像征服者一樣行動,對莫臥兒的任何軍隊都毫不畏懼了。

    年邁的奧朗則布長期陷於對馬拉塔戰爭的泥沼,耗盡了帝國的兵力和財力,軍隊因欠餉和捱餓而叛變,地方政權對中央政府的離心傾向不斷髮展,割據勢力日益擴大,帝國面臨崩潰的危機。

    奧朗則布的軍隊在馬拉塔騎兵的追逼下疲於奔命。在極度紊亂、孤獨、痛苦、匱乏之中,懷著完全失敗的情緒,奧朗則佈於1705年撤退到艾哈邁德納加爾。

    他內心充滿苦惱,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失敗,他的帝國已經筋疲力竭。他向難以管束的兒子們建議,以瓜分的方式來拯救帝國,但這個建議沒有人理。

    他寫信給他的兒子阿姆說:“我孤零零地來到人間,也將孤零零地離開人間;我對國家、對人民都沒有做好工作;前途也沒有希望。”

    他寫信給卡姆·巴赫什說:“我把我的缺點所造成的負擔帶走,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的船已經下水。”

    真可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這些信中悲涼悽愴的情調一定會感動每個人的心靈,並激起對這位躺在“孤零零的臨終寢床”上的老皇帝的同情。

    由於憂慮重重,辛苦勞累,皇帝已心力交瘁,1707年3月3日早晨,他口中唸叨著穆斯林的禱告,在艾哈邁德納加爾軍營中逝世,時年90歲,在位50年。他的遺體被運到道拉塔巴德,埋葬在著名的穆斯林聖徒布林漢·烏德·丁的陵園裡。

    評價奧朗則布這樣一個人物的性格和政策,確實不是一件易事。許多人主要考慮他的錯誤,而不是他的優秀品質,對他的優點人們往往視而不見。

    奧朗則布本是一位胸懷大志的人。他既不喝酒,亦不嗜逸樂。他勤於國事,而不隨便支用國庫。他認為建造華麗的王宮和陵墓都是浪費的舉動,因此在位50年,沒有興建任何建築物。他的一生致力於把莫臥兒王朝的領土進一步擴充,莫臥兒王朝從巴布林到奧朗則布時期,可以說是空前的強大。

    他的個人生活以儉樸、虔誠和嚴肅著稱。他即位初年,一般自食其力,自己抄寫《古蘭經》,學制帽手藝。他謹慎地不沾染上他那個時代的諸多惡習,避免沉迷於禁忌的食物、飲料和衣著,他的妻子的數目“甚至還不到《古蘭經》所允許的四個之數”。因此,他被他的同時代人看成是“生長於帝王之家的托缽僧”,而穆斯林則尊他為“活聖人”。

    他簡化了慶祝他生日和加冕日習慣的宗教儀式。在他即位第十一年起,取消了接受人民敬禮的陽臺謁見習俗。同年,他禁止在宮廷奏樂,並遣散了那些老音樂家和歌唱家。第十二年,他革除了在兩個生日時用金銀或其他商品來稱皇帝體重的儀式,並遣散了皇家天文學家和占星術家。

    為了避免錢幣上的伊斯蘭教宗教信仰表白被懷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弄髒,他禁止使用錢幣。為了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水準,他釋出了一系列法規,禁止生產、販賣和使用酒和大麻,下令舞女和娼妓要麼結婚要麼離國,禁止寡婦殉夫,禁止在某些宗教節日燒柴捆和遊行,禁止唱誨淫歌。

    他是一個熱衷於穆斯林神學的學者和老練的書法家,而且努力用宗教的學問教育他的孩子們。但遺憾的是,他很少鼓勵藝術和文學。《阿拉姆吉爾法典》是得到他贊助的唯一的學術著作,這部法典一直被認為是印度所制定的穆斯林法律的集大成者。

    他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以清教徒式的熱情小心謹慎地遵守《古蘭經》的戒律。在巴里黑戰役期間,有一次雖然戰鬥正在他周圍進行,但他還是按時跪下去做完祈禱。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真誠。

    但是,這種宗教上的極端拘謹使他變得冷酷而嚴厲,而且使他在感情上的溫柔品質的源泉枯竭。因此,他缺乏同情心、想象力、開闊的眼界和選擇方法時的靈活性。

    勇敢無畏、目標堅定、無窮活力是他的一些突出特性。他軍事上的征戰足以證明他非常勇敢,他用以挫敗敵人陰謀的手段表明他是外交和治國方面的能手,他的記憶力驚人,勵精圖治的精神不屈不撓,他親自閱讀所有申訴書,並親手在上面批示。

    義大利醫生傑梅利·卡雷利,在奧朗則布統治期間曾訪問過印度,並在1695年奧朗則布77歲時見到了他。當時他不戴眼鏡,親手審批申訴書,從那愉快而笑容可掬的面容看來他似乎極其喜歡這件工作。

    奧朗則布儘管朝氣蓬勃,性格剛強,可是作為印度的統治者,卻明顯是失敗的。他簡直沒有認識到,一個帝國的偉大有賴於全體人民的進步。他由於宗教熱情強烈而不顧人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的感情,因而激起了一些勢力敵視他的帝國。

    從孔雀帝國時代以來的印度歷史清楚地表明,這個國家的政治進步有賴於宗教上的寬容政策,因為這種政策力圖在各種不一致的人中創造和諧一致的氣氛。強調宗教差別,而又想建立一個統一的印度,這隻能是痴心妄想。

    而且,奧朗則布的勤奮刻苦和工作能力,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他是不利的,因為這使他心裡產生一種過於自信的意識,而對他的臣下過分不信任。這導致他對國家極其微小的事情也經常進行干預,其結果是使地方官吏始終處於受監視的狀態,從而壓抑了他們的主動性,降低了他們的責任感和工作效率。這不能不造成印度這樣一個幅員廣闊、情況千差萬別的帝國在行政上的退步。

    哈菲汗從一個正統的遜尼派的角度,對奧朗則布作了如下評價:“在帖木兒家族的所有君主中,甚至在德里的所有君主中,顯然沒有任何一個君主像他那樣以虔誠、嚴格和公正而著稱,在勇氣、堅忍和判斷正確這幾方面,他是無與倫比的;但是,他因為對法律禁令的尊重而不使用刑罰,沒有刑罰,一個國家的行政工作就不能維持;由於競爭,他的貴族之間已經出現了勾心鬥角的現象,因此,他所作的每一個計劃和方案到頭來很少有用,他所從事的每一件工作雖然長期在進行,但卻達不到目的。”

    奧朗則布有許多優秀的品質,但卻不是順應時勢的領袖;他是個精明的政治家,卓越的外交家,無雙的軍事家,但偏偏又是一個要逆天而行的偏執狂。這個清教徒式的皇帝的統治是一場大悲劇。

    不可一世的奧朗則布,到晚年也不得不承認他畢生追求的事業失敗了。他在寫給他兒子的信中說:“現在我衰老極了,我赤裸裸地來到世界,而我離開這世界時卻只帶著我的罪過啊!我一生的努力全歸無效,我沒有盡到我的責任來好好治理我的人民。我不知道真主將怎樣處罰我,我希望真主能饒恕我。可是我所做的令我戰慄。啊!做的事情已經做了,追悔何及?再會了!再會了!再會了!”

    奧朗則布死後,莫臥兒帝國便四分五裂,一蹶不振。

    綜上所述,奧朗則布並沒有弒父篡位,如果說奧朗則布殺死而自己的兄長,那倒是真有其事。沙賈汗早年間雄才偉略,可是到了晚年的時候,由於王子們的長成,因繼承人之間的性格問題,必然導致骨肉相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的載人宇宙飛行始於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