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69djm

    你說的情況精氣神的問題應該注意日常的養成好的習慣注意鍛鍊身體是很重要的,保證身體的良好的心情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很重要,養成積極地生活態度,積極進取多學習,多鍛鍊多運動。對於睡眠的問題應該合理的調整按時睡眠,按時起床,可以用中藥的方法健脾養氣血調整一下

  • 2 # 使用者8272861878303

    分享

    <a "="" data-cmd="sqq"http://pubimage.360doc.com/NewArticle/share.jpg"); background-position: 0px -90px;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overflow: hidden; border-radius: 5px;">

    更多

    1,精氣神的概念與作用精、氣、神本是古代哲學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含有元素的意思。中醫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在古代講究養生的人,都把“精、氣、神”稱為人身的三寶。如人們常說的:“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所以保養精、氣、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則,尤其是當精、氣、神逐漸衰退變化,人已步入老年的時候抑或是生病時就更應該珍惜此“三寶”,古人對這點非常重視。

    精氣神反映的不僅是外在的精神面貌,更是內在的身體健康。精氣神足形健則神旺,靜氣神虧形弱則神衰。當人體精氣充足,血脈充盈,則身體健壯,精神充沛,面色紅潤,兩目炯炯有神;如精氣不足,血脈空虛,臟腑功能減退,則精神萎靡不振,面色不華,目無光彩。可見,精氣神的盛衰是人體健康與否的重要標誌。特別是神衰患者,精氣神(能量)往往嚴重虧損,導致沒有足夠的能量輸送給頭腦,從而引起頭暈, 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健忘,倦怠乏力,注意力無法集中,頭腦不清晰等等症狀。精氣神足了,這些症狀也就消失了。所以如何提升人的精氣神顯得非常重要。

    精的來源,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之精是秉受於父母的造化生殖之精,它在整個生命活動中作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後天之精是來自飲食的營養物質,亦稱水谷精微.有了營養物質的不斷補充,才能維持人體生命活動。食物方面可多吃:山藥,枸杞,黑芝麻,黑豆,桂圓,蓮子,黑木耳,小米等。這些食物有很好的補充精氣神的功效。宇宙之氣:精氣神的還有一個主要來源就是宇宙之氣。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地接天氣、地氣還有人氣,要透過天地人三寶補充能量,不僅僅是吃喝。

    現在的人,體力、腦力勞動過度,精神壓力大甚至狂躁、抑鬱,精氣神消耗過大,單憑我們吃的這點食物來補充精力和營養是遠遠不夠的。現在很多人看起來無精打采、膚色暗淡無光、眼神低落沮喪,亦或是已經疾病纏身。因此特別主張子時(23點至凌晨1點鐘之間)補元氣。古人無不是天一黑,不點燈就睡覺,這個時間當然高效接收宇宙的生氣,以補充身體的元氣。

    適量運動:常言說:“生命在於運動”。正確的運動,不僅使肌肉得到鍛鍊,也常常會涉及到呼吸導氣,促進精氣執行,實際上促進了“練氣化精”,“練精生氣”,進而達到養“神”的效果。因此運動以後,常常會達到一種精神飽滿、心情愉悅的狀態。但是過量的或者不恰當的運動,則可能導致傷精、動氣、勞神,其結果則適得其反。

    靜心凝神:靜心凝神就是透過自我調節,控制心身,是養足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集中,靜心寧神,摒除雜念,放鬆全身,達到萬念皆空,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保護性抑制狀態,使身體進入靜息和休養的狀態,久久行之,能收到保養精氣神的功效,精足,氣旺,神全。

    神包括精神、心理等方面。養神的關鍵是養心。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又說“五臟之神,皆拱於心”,所以,心虛則神不安,很多精神問題、心理問題,都可以歸結到生理上,其實是心出了問題。這時候,光靠言語開導還不行,還得養心。心養好了,自然“神采奕奕”。而養心則是保持心情舒暢,樂觀從容,身心放鬆,靜心凝神。而靜坐則是最好的養心方法。

    凡病都要靠三分治,七分養,特別屬於勞虛的神衰,靜養顯得格外重要。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一個自動修復的功能,而靜養可很好的啟動身體內部的自動修復功能,提高我們的免疫力。

    養生在動,養心在靜。心不清淨,思慮妄生。心神安寧,病從何生。閉目養神,靜心益智。藥補食補,莫忘心補。

    3,精氣神的消耗與防漏我們每天睡覺,吃飯,運動,靜坐都可以補充到一些精氣神,而我們有時還感到精疲力盡,無精打采。人們不禁問:這些精氣神去哪了呢?

    二是指人的種種慾望也會漏掉;生氣,嗔恨,嫉妒,悲傷,抱怨等等都要消耗能量。我們要保持舒暢的心情,放鬆身心,快樂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三是指我們的六根用得多了,也是一種漏。久視傷血,話多傷氣,久思傷神。所以不要讓自己過於勞累,學習工作都要勞逸結合。

    漏失最多、最嚴重的就是有妄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胡思亂想”、“慾望重重”!一個人的精、氣、神消耗過多以後,它沒有力量供應給頭腦使用,就會表現得兩眼目光呆滯,再其次就是頭腦反應遲鈍,頭暈,昏沉,頭腦不清晰,有時頭腦一片空白。

    為什麼頭腦痴呆?就是因為沒有達到足夠的還精補腦。這個“精”指的是先天的元氣,絕對不是指後天能夠生育的精子。之所以產生後天的精子,是因為有了強烈的慾望,才使先天的元氣降落為後天的精子。因為生理的這一股能量,在我們的頭頂上,它就是神光;在我們身體的中部(胸部一帶),它就是氣;這個“氣”絕對不是呼吸之氣。呼吸之氣僅僅是起一個火柴的作用。當人有了慾望以後,氣不斷地淪落、下降,停留在身體的下半部,就完全變成精了,這個“精”,就是後天能夠生育的精。如果沒有慾望的話,它就保持先天的精力或者說“元氣”。既然是先天的元氣,它就會進入先天的軌道,也就是進入中脈,輸送給頭腦。我們現在的能量,就是因為它不能保持先天的元氣,所以就進入不了先天的軌道;也正是因為它變成了後天的能量,所以它必然走後天的通道——從下面漏掉!(所以要禁慾!)當一個人體內的精、氣、神很足的話,升到了頭上,頭就會顯得特別飽滿!打坐,固然可以讓體內的精、氣、神充足,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適當地走路、散步、勞動,科學的補充營養(食物藥物)都可以讓體內的精、氣、神充足。

    綜上所述,我們只要保持暢快的心情,放鬆身心,科學的補充營養(食物藥物),適量運動,作息起居有規律,勞逸結合,堅持靜坐(靜心凝神),清心寡慾,禁慾(節制),少胡思亂想,不斷的積累精氣神(能量),久而久之,我們的能量就足了,能量就會沿著我們的頸椎源源不斷的輸送給頭腦。這時候頭暈,昏沉,頭腦不清晰,倦怠乏力,心神不寧,失眠等等的症狀也會消失,而給我們帶來的是精力充沛,思維敏捷。

    《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當人處於"恬淡虛無"的狀態時,他能夠感覺到"真氣"的執行,這就叫"真氣從之"。中醫發現,人的經絡和腧穴都是古代的聖賢們在"恬淡虛無"的狀態下體會出來的。“精神內守”就是說“精神”不要外洩,精氣和神氣留在體內,不要外洩。這樣的話還有什麼病呢?什麼病都沒有了,心神安寧,病從何生。

    與神的內守相對應的是“漏神” “失神” 心“不在焉” 等,初期會影響情緒(如:難以“聚精會神”--注意力極難集中;“心神不寧”-- 強迫狀態;"神不守舍"--焦慮、坐臥不安;"失魂落魄" --抑鬱;"魂飛魄散"--恐懼狀態;“失神”--目光呆滯的木僵狀態;“神出鬼沒”--幻覺或妄想,等等心理問題),後期會傷神(嚴重的精神衰弱,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等)

    有的朋友說有焦慮,恐懼,不想與人交往等等的症狀,懷疑是不是患了焦慮症,恐懼症,社交恐懼症等等。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心神失養,“漏神” “失神” 心“不在焉” 等。

    當心神安寧了,身心合一了,這些症狀也就消失了。就如當我們患了嚴重感冒發燒時,頭痛腦脹,不想吃飯,不想說話,不想動,渾身無力,不要懷疑你患了頭痛,腸胃病等等,其實,這些症狀只是感冒的附屬症狀而已,當感冒好了,這些症狀也就消失了。所以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找到根本病因,標本兼治。

    不要過於在意自己的症狀,拿症狀來說事。這些症狀只是神衰的附屬症狀而已。其實這些症狀是為了保護我們,是在提醒我們需要休息休息了。頭緊箍感是提醒我們,不能思慮過多了,頭腦需要休息了,身體休息靜養了。

    我們知道,導致神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於思慮過多,心神失養,精氣神不足,從而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症狀。雖然它的症狀繁多,讓我們有一個病魔纏身的錯覺,覺得自己啥病都有。但請不要害怕這些症狀。我們要找到最根本的病因,做到標本兼治。

    為什麼神衰難於治癒,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的症狀繁多,讓患者驚慌失措,無從下手。而患者的不良情志又會加重病情,病情的加重又會影響情志,這樣就形成了惡性迴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好不容易吃了些中藥取得了一些效果,又從妄念和慾望消耗掉了,邊吃邊漏,邊調養邊破壞,這就使我們的精氣神無法充足。

    這裡摘錄一段:(最重要的是休養心神)神衰,顧名思義,就是大腦神經的衰弱,它可以說是一種心病,是我們的心神長時間受到損耗,從而導致了我們現在出現的各種各樣的症狀。同時,因為這些症狀,我們開始恐懼,開始憂慮,想透過各種辦法來逃避它,擺脫它。這樣,我們整天處於憂心忡忡的狀態,處在對未來的憂慮中。殊不知,就是這樣的心態,成就了神衰,它在你這種不安定的心態中漸漸強大,它會透過大腦來幻想各種不真實的假象來欺騙你,用過往各種你所經歷過的痛苦的回憶來打擊你!於是乎,你陷入了一種惡性迴圈的痛苦狀態,你越是苦苦掙扎,越是急切的希望它趕快好起來,而它卻似乎根深蒂固,最後讓你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使你疲憊不堪。

    神衰,其實是一種心病,是由於我們不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急功近利的錯誤心態引起的。它表現在於我們大腦中的各種不切實際的妄念,各種對於痛苦回憶在腦海的回放,製造假象讓你對未來憂心忡忡。神衰,也是心神的損耗。心神的衰弱,使它削弱了它對於我們各種行為的控制能力。所以,才會有了神衰導致的各種症狀!但這些症狀卻是及其不真實的,一旦我們的心神得到了足夠的休養,所有的症狀都會消失殆盡!

    好了,問題的根源終於找到了。只要有辦法讓我們的心神得到了足夠的休養,那就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萬事大吉了!

    下面我來講講休養心神的辦法:心病還需心藥治,神衰是心出了問題。

    只有把自己說服了,讓自己想通了,才能徹底地根治心病。活在當下,不受過去痛苦的回憶和腦海中各種未來的假象欺騙,關注於眼前的事,做應該做的事。也就是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就睡覺。不要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心裡卻想著其他事,這是恢復的大忌。不要有妄念,腦子一旦胡思亂想,妄念紛飛的時候,心神就會被侵擾,這樣就影響了心神的休養。此時,要立馬制止,做到栓心猿,鎖意馬。不要隨便讓念頭跑出來,去除一切雜念。

    量變必然引起質變,雜念少了,心神得到充分的休養了,心就會變得清淨,腦袋就會變得靈活,思路就會逐漸清晰,人也變得精神了。心平氣和,順其自然。好的與不好的,都是自己的。不抗拒,不躲避,不厭惡,去面對,去接納,去享受它吧。

  • 3 # 帶綠帽的狗子

    調養精氣神正心修身,是中國古代文人人生理想的起點。浮躁的我們,或許可以在其中找尋到醫治內心深處彷徨、無助、無奈的處方。現代社會較之古時更復雜,節奏更快,人們在社會中找尋自己位置的時候面臨的抉擇也更多。人們要在抉擇中判斷,取捨,而社會的變化更讓人們猶豫,讓人們彷徨於如何自己命運的掌控。疲倦、勞累,為自己、為家人,為理想、為信仰。讓自己在前進的路上,更自信、更踏實、更遊刃有餘;要讓自己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從肉體到心靈,去為可能面對的一切做好準備。正心修身,調養精氣神對我們來說,或許會成為旅途中的加油站,既是路標又是動力。中醫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三寶,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標誌。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唐代醫家孫思邈曾指出:"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因此,保養好精、氣、神是我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人云:"寡慾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這"三寡"則是養"三寶"的根本。寡慾以養精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慾不但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臟之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歷代醫家都主張,養生之道要以保養精氣為首務。《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若縱慾,男則遺精、早洩、陽萎、生殖無力,甚至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精神不振、久則成癆。女則腎虛精虧、衝任不固、氣血逆亂、崩漏下血、白帶綿綿而下,不孕或流產、早產,甚至經血虧枯、經閉,面黃消瘦而成勞損之症。不僅如此,縱慾還可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影響消化系統、血液迴圈系統等。古人把房事過度稱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傷人體,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慾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寡言以養氣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徵,維持和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養氣的基本要求是少廢話。因為人體內的組織細胞要透過新陳代謝不斷獲得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透過血液從肺泡交換來的氧氣,源源不斷地被送到機體的各個組織細胞中。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惡作劇以取樂,狂呼亂叫,嬉笑不已,這樣只會損精耗氣,使人精神飛馳,血氣流蕩,變生他疾。寡思以養神寡思,即是讓人不要胡思亂想,以免用腦過度影響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至也?"中醫裡的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思慮過度則使人氣機鬱結不行,引起種種疾病。《內經》有"思傷脾"、"思則氣結"、"多思則神殆"之論述,常見心情不快、頭目眩暈、不思飲食、脘腹脹悶,甚則出現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等症。女子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而致月經不調,甚至經閉等病證。久之則百病叢生,諸如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便接踵而至。"凡人不能無思",但要有個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為身外之物煞費心思。這樣才可以把思想負擔儘量減輕,有利於達到"全神息慮",以防"神慮精散"。 其實在知道如何調養精氣神之前,我們就應該瞭解調養“精”“氣”和“神”重在養什麼。一起來看看。  養精重在養腎  因腎是藏精的臟器,先天的根本,《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精不足常有精神呆鈍,動作緩慢,發落齒松,耳鳴耳聾,腰膝痠軟,性慾早退,舌光脈細等症。藥養應當補腎填精,宜服左歸丸。該方由山茱萸、熟地、山藥、枸杞、菟絲子、牛膝、龜膠、鹿膠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龜鹿膠兌汁,2日1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6~9月,多有效驗。作預防性藥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藥藥養,可服補腎丸,每次1~2丸,1日3次,淡鹽湯送下,療程與湯劑相同。  養氣重在養脾胃  因脾胃是後天的根本,氣血生化的泉源。《靈樞·平人絕谷》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足見養脾胃就是養氣,養氣就是養神。氣不足常有面色白光白,少氣懶言,肢體倦怠,腹脹食少,大便稀薄,舌淡脈虛等症。藥養應當補中益氣,可服參苓白朮散。該方由人參、白朮、山藥、砂仁、茯苓、桔梗、苡仁、扁豆、蓮米、甘草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2日1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2~3月即能獲效。作預防性藥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藥藥養,仍服參苓白朮散,每次3~6克,1日3次,棗湯調下,療程與湯劑相同。  養神重在養心腦  因心是藏神的臟器,腦為元神之府。腎臟能夠生成骨髓,脊髓上聚於顱腔而形成腦。《圖書編·臟腑諸論》說:“人之神發於目,寤則棲心,寐則棲腎。”足見養心腦實際上就是養心腎,養心腎就是養神。神不足常有精神不振,頭暈健忘,聲低懶言,動作遲緩,怠惰乏力,舌淡脈弱等症。藥養應當補益心腎,須服安神定志丸合歸腎丸。二方由人參、茯苓、熟地、枸杞、當歸、杜仲、菟絲子、茯神、遠志、龍齒、菖蒲、山萊萸、山藥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2日l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3~6月,常有良效。作預防性藥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藥藥養,可服安神補心丸,每次2~3克,1日3次,白開水送下,療程與前述湯劑相同。  結語:精氣神是一個人生命的根本,所以我們不能輕視。精、氣、神這三大生命支柱,相互資生,三位一體,既能自身調節,又可人為調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車分期付款和全款哪個比較合適,裸車是11.8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