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hrisSolomon
-
2 # 軍都弩
蒙古軍隊的後勤供應主要:
1,因糧於敵
道理很簡單,食敵一鍾,當吾十鍾,早於蒙古人1000多年的孫武已經明明白白寫於兵書,蒙古等遊牧民族尤其擅長於此道。
2,壓縮食品
蒙古人將牛肉高度風乾,用一個牛膀胱即可裝下整頭牛肉,隨馬附帶幾個牛膀胱即可很長時間不需要補給。
3,兵源素質
蒙古人生於高原乾旱苦寒之地,十分耐飢渴疲勞,這是中原及其他地區兵員難以具備的特長,因此他們對後勤的需求極低。
4,戰馬素質
蒙古馬與蒙古人類似,十分耐飢渴疲勞,不怕乾旱苦寒,對草料的要求極低,蒙古人每人三四匹馬出征,多為母馬,可供馬奶,對於蒙古人來講這是一種高質量飲品。
-
3 # 使用者94738516596
這個問題就要說到騎兵和步兵的區別了,都知道蒙古的騎兵是天下無敵的,當時差不多已經征伐了整個歐亞大陸,在這上面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從中國的北方一直打到了歐洲大陸,一路西進。之後又是滅亡了西夏,大理,南宋等等,更是分封了四大汗國,這些汗國基本上統治了整個歐亞大陸,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在說俄羅斯就有蒙古人的血統。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算得上是最厲害的兵種,他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性。可以看到即使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騎兵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而在此之前的幾千年中騎兵對於步兵都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
前面說了騎兵的最大優勢就是機動性,那麼蒙古人在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時候,就是靠著騎兵的機動性,到處征伐。他們採取的政策就是以戰養戰,他們是不需要後勤的,因為蒙古人少,這個也是不允許他們有後勤部隊的,要知道如果要保證一支一萬人的部隊供給,那麼後勤可能需要好幾萬人。所以這個也是為什麼中原王朝的步兵一直和北方民族很難對抗的原因所在。中原王朝主要還是靠步兵,但是北方遊牧民族主要就是騎兵。
那麼這些騎兵每佔領一個地方之後,就利用當地的戰爭物資,而不是自己帶或者是靠後勤。然後繼續征伐下一個地方。這樣德方式好處就是不需要考慮後勤補給,但是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只能是以絕對性的優勢出擊的,因為一旦遇挫,那麼就會導致整個軍隊全軍覆沒。這個也算是背水一戰的意思。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因為是沒有退路的。當時的蒙古騎兵戰鬥力還是太強了,所以在整個歐亞大陸上沒有遇到真正的對手,所以他們也才會採取這樣的方式。
-
4 # 冷清先生
蒙古騎兵橫掃歐亞,靠什麼來保障後勤呢?
有人說,草原騎兵作戰,隨行遊牧部落,趕著大批牛羊,自給自足。在漢匈戰爭中,匈奴騎兵的確是這樣做的,這就產生一個嚴重問題,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被限制了,大規模的匈奴騎兵,往往不如漢軍騎兵快速,衛青、霍去病經常俘獲匈奴牛羊百萬只。
蒙古騎兵在蒙古草原周邊作戰時,這個辦法是管用的,但是蒙古騎兵跋涉3000公里以上,進行遠端作戰時,這個辦法顯然是不行的。成吉思汗攻打花拉子模時,用兵20萬是如何保障後勤的呢?大餅(饢)、乾肉(臘肉)、豆子是蒙古騎兵,最基本的保障方式。
騎兵以大餅、乾肉、豆子為主的保障方式,最早是霍去病發明的,每名騎兵人均兩匹馬,在長途奔襲之前,每個人帶足十天的乾糧和水,豆子是餵馬的,兩匹戰馬換著騎。這種方式也是蒙古騎兵的最基本保障方式,可以確保騎兵在斷絕後勤補給時,生存一個月以上,萬不得已還可以殺馬充飢。
蒙古騎兵的後勤保障部隊,既有遊牧部落的特色,也有農業文明的特色。蒙古人後勤補給部隊,有許多牧民趕著牛羊,也有很多大車拉著糧食,跟隨在作戰部隊的後面。蒙古騎兵每次大戰之前,都會殺一批牛羊,把牛羊肉切成塊狀,鍋燒開後牛羊肉下鍋,就是開鍋牛羊肉。
蒙古騎兵在攻佔別人的地方以後,大肆燒殺搶掠,就地補充寄養,以戰養戰是蒙古騎兵具有持續作戰能力的補充方式。蒙古騎兵什麼都搶,草原上的牛羊、村莊裡的糧食、城市裡的一切。這種以戰養戰的方式,非常的行之有效,但是燒殺搶劫,也讓蒙古騎兵臭名昭著。
隨著蒙古騎兵佔領的地方越來越多,蒙古佔領的地區分別由他的兒孫們統治,建立了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到了這一時期,蒙古騎兵的後勤補給,就正規化、專業化了,每個城市都是大的後勤保障基地,在遠離城市的地方修建兵站驛站,擔負後勤保障和傳遞訊息的重要作用。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漢人打仗的時候,總結出來的一條鐵律。不過,這一條鐵律,在蒙古軍隊那裡,其實並不是一個大問題。也就是說,蒙古人並沒有把後勤保障太當一個問題來考慮,為什麼這麼說呢?
(蒙古軍隊)
第一,蒙古軍隊自帶糧草。
蒙古人的食物主要是肉製品和奶製品,這些東西除了可以提前製成乾貨,攜帶著外,還可以就地取材。因為蒙古軍隊的兵基本上都是騎兵,而且一個騎兵一般擁有2到3匹馬。這麼多馬,除了供給腳力外,還可以供給馬奶。甚至馬肉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隨時取食。
除了馬肉馬奶以外,還有羊肉羊奶。蒙古軍隊在打仗的時候,一般都是把家屬帶在身邊的,由家屬組成的部隊稱為“奧魯營”。奧魯營的人數不少,他們就負責放羊、牧馬。白天的時候,馬作為腳力,晚上的時候,馬則有專門的奧魯營負責放養管理。這在漢人或者其它民族那裡可能不可想象,但是在蒙古人那裡是常態,因為蒙古人一向過的就是遊牧生活。只要他們的馬和羊在哪裡,他們的家就在哪裡。
而“糧草”中的“草”,在蒙古人那裡,也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大自然最不缺乏的就是草,而蒙古人又無所顧忌。當他們到達一地的時候,那裡的所有綠色植物,無論是莊稼、樹葉還是青草,都可以是馬和羊的草料。
而且據史料記載,蒙古人西征之前一年,他們還先派軍隊,把通往西亞、中亞及歐洲的路上,燒燬破壞長達數公里寬的一片大路。也就是說,燒燬了沿途的所有房屋和莊稼,而這種燒燬,恰恰最適合青草的生長。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第二年他們去打仗的時候,沿途就有豐富的青草。
第二,蒙古軍隊就地取材。
漢人打仗的時候,除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一項鐵律外,還有一項鐵律是“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也就是要做到秋毫無犯。這也是檢驗一個軍隊是否有紀律性的重要指標。
(漢人軍隊要求獲得民心)
漢人軍隊之所以有這樣一條鐵律,是基於漢人的“仁政”文化,因為只有實施“仁政”,才能夠收復民心,才能獲得你所佔有的地區的老百姓的支援,從而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
但是這一條鐵律在蒙古軍隊那裡,一點兒也沒有意義。燒殺擄掠是蒙古軍隊的一個特點,而且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透過實施“仁政”來獲取民心,他們不需要民心,他們的管理一直是高壓政策,要麼你跟從我,要麼我屠你的城。
事實上,這種無所顧忌的方式,在殘酷的戰爭中,其實常常是獲勝的一方。歷史上就曾經有過這樣的例子。在三國早期的時候,北方有兩大諸侯,一個是公孫瓚,一個是劉虞。劉虞最講究的是仁政,公孫瓚則百無禁忌。因此,劉虞獲得了百姓的極大支援,公孫瓚為百姓所厭惡。但是,當劉虞軍隊和公孫瓚軍隊後來反目成仇,互相拼殺的時候,由於劉虞軍隊害怕破壞了老百姓的莊稼和房屋,畏手畏腳,結果被公孫瓚軍隊給滅了。
而蒙古軍隊,可以說把公孫瓚軍隊的這個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第三,蒙古軍隊威逼獲取。
蒙古軍隊在打仗的時候,經常有很多從徵軍參與。這些從徵軍,大部分都是蒙古人用殘忍的手段威逼而來的。蒙古人除了要求這些軍隊參與打仗外,還要求這些軍隊提供糧草。如果不能提供糧草,將受到嚴厲的處罰。
(蒙古軍隊)
歷史上有一個實際的例子。當年蒙古軍隊曾借南宋在四川的路,包抄金國。蒙古軍隊走進南宋境內的時候,不但要借道,還強迫南宋提供糧食。當時四川的南宋將領,因為不願意提供,還殺了蒙古使者,接著蒙古人在四川好一陣燒殺搶劫,連下四川四十多座城寨。最後雙方談判,才不了了之。
(參考資料:《多桑蒙古史》)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如果蒙古軍行軍打仗需要後勤保障的話,蒙古人也斷然不會取得如此的赫赫戰功。
草原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政治倫理天壤之別,不能等同待之。漠北地方,苦寒之地,生活資料極端缺乏,因此搶掠盛行,這是生存權的競爭。他們的祖先在競爭農耕用地的時候失敗,以至於他們不得不遠走漠北,悽慘度日。
(蒙古重甲騎兵)
蒙古秘史記載,鐵木真的直系祖先多本磨根曾在森林裡要了別人一塊肉,回家途中,見到一個另外部落的人快要餓死,央求把他的親生兒子賣給多本磨根,來換這塊肉。多本磨根於是給了他肉,把少年領回家做奴隸。
多本磨根的妻子共有五個孩子,最小的孩子伯東查年幼,其它四個哥哥瓜分了牲畜和食物,不留給年幼的伯東查任何東西。柏東查飢寒交迫,被一群善良的牧民救起,給他食物。過了幾年後,伯東查遇見了他的哥哥,教唆他們把這群牧民抓過來作為奴隸,從此生活狀況好轉。
蒙古貴族的後代非常欣賞恩將仇報的行為。這些“光榮”事蹟是用來給蒙古貴族作教材,教他們後代如何反客為主用,才傳頌給後代的。草原也許不乏善良的牧民,但是那些奴隸主貴族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方式,和文明社會無惡不做的土匪強盜並無分別。
(蒙古起源:兄弟五人)
因為有這樣的社會文化土壤,鐵木真的戰前動員令倒也簡單:人生最大的快樂在於到處追殺你的敵人,侵略他們的土地,掠奪他們的財富,然後聽他們妻子兒女的痛哭聲。
於是,一支強大的蒙古軍隊踏上了征服世界的旅程。
文明社會有太多的羈絆,財富、地位、奢靡的生活、貧富差距的矛盾等,都使得文明社會抵禦侵略的意志和能力降低。野蠻社會沒有這些顧慮,他們有的只是野心和慾望,他們能夠付出的只是在漠北苦寒天地裡不知何時就會終結掉的性命,對他們是一本萬利的買賣,戰鬥意志頑強。
鐵木真初次用兵西夏,幾次攻打,損兵過多,不得不退入草原休整;數年後再徵金國,雖然取勝,但也難以遽滅世仇。隨後,蒙古人轉而西進,攻滅了同為草原牧地的西遼、花剌子模,佔據了從裡海過鹹海,一直延續到東海的大片土地。由於同為遊牧民,新徵服的地區挑揀精壯編練成僕從軍是蒙古人一貫的做法。
(蒙古人舉族西征)
這次西征,蒙古人的後勤是怎麼保障的呢?
他們是搬家——真的是全部搬啊,合族老幼,趕著牛羊一遍放牧,一邊想目的地進發,光在路上就走了6個月。男人們都編為行伍,婦女們在營地裡操持家務,半大孩童牧羊牧馬,並且在戰鬥中學習格鬥技巧,成為未來的戰士。蒙古人的後勤就這樣得到了解決……
花剌子模的國王如果不那麼慫,分兵拒守各個要塞,敢於與蒙古人野戰,蒙古人少,消耗不起的;蒙古人西征,留在老營的只有3萬人,給鐵木真的大女兒掌事。漠北勢力真空,可惜金國和西夏沒膽子直搗黃龍,只知道在金夏邊境搞軍事摩擦。
蒙古人西征回來,雖然死傷很多,但是蒙古人計程車兵數量反而更多了,由於經歷了戰爭的洗禮,新一代的蒙古小將戰鬥力也在飛速提升。一次軍事會議,鐵木真召集各地駐軍將領趕來開會。在裡海邊上駐守的速不臺離老營4000多公里,接到命令後,竟然7個晝夜就趕回來開會了——他在馬上只是當自己是活死人,且人人都備有三匹從馬,天生自帶導航,從不迷路。這是蒙古人在草原生活的優勢所在。
(蒙古騎兵)
在攻破中都城時,鐵木真見城牆很高很厚,守軍眾多,氣勢正高,因此下令撤退。金國的中都留守完顏承暉擔心蒙古用詐,不敢掉以輕心,派出輕騎尾隨偵查,一直跟出300裡外,方才回城稟報。中都城因此下令解除戰備,士兵守衛鬆懈。
凌晨時分,十多萬蒙古軍去而復返,一晝夜往返500多里,突然再次出現在中都城下,守軍倉促間不能列陣,且多有酒醉者,中都城於是告破。
一晝夜之間往返500裡,不管是任何時代軍事將領都難以達到這樣的行軍速度,因此金國中都城的陷落是敗在了蒙古人的閃電戰術上的。
蒙古人舉族遠征,可以帶大量乾糧,比如長子西征時,就每人備三從馬,隊伍中也有大量牛羊隨行,提供肉食。在多瑙河邊,蒙古人缺少竹筏不得渡,因此將殺羊取皮做成皮筏艇,大軍得以迅速渡河。
除了自帶給養外,蒙古人擅長以戰養戰,走到哪兒就吃到哪兒,這裡的吃,主要就是搶掠。為了防止後路被斷,所過之處,不留一人。
(蒙古西征一路屠城)
有些時候,蒙古人還會飛檄各地,恐嚇當地部族貢獻,一旦稍有不從,蒙古軍隊立刻夷滅,以此造成震怖效應,各地部族不敢不奉獻。西夏僅僅是奉獻的少了,就被鐵木真揪住說事,派出大軍攻打,最終滅國。
所以,蒙古人完美地解決了後勤問題,並能夠實現閃電戰,在那個道路運輸極其不便的年代,蒙古兵往往能以少打多,在自身損失極小的情況,擊敗強大的對手,因為戰爭根本就不是在一個層面上開展的。匈牙利和日耳曼聯軍在波蘭平原上被割掉9大捆耳朵,至今在歐洲的史書上仍留有恐怖的記憶。
中原王朝的軍隊能做到嗎?
自帶牲畜、以戰養戰、敲詐勒索?答案是不能。中原王朝是農耕民族,牲畜極少,牛馬都是戰略物資,非關鍵時刻不能殺;中原王朝富庶,漠北和西北都是貧瘠之地,大軍指望以戰養戰就要餓死了;敲詐勒索更是不能,王者之師、仁義之師,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中原王朝的軍隊往往戰爭紀律嚴格,比較少出現敲詐勒索的行為,所謂仁者歸心。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只出現秦漢之前的華人身上。
(拯救大兵:十三勇士歸玉門)
春秋時代,貴族個個都下馬能文,上馬能武,俠客遍地,武士橫行,一言不合,就拔劍相鬥。那時候的華人,不喜歡一步三搖弱不禁風的白面書生,不論男女,皆以高大健碩為美。以後的漢人越是文明開化,就越是不習刀兵。
明朝時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在寫給羅馬的信中說,“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他驚訝地發現,這個帝國裡最聰明的人看起來都像女人:“無論是他們的外貌氣質,還是他們內心的情感流露,他們看起來全像是溫柔的女子。要是你對他們尊敬禮讓,他們便會比你更加謙和。”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威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矜。一呼同志於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
7 # 超然視野
蒙古軍隊之所以能在那個歷史年代橫掃歐亞,有著諸多原因,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其獨特的後勤給養!那麼蒙古人的後勤保障是什麼樣的呢?
第一,蒙古草原上盛產馬匹,馬匹是蒙古士兵的坐騎,一般的配置是每人兩到三匹,這保障了蒙古騎兵的機動性極強,晝夜奔襲500裡的事情幾乎將當時所有的軍隊拋在後邊!
第二,蒙古草原不僅僅盛產馬匹,牛羊也是蒙古人重要的生產資料,有了馬匹和牛羊,相關的奶製品如乳酪、牛羊肉乾等就成了蒙古軍隊主要的口糧來源,而北方草原乾燥的的環境讓這些食物可以長期的儲存!這些食物不同於農耕民族的植物類食物,脂肪和蛋白質含量很高,就著馬奶吃上一兩塊乳酪和牛肉乾,基本上可以維持很長的人體所需!
第三,戰爭中的劫掠,這是草原民族作戰的特色,每到一城都是破城讓士兵劫掠補充物資,被擊敗者要麼戰死,要麼成為奴隸,供應所有蒙古軍隊需要的!而且蒙古軍隊會優先在佔領國投降的人口中選取技術工種,和健康強壯的人充當服從軍,主要負責當炮灰!因此蒙古士兵其實損耗很少!
第四,到了蒙古帝國擴張的中後期,大量的服從軍和攻堅部隊的出現,讓蒙古軍隊的作戰模式也發生了改變,不得不大量的建立物資補充基地!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一點。
蒙古人從小就號稱是馬背上的民族,在我們看來難以想象的生活,在他們卻是再自然不過,比如睡覺。蒙古大軍在進入要攻擊的區域後,為了防止區域內偷襲,嚐嚐會在馬背上睡覺,不脫衣不離刀(上帝之鞭打歐洲的時候就讓偷襲的歐洲軍隊痛哭)。當然,在馬背上睡覺只是在非常狀態下的情況。
睡覺是有帳篷的。
最重要的問題吃什麼,蒙古軍隊不想我中原王朝,都有糧食生產基地,蒙古哪有啊?所以這就有幾種糧草供給方式。
1,出征前預算攻下目標城池大概需要多久,從而準備大概堅持下去的羊肉,牛肉等各種風乾食物。
2,蒙古軍前期擅長偷襲,對於閃電戰,我更相信是蒙古人發明的。等到大軍距離城池近的時候,馬蹄包上布,勢如疾風,在半夜敵人懈怠的時候,迅速登上城池,攻下來,掠奪女生和食物。
另外,蒙古軍往西進攻的時候,一路上遇到的城池都不高,加上"投降不屠城" 不投降就屠城的宣傳,很多西域小國都在蒙古軍未到之時,就派人前去迎接了。
而南宋久攻不下,一個是主攻大將屢次被殺,一個就是南宋城牆比較高,需要大型的登城工具,而遊牧民族是不擅長建造這種複雜的東西的,後來使用的器械大部分是投降的北宋人幫助建造的。
其實就是以戰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