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汝州市新絲路農場

    一次聲勢浩大的“脫歐運動”,在開始之初便使得時任首相引咎辭職,三年多以後,又一位首相因此而黯然下臺。

    英國最終怎麼“脫歐”、能否“脫歐”,目前的局勢並不明朗,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注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關於這場“運動”的歷史及現狀梳理如下:

     

    5月24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佈將於6月7日辭去保守黨領袖圖自IC photo

    公投由“留歐派”首相啟動

    英華人琢磨了許多年才決定加入當時的歐洲共同體,1975年英華人也舉行了一場公投,決定去留問題,最後為了經濟的考慮,英華人還是不大情願地留了下來。

    但好多人後來改變了主意,逐漸對歐洲心生敵意。

    在英國政客當中,更是有大批人對歐洲持懷疑態度,而且不是一時半會,這種懷疑態度存在了幾十年。

    到了2015年英國大選期間,時任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承諾,將重新談判英國的歐盟成員國身份,並在保守黨佔多數的政府當選後就這一問題舉行公投。

    隨後,成功連任的卡梅倫為兌現競選時的承諾,提出將在2017年年終前舉行公民投票,決定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歐盟。

    在2015年5月27日的國會開幕大典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提到了舉行“脫歐”公投的計劃,同月英國政府向下議院提交相關法案。

    2016年2月,卡梅倫正式宣佈,公投時間定在同年6月23日,他同時表明自己支援英國留在歐盟。

    公投的問題只有一個:“聯合王國應當繼續留在歐洲聯盟內還是應當退出歐洲聯盟?(Should the United Kingdom remain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or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共有超過3000萬的英國公民參與了投票,投票率超過70%,結果是:贊成脫離歐盟的佔51.9%,支援繼續留在歐盟的佔48.1%。

    作為 “留歐”陣營的領導人,卡梅倫次日便引咎宣佈,將辭去保守黨領袖及首相之位,保守黨內部隨即就新領導人的選舉展開準備工作,時任英國內政大臣的特蕾莎•梅,成為競逐者之一。

    第二位英國女首相

    2016年7月13日,特蕾莎•梅正式獲英國女王任命,接替卡梅倫出任英國首相,成為繼撒切爾夫人後,英國曆史上第二位擔此職務的女性。

    上任後,特蕾莎•梅的一項首要任務,便是處理好英國脫離歐盟的工作,這也成為她此後兩年多首相生涯中的主要議程。

    按照歐盟《里斯本條約》第50條規定,一個成員國要退出歐盟,應向歐盟提出申請,然後就推出協議進行為期兩年的談判。這是一個先前從未使用過的條款。

    2017年3月13日,英國國會投票透過“脫歐法案”,為英國政府啟動脫歐程式掃清了法律障礙。隨後,英國女王簽署了該法案,授權政府正式啟動“脫歐”程式。

    同月29日,特蕾莎•梅領導的政府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也就意味著,英國和歐盟雙方需要在2019年3月29日之前,就英國“脫歐”達成協議。

    那麼,即便是作為曾經的“留歐派”,特蕾莎•梅也只能“硬著頭皮”來找出一個“軟脫歐”的方案,否則英國到時除了“硬脫”之外別無選擇。

    中央廣電總檯國際銳評稱,“軟硬之差”,就是英國與歐盟能否達成一項協議——在脫歐後英國仍留在歐盟共同市場裡。如果留在共同市場內,那英國就必須付出代價。“硬脫”還是“軟脫”,又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爭論,這場爭論並未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接近達成共識,反而分歧越來越明顯。

    2016年6月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時,留歐派的“利器”就是:如果失去歐盟共同市場,英國經濟將面臨致命性打擊;脫歐派則堅持認為,相對於歐盟,英國許多產業具有優勢,如果甩掉歐盟這個大包袱,只會讓英國經濟更輕鬆,而且歐盟倡導的人員和資金自由流動對於英國安全是大威脅。

    與選民的態度相比,英國政黨在脫歐公投前後的態度則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兩派政治人物從選舉政治出發,在一定程度上都想採取“和稀泥”的策略。特雷莎•梅上臺後,考慮到自己的政治利益,擔心英國硬脫歐帶來的短時間衝擊會直接影響自己的政治生命,於是變得溫和起來,並積極推動“軟脫”;而工黨領袖傑里米•科爾賓似乎也忘了自己當年留歐派的基本立場,積極主張“軟脫”。

    英國兩大政黨在“硬脫”還是“軟脫”問題上“達成共識”,按理說是好事,可現實並非如此。由於特雷莎•梅在脫歐問題上態度轉向溫和,造成許多持強硬立場的保守黨議員甚至幾個內閣大臣最後“造反”,而工黨領袖科爾賓的曖昧態度也遭到聲勢一直不減甚至主張重新公投的“留歐”選民排斥。

    “危機四伏的戰爭”

    2018年11月13日,在經歷了一年多的談判後,英國與歐盟終於就脫歐協議草案達成一致,但路透社當時稱,該草案將特蕾莎•梅推入一場危機四伏的戰爭。

    至於這份脫歐協議到底有多“難產”——

    2019年1月15日,英國脫歐協議草案在英國議會以432票反對,202票支援,未獲透過。

    3月12日,英國下議院投票再次以391票反對、242票支援的投票結果否決了英國政府與歐盟達成的修改後的“脫歐”協議。

    3月29日,英國政府的脫歐協議草案以286票贊成、344票反對第三次被下議院否決。

    4月3日,英國下議院以1票之差透過一項法案,排除了英國“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要求政府尋求延期脫歐。

    4月10日,歐盟就英國脫歐問題召開緊急峰會,歐盟27國領導人同意延遲英國脫歐時間至今年10月31日,但歐盟6月將對此決定再進行評估。

    5月19日,特蕾莎•梅表示,為尋求脫歐協議草案獲跨黨派支援透過,她準備在草案中加入“新的大膽建議”。據“今日俄羅斯”披露的草案條款顯示,她提議英國“脫歐”以後勞工權利不低於歐盟水準、推進關稅同盟,以及議員們可以就是否進行第二次“脫歐”公投進行表決等10項修改意見。

    如果能夠透過內閣,議會將在6月初對新協議進行表決,此前,“脫歐”計劃已經被下議院否決三次,而6月初的投票將是特蕾莎•梅第四次在議會尋求對“脫歐”協議的支援。

    21日,特蕾莎•梅發表演講,宣佈了將推出的新“脫歐”協議草案。但是,在內閣會議上,表決第二次“脫歐”公投的提議遭到了激烈反對,議員紛紛表示對於第二次公投的提議“沒有價值”。甚至有許多在上一次脫歐協議投票中支援協議的議員們紛紛表示反對。

    如今看來,從英國政府正式啟動“脫歐”程式已有兩年多的時間,但特蕾莎•梅最終未能完成這個任務。

    她在今天宣佈自己將下臺時感慨道,對於無法勝任脫歐工作深感遺憾,繼任者必須讓各方“妥協”,“尋找共識”。

    “我將很快離任,這是我一生的榮耀——我是第二位女首相,但肯定不是最後一位。” 特蕾莎•梅聲音沙啞地說。

     

  • 2 # 曹和平

    (1)軟脫歐是按照入盟出盟的程式脫歐

    根據當時入歐盟退盟的條款,軟脫歐需要付退盟所需要的補償金和分享未來好處的制度成本費。即按規矩脫歐。

    (2)硬脫歐是不按照當初承諾“吃霸王餐”式的脫歐

    國會中持“英國第一”觀點的政客、極右民粹主義團體綁架民意,不管對歐盟有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強行脫歐。這是一種沒有契約精神的國家行為。

    (3)梅首相三次軟脫歐被英國議員大票數否決,說明英華人只想不履行合約條款強硬退出。

    (4)願意遵守合約的人在議會已經無合法人數基礎,這是日本軍國主義上臺前,德國法西斯上臺前的議會徵兆。

    (5)國會議員不遵守合約精神的人佔大多數,那個當年在鴉片戰爭時期硬吃清朝霸王餐的強盜嘴臉又露出來了。

    我人和世界人得小心。

  • 3 # 七師弟

    謝謝悟空邀請,脫歐變拖歐,拖歐變宮鬥。英國確實是流量的戲精。脫歐一件事怎麼就幹到了兩任英國首相?一任是奧巴馬親自助選、高票勝出的詹姆斯·卡梅倫,一任是被寄予厚望撒切爾第二,卻虎頭蛇尾成為英國第一短命首相的特麗莎·梅,這確實是個冗長的話題。究竟為什麼?

    【脫歐協議將迎來第四次表決,梅姨或將下臺,你怎麼看?】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93013935366340867/

    這個回答中,師弟總結了脫歐當中的多方對抗和勢力斡旋,其中包括5方勢力,7對矛盾。並預測了特麗莎梅的失敗與下臺。

    其中英國保守黨(執政黨),工黨(反對黨領袖),議會,民眾,歐盟這5方勢力。

    議會與政府矛盾,首相與反對黨矛盾,執政黨內部矛盾,執政黨與反對黨矛盾,民眾與政府矛盾,民眾內部矛盾,歐盟內部分歧,這7對矛盾。

    這5方和7對之中,就像是小規模的投票選舉一樣,英國政府無論誰出任首相,必須搞定其中的半數以上支援,才能把事情做成,無論最後是脫歐還是不脫歐,否則就是一事無成。

    【英國脫歐的前因後果到底是怎樣的?美國,歐盟,英國各政黨的利益和立場及未來影響是什麼?】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97786366522032388/

    其中,師弟認為,英華人民公決的脫歐之所以遲遲難以順利進行,根源在於英國政界人人各有所圖,且國際與歐盟局勢極其複雜導致英國政府實現民意的低效甚至無效化。

    二、卡梅倫辭職原因:為贏得選舉而開啟脫歐鬧劇

    卡梅倫可以說是保守黨的政治明星,具備一個英國當代政治人物的全部最高配置:

    王室血緣,金融人脈,精英寵兒,平民外表,34歲就當選了議員,39歲成為黨首,奧巴馬親自前往英國助選,是英國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

    2013年,發現自己與保守黨民調持續走低的首相卡梅倫,首次進行了脫歐相關談話,因為調查顯示,有超過4成的人希望脫離歐盟。卡梅倫在談話中表示,如果英華人民在下一次大選之中繼續支援自己與保守黨,那麼自己連任之後會開啟脫歐公投。但是英國民眾並不是特別買賬,於是卡梅倫為了保守黨在下次大選能夠贏得民意,故而又表示提前在2015年開啟公投。於是果然英國民眾相信了,在2015年5月的選舉,保守黨大獲全勝,卡梅倫成功連任,但是實際上,脫歐公投只是保守黨用來拉選票的“政治籌碼”,1973年力保英國加入歐共體的正是保守黨首相希斯爵士,但是卡梅倫已經人在馬上難以下馬,故而脫歐公投在2016年開啟。

    在開啟公投程序之後,卡梅倫搖身變成了堅定的留歐派,並致力於為英華人民投票留在歐盟而努力,為了最大限度爭取支援,卡梅倫堵上了身家前途,那就是他承諾,如果英華人民公決脫歐,自己將辭職,因為自己是留歐派。

    如果說脫歐是一出鬧劇,那麼卡梅倫以及其領導的英國保守黨就是罪魁禍首,因為對於脫歐的民調,英國民眾一直是五五開的比例,保守黨自己在佔據留歐派支援的情況下,想要爭取脫歐派民眾的支援去贏得大選,於是開啟了這個魔盒。

    這就像是一群人吃鴛鴦火鍋,本來就是吃清湯鍋的卡梅倫的保守黨,為了贏得選舉,非要去拉吃辣鍋人的選票,於是出現了公投。

    三、特麗莎·梅的虎頭蛇尾:裂痕始於英國的國際表現

    梅姨的上任是卡梅倫甩鍋走人之後保守黨的不二選擇,其一是因為特麗莎·梅(此後簡稱梅)自己本身也是留歐派,比較符合保守黨的一致觀點,而脫歐公決之後,梅也是堅定的有協議脫歐派人士,因此,揹負著“鐵娘子第二的特麗莎梅”走馬上任,並且初期順風順水,在提前進行的大選之中,梅繼續帶領保守黨贏得多數席位,主政英國。

    首先是特麗莎·梅異常高調地處理了俄羅斯間諜案,並且強勢逼迫歐盟來了一場外交地震,歐盟國家驅逐了共計將近500名俄羅斯外交官,使得歐俄關係風向驟變,但是德法等國家是與俄羅斯和伊朗有著深度能源與經貿關係的,於是歐盟與英國開始出現裂痕,隨後特朗普卻又發起了美歐關稅貿易戰,歐美關係驟降之時,當初帶頭為美國開罪俄羅斯的英國卻起不到調停的作用,甚至在G7峰會上,積極調解的特麗莎·梅吃了特朗普的閉門羹。

    通俗地解釋這件事情就是這樣,歐洲跟著英國得罪了一趟俄羅斯,反過來特朗普在伊核協議和關稅貿易戰上扇了歐洲兩嘴巴。英國不是美國小弟嗎?怎麼會這樣呢?於是英國成了歐盟洩憤美國,重新緩和俄羅斯的物件。

    失去了美國的寵愛,同時又被歐洲盟友邊緣化,這還得了?英國的政界人士也不是吃乾飯的,看到了這兩個徵兆,特麗莎·梅的話語權和威信就開始大打折扣了。

    四、特里莎梅哭泣下臺——政治宮鬥與難以調和

    政治是多方關係角力,政治資源就是多方的支援。在有協議脫歐這件事上,可以說人人眼紅特麗莎·梅的角色,因為她作為首相要去協調英國各界和歐盟的利益,可以說是全方位談判,談得好,最終談成,那麼特麗莎·梅既是英國民眾的脫歐功臣,也是英國各界利益調和的成功者,這樣的政治成功,會造就特麗莎·梅成為難以挑戰的政治強人,這樣的政治成績和政治利益,英國政界人士是不會拱手相讓的。

    從微觀角度來說,脫歐協議本身就難以達成,原因是議員們本身各自就代表著諸多利益,比如就關稅同盟協議而言,金融與旅遊、食品等產業希望繼續享受歐盟平等關稅,而工業與製造業等則希望脫離歐盟關稅體系利用國家保護關稅。還有其他極端,比如壓根不願意脫離歐盟的蘇格蘭議員群體,就反對一切協議希望拖歐繼續直至開啟二次公投,而反歐盟的獨立黨群體則要求徹底無協議脫歐。

    與此同時,看到特麗莎·梅背後沒有美國強硬支援,且歐洲朋友圈一般的情況下,一些重量級議員就打起了自起爐灶的主意,其中典型的就是類似特朗普形象的前外交大臣約翰遜,以及和美國兩黨關係都不錯的前議會多數黨領袖安德琳娜,這些重量級議員的另懷鬼胎,導致整個英國下議院保守黨議員也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著想,選擇站邊。

    就在特麗莎·梅還在準備第四次衝擊議會之時,其內閣成員徹底反水,重量級議員紛紛辭去政府職務,孤立無援的特麗莎梅只能選擇辭職。

    50多歲的老阿姨,哭也沒用,唐寧街不相信眼淚。

    但是權力的遊戲離不開民眾的投票,最具戲劇性的是,英國民眾的脫與留意向是五五開,主張脫歐的黨就失去留歐的支援,主張留歐的黨就失去脫歐的支援,當前的英國政界,有哪個黨敢開罪50%的英國民眾呢?誰都不敢。

    於是接下來的劇情可能是,第三任脫歐首相,瘋狂主張無協議脫歐,或簡單協議脫歐,此後繼續在議會難以透過,然後第三任首相撈到脫歐民眾的支援之後,辭職下臺;第四任脫歐首相上臺,以大機率錯過歐盟截止時間為由,舉行二次公投並要求歐盟延期,然後英國二次脫歐公投。。。。

  • 4 # 陶短房

    1、卡梅倫是錯估了形勢導致把一手好牌打爛。

    卡梅倫2010年率領保守黨參選,雖贏得議會多數但議席不過半,不得不和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對此他感到束手束腳,於是就在2014年挑起“9.18”蘇格蘭統獨公投,迫使自民黨和工黨在不利形勢下“攤牌”,結果公投以統派大勝告終,保守黨聲勢大振,自民黨和工黨卻左右不是人。卡梅倫趁勢在2015年選舉中率保守黨贏得議會多數,實現單獨組閣。

    但自2011年以來保守黨內一些議員開始倡議進行脫歐公投,對此卡梅倫和保守黨主流派是反對的,但卡梅倫想重演“9.18”公投的一幕,利用統獨公投壓服黨內反對派(公投是票選的最高機制,理論上公投結果是選票體制的最終結果,不能更改),從而實現黨內的一體化。他自信地認為英國民意普遍支援留在歐洲,且兩個主要反對黨都是比保守黨更堅定的留歐派,公投萬無一失,因此他不但壓倒黨內強烈的反對意見執意公投,甚至還把公投時間提前了半年。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2016年“6.23”統獨公投出人意料地以脫歐派獲勝(51.9%投票者贊成脫歐)而告終,這樣一來保守黨頓時成為反對黨攻訐的物件,而卡梅倫則被黨內脫歐、留歐兩派一致唾棄,不得不掛冠而去,讓當時是內政大臣的特蕾莎.梅頂缸。

    梅其實也是留歐派,但她主張既尊重公投結果,又極力和歐盟設法達成有利於英國的脫歐協議,因此上任以來把寶全部壓在了“協議脫歐”上。

    反對黨、尤其工黨看準了這一點,就在議會表決脫歐協議時百般刁難,促使脫歐協議草案4次表決都不過關,目的是藉此迫使保守黨解散議會提前大選,給自己一個借選舉提前成為執政黨的機會;保守黨內的脫歐派和一些覬覦首相寶座者則從中作梗,希望脫歐協議草案在議會擱淺能讓政治聲譽和協議脫歐牢牢捆綁的梅因此身敗名裂,不得不辭職,這樣新首相就要從現在的執政聯盟裡選出,他們就有上位的機會。簡單說,保守黨人刁難脫歐協議表決,是為了逼梅本人下臺但不解散議會提前選舉,這樣就會產生一個保守黨新首相,好讓他們有機會取代梅;而反對黨人則希望連梅帶保守黨一起被脫歐協議表決拖垮,以便提前舉行大選。

  • 5 # 汝州市新絲路農場

    一次聲勢浩大的“脫歐運動”,在開始之初便使得時任首相引咎辭職,三年多以後,又一位首相因此而黯然下臺。

    英國最終怎麼“脫歐”、能否“脫歐”,目前的局勢並不明朗,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注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關於這場“運動”的歷史及現狀梳理如下:

     

    5月24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佈將於6月7日辭去保守黨領袖圖自IC photo

    公投由“留歐派”首相啟動

    英華人琢磨了許多年才決定加入當時的歐洲共同體,1975年英華人也舉行了一場公投,決定去留問題,最後為了經濟的考慮,英華人還是不大情願地留了下來。

    但好多人後來改變了主意,逐漸對歐洲心生敵意。

    在英國政客當中,更是有大批人對歐洲持懷疑態度,而且不是一時半會,這種懷疑態度存在了幾十年。

    到了2015年英國大選期間,時任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承諾,將重新談判英國的歐盟成員國身份,並在保守黨佔多數的政府當選後就這一問題舉行公投。

    隨後,成功連任的卡梅倫為兌現競選時的承諾,提出將在2017年年終前舉行公民投票,決定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歐盟。

    在2015年5月27日的國會開幕大典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提到了舉行“脫歐”公投的計劃,同月英國政府向下議院提交相關法案。

    2016年2月,卡梅倫正式宣佈,公投時間定在同年6月23日,他同時表明自己支援英國留在歐盟。

    公投的問題只有一個:“聯合王國應當繼續留在歐洲聯盟內還是應當退出歐洲聯盟?(Should the United Kingdom remain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or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共有超過3000萬的英國公民參與了投票,投票率超過70%,結果是:贊成脫離歐盟的佔51.9%,支援繼續留在歐盟的佔48.1%。

    作為 “留歐”陣營的領導人,卡梅倫次日便引咎宣佈,將辭去保守黨領袖及首相之位,保守黨內部隨即就新領導人的選舉展開準備工作,時任英國內政大臣的特蕾莎•梅,成為競逐者之一。

    第二位英國女首相

    2016年7月13日,特蕾莎•梅正式獲英國女王任命,接替卡梅倫出任英國首相,成為繼撒切爾夫人後,英國曆史上第二位擔此職務的女性。

    上任後,特蕾莎•梅的一項首要任務,便是處理好英國脫離歐盟的工作,這也成為她此後兩年多首相生涯中的主要議程。

    按照歐盟《里斯本條約》第50條規定,一個成員國要退出歐盟,應向歐盟提出申請,然後就推出協議進行為期兩年的談判。這是一個先前從未使用過的條款。

    2017年3月13日,英國國會投票透過“脫歐法案”,為英國政府啟動脫歐程式掃清了法律障礙。隨後,英國女王簽署了該法案,授權政府正式啟動“脫歐”程式。

    同月29日,特蕾莎•梅領導的政府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也就意味著,英國和歐盟雙方需要在2019年3月29日之前,就英國“脫歐”達成協議。

    那麼,即便是作為曾經的“留歐派”,特蕾莎•梅也只能“硬著頭皮”來找出一個“軟脫歐”的方案,否則英國到時除了“硬脫”之外別無選擇。

    中央廣電總檯國際銳評稱,“軟硬之差”,就是英國與歐盟能否達成一項協議——在脫歐後英國仍留在歐盟共同市場裡。如果留在共同市場內,那英國就必須付出代價。“硬脫”還是“軟脫”,又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爭論,這場爭論並未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接近達成共識,反而分歧越來越明顯。

    2016年6月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時,留歐派的“利器”就是:如果失去歐盟共同市場,英國經濟將面臨致命性打擊;脫歐派則堅持認為,相對於歐盟,英國許多產業具有優勢,如果甩掉歐盟這個大包袱,只會讓英國經濟更輕鬆,而且歐盟倡導的人員和資金自由流動對於英國安全是大威脅。

    與選民的態度相比,英國政黨在脫歐公投前後的態度則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兩派政治人物從選舉政治出發,在一定程度上都想採取“和稀泥”的策略。特雷莎•梅上臺後,考慮到自己的政治利益,擔心英國硬脫歐帶來的短時間衝擊會直接影響自己的政治生命,於是變得溫和起來,並積極推動“軟脫”;而工黨領袖傑里米•科爾賓似乎也忘了自己當年留歐派的基本立場,積極主張“軟脫”。

    英國兩大政黨在“硬脫”還是“軟脫”問題上“達成共識”,按理說是好事,可現實並非如此。由於特雷莎•梅在脫歐問題上態度轉向溫和,造成許多持強硬立場的保守黨議員甚至幾個內閣大臣最後“造反”,而工黨領袖科爾賓的曖昧態度也遭到聲勢一直不減甚至主張重新公投的“留歐”選民排斥。

    “危機四伏的戰爭”

    2018年11月13日,在經歷了一年多的談判後,英國與歐盟終於就脫歐協議草案達成一致,但路透社當時稱,該草案將特蕾莎•梅推入一場危機四伏的戰爭。

    至於這份脫歐協議到底有多“難產”——

    2019年1月15日,英國脫歐協議草案在英國議會以432票反對,202票支援,未獲透過。

    3月12日,英國下議院投票再次以391票反對、242票支援的投票結果否決了英國政府與歐盟達成的修改後的“脫歐”協議。

    3月29日,英國政府的脫歐協議草案以286票贊成、344票反對第三次被下議院否決。

    4月3日,英國下議院以1票之差透過一項法案,排除了英國“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要求政府尋求延期脫歐。

    4月10日,歐盟就英國脫歐問題召開緊急峰會,歐盟27國領導人同意延遲英國脫歐時間至今年10月31日,但歐盟6月將對此決定再進行評估。

    5月19日,特蕾莎•梅表示,為尋求脫歐協議草案獲跨黨派支援透過,她準備在草案中加入“新的大膽建議”。據“今日俄羅斯”披露的草案條款顯示,她提議英國“脫歐”以後勞工權利不低於歐盟水準、推進關稅同盟,以及議員們可以就是否進行第二次“脫歐”公投進行表決等10項修改意見。

    如果能夠透過內閣,議會將在6月初對新協議進行表決,此前,“脫歐”計劃已經被下議院否決三次,而6月初的投票將是特蕾莎•梅第四次在議會尋求對“脫歐”協議的支援。

    21日,特蕾莎•梅發表演講,宣佈了將推出的新“脫歐”協議草案。但是,在內閣會議上,表決第二次“脫歐”公投的提議遭到了激烈反對,議員紛紛表示對於第二次公投的提議“沒有價值”。甚至有許多在上一次脫歐協議投票中支援協議的議員們紛紛表示反對。

    如今看來,從英國政府正式啟動“脫歐”程式已有兩年多的時間,但特蕾莎•梅最終未能完成這個任務。

    她在今天宣佈自己將下臺時感慨道,對於無法勝任脫歐工作深感遺憾,繼任者必須讓各方“妥協”,“尋找共識”。

    “我將很快離任,這是我一生的榮耀——我是第二位女首相,但肯定不是最後一位。” 特蕾莎•梅聲音沙啞地說。

     

  • 6 # 曹和平

    (1)軟脫歐是按照入盟出盟的程式脫歐

    根據當時入歐盟退盟的條款,軟脫歐需要付退盟所需要的補償金和分享未來好處的制度成本費。即按規矩脫歐。

    (2)硬脫歐是不按照當初承諾“吃霸王餐”式的脫歐

    國會中持“英國第一”觀點的政客、極右民粹主義團體綁架民意,不管對歐盟有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強行脫歐。這是一種沒有契約精神的國家行為。

    (3)梅首相三次軟脫歐被英國議員大票數否決,說明英華人只想不履行合約條款強硬退出。

    (4)願意遵守合約的人在議會已經無合法人數基礎,這是日本軍國主義上臺前,德國法西斯上臺前的議會徵兆。

    (5)國會議員不遵守合約精神的人佔大多數,那個當年在鴉片戰爭時期硬吃清朝霸王餐的強盜嘴臉又露出來了。

    我人和世界人得小心。

  • 7 # 七師弟

    謝謝悟空邀請,脫歐變拖歐,拖歐變宮鬥。英國確實是流量的戲精。脫歐一件事怎麼就幹到了兩任英國首相?一任是奧巴馬親自助選、高票勝出的詹姆斯·卡梅倫,一任是被寄予厚望撒切爾第二,卻虎頭蛇尾成為英國第一短命首相的特麗莎·梅,這確實是個冗長的話題。究竟為什麼?

    【脫歐協議將迎來第四次表決,梅姨或將下臺,你怎麼看?】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93013935366340867/

    這個回答中,師弟總結了脫歐當中的多方對抗和勢力斡旋,其中包括5方勢力,7對矛盾。並預測了特麗莎梅的失敗與下臺。

    其中英國保守黨(執政黨),工黨(反對黨領袖),議會,民眾,歐盟這5方勢力。

    議會與政府矛盾,首相與反對黨矛盾,執政黨內部矛盾,執政黨與反對黨矛盾,民眾與政府矛盾,民眾內部矛盾,歐盟內部分歧,這7對矛盾。

    這5方和7對之中,就像是小規模的投票選舉一樣,英國政府無論誰出任首相,必須搞定其中的半數以上支援,才能把事情做成,無論最後是脫歐還是不脫歐,否則就是一事無成。

    【英國脫歐的前因後果到底是怎樣的?美國,歐盟,英國各政黨的利益和立場及未來影響是什麼?】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97786366522032388/

    其中,師弟認為,英華人民公決的脫歐之所以遲遲難以順利進行,根源在於英國政界人人各有所圖,且國際與歐盟局勢極其複雜導致英國政府實現民意的低效甚至無效化。

    二、卡梅倫辭職原因:為贏得選舉而開啟脫歐鬧劇

    卡梅倫可以說是保守黨的政治明星,具備一個英國當代政治人物的全部最高配置:

    王室血緣,金融人脈,精英寵兒,平民外表,34歲就當選了議員,39歲成為黨首,奧巴馬親自前往英國助選,是英國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

    2013年,發現自己與保守黨民調持續走低的首相卡梅倫,首次進行了脫歐相關談話,因為調查顯示,有超過4成的人希望脫離歐盟。卡梅倫在談話中表示,如果英華人民在下一次大選之中繼續支援自己與保守黨,那麼自己連任之後會開啟脫歐公投。但是英國民眾並不是特別買賬,於是卡梅倫為了保守黨在下次大選能夠贏得民意,故而又表示提前在2015年開啟公投。於是果然英國民眾相信了,在2015年5月的選舉,保守黨大獲全勝,卡梅倫成功連任,但是實際上,脫歐公投只是保守黨用來拉選票的“政治籌碼”,1973年力保英國加入歐共體的正是保守黨首相希斯爵士,但是卡梅倫已經人在馬上難以下馬,故而脫歐公投在2016年開啟。

    在開啟公投程序之後,卡梅倫搖身變成了堅定的留歐派,並致力於為英華人民投票留在歐盟而努力,為了最大限度爭取支援,卡梅倫堵上了身家前途,那就是他承諾,如果英華人民公決脫歐,自己將辭職,因為自己是留歐派。

    如果說脫歐是一出鬧劇,那麼卡梅倫以及其領導的英國保守黨就是罪魁禍首,因為對於脫歐的民調,英國民眾一直是五五開的比例,保守黨自己在佔據留歐派支援的情況下,想要爭取脫歐派民眾的支援去贏得大選,於是開啟了這個魔盒。

    這就像是一群人吃鴛鴦火鍋,本來就是吃清湯鍋的卡梅倫的保守黨,為了贏得選舉,非要去拉吃辣鍋人的選票,於是出現了公投。

    三、特麗莎·梅的虎頭蛇尾:裂痕始於英國的國際表現

    梅姨的上任是卡梅倫甩鍋走人之後保守黨的不二選擇,其一是因為特麗莎·梅(此後簡稱梅)自己本身也是留歐派,比較符合保守黨的一致觀點,而脫歐公決之後,梅也是堅定的有協議脫歐派人士,因此,揹負著“鐵娘子第二的特麗莎梅”走馬上任,並且初期順風順水,在提前進行的大選之中,梅繼續帶領保守黨贏得多數席位,主政英國。

    首先是特麗莎·梅異常高調地處理了俄羅斯間諜案,並且強勢逼迫歐盟來了一場外交地震,歐盟國家驅逐了共計將近500名俄羅斯外交官,使得歐俄關係風向驟變,但是德法等國家是與俄羅斯和伊朗有著深度能源與經貿關係的,於是歐盟與英國開始出現裂痕,隨後特朗普卻又發起了美歐關稅貿易戰,歐美關係驟降之時,當初帶頭為美國開罪俄羅斯的英國卻起不到調停的作用,甚至在G7峰會上,積極調解的特麗莎·梅吃了特朗普的閉門羹。

    通俗地解釋這件事情就是這樣,歐洲跟著英國得罪了一趟俄羅斯,反過來特朗普在伊核協議和關稅貿易戰上扇了歐洲兩嘴巴。英國不是美國小弟嗎?怎麼會這樣呢?於是英國成了歐盟洩憤美國,重新緩和俄羅斯的物件。

    失去了美國的寵愛,同時又被歐洲盟友邊緣化,這還得了?英國的政界人士也不是吃乾飯的,看到了這兩個徵兆,特麗莎·梅的話語權和威信就開始大打折扣了。

    四、特里莎梅哭泣下臺——政治宮鬥與難以調和

    政治是多方關係角力,政治資源就是多方的支援。在有協議脫歐這件事上,可以說人人眼紅特麗莎·梅的角色,因為她作為首相要去協調英國各界和歐盟的利益,可以說是全方位談判,談得好,最終談成,那麼特麗莎·梅既是英國民眾的脫歐功臣,也是英國各界利益調和的成功者,這樣的政治成功,會造就特麗莎·梅成為難以挑戰的政治強人,這樣的政治成績和政治利益,英國政界人士是不會拱手相讓的。

    從微觀角度來說,脫歐協議本身就難以達成,原因是議員們本身各自就代表著諸多利益,比如就關稅同盟協議而言,金融與旅遊、食品等產業希望繼續享受歐盟平等關稅,而工業與製造業等則希望脫離歐盟關稅體系利用國家保護關稅。還有其他極端,比如壓根不願意脫離歐盟的蘇格蘭議員群體,就反對一切協議希望拖歐繼續直至開啟二次公投,而反歐盟的獨立黨群體則要求徹底無協議脫歐。

    與此同時,看到特麗莎·梅背後沒有美國強硬支援,且歐洲朋友圈一般的情況下,一些重量級議員就打起了自起爐灶的主意,其中典型的就是類似特朗普形象的前外交大臣約翰遜,以及和美國兩黨關係都不錯的前議會多數黨領袖安德琳娜,這些重量級議員的另懷鬼胎,導致整個英國下議院保守黨議員也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著想,選擇站邊。

    就在特麗莎·梅還在準備第四次衝擊議會之時,其內閣成員徹底反水,重量級議員紛紛辭去政府職務,孤立無援的特麗莎梅只能選擇辭職。

    50多歲的老阿姨,哭也沒用,唐寧街不相信眼淚。

    但是權力的遊戲離不開民眾的投票,最具戲劇性的是,英國民眾的脫與留意向是五五開,主張脫歐的黨就失去留歐的支援,主張留歐的黨就失去脫歐的支援,當前的英國政界,有哪個黨敢開罪50%的英國民眾呢?誰都不敢。

    於是接下來的劇情可能是,第三任脫歐首相,瘋狂主張無協議脫歐,或簡單協議脫歐,此後繼續在議會難以透過,然後第三任首相撈到脫歐民眾的支援之後,辭職下臺;第四任脫歐首相上臺,以大機率錯過歐盟截止時間為由,舉行二次公投並要求歐盟延期,然後英國二次脫歐公投。。。。

  • 8 # 陶短房

    1、卡梅倫是錯估了形勢導致把一手好牌打爛。

    卡梅倫2010年率領保守黨參選,雖贏得議會多數但議席不過半,不得不和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對此他感到束手束腳,於是就在2014年挑起“9.18”蘇格蘭統獨公投,迫使自民黨和工黨在不利形勢下“攤牌”,結果公投以統派大勝告終,保守黨聲勢大振,自民黨和工黨卻左右不是人。卡梅倫趁勢在2015年選舉中率保守黨贏得議會多數,實現單獨組閣。

    但自2011年以來保守黨內一些議員開始倡議進行脫歐公投,對此卡梅倫和保守黨主流派是反對的,但卡梅倫想重演“9.18”公投的一幕,利用統獨公投壓服黨內反對派(公投是票選的最高機制,理論上公投結果是選票體制的最終結果,不能更改),從而實現黨內的一體化。他自信地認為英國民意普遍支援留在歐洲,且兩個主要反對黨都是比保守黨更堅定的留歐派,公投萬無一失,因此他不但壓倒黨內強烈的反對意見執意公投,甚至還把公投時間提前了半年。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2016年“6.23”統獨公投出人意料地以脫歐派獲勝(51.9%投票者贊成脫歐)而告終,這樣一來保守黨頓時成為反對黨攻訐的物件,而卡梅倫則被黨內脫歐、留歐兩派一致唾棄,不得不掛冠而去,讓當時是內政大臣的特蕾莎.梅頂缸。

    梅其實也是留歐派,但她主張既尊重公投結果,又極力和歐盟設法達成有利於英國的脫歐協議,因此上任以來把寶全部壓在了“協議脫歐”上。

    反對黨、尤其工黨看準了這一點,就在議會表決脫歐協議時百般刁難,促使脫歐協議草案4次表決都不過關,目的是藉此迫使保守黨解散議會提前大選,給自己一個借選舉提前成為執政黨的機會;保守黨內的脫歐派和一些覬覦首相寶座者則從中作梗,希望脫歐協議草案在議會擱淺能讓政治聲譽和協議脫歐牢牢捆綁的梅因此身敗名裂,不得不辭職,這樣新首相就要從現在的執政聯盟裡選出,他們就有上位的機會。簡單說,保守黨人刁難脫歐協議表決,是為了逼梅本人下臺但不解散議會提前選舉,這樣就會產生一個保守黨新首相,好讓他們有機會取代梅;而反對黨人則希望連梅帶保守黨一起被脫歐協議表決拖垮,以便提前舉行大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頭髮比較硬剪什麼頭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