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互聯商理學
-
2 # 工業網際網路
首先,製造生產設計將從實體物理空間轉移到虛擬數字空間。利用大資料、雲計算和設計軟體技術,採用面向產品全生命週期、具有豐富設計知識庫和模擬模擬技術支援的數字化、智慧化設計系統,在虛擬現實、計算機網路、資料庫等技術支援下,可在虛擬的數字環境裡並行地、協同地實現產品的全數字化設計,結構、效能、功能的模擬和模擬最佳化極大地提高產品設計質量和一次研發成功率,縮短產品上市週期,降低產品開發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虛擬產品開發模式將為製造業創新週期縮短、客戶需求多樣化等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撐。
其次,製造生產模式將由大批次、標準化的推動式生產向市場需求拉動的批次化定製生產轉變。以智慧工廠為代表的未來製造業建立在網路一實體物理融合系統基礎上,實現製造裝備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生產過程的計算機輔助規劃與最佳化,可大幅度提升生產系統的功能、效能與自動化程度,使製造系統向柔性製造系統、數字化智慧化車間、數字化智慧化工廠、以及智慧製造系統方向發展,使以最低的資源能源消耗為每位顧客提供最最佳化的產品製造成為可能;同時,使用工業控制系統連線和監控的機器人取代大部分人力勞動,能夠節省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智慧生產模式將為客戶高效率地提供符合個性化需求的高質量定製產品,使大規模個性化、定製化的生產成為可能。
最後,製造價值的實現形式將由有形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新一代資訊科技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將使企業實現產品全生命週期各環節、各業務、各要素的協同規劃與決策最佳化管理,有效提高企業的市場反應速度,併為客戶提供最最佳化的整體解決方案。網際網路、大資料等新型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客戶與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變得更加有效,企業能夠更加全面及時地瞭解客戶對於產品的功能、樣式、包裝等方面的需求,在智慧生產的基礎上完成滿足需求的產品製造;同時還會實現自檢測、自維修等功能,降低產品執行成本和維修成本,為客戶提供最最佳化的解決方案。由此製造業將實現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根本性轉變,製造業企業將從生產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
-
3 # 許永碩
現在在SAP擔任資深數字化專家,研究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關於工業網際網路對製造業的影響可以從多個維度分析。
第一個維度:價值維度我們從工業網際網路對製造業創造價值維度,分析工業網際網路對製造業的影響。
工業網際網路對製造業能創造兩類價值:1、挖掘現有製造的價值潛力以提質增效創造價值;2、開創新得價值空間,資料、資訊、知識成為新的價值創造源泉。
製造業雖然經過自動化、資訊化的長期發展,生產效率已經大幅度提升,但隨著需求的發展,製造業仍然面臨諸多難題:需求與供給不能實時匹配,從而導致庫存、緊急訂單的成本增加;需求多樣性帶來個性化產品的成本增加;人民對環保要求的提升,對製造業環保要求的提升等等問題。
藉助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能夠透過資訊透明,從而透過更好的計劃來最佳化庫存,提升效率,實現提質增效。還能透過監控裝置狀態,降低能耗。實現提質增效。
隨著連入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裝置、產品、流程的增加,資料成為未來價值的增長點。藉助打通資料,實現從設計、計劃、製造、交付、運維的全流程打通,從而提升設計、服務效率。設計、服務依賴的創新性,可以藉助資料獲得,數字創新將成為創新的主流,資料將成為創新的源動力,促進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的形成,從而顛覆傳統商業模式,成為新價值的主要來源。
第二個維度:對未來勞動模式的影響SAP認為工業網際網路將企業從數字轉化帶入智慧企業階段。
在智慧企業階段,未來的工作將發生變化:原來重複性的工作,將越來越多的被自動化所取代;人從重複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將從事高價值的工作。
而高價值的工作通常都是具有創造性。當創造性工作的規則確立後,又可以轉由機器自動完成。
所以未來很少有人能重複做同樣的工作,而是經過一個階段就會換一個創新領域,去做高價值的工作。
創新的高價值的工作,通常需要人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當人參與的領域增加時,人的能力就會遇到瓶頸,這個時候,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將會對人賦能,藉助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知識積累,讓人具有某些能力。
工業網際網路將為人賦能,改變人的工作性質。
第三個維度:企業組織結構當人更多的從事創新的高價值的工作後,創新能力成為未來發展的瓶頸。
而傳統工業的組織管理形式,是為了保證質量,降低不確定性。也就是透過標準來抑制差異性。
而到了智慧企業時代,需要的是創新,創新就是要體現差異性。那麼傳統的組織形式是壓抑創新的。這必然會促進組織結構的變化。
最近一段實踐,在阿里巴巴的推動下,中臺概念非常流行。有些人將中臺分為資料中臺、業務中臺、組織中臺。但我個人認為中颱概念最核心的是形成新的組織結構模式,由傳統的金字塔的管理形式,轉變為平臺+小團隊的專案型模式的組織形式。
中臺本身就意味著組織結構的變化。
而資料中臺、業務中臺都是為小團隊賦能平臺,依靠小團隊來增強創新性。
工業網際網路會對未來多個領域形成影響,我在我寫的書《中國製造新起點:服務業革命開啟服務業文明》有更多的闡述。
-
4 # 皮小特
工業網際網路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
工業網際網路是數字浪潮下,工業體系和網際網路體系深度融合的產物,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透過推進資料驅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帶動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網際網路是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徑。工業網際網路是打造工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連線的樞紐,能夠實現製造資源的泛在連線、彈性互補和高效配置。一方面,工業網際網路由資料驅動,突破了工業企業內外割裂的生產方式,能夠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由單鏈條序列生產方式轉變為多環節並行協作方式。另一方面,工業網際網路為產品賦能,形成了工業企業新的分工方式,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可推動企業實現產品即服務的轉型,從產品交易模式轉變為基於產品服務收取增值費用模式,降低製造企業運營成本。
工業網際網路是引領技術產業創新的有力抓手。工業網際網路改變了生產製造的服務模式和知識創新應用模式,推動資訊物理系統、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製造業推廣,逐步形成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預測性維護、員工作業指導等應用,創新了工業服務模式。以裝置維護為例,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預測性維護能夠有機融合裝置構造、維護技巧、資料技術,形成針對每臺裝置自身進行的“個性化”維護。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匯聚工業機理模型、微服務元件等開放資源,幫助工程師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具拓展性地開發工業APP,推動實現工業知識平臺化共享機制,改變了工業知識“傳幫帶”的傳遞模式,顛覆了工業知識創新和應用模式。
工業網際網路是工業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工業網際網路正催生工業領域的數字經濟變革,按需定製、生產能力交易、智慧化產品等服務,正在引領著工業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透過資料流通使企業合作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本清晰的組織界限正在逐漸模糊,合作不僅僅出現在上下游企業,而是向更廣泛的空間拓展,同行企業從原本的競爭關係轉向競合關係,個人消費者可能參與產品設計等過程。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等產融合作創新服務,推動了工業向其他領域延伸、拓展、融合,重新定義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發達國家在工業網際網路上的戰略佈局在全球新工業革命變局中,為了使工業重新煥發強大的競爭力,美國、德國、日本等工業強國紛紛佈局工業網際網路,透過新一代資訊科技促進生產關係和生產關係革新,搶佔產業競爭制高點。
政府加強工業網際網路頂層設計。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主要工業國家積極佈局工業網際網路,紛紛釋出國家發展戰略,政府透過投資專案、科研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援科技基金、創新中心、研究機構等引領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從概念探討邁入產業實踐。
行業組織圍繞工業網際網路通力合作。產業聯盟匯聚成員單位的優勢資源,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使成員之間的成果轉化和對接更加高效,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德國工業4.0平臺由德國機械裝置製造業聯合會、德國電氣和電子製造商協會等發起,協會負責技術和理念推廣,研究機構負責技術開發、標準制定和人才培養,大眾、西門子等大型製造企業提供技術與解決方案,中小企業則以聯合方式參與創新研發並分享創新成果。美國工業網際網路聯盟由AT&T、思科、GE、IBM和英特爾5家企業聯合發起,目前有210家成員單位,支援了邊緣閘道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等26個測試床。
企業積極投入研發與應用。企業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主力軍,製造企業、自動化企業、IT企業都積極參與工業網際網路建設與推廣。老牌工業企業GE和西門子在巨大的數字化轉型壓力下,率先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施耐德、ABB等緊隨其後。微軟、美國引數技術公司(PTC)等IT企業憑藉在軟體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優勢也佔據一席之地。同時,工業網際網路領域也湧現出Ayla、Flutura、Maana、QiO等一批初創企業,他們藉助在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上的優勢,透過投資併購、戰略合作、成立聯盟等方式增強競爭優勢,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
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發展現狀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向上承載應用生態,向下接入系統裝置,是連線工業使用者企業、裝置廠商、服務提供商等的樞紐,是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和發展的核心。目前,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和應用仍處於初級階段,平臺技術和服務能力已實現單點創新,行業關鍵應用正在加快落地應用。
平臺應用在提質降本增效方面成效初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主要有裝置產品管理、業務運營最佳化、社會化資源協作三類典型應用場景。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主要集中在最佳化業務流程領域,降低工業企業成本和提高效率成效突出。根據國家工業資訊保安發展研究中心2018年對中國62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調研資料,70%的平臺提供裝置狀態監測與預警應用,32%的平臺可實現生產製造最佳化,而按需定製、協同研發設計等新價值創造應用較少,均未超過10%。
平臺化資料驅動型解決方案加速形成。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解決方案實現了流程驅動的業務系統轉變為資料驅動的平臺應用新正規化,透過各類機器裝置、人、業務系統的互聯,促進資料跨系統、端到端的流動,基於資料分析、建模和利用,實現資料驅動的生產運營閉環管理和最佳化,形成新的業務模式和新的業態。我們調研的62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已經形成229個平臺應用典型案例,針對各類工業應用場景,為工業企業提供基於資料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服務和新價值。
基於平臺的行業關鍵應用加快創新推廣。現階段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推廣在各行業步調不一,應用重點和發展路徑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行業特徵。電力、電子等資訊化和工業化融合水平較高的行業,製造技術、資訊科技、管理技術和知識積累較為成熟,升級改造難度小,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推廣程度更高。鋼鐵、石化、採掘等流程行業為突破生產安全、環保問題的發展制約,率先佈局基於平臺的安全環保綜合管控能力建設,提升了利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進行精細化管控的水平。
推進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建議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是一個長期迭代、試錯、演進的過程,需要社會各界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力,積極合作、共同探索、開拓創新、務求實效,助力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
第一,以業務需求和應用價值牽引促進應用。引導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分級分類工業裝置資料採集體系,實現製造資源底層標準化,促進各類要素的互聯互通。分行業、分領域滾動制定工業企業業務需求圖譜,以及工業企業上平臺、用平臺的工具和方法,以企業需求牽引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規模化應用。鼓勵有基礎、有需求、有動力的企業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開展業務最佳化和模式創新,多渠道開展典型案例挖掘,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理論和模式。
第二,以行業標準引導工業網際網路協同發展。加強工業網際網路標準體系建設協作機制,構建政府引導和市場自主相結合的融合推進方式,統籌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標準化工作。加快建設完善的工業網際網路標準體系,組織開展融合標準研究,制定工業網際網路標準化路線圖。創新標準制定和應用推廣機制,以企業應用驗證為基礎,總結髮展規律,開展標準制訂和修訂,透過宣傳培訓、諮詢服務、測試評估等加快標準應用推廣。
第三,以產融結合新模式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能力。探索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據的金融應用價值,豐富原有金融資料模型,引入覆蓋企業製造和管理全過程的實時動態資料,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介入能力,提高金融整合資源水平,提升金融業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意願。鼓勵金融企業與行業企業牽頭,成立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產業基金,圍繞重點領域進行投資佈局,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體系。
第四,以安全體系促進工業網際網路健康發展。堅持安全體系與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同步推進,以發展保安全,用安全促發展。加強政府監督指導,完善安全政策體系,健全從硬體到軟體、從應用到資料的安全機制,構建安全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安全防護、檢測評估和技術創新等工業網際網路安全能力。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面向應用企業、平臺企業、解決方案服務商等主體提出安全管理和防護技術要求,促進企業實施防護措施,整體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防護水平。
-
5 # 通服物聯
回顧過去,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國與國之間的製造業競爭,突出表現為對產業生態的掌控。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催生新的基礎設施、業務模式和產業關係,正在給全球製造業產業生態帶來新的變革。
一是平臺成為生態核心。這是網際網路基因、特徵、優勢充分融入製造業所帶來的最突出的生態變遷,也是製造業傳統生態與工業網際網路支撐下的新生態之間最顯著的區別。一方面,平臺提供資源集聚的途徑和開放協同的空間。如研發設計平臺對接全球智力資源實現眾包眾設,再如雲製造平臺連線各地閒置生產能力實現協同製造。這是網際網路作為一項通用目的技術,其便捷優勢、集聚優勢和規模優勢由生活領域向生產領域延伸的集中體現。另一方面,也是更為深刻的,是平臺提供工業大資料分析的載體和工業應用服務的引擎。它將終端裝置、控制系統這些製造業最內部的要素作為集聚物件,帶來 “雲+端”的新型生產方式和服務方式。就像生活領域社交、影片、娛樂平臺的高粘性一樣,未來,工業企業為了提高能效、降低成本很有可能對這類平臺產生強依賴。誰能夠掌控這類平臺,誰就能掌控整個產業鏈。因此,GE、IBM、微軟、Intel、SAP、博世、西門子等一批領先企業,都積極在全球部署各自平臺並提供多樣化服務,以此展開激烈的生態競爭。
二是集團作戰成為常態。過去製造業發展以單兵作戰為主,一家龍頭企業就能夠具備掌控產業鏈的能力。但在工業網際網路時代,涉及到眾多學科、領域的融合,單個企業很難精通所有領域。不同產業領域、產業鏈不同位置的企業跨界合作、形成聯盟或者集團軍,成為這個生態的新型運轉方式。比如,GE、施耐德、英特爾、IBM、SAP、AT&T等來自制造、軟體、通訊等不同領域的企業,形成工業網際網路聯盟,共同開展技術、標準、市場、競爭規則等多維度合作,透過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最終實現集團壟斷。再如今年7月,GE公司與微軟合作,GE的Predix平臺登入微軟的Azure雲平臺,將GE的製造業和工業數字化經驗與微軟的資訊科技優勢充分結合,提升Predix在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高階資料視覺化等方面的能力。
三是馬太效應風險加劇。工業網際網路不是空中樓閣,是現有自動化控制系統、裝置裝備、計算機處理系統、新一代資訊科技等各類核心元素的升級與融合。發達國家在上述領域的核心技術、市場份額、品牌效應、人才供應等各方面都具備強大基礎,細分領域的中小企業創新活躍,跨領域、跨國界的強強聯合和企業併購又進一步加強了各國在交叉融合領域的優勢。發展中國家仍處於工業化程序中,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工業網際網路的全球興起,使得發展中國家 “補課”與“加課”的雙重挑戰再次升級,二者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不容忽視。
回覆列表
工業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雲計算、大資料、邊緣計算、霧計算等新一代資訊科技與工業生產製造管理和控制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產業或企業應用整合工程,是工業領域的離散製造流程化一體化發展的關鍵綜合技術,涉及六大重點領域:
1、物品、裝置的網路與標識解析,
2、人工智慧的工業感測與控制,
3、CPS製造管理整合創新系統,
4、工業研發設計軟體系統及體系,
5、安全保障體系,
6、系統工程整合。
筆者Jasonjian007把供應鏈應用,生產製造協同區別劃分歸屬於產業互聯的範疇,有利於建立清晰的工業互聯的理論和創新開發設計出應用系統,且國家工業網際網路的政策和戰略裡面,絕大多數專家學者的工業網際網路的理論模型、學說裡面,都很少提生產製造協同,供應鏈應用,這一點筆者非常認同。
當前唯一重要的是,產業網際網路應該像工業網際網路一樣,明確提出成為國家的政策戰略及高度。雖然馬化騰及騰訊多次,正在把產業網際網路當做其下一個戰略方向。
我不知道工業網際網路是怎麼來的、怎麼翻譯的?我非常懷疑其翻譯有誤理解。網一般理解是帶有公共性、廣域性、開放性,而工業互聯落地實施應用是私有性、局域性、封閉性。我很懷疑GE的Predix 的industry Internet只是想表達工業互聯,而華人只要見Internet把之理解為網際網路,增加一個“網”字,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會帶來很大很多的方向誤導,方向錯誤,理論與模型建設就有錯誤,理論與模型錯誤就會系統工程實施就會錯誤。看見很多專家院士教授的理論模型和工程案例,都沒有見到“網”的公共化、開放化、廣域性的結構視覺化圖象。
正因為如此,不難理解,所以Gartner在2019的工業互聯魔力象限中,很多所謂的非常知名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都沒有入圍呢,因為這些工業網際網路品牌都不具備通用性和可複製複用性,都是高度客戶個性化和定製性的,換句話說其不具備工業網際網路名稱的真正意義。
流程性製造業非常高的自動化了,可能需要更加智慧化而已;只是離散製造業需要高度的流程一體化、自動化和智慧化應用以提高生產力、生產效率、轉變生產方式(人換機器),保障生產製造質量,提高良品率,應對市場變化、滿足消費者或供應鏈個性化的柔性服務能力,以實現生產資料的輸入到產品輸出(I/O)的流程自動化,智慧化的目標都是為了自動化,為了實現黑燈工廠、智慧車間、智慧工廠,即離散製造業向流程製造業逼近或實現。
提示:千萬不要把產業互聯和工業互聯搞混淆了,兩者之間有不同的正規化和概念內涵,更有不同的應用功能和價值。產業互聯的核心是企業組織和產業關係連線,是法人機構的互聯,是企業供應鏈和產業關係鏈的互聯,是一個複雜網路結構,是一個神經網路系統工程;工業互聯更多的是企業內部的物理裝置和生產工藝工序製造流程互聯,而供應鏈的互聯則屬於產業網際網路,因為供應鏈應用的剛性需求和流程特性必須是企業法人機構互聯、產業關係互聯。混淆了不利於我們開發設計出有價值應用和廣泛通用性的系統,不利於企業生產製造智慧化工程的有效實施。
----懟鏈彈經,產業互聯和工業互聯佈道實踐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