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豬看電影

    帝國興替是常態也是規律,用軍事實力拓展出的疆域,如果沒有強大的軟實力輸出很難獲得長久統治,吐蕃在失去了一個能整合諸部中央集權力量後,人口經濟均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很難再獲得軍事上的優勢,類似的可以參考成吉思汗前後的蒙古諸部,作戰方式民族都是一樣的,但在一個強大的集權領導下,捏合出了恐怖的戰力。

  • 2 # 圖文繪歷史

    我們瞭解吐蕃是從唐朝開始的,南日松贊建立吐蕃王朝,其兒子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開始與周邊建立密切聯絡,有南邊的天竺和東邊的大唐,特別是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之後,正式開啟了唐蕃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活,長達200多年。

    吐蕃大相祿東讚的後人歸唐後,世代為官,並屢建奇功,封郡王到一品達7人,為中國論姓始祖。

    除了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外,公元710年赤德祖贊也迎娶了唐王室的金城公主,從公元634年到842年,吐蕃向大唐遣使180多次,大唐向吐蕃遣使100多次,平均2年3次,每次使團人數從幾百人到數千人,有朝賀、貢品、封贈、會盟、和親等,當的唐使王玄策在天竺遇險,就是吐蕃出兵援助,兩國也多次會盟劃界,風靡唐宋的“馬球”就是由吐蕃傳入大唐的,吐蕃也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禮儀。

    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抽調了大量西北軍隊去平叛,造成了與吐蕃周邊的防務空虛,吐蕃趁機佔領河隴地區,後來與唐軍如此反覆,互有擴張,唐朝因安史之亂衰弱,吐蕃也因興兵而四處征戰,有幾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國家陷入混戰,公元842年吐蕃王朝達磨贊普被弒,建國200多年的吐蕃王朝正式解體,國家陷入分裂割據的局面,緊接著唐亡,進入五代十國。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朝,漢藏民族的貿易方式。

    從唐亡到宋朝這一時期,青藏高原再未建立起能夠統一的政權,分裂割據情況比五代十國要嚴重的多,高原腹地與中原地區交流較少,存在感越來越低,但漢、藏交界之地的民族文化交流並沒間斷,吐蕃贊普後裔在河湟地區建立的唃廝囉政權,接受宋朝分封,與宋朝建立了朝貢關係。蒙古崛起後,青藏高原不但納入蒙古版圖,薩迦派因元朝大力支援,而流傳各地,南宋德佑皇帝趙顯還被送往薩迦出家為僧,學習佛法。

  • 3 # 江雨燕

    吐蕃在唐朝是把唐朝給打趴下,在宋朝時被宋朝給打趴下,那麼能不能說唐朝不如宋朝呢?其實不能這樣說,因為唐朝時期的吐蕃在松贊干布的統一戰爭下進入了國力最鼎盛時期,所以唐朝壓根沒在吐蕃手裡討到什麼好處,至少在早期是這樣,不過隨著松贊干布去世後,吐蕃再沒有湧現什麼出色的領導人,所以經過唐朝幾次削弱,到了宋朝時吐蕃早已經分裂不成氣候。

    這就造成了強唐幹不過吐蕃,弱宋卻能按著吐蕃打,其實就是一個時間差的問題,另外其實在唐太宗時期唐朝和吐蕃並沒有大規模的戰爭衝突,松贊干布採取比較友好的方式同唐朝建立外交關係,而李世民也不想去攻佔吐蕃。吐蕃和唐朝的衝突主要是在“安史之亂”後,隨著唐朝內部混亂,吐蕃趁機侵佔了西域,唐朝由此失去了安西都護府控制的大片疆域。

    但是太宗在位時,還是和吐蕃發生了衝突

    據歷史記載,松贊干布讓吐蕃強大起來後,本著友好共贏的要求派人到唐朝請求通婚,但這時候的唐太宗橫掃西域各國,剿滅東西突厥,加尊“天可汗”稱號,正是最為得以的時候,所以他並沒有同意和吐蕃的通婚請求。

    松贊干布很生氣,覺得你這不是看不起人嗎?於是發兵侵佔了吐谷渾,由此導致吐蕃和唐軍的第一次較量“松州之戰”,但是“松州之戰”打的並不是很激烈,松贊干布在損失少量士兵後就下令撤軍,正是所謂“引而去,以使者來謝罪,固請昏,許之。遣大論薛祿東贊獻黃金五千兩,它寶稱是,以為聘——《新唐書吐蕃傳》”

    也就是說,松贊干布主要還是想和唐朝通婚,並不是真的要和唐朝打一場滅國戰爭,最終李世民還是同意了松贊干布的請求,把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但這個文成公主是宗室出身,血統並不是很好,所以松贊干布其實還是被李世民擺了一道。

    高宗以及到安史之亂,唐朝無力節制吐蕃

    隨著松贊干布和李世民都相繼去世,吐蕃漸漸不再臣服於唐朝,在唐高宗一朝,吐蕃侵佔吐谷渾,引發了唐朝和吐蕃的“大非川之戰”,唐朝慘敗,折損5萬士兵,安史之亂後,吐蕃甚至一度攻進長安,代立李承宏為唐朝皇帝,不過後背郭子儀擊敗。只能說這是吐蕃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吧。

    安史之亂期間唐朝無力顧及西域,因此吐蕃得以侵佔西域大片土地,北庭和安西控制的區域實際上已經處於吐蕃的控制之下。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唐德宗時期才開始轉變,其實這也是吐蕃自身開始進入衰敗期導致的緣故,在此之前唐朝並沒有在吐蕃手中佔到什麼便宜。

    拓跋懷光以五百騎入廓州,生擒論恐熱,先刖其足,數而斬之,傳首京師。其部眾東奔秦州,尚延心邀擊,破之,悉奏遷於嶺南。吐蕃自是衰絕,乞離胡君臣不知所終——《資治通鑑》

    不過伴隨著吐蕃衰亡的還有唐朝自身,在五代十國時期,吐蕃同中原局勢一樣也基本上分裂成為各個部族,直到宋朝統一後依然沒有改變這一形式,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宋朝統一後正處於國力鼎盛時期,吐蕃自然沒有統一的實力同宋朝對抗。但宋朝似乎也沒有實力完全將吐蕃征服,所以從唐中晚期及至整個宋朝,吐蕃一直處於分裂狀態。

    這也是為什麼自唐朝中期以後,吐蕃也就在歷史上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元清兩朝時則被納入版圖之中。

  • 4 # 漫步史書

    看了這個問題,我莫名的想起一句話,無論多麼強大的團體,一旦要是內部崩塌了,那麼他就離毀滅也不遠了。誠然吐蕃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民族,一度貫穿整個大唐,甚至最興盛的時候,就連大唐也不敢輕易挑起爭鋒,還必須以公主和親作為安撫吐蕃的情緒,但隨著內部持續鬥爭的消耗,吐蕃也漸漸成為了歷史。吐蕃這個稱呼是從唐代的時候,開始這麼叫的,後來這個稱呼不但得到了歷朝歷代的公認,也得到了其本民族的認可,而且這個稱呼據說也是得到了漢民族文化和吐蕃本民族文化相互結合以後的產物,而關於吐蕃這個民族的起源也很早,最早要到公元1世紀左右。那時候中國還是漢朝,吐蕃據說是來源於西羌各部落,當然這也是漢人史書上的記錄,至於他們真正怎麼來的,歷史上也有不少的疑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吐蕃誕生之初由於距離中原比較遠,是以雙方並沒有什麼來往,而在吐蕃傳說中,他們起源是獼猴與巖魔女結合生出的人類,從這個傳說來看,也是比較符合中亞地區一些民族的特色。隨著逐漸的擴張,加上各部落的逐漸匯聚,吐蕃也逐漸的發展壯大,在6世紀前後就已經初步具備了國家的規模,而這一時期吐蕃民族優秀的領袖松贊干布誕生了,這一時期正是唐朝建立初期,雖然唐太宗率兵擊敗了松贊干布的軍隊,但是也不想惹上這樣強大的敵人,況且在北方還有突厥、契丹等等民族,作為天可汗,當時唐太宗遣文成公主和親,後來隨著金城公主和親以後,唐朝和吐蕃的關係友好,雙方來往不斷,民間也有不少的交流,雙反關係達到了頂峰時期,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吐蕃趁機做大,佔領了安西、隴右、北庭,此後大唐連年衰弱,吐蕃最盛的時候一度擴充套件到了喜馬拉雅山以南,只是吐蕃內部也逐漸的不穩定起來,雖然大唐日暮窮途,但是連年用兵之下,吐蕃幾次戰役均遭失敗,公元9世紀,雖然當時大唐正處在藩鎮割據的時候,國力貧弱,但吐蕃仍然前派遣使臣求和。只是吐蕃內部王權仍然爭鬥不休,唐末以後,吐蕃的中心王朝崩潰以後,其他各個貴族逐漸形成了格局的幾個政權,其中一支在現如今青海等地靠近西藏的地方建立了政權,並且與當時北宋形成了友好關係,我們看天龍八部的時候,也有吐蕃的王子、蕃僧在中原行走,他們和北宋、遼等幅員遼闊的帝國都保持了很友好的關係,並沒有大的矛盾衝突,而多年以後,吐蕃首領接受了北宋給予的官職爵位,從這時候開始吐蕃民族的一支正式開始被漢民族所同化。

  • 5 # 老貓談史

    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著重來給大家分析一下,首先,吐蕃在唐朝的前中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王國,吐蕃王國實際上是由羌民族所建立的。當時的吐蕃王國佔據了現在的整個西藏和青海的部分地區而且羌民族自古就有這彪悍的民風,因此吐蕃王國在建立初期就有了較為強悍的實力。

    吐蕃王國的軍力有多強大呢?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軍力非常強大的一個朝代,但就是這樣一個軍力強大的王朝在面對吐蕃王國的時候可沒少栽跟頭。

    一開始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比錯的,“天可汗”李世民甚至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這也證明了在當時兩國的關係還是非常不錯的。但時間僅僅過了三十年,吐蕃王國就和唐王朝翻臉了。公元670年,吐蕃派遣大軍進攻唐王朝的西域地區。此時的唐王朝派出了大將薛仁貴來平定吐蕃人的進攻 ,令人沒想到的是,曾經所向睥睨的薛仁貴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滑鐵盧,薛仁貴的部隊全軍覆沒。在之後的幾十年間,唐王朝在收復西域與吐蕃人的戰鬥之中消耗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終於在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將的輪流打擊之下,才勉強控制住了吐蕃人的勢力範圍。但有一點我們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唐軍在於吐蕃軍隊交戰時期,唐軍有許多次全軍覆沒的經歷。

    安史之亂削弱了唐王朝的實力,這也給了吐蕃人擴張的機會。

    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朝廷將安西和隴右地區的精兵強將全部調到了中原地區,使得西域的軍事力量的到了極大的削弱,此時的吐蕃趁機佔領了四川部分地區以及甘肅全境,這意味著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對吐蕃王朝的打擊全部作廢了。

    安史之亂過後,吐蕃在內憂外患之下迅速走向了滅亡

    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能夠集結力量來對付吐蕃人了。在郭子儀、高崇文等名將的打擊之下,吐蕃軍隊的有生力量得到了極大的損耗,這個後來吐蕃的滅亡打下了基礎。

    為什麼吐蕃會迅速走向滅亡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唐王朝極大的消耗了吐蕃的有生力量,我們知道,吐蕃王國的領土大多數都是處於高原地區的,這也意味著吐蕃的糧食產量是很低的,再加上人口的大量減少使得吐蕃陷入了極大的劣勢。

    第二個因素就是佛教的傳播,文成公主進藏之後將佛教帶入了吐蕃地區。佛教經過了近百年的傳播使得吐蕃人民的民風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他們從彪悍逐漸變得溫和。當年的戰鬥精神也被磨滅殆盡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吐蕃內亂,吐蕃是奴隸制國家,隨著時間的發展,由於吐蕃內部有著過多的奴隸使得奴隸制度日益走向了崩潰。奴隸們紛紛揭竿而起,吐蕃遭到了嚴重的內部危機。

  • 6 # 黑眼歷史觀

    吐蕃在世界史上也算強盛一時的帝國,然而青藏高原上的帝國也僅此一個,如同曇花一現一般。

    這為何?

    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的原住民是孟族,後來羌族的部分部落進入,和當地民族融合發展成吐蕃族。吐蕃王朝是史料記載的第一個青藏高原帝國,松贊干布是實際上的立國者。將高原上的各部統一凝聚成大勢力。

    公元641年,松州之戰被唐軍打敗後,松贊干布退兵謝罪,吐谷渾成為唐朝藩屬,之後與唐朝通婚,迎娶文成公主,帶去了很多較為先進的文化技術。【由於唐朝處於優勢,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較高。】

    之後,隨著交流的加深,不少唐人進入西藏地區,這些人極大的促進了吐蕃的發展,同時也有一些文化輸入中原。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吐蕃趁機擴張。763年,吐蕃趁關中勢弱攻克長安,先後佔領西域。790年吐蕃與阿拉伯打了北庭戰役,吞併安西北庭。810年聯合葛邏祿中亞河中地區進攻,實力達到巔峰。

    【第三次與阿拉伯的戰爭,打了近30年,以吐蕃統治瓦解而告終。三次都是阿拉伯帝國虛弱時期。】

    但是一些列的成功,讓吐蕃過於沉醉於對外戰爭,掠奪財富過奢侈生活,而不是發展藏地。戰爭順利還好,但是失敗次數過多的話,矛盾就會顯露。而且吐蕃還一直保持著奴隸制。

    8世紀中期,因統治階級內鬥,吐蕃統治階級分裂成多派,起義漸起。沙洲【古敦煌】的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響應,很快分裂出一大片土地,並被唐宣宗封為節度使。9世紀末,吐蕃淹沒在平民、奴隸大起義中,之後各地割據一方。

    之後青藏高原上再也沒有強大帝國出現。

    區域封閉。由於青藏高原山高路陡、高原反應等,人和馬都不容易適應,易守難攻。割據勢力很容易長存,松贊干布的統一算是幸運了。而且吐蕃分裂後,依舊內亂不止。

    生產方式落後。而且生產生活依賴於部分河谷地區,人口容納量少,戰爭需要的人口不足,透過掠奪養活的人口,在掠奪能力削弱後,很快會形成累贅。藏傳佛教的影響也不小,吐蕃分裂後,奴隸制退回遊牧體系,珍惜的耕地被寺院佔據,形成實際上的地主。而且藏傳佛教在西藏是影響政治的,相對中立的寺院削弱了各方可能統一的勢力。

    制度退步。原本進入奴隸制,又退回遊牧體系,形成數個部落聯盟,太多分散的勢力,終究是各有異心,卻又無法統一。

    文化影響。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的緣故,吐蕃受到與印度的交流並不算多,青藏地區人口較為集中在東邊,所以最主要的還是唐朝的影響。吸收了唐朝相對先進文化的吐蕃,卻長期使用奴隸制,使得政府控制力一到下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人絕對不在少數。

    多方影響下,青藏高原上得帝國曇花一現。

  • 7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唐與吐蕃的戰爭,從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河西一帶,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唐朝為保衛邊防以及對西域的控制,對吐蕃進行長期作戰,唐朝和吐蕃進行近三百年的戰爭,對當時歷史程序產生重大影響,雙方運籌策劃,使用長驅直入,直搗敵腹部心臟,誘敵深入,相機殲敵,機動防禦,伺機反擊,避其鋒芒,避其銳氣,疑兵阻擊敵人,大迂迴殲敵,伏擊戰,運動戰,長途運程奔襲殲敵,夜襲戰,反間計等戰略戰術廣泛應用,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開始吐蕃居住在中國西藏高原,於公元6至7世紀建立奴隸制國家,是青藏高原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可見西藏青海對中國安全穩定有多麼重要,吐蕃與唐朝時戰時和,自始至終是唐朝心腹大患,主要是吐蕃領土擴張意識非常強烈,和唐朝爭奪西域和青海地區,唐太宗時期雙方發生有限的戰爭,唐軍擊潰吐蕃軍,唐高宗,武則天唐朝處於守勢,保住西域,唐玄宗時期,吐蕃處於守勢,安史之亂以後,吐蕃佔領控制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而且攻陷唐朝首都長安,唐朝聯合回鶻,南詔,大食,合圍吐蕃,由於吐蕃連年征戰,內部也發生內戰,國王被殺,國勢大衰,各部落各自為政,直到元朝被忽必烈收復,西藏才正式併入中國版圖,結束長達近三百年的內戰。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竺可楨曾經研究過中國歷史上的氣象記載。在唐朝初年到松贊干布時期,不僅僅內地處在溫暖期,高原的氣候顯然也比現在好很多,有利於藏區人口增長,有利於農牧業生產,有利於積蓄國力,有利於維持和供給軍隊。當時青藏高原竟然養育了1200萬人口,遠遠超過了現階段現代技術條件下的人口承載力。

    豐富的人口是建立帝國的先決條件,吐蕃帝國在唐朝初期就迎來了盛世。唐朝經過安史之亂變得衰敗後,吐蕃更是成了區域一霸,東向攻打唐朝,佔領河西和西域;西方則越過蔥嶺與阿拉伯人交鋒。吐蕃帝國的風頭一時無兩。

    (唐朝中期以後的吐蕃疆域)

    可是,自從9世紀之後,風雲突變。唐末、五代十國一直到兩宋是寒冷期,這對吐蕃帝國政權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因為寒冷,吐蕃貧瘠的土地再也不能出產這麼多物資了。於是吐蕃人開始拼命地侵略唐朝,並且殘酷剝削唐朝河西故地的漢民。

    可是,在維州之戰以及沙洲起義後,吐蕃帝國在兩條戰線上都遭遇了慘重的失敗。軍事失利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伴隨著軍事失利還有吐蕃帝國財政的破產。沒有財源支撐的龐大的吐蕃帝國,在各個戰線上的徒勞地耗費國力,卻沒有什麼收益可言,他們開始了戰略收縮。

    當吐蕃人把精力轉移到內部時,慘烈的內訌開始了,而這一切都起始於人口太多的緣故。藉助於佛教的傳播和本地宗教苯教的對立,實際上也代表了吐蕃政治利益的對抗,宗教對立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吐蕃帝國在9世紀中期頻繁發生政變,人口和財物損失都極為嚴重。

    (糧食危機和邊境危機的吐蕃)

    這樣的內訌使得吐蕃帝國對作為統一的國家徹底宣告了告別,吐蕃帝中國產生了四個王系,每個王系的王子都積極地聯絡勢力,建立自己的國家。吐蕃帝國版圖內,藩鎮割據之烈,比起唐朝末年絲毫不遑多讓。

    氣候變化是任何人無法左右的唐末氣候轉冷,糧食減產導致各勢力碎片化徹底決定了再沒有一家獨大,只能用宗教麻醉下層社會了。吐蕃越來越傾向於藉助宗教信仰來麻痺底層民眾,吐蕃逐漸退回到了農牧制的落後狀態中。

    (藉助宗教麻痺底層民眾)

    宋朝以後,青藏高原均溫急劇下降,環境更加惡化,吐蕃再難出現強大帝國了。中原帝國面對蒙疆藏地區,往往不能畢於全功,多以軍事技術和生產技術尚無法適應地理氣候特點。今天則條件具備,是能切實佔有的前提,剩下的就是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同時,做好治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相愛的人中一方走了就不想再談戀愛了”對此你怎麼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