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瑟瑟發抖的黯天醬

    題主想說的其實是三次布匿戰爭吧。

    本文將側重於探究羅馬人眼中迦太基人形象的變遷,來考察雙方爆發戰爭的原因。

    羅馬人與迦太基人錯綜複雜的關係遠比想象的複雜,羅馬人對迦太基人的種種詆譭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1、政治局勢的變遷

    早在共和國成立初期,迦太基人就與羅馬人簽訂過一份貿易協定——對迦太基人而言,這不過是不起眼的一份,但羅馬人卻把這份協定作為迦太基承認共和國政權的依據,珍而重之得儲存在國家檔案館裡。

    前351年,一個迦太基使團來到羅馬,帶來了一個十一公斤重的金質王冠,恭賀羅馬人戰勝薩謨奈人。羅馬人對此極為看重,將迦太基人的禮物安置在卡皮託山的朱庇特神廟裡。

    前348年,迦太基人又與羅馬人簽訂了一份更為翔實的貿易協定,規定雙方的商人在彼此城市裡享有相同的權利。這表明:在迦太基到拉丁姆的廣大地區,存在一個為數不少的商人群體,他們從事著迦太基—羅馬貿易。

    事實上,不僅在羅馬,在拉丁姆的其他城鎮,都發現了迦太基人聚居的社群遺址。遺址的標誌性建築是拉卡特里亞石柱,很有可能是迦太基人崇拜巴爾(迦太基主神)之妻塔尼特的場所。

    而在對抗伊庇魯斯的皮洛士時,兩國還有過短暫的結盟。但這種同盟的不信任到了何種程度呢?前280年,在皮洛士僅僅距離羅馬城幾公里時時,一支迦太基艦隊滿載著友誼和物資前來支援羅馬,但羅馬人甚至不敢接受這種援助。 其實仔細想想就能知道,羅馬人想要擴張,是註定要和迦太基人打仗的。此時拒絕援助,無非是不想日後開戰時有所顧忌、落人口實。 迦太基人的理想是把生意做大做強,而羅馬人卻想把領土擴張得越大越好。一方勢力都擴張使得新舊霸權必有一戰——這就是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

    羅馬人也已經逐步開始摒棄迦太基人的影響了。前273年,強大的埃及君主托勒密二世與羅馬人建立了友好關係——這正是羅馬人想尋求的外交突破。 而西西里島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式,則成為了點燃火藥桶的那點火星。

    2、文化對立

    羅馬人在前四世紀之後,越來越喜歡標榜自己“特洛伊遺民”的身份,以此來融入泛希臘的文化圈。 事實上,特洛伊人在希臘文學裡的形象是非常好的,精明能幹,而羅馬人也可以接受這樣一個與希臘有這千絲萬縷聯絡的身份。但迦太基人的祖先腓尼基人,在《ODYSSEY》中卻被描寫為陰險狡詐的代名詞,儘管他們的手工藝品在希臘大受歡迎。

    另外,他們將希臘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傳說融入自己的故事中,他們認為拉丁人的祖先拉丁努斯就是赫拉克勒斯的兒子。這樣,羅馬人的血統又加上了一層“正宗希臘人”的外衣。而這個宣傳戰,不僅提高了羅馬的國際地位,還讓羅馬逐漸滋生了控制所有宣稱與赫拉克勒斯有關的城邦的野心——主要是大希臘的城邦。

    可以看出,羅馬人竭力標榜自己是希臘人的一員。

    而希臘人與迦太基人的文化對立,也是造成羅馬人敵視迦太基的原因之一。 這種對立與敘拉古人的宣傳有關。

    前480年,薛西斯一世攻入希臘境內,九月,雅典艦隊與波斯艦隊爆發了決定性的薩拉米斯海戰,波斯的艦隊被打的大敗而歸。 而很早以前,眾多希臘城邦的使者就在四處奔走相告,尋求殖民地的援助——這當然包括了西西里的霸主敘拉古。

    而敘拉古的態度極為微妙。當時的敘拉古僭主是格隆,他命人帶了三艘滿載著財寶的大船去愛琴海,如果波斯人勝利了,就把這些財寶獻給薛西斯;如果希臘人勝利,就原路返回。 結果,自然是希臘人勝利了。

    而此時格隆則面臨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敘拉古作為強大的希臘城邦,為什麼不在希臘本土生死存亡的時刻前來救援? 格隆為了讓自己不出兵名正言順,就精心包裝了另一場與迦太基人的戰鬥。

    西西里島上政治局勢錯綜複雜。迦太基的盟友邀請迦太基到西西里島作戰,而此舉引來了敘拉古的干涉。在溫泉關戰役和薩拉米斯海戰爆發的前480年,格隆在希梅拉戰役大敗迦太基人,迦太基統帥哈米爾卡縱身火海,以撫慰神靈的怒火。 此次戰役之後,格隆宣稱迦太基人與波斯人有秘密盟約,而他們的計劃是東西夾擊希臘世界,所以當希臘本土抗擊波斯人時,敘拉古人也在抗擊波斯的同盟迦太基人。換句話說,格隆“創造”了一個波斯—迦太基邪惡軸心。 後來的西西里歷史學家蒂邁歐(此君堅定反迦太基),甚至將希梅拉戰役的時間強行與薩拉米斯海戰的時間定位同一天。

    這種宣傳是成功的,至少在大希臘地區是這樣的,敘拉古在希臘世界的形象與國際地位伴隨著對迦太基的蔑視與偏見而上升了。在某些希臘人眼中,迦太基人的形象與波斯人聯絡在了一起。 波斯人在希臘人眼中是什麼樣子不用細說了吧。

    而羅馬人,為了更好的融入希臘的社會體系,自然隨大流,開始敵視迦太基人。

    3、迦太基人自身的某些陋習

    雖然迦太基人整體被希臘世界敵視甚至仇視,但是對其政治制度卻被一些古希臘哲人大加讚揚——包括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

    然而,迦太基人的某些異於希臘人的習俗還是讓希臘人感到不適,並且毫不猶豫地將之劃入野蠻人的行列。

    福拜樓的小說《薩朗波》提到這樣一件事:迦太基人特別喜歡吃狗肉。這在當時的地中海世界確實是與眾不同的習俗,考古學證據似乎也支援這個說法——在迦太基的廢墟提取出來的動物遺骸,大約有3%是來自犬科動物。

    《薩朗波》作為一本諷刺現實的小說,當然要竭力突出主要矛盾。在小說裡,兩位蘇菲特(即執政官),哈米爾卡與漢諾,的生活窮奢極欲,而奴隸的生活卻衣不遮體,整個迦太基城完全處於極端的分化之中。而迦太基人對戰俘和奴隸的態度也極為惡劣,動輒殺死獻祭,手段殘忍。 稍微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就會知道,小說裡這樣的政權,是絕對不可能支撐起綿延百年的布匿戰爭以及之前數百年的商業殖民活動的。一切的根源,就來自於希臘羅馬人對迦太基人的瘋狂詆譭與福拜樓的再次創作。

    但是,就算是再加工誇大,十有八九也有其歷史根據。

    這裡僅僅談一下活人獻祭這個問題。

    最讓人詬病的陋習大概就是迦太基的童祭了。

    這種在近東被稱為“莫爾克”的獻祭儀式由來已久,在聖經舊約中也有提到這種將自己的長子獻祭以平息神靈怒火的做法。在腓尼基文化裡,實施這種獻祭儀式的地點叫做託菲特。大多數情況下,獸崽可以作為人類兒童的替代品。而這種獻祭儀式在前七世紀就已經在腓尼基絕跡了。

    但迦太基人依舊儲存著這種血腥的習俗。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兩位法國殖民地官員弗朗索瓦•伊卡德和保羅•吉利發現了一塊託菲特,還發現了為數不少的赤陶甕,這些祭品每一份都刻著對巴爾•哈蒙(迦太基主神)和塔尼特(巴爾妻子)的讚美詞。經過鑑定,每個甕中都裝有幼童的頭骨。 這是迦太基進行童祭的鐵證。 然而,透過對這些託菲特的考察,發現僅僅只有2%的祭品的年齡在兩歲以上。而在發現的兩千座迦太基墳墓中,只有5%為嬰兒的屍骨,這明顯與新生兒30%-40%的死亡率無法吻合。

    於是有人認為:迦太基的託菲特實際上是“兒童墓地”。 但是,迦太基的託菲特在時間上越往後,託菲特中年長的兒童就越多。這能否說明,迦太基人的童祭傾向越來越高呢? 透過對迦太基銘文的研究,考古學家發現,迦太基的父親們經常使用反身代詞來強調:獻祭的是他們的親生兒子。

    託菲特童祭制度在西部腓尼基人的認識中是一種極為榮耀的制度,只有最大、最富有的殖民點才能擁有一處託菲特。託菲特作為一種平息神靈怒火、保證國泰民安的獻祭場所,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然而,並不只有迦太基人實行過人祭。希臘人和羅馬人同樣實施過人祭。荷馬史詩中,阿伽門農殺女出師。雖然荷馬史詩寫的是特洛伊戰爭,但其表現的社會生活卻是前七八世紀的希臘。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希臘人也曾有過人祭制度。

    羅馬人呢?答主看到的人祭的最晚記錄是在前218年高盧人進逼羅馬時,羅馬人曾經將兩對僑民:一對希臘夫婦和一對高盧夫婦強行抓捕,進行了人祭。

    4、羅馬人對迦太基人印象的改觀——以《埃涅阿斯記》為例

    曾經寫過一段關於《埃涅阿斯記》的書評:

    《埃涅阿斯紀》的成書,與奧古斯都重建迦太基城是在同一時期。維吉爾並非奧古斯都的堅定支持者,但他的觀點與奧古斯都的做法不謀而合:重新審視那個羅馬曾經的頭號強敵。他們的行為釋放了這樣一個訊號:迦太基人或許能成為優秀的羅馬人,或者迦太基人在將來一定會與羅馬握手言和。

    而迦太基舊地後來如何了呢?當地人毫無顧忌地將迦太基的遺蹟作為自己的驕傲;迦太基當地的行政長官在二世紀前仍然叫蘇菲特;迦太基語和新迦太基語一直沿用到四世紀;迦太基的神們:迦太基主神巴爾哈蒙夫婦、腓尼基主神麥勒卡特夫婦以及薩丁尼亞的主神錫德-巴比,仍然被人頂禮膜拜;託菲特依然存在,但祭品被小羊羔代替了。

    迦太基城被羅馬完全焚燬之後,幾乎所有迦太基的典籍都被毀了,但羅馬人留下了迦太基人馬戈所著的28卷《農學》被儲存了下來,成為當時指導農業生產的最好教材。

    迦太基毀滅了嗎?沒有,迦太基徹底融入了羅馬的世界。

    五、關於漢尼拔•巴卡

    同樣是我曾經寫過的一段話(漢尼拔我男神)

    他是狄多女王骸骨中生出來的復仇者,迦太基人翹首以盼了八百年的蓋世英雄,他是羅馬人揮之不去的噩夢,他是西方的“戰略之父”,他是行走在人間的赫拉克勒斯。他是應該永遠閃耀在人類群星頂點的天縱之才,最耀眼的天狼星。他將烈火與寶劍施加在罪惡的壓迫者身上,壓迫者恨他直至靈魂深處,用最惡毒的語言詆譭他,卻也不得不將他尊為“戰略之父”。只要世界上還有戰爭存在,只要還有人歌頌著羅馬的偉大,只要世人還記得那場綿延百年的世紀之戰,漢尼拔就不會被忘記。他的堅韌與信念,必將伴隨著復仇之魂,永遠縈繞在阿爾卑斯的山口,注視著仇敵的興盛與滅亡,注視著兩千年的戰火與硝煙。

    他是那個時代最閃耀的將星。

    他帶領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區區三萬軍隊突入義大利,十四載縱橫無敵,席捲整個義大利,在最開始的幾年裡讓羅馬接連三次吃到了大敗仗,甚至還創造了“坎尼戰役”這樣的軍事奇蹟。

    而後的拉鋸戰中,漢尼拔更是表現出了遠超常人的堅韌和判斷。羅馬人在義大利與漢尼拔對峙的兵力峰值為17萬人,而當時漢尼拔可以調動的兵力不過區區四萬。但是羅馬人依舊不敢和他進行大規模野戰: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害怕,坎尼的悲劇重演。

    縱然他最後被迫離開義大利,最後敗給了大西庇阿,最後隻身出逃,慘死他鄉,他也依舊是那個偉大的“戰略之父”。

    羅馬人對漢尼拔的微妙態度呢?

    羅馬人對漢尼拔的態度並不是只有害怕。害怕有之,詆譭有之,崇敬亦有之。

    正是羅馬人,那些被漢尼拔戰勝了無數次的人,用顫抖的手將他捧上了戰略之父的寶座——儘管羅馬人吹捧漢尼拔的初衷是襯托大西庇阿的偉大,但後來者很少有人會認為西庇阿強於漢尼拔。

    如果說要舉一些例子來證明這種印記有多麼深刻的話,我印象裡倒真有好幾個例子。

    在羅馬人的認識中,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路線有兩條。第一條傳說是希臘英雄赫拉克勒斯發現的,被稱為赫拉克勒斯之路,第二條則是漢尼拔髮現的,被稱為漢尼拔之路。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大道首次翻越了赫拉克勒斯之路,羅馬人征服了那位英雄的路途——但直到羅馬帝國煙消雲散,他們也沒能征服漢尼拔之路。

    漢尼拔之路,是那段山路永久的名字。

    第二個例子,則是和人名有關的。君士坦丁大帝的侄子,名字就叫漢尼拔利安努斯。這是一個羅馬之敵的名諱,卻被用於皇室成員的名字,充分說明了後世羅馬人對漢尼拔是何等的畏懼與崇敬。

    第三個例子,則有關羅馬的第一個擁有非洲血統的皇帝盧基烏斯•賽普提米烏斯•塞維魯,塞維魯王朝的締造者。他從多瑙河到義大利,進行了一場史詩般的行軍,贏得了皇帝的寶座。他用一座上等的白色大理石陵墓重新埋葬了漢尼拔的遺骨,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漢尼拔巴卡是他的偶像。

    只要世界上還有戰爭存在,只要還有人歌頌著羅馬的偉大,只要世人還記得那場綿延百年的世紀之戰,漢尼拔就不會被忘記。

    永遠的漢尼拔,永遠的戰略之父。

  • 2 # 北玄武

    大國戰爭,無非為霸權而爭鬥,古往今來皆是如此,迦太基作為老牌地中海霸權國迎面撞上了新興霸權羅馬,最終迦太基被撞的粉碎 消失在歷史的故紙堆之中。

    羅馬與迦太基從公元前264到前146年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發生了三次戰爭,由於羅馬人叫迦太基人為布匿人,羅馬又是最終勝利者,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所以羅馬與迦太基之爭稱為布匿戰爭。而戰爭最主要原因就是地中海霸權之爭,羅馬作為新興國家最終戰勝了守成國迦太基。

    話說這個羅馬,最開始就是義大利半島上臺伯河邊上的一個小村兒,雖然出身不咋地,但是架不住勤奮,一路砍殺,竟然搞定了整個義大利半島,然後又向外擴張。這個時候,羅馬人往西一看,地中海西部竟然還存在一個強大國家,迦太基(布匿)。羅馬人就琢磨了:好傢伙,對岸還有個這麼大國家,哪天要是衝到我家來可咋辦?

    最開始的事兒出在現在的西西里島上,島上有國家名曰敘拉古,這地兒當時臣服於迦太基,然後敘拉古仗著有靠山,讓一個叫瑪爾美的美男子帶著一大幫僱傭兵攻佔了西西里島上的墨西拿。瑪爾美當時那叫一個美,美的最後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宣佈脫離敘拉古。敘拉古可不幹了:我派你去佔地方,你倒好,自己獨吞了,非揍你不可。於是敘拉古派出軍隊要幹翻瑪爾美。瑪爾美也不美了,自己打不過咋辦?得了,請救兵吧,他想,萬一人家不幫咋辦?得多請幾家。於是向羅馬和迦太基發出求救,迦太基一聽就派人來了,羅馬其實本不樂意管這事,而且瑪爾美做的事兒也不光彩,人家敘拉古征討名正言順,不過一見迦太基來了,就坐不住了。如果迦太基擺平此事,那與羅馬就一個海峽的距離了,羅馬不出兵不成了。

    話說羅馬近水樓臺,渡過海峽,首先把敘拉古與瑪爾美軍團的事兒搞定了:你兩家別打了行嗎?都跟我混,好處少不了你們的。兩家一看,羅馬惹不起,就服了,然後就成了羅馬小弟,組成了三方同盟,瞄向了迦太基。迦太基也不幹了,請我來好處沒撈著也就罷了,最後羅馬把事兒給鏟了,我在西西里島地位何在?打吧!於是第一次布匿戰爭在前264年爆發,當時羅馬力量還不算太強,而迦太基也算老牌地中海大國,戰事一下就膠著了23年,最終,年輕的羅馬戰勝了迦太基。迦太基失去了地中海的制海權,而羅馬榮登新一代地中海霸主。

    話說此一戰之後,迦太基人不服,不是失去了西西里島這些地區嗎?那我北進,想歐洲大陸發展,然後迦太基人就向伊比利亞半島方向發展了。而此時羅馬的勢力也不斷在Continental擴張,也到了伊比利亞半島。雙方在此遭遇,連吵帶推,最後以今天的西班牙境內埃布羅河為界(是不是有點楚河漢界的味道),誰也不準過界。

    但是羅馬的不斷擴張和迦太基的不服,註定了這條鴻溝的短命,不多久迦太基越界擴張,羅馬強硬迴應,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開打。這次羅馬人依舊打得沒那麼順,而且迦太基著名將領漢尼拔擔綱,自然更精彩,精彩的什麼程度?漢尼拔千里進兵,從今天的西班牙一路東進,幾乎兵臨羅馬城。羅馬當時就差點陷落了。好在羅馬人聰明,漢尼拔厲害是吧,我打你首都去,於是羅馬人揮師南下,直接在非洲登入,威脅迦太基老巢。迦太基一下慌了手腳,急忙命令漢尼拔回防,可憐漢尼拔功敗垂成,迦太基再次失敗,這次失敗,不僅是地中海幾個島嶼了,條件更加苛刻,從此迦太基不準踏上Continental,戰船幾乎全部要被羅馬收繳。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迦太基只留下今日北非之地,其他地區都為羅馬所有,迦太基海外領地盡失。而這一仗,也打了17年,前201年

    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迦太基軍事被徹底削弱,但是架不住自己會做買賣,經過50年的發展,迦太基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經濟實力大增,而羅馬經過不斷的擴張,此時也是武功極盛,一看幾十年前的手下敗將迦太基大有復興之勢,心想:真要讓迦太基翻身了,那還不跟我算總賬,不行,得打。於是羅馬人對迦太基提出各種苛刻條件,不同意就開打,其實看出來沒,這就是為了挑起戰爭。迦太基沒辦法,該接受的都接受了,但是有一樣真沒辦法:迦太基人全部離開迦太基。這話怎麼說的?我離開這我去哪,這不明白找茬嗎?不得已,前149年,迦太基硬著頭皮又與羅馬乾上了。可惜,頭皮沒那麼硬,一下次碰了個頭破血流,僅僅三年,迦太基戰敗,祖宗基業迦太基城被毀遭到屠城,迦太基再也沒有機會簽訂不平等條約了,為啥?能為啥,國家都沒了,還咋籤。自此,羅馬徹底戰勝迦太基,成為了地中海的霸主。

    雙方恩怨百餘年,無非霸主之爭。往事已越千年,當年的迦太基早已淹沒在漫天黃沙之中,而戰勝迦太基的羅馬也已經成為了歷史書中的名詞,不過爭霸並未因此終結,直至今日。大國爭霸,古今一理,當代也在上演著同樣的戲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季適合吃什麼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