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帝國的臉譜

    世間凡成大事業者,氣量和格局是決定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陳勝的起義失敗,與劉邦最後橫掃諸侯、一統天下,其原因都集中在這一點。陳勝氣量小、格局窄,最後眾叛親離,橫屍荒野;劉邦氣量大、格局寬,所以打掃龍庭坐天下,當上了皇帝。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起先舉事的人,是因為前朝爛到了極點,就像一堆柴草乾燥到了極點,遇一個小小的契機,得一點小小火星,便可一點即著,成燎原之勢。陳勝舉事的當初,秦朝就處於這樣一種狀態。

    秦二世元年(前210)七月,秦朝徵發貧民到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戍邊。在陽城縣(今河南登封)徵調九百人,陳勝在徵召之列。這九百人中,因陳勝和吳廣生得高大健壯,受命為屯長,同時還派了兩名軍官監押。大隊人馬到達大澤鄉後,久雨不停,前行不得,便誤了期限。

    在這走也是死,不走也是死的情況下,陳勝吳廣便殺了兩名監押軍官,以公子扶蘇、楚將項燕的名義,舉起了反秦大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就這樣開始了。義軍先後攻下大澤鄉、陳縣等地,短短一兩個月,迅速擴大,達到數萬人,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吳廣為假王,拉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隨後,陳勝命吳廣率軍西征滎陽(今河南滎陽),命武臣、張耳、陳餘等北伐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北拓魏地。吳廣西征,能力不夠,在受阻打不贏的情況下,向陳勝求援,陳勝便任周文為將軍,領軍西征,一路竟勢如破竹,軍隊發展到近十萬。周文勢力雖大,但秦人亦不可小覷,秦朝派章邯領兵迎擊,周文戰敗身死,義軍遭到重創。

    此時吳廣圍困於滎陽,久無戰果,部將田臧、李歸見吳王不懂兵法,恐怕死路一條,便以吳廣陰謀叛變為由,假借陳勝之命,殺害了吳廣。田臧殺死吳廣後,將此事報告了陳勝,陳勝與吳廣一起舉事,兩人資歷相當,陳勝對吳廣有所忌憚,因此對吳廣之死不但不追究,反而任命田臧為上將,統領吳廣舊部。田臧殺吳廣,還被封為上將,不禁大喜。

    對自己一起舉事的親密戰友之死是如此的態度,對其他人更可想而知,所以,陳勝最後敗亡,與他這種心胸狹窄、賞罰不明是極有關係的。所以,陳勝最後被自己的馬車伕所殺,關鍵就是做人失敗的結果。

    反觀劉邦用人,無論貧窮富貴,無論勇將謀臣,無論身居廟堂還是遠在江湖,只要有用,劉邦一律不棄,後來,就是自己的仇人雍齒都封為什邡侯,可見他為人的大度和用人的寬厚。我為人人,則人人為我,這是做人做事順利的保障,倘若用人不當、賞罰不明、還耍小伎倆,那就如陳勝一樣,等同於自掘墳墓。

  • 2 # 遙望燕園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和吳廣起於大澤鄉,喊出震撼人心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而後,陳勝吳廣率部,迅速攻佔了蘄、銍、酇、苦、柘、譙等地,到陳地後,陳勝自立為陳王,國號張楚,而後,陳勝的部卒繼續攻城略地,大將軍周文率幾十萬軍隊,叩關攻秦,陳勝之勢,勢不可擋。

    但是,陳勝僅稱王六個月,便身首異處,可以說,陳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為什麼陳勝失敗得如此之快呢?

    司馬遷著作《史記》時,創造性地搞出了「互見法」,「互見法」既能使傳記在行文安排中詳略得當,又能為傳主隱惡,塑造傳主完美的形象。

    如在項羽的傳記中,司馬遷不曾過多地寫項羽的殘暴,而是把項羽的殘暴記在了其他人的傳記中,而在劉邦的傳記中,司馬遷主要記載了劉邦的仁義、大度、善聽,但把劉邦的疑心、狠心、多情、使小性等負面形象分散在其他傳主的傳記中。

    同樣的,在陳勝吳廣的傳記中,主要記載了陳勝的有大志、有魄力,敢為天下先,但卻沒有記錄陳勝敗亡的關鍵原因。

    關於陳勝的敗亡,居巢人范增曾事後諸葛亮般地議論過,在范增看來,陳勝之所以失敗,就在於沒有利用楚國王室,不立楚國王室的後裔,而自立,則無法取信於楚人,亦無法取信於六國故民,因此,陳勝之勢,雖勢不可擋,卻不久長。

    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楚是最後亡國的,所以楚人乃是最不認同秦人統治的,因此,陳勝立楚國王孫為楚王,定能團結楚人,從而有個穩固的基本盤,之後再由楚國王孫立另五國後人,便能號令天下,並立攻秦。

    但陳勝開了自立為王的頭,其他人,只要聚點人馬,便會效仿陳勝自立為王,如此一來,起義軍各自為戰,於秦國來說,只是疥瘡之癢罷了。

    范增的見解,是對的。秦末,人民對王室還是有感情有認同感的,利用六國王室,的確能增加號召力。

    但在范增大發議論前,就有兩人力勸陳勝切莫著急稱王,併為陳勝謀劃了稱帝的道路,這兩人便是張耳陳餘。

    在張耳陳餘看來,陳勝在大澤鄉振臂高呼,誅暴秦伐無道,是為民請命,示天下以公,因此深得人心,而匆匆稱王,便是示天下以私,失民心,因此,稱王之事,當放緩。

    張耳陳餘為陳勝提出的方法是,遍尋六國之後而立之,令六國之後佔地為王,引起秦政府的注意,與此同時,陳勝迅速收攏人馬,繼續以誅暴秦伐無道的樣子西進,趁秦忙於四處攻伐六國之後,國內空虛之時,叩關攻秦,佔據咸陽,進而以咸陽為根據地,號令天下,重複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道路。

    可以說,張耳陳餘的建議非常棒,陳勝敗亡後,劉邦君臣基本上就複製了這條路,趙王歇、張耳、陳餘所代表的趙和六國軍隊在鉅鹿牽制住了秦的主力部隊,劉邦扶義而西,一路招降納叛,攻入武關,逼秦王子嬰投降,約法三章,示天下以公,而後受封蜀漢,迅速兵出巴蜀,還定三秦,以故秦地為根據地,東取天下。

    然而,陳勝沒有聽,如果陳勝聽了,或許天下就是陳勝的了。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 3 # 桃花石雜談

    陳勝起義曾經聲勢浩大為什麼最後失敗了?石頭君覺得題主在問題裡提出的這個視角很好,就是和牧野之戰的對比。為什麼牧野一戰之後商朝就滅亡了,而陳勝也打了很多勝仗,天下應者無數,卻還是在最後被鎮壓了呢?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暴動

    商周為何很容易滅亡?

    之前石頭君在回答別的問題的時候,曾經特別強調過秦朝和之前的夏商周的不同。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統一的王朝,也就是在秦朝時,今天中國的主體第一次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而之前的夏商周其實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只是部落聯盟,最多是具有了國家的雛形。

    周滅商牧野之戰形勢圖

    這種差別最典型的一點就是體現在國家有難的時候。武王伐紂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的真正大規模的戰役只有牧野之戰,而商朝經此一戰就再也無力迴天,很快滅亡了。後來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了西周滅亡時,周幽王“鋒火戲諸侯”之後,犬戎來犯,沒有諸侯來救,西周也基本是一戰就滅亡了。

    這些王朝很容易被滅亡就是因為它們不是真正的國家,而是部落聯盟,它們的君主只是聯盟的共主而已。有各方諸侯,也就是各地的部落支援,他們的王朝才能維持,而當各地的諸侯因為各種原因不再支援盟主時,盟主真正能呼叫的軍隊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經常是一戰失敗就很難再翻盤了。

    秦朝為何能一度翻盤?

    但秦朝卻有了質的不同。秦始皇統一六國,其實本質上並不是把曾經統一,後來分裂的國家又重新統一在了一起,而是把原來只是結成過部落聯盟的幾個不同國家真正統一成了一個國家。而且這種統一是非常徹底的。秦統一六國之後,在全國統一實施了郡縣制,即全國各地都不再有諸侯,從東北的遼東到南越的象郡,所有的地方官都是由秦朝皇帝任命的,所以秦朝是真正實現了皇帝對全國各地的實質性統治。

    所以陳勝吳廣反秦之後,儘管有很多六國的舊貴族響應,但對於沒有叛秦的地區,就必需一地一地地去打。儘管他們打下了蘄縣、陳縣等好幾個縣,還派軍隊去攻打滎陽和九江等地,甚至一度攻入關中,威脅秦朝首都咸陽。但即使這時,陳勝等人手下的軍隊也只有幾萬人,真正能有戰鬥力的人數恐怕更少,這和秦朝出兵動輒十萬計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陳勝起義雖一度席捲秦朝大半領土,但還是被撲滅

    而且陳勝起事之後,儘管六國舊貴族紛紛起事響應,但他們和陳勝之間的關係卻更像是夏商周時期天子和諸侯之間的關係,只是名義上支援,但實際是否支援就要看具體形勢了。所以在秦軍在章邯的統領之下重新對陳勝佔據了優勢之後,六國舊貴族反而無一去救援陳勝,導致陳勝兵敗,最後在窮途末路之中被叛徒殺死。

    陳勝起義雖然失敗,卻還是敲響了秦朝滅亡的喪鐘

    所以商周在一戰之後很快滅亡,而秦朝卻能夠一度翻盤,這裡關鍵的原因還是因為秦朝真正實現了對國家的統治,而商周的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其政權基礎和秦朝相比非常薄弱。這才是這幾個王朝滅亡過程不同的根源所在。

  • 4 # 葦說歷史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點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熊熊烈火,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中國的一位偉人說過:“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早期還是一個被別人奴役使喚的工人的陳勝,到後期卻成為了一名農民起義的領袖,這之中所涉及到原因有各方面的,比如當時秦王朝暴政、百姓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因素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陳勝個人的因素。 

    在早年他還是一個被人僱傭奴役的農民時,他就顯現出了他的抱負。在之後前往徵兵地點時遭遇大雨阻攔,面臨著可能被處斬的命運時,他毅然地決定謀劃起義,也正是因為他有著遠大的抱負,所以才會有陳勝起義的事情。

    從《史記》中可以看出,陳勝對當時的天下局勢有很深的瞭解,而且在當年做一個僱農的時候就說出“苟富貴勿相忘”的話,當別人嘲笑他的時候他還能感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以看出陳勝此人“其志不在小”。

    還有一個原因是陳勝他自身的機智聰明、審時度勢。在進行起義準備時,陳勝正確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揭露了秦王朝的暴政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的真實情況,並且根據當時的情勢提出了正確可行的起義口號,借公子扶蘇與項燕的名號號召眾人參與到起義中來。與此同時,陳勝還聯合吳廣利用鬼神之說在隊中大肆推廣“陳勝王”的說法,充分發揮了輿論的作用。

    然而,陳勝、吳廣建立的張楚政權只存在了六個月。

    最重要的外部原因,便是章邯的橫空出世。秦將章邯可以說是大秦最後一位名將了,當時章邯只是一個將作少府,負責修築始皇陵。這時章邯趕緊上疏請求釋放刑徒展開對陳勝的反攻,李斯也大力支援,大秦在章邯的率領下一氣就把周文戰敗,保住了函谷關以西的領土,讓陳勝的張楚喪失了前進的動力。

    相比外部原因,其實陳勝、吳廣政權的內部,更是爛到根兒了。

    開篇說的那位偉人在讀《史記·陳涉世家》的批註中也指出,陳勝、吳廣有“二誤”:一是違背“苟富貴,無相忘”的諾言,殺死舊時夥伴,導致眾叛親離;二是信用朱房胡武,賞罰失當,導致諸將不願為他們效力。

    陳勝能夠取得起義的勝利,全都是依賴手下的一群將領,但是,陳勝卻成立一個類似與明朝錦衣衛的機構,他任命朱防為中正,胡武為司過,專門找文官武將的過錯。

    比如,一旦手下的將領們攻打下了某個城池,陳勝並不會獎勵他們,反而把那些不聽自己話的人藉機給處死。“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斬之”於是,很多將領都對陳勝失望之極,都不再忠誠與他。

    陳勝從“興”到亡,一共僅6個月,可是已經稱王了,還給自己修建了宮殿,設定了百官,卻不願藉助楚國舊王室在楚人心中的慣性權威。過早暴露野心、私心,只能帶來英雄豪傑們的離心,到最後,陳勝身邊只剩下一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和投機分子。最後他死在自己的車伕手裡,這也不是偶然的。

    所以,後來朱元璋採取“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戰略,最後成功了。洪秀全卻走上陳勝的老路,結果後人都看到了。

  • 5 # WarOH協虎

    觀看中國歷史,會發現很多王朝末期都會有一大批農民舉事。他們為了生存亦或者是為了夢想,有的還能改朝換代,自己當起了皇帝。眾多農民起事的案例中,首推者是陳勝吳廣。但就是這樣的一群首義者,結局卻是失敗了,就連陳勝本人也被殺死,這又是為何呢?

    讀過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段故事。公元前209年,秦朝政府派兩名軍官帶著900多名農民去漁陽戍邊。陳勝和吳廣恰在裡面。由於二人長得高大,而且辦事能力強,被推為了屯長。然而,這個時節正是多雨時分,所以他們誤了期限,按照法律,誤期要被處死。二人在與眾人商量一番之後說,反正橫豎都是一死,與其窩囊地被處死還不如來個轟轟烈烈的死,萬一夢想能實現呢?於是,在殺了兩名軍官之後,便開始了起事。很快,他們攻破了大澤鄉、蘄縣等地方,橫掃天下,人員發展到了數十萬人。在他們的影響下,各地紛紛而起,最終秦朝被滅。但是,滅亡秦朝的不是陳勝等人,他們僅僅搞了幾個月就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無非就是外部和內部的原因。外部的原因在於,此時的秦朝依然強大,而且擁有的是正規軍,起初秦朝上下對這幫人根本不以為意,等他們真正發展起來之後,秦朝才開始重視,派出了章邯抵擋,很快,這批農民軍就被掃滅了。陳勝等人組織起來的人員,只是臨時湊成的,沒有經過正是訓練,也沒有明確的目標,這樣的軍隊又豈能抵擋正規軍?

    從內部來看,是陳勝自己造成的。雖然他很懂得造勢,抬出了扶蘇和項燕的名義,但卻是自己為王。自己從一個任人驅使的最低下勞動者一下子成為了前呼後擁的領導者,有了這樣的權力自然心生驕傲。其私心和野心也逐漸暴露出來,同時還對手下不滿。有人曾說過他的壞話,結果那個人被殺,曾經的“苟富貴,勿相忘”成了一句空話。還有一次,吳廣被殺之後,他對殺吳廣的人不僅沒有懲處,還升他為官,由此可見他對其他人又是怎樣的態度呢?同時,他還賞罰失明,任命朱防、胡武,監視其他人員。對於有過錯的人,他的做法是“弗下吏,輒自治之”。所以,最終導致他眾叛親離,大家離他而去,“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另外,沒有一批人才聚集在身邊,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 6 # 國史記聞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等人與“閭左”九百人在大澤鄉首舉義旗,隨即掀起了推翻秦朝的起義浪潮。他們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攻克了蘄縣、銍縣、酇縣等,隨後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自立為王,併成為天下起義軍名義上的最高領袖,當時,陳勝組織的義軍有數十萬之眾。但是他起義僅僅半年之後便死於自己的車伕之手。這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為何“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呢?陳勝到底失敗在了什麼地方?

    綜合前人的觀點,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陳勝失敗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無帝王之度若乃殺吳廣,誅故人,寡恩忘舊,無帝王之度,此其所以敗也。

    這是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在他的《容齋隨筆》中對陳勝的評價,說的是陳勝忘恩負義,最終導致了眾叛親離。

    陳勝微賤之時曾經對同為傭耕的朋友承諾“苟富貴,無相忘”,但是當他的貧賤之交投奔已經貴為陳王的陳勝之時,卻因為多說了幾句話而被陳勝所殺,隨後便出現了“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的局面。後來,陳勝的患難之交吳廣被自己的部下田臧所殺,陳勝卻“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我們有理由相信,吳廣之死乃是陳勝所授意。從這方面來看,陳勝的確是“寡恩忘舊,無帝王之度”的人。

    陳涉的“無帝王之度”在另一個方面還有體現——他有功不賞,有過必罰。

    秦末大起義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但陳勝畢竟是以“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的農民軍來對抗秦朝的虎狼之師,此時他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其中最不可忽視的便是六國的遺民。陳勝的確派很多部下在全國範圍內佔領據點,比如他“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餘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但是當北伐的武臣到了邯鄲之時卻自立為趙王,陳勝得知之後的第一反應就是“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誅之”。

    陳勝終生只把魏國之後甯陵君咎立為魏王,而沒有把其他任何追隨自己作戰的部下封王封侯,起義是冒著莫大的風險的,在立下功勞的情況下得不到獎賞,下屬們還怎麼會死心塌地跟著陳勝呢?後世的劉邦看透了這一點,所以他在稱帝之前就已經將大量功臣封王封侯。

    第二、脫離群眾假使陳涉勝不驕,仍以昔之愛民者愛之……漢之為漢,未可知也。又何止成一草莽之英雄也哉——周恩來

    陳勝在起義之初曾經提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口號,證明陳勝及他所領導的所有義軍均已無法再忍受秦朝的暴政,但是令人痛心的是——陳勝在成為統治者之後,卻又成了自己曾經所厭惡的人。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陳王信用之”。從陳勝處理政治事務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而只是一個草莽英雄。

    所以,陳勝擁兵數十萬並不能代表他的強大,曾經強大的秦朝因為脫離群眾而亡於陳勝之手,而陳勝最終又以同樣的原因走向滅亡,實在是莫大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組合邏輯電路中的競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