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東書法課堂
-
2 # 書劍江湖客
真正的“二王 ”筆法,可能去冥界之後才可以看到吧。留存下來的基本上是摹本,皇帝都找不到真跡還差一個平民百姓。
-
3 # 子衿書法
我見過。喜歡王羲之書法的所有書法愛好者都見過。說到王羲之書法,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蘭亭序》。大家也知道,現存的《蘭亭序》並不是王羲之原跡。說到原跡,包括乾隆皇帝在內的很多人認為,存在三希堂裡的《快雪時晴帖》,是出於書聖的真跡。但三希堂的這件寶物與王羲之的其他作品明確不同。起筆多用藏鋒,與東晉時期的露鋒用筆有明顯的差異。藏鋒的廣泛應用,始於唐代中期。《快雪時晴帖》,應該是唐代中晚期以後的臨本。而且還是意臨。
真正的一件真跡,相信大家都看到過。但很遺憾,這件國寶不在我們國內。在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時,這件寶貝散落到民間,流入到了日本廣島。更加可悲的是,在二戰期間,米華人的投下的原子彈,摧毀廣島的一切,其中就包括這件歷經一千六百多年,飽經無數戰亂,歷經千刼的書聖遺作,最終還是在核彈的爆炸聲中,化為了灰燼。這件寶貝便是王羲之的親筆真跡《遊目帖》。《逰目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在王羲之《十七帖》刻本中,就集有此帖。原帖為唐代內府收集的王羲之真跡裝裱成卷軸並有刻本。刻本上有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的小楷註譯。在《遊目帖》墨跡中,我們看到書聖王羲之精妙絕倫的筆法和儀態萬千的結字,除了跪服,沒有其他語言可以表達。現在有一波人,總是興風作浪,挑起是非。說什麼王羲之書法沒有真跡傳世,應該從古代書法家的隊伍中除掉。還有說,王羲之書法不過是被人吹噓出來的。其實沒有多少神奇……
這些想否定王羲之的人,其目的不過就是想讓自己的歪理邪說來讓自己在眾人面前露露臉。
-
4 # 明草老師佳順書法網院
真正的二王筆法具有如下幾個特徵:
1.會的人少
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真正的筆法絕對不是大家所說的中鋒用筆與五指執筆法!
2.一筆成型
二王筆法絕對可以一筆成型的把筆畫寫出來,而不是在那裡反覆的提按,描摹!
3.規則明確
凡是好的技能都必須有完整的規則,就是說它可以說得清,道得明,而不是神神秘秘,迷迷糊糊。
4.特徵明顯
二王筆法的特徵,肯定完全區別於我們所常見的執筆方法與運筆方法。
5.速度質量
用二王筆法寫出來的字,不僅速度可以寫得很快,並且能夠兼顧筆畫的力度。
-
5 # 師範小王子
謝邀。二王筆法沒見過。只是散見於歷代談及二王書法的有關書論文章。二王用筆即中即側,中側互用。用筆善變,一字之內,用筆無相同者。善用曲畫,十曲五直。內ye筆法。用鋒不過筆鋒的一半。結字多姿,溫潤秀勁。這些說法也可能出自後人的對二王書法的欣賞與分析,未必完全對。
-
6 # 皇甫荔
答:目前留世的“二王”真跡,就是唐代時傳入日本的《喪亂帖》了,其實此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是與原帖幾乎無二的一件真跡。整篇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的典型作品。《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現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於2006年3月12日至4月24日,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展覽中展出,是時隔1300年後首次回國“省親”,筆者有幸近距離目睹了“三帖”芳容。
“二王”眾多的行草作品其核心筆法一言以蔽之即“有法亦無法,無法之法是為至法”(也就古法中所稱的“筆隨意走,意念合一,道法自然是也”)。其主要運用“衄挫、轉折、提按、拓束”等四對核心筆法,從而在書寫的過程中隨時調整筆鋒從而達到縱橫馳騁,遊刃有餘的狀態。
元朝書畫大家趙孟頻可謂是“二王”的忠實粉絲,他不僅繼承了王家筆法成為復古追晉第一人從而名垂書史,而且也極為看重筆法。趙在《蘭亭十三跋》中雲:“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裡的用筆“千古不易”主要指用筆的原則、規律等法度,很多學者在此爭論不止,其實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君不見書史上有名的大家雖結字線條、面目因人而異,但其筆法大都是一脈相傳的,如顏魯公的筆法溯其源也是王家傳授的(其師張旭-陸彥遠-陸諫之-虞世南-智永-……王徽之-王羲之)。因此,研究“晉人筆法”仍然是當今書法界熱門論題之一。
那麼,代表“晉人尚韻”風格的“二王”筆法究竟是怎樣的呢?
首先我們看看晉人用筆法則:“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欲橫先豎,欲豎先橫…”,正如清·笪重光在《書筏》中說的:“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將欲轉之,必故折之;將欲掣之,必故頓之;將欲伸之,必故屈之;將欲拔之,必故擫之;將欲束之,必故拓之;將欲行之,必故停之”。這就是為什麼王羲之“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的原因(出自《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其次再看看晉人的書寫用具—毛筆:毛筆在東漢時就被改良過了,東漢蔡邕在《九勢》中雲,“唯筆軟則奇怪生焉。”當時書法大家張芝、鍾繇皆用鼠須筆(王羲之《筆經》:“世傳張芝、鍾繇用鼠須筆,筆鋒強勁有鋒芒)。王羲之自然深受啟發,用這種柔韌有度的鼠須筆,故可八面出鋒,必然要應順毛筆的自然天性盡情展現出“道法自然”晉人用筆風格。只是這種鼠須筆製造工藝今已失傳,筆店所售鼠須筆,皆以紫亳充當,已名存實亡。
第三我們再來看看王羲之如何運毫的(也就是筆鋒):書法線條的質感主要來之於用鋒,而用鋒的奧秘全在如何運筆。深入研究古人的一些書論就會發現,晉人運筆核心筆法不外乎上面總結的“衄挫、轉折、提按、拓束” 這八個字。這有史為證: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已說得十分明白:“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衂挫於毫芒。” 唐代張懷瓘在《結裹法》中也說過:“改置裹束,豈止於虛實展促?其要歸於互出。”上面孫過庭文中的“峰杪”便是指筆毫,“起伏”就是“提按”,“衂”字其意是“絞動”、“蠕動”、“挪動”之意,運筆中“衂”是左右的輕微運動之意,而“挫”則是前後的運動。張懷瓘文中的“裹束”,即將筆毫集中起來之意,以利繼續運動和收筆。一些老到的書家在書寫前總是在硯盤中理毫束鋒,以便“萬毫齊力”,他們在書寫後其筆鋒仍是鋒芒畢現,這就是書家的“裹束”功夫。“轉與折”則是在行筆途中方向改變的一種運筆方法。轉以圓成彎,折以方成角;轉則柔遒媚;折則剛險勁。“拓束”則是在運筆收筆時都離不開的用筆方法。“拓”乃鋪毫,展毫之謂,當然這“拓”有程度深淺的不同,表現為線條粗細的差異。
-
7 # 狂喜淡墨a
二王的書法真跡親臨而視者,少之少,甚而今人不可相遇了,只有尋古而求,貼近二王之傳墨跡,或許是臨其字形而無韻了,從集序可見其貌。流傳的評價及評析,亦足夠徘徊庭樹下,以飧之。
王羲之臨池習書,水盡墨,書有《蘭亭》,《樂毅論》,《黃庭經》,其字勢巧形密,及其自運,意疏字緩,其黃庭經為後人寫小楷之模,蘭亭為形書楷範,追其神韻,且難也,朱熹雲:“十七帖玩其筆意,氣象超然,而又從容衍裕。不與法束,不求法脫,真聽謂一一從自己的胸襟流出者,竊意書家者流,雖知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因而對於王羲之的衝靚放曠之風。一般都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王獻之,王羲之之第七子,性高邁不羈,風流冠時,幼學其父,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其於草興合,孤峰四絕,迥出天外,特點為峻峨,父子創今草,結構微妙,復有遊絲,獻之開相連之草體。米芾在《書史》雲:“大令十二月帖,運筆如火筋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子敬者乃獻之也。由此可見王獻之亦為小書聖,名實而不妄。
父子稱二王,晉代韻書之代表。
-
8 # 昭銘軒書畫
真正的二王筆法,練習書法的人呢大概都見過,他存在於在他之後的若干書法家的作品中。
至於是不是真正的二王筆法,恐怕不會差到哪裡去,雖然二王的真跡已經不見了,歷代書論中多有記述,和傳世摹刻以及傳承二王筆法的作品中兩相印證,大概還是可以窺見真容。
二王筆法的特徵是中鋒行筆,講究運筆平穩、不激不厲,講究節奏,講究起承轉折的自然而不刻意。
這些特徵,可以從他們的不同作品中發現出來,即使是後世學二王筆法的書家,也出不了這個規矩。
二王筆法的變化,始終不出規矩,這是他們的核心,在這個基本規律之下,可有千變萬化。後世書家放大了二王書法的一些特徵,便會產生不同的風格,比如孫過庭的草書。
截筆也好,絞轉也好,捻管也好,無非是保障核心的筆法不偏頗而已,往往都是隨機的,不是刻意去用,所以後世學之者,往往刻意追求,終不得其門而入。
-
9 # 123細柳
二王筆法是晉筆法的完成者,後褚,歐,虞在方筆筆法做了完善和進步,顏,柳在筆法上達到頂峰即大方筆的起筆,特殊造型的收筆,行筆的遒勁效果等。
-
10 # 王廙
首先是工具上的不同
王羲之《筆經》記載當時用的毛筆與現在不同,屬於硬心筆。所以工具不同,再來看筆法無異於王羲之坐火箭去月球而我們是走著。
在工具不同的前提下談同一個字的寫法,還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說現代人臨摹魏晉的東西很難寫的特別自然,就拿董其昌來說吧,為了學王羲之把沒有硬心的毛筆泡開一半用,來增加筆鋒的凝聚力。以至於在他的書論中感慨幾十年來不能實證的就在於“自起自倒,自收自束”過了這關,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也不能把他怎麼樣了。
其次是思想上的不同
王羲之,王獻之,屬於通道者,名字裡帶一個之字,比如祖沖之,顧愷之,林散之,都是天師道的信奉者。自然會講究道家的審美標準,陰陽平衡,樸素簡約,中正平和,道法自然,無為思想,這都和現代對於書法的理解有很大不同。比如書法可以分為三要素“識勢,筆法,裹束”,而其中筆法也是上面所說的硬心筆的使用方法,執筆方法。實際上筆法並不難,古人說的筆法就是永字八法以及具體細節的展開,圍繞硬心筆會有自然的絞轉,斜執筆。如圖王羲之作品《憂懸帖》就是用這種硬心筆寫的。所以我們不要把魏晉神化,進而迷信假想有什麼未知的東西。
最後就是要從客觀的角度正視古人
工具的不同已經讓我們與古人差一大截,思想的鴻溝對於書法的理解更是我們科學社會很難領會的,那種原始的對於天地,對於道的領會。古人說論書最先擇筆,沒有適合的毛筆就沒了先提條件,還有就是陰陽思想了,比如內外,虛實,剛柔,遲澀,飛動,黑白,上下左右,斷連,方圓,粗細,等等陰陽平衡關係都是需要學習的。
-
11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認為,二王筆法特徵是: 自然書寫,意趣天成。沒有逆入、頓筆、回描……等等亂七八糟的動作。因為,那年頭,他們寫字是必備業務技能,並且多以小楷為主,不寫大字。即使寫稍微大一點兒的(比如中楷字),那也是特殊情況需要,只不過是在小楷筆法動作基礎上,作了適當的技術處理,致使字型形貌富有新意。
實際上,之所以小字和大字的質感與種採有所不同,主要因為毛筆大小型號有別,筆鋒的材質、彈力、長短等多種門因索促成。
因此,想深入瞭解二王筆法問題,必須臨摹二王的小楷帖。當精熟小楷技法之後,自然就會覺得筆法並不神秘! 而且感覺太簡單了。
所以,不要誤以為二王的筆法多高深莫測,一定要知道,人家那是完全正常的書寫狀態,沒有附加任何特技。因為,古人寫字是辦公、交流……壓根兒不是搞藝術創作,也沒工夫仔細琢磨能不能獲獎,怎麼寫才能得到評委認可……
-
12 # 中和之水
從後世對二王的書法臨摹中我們可以窺見“二王”筆法。
王羲之的書法,多數運用內擫筆勢的比重比較多,它所呈現的面貌,字的結構是緊湊的、內宮是收緊的。這是因為他的書法留有篆隸的筆意,參雜了篆隸、楷書用筆習慣,折筆多以絞轉為主要特點,這樣也就豐富了用筆。
書法演化到了魏晉,正是隸書向楷書、章草、今草過渡時期,這個時期較為精緻的筆法就是留有“篆籀意”的絞轉筆法。在王羲之的一些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如《初月帖》、《姨母帖》。王羲之還注意在書寫時,增強了起收筆的動作的準確性,突出中鋒用筆,使筆畫中段的充實飽滿有立體感更強,調控筆畫的提按,筆畫富有節奏韻律。
王獻之書作比之王羲之在,風格上有所創新。字的形態,採用外拓筆勢的比較多,字的結構較為舒朗大方、闊綽奔放。字形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書風上,加強呼叫外拓的筆勢來張揚個性,表達內心世界與外在的激情。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中秋帖》就很能說明這方面的特點。
-
13 # 儒道宏業
愚之見:要說二王書法與其他書體的最大是區別是直接,鮮有欲揚先抑,回返旋轉之S筆法;追求流暢娟秀,雖王獻之有所改進,但不是他的顯著特點。
-
14 # 閒於31074436
王羲之函札裡面,有此一短函,全文如下: “飛白不能乃佳,意乃篤。好此書至難,或作復與卿。”估計是友人來函請教書法,大王是有此覆函。此帖見《宋拓淳化閣帖》“法帖第八.王羲之書三"部分,可惜未收王羲之詳細解答友人問函(就是那個“或作復”)。但我覺得,僅此數十字,資訊量也很大,已可窺得部分筆法真傳。
-
15 # 上官1898
其二,右軍用筆側筆取勢亦他人所不覺者,唯柳公權心領,曰"心正則筆正",其實是學右軍之心得也。其他如拓懨並舉等,以前在答三千里馬提問中己作回答。此處應指出沈尹默說右軍用筆內懨,獻之用筆外拓…,足以說明沈尹默根本不懂王羲之,一派胡言,人云亦云,裝腔作勢而已。
回覆列表
不是一個年代,誰也沒有親眼見過二王的真正筆法。今人只能透過古人留下的墨跡和書法論述,再加上長時間的用筆去臨習實踐,來研究與揣摩二王的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