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海子玩基金

    我個人來講,參加的不多,至於原因聽我慢慢到來。

    既然是同學會, 不管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同學,或多或少會聯想起些美好的回憶,按道理講,這麼多年沒見,每個人都應該想著難得的機會敘敘舊,在一起吹吹牛逼,多開心。

    但是每年的同學聚會,你會發現,總有不來的。包括我自己!

    那是為什麼呢 ? 總結了幾點

    1,很多年不見了,情感淡了,關係好的單獨約下聚聚,關係不好的或者基本不聯絡的,你想透過一個簡單參加個同學會改善,春秋做夢。 玩得好 想跟你聯絡的話,這幾年難道去西天取經了?

    2,有錢的炫耀,沒錢的自卑,融不到一起,難免要在聚會上談談賺多少錢,做什麼工作,房,車等。對於混的好的,基本上走進酒店之前看看車什麼樣就一目瞭然,接下來就是showtime了……你懂的。 但對於混的不好的,尤其是臉皮薄的,搞得會覺得很丟臉,尤其是說完幹嘛的,介紹完全場感覺都在笑話自己一樣,那種感受你體會過嗎? 參加過一次,就不想第二次了,我相信有不少這樣的經歷……說白了就是心受傷了

    3.沒人組織,同學會沒有人真正關心了,一般前幾年尤其是剛畢業,大家都要沉浸在學校的時光裡,也沒什麼對比,經濟負擔,壓力,基本是屬於純友誼了,時間一長,感情一淡,像我們大學我們班級群裡已經沒人說過話了。 想想……其實也沒什麼

    4. 聚會一般在過年,成家的多了忙的很

    當然是不是真的忙,咱不說穿,肯定有假借忙不來的,但是正巧是過年期間,尤其是有孩子的,確實有時力不從心,想參加抽不出身。

    5.花了錢聚會,感覺不值,沒意義

    記得我有個老鄉,參加了一趟他的同學會,人均下來花了800,在一個小縣城裡面,參加完後悔的說,早知道真的不去了,錢花了不少,而且沒什麼意義。 我理解他說的,畢業了很長時間,平時從無聯絡,聚在一起都覺得陌生,基本在尬聊。

  • 2 # 不拼就白活

    這個問題不能完全否決,之前去參加過一次大學同學聚會,那還是28歲的時候,特別後悔去了,也從那以後直到35歲之前,就在沒去參加同學聚會。

    那次聚會搞得同學之間特別不愉快。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倒沒什麼,也都是寒暄了一會,聊到沒話題了就開始吹牛、炫富了,有幾個同學有點小成就了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使勁吹牛,讓很多同學受不了。吃飯的時候我們都喝了點酒,幾杯酒下肚吹的更厲害了,搞得酒席沒完有些同學就以各種理由退場了。

    再就是37歲參加過一次小學同學聚會,小學同學聚會就比較有意思了,聊的最多的是兒時的回憶,接著就是家庭、工作、生意之類的,酒席間也沒有人吹牛和炫耀,大家都相互留了聯絡方式,今後相互幫助扶持…喝酒也都喝到高興為止,沒有一個人喝醉。酒席結束之後又去了同學開的山莊喝茶聊天,晚上同學把他上莊所有的特色菜都給上桌了,滿滿兩大桌人。可能是年齡的緣故吧,輕浮和傲慢無知已經看不到了…

    所以我建議大家,35歲之前,混的不好的同學聚會真沒必要去參加,否則會很尷尬。35歲之後的同學聚會一定要去,也許混得不好的同學能得到混的好的同學關照。

    個人經歷,請勿對號入座。

  • 3 # ALD你最棒

    畢業很多年了,現在最好的幾個朋友都是當年我的同學。在同一個城市的總有人不定期約聚會,安排我們進行一些活動,有時候天氣不好或能聚的時間有限,就一起吃喝聊聊天。有她們我的生活很有力量~至於全班範圍的同學聚會,有人組織恰巧你也有時間就去吧~梳理好心態,我們去不僅是敘舊,當然也能獲取到一些新訊息,無論是否對你有用或能引起你的反思,都是為曾經的相遇慶祝。如果有人喝多了,或言行不當讓你反感,可以提前離席,留好聯絡方式,和關係相對較近比較要好的同學可以約下次聚

  • 4 # 廣東佛山東莞潮汕旅遊

    會參加,但是不會太多,頻繁就沒有意義了。時間長了,想念老同學們就見見面,交流交流情況,熱鬧熱鬧。頻繁見面就沒有話說了。

  • 5 # 浩天創績商務

    焦慮,是時下的高發症。房子、車子、票子、婚姻、學區房等等都是導致焦慮的病因。今天要推薦的文章,從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以小見大,頗具啟發性。

    畢業20年之後,去參加一下同學聚會,不是要你去攀比人生成就,也不是要你去利用同學資源,而是看看人生20年長跑之後,決勝千里的東西究竟是什麼,輸掉人生長跑的東西又是什麼。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個不焦慮的私家法寶:參加中學同學會。

    我最近還蠻熱衷參加老同學聚會,在聚會中,我可以很興味地觀察,這些跟我一同起點的人,20年前我們一起排名次的人,20多年來在時代洪流中被“優勝劣汰”的人,究竟今天取得了什麼人生成就?是什麼讓他們終生受益,又是什麼讓他們停滯不前?是什麼讓他們走到了今天的模樣。

    我想先跟你講講一些過得比較好的同學的命運,歸納一些所謂的規律;再講講為數極少的過得不太好的同學的命運,再歸納一些規律,以我們切切實實走過的人生上半場給你以啟發。

    先談那些大多數的

    過得挺好的同學

    我可以給你講講一些同學的人生梗概:

    甲同學是我們的班長,嚴於律己律人,但因為努力過猛,以至於高考並不怎麼樣,上了一個普通之極的大學,據說她不服氣,考上了某一類大學的研究生。20多年沒有資訊,再次知道她,是因為網上瘋傳一篇人物文章,是某估值千億美元公司的大高管,仔細核對之後,發現那位高管居然是她。

    乙同學在中學時代不徐不疾,但大家都知道她成績不錯。她並沒有讀一個很好的大學,但她也不太著急。大學畢業後,因為失戀,為了打發時間她去讀了個會計證,後來發現培訓教室隔壁有個留學培訓機構,於是化失戀的悲痛為學英語動力,她後來沒有出國,但在世界五百強做到了財務總監。

    丙同學除了作文寫得好幾乎沒有什麼值得說的,讀了個三流大學,後來去廣州北京的新聞業工作,做到某入口網站的總監年薪五十萬。因該網站創業氣氛濃厚,她也被拉著去當創始人,然後現在成了一個估值幾十億公司的副Quattroporte(她中學時代是我的同桌)。

    丁同學的K12階段連續12年都在當班長,現在她很愉快地辭職當心理諮詢師以及全職媽媽。回顧中學時代,她說很討厭當班長的階段,“覺得自己壓力好大,一定要做得怎麼樣怎麼樣,我高考沒有發揮好,跟壓力大有關係。”

    戊同學每天看武俠小說,自己還親自寫武俠小說,高考前都管不住自己,後來復讀讀了個稅務大專,之後到鄉鎮裡、去縣裡收稅。前幾年她當了稅務所專門管人事的所長,她跟我說要辭去所長職務,因為不能做業務人生無趣。結果前幾周我聽說因為她太求上進,居然當了稅務副局長。

    己同學是我們的中隊長,一向嚴於律己律人,高考成績極好,現在是重慶法院一名剛正不阿伸張正義的法官。她從10歲我認識她到42歲,30年間一直那麼純真嚴肅,估計這一輩子都會這樣讓我等敬畏下去。

    ……

    上面講的人生梗概,全都真實確信,其發生的人群,就是重慶一個縣城的中學畢業生。

    我的同學裡面,其實沒有誕生世界範圍內稱得上傑出的人物,這其實是一些普通人在這個時代的主流命運,你會發現,這些人活得還不錯。

    這些同學大部分是我初中的同班同學,人群範圍在五十名左右。這些初中同學,如此這般人生境況的,佔一半以上。

    小結這些過得還可以的人生,我們不難看出這麼幾個規律:

    規律一:人生並非環環相扣,敲門磚並不可靠

    不讀好幼兒園就沒有好小學,沒有好小學就沒有好中學,沒有好中學就沒有好大學,沒有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沒有好人生——傳說中的環環相扣的人生,其實並不存在,我的同學們基本上過著隨時可能起飛的人生。

    我們讀大學那年還沒有擴招,能讀上大學就是勝利,我們一個班40幾個人,最後有30幾個讀上了大學,有些去了985、211,有些去了大專,有些去了當年才剛剛成立的地方大學,這些同學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起點不同,差異很大。

    但長跑到如今40歲成為中年人之後,發現命運的差異已經不大,起碼沒有高考分數相差那麼大。

    就像我們養孩子,開始還能準確記得他每個月的身高體重,跟小區裡的小孩瘋狂較勁兒,到孩子十幾歲之後,你已經覺得這些並不重要,完全不太在意了。

    我們把時間線拉長,這些暫時性的成績,都不是決定一個人最終成就的根本。

    規律二:真正決勝千里的,是一些考試不考的能力

    可以明確得出結論的是:凡是機器或者人工智慧能夠代替的能力,就是不值得花時間去訓練的能力;凡是不能遷移到其他領域的能力,也是不重要的能力。

    我們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甚至是最大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不是真正的能力的提升。

    美國曾統計過各大學畢業生的入職年薪,前10名,除了工科較強的斯坦福和以商科見長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是綜合性大學之外,其餘清一色是理工大學,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佐治亞理工等,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名校都不在其列。但對比15年後的薪資情況時,那些以通識教育見長的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就擠進了前10,超越了以工科、商科為主的大學。收入雖然並不是衡量畢業生價值及大學好壞的唯一標準,但至少可以說明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座“大藤”(最著名的常春藤)裡,耶魯尤其強調文科和藝術對學生一生的影響。在耶魯,本科生三年級以後才選專業,而且只要選夠36門課就可以畢業,不做畢業論文。因為,學校不想讓學生用全部時間來準備考試,以至於耽誤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事實上,耶魯學生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課外活動中,因為這些看似和考試無關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等等。如果在耶魯上學,卻沒學到這些,就失去了在那裡讀書的意義。

    哈佛強調其本科教育是“非職業專科”(Not Pre-professional),也就是說,一名本科生可以對商業和金融感興趣並修很多這方面的課,但哈佛並沒有一個所謂商業或金融的本科學位授予TA。

    ▲ 哈佛大學校門上的校徽——“真理”的拉丁文

    和耶魯一樣,哈佛也不強調考試成績,會給大部分學生A,學校希望藉此向學生們透露一個資訊——你們的學業已經足夠優秀了,你們應該關注課程以外的東西。

    普林斯頓的學生無論最後獲得哪一種學位,都需要修足夠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課程。

    即使在盛產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實行的也是通識教育,學生必須在9個領域完成必修課,包括文化與思想、自然科學、科技與實用科學、文學與藝術、哲學、社會學科與宗教思想。

    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目的和好處——讓學生了解世界、擁有應付複雜生活的本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心,而這,會給學生的人生長跑帶來持久的後勁。

    畢業20年之後再去看我們的來時路,你的心情會比較平和寧靜,因為你發現當年讓你妒火中燒的同學,其實並沒有影響你的人生;當年膜拜的學霸學神,後來的人生竟然也跟你我類似,並非遙不可追。

    一個班的孩子,通過了各種各樣的路徑,過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幾乎跟優勝劣汰、雞血競爭關係不大。

    你會發現沒有一個人的人生值得絕對去羨慕,也沒有一個人的人生可以絕對去鄙視,專心的過好你自己的人生就能走到人生豐盛的頂點。

    所有人,包括你的孩子,很有可能過上一個沒有百分百參照系的人生。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幸福的生活。

    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條孤寂之路,也是一條自我修行之路,是由你內心的想法決定你走多遠的路。那些在人生路上超越別人的人,不是因為他多麼想超越你,而是因為他決定去那個最遠的地方。

    如果不去構築自己真正強大的內心,還執迷不悟地相信優勝劣汰,相信要搶奪最優教育資源才能成功,那麼孩子得到失敗的人生的可能性更大。

    再談那些極少數的

    過得不好的同學

    我的同學裡面,還有一些獲得了全班範圍廣泛同情和唏噓的同學,這樣的同學數量很少,但都集中在幾類人群裡面,因為涉及隱私,我不再一個個詳述人生歷程,而是直接談規律。

    規律四:親密積極的家庭關係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

    我的同學裡面,有一類過得特別不好,那就是原生家庭遭遇重大變故、父母夫妻關係惡劣的孩子。

    孩子回到家就有父母關心、喜愛,這在我們眼中天經地義的事情,其實在不少家庭很難做到。

    父母不好好在一起過,也不好好分手的家庭,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孩子成年之後會把這樣的相處模式帶到新的家庭中去,甚至選擇不結婚不成立家庭。

    有些“對男人抱有深深不信任感”的單親媽媽,會霸佔女兒的生活空間,會永遠去考驗女婿,這樣的家庭在隱忍-爆發-雞飛狗跳中迴圈,不要說有什麼飛黃騰達的事業,連過上幸福平均線以上的生活都很難。

    所以,比購買學區房、想辦法讓孩子接受課外培訓班更要緊的事情,是好好經營自己的家庭,經營自己跟伴侶的關係,經營自己跟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我見過太多同心同德的夫妻白手起家過上令人羨慕的豐盛日子。親密積極的家庭關係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

    規律五:不按自己真實意願生活的,人生沉沒成本非常高

    你要相信我的同學裡面真的有美若天仙的姑娘,她也早早地嫁入了豪門,看上去也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但你能想到十五年後,這個姑娘會選擇離婚,幾乎淨身出戶,帶著女兒跟深愛的中學同學在一起嗎?

    如果她從一開始就跟真愛在一起,十五年共同經營事業家庭,能差到哪裡去?經常有人說最怕老房子起火,但是,最容易起火的,就是老房子,沉沒成本最大的,也是推翻以前所有的努力。

    凡是不按自己真實意願選擇工作的,後來都過得抱怨和消極;凡是不按自己的真實意願走入婚姻的,婚姻多半像個墳墓。

    有時候我們關於效率,關於價效比那些方面動的心思,耗費的努力,基本上抵不過一句閃爍著嚮往光芒的“我願意”。

    我們經常忽略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選擇。

    在不同的年齡,人會對不同的領域,有自己選擇的慾望:從穿衣吃飯,到閱讀遊戲,到交友社交,最後,當然是學業、工作、配偶等的全部自主的選擇了。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權從小就被父母、老師、學校、單位、領導、社會輿論等等給綁架了。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一直都沒有自我選擇的意識,從此就陷入了迷惘之中,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什麼是人生最寶貴的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參加中學同學的聚會,你就是在讀一部最近發生的歷史,對於你去如何設計孩子未來,如何規劃今天,最鮮活最有借鑑意義的歷史。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的那一瞬間道路是非常擁擠的,但跑完1/4以後,選手們的距離就拉開了,起跑時佔得的一點點先機此時已蕩然無存了。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他們會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儘可能地搶位子。但其實,成功的道路並不像想象得那麼擁擠,因為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笑到最後的人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

    回顧過去,我們發現中學、大學時期,有很多很有競爭力的同學,但到了博士畢業以後,還能堅持學新東西的人就不多了。“一些過去比我們讀書更優秀,在起跑線上搶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棄了人生的馬拉松,我們能夠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我們還在跑,如此而已。”

    最後,沒有一個人的人生值得絕對去羨慕,也沒有一個人的人生可以絕對去鄙視,專心的過好你自己的人生就能走到人生豐盛的頂點。

  • 6 # 萍兒姑娘呀

    基本不會參加了。

    理由如下:

    1、工作後,交往的圈子不一樣了,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淡了。

    2、現在的同學會有幾個是訴同學情的呢?大部分都是在一起互相攀比、吹牛,所以就沒必要參加了。

    3、工作後時間上也不允許了,畢竟畢業後沒留在當地的城市,就拿我自己作比,是不太可能請幾天假專門去另一個城市參加同學會的。

    4、我個人認為同學會就是那些混的特別好的同學才會參加,像我這種不怎麼出色的真的不太敢去參加。

    其實我覺的吧,要是真有心辦同學會就不要去酒店,就在學校裡辦。一起回到那年的那間教室,請你們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師上一堂課,感受當年的課堂是多麼美好;一起走在校園小道上,看來往的學弟學妹,感受青春氣息,回想當年的自己;一起去學校食堂尋找當年吃過的美食;一起去宿舍尋找當年你的身影,這樣多有意義呀!

  • 7 # 風起蒼漠看孤煙

    畢業三十年了,以前剛畢業那會兒,基本上都是幾月,半年一聚,後來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工作,彼此之間的時間都不一樣了,一年一還是有的,後來隨著時間的增長,大家都有了各自的社交圈子,慢慢的人在也聚不齊了,在後來聚會就召集不起來了,到現在能聯絡的同學也就越來越少了,俗話說的好哇!歲月會改變一個人,更何況又處在當下的社會,這是個看臉的時代,所有的一切都是靠金錢衡量的!慢慢的昔日的同學形成了不同的圈子,有錢的如有錢的合的來,沒錢的又另當別倫!!現在聚不聚都無所謂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的我們童年時光都還記得嗎?具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