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寄濤的生活

      脫貼≠脫帖,我文中出現錯字畢竟有上下文可輔助解釋,題目出錯就不太好了。

      其實書法是一個自然書寫的功夫,一定要去寫。

      古人寫字,一部分人是背帖,臨帖時把生字的寫法都背下來,然後去背字創作。

      還有一部分人寫字就是寫字,跟我們今天寫硬筆一樣,寫的不好看就去臨帖,但是總之還是在用我們自己的方法去寫字,寫不好再慢慢調整。

      脫帖不會寫,說明寫的少,帖的字形沒記住,運筆的方法沒吃透。

      書法終究是寫字,只不過是有法度的寫字,還是要建立在“書寫性”上的。

      一定要建立一個意識,把臨帖當成創作,而不是“傻臨帖”“一個字一個字的臨”。

      要熟記字帖的內容,默唸著內容往下寫,開始看一筆寫一筆,熟悉之後就要逼迫自己去體會其中的節奏,體會“寫”的感覺。

      想象著自己用這個內容去創作,而非臨。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過程,如果你臨帖都是看一筆寫一筆,那麼等到創作的時候腦子裡就是空的,因為要字形,字形記不住,要書寫習慣,書寫習慣還沒有。

      大多數人臨帖都是臨一筆看一筆,臨一個字看一個字,這樣是不可能建立書寫性的。

      我自己在臨帖之前,無論手札還是詩文,一定要先把內容句讀弄明白,讀懂,然後臨,邊念邊臨。

      這樣的幫助很大,因為古人寫字就是腦子裡有內容,落實到筆上,這個階段實際上是在幫助你去體會古人的書寫狀態。

      當然,一定要建立在一筆一筆臨的像的基礎上才能加快,如果像都不像,那就是量太少了。

      臨帖之後,還要抄書檢驗,抄一段詩詞,多寫幾次,找出一遍自己認為不錯的,然後把其中的字對比古帖中的字看看有什麼不足,用筆結構等等之類的哪裡不好,心理要有數,再進行改進。

      這是一個長時間積累的過程,沒十年八年入不了道的。

      學二三年就想創作?書法沒有那麼簡單。

  • 2 # 書法有云

    練習一段時間鋼筆字帖,脫帖後感覺不會寫字了,這個應該是你學習的方法不正確所導致的結果。

    書法的學習我們基本上是透過臨摹學習法來進行學習的。

    臨摹學習法是臨寫法和摹寫法的統稱。

    臨寫法,他分為對臨、背臨和意林三種。

    所謂的對臨,就是將字帖放置在左邊,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邊看字帖邊進行書寫的學習方法。

    而背臨,就是建立在對臨的基礎上,不看字帖,依照我們腦海中的記憶,來書寫的一種學習方法。

    意臨法是更高階的一種學習方法,他在現實中的表現為:我們書寫字帖上沒有的字,使書寫的字神采兼備,跟字帖上的字是一樣的。

    摹寫法,是將透明薄紙覆蓋在字帖之上而進行描寫的一種學習方法。

    以上介紹的臨摹法就是我們平常在書法學習中使用到的最經常的一種學習方法。

    臨寫法和摹寫法,他們各有優缺點。

    摹寫很容易得到字形,但是會缺失神采,而臨寫,比較容易得到神采,卻又不太容易得到字形。因此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將兩者進行互換學習。

    當臨寫的時候,不太容易得到字形,就應該採用摹寫法來學習,而摹寫一段時間後,這個時間不宜過長,就要換成臨寫法來繼續學習。

    因此,

    你如果嚴格的按照上面所說的臨摹法來學習,你即使離開字帖也能夠寫好字,除非有一種情況:你一直在使用摹寫法進行描寫,否則是不會出現你所提問的那種現象。

  • 3 # 水墨丹青硬筆

    寫好中國字,做好華人。

    現在高考都提倡要寫好字。把寫字納入正式教程。高考卷面就是臉面,規範工整的書寫自然會引人注目,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本人感覺寫字要從小開始練習效果最好。當然成人也可以練好一筆漂亮字。

    書法是一個自然書寫的功夫,一定要多寫。

    古人寫字,先要讀帖,臨帖,臨帖時把生字的寫法都背下來,然後去背字創作。選一本自己喜歡的字帖,先從楷書筆畫下手,從偏旁部首單字練習開始,然後再整篇文章,多臨摹古帖,吸取精華。

    臨摹熟練之後,就可以脫貼練習。脫帖不會寫字,那是由於平時寫的少,字形沒有記住,沒有掌握正確的運筆方法,只有反覆的和字帖比較,發現自己寫的不好的地方,熟能生巧,才能功到自然成。要熟記字帖的內容,默唸著內容往下寫,開始看一筆寫一筆,熟悉之後就要逼迫自己去體會其中的節奏,體會“寫”的感覺。

    最後,寫字是比較枯燥的,還要堅持持之以恆,有毅力有信心。

     

      

  • 4 # 成小崧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平時也利用寫字課給學生講一講寫字,業餘也會透過線上途徑指導學員們練字,透過我的觀察、學生學員們的反饋,我發現很多學生(員)都有題主提到的困惑。

    古人書論之中,有“入帖”“出帖”的書法,題主正處於“入帖”而未“出帖”階段,即照著字帖能寫好但合上字帖便寫不好,甚至連自己原來的書寫方法也忘了。

    此時,切不可放棄練字!因為我們已經將原來的“陋習”忘掉了,——這是好事!

    我們應這樣:堅持臨帖,但嘗試合上字帖琢磨相關字的書寫,然後再翻來字帖去對比,發現不足,後臨習字帖進行改正,再合上字帖書寫……如此來回進行,終至“出帖”。即不用字帖也能寫好字。

  • 5 # 雨夜構想

    這太正常了,問題就出在練字時間不夠長。

    但凡學習書法都是從練字開始的,而練字又是從臨帖開始。只有認真臨帖才有可能在以後的日子裡發展成學習書法,臨帖時間短就會出現脫貼不會寫字的現象,這很正常。

    練習硬筆書法的初衷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練成書法家,只是要把字寫好而已。這個目標相對來講是很容易實現的,日常書寫不但要求美觀,更重要的是要快捷,所以練習硬筆書法最後都要練習硬筆行書。想要練習硬筆行書,就要從硬筆楷書開始練習。如果以前自己的筆體已經成型,那就不太好改正了。這個改正是一個持久的過程,要一點一點慢慢來。以前越是隨意揮灑的書寫,現在練習毛病就越多,越不容易改正。

    初學硬筆書法建議從《靈飛經》開始

    初學硬筆書法本人建議從《靈飛經》開始,《零飛經》是優秀的小楷範本,楷書中帶行意,飄逸中見穩妥,風姿俊逸,神采飛揚。是不可多得的優秀小楷範本。

    作為硬筆書法的初學者,本人正在練習《靈飛經》大概半年左右了。也是出現了同樣的問題,脫貼以後就不會寫字了,並且臨帖時也會出現很多毛病,這些都是十分難以改正的錯誤。我一直在堅持練習,期待時間長了就可以改正。

  • 6 # 清揚有儀

    脫帖需要筆法記憶、評估分析與同類運用。臨帖是學習技術與審美。技術

    筆法記憶:每一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達到熟練書寫自然,平常寫字就可以運用。

    評估分析:筆畫和筆畫的結合,不同的位置就會產生變化,掌握其中的規律,原帖有很多共同的和差異化。

    同類運用:

    學習好基本筆畫,平常寫字的筆畫就按學習的筆畫寫法書寫,實踐運用。

    審美

    美感:你所感受的美感,筆畫的美感,字法的美感,整體的美感。

    意境:書法美感的表現就是人造意境,線條表現出的特性化個性化就是書家的風格各異。

    抒情:特殊情況與環境下,書家的書寫自然的抒情表現在筆端與結構形狀。

    基礎筆畫的熟練度是非常重要的。

    基本筆畫的基本寫法需要臨帖自己去練習。

    基本筆畫的變化寫法需要臨帖中刻意的評估分析。

    基本筆畫的變化關係需要臨帖中總結與運用。

    偏旁部首中的基本筆畫的組合運用,變化。

    臨帖就是技術學習為我用。

    學習不夠就運用就沒有辦法了,基礎的養料就是基本筆畫和變化。

    花時間去學習基本筆畫的寫法,並且達到熟練自如,這樣事半功倍,基本筆畫是最少的,最容易記憶分析運用。

    對字帖裡的字按基本筆畫分類的拆出來學習,就容易進步。

    這一關過來,就容易讀帖臨帖,運用,自然書寫。

    以上說的辦法是指正書的辦法。行書、草書有差別。

  • 7 # 壹庸方室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從老師問題可以看出,老師已經選擇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但是,每個環節執行的不夠徹底,所以才導致這樣的現象發生。

    其他的咱們就不用贅述了,我們一起主要來看看脫貼。

    這個學習過程主要有對臨,背臨,意臨,這是臨帖的三個階段,也是最好的臨帖方法,在臨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掌握其理論知識,而且需要形成一定的固定記憶,在對臨環節,也就是看著寫的環節,一定要掌握字帖中每一個技法要素,而背臨就是強調記憶的過程,而最後的意臨則是基於記憶的字帖,可以進行適當的創新和突破,畢竟每個人風格都不一樣,任何一個環節功夫不到位,就會出現老師這樣的問題,所以,出貼不是自己想出就出,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老師還應當下功夫去鞏固。

  • 8 # 懿之父

    這個問題,我也深有體會,後來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那就是臨貼這一關沒做好。

    通常我們練字都是花很長時間在字帖上描,然後每天寫一頁,自己給自己加壓,很認真很吃苦,但收效為零,離開字帖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為什麼呢,其實就是不知道練字練的是什麼,該練什麼。這一點,我們在學生時代就有所體會。

    那麼我們究竟要怎麼練,我以鋼筆字為例。首先,我們要購買一本字帖,最好是楷書或行書,在購買選擇時,作為初學者不必太關注各家風格,只要是書法家的就行,因為各家的字都有相通之處,練完一種其它自通,即使不那麼出類拔萃,也能夠成就一手好字。

    其次,我們來講練字練的是什麼。我們拿到字帖,看到裡邊的字,會感覺蒼勁有力,很舒服,究竟是什麼讓你有這種感覺?最主要的是結構。比如我們說這個“大”字,有三個筆畫,我們以前兩筆為例。對照字帖先看橫,橫作為起筆,我們可根據需求確定這一筆的長度、傾斜度,然後看撇,這個撇的起點在橫線的以上哪個位置,下滑的交點在這一橫的那地方,收筆之處距做橫線的左端點有多遠,兩點之間的連線線傾斜度是多少,等等。每一筆的位置都要背都要想都要練。然後我們按照同樣方法把捺臨出來。我們練字,練得就是這些了。

    最後,我們談談怎麼練。一般情況鋼筆字每天練四十分鐘,二十天基本就能拿的出手。但這四十分鐘可不是讓你拿著字帖一口氣描好幾頁。這四十分鐘,你只需要按照上述方法練七八個字即可。練得時候不需要描紅,因為不是毛筆。對於鋼筆來講,直接臨帖來的更快,臨的時候就想想上面說的這個“大”字是怎麼寫出來的,結構是怎麼鎖定住的,然後去看,去背,去臨。看的越多想的越多,臨出來的就越像。

    還有一點要注意,初學者練鋼筆字,並不是要把所有漢字都練一遍才能夠寫好每一個字。要是需要這樣練,猴年馬月也練不完。

    你只需要按照上述方法,差不多能把兩百個字的字形背下來練出來,就基本能夠把握絕大多數的字形結構了,有了字形結構作支撐,那無論寫什麼字我們都能夠把它寫的端正大方、瀟灑自如。加油!

  • 9 # 翰墨今香

    練了一段字帖,脫帖後不會寫字了感覺,其實也比較正常,新的沒有完全學會,舊的也不想那麼寫了,自然會有這樣的感覺。問題是臨帖還不到功夫,還需要繼續臨帖並且結合讀帖來學習。

    臨帖之前先讀帖,而讀帖並不是說就是把字帖上的文章讀一遍,而是仔細去分析字帖的一些用筆、結字的特徵,找出一些共性的特徵。古人學習書法就非常強調臨帖,宋代黃庭堅就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這裡的“觀之入神”就是讀帖的過程,只有讀帖的時候把字帖上的特徵、字形學會了,自己下筆寫的時候才能“隨人意”,那麼你自己寫的時候也就會寫了,不會說脫帖就不會寫字了。

    例如上圖是我臨摹啟功先生的硬筆書法作品,我臨摹的時候就發現,啟功先生的書法特徵是中宮收得很緊,而撇捺極為伸展,特別是有些字只有撇畫的時候,撇非常的伸展。而且整體字形比較偏瘦長,橫畫扛肩不大等等,這都是在臨帖和讀帖的時候發現的一些特徵。掌握了這些特徵之後,即使脫離字帖,寫出的字依然會有啟體的味道。

    而上圖是我臨摹米芾的《蜀素帖》,臨摹之後一定要和原帖進行比較,比較之後找出不足,這個不足就是自己要注意的地方,也是原帖的一些特徵。我臨摹之後透過比較就發現,米芾的字攲側非常厲害,而我臨摹的攲側就比較弱等等。

    所以,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途徑,但是臨帖不是臨完了就完了,要找出差距、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字帖最大的特徵。另外就是要不斷地讀帖,去分析、總結、歸納字帖上的用筆、結字特徵等等。只有這樣的臨摹積累,才能脫帖之後還能寫出原帖的味道來。

  • 10 # 千年蘭亭

    六七十年代的人,大約都有一種經歷,高中畢業後或去外地求學,或出外謀生,此時方接觸和學習普通話。

    數年後回到家鄉,忽然發現,家鄉話竟然不太會說了。

    再比如,上學時軍訓,天天踢正步,軍訓過後偶然發現路都不會走了。

    講普通話、踢正步,都是用一種標準的方式來規範我們的行為,中間出現不適應是必然的,是非常正常的。

    練字也是如此。沒有練習書法之前,我們寫字是隨意的,而書法有自己的標準,這就要求我們糾正以前的書寫習慣。

    比如,就說筆順,書法與寫字就有很多不同。我們平時寫“王”字,先寫上面兩橫,再寫豎,再寫橫。而行草書中,則是先寫上面一橫,再寫豎,再寫下面兩橫。

    但要規範我們的書寫習慣,肯定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它有一個過程。而要加快這個過程,是有一定技巧的。

    我推薦大家試一下“定時增量法”。即在一定時間內,逐漸增加書寫的字數。

    比如,以30分鐘為限,開始可書寫200字,練習幾次後,增加至220字、240字…,依此類推,這樣可提高專注度,增強書寫效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陳夢公開賽奪得4冠、孫穎莎3個冠軍,伊藤美誠拿到了什麼樣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