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廢品之家網

    【賣廢品就上廢品之家,您的問題我來回答】

    “回收舊冰箱,舊彩電,舊洗衣機……”

    這一帶著濃重口音的口號,定格了我們這一代人對廢品行業的初次印象,再接著,人們對廢品行業的記憶可能就是回收站裡堆疊成山的紙板和塑膠瓶子。

    廢品回收,可沒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廢品回收和迴圈使用是一個長鏈條,人們做這件事的原始動機絕不是環保,而是利潤,哪怕是廢物的誕生,其背後也少不了資本的影子。廢品回收業全球化已經是世界經濟的一個永恆特徵,與智慧手機制造業全球化並無區別,永續性也毫不縮水。

    一般來說,廢品的誕生在於一個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商用價值都趨近於零,是一個產品壽命自然的終結。但在現實中,也存在刻意縮短產品壽命的現象,尤其在製造電子垃圾方面,許多硬體廠商可能要承擔大部分的責任。

    裝置製造商採取“計劃報廢”策略,讓電子裝置的壽命縮短,目的是迫使使用者升級到新裝置。蘋果就曾承認過新版iOS系統會自動限制裝置效能,使用者為了更好的使用體驗不得不更換新機。

    另一方面,共享單車氾濫成災,閒置或者被刻意破壞的單車不得已流動於產業鏈條之中,成為了廢品回收行業裡的一種“新資本”。今年,長沙多個回收站內就出現了不少由共享單車分解壓縮成的廢料塊,摩拜、哈羅、ofo等單車一一在列。

    市場缺乏對抗機制,這讓廢品的問題越發嚴重。金屬資源的有限性也讓人們緊張,比如手機天線接收Wi-Fi需要用的鈳鉭鐵,礦藏並不豐富。如果這類金屬在電子裝置中的壽命耗盡,又不能被很好地回收和處理,人們以後可能需要花更大的代價去尋求替代品。

    迴圈經濟,“廢品貿易”出現和暫停

    在1995年至2016年的20年間,中國的年垃圾進口量從450萬噸增長到4658萬噸,翻了十倍。其中,僅2016年中國就接收了世界上56%的出口垃圾。在這裡,“洋垃圾”其實算是“洋資源”,這種資源再生方式也是發展迴圈經濟的必然選擇。

    然而,面對數以千萬噸計的“洋垃圾”,國內還未做好萬全準備,中國的垃圾回收業在監管和分揀處理方面顯然還不夠成熟,處理不當的“洋垃圾”引發了大眾的不滿。直到2017年,禁止洋垃圾入境的禁令出臺,人們對“洋垃圾”的口誅筆伐才算是落下了帷幕。事實上,不管是“洋垃圾”的“傾倒”陰謀,還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說到底,國內市場對原材料的需求才是終極裁判。一旦沒有了對再生材料的需求,廢品分類回收也就成了求心安的行為而已。

    長期來看,禁令最終的目標無疑是提高國內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出前端垃圾分類,促進迴圈經濟的發展。以廢塑膠行業為例,中國廢塑膠年進口量從1992年的30萬噸飆升至2016年的734萬噸,“洋垃圾”的口子封死以後,中國廢塑膠企業每年數百萬噸的原材料缺口,需要透過國內的垃圾分類和固體廢物回收體系填補。

    垃圾回收下半場,仍停留在講故事的表面

    與國外的廢舊物資回收產業相比,國內的再生資源產業尚處於市場化成長期,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從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企業已經有5000多家,回收加工廠3000多家,從業人員約為140萬餘人,網店遍佈全國各地,約16萬個。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十大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值已達到7550.7億元,同比增長28.7%。

    回收後,加工處理端也有相應的廠家,造紙業巨擘玖龍紙業在建廠初期就有大量環保設施投資,在廢紙的處理上有著獨到的優勢;湖南的萬容科技歷經十多年發展,建立了“高價金屬回收”“城市礦產開發”“城鄉固廢資源化”的產業線,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廈門的中奎環保在塑膠織物等處理加工中,也獨樹一幟。

    在美好故事的背後,還是有一定的隱患

    在珠三角,專業的回收工人每月工資會有近萬元,比一般工薪人員要高的原因在於,一方面,廢品回收的工作環境差,再生製造的過程會有一些廢水廢氣的排放,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汙染更是難以預計,這會影響工人的生理健康;另一方面,這個工種的專業性比外界想象得要強,在合適的機器被髮明之前(目前還沒有能夠全自動化分類垃圾的裝置),大量的工作都依靠人工——不同顏色的塑膠瓶需要被分類,不同材質的瓶口和瓶身也都需要被分開。

    廢品回收企業的原料來源複雜,多是從眾多的個體戶中收購廢舊物資,這種回收方式約佔回收總量的80%以上。這種回收方式的問題在於回收企業難以取得增值稅進項抵扣,導致其稅負過重。另一個影響在於,回收環節中存在許多“散戶”,這些散戶不用繳納稅收,但又會以“帶票價”和“無票價”兩種價格體系從產廢者手中收購廢舊物資,從中牟利的同時也會導致正規回收企業生存空間受限。

    如今的廢品回收產業尚處在散兵遊勇的時期,具有明顯的小、散、差等特點,粗放式經營更是大大減弱了傳統的回收企業和從業人員抵禦風險的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打造企業的護城河,還須在技術上持續發力。

    隨著環保理念和材料工藝的提升,產業開始向“銷售”這一尾部傾斜,“頭重腳輕”的常態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分揀回收不再是產業的唯一關鍵,而是再生材料的售出與使用。設計工作室Gomi最近做出了一款藍芽音箱,它的彩色大理石效果機身,是用100個不可回收的柔性塑膠製品做成的,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許多環保人士的好評。

    在“頭重腳也重”的業態裡,技術對“腳部環節”的賦能力度遠遠不夠,比如當一個設計師想要利用回收材料做設計的時候,他需要回答很多問題,比如材料的乾淨程度、種類、大小以及成型方法等引數資料,但實際上,設計師們都不知道答案。

    移動應用的入口布局,也就是以使用者為導向,即需求解決路線,畢竟平臺化,才是常態化交易的保障。

    總的來說,廢品回收行業是一個被社會低估的行業,但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廢品回收產業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好,當然,這片藍海之下還存在一些“礁石“,用技術敲碎它們,無疑是一個好的出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科技越發達貧富差距越大嗎?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