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一軍情

    反間計,作為三十六計中的一種,是一條極為毒辣的計謀,在古代戰爭中極受“小人”的偏愛。許多聲名顯赫的大將軍,深受反間計之害,一身本領沒能死於戰場之上的刀兵往來,反而卻身陷權謀詭計之中,不得不讓人為之惋惜。那麼受反間計之害最深的兩位大將軍分別是誰?

    首先是趙國大將軍廉頗,因在長平之戰中與秦軍僵持三年,不分伯仲,於是秦軍在正面對抗不過的情況下對其施行了下三濫的反間計。使得聽風便是雨的趙王不聽忠言將廉頗撤職,並把大將換成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讓其率兵冒然前行,導致戰敗,秦國大將白起將四十萬趙國降軍全部坑殺。趙國從此失去了與秦相抗衡的實力。

    其次是李牧,戰國四大將之一。趙國靠著李牧在長平之戰後國力大衰的情況下,還屢次擊敗秦人的大肆進攻。其名望和當時的秦軍大將白起不相上下,可是最後被誤中反間計的趙王臨陣換將且慘遭殺害。但是容易中反間計的趙王最後也被秦軍俘虜。

  • 2 # 香茗歷史

    餘以為是秦國大將白起和亞父范增。

    白起幫秦國打下七十多坐城池,建立豐功偉業,連周公召公等人,也不過如此。更為了秦國,做出萬人坑這種會遺臭萬年的事情。然而,趙國請來蘇代,賄賂秦國宰相范雎,一記割地求和,讓秦昭王以為白起有異心,想在齊地稱王。可憐白起一世英名,居然被秦王貶回士兵,卸其職務,最後被賜死在杜郵。

    另一個則是跟隨項羽從梁國起兵的范增。范增乃是才智過人,知道劉邦派人求和,雖然陷入困境,但是必定會捲土從來。可惜啊,項羽這個“豎子”畢竟不是成大事者,鴻門宴中吃過一次虧,可到了現在這個時候還不長記性。之後,陳平利用西楚的來使,問他是項羽的來使還是范增的來使,使得兩人心生間隙。楚王信不過范增,逼得范增只能離開楚國。

    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漢景帝當年去周亞夫兵營時,居然被守在門口的將士擋住了,理由居然是在軍營中只聽將軍,不聽天子的。而結果卻是漢景帝重賞了周亞夫。

    雖說兵貴神速,然而,在封建制度中,又有幾個天子能夠做到如此深明大義?岳飛被殺,李牧,伍子胥,袁崇煥等人,不也是深受君主之害?如其說反間計是條毒計,不如說是君主的疑心病害得他們殺害功臣,這是封建專治中,身為臣子的不幸啊!

  • 3 # 大東樺

    中國歷史上受“反間計”所害的名將不在少數,個人覺得結局慘烈、影響較大的當屬以下兩位。

    1.伍子胥。他對吳國可謂忠心耿耿,輔佐吳王闔閻東討西征、攻城掠地、開疆拓土、築城修渠功不可沒,擁立公子夫差為太子,最後成為吳王,伍子胥照舊獻計獻策、盡忠盡職。在吳越爭戰中,越國初戰慘敗,伍子胥建議夫差殺掉勾踐以絕後患,而夫差婦人之仁竟沒采納,放了越王勾踐,勾踐為報臥薪藏膽之痛,採用范蠡的反間計,賄賂吳國太宰伯嚭離間夫差和伍子胥的關係使夫差振怒,賜劍於伍子胥令其自盡,並於五月初五用鴟夷革裹其屍投於錢塘江中,這也是端午節的由來。伍子胥死後,吳國終被越國所滅。2.袁崇煥。明未,在皇太極強大的軍事打擊下,明軍節節潰敗。明朝薊遼督師袁崇煥以其智勇雙全,禦敵于山海關外,不能入內半步,讓皇太極十分頭痛,只得另尋突破口,繞道偷襲明都師,袁崇煥知道後,率部星夜疾馳回援,在其奮力抵抗下解了京師之圍。痛恨不已的皇太極在回撤時佈下反間計,故意放走太監並讓其散步袁崇煥與皇太極暗盟共分明朝江山。崇禎帝信以為真召袁崇煥入城。袁部將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欲阻止,而袁自持忠義之心昭於日月無愧於心,遂獨自入城,而崇禎帝竟命人用筐從城樓上把袁吊入城內,隨後毫無實據的前提下定罪通敵賣國,凌遲處死,而受矇蔽的京城百姓竟爭食其肉。不惜個人生死一心為國為民的袁崇煥竟落得如此悲慘下場,可憐、可悲、可嘆至極。袁崇煥死後,山海關再無良將把守,崇禎自毀長城,清軍蜂蛹而入,明朝也最終走向滅亡。自古忠義的能臣志士多一腔熱血用於報效國家,卻疏於自保,多被利慾薰心的奸逆小人、亂臣賊子所害,終究是禍國殃民。忠臣終會流芳千古,而奸臣也自然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4 # 蔣土魚

    1 伍子胥將軍。伍將軍氣吞山河,文武全才,卻被越國的反間計為夫差所殺。惜哉痛哉。伍子胥死而吳即亡。

    2 袁崇煥,明朝的銅牆鐵壁,漢民族最後一個皇朝(略過袁世凱)的守護者,死於皇帝的多疑。遇害時詩志其心:此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 5 # 史學達人

    反間計在古代打仗的時候,可以說是百試不爽的一個計策。

    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陳平用的反間計功不可沒。

    因為陳平是從項羽那裡投奔到劉邦帳下的,他對項羽手下人物的輕重,比誰都清楚。

    所以,他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羽最信任的謀士范增,和最倚重的武將鍾離眛與項羽之間的關係。

    陳平用大量的金錢買通了楚國的將領,讓他們在軍隊裡散佈謠言,說鍾離眛有二心,要投靠劉邦了。

    還說范增暗地裡給劉邦書信往來,目的就是做劉邦的內應。把項羽打敗之後,好平分天下。

    沒想到,項羽真的上當了,他開始猜疑范增,不讓他接觸重要的軍事情報,范增明白項羽的意思了,然後他告訴項羽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要回家養老。

    項羽答應了,范增就這樣離開了項羽,但是,他終究沒有走到家,而是氣死在了路上。

    鍾離眛也不在受項羽的器重,項羽把他給晾在了一邊。不讓他帶軍打仗了。最後,就是因為項羽的力量越來越薄弱,被劉邦各個擊破了。

    所以,他被劉邦打敗了。

    我們再說深受反間計之害最大的兩個將軍吧,這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名將,一個是廉頗,一個是李牧。

    恰好廉頗和李牧還是戰國四大名將,另外兩個就是白起和王翦。

    秦國和趙國打長平之戰的時候,因為廉頗擅長防守,所以,秦軍作為進攻的國家,打了一年半載,根本毫無進展。

    這時候在耗下去,對他們秦國就不利了。

    所以,他們開始使用反間計了。目的就是要速戰速決。

    這時候軍隊裡開始傳起這句話來,廉頗打仗不行,像個縮頭烏龜,整天縮在城池裡,不敢和秦華人一戰。

    我們秦華人,最不怕的就是他這種人,假以時日,廉頗必敗。

    要說趙國也不是沒有我們不怕的人,比如那個名將趙括,我們就很怕。

    若是趙國換他來打仗,那我們秦國很快就會敗下陣來。可惜趙王有眼無珠,他竟然非不去誰是可以用之才。

    結果昏庸的趙王上當了,他真的把廉頗給換了下來,然後換上了趙括。其實趙王換廉頗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廉頗不大秦軍,他給趙國丟臉了。這樣空耗下去,糧食也很難保證供應的呀。

    所以,趙王最終選擇了把廉頗給換下陣來。

    趙括就是紙上談兵的那位大神,在他的指揮下,趙國的四十萬大軍被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不過還好,趙國還有名將李牧,李牧還能堅持幾十年。

    可是,李牧的失敗和廉頗如出一轍,他也是被秦軍用了反間計。

    那時候秦國攻打趙國的將領是王翦,王翦知道李牧不好對付,所以,他沒有選擇和李牧硬拼,因為硬拼的話,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他決定還是來反間計比較好,王翦花費了大量的金錢買通了趙王身邊的郭開,郭開就開始說李牧的壞話。

    他告訴趙王,李牧在前線和秦軍商議好,要一起打到趙國來,把趙國給滅了,然後李牧當趙王。沒想到趙王又相信了。

    他秘密的派人,把李牧給抓了起來,就地殺害了。

    李牧死了沒多久,王翦帶領秦軍,就把趙國給滅了。

    你看趙國和秦國的勢力相當,但是,最終為什麼鬥不過秦國?

    原因就是趙王太混蛋了,他根本分不清好壞,分不清忠奸。有這樣的國王,國家不敗天理不存呀。

  • 6 # 盜帥夜留香YE

    “反間計”作為三十六計之一,自古就深受兵家喜愛,不少能征慣戰的忠臣良將,也都倒在了流言蜚語之下。

    既然看到這個問題,那我就列舉兩個被“反間計”所害的著名將領。

    趙國名將李牧

    這第一位。

    就要提到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李牧了,他簡直就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死於反間計的典型。

    話說那還是公元前229年,趙國遭遇饑荒,民心不定。

    秦王嬴政看此機會,立刻派出王翦、楊端和兩員大將,分兩路進攻趙國。

    王翦從上地起兵三十萬,準備東出井陘關,直撲邯鄲。

    楊端和率領十萬大軍從河內起兵,北上攻取邯鄲。

    兩路大軍夾攻之下,趙國一時間岌岌可危。

    情急之下,趙王遷命李牧為大將軍,率領碩果僅存的趙軍精銳進駐井陘關,攔截王翦所率領的三十萬秦軍主力。

    李牧不愧是位列戰國四大名將的人物,不負趙王所託,有他鎮守的井陘關如鐵桶一般,任那王翦如何進攻,井陘關巋然不動,幾個月過去了,秦軍無法越雷池一步。

    秦軍三十萬大軍在前線,每日裡人吃馬嚼,所耗錢糧不可計數。

    饒是秦國乃天下第一強國,但也經不起這般白白消耗。

    沒有辦法。

    王翦只能將自己困局上報給秦王嬴政,希望朝廷可以想出一個辦法解決。

    經過秦國廷議,秦國君臣準備重演“長平之事”,散播謠言到邯鄲,將李牧從前線撤走。

    於是乎。

    李斯派出了自己的徒弟頓弱,攜帶著重金就趕到了邯鄲。

    頓弱現是在邯鄲散佈李牧通敵的訊息,然後花重金賄賂了趙國朝堂上以郭開、韓倉為首的一干趙王寵臣。

    並且,最讓我感到無奈的是,就連趙王遷的親生母親,趙悼襄王的妃子悼娼後都被頓弱收買了,幫著郭開、韓倉向趙王遷說李牧的壞話。

    這位趙王遷本來就是不學無術,沒有什麼主見。

    這回一看自己親媽和自己的老師都說李牧通敵賣國了,那就肯定是通敵賣國了。

    於是一紙詔書,卸去了李牧大將軍之位,同時也罷免了李牧的副將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二人到井陘關前線統兵。

    訊息傳到李牧耳中。

    李牧都驚呆了,他萬萬不相信自己一心為國,大王居然會罷免自己。

    於是李牧星夜回到邯鄲,想要面陳大王,把誤會解開。

    誰想到李牧到了邯鄲,根本就沒有見到趙王遷,反而等到了一封賜死的詔書。

    可憐一代良將李牧,就這樣在王宮外自刎,一縷忠魂不知飄向何方。

    燕國大將軍樂毅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五國大軍伐齊一事,我在此不再贅述,相信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

    一個月之內,樂毅連下齊國五十餘城,僅給齊國剩下即墨、莒城這兩座城池。

    這個時候,樂毅的大軍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對這兩座城池是圍而不攻,也可以說是久攻不下。

    反正不管怎麼說,樂毅大軍圍住這兩座城池,但卻遲遲沒有攻破這兩座城池。

    這一圍,就圍了五年的時間。

    這也就代表著,樂毅手握燕國重兵駐紮在齊地,也整整五年了。

    這也同樣代表著,齊國在這兩座城池中的勢力,也滋長了五年。時間一長,齊國了操作的空間也就多了。

    說這話就到了公元前279年,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的燕昭王過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相比與燕昭王對於樂毅的絕對放心,燕惠王就有所不同了。

    早在樂毅還未伐齊之前,尚是太子的燕惠王就對樂毅有所不滿。此番繼承王位,更是忌憚樂毅手握重兵。

    要知道,燕國幾乎所有的精銳兵馬,都掌握在樂毅的手中。

    一旦樂毅有什麼二心,無論是反攻燕國還是就在齊地自立為王,燕國本土可以說是連一點辦法都沒有。

    畢竟燕國最能打的兵都在樂毅手上,最能打的將軍就是樂毅本人。

    而且最關鍵的是,樂毅如果帶著兵一直在打仗也就罷了,偏生圍而不攻,還圍了整整五年。

    這由不得別人不多想啊

    即墨城中的齊將田單瞭解到這一點之後,便開始派人出城,到燕國的都城薊城中散佈謠言,說是樂毅生有二心,之所以圍而不攻,是因為要養寇自重。

    本來燕惠王就懷疑樂毅,一聽這個,可把燕惠王氣得不行,哪裡還按捺的住?

    當下

    燕惠王立下寫下一封詔書,調樂毅回國,並任命騎劫代替樂毅的位置。

    樂毅什麼人物?

    一看燕惠王的詔書,就明白大王的意思了,深知自己如果回國,那肯定沒有什麼好下場。

    於是樂毅不但不回國,直接連夜就出逃別國了。

    也正是因為樂毅的機警,才沒讓自己在田單的反間計上喪命。

    但當年樂毅與燕昭王兩個人所定下滅齊的宏圖偉業,也至此畫上了一個句號。

    不久之後,由騎劫率領的燕軍無法抵擋田單的進攻,大敗虧輸,齊國也因此趁機復國了。

    燕昭王畢生的努力,也因此化為泡影。

    除了李牧和樂毅之外,像南宋的岳飛、明末的袁崇煥、三國蔡瑁張允、趙國的廉頗,秦國的白起,其實都深受“反間計”之害。

    不過“蔣幹盜書”的故事,大家都清楚;其他的又有一些爭議,因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 7 # 三也村夫

    之所以中反間計關建是王朝內部的腐敗,強敵在外吃喝玩樂不做準備,被動地等待敵人來進攻,胸中一點格局沒有,士兵在外被圍華人無動於終。你看孫權,孤帥大兵於後,若是戰敗還來就孤,這才是君臣之義!所謂戰勝於朝庭。

  • 8 # 漢史趣聞

    戰國時期名將李牧和廉頗,都是被秦軍使用反間計暗算的。反間計在古代真的是屢試不爽的一個計策,在加上遇到昏庸的主上,那真的是要有多悲催就有多悲催。

    你看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和項羽對峙在滎陽,且項羽一直處於攻勢,劉邦處於劣勢,為了改變這種局勢,劉邦的謀士陳平替劉邦出了一個計策。

    這計策就是用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鍾離眜之間的關係。

    結果項羽真的上當了,當范增看到項羽懷疑自己的時候,他就向項羽遞交了辭呈。並且告訴項羽,如今天下大勢已定,望你好自為之。

    說完這些范增就走了,但是,他並沒有回到家,就死在了路上。

    當然鍾離眜也沒有好到那裡去,項羽剝奪了他的帶兵權,這對項羽集團造成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所以說使用反間計的時候,對方的上司必須是個昏庸之人,才能湊效。

    李牧和廉頗是不幸的,他們恰恰就是遇到了昏庸的趙王。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的名將廉頗和秦軍對壘。這個仗打了三年的時間,秦國沒有任何進展。要知道秦國是侵略方,打持久戰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

    若是廉頗這樣一直守下去,在打兩年估計還是這個結果。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國開始使用反間計了。他們在部隊裡散佈謠言,大罵廉頗是縮頭烏龜。同時秦軍還買通趙國君臣,對趙王遊說,把廉頗給換掉。

    結果趙王上當了,他把廉頗給換了下來,然後,換上了秦華人期待已久的趙括將軍。

    結果這一戰,趙括被白起打敗。

    趙括戰死後趙軍全部投降了秦軍,此刻白起把投降過來的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了。

    你看秦國用的這個反間計是不是很湊效。

    趙國尤其是趙王就是不長記性的傢伙,長平之戰後,大概二十年左右的時間,秦國再次派大將王翦來攻打邯鄲的時候,他又是使用的反間計。

    這一次王翦想要離間的是趙國名將李牧。當王翦買通趙王身邊的小人郭開的時候,沒想到昏庸的趙王竟然相信了郭開。

    他派人秘密地把正在和秦軍對壘的李牧給殺害了。

    李牧一死,也就標誌著趙國要亡國了。

    你看在古代戰爭的年代,反間計是不是屢試不爽。

  • 9 # 滿堂花醉耀九州

    作為三十六計之中有名的反間計,在古代軍事戰爭中可以說屢試不爽,使用這一計策可以使對方君臣不合,產生矛盾,甚至自相殘殺,自毀長城。

    首先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常年在關外對少數民族作戰,鎮守雁門期間,曾率領趙國部分軍力,巧妙設下伏擊,用少數牧民不斷吸引匈奴單于,同時合理分割戰場,設下重重伏擊,雁門一戰大破匈奴,之後又擊敗婁煩,東胡等少數民族,保障了趙國牧民的權益,後來長平之戰,趙國主力盡失,李牧被調回邯鄲保護趙國,李牧不愧是名將,多次以寡敵眾,擊退秦軍,秦國在佔據絕對優勢情況下,多次久攻不下,甚至讓李牧抓住機會反擊秦軍,宜安之戰大勝而歸。為此,秦軍決定再行反間計。用重金收買了趙王寵臣郭開,誣陷李牧謀反,趙王也就信了,下令擒獲李牧並誅殺,可謂自毀長城,趙國隨之滅亡,可嘆。

    岳飛,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在北宋被金人滅亡後,山河破碎,岳飛也走上了抗擊金人的道路,先是跟隨當時大將宗澤,後來被趙構賞識,多次在境內平定叛軍,同時擴充自己的勢力,隨後趙構為穩定局勢,同時保證自己的安危,下令出師北伐,岳飛更是身先士卒,勇猛作戰,率領岳家軍多次擊敗金軍,收復襄陽六郡,之後更是多次擊敗金兀朮,號稱直搗黃龍。

    金人雖然是馬上民族,卻也不缺少投降的漢人為他們出謀劃策,趙構此人原先不得寵,當上皇帝后眷戀權位,對接回父親和哥哥沒有絲毫的興趣,岳飛卻是想要收復河山,迎回二聖,因此君臣之間有了矛盾,之後金人乘機散播謠言,十三道金牌召回岳飛,當時岳飛不像韓世忠等人韜光養晦,比較引人注目,趙構本就不滿,聽信讒言之後就召回岳飛,下定主意認為岳飛會對自己不利,最終一代名將冤死風波亭。

    所以我感覺,這種自毀長城的做法,那些名將都比較可惜。

    可以說反間計確實比較好用,一旦對方君臣失和,或者說矛盾尖銳,我方就可乘虛而入,抓住時機,取得勝利,但是若使用不當,就會和蔣幹一樣,計中計,被反算計,所以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一切還是從實際出發來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直不吵架是不是就是幸福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