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岸雲起時

    這都是後來者編的,因為歷史是後來人寫的,大運河,無與倫比的工程,實現了南北經濟的融合,科舉制度,讓寒門學子有了希望,但是得罪了廣大的官僚貴族,在這之前,仕途是官僚們說的算,窮人在有才也沒資格當官,所以就有了這樣那樣的傳說,什麼暴君,好色,純屬扯淡!

  • 2 # 航天兔

    首先歷史上並沒說他十惡不赦,而是說他“荒淫暴虐”,而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確實這樣!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拿現代他修“京杭大運河”、“開科取士”的功績去評價隋煬帝在古代的問題。

    我們可能現在看著隋煬帝覺得他“修大運河”、“開科舉”哇……很了不起,怎樣、怎樣!可隋煬帝時都隋朝人不這麼想啊?別的不說就拿修運河來說吧;

    根據晚唐《開河記》的記載,修大運河時酷吏“麻叔謀”強制天下15歲以上男丁服役,共徵發360萬人,而供應民工伙食又每五家抽一人,不論老幼婦女一同勞作。

    而隋煬帝呢?派了五萬彪悍監工各執刑杖,督促監工,民工稍有不慎就是一頓毒打,由於勞作艱苦、監工督責太急,不到一年民工就死了250萬人。

    隋煬帝三徵高勾麗也是如此,根據《資治通鑑》所記,隋煬帝第一次為徵高勾麗僅沿途徵調的民夫就達百萬之眾,日夜川流不息,病死累死者互枕,路上的死屍都發臭了。

    而在東萊海口奉命造船的工匠,嚴令日夜趕工,由於在水裡泡的太久,有的人腰部以下多生蛆蟲,死者什之三四。

    都這樣嬸了,誰不造反啊?“天真”現在發現我們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總願意給某些歷史人物翻案,什麼袁世凱、李鴻章、秦檜、汪精衛不一而足,總想著用這些人一兩件功績去衡量他們的整個人生,這本身就是非常錯誤的!

    就拿現在炒的最火熱的“李鴻章”來說,都覺得他在日本捱了一槍少賠了鬼子一億兩銀子,就成偉大的愛華人士了,我真是去年買了個表,拜託大家先去看看李鴻章是怎麼坑北洋的,又是怎麼在鎮南關之戰中讓我們不敗而敗的再說行不行?你們先了解一下李鴻章的為人再給人家洗白可不可以?

    那些給李鴻章洗白的人,都只是以為李鴻章就是因為代表清政府簽了幾個不平等條約,就被人罵是“賣國賊”所以感覺好像冤枉了李鴻章,而實際呢?稱李鴻章為賣國賊根本就不是他籤那幾個條約的事,而是他真的因為自己之私不顧國家大義致使鎮南關、甲午海戰一敗塗地的原因。

    所以我們看歷史人物,千萬別以現在的眼光去看,應該多從歷史的角度去看一下才正確。

  • 3 # 靈石蘊

    楊廣自604年登基到618年被殺,史書記載很多暴政,所以風評不好,說十惡不赦也不為過……

    604年,修建東都洛陽,筑西苑,每月發民丁200萬;修濟渠、邗溝,造龍舟以及雜船數萬,徵發勞役100多萬;死亡十之四五

    607年,開山,徵河北十餘郡男丁,挖太行山;徵男丁100多萬,修築榆林至紫河長城

    608年,徵河北男丁500多萬,開通永濟渠,男丁不夠,女的也上;發丁男20多萬再修築長城

    自611年開始,三徵高麗,發兵100多萬,民夫更多,因為運糧等後勤損失,死亡十之四五,沿路溝裡都是死人

    還有多次帶領大軍巡遊天下,車隊綿延千餘里,周邊500裡內郡縣供應物資……

    一些零碎的就不寫了,比如山東大水死了多少多少,有多少多少農民起義等

    楊廣在位時,巔峰期,有郡190,有縣1255,有戶890萬,合計人口大約4500萬人

    楊廣徵發的徭役,多了要死一半人,少了也要死兩三成……以上是史書所寫,真實度,自己考證唄

  • 4 # 文嘟嘟

    對楊廣的評價可以用八個字來簡單概括,罪在當時,功利千秋。

    其實,歷史上的楊廣並非真的一無是處,只是被後來者抹黑的嚴重。楊廣是有一個很有能力的皇帝,文武雙全才華橫溢。

    他的父親楊堅開創了隋朝,只要他能做到勤政愛民,鞏固好父親留下的基業,那麼自然也能青史留名成為一代明君,可是楊廣的性格太過於追求完美,也急功近利,這就導致了百姓怨聲載道快速的亡國,在史書上也被留下荒淫無度,沉迷酒色的評價。

    那麼真實的楊廣是什麼樣子的?楊廣在位十五年期間,有兩項功績影響深遠,那就是擴修京杭大運河,建立科舉制度。京杭大運河的修建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科舉制度的誕生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讓寒門學子也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這些在現今的我們看來都是耀眼的功績。

    雖然他做的這些影響深遠,但是在當時看來都是勞民傷財的大工程。為了修建大運河廣徵徭役,自大業元年(604年)至大業六年(610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況且楊廣喜愛出巡還在各地修建宮殿,別館,蒐羅天下的奇珍異寶都置於宮殿內供他把玩,滿足他驕奢淫逸的生活。煬帝遊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楊廣也是一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帝王,在位期間頻繁的發動戰爭導致民不聊生,第一次征討高句麗時,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於東萊(今山東萊州)。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面板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眾。

    三次進攻高句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後動用人數幾百萬,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之中,這也導致了國內田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衝擊,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生活不下去了,從而引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總的來說楊廣是有一些功績這是不能否認的,但是他的罪過大於功績,他不能做到愛民如子,給百姓更好的衣食生活,自然會有人起義,因起義而導致的亡國之君在歷史上的評價一般都不會好,例如夏桀,紂王一樣都成為了暴君的代表。

  • 5 # 歷史三日談

    對於古代封建社會,有一個比較成文的說法,大詩人張養浩曾經一針見血的指出,王朝更替,不過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苦情戲罷了。

    用這樣一刀切的表述來形容整個封建社會,合不合適呢?或者說有沒有道理呢?由秦漢以至明清,縱觀整個封建史,就王朝更替來說,以三國為例,其實就透露出來了倆字――吃人。

    人吃人,由於戰爭荼毒,缺乏穩定的生產環境,土地撂荒;在農業社會,附著在土地上的人2一旦失去土地或者離開土地,立刻就會陷入饑饉之地。

    因為平日的生產收成,斷不可能有盈餘,在和平治世,也僅僅是能夠達到終年辛勞,僅得溫飽而已,對於突發狀況,比如說戰爭、乾旱、水災等,基本上遇見了就是等死。

    要麼就是背井離鄉,到一些尚有收成的地方碰運氣,因此,在戰亂年代,百姓的生活,基本上是有生無活的。

    那麼,如果福大命大,熬到了戰亂結束,比如說到了隋朝,日子就好過了嗎?這不,隋煬帝楊廣又想著開運河了,開運河可不是用嘴說出來的,還得有人去幹,皇帝,天下就一個,總不能指望著皇帝本人擼起袖子加班幹吧!

    還得百姓來,前面說了,普通的老百姓一年辛苦勞作,也就是溫飽的水平,這個“溫飽”水平具體說來就是“食有糠,衣能蔽體!”

    開鑿大運河是國家工程,需要老百姓參與,農業社會,本來農民的主業就應該是種地,但是國家工程抽調走的往往是一個村莊一個地區精壯勞動力,這些精壯勞動力往往是農耕的主力。

    幹苦役就得土地撂荒,這是一對矛盾體,在封建社會是無法調和的!如果說是光棍漢還好,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若是攜家帶口,一大家子人立刻又會陷入窘境。

    當然,封建統治者需要半死不活的老百姓,而不是衣食富足的幸福家庭,飯飽而思淫慾,容易行程社會不穩定因素,當人們擼起袖子加班幹也僅能維持溫飽,不好好幹則吃不飽的時候,老百姓是多麼不願意造反,而努力勞作啊!

    因此說,興,百姓也沒好日子過同樣有道理,但據此就說隋朝楊廣就十惡不赦,是不是對他要求太苛刻了,歷史上但凡有點想法的皇帝,那個不是這種尿性!

  • 6 # 青言論史

    隋煬帝其實是個相當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文章寫得好,軍功也建立的早。之所以要被黑,我想可以從這個幾個角度來思考:1、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尤其是那個勝利者還是你表哥的時候。隋煬帝確實做了很多對國家和民族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他被推翻了。不管他做的這些好壞,作為勝利者,李唐王朝必須要對他進行抹黑,這是每個王朝對前朝都必須要做的工作,哪怕楊廣是李淵的表弟也不行。

    2、隋煬帝做得確實有黑點:不說他弒父這種捕風捉影的傳說,單單就他三徵高句麗卻無功而返這一件事,就確實有必要對他進行口誅筆伐。身為皇帝,他不知道胖子不是一口吃出來的,在短短的十幾年裡面連續上馬大工程,搞得開皇年間積蓄下來的財富和民力一掃而空,老百姓從盈餘一下子轉變為赤字。這樣大的耗竭,你讓人們怎麼不起來反抗?你讓後世史官怎麼能對你有好的評價?

    3、以訛傳訛很可怕:誠然,隋煬帝確實有值得批判的地方,但是也不至於一棍子打死,就連蓄意抹黑他的《隋書》,至少都沒說他爹楊堅是他殺的。但是到了《資治通鑑》那裡,司馬光就繪聲繪色地編排了一場楊廣謀害親爹的宮廷劇。而後有關楊廣弒父的故事更是越傳越神。這種大眾傳播類的抹黑,讓楊廣越來越黑。

  • 7 # 例外狀態

    在今天的歷史認知裡,拿修大運河和科舉來和他在歷史上曾經造的孽相對比,大概是有以功補過的心理動機吧。無論是十惡不赦還是有功,這種認識歷史的思維方式就是機械的,常常也會生髮出很多沒有意義的問題。

    在歷史上,楊廣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一般稱之為隋煬帝。他當皇帝之路也充滿了血腥,殺父,用陰謀去掉了本來的太子楊勇,後來當上皇帝又不放心,把他的兄弟前太子和他的子女又給殺了,可謂殘暴無情。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修了大運河,所以短短15年的在位時間,他這個皇帝是譭譽參半。修大運河的目的當然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不同。不過在客觀效果,使得當時的航運便利,發展了經濟,造福南北。雖然修這個大運河也是老百姓遭罪,勞力和苦力的承擔者自然都是他們。楊廣本人則是最後死於江都之變,也算是“死得其所”。

  • 8 # 代牧益州閻文平

    如果需要,我還可以列楊廣其他優點:統兵統一中國,安撫江南,抵禦突厥,文采橫溢,寬宥兄弟,減免賦稅,興建東都,擊敗吐谷渾,開拓西域,兵服林邑,三徵高麗,萬邦來朝,善待人才,誅殺酷吏,開倉放糧。

    但是總的來說作為一個皇帝,楊廣實在是非常失敗了。廣義的十惡不赦應該不能拿傳統意義的“十惡”一一衡量吧。

    不恤民力、草菅人命,是為暴君。造反的楊玄感放糧給百姓,他把這幾萬個拿糧食的百姓全坑殺了。

    剛愎自用不納忠言,用小人遠賢臣,是為昏君。僅僅因為嫉妒,就殺了薛道衡。

    他剛登基的時候,國家如日中天,糧食多,富得他用絲綢纏樹炫富,突厥已經被分化。巔峰人口890萬戶。

    十多年後,天下大亂到處造反,他躲在江南當鴕鳥被手下殺死,等唐朝建立,只剩200多萬戶了。

    當時突厥支援李淵的同時也投資劉武周、梁師都、劉黑闥等,也想自己入主中原。貞觀初年,頡利可汗仍然囂張到給唐朝邊境下敕書。如果最後的贏家不是唐朝而是突厥,現在還能有多少人給楊廣洗地?

    北齊的高洋再昏再暴,但他治下國家強大,自己位子也坐得穩。高洋才二十出頭就因為兄長遇刺而有些被動地走上前臺,結果不但穩住局勢還在親媽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完成了篡位大業,在位不過十年,仍然不知道比楊廣高到哪裡去了。

    楊廣的貢獻也是被誇大了。梁武帝的考試選官就是科舉的萌芽,首創科舉制的是楊堅。雖然楊廣用科舉制選官,但隋朝仍是以察舉製為主,沒有五品官員推薦別想考科舉,整個隋朝可考的科舉取士人數不足十人,能動搖哪門子集團的利益?唐朝才放開投牒自進。

    準確說楊廣對大運河的貢獻是把前人的河道連起來,隋朝運河和現在的京杭大運河有一段重合不代表楊廣就可以把歷代開河的君臣和開京杭大運河的忽必烈的功勞都據為己有了。具體可以參考岑仲勉的研究,即使岑仲勉認可楊廣對河道的加工較其他人為完滿。

    滅陳只是掛名基本靠豪華團隊帶飛,打敗吐谷渾卻虎頭蛇尾,開西域卻很快丟了,打高句麗更是大送人頭慘遭築京觀,被突厥圍在雁門關抱著小孩哭。

    實在的吹點還是有的,禁讖緯,藏書多。

    但實在遠不能和他造成的破壞相比。

    十惡也包括私德,楊廣的私德又如何呢?會演,棄子不養,陷害兄弟,喪母不哀,弒父疑雲。團滅侄子,逼死妹夫。別看他孩子少,他可是下詔要江浙地區上貢蘿莉的。

    作為皇帝和個人楊廣都是惡名滿滿,蕭皇后也撈不起來。

  • 9 # 黃強黃不息

    隋煬帝在歷史上的評價不佳,由來已久。《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評價:“隋煬帝杖恃國力富強,驕奢淫逸,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每次出遊都大肆營造離宮,干擾掠地方,浪擲人力物力財力,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但是不可以否認,隋煬帝在位時有興科舉,挖運河的壯舉。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六月,詔令諸郡“以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謹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置明經、進士二科”,以“試策”取士,開啟了以科舉取士,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影響了中國官職、政治制度,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隋煬帝鑿通由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的大運河有巨大經濟、政治效益。大運河開通之前,中國水系多為東西走向,南北運送糧食、物資只有走陸路,南北走向的大運河溝通了與多條水系的貫通,促進了水運的發展。歷史上有漕運一說,所謂“漕”就是利用水路運送糧食到集中地方的意思,漕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徵糧和運糧制度。

    大運河的開通成為貫穿南北的大動脈,起到了平衡南北經濟發展的作用。誰掌握運河,誰就掌握了交通命脈,掌握了軍事上主動權。大運河帶動了城市文化的發展,隋唐之前中國文化中心在北方,隋唐之後,中國文化中心轉移到南方,地處江南的江蘇、浙江成為經濟最發達,文化最昌盛的地區。

    對隋煬帝的否定無非巡遊、征戰,加重百姓賦稅,激化社會矛盾。在隋末確實興起了農民起義,李淵李世民是最後的勝利者,否定前朝是為了肯定當朝,否定前朝帝王的功績,無非給自己樹立更多的功績。中國有句古語:勝者為王敗者寇,隋朝被唐朝推翻了,隋煬帝也死了,連隋煬帝的妃子也被納入了大唐皇帝的後宮,怎麼評說隋煬帝,還不是任意為之,隋煬帝被冠以“十惡不赦的殘暴昏君”也就不足為奇。只是千百年來,歷史學家很少深究,一味沿襲唐代的評論,對隋煬帝的評價失之公允。

    重讀歷史,審視歷史,會發現實際情況並不如此。隋煬帝楊廣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還是有不少貢獻的,修運河、興科舉、修新都是他在位時做的三件大事,影響了華人才選拔、物資運輸、南北交流,也可以說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

  • 10 # 好玩的國學

    在瞭解隋煬帝之前,我們不妨看看和隋煬帝同病相憐的一些帝王。他們在正史中,往往是荒淫無道人神共憤一件好事也沒有幹過的混蛋國君,比如商紂王,比如戰國時期的宋王偃,比如隋煬帝等。事實上,他們也許不是史書上所說的那樣荒淫無道,而是有著雄才大略的帝王。那麼,為什麼在歷史上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呢?

    好!我們再來看看隋煬帝當政時候的高光表現,按照這個表現,絕對是千古一帝的水平。

    我們都說隋煬帝是要去揚州看美女看瓊花才修建了京杭大運河的,不過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而已,這就完全抹殺了隋煬帝的功績。但事實上,隋煬帝就是為了打通南北水路交通而修建的。當時很多朝臣建議,京杭大運河只需由錢塘江修到黃河流域,經過渭河將南方物資運到長安即可。可隋煬帝堅持修到涿郡,一個當時地處邊塞經濟不景氣的小城。大臣們屢屢勸諫,說如此耗費民力太多,恐生禍端,隋煬帝堅持己見。這個涿郡,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都起了促進作用。  

    我認為隋煬帝對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是開創了科舉制度。而科舉制度也被西方學者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考試製度,被稱為世界考試之祖。

    第三,隋煬帝南征北戰,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的疆域版圖。他征服吐谷渾,開發西域,暢通絲綢之路,這不就是現在的一帶一路嗎?

    至於史書上說他荒淫亂倫之類的,誰又知道是不是真的呢?

    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偏差?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記載都是滯後性的。一般是後一個朝代為前一個朝代修史。為了保證後一個朝代王權的正當性,把前代國君或者是末代國君說成花兒一樣美好、聖人一樣高尚,那是不可能的,能如實記載也不大可能。所以前代的一點錯誤都可能會被無限放大。所以存在一個歷史事實的選擇性失明的問題,專撿不好的說。

    2、史書編撰者的立場和價值觀的問題。史書一般都是官方行為。官方任命的史官,一般都是儒家學者。儒家的思想是重視動機,不重視效果。就像董仲舒說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只要初心正確,是為國為民的,至於有沒有實際效果,不去考慮,要是不是處於公心,即使取得大的成績,那也不在考慮之列。所以,隋煬帝即使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因為其初心不對,那就可以忽略了。

  • 11 # 坐岸雲起時

    這都是後來者編的,因為歷史是後來人寫的,大運河,無與倫比的工程,實現了南北經濟的融合,科舉制度,讓寒門學子有了希望,但是得罪了廣大的官僚貴族,在這之前,仕途是官僚們說的算,窮人在有才也沒資格當官,所以就有了這樣那樣的傳說,什麼暴君,好色,純屬扯淡!

  • 12 # 航天兔

    首先歷史上並沒說他十惡不赦,而是說他“荒淫暴虐”,而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確實這樣!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拿現代他修“京杭大運河”、“開科取士”的功績去評價隋煬帝在古代的問題。

    我們可能現在看著隋煬帝覺得他“修大運河”、“開科舉”哇……很了不起,怎樣、怎樣!可隋煬帝時都隋朝人不這麼想啊?別的不說就拿修運河來說吧;

    根據晚唐《開河記》的記載,修大運河時酷吏“麻叔謀”強制天下15歲以上男丁服役,共徵發360萬人,而供應民工伙食又每五家抽一人,不論老幼婦女一同勞作。

    而隋煬帝呢?派了五萬彪悍監工各執刑杖,督促監工,民工稍有不慎就是一頓毒打,由於勞作艱苦、監工督責太急,不到一年民工就死了250萬人。

    隋煬帝三徵高勾麗也是如此,根據《資治通鑑》所記,隋煬帝第一次為徵高勾麗僅沿途徵調的民夫就達百萬之眾,日夜川流不息,病死累死者互枕,路上的死屍都發臭了。

    而在東萊海口奉命造船的工匠,嚴令日夜趕工,由於在水裡泡的太久,有的人腰部以下多生蛆蟲,死者什之三四。

    都這樣嬸了,誰不造反啊?“天真”現在發現我們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總願意給某些歷史人物翻案,什麼袁世凱、李鴻章、秦檜、汪精衛不一而足,總想著用這些人一兩件功績去衡量他們的整個人生,這本身就是非常錯誤的!

    就拿現在炒的最火熱的“李鴻章”來說,都覺得他在日本捱了一槍少賠了鬼子一億兩銀子,就成偉大的愛華人士了,我真是去年買了個表,拜託大家先去看看李鴻章是怎麼坑北洋的,又是怎麼在鎮南關之戰中讓我們不敗而敗的再說行不行?你們先了解一下李鴻章的為人再給人家洗白可不可以?

    那些給李鴻章洗白的人,都只是以為李鴻章就是因為代表清政府簽了幾個不平等條約,就被人罵是“賣國賊”所以感覺好像冤枉了李鴻章,而實際呢?稱李鴻章為賣國賊根本就不是他籤那幾個條約的事,而是他真的因為自己之私不顧國家大義致使鎮南關、甲午海戰一敗塗地的原因。

    所以我們看歷史人物,千萬別以現在的眼光去看,應該多從歷史的角度去看一下才正確。

  • 13 # 靈石蘊

    楊廣自604年登基到618年被殺,史書記載很多暴政,所以風評不好,說十惡不赦也不為過……

    604年,修建東都洛陽,筑西苑,每月發民丁200萬;修濟渠、邗溝,造龍舟以及雜船數萬,徵發勞役100多萬;死亡十之四五

    607年,開山,徵河北十餘郡男丁,挖太行山;徵男丁100多萬,修築榆林至紫河長城

    608年,徵河北男丁500多萬,開通永濟渠,男丁不夠,女的也上;發丁男20多萬再修築長城

    自611年開始,三徵高麗,發兵100多萬,民夫更多,因為運糧等後勤損失,死亡十之四五,沿路溝裡都是死人

    還有多次帶領大軍巡遊天下,車隊綿延千餘里,周邊500裡內郡縣供應物資……

    一些零碎的就不寫了,比如山東大水死了多少多少,有多少多少農民起義等

    楊廣在位時,巔峰期,有郡190,有縣1255,有戶890萬,合計人口大約4500萬人

    楊廣徵發的徭役,多了要死一半人,少了也要死兩三成……以上是史書所寫,真實度,自己考證唄

  • 14 # 文嘟嘟

    對楊廣的評價可以用八個字來簡單概括,罪在當時,功利千秋。

    其實,歷史上的楊廣並非真的一無是處,只是被後來者抹黑的嚴重。楊廣是有一個很有能力的皇帝,文武雙全才華橫溢。

    他的父親楊堅開創了隋朝,只要他能做到勤政愛民,鞏固好父親留下的基業,那麼自然也能青史留名成為一代明君,可是楊廣的性格太過於追求完美,也急功近利,這就導致了百姓怨聲載道快速的亡國,在史書上也被留下荒淫無度,沉迷酒色的評價。

    那麼真實的楊廣是什麼樣子的?楊廣在位十五年期間,有兩項功績影響深遠,那就是擴修京杭大運河,建立科舉制度。京杭大運河的修建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科舉制度的誕生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讓寒門學子也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這些在現今的我們看來都是耀眼的功績。

    雖然他做的這些影響深遠,但是在當時看來都是勞民傷財的大工程。為了修建大運河廣徵徭役,自大業元年(604年)至大業六年(610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況且楊廣喜愛出巡還在各地修建宮殿,別館,蒐羅天下的奇珍異寶都置於宮殿內供他把玩,滿足他驕奢淫逸的生活。煬帝遊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楊廣也是一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帝王,在位期間頻繁的發動戰爭導致民不聊生,第一次征討高句麗時,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於東萊(今山東萊州)。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面板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眾。

    三次進攻高句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後動用人數幾百萬,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之中,這也導致了國內田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衝擊,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生活不下去了,從而引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總的來說楊廣是有一些功績這是不能否認的,但是他的罪過大於功績,他不能做到愛民如子,給百姓更好的衣食生活,自然會有人起義,因起義而導致的亡國之君在歷史上的評價一般都不會好,例如夏桀,紂王一樣都成為了暴君的代表。

  • 15 # 歷史三日談

    對於古代封建社會,有一個比較成文的說法,大詩人張養浩曾經一針見血的指出,王朝更替,不過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苦情戲罷了。

    用這樣一刀切的表述來形容整個封建社會,合不合適呢?或者說有沒有道理呢?由秦漢以至明清,縱觀整個封建史,就王朝更替來說,以三國為例,其實就透露出來了倆字――吃人。

    人吃人,由於戰爭荼毒,缺乏穩定的生產環境,土地撂荒;在農業社會,附著在土地上的人2一旦失去土地或者離開土地,立刻就會陷入饑饉之地。

    因為平日的生產收成,斷不可能有盈餘,在和平治世,也僅僅是能夠達到終年辛勞,僅得溫飽而已,對於突發狀況,比如說戰爭、乾旱、水災等,基本上遇見了就是等死。

    要麼就是背井離鄉,到一些尚有收成的地方碰運氣,因此,在戰亂年代,百姓的生活,基本上是有生無活的。

    那麼,如果福大命大,熬到了戰亂結束,比如說到了隋朝,日子就好過了嗎?這不,隋煬帝楊廣又想著開運河了,開運河可不是用嘴說出來的,還得有人去幹,皇帝,天下就一個,總不能指望著皇帝本人擼起袖子加班幹吧!

    還得百姓來,前面說了,普通的老百姓一年辛苦勞作,也就是溫飽的水平,這個“溫飽”水平具體說來就是“食有糠,衣能蔽體!”

    開鑿大運河是國家工程,需要老百姓參與,農業社會,本來農民的主業就應該是種地,但是國家工程抽調走的往往是一個村莊一個地區精壯勞動力,這些精壯勞動力往往是農耕的主力。

    幹苦役就得土地撂荒,這是一對矛盾體,在封建社會是無法調和的!如果說是光棍漢還好,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若是攜家帶口,一大家子人立刻又會陷入窘境。

    當然,封建統治者需要半死不活的老百姓,而不是衣食富足的幸福家庭,飯飽而思淫慾,容易行程社會不穩定因素,當人們擼起袖子加班幹也僅能維持溫飽,不好好幹則吃不飽的時候,老百姓是多麼不願意造反,而努力勞作啊!

    因此說,興,百姓也沒好日子過同樣有道理,但據此就說隋朝楊廣就十惡不赦,是不是對他要求太苛刻了,歷史上但凡有點想法的皇帝,那個不是這種尿性!

  • 16 # 青言論史

    隋煬帝其實是個相當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文章寫得好,軍功也建立的早。之所以要被黑,我想可以從這個幾個角度來思考:1、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尤其是那個勝利者還是你表哥的時候。隋煬帝確實做了很多對國家和民族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他被推翻了。不管他做的這些好壞,作為勝利者,李唐王朝必須要對他進行抹黑,這是每個王朝對前朝都必須要做的工作,哪怕楊廣是李淵的表弟也不行。

    2、隋煬帝做得確實有黑點:不說他弒父這種捕風捉影的傳說,單單就他三徵高句麗卻無功而返這一件事,就確實有必要對他進行口誅筆伐。身為皇帝,他不知道胖子不是一口吃出來的,在短短的十幾年裡面連續上馬大工程,搞得開皇年間積蓄下來的財富和民力一掃而空,老百姓從盈餘一下子轉變為赤字。這樣大的耗竭,你讓人們怎麼不起來反抗?你讓後世史官怎麼能對你有好的評價?

    3、以訛傳訛很可怕:誠然,隋煬帝確實有值得批判的地方,但是也不至於一棍子打死,就連蓄意抹黑他的《隋書》,至少都沒說他爹楊堅是他殺的。但是到了《資治通鑑》那裡,司馬光就繪聲繪色地編排了一場楊廣謀害親爹的宮廷劇。而後有關楊廣弒父的故事更是越傳越神。這種大眾傳播類的抹黑,讓楊廣越來越黑。

  • 17 # 例外狀態

    在今天的歷史認知裡,拿修大運河和科舉來和他在歷史上曾經造的孽相對比,大概是有以功補過的心理動機吧。無論是十惡不赦還是有功,這種認識歷史的思維方式就是機械的,常常也會生髮出很多沒有意義的問題。

    在歷史上,楊廣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一般稱之為隋煬帝。他當皇帝之路也充滿了血腥,殺父,用陰謀去掉了本來的太子楊勇,後來當上皇帝又不放心,把他的兄弟前太子和他的子女又給殺了,可謂殘暴無情。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修了大運河,所以短短15年的在位時間,他這個皇帝是譭譽參半。修大運河的目的當然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不同。不過在客觀效果,使得當時的航運便利,發展了經濟,造福南北。雖然修這個大運河也是老百姓遭罪,勞力和苦力的承擔者自然都是他們。楊廣本人則是最後死於江都之變,也算是“死得其所”。

  • 18 # 代牧益州閻文平

    如果需要,我還可以列楊廣其他優點:統兵統一中國,安撫江南,抵禦突厥,文采橫溢,寬宥兄弟,減免賦稅,興建東都,擊敗吐谷渾,開拓西域,兵服林邑,三徵高麗,萬邦來朝,善待人才,誅殺酷吏,開倉放糧。

    但是總的來說作為一個皇帝,楊廣實在是非常失敗了。廣義的十惡不赦應該不能拿傳統意義的“十惡”一一衡量吧。

    不恤民力、草菅人命,是為暴君。造反的楊玄感放糧給百姓,他把這幾萬個拿糧食的百姓全坑殺了。

    剛愎自用不納忠言,用小人遠賢臣,是為昏君。僅僅因為嫉妒,就殺了薛道衡。

    他剛登基的時候,國家如日中天,糧食多,富得他用絲綢纏樹炫富,突厥已經被分化。巔峰人口890萬戶。

    十多年後,天下大亂到處造反,他躲在江南當鴕鳥被手下殺死,等唐朝建立,只剩200多萬戶了。

    當時突厥支援李淵的同時也投資劉武周、梁師都、劉黑闥等,也想自己入主中原。貞觀初年,頡利可汗仍然囂張到給唐朝邊境下敕書。如果最後的贏家不是唐朝而是突厥,現在還能有多少人給楊廣洗地?

    北齊的高洋再昏再暴,但他治下國家強大,自己位子也坐得穩。高洋才二十出頭就因為兄長遇刺而有些被動地走上前臺,結果不但穩住局勢還在親媽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完成了篡位大業,在位不過十年,仍然不知道比楊廣高到哪裡去了。

    楊廣的貢獻也是被誇大了。梁武帝的考試選官就是科舉的萌芽,首創科舉制的是楊堅。雖然楊廣用科舉制選官,但隋朝仍是以察舉製為主,沒有五品官員推薦別想考科舉,整個隋朝可考的科舉取士人數不足十人,能動搖哪門子集團的利益?唐朝才放開投牒自進。

    準確說楊廣對大運河的貢獻是把前人的河道連起來,隋朝運河和現在的京杭大運河有一段重合不代表楊廣就可以把歷代開河的君臣和開京杭大運河的忽必烈的功勞都據為己有了。具體可以參考岑仲勉的研究,即使岑仲勉認可楊廣對河道的加工較其他人為完滿。

    滅陳只是掛名基本靠豪華團隊帶飛,打敗吐谷渾卻虎頭蛇尾,開西域卻很快丟了,打高句麗更是大送人頭慘遭築京觀,被突厥圍在雁門關抱著小孩哭。

    實在的吹點還是有的,禁讖緯,藏書多。

    但實在遠不能和他造成的破壞相比。

    十惡也包括私德,楊廣的私德又如何呢?會演,棄子不養,陷害兄弟,喪母不哀,弒父疑雲。團滅侄子,逼死妹夫。別看他孩子少,他可是下詔要江浙地區上貢蘿莉的。

    作為皇帝和個人楊廣都是惡名滿滿,蕭皇后也撈不起來。

  • 19 # 黃強黃不息

    隋煬帝在歷史上的評價不佳,由來已久。《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評價:“隋煬帝杖恃國力富強,驕奢淫逸,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每次出遊都大肆營造離宮,干擾掠地方,浪擲人力物力財力,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但是不可以否認,隋煬帝在位時有興科舉,挖運河的壯舉。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六月,詔令諸郡“以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謹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置明經、進士二科”,以“試策”取士,開啟了以科舉取士,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影響了中國官職、政治制度,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隋煬帝鑿通由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的大運河有巨大經濟、政治效益。大運河開通之前,中國水系多為東西走向,南北運送糧食、物資只有走陸路,南北走向的大運河溝通了與多條水系的貫通,促進了水運的發展。歷史上有漕運一說,所謂“漕”就是利用水路運送糧食到集中地方的意思,漕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徵糧和運糧制度。

    大運河的開通成為貫穿南北的大動脈,起到了平衡南北經濟發展的作用。誰掌握運河,誰就掌握了交通命脈,掌握了軍事上主動權。大運河帶動了城市文化的發展,隋唐之前中國文化中心在北方,隋唐之後,中國文化中心轉移到南方,地處江南的江蘇、浙江成為經濟最發達,文化最昌盛的地區。

    對隋煬帝的否定無非巡遊、征戰,加重百姓賦稅,激化社會矛盾。在隋末確實興起了農民起義,李淵李世民是最後的勝利者,否定前朝是為了肯定當朝,否定前朝帝王的功績,無非給自己樹立更多的功績。中國有句古語:勝者為王敗者寇,隋朝被唐朝推翻了,隋煬帝也死了,連隋煬帝的妃子也被納入了大唐皇帝的後宮,怎麼評說隋煬帝,還不是任意為之,隋煬帝被冠以“十惡不赦的殘暴昏君”也就不足為奇。只是千百年來,歷史學家很少深究,一味沿襲唐代的評論,對隋煬帝的評價失之公允。

    重讀歷史,審視歷史,會發現實際情況並不如此。隋煬帝楊廣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還是有不少貢獻的,修運河、興科舉、修新都是他在位時做的三件大事,影響了華人才選拔、物資運輸、南北交流,也可以說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

  • 20 # 好玩的國學

    在瞭解隋煬帝之前,我們不妨看看和隋煬帝同病相憐的一些帝王。他們在正史中,往往是荒淫無道人神共憤一件好事也沒有幹過的混蛋國君,比如商紂王,比如戰國時期的宋王偃,比如隋煬帝等。事實上,他們也許不是史書上所說的那樣荒淫無道,而是有著雄才大略的帝王。那麼,為什麼在歷史上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呢?

    好!我們再來看看隋煬帝當政時候的高光表現,按照這個表現,絕對是千古一帝的水平。

    我們都說隋煬帝是要去揚州看美女看瓊花才修建了京杭大運河的,不過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而已,這就完全抹殺了隋煬帝的功績。但事實上,隋煬帝就是為了打通南北水路交通而修建的。當時很多朝臣建議,京杭大運河只需由錢塘江修到黃河流域,經過渭河將南方物資運到長安即可。可隋煬帝堅持修到涿郡,一個當時地處邊塞經濟不景氣的小城。大臣們屢屢勸諫,說如此耗費民力太多,恐生禍端,隋煬帝堅持己見。這個涿郡,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都起了促進作用。  

    我認為隋煬帝對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是開創了科舉制度。而科舉制度也被西方學者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考試製度,被稱為世界考試之祖。

    第三,隋煬帝南征北戰,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的疆域版圖。他征服吐谷渾,開發西域,暢通絲綢之路,這不就是現在的一帶一路嗎?

    至於史書上說他荒淫亂倫之類的,誰又知道是不是真的呢?

    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偏差?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記載都是滯後性的。一般是後一個朝代為前一個朝代修史。為了保證後一個朝代王權的正當性,把前代國君或者是末代國君說成花兒一樣美好、聖人一樣高尚,那是不可能的,能如實記載也不大可能。所以前代的一點錯誤都可能會被無限放大。所以存在一個歷史事實的選擇性失明的問題,專撿不好的說。

    2、史書編撰者的立場和價值觀的問題。史書一般都是官方行為。官方任命的史官,一般都是儒家學者。儒家的思想是重視動機,不重視效果。就像董仲舒說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只要初心正確,是為國為民的,至於有沒有實際效果,不去考慮,要是不是處於公心,即使取得大的成績,那也不在考慮之列。所以,隋煬帝即使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因為其初心不對,那就可以忽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校園動漫裡常見橋段都是準確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