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看秋風999

    什麼是精神? 什麼是物質? 兩者是什麼關係?

    精神與物質的關係猶如皮和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爽的前提是“逢喜事”。沒有物質最基礎,哪裡來的的什麼精神? 精神有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是建立於物質之上,抽象的,又與物質相對的東西。 追求精神享受,尋覓夢中情人;沒有物質作為基礎,烏托邦式的社會終究難以長久。

    將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固化,僅僅強調物質的第一性而不承認精神和物質的相互轉換是庸俗的唯物主義。只有承認並努力促進這種轉換才是生活的高手。

  • 2 # 萃辰天心書院
    印安說:社會處於物質匱乏的初級階段,常能出現智慧非凡的聖者;處於物質豐富的高階階段,常會出現德行低劣的庸人。印竹說:物質與精神如太極圖中的陰陽,此消彼長,能平衡兩者很難,而真正掌握了平衡之道的人就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了!

    這也說明我們這個世界註定是不圓滿的,而我們的修行是要在不圓滿中找到圓滿。雖然我們很難做到大太極的終極平衡——那需要極大的力量,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儘量地將物質與精神平衡,而不是把它們割裂開來。

    也就是說,我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如果它也能是滋養我們精神的,那這種創造、這種財富就是值得擁有的;而如果為了創造物質財富讓我們的精神大受損傷,那就值得我們去深思了。

    反過來,當我們從事精神方面的事業,如果也能夠同時創造物質財富,也能夠為這個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那這個精神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反之,只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而對這個世界毫無創造、毫無價值可言,那也是不可取的。

    其實物質與精神的平衡無處不在,哪怕點滴小事,我們只要做了這件事情,就是要讓它既滿足了物質方面的需求,又能獲得精神方面的享受。如果時時刻刻面對每一件事情,我們都能夠儘量讓自己做到物質與精神同時得到滿足,那麼我們就不枉此生了!

  • 3 # 細雨微微

    物質和精神是相輔相成的,缺了物質那叫空想,缺了精神那叫空心。物質和精神是我們生活中缺一不可的,它們可以互補!

  • 4 # 慈音1

    物質和精神存在什麼的關係?這是哲學的範疇。物質和精神,思維與存在的的關係問題是世界觀的根本問題。世界觀的問題是由哲學的理論表現出來的。對物質和精神如何看法,直接涉及到兩種世界觀的學問。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精神,精神是物質的反映,精神反作用於物質。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笫二性。物質和精神的有機統一,構成對立統一的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辯證統一的世界觀。反之,則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 5 # 一名瘋子

    通俗來講物質和精神是相對的兩種形態,既物質態非精神態,既精神態非物質態。物質可被實際觀測,精神 現科技還無法追尋遠源頭,但也是實際存在的。

    微觀來講,物質與精神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精神是生命體的腦組織所釋放的,以波的形態呈現。 量子世界中物質也是一種波,但當人們去觀測的時候它就以粒的形式存在。所以物質的形成會受精神的影響。

    現科技無論是精神領域還是物質領域,我們都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這個世界還有太多太多的知識等待著我們去挖掘。

  • 6 # jsz111

    一個人沒有了精神會是什麼樣子,精神是個人的理想奮鬥目標。一個國家沒有精神,沒有靈魂,這個國家就會亡國。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

  • 7 # 鬍子物理

    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可以借用能量和質量的關係做比較理解

    質量是有形的、可以被直接測量;能量是無形的、不可以被直接測量。

    我們平時說的精神多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是可以被感知的、也可以被心理學測量、預測、診斷。那麼這種精神就是有形的、是物質性的。

    而更高階的精神,則是無形的、是不隨著心理活動而改變的獨立存在,你描繪不出它長什麼樣子、也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無法測量它長寬高。那麼這種就是能量式的精神,佛教把這個叫做阿賴耶識,有興趣的可以查閱

  • 8 # 文案撰寫者八戒哥

    看了很多用專業術語解答的。我用個人通俗點的理解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物質與精神即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其實也可以說是名與利。

    先說一下我對物質的理解。

    金錢是物質的代表,物質以金錢定價和交易。人的生存首先離不開物質,追求物質是人的本能。

    換句話說,物質是生存最基本的配置!在物質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時候,生存需求主導對物質的追求。人在為了活命時大多是不在乎人家的眼光的。

    當物質可以滿足生存以後到這裡就上升到帶著一定精神需求的層面了。此時精神需求指導對物質的追求,因為人們希望生活得更好,活得體面,希望有優越感!

    當物質上升到自己相對滿意的程度後就會特別在意人家怎麼看自己,怎麼評價自己。

    這到達了純精神需求層面!

    人在到達純追求精神需求的時候就會特別愛護自己的羽毛,時常以面向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幫助而活得好評,以此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慈善行為,這時候變成了向社會特定群體發放物質救助。

    因此,在我看來一個完全不物質的人是脫離現實的,容易成為社會負擔;一個只追求物質的人是內心空虛的,活得像行屍走肉。

  • 9 # 紅旗飄飄800

    物質和精神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光有物質沒有精神,再多的物質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相反,沒有物質,有精神,物質是可以創造出來的。新中國建立後,在毛主席自立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鼓舞下,我們有了好的工業體系,強大的國防,發明創造層出不窮。”

  • 10 # 科幻一一聖林

    物質和精神存在什麼關係?

    人光有精神沒有物質也是空虛的,物質資源在雄厚,缺少精神情感去支配,去利用,也是沒有存在的價值。精神與物質,本質上精神就精神,物質就是物質,無利害衝突,但是,精神缺少物質也不行,物質缺少精神也不行。彼此之間相互相承,相互依賴。它的精神價值,被唯物主義稱之為,唯心論。

    他們之間關聯理論解釋:

    好比精神與物質,矛與盾哲學原理,有矛,就有盾,他們互相對立而矛盾的,同時也是互相依賴,互相生存,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矛盾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雙方是對立統一的,即矛盾雙方的不僅具有相異性和區別性,同時矛盾雙方又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的.物質與精神就是一對矛盾,因此按照矛盾辯證法原則,物質與精神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物質與精神不僅是相互區別的,各自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而且物質與精神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也就是說物質之所以是物質、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正是從二者的相互依存中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2019.1.4一一聖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能讓教師主動加班、主動工作和積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