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昭。三國東吳舉足輕重的人物,當初陪著孫策橫掃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和周瑜併成為江東的“蕭何”和“韓信”。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和周瑜,並囑咐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孫權之所以能夠在江東站穩腳跟,絕大多數的功勞是因為張昭。孫權稱帝后,張昭一度被孫權疏遠,不肯讓他做東吳丞相,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
2、虞翻。東吳的老臣,在孫策剛起步時就跟隨孫策,他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後投奔孫策,自此仕於東吳。他既可日行三百(一作二百),善使長矛,於經學也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又兼通醫術,可謂文武全才。他參與了呂蒙偷襲荊州,其中呂蒙白衣渡江之計就是他提出來的。
3、步騭。他是孫權很親近的人,最初避難江東,於孫權統事後,被召為主記。有一段時間他遍遊吳地,後被任命為徵南中郎將。在平定交州立下赫赫戰功,被封廣信侯。孫權稱帝后,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後因冀州分與蜀漢而解牧職。赤烏九年(246年),代陸遜為丞相。步騭駐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邊境將士都敬仰他的威信。
4、薛綜。他的老師是東漢末年鼎鼎大名的劉熙,他是當時名儒,著有詩賦難論數萬言,集為《私載》,並著有《五宗圖述》、《二京解》。多次勸阻孫權不要窮兵黷武,當然孫權很敬佩他,深得孫權的歡心。孫權稱帝后,他擔任太子少傅,兼任選部職任。
5、陸績。他是東吳第四代大都督陸遜的父親,也是三國時期孝的代言人。他和孔融被稱為三國年少就懂得孝道的人,孔融讓梨來體驗對長輩的孝順,而陸績懷桔遺親來孝順他的母親,他們都被世人所敬仰。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曆法,星曆算數無不涉覽。孫權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見憚。
6、嚴峻。關於三國的歷史他的描述少之又少,只知道他是三國東吳的一個宦官,而且只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時草草的漏了一下臉。他年少時曾師從左慈學習補導之術,也算是半個神仙的弟子了。
7、程德樞。他起初跟隨鄭玄,後來北方荒亂而到交州避難,期間與劉熙考究五經大義,因此通繞五經。後來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為長史。吳大帝孫權聽聞他的名聲,於是以禮徵召他。他是一代儒學大師,孫權經常聽他講儒學的思想,並令其把儒學的思想傳播到整個東吳。
1、張昭。三國東吳舉足輕重的人物,當初陪著孫策橫掃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和周瑜併成為江東的“蕭何”和“韓信”。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和周瑜,並囑咐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孫權之所以能夠在江東站穩腳跟,絕大多數的功勞是因為張昭。孫權稱帝后,張昭一度被孫權疏遠,不肯讓他做東吳丞相,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
2、虞翻。東吳的老臣,在孫策剛起步時就跟隨孫策,他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後投奔孫策,自此仕於東吳。他既可日行三百(一作二百),善使長矛,於經學也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又兼通醫術,可謂文武全才。他參與了呂蒙偷襲荊州,其中呂蒙白衣渡江之計就是他提出來的。
3、步騭。他是孫權很親近的人,最初避難江東,於孫權統事後,被召為主記。有一段時間他遍遊吳地,後被任命為徵南中郎將。在平定交州立下赫赫戰功,被封廣信侯。孫權稱帝后,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後因冀州分與蜀漢而解牧職。赤烏九年(246年),代陸遜為丞相。步騭駐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邊境將士都敬仰他的威信。
4、薛綜。他的老師是東漢末年鼎鼎大名的劉熙,他是當時名儒,著有詩賦難論數萬言,集為《私載》,並著有《五宗圖述》、《二京解》。多次勸阻孫權不要窮兵黷武,當然孫權很敬佩他,深得孫權的歡心。孫權稱帝后,他擔任太子少傅,兼任選部職任。
5、陸績。他是東吳第四代大都督陸遜的父親,也是三國時期孝的代言人。他和孔融被稱為三國年少就懂得孝道的人,孔融讓梨來體驗對長輩的孝順,而陸績懷桔遺親來孝順他的母親,他們都被世人所敬仰。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曆法,星曆算數無不涉覽。孫權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見憚。
6、嚴峻。關於三國的歷史他的描述少之又少,只知道他是三國東吳的一個宦官,而且只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時草草的漏了一下臉。他年少時曾師從左慈學習補導之術,也算是半個神仙的弟子了。
7、程德樞。他起初跟隨鄭玄,後來北方荒亂而到交州避難,期間與劉熙考究五經大義,因此通繞五經。後來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為長史。吳大帝孫權聽聞他的名聲,於是以禮徵召他。他是一代儒學大師,孫權經常聽他講儒學的思想,並令其把儒學的思想傳播到整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