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夕陽下濁酒一杯
-
2 # 資料完善度低
”男尊女卑”,”男女受授不親”就是孔子的“愛情觀”。一部分男人很喜歡,很懷念“為所欲為”的舊時代。你是否也喜歡?
-
3 # 明貞
孔子的愛情觀是當時時代的選擇,傳宗接代延續種性血脈是孔子的理論的核心。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愛情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人類並萬類在生死中,是自性異化的結果,是不太可能存在完整和諧的愛情。
孔子本人也一生漂泊居無定所,只能是對命運的抗爭和無奈,不可能真正體驗並擁有愛情,愛情只是傳宗接代的附屬。而真相是人類傳宗接代的終極目的是永恆而和諧的愛情,而不是命運所賦給我們的自我和物慾。
-
4 # 青辰zq
孔子的愛情觀我們可以看看《六經》你會發現每一部開篇都是在講陰陽、婚姻、愛情。
孔子說過:吾道一以貫之,即思無邪。
先看《詩經》開篇關雎講的就是一個君子與淑女的愛情故事。
春日睢鳩水州上,窈窕淑女紅妝梳。離別輾轉再相逢,枕邊寤寐鐘鼓樂。君子與淑女,有禮有節,謙虛有度,樂而不淫格守中庸之道。
再看《書》開篇講的就是:舜不告而娶。
據說堯看中了舜想讓他繼位就先把兩個女兒下嫁於舜試試舜的有沒有能力平衡家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中庸之道。
《禮》顧名思義,做人不管對誰都要有禮、有節、有度這講的是人際交往之道亦要取其中。
《易經》首講就是乾坤,即也是陰陽,乾坤說的是做人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男主外女內各司其職陰陽和合才能天地貫通生生不息。
-
5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孔子的愛情觀從《論語》中孔子分別為女兒和侄女選婿可以看出端倪。
《論語》“公冶長”篇: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家語》中記載,“公冶長,齊人,字子長,為人能忍恥,孔子以女妻之。”
在替侄女(哥哥孟皮的女兒)選婿時,孔子選了南容。《論語》上記載:“子謂南容,‘邦有道,不費;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姓南宮名適,字子容,孔子的學生。孔子是這樣評價南容:“國家有道時,不被免職;國家無道時,能免遭刑罰。”於是把侄女嫁給了他。從《論語》記載這兩個故事的文字中,應該說,我們實在看不出孔子擇婿有何高明之處。孔子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賢人。這當中肯定不乏年貌相當、彼此般配的的青年才俊,但孔子為何卻選擇了這兩個並不出眾的弟子呢?
孔子應該是看中了公冶長能屈能伸的德行,雖然他在縲紲之中,但他是無辜的,做過牢也不是他的過錯,所以依然把女兒嫁給了他。孔子沒有看錯人,公冶長勇猛精進,積極向上,繼承孔子的志向,教學育人,終生不仕,位列孔門72賢。
而選擇南容,則是看中了南容的聰明、智慧、才具和機敏,看好南容擅於用世,善於自處,不論國家有道無道,均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他的老師孔子也很欣賞他,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他。
由此看來,孔子擇婿不從流俗,注重人品才具,非常難得,難能可貴。
-
6 # 寂語堂齋
孔子的愛情情況在《史記.孔子世家》裡並沒有記載,我們透過《論語》可以看出,孔子對男女之間的關係以及愛情關係,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對待男女關係,孔子是嚴格要求自己的。我們看《論語.雍也篇》,原文:
6. 28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衛靈公夫人,衛靈公是衛國的國君,他的夫人南子品行不端,她約見孔子,孔子又不得不見。
孔子要見南子,他的學生子路很不高興,害怕孔子被女色迷住。然後孔子就發誓說,我要是做了什麼過份的事,就讓上天厭棄我吧!就讓上天厭棄我吧!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決不會亂搞去親近別的女人,因為他覺得這是非常骯髒醜惡的事情,否則不可能在自己的學生面前發誓,讓天來厭棄自己。這就說明孔子決不是個好色之人。
2,孔子對自己的老婆是一種大丈夫觀念,是用養來確定夫妻關係的。孔子的這一思想歷經兩千餘年,到了現在這個時代還存在的。比如現在農村流傳的語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這都是孔子流傳下來的,我們看《論語.陽貨篇》,原文:
17. 25 子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裡的女子就是指自己的老婆而言的,對自己的女兒則稱子無女字,對別人家的女人則不能用養字,養別人家的女人那是怎麼回事。孔子用難養來說明,大丈夫養老婆也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
3,孔子對君王好色是即不反對也不讚賞,採取的是模稜兩可的態度。我們看《論語.子罕篇》原文:
9. 18 子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是衛靈公帶著夫人南子坐車朝搖過市,讓孔子的車在後邊跟著,然後孔子才說的這句話。從這句話來看孔子並沒有反對衛靈公的好色行為。
4,孔子對君子的行為,在好色上也是模稜兩可的態度。我們看《論語.陽貨篇》,原文:
17. 24 子貢日:君子有惡乎?子日: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君子有四惡,惡宣揚別人過錯的人,惡居下流誹謗上流的人,惡勇而又不懂禮節的人,惡果敢確又頑固不化的人。可是君子確不惡好色的人,這就是孔子的態度。但是孔子還說過,我們看《論語.季氏篇》,原文:
16. 7 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只是在年少的時候孔子說要戒色,其原因是血氣未定,也就是說對身體不好而已,並沒有說好色是惡、是壞的事情。
5,孔子對女兒的婚姻要求是比較嚴格的,不看金錢,不看地位,就看人品。我們看《論語.公冶長篇》,原文:
5. 1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子。公冶長是孔子的學生,不知什麼原因進了監獄,並不是公冶長的罪過,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也沒有嫌棄公冶長這個高徒,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可見孔子看的就是人品。我們再看《論語.公冶長篇》,原文:
5. 2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也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的兄長已經去世了,孔子主持其兄家政,孔子就把其兄長的女兒嫁給了南容,也是看中了南容的人品。
綜上所述,孔子的愛情觀是非常清楚明瞭的,嚴格要求自己,決不與別的女人亂搞,對自己的老婆要象大丈夫一樣養活她,對自己的女兒必須嫁一個人品好的人。對別人的好色不好色,夫妻是好是壞不參與任何評價。就象現在說的,勸賭不勸嫖,這也是孔子文化流傳下來的。
-
7 # 水流芳2019
談情說愛:孔子的婚姻愛情觀令人大吃一驚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孔子在《禮記.中庸》裡引用《詩經.小雅》中的這句詩,將其推崇為夫妻關係的準則。
孔子一生中,除了辦學興教,就是為“治天下”出謀劃策。即使我們看到了他的有關婚姻愛情的論述,多半也是借了政治的光。
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
《孔子家語》記載,魯哀公向孔子諮詢為政的方法,孔子提出:夫婦有別,夫妻相親,君臣要講信義。這三件事做好了,其他事就都好辦了。他把夫妻的婚姻愛情問題提出來,並看作是治國的基礎。
“夫婦別”,不是說孔子在鼓吹男尊女卑那一套,這只是說明婚姻中的男女應各司其職,分工不同而已。
在古代,因為男女身體有別,形成了家庭內部“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即使現在也有人仍存有這方面的意識。男女在生理、心理上都有較大差異,相互尊重、認可對方的特質,是情理之中的事。相反,不顧差異,強行追求男女絕對平等,看似公平、民主,實際上是對科學的不尊重,是對男女差異的否定。所以說,孔子指出婚姻關係中的“男女別”是客觀的存在。
孔子說的“男女親”是指夫妻之愛,主張夫妻之間要相互親近、愛護。怎樣做才算“親”呢?其表現方式如何呢?孔子挖掘了“親”的深層涵義,那就是“敬”,尤其是夫敬妻。
他說:“君子興敬為親,舍敬則是遺親也。”君子要用敬慕之情與妻子相親相愛,如果沒有敬意,就相當於拋棄了相親相愛之情。
“弗親弗敬,弗尊也”,孔子認為,如果夫對妻不親不敬,就是不尊重。可見,“敬”是尊重的表達,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的思想的展現。我們現在評價一對夫妻關係和睦,經常會用“相敬如賓”這個成語,大概就是受了孔子“親、敬”主張的影響。
前邊提到過孔子一直是在為“治天下”出謀劃策,此處亦然。
他在講了這麼多關於婚姻愛情的道理之後,接著就提出了從政治國之論:“愛與敬,其政之本與?”愛與敬,大概是治國的根本吧。既然家庭是國家的基本單位,婚姻關係是家庭的主要關係,那麼家庭幸福、婚姻和諧,對社會穩定便有重大且深遠意義。由此可見,那個時候的孔子就已經把婚姻家庭關係上升到能夠維護社會穩定的高度了。
“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孔子舉例說:夏、商、週三代聖明的君王治理政事,必定敬重他們的妻與子,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妻乃家中之主,子乃祖先之後。孔子一方面強調了敬重妻子是“有道”的,連三代明王都這麼做;一方面也給出了敬重妻子的理由,因為妻子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一員。
看到這裡,孔子眼裡理想的婚姻愛情是什麼樣子基本上就明朗了:相親相愛,平等互敬。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擁有如此先進的婚姻愛情觀,的確令今天的我們感到震驚!
-
8 # 七號鋪的小明
民間有一句孔子的著名名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因為這句話,孔子也一直被世人詬病。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孔子真的輕視女性嗎?
事實上,孔子對於他自己的妻子如何,由於時代久遠我們無從考究。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其他方面進行推測。
有一種說法是,現在我們看到的《詩經》,是孔子動過手腳的。
孔子是一個重視修養道德的人,在詩經首篇《關雎》中,男主人公是一個君子,也就是孔子所讚賞的那類男性。孔子將《關雎》置於首篇,可見他對此篇的高度讚賞,同時也是對其描寫的純潔愛情的推崇——君子當以配窈窕淑女。
此外,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多讀《詩經》,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說此詩中男子對女子的愛是真摯而純潔的,心中思念,卻並沒有下流的想法。
總之,孔子的愛情觀應該是積極向上、互相平等的。而且他並不輕視女性,而且推崇外在美和內在美相統一的女性。
-
9 # 非當代詩人
孔子一生中,除了興辦教學,就是為治天下出謀劃策,即使我們看到了他的有關婚姻愛情的論述,多半也是借了政治的光。孔子認為,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則庶物從之。並看做是治國基礎。
-
10 # 太行山下小小強
孔子距離我們現在的年代已經很遙遠了,但是他思想依然在影響著我們,孔子的思想基本上影響了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他的思想非常廣闊,幾乎包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過我們平時接觸最多的是,他的“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具體來說,這些都是大是大非,是世界觀、人生觀的指導思想,但是說起愛情觀,的確是個很冷門的問題,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也不是很多,咱們可以從不多的文獻中,窺察一二,你會發現,孔子的愛情觀還是很人性化,很符合現代潮流的。
1、孔子引用《詩經.小雅》表達自己的愛情觀“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這是孔子建議和推崇的“愛情觀”,這句話也很好理解,大意就是說要和妻子友好的相處,這句話不是孔子原創的,是孔子在《禮記.中庸》裡引用《詩經.小雅》中的詩句。
僅憑這句話,似乎不能看出孔子全部的愛情觀,咱們接著找證據,看下面的文獻。
2、孔子和魯哀公對話孔子一生都在忙綠教育事業,他的終極目標其實是“治天下”,但是治天下,無非就是治男人和女人,所以咱們可以從他和魯哀公的一次對話,看出他的愛情觀。
《孔子家語》記載,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這裡面的“公”指的是魯哀公,大概意思是,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怎樣搞好政務,治理好國家,孔子告訴他,要男女各司其職,最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裡的“夫婦別”,不是說要重男輕女,把男人和女人區別對待,而是說要相互做好自己的事情,丈夫做好丈夫該做的事情,妻子做好妻子該做的事情。
而“男女親”是指,男人和女人要相親相愛,相互幫助,相互體諒,至於“君臣信”,就是君王要和大臣齊心協力,相互信任,要是這三件事情都滿足,則天下可安。
大家既能相親相愛,還能相互配合,做好各自的事情,這不是當代幸福家庭的“寫照”嗎?所以說孔子的愛情觀,其實還是很“先進”的,只是後代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了長達幾千年的“男尊女卑”,這完全違背了孔子的意思。
總結:看到這裡,基本上能肯定,孔子倡導的愛情觀,其實和我們當今時代非常吻合,之所以後來的人沒有發揚這種愛情觀,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治天下”,達到“大同社會”,而孔子的這套愛情觀是假設在“天下大治”的情形下才能實施,所以不是古人迂腐倒退,而是當時的客觀條件不允許。
回覆列表
孔子沒有直接談到對男女戀愛的看法,但間接的線索還是可找到一些。《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孔子認為,三百篇《詩經》,思想上都沒有不健康的。我們知道,《詩經》中“風”的部分,有不少都是執著地傾訴男女愛慕之情的。顯然,這在孔子看來是沒有不健康的。
《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孔子說人如果不學習《周南》《召南》,就會像面對牆壁那樣無法行走。這裡的《周商》《召南》都是《 詩經·國風》之一,它們的名下各還包括著許多詩篇,其中有像關乎男女之情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梅子紛紛落地,還有七分在樹上。有心求我的小夥子,好日子休要耽誤)——顯然,對於像《摽有梅》這樣的求愛詩,孔子認為人生一世也是在必學之列的,否則就會像面對牆壁站著那樣無法行走。
比較能充分地反映出孔子在戀愛問題上看法的,莫過於他對《關雎》一詩的評價。《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悲傷。關於《關雎》,現代研究《詩經》的學者一致認為這是一篇深情地描寫男女之間愛情的詩篇。在這裡孔子不僅是持肯定的態度,而且事實上還反映出孔子對男女戀愛要有一個適度的看法。這就是:樂則不能淫濫和過度;遇到憂愁則不應悲慟而傷懷。
總之,關於孔子對婚姻的觀點,其中有《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孔子在談論公冶長時,認為“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進監獄裡,但不是他的罪過。”於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在這裡,孔子對婚姻的觀念是,不以一個人的地位顯赫,或處於絕境為取捨的。就今天的世俗觀念來看,孔子以上的“戀愛觀”可以認同,但“婚姻觀”大概已成絕響!